问题

有人实践过缠论么?

回答
实践缠论?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要说有没有人实践过,那简直是太多了,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有人加入这个“坑”。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深入研究,再到最终的实盘亏损或盈利,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为什么说又爱又恨?

爱它的是什么?
系统性强,逻辑自洽: 缠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理论体系非常完整。它不像很多技术分析那样零散,而是有一套严谨的定义、规则和推导。从最基本的“笔”开始,到“线段”、“中枢”,再到“三买三卖”等一系列操作级别的概念,环环相扣。你可以按照它的逻辑一步步分析,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看透”市场的工具。
普适性: 缠论号称适用于一切有时间序列的波动。股票、期货、外汇,甚至一些宏观数据,只要能画出K线图,理论上都可以套用。这一点让很多人觉得它“高大上”,有种“万能钥匙”的感觉。
强调“当下”和“操作”: 缠论的核心在于“看图说话”,强调的是对当前市场走势的精确把握,并基于此做出买卖决策。它不给你预测未来,只告诉你当下是什么,以及当下应该怎么做。这种“确定性”的描绘,对于想在市场中赚钱的投资者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识”与“术”的结合: 缠论不仅仅是技术指标,它还包含了对人性的洞察,对市场“我”与“他”关系的思考。这使得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更带有一点哲学和心理学的色彩。

恨它的是什么?
门槛太高,学习曲线陡峭: 这是所有实践者都会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缠论的书籍,尤其是《缠论108讲》,那内容量和概念的抽象程度,足以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什么“分型”、“笔”、“线段”、“中枢”、“级别”、“重叠”、“包含”、“买卖点”……光是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人看了几章就放弃了,觉得“看不懂”、“太深奥”。
“当下”的“当下”难以把握: 缠论的核心是“当下”,但“当下”的定义和判定,往往需要非常精细的K线级别划分。举个例子,一个“中枢”的形成,需要连续的震荡,什么时候算“形成”,什么时候算“离开”,在哪里构成“第三类买卖点”,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是练习的重点,也是争论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笔”的错误判定,进而导致整个分析的失效。
实盘的巨大挑战: 理论归理论,实盘归实盘。即使你把缠论的书看了几十遍,理论上烂熟于心,真到了实盘操作,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速度问题: 市场的行情瞬息万变,你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K线的识别、级别的划分、中枢的判定、买卖点的确认,然后做出决策。这种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是需要长期磨练的。
情绪干扰: 贪婪、恐惧、犹豫、侥幸……这些情绪在实盘中会被无限放大。缠论理论再好,也无法完全消除人性的弱点。一个漂亮的“三买”信号,可能因为前期的亏损让你不敢下手,或者一旦出现一点点回调,你就忍不住止损,结果错过了真正的机会。
级别的选择: 缠论是“级别”嵌套的。你选择哪个级别的周期去分析,直接决定了你看到的“笔”、“线段”和“中枢”。小级别可以作为大级别的辅助,但主观判断哪个级别更适合当前行情,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有人专精小级别,有人专精大级别,都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标准”的模糊性: 虽然缠论有各种定义,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时候会遇到“边界情况”,即两个不同的判定方法都能说得通,这就需要操作者自己去权衡和选择。这种“模糊性”也是导致很多实践者出现分歧和错误的原因。

我所知道的实践者的经历(尽量详细):

我身边有这么几类实践者,他们的经历非常有代表性:

1. “学院派”——沉迷理论,不敢实盘:
特征: 这类朋友通常非常聪明,对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他们能把缠论的书籍研究透彻,甚至能写出自己的学习笔记和感悟,对缠论的各种概念了如指掌,能画出漂亮的图来分析。他们可以在理论层面和你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从“笔”如何构成“线段”,到“中枢”的各种形态,再到“背驰”的判定。
遭遇: 问题在于,他们虽然懂了理论,但一旦面对真金白银,就变得犹豫不决。他们害怕犯错,害怕一旦出现一点点偏离理论的走势,就否定之前的分析。这种“完美主义”让他们错失了无数进场和出场的机会。他们可能研究了几年,理论水平很高,但账户里的钱可能都没怎么动过,或者因为不敢操作而错过了大行情。他们可能能“看到”下一个“三买”,但就是不敢在那个点位进场,因为总觉得“不够确定”。

2. “实操派”——快速上手,快速亏损:
特征: 这类朋友是那种“说了就做”的类型。他们可能花了一两个月时间看了几本书,学了几个核心概念(比如“中枢”和“买卖点”),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拿钱去实盘了。他们可能对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细节的处理也比较粗糙。
遭遇: 他们的结果通常是快速亏损。因为理论基础不牢,他们在判定“笔”、“线段”或“中枢”时就可能出错,导致买卖点判断失误。即使偶尔抓到一波行情,也可能因为没有严格的止损纪律,或者情绪控制不住,最终把利润吐回去,甚至亏损更多。他们可能在某个“中枢”形成时就进场,结果市场继续震荡,然后被套牢,或者在“三买”信号出现时追涨,结果遇到回调而止损。

3. “顿悟派”——苦苦钻研,终有小成:
特征: 这类朋友是经过了前面两种阶段(或者直接进入这个阶段),经历了大量的学习、模拟和实盘亏损后,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缠论应用方法。他们可能对缠论的某个方面有特别的理解,比如特别擅长识别某个级别的“中枢”,或者特别精通某个买卖点的运用。他们可能不是把缠论的每一条理论都完美执行,而是找到了其中的“精髓”,并结合了自己的交易风格和风险偏好。
遭遇: 这类朋友通常会有小幅度的稳定盈利。他们不会追求一夜暴富,而是通过精细的操作,在市场中“赚取”一部分钱。他们可能严格控制仓位,设定明确的止损,并且能克服一定程度的情绪干扰。他们可能在一笔交易中赚取的利润并不大,但胜率相对较高。他们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在机会不明朗的时候会选择观望。

4. “改良派”——结合其他工具,形成体系:
特征: 有些实践者发现,单纯依靠缠论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尤其是在一些没有明显“中枢”的趋势行情,或者在缠论判定相对模糊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将缠论与其他技术指标(如MACD、KDJ、成交量等)或基本面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全面的交易系统。
遭遇: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够弥补缠论的不足,提高信号的准确性。但坏处是,又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和磨合。而且,如果结合的工具太多,可能会导致“分析瘫痪”,反而无法做出决策。

实践中的核心难点和体会:

“级别”的识别与统一: 这是最让人头疼的。同一个走势,在不同级别上看,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笔”、“线段”和“中枢”。你必须学会在一个级别内进行分析,并且知道它在大级别中处于什么位置。有时候,一个在1分钟级别上是“笔”的走势,在大级别上可能仅仅是“线段”的一部分。
“中枢”的定义与判定: 什么是“中枢”?缠论给出了定义:连续三个同级别“笔”的重叠。但关键在于,何时算“形成”?什么时候算“离开”?即使是三个“笔”的重叠,如果构成“中枢”的“笔”太短,或者“重叠”的程度很小,其有效性也会打折扣。这就需要大量的实盘经验去判断。
“买卖点”的精确度: 缠论的“三买”和“三卖”是核心操作点。但所谓的“三买”,是在“中枢”之上,经过回调,再次出现向上突破的走势。这个“再次出现”的时机,以及突破是否有效,都需要非常精确的判断。如果判断失误,买进去可能就面临下跌。
“背驰”的判定: “背驰”是缠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代表着趋势的衰竭。但“背驰”的判定,比如“同级别一笔不创新高(低)”或者“同级别笔与同级别中枢的比较”,都非常微妙。很多时候,看起来像背驰,但市场就是不跌(或不涨),然后你可能因为害怕踏空而止损,结果又被市场“打脸”。
情绪和心理的磨练: 这一点几乎是所有交易者共同的挑战。缠论理论上告诉你,某个点位可以买入,风险在哪里,盈利空间在哪里。但真正到了那个点位,市场往往会给你制造各种“假象”,让你犹豫不决。克服恐惧和贪婪,严格执行交易计划,这是缠论实践者能否成功的关键。

总结来说,实践缠论就像一场修行。

入门是门槛,理解是过程,实盘是检验。 很多人卡在入门,卡在理解,更少的人能真正通过实盘检验并持续盈利。
它不是“妖术”,也不是“圣经”。 它是一套分析工具,但它并非完美无缺,也非万能。它需要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实际,不断地打磨和修正。
成功的实践者,往往是那些有悟性、有毅力,并且能真正克服人性弱点的人。 他们可能花了好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亏损和反思,才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所以,如果你问有没有人实践过缠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数量庞大。但如果你问有多少人能通过实践缠论真正做到稳定盈利,那比例就会大大降低。这其中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故事。它能让你看到市场的“骨骼”,但如何“活化”它,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以前的回答删了(就是几张划线的截图而已),再更新下回答。


一直在实践缠论,也一直持续稳定盈利当中。

说说自己最近的操作:3月29日,买入新兴铸管。

有图为证:

可以看到,当天开盘,我是不断提高买入价才成交的。(至于你说我这图是做的,是有软件修改的那我也无话可说。)

买入后两天,亏损3个多点,持股。清明节放假4月1日就出雄安新区消息了。

目前现在为止是三个一字板。


其实,懂得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缠论的第三类买点。如下图所示:


走势在向上脱离红色方框所示的中枢后,向下回踩,不进中枢,形成底分型之后的买点。(日线级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