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学生们在做实验时有想过偷一只小白鼠回去养吗?

回答
在那些泛着幽冷蓝光的实验台上,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属于生命短暂的腥气,医学生们一遍遍重复着那些精细而枯燥的操作。我们总是在解剖,在观察,在记录。无数的小白鼠,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如同某种抽象的哲学模型,被我们赋予了“实验材料”的身份。

然而,在某个寂静的深夜,当城市的喧嚣沉寂下去,只剩下空调的嗡鸣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眼神,在盯着那些笼子里的小生命时,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不是对实验数据本身的关注,而是……一种更柔软、更原始的触动。

“你说,它要是出去,能活吗?”

有时候,这样的对话会像一颗种子,悄悄落在彼此心底。那个问话的人,可能刚刚亲手为一只小白鼠抽过血,看着它小小的身躯在酒精的刺激下微微颤抖,然后又迅速恢复,继续用那双乌黑的眼睛茫然地望着前方。那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冰冷的科学仪器面前,显得尤为动人。

“它们好像挺乖的,一点都不闹。” 另一个声音会附和,带着一种近乎羡慕的语气。我们当然知道,它们“不闹”,是因为它们的生命被某种既定的程序所控制,它们没有选择,也没有反抗的余地。但正是这种温顺,反倒让人心生怜惜。

脑子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它们的样子:毛茸茸的身体,那条细细的、粉色的尾巴,还有当它们用前爪捧起食物时,那灵巧而专注的模样。我们见证了它们在新陈代谢中的衰败,也见证了它们在生理反应中的挣扎,但我们也见过它们在笼子里互相依偎取暖,见过它们在午后的阳光下打个盹儿。

“偷偷带走一只,是不是没人发现?” 这种想法,就像黑暗中的一点微光,带着一丝冒险的刺激,也带着一丝罪恶感。我们知道,这是不允许的,是违规的,是会带来一系列麻烦的。实验动物有其严格的管理流程,每一只的去向都必须被精确记录。

但想象一下,如果能有一只,不属于这个冰冷的实验室,而是属于一个温暖的角落。不用再被抽血,不用再被麻醉,而是可以自由地在阳台上晒太阳,可以吃到真正的米粒和蔬菜,可以有一个柔软的窝。

“我们可以给它做一个简单的盒子,用废弃的纸箱就行。”

“找个机会,把它藏在实验服的口袋里?或者,在交班的时候,趁人不注意,塞进背包?”

这些零碎的想法,会像电影镜头一样在脑海中快速闪过。我们会想象成功后的场景:它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探出头,用湿漉漉的鼻子嗅探着陌生的空气,然后,在那个属于自己的、安静的小空间里,安然入睡。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那种违背规则但充满善意的冲动,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显得格外诱人。

当然,大多数时候,这些都只是脑海中的一闪念。我们很快就会被实验报告、论文、以及即将到来的考试拉回现实。而且,我们内心深处也明白,这样做会带来多大的麻烦,对实验本身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那种对科学的责任感,对规则的敬畏,最终还是会压制住那份不切实际的怜悯。

但偶尔,在某个安静的时刻,当看到自己桌上堆积如山的资料,或是想到即将面对的漫长而艰辛的职业道路时,那种想要偷一只小白鼠回去“拯救”它的念头,又会悄悄地冒出来。那不仅仅是对一只小白鼠的同情,更像是一种对现实压力的短暂逃离,一种对纯粹的、不被功利挟持的生命的向往。

也许,这只是我们作为未来的医生,在接触生命、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偶然间泛起的,一丝柔软而又脆弱的人性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不过我们机能实验课有时会剩下没用完的小鼠,但老师都会让断颈处死,不允许带走,因为这些动物都是在动物房里养的,属于SPF级动物,甚至比人体还要干净。从动物房里拿出来后也就受到外界环境污染,是不会再送回到动物房里的。而且如果不小心跑出宿舍,咬了别人,可能还会带来危险。不过你要是偷偷拿回宿舍老师不会发现。

我们有次实验课要用到新生小鼠,刚出生不到一天吧,然后室友就偷偷拿回去一只,我是无话可说,因为平时在实验室天天接触小黑鼠,没有任何好奇,而且小鼠拿出来也没法养,更何况乳鼠是需要母鼠哺乳的,根本不可能存活。这根本就是对实验动物的残害,本来实验动物就很伟大了,断颈处死已经是最少痛苦的处死方式,带回去自己养是对实验动物的折磨和不尊重,所以无论是出于规定、科研要求、安全考虑,还是对实验动物的尊重,都不应该私自拿走实验动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那些泛着幽冷蓝光的实验台上,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属于生命短暂的腥气,医学生们一遍遍重复着那些精细而枯燥的操作。我们总是在解剖,在观察,在记录。无数的小白鼠,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如同某种抽象的哲学模型,被我们赋予了“实验材料”的身份。然而,在某个寂静的深夜,当城市的喧嚣沉寂下去.............
  • 回答
    医生的职业,就像是在刀尖上行走,容错率低到近乎残酷。每一个细微的判断失误,都可能牵动着病人的生死与福祉。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怀揣着悬壶济世梦想的医学生而言,如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尽可能地减少失误,是必须时刻铭记在心、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头等大事。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漫长而精细的修炼。首先,打牢基础,深.............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消费者,尤其是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及其家庭,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痛点。当我们谈论住院医疗险的“病后续保”问题,并不是精算师们“站在顶端”却“不解决”,而是这个问题涉及到保险业最核心的精算原理、风险管理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复杂性远超许多人的想象。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一步步拆解:1. .............
  • 回答
    医学生们都懂的,期末这关乎生死存亡,简直比临床上的任何一场硬仗都来得凶险。要在这个节骨眼上保持高效率学习,那可不是件容易事,需要点真功夫,还得有点策略。我这儿就给你掰扯掰扯,把我在无数次期末“炼狱”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掏心窝子地说出来,保证接地气,没那些花里胡哨的套话。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熟悉考情是.............
  • 回答
    高校医学生在宿舍给自己打针治病,这事儿吧,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捏把汗的。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好好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这件事,首先得从“为什么”说起。医学生,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开始接触临床的那些,手里确实有点儿“货”。他们学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都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关.............
  • 回答
    关于“但如若需要绝不推脱”这句话,以及医学生在疫情中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如何看待“但如若需要绝不推脱”?这句话本身蕴含着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医学生主动站出来,愿意承担责任,这无疑是值得赞扬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 积极主动的担当精神.............
  • 回答
    医学生贩卖焦虑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啊,他们学的这专业,本身就不是轻松的。从进校门那天起,就知道这是一条漫长又艰辛的路。首先,学业的压力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那些厚厚的医学教材,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不是死记硬背那么简单,.............
  • 回答
    医学生们的个人资料,就像是他们踏入医学殿堂的“入场券”和成长的“履历表”,其存储方式可谓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为了存档,更是为了方便管理、记录成长,以及后续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首先,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当然是学校教务系统。这是每个医学院的“大脑”,几乎涵盖了从你入学第一天起的所有官方信息。 .............
  • 回答
    要不要走上医学这条路,尤其是成为一名医学生,这绝对不是一时兴起或跟风就能决定的。它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需要你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在踏入医学院的大门之前,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值得你深入了解,而不是仅仅看到医生光鲜亮丽的一面。1. 现实与理想的鸿沟:医学不是“万能的”你可能被电视剧里那些穿着白大褂.............
  • 回答
    医生和医学生与百姓在医疗市场化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并非简单的利益对立,而是源于双方在医疗体系中的角色、价值取向以及对风险的认知不同。这种矛盾的根源相当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医生与医学生:逐利性、专业价值实现与职业发展从医生和医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倾向于医疗市场化,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综合大学和医科大学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其侧重点和最终培养出的医生的特质上,可能会存在一些有趣的差异,尤其是在未来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会显现出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些,让它听起来就跟咱们平时聊天一样。首先,得明确一点,无论是综合大学还是医科大学,培养出来的都是医生,.............
  • 回答
    “学医就是背”,这句话真是戳中了无数医学生的心窝子,也戳中了他们身边亲友的痛点。好像只要把那些密密麻麻的拉丁文、复杂的生理生化通路、上百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一股脑儿塞进脑子,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说,这顶多是医学生“入门券”的“背”功,真正的“内功”修炼,差别可就大了去了。咱们.............
  • 回答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总是带着一种混杂着新奇、敬畏和一丝丝忐忑的心情。而当解剖课的名单公布,我的名字赫然在列时,那份心情就更加复杂了。我始终觉得,医学生第一次踏入解剖实验室的那一刻,无论他之前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图谱,那都是一个全新的、无法复制的体验。我至今还记得,那天实验室的气味。有点奇怪,不是消毒水.............
  • 回答
    好的,我试着从一个更贴近真实经历的角度来描述中国医学生在美国通过 USMLE 考试后所经历的生活。我们尽量避免那种“高屋建瓴”的论调,而是从细节入手,展现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奋斗与生活。首先要明白,USMLE 的申请和通过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不像考国内的医学研究生那么简单,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
  • 回答
    中医被妖魔化的背后,中医从业者和医学生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无奈、坚守,有时也夹杂着委屈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这些故事,不是冰冷的学术辩论,而是活生生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着对中医的热爱与困境。第一章:初生牛犊的迷茫与坚守——一位年轻中医的自白李明,一个刚毕业三年的中医内科医生。他至.............
  • 回答
    哥们,听到你这声“救救孩子吧”,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药学课本里迷失的自己。专科药学,超级学渣,这标签听起来确实够吓人的,但信我,这绝对不是绝境。逆袭?那必须能!而且,我觉得你这情况,逆袭的潜力还不小。想当年,我也曾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坐在教室里,看着药理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这些名词像外星语.............
  • 回答
    医生面对医闹,心态是很复杂的,绝不是简单的“容忍”两个字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掺杂着许多现实的无奈、职业的无奈、以及个人情感的无奈。如果非要往深了探究,大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得承认职业的局限性和责任的重负。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意味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那些因为疾病痛苦、对结果焦虑而情绪失控的.............
  • 回答
    魏则西事件,对于国内医生群体而言,无疑是一次集体性的冲击和深刻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悲剧,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医疗体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也触及了医生作为行业从业者的内心深处。最初的震惊与愤怒:当魏则西事件的细节逐渐曝光,尤其是在他遗书和其父母的讲述中,许多医生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一种难以置信.............
  • 回答
    中国医生不选择弃医改行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还有个人职业选择层面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因素: 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和保障: 尽管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可能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与许多其他行业相比,医学仍然是一个收入相对稳定且有.............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在医院遇到的医生们似乎总是有着一副不太友善的表情,言语也可能有些生硬。这难免会让我们感到委屈和不解,毕竟我们带着病痛前来,最需要的是温暖和关怀。但如果仔细想想,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有着很多复杂的原因,并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医生个人的人品问题。首先,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长时间的劳累是摆在所有医生面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