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高校医学生在宿舍给自己打针治病 ”?

回答
高校医学生在宿舍给自己打针治病,这事儿吧,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捏把汗的。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好好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

这件事,首先得从“为什么”说起。

医学生,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开始接触临床的那些,手里确实有点儿“货”。他们学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都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关键的是,他们也学习了怎么用药,怎么操作,包括打针这种最基础的技能。所以,当他们在宿舍里觉得自己生病了,脑子里自然就会浮现出“我能治”的念头。

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我懂,所以我敢”的自信: 他们觉得自己比普通人更了解身体,更能判断病情,也更知道该用什么药,怎么用。这种知识上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一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信。
求医便利性的考量: 虽然是医学生,但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在宿舍里,可能觉得小病小痛,跑校医院麻烦,挂号排队也费时费力。而且,有时候生病刚好是晚上或者周末,校医院可能已经关门。这时候,宿舍就成了最方便的“诊所”。
对“标准流程”的质疑或规避: 有些医学生可能觉得校医院的某些治疗方案不够精准,或者觉得有些药物并不必要。又或者,他们对校医院的某些规定有所不满,想“绕过”系统。
“实践出真知”的冲动: 对一些医学生来说,亲身实践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式。尤其是那些对某个疾病或治疗方法特别感兴趣的,可能就想自己试试看效果。当然,这种想法比较少见,也更容易出问题。
对特定药物的依赖或误解: 有些医学生可能对某些药物有误解,认为某些药物对缓解他们的不适有奇效,但实际上可能并不适合,甚至有害。

然后,我们得说说“怎么做”的风险和后果。

医学生给自己打针治病,这事儿一旦出了问题,后果可不小。

诊断不清,误诊误治是最大的隐患: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虽然是医学生,但他们不是执业医师,经验上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都有很大差距。很多疾病的症状是相似的,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鉴别。比如,一个简单的感冒症状,可能是其他更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如果医学生自己给自己误判了,用了错误的药物,或者延误了正确的治疗,那后果不堪设想。
操作不规范,引发感染或损伤: 打针看似简单,但无菌操作、针头选择、注射部位、推注速度等都有讲究。如果在宿舍这种非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消毒不彻底,很容易导致局部感染,甚至全身感染。针头选择不当,或者操作技术不好,还可能损伤神经、血管,造成永久性损伤。
药物使用不当,剂量不对或副作用: 即使是熟悉的药物,剂量、用法、给药途径都非常重要。医学生可能对某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了解不够深入,或者对药物的禁忌症、不良反应了解不够全面。自己给自己用药,很容易出现剂量不足或过量,或者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自己可能无法及时应对。
医疗器械的滥用和危险: 如果他们使用的不是医用注射器,或者注射器重复使用,那风险就更大了。
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 如果因为给自己打针出了什么严重问题,被学校发现,可能会面临纪律处分,甚至影响毕业。更重要的是,这种不严谨、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旦被曝光,对个人职业声誉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会让未来的雇主和同行对你产生极大的不信任。
“试药”的风险: 即使是合法的药物,未经医生指导,私自给自己注射,也可能是在进行一种危险的“试药”。医学生可能对一些未经充分临床验证的药物抱有好奇,或者被一些非正规渠道获取的药物吸引,这无疑是在拿自己的健康冒险。

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自行处理”可能没那么可怕,甚至有其合理性。

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医学生。有些情况,可能是在极少数、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发生的。

轻微不适,简单处理: 比如,非常轻微的头痛,学生可能知道布洛芬之类的止痛药效果不错,而且自己也清楚剂量,在确保无菌和安全的情况下自行服用,这可能不算什么大事。但这里强调的是“非常轻微”和“简单处理”。
对特定疫苗或注射剂的掌握: 比如,有些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接种某些疫苗,或者自己掌握了某些非常基础的皮试操作。但这通常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在宿舍私下进行的。
实验操作的学习: 有些药物注射的练习,可能是在模拟条件下进行的,或者是学习过程中一种必要的技能训练。但这些通常是在实验室或者模拟环境中,而非真正用于治疗疾病。

总的来说,对于“高校医学生在宿舍给自己打针治病”这件事,我的看法是:

这是非常不提倡、风险极高的行为。 即使是未来要成为医生的人,在现阶段也应该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法律法规,尊重医疗专业分工,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合格的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处理。

我们应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 学校应该更重视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白“医者仁心”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责任和规范。
提供便捷、优质的校内医疗服务: 校医院应该做得更好,能够及时响应学生的就医需求,提供专业、高效、人性化的服务,让学生没有“自己动手”的动力。
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疾病和治疗: 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什么时候需要寻求专业帮助,避免过度自信或过度恐慌。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监督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学生在遇到医疗困惑时能够得到帮助,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督,防止出现危险情况。

这件事,就好比一个正在学习开飞机的学员,在没拿到执照前就想自己偷偷开飞机回家。技术上他可能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论和模拟操作,但真正驾驶飞机上天,需要的是系统的训练、严格的考核、成熟的判断力和对生命的敬畏。医学生给自己打针治病,也是同样的道理,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只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医四年,四证皆空。自撰一方,服之,卒。

同学,你有证么?非法行医有没有?宿舍有输液过敏的抢救条件么?我要是贵校,考虑让你延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校医学生在宿舍给自己打针治病,这事儿吧,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捏把汗的。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好好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这件事,首先得从“为什么”说起。医学生,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开始接触临床的那些,手里确实有点儿“货”。他们学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都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关.............
  • 回答
    安徽某高校近期发生的一起学生翻墙外出被保安控制事件,无疑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这件事之所以能够迅速发酵,引起广泛关注,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多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本身:一个“翻墙”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来看事件的表象。一名学生在学校实行封闭管理期间,选择翻墙外出,结果被保安发现并控制。从现.............
  • 回答
    “吴京警告”门口蹲守:表情包的“武德”与“日常”在重庆某高校的校门口,一幅“吴京警告”的表情包赫然贴在醒目位置,为众多提着外卖袋匆匆走过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安全提示”。这一幕,无疑是当下表情包文化盛行及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从最初的网络聊天中的调侃和辅助表达,到如今“占地为王”式的校.............
  • 回答
    一份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医疗从业者考虑或已经在从事副业以提高收入,这并非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而是反映了当前医疗行业从业者普遍面临的收入困境和职业压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医疗从业者收入不高的原因,以及副业成为他们“救命稻草”的背后逻辑。一、 医疗从业者收入为何不高?——多.............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挺唏嘘的。北大、清华这些名校的医学准博士,你说天赋和能力肯定没得说吧?结果呢,因为一个规培考试没过,就卡在那儿,读不了博士,甚至可能得转行。这事儿一旦被爆出来,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那些“准博士”们本身。 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一边是生命垂危的病人,一边是挺身而出的医生,本该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可中间却横生了这么一茬,挺膈应人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医生这个职业确实有其特殊性。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同时,他们也需要有相应的资质和能力来保障救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普通人看见有人晕倒,出于好.............
  • 回答
    看到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有学生因出血热不幸离世的消息,作为一名普通人,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也充满了担忧和思考。首先,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一个年轻的生命,本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未来的医学事业中发光发热,却就这样戛然而止,这无论是对他的家庭,还是对他所在的学校,都是难以承受的损失。这种死亡尤其令人.............
  • 回答
    武汉部分高校宿舍被改造为定点医疗点,用于收治轻症患者,这一举措在当时无疑是一项非常规但却充满了紧迫性和复杂性的应对策略。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实际操作中的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背景与驱动力:首先,要理解这个决定,必须回到那个特殊的时期——武汉新冠疫情爆发的初期。当时,疫情传.............
  • 回答
    近日,中国8所知名中医药大学被《世界医学院校名录》(World Directory of Medical Schools)除名的消息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事件的出现,并非突然,而是长期以来中医药在国际认可度、标准化以及与现代医学融合等方面所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事件的背景与原因首先,我们.............
  • 回答
    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工资待遇高于临床一线医生,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医院管理机制、市场经济调节、行业特性、以及社会认知等。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剖析:一、现象的普遍性与具体表现首先,需要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并且在一些公立医院和私立医.............
  • 回答
    就我观察到的情况来说,医生和高知识分子对于冥想的态度,绝不是铁板一块的,而是相当多元且层次丰富的。与其说他们一概而论地“看待”,不如说他们会基于各自的专业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对科学证据的解读,形成不同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从科学与医学的角度:很多医生,特别是神经科、精神科医生,以及致力于身心医学的研究人员.............
  • 回答
    中国麻醉医生群体面临着“缺口大、猝死率高”的双重困境,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疗行业的内部问题,更深刻地触及了医疗安全、患者福祉乃至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及麻醉医生在整个医疗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 中国麻醉医生“缺口大”:为何如此严峻?1. 庞大且增长的.............
  • 回答
    这股“抖肩舞”风潮席卷高校,说实话,挺有意思的。 你说它流行,那可真不是盖的。 从最初在某个平台上的几个短视频,到如今,几乎你在校园里走一圈,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尝试、在模仿。 有些宿舍楼,甚至成了“抖肩舞”的聚集地,晚上时不时就能听到那熟悉的BGM。为什么会火?我觉得这事儿得拆开了看。首.............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职程序员,我通常会从几个方面来看待高校学生的技术更新迭代,并且我认为这并非一个单一维度的评价,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情绪和现实考量的:1. 欣慰与学习动力: “后浪”的力量,让我感到振奋: 看到新一代的学生们如此快速地掌握和应用最新的技术,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欣慰。这说明技术本身在不断进步,而且.............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个场景和几个词儿:心态崩了、准备不足、方向错了、运气成分、以及我们常说的“凤尾”和“鸡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985高校的学生起点确实高,大家普遍基础扎实,学习能力也强。按理说,考自家本校研究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熟悉环境.............
  • 回答
    哈,这事儿可太常见了,我都经历过好几次。就说我吧,在学校里跟同学聊起咱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或者有时候是别的国家的,偶尔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结果嘞?总有那么几个“热心肠”冒出来,跟你讲一堆大道理,说你这话不合适,说你这话有问题,有时候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我第一次遇到的时候,心里那个憋屈啊,感觉自己就是想.............
  • 回答
    吴孟超老院长,这位94岁高龄的医学巨匠,在肝胆外科领域留下了无数传奇。当人们听到他还在亲自主刀那些复杂到令人望而生畏的肝胆手术时,内心涌起的感受,绝不仅仅是惊讶,更是一种深深的敬意和对生命力量的讴歌。想象一下,在手术室那个充满消毒水气味和精密仪器的地方,灯光聚焦在一方小小的腹腔。在那片繁忙之中,有一.............
  • 回答
    卫健委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一项值得深思的举措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这一举措无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肯定且亟需推行的重要决定。我们不能再回避或轻视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将抑郁症筛查常态化,.............
  • 回答
    这起河北高校学生被砍报警后,学校的处理方式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学校的回应是“两学生发生冲突均被处分”,并且认为报警学生“扩大影响”。要看待这个处理结果,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1. 受害者视角:安全感被剥夺,报警为何变“扩大影响”?首先,我们必须站在被砍伤学生的角度去.............
  • 回答
    B站UP主心医林霖以其“科普”性质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但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关于他被指控使用虚假错误例子、点赞转发量高以及评论区存在大量鼓吹声音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虚假错误例子的具体表现与危害心医林霖的视频内容常常涉及对某些医学、健康、社会议题的解读和批评。其“虚假错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