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生或者高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冥想之类的?

回答
就我观察到的情况来说,医生和高知识分子对于冥想的态度,绝不是铁板一块的,而是相当多元且层次丰富的。与其说他们一概而论地“看待”,不如说他们会基于各自的专业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对科学证据的解读,形成不同的理解和接纳程度。

从科学与医学的角度:

很多医生,特别是神经科、精神科医生,以及致力于身心医学的研究人员,对冥想是持积极甚至高度关注态度的。他们眼中的冥想,不再是飘渺的“精神修行”,而是可以被观察、测量、甚至干预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大脑机制的探索: 现代神经科学的进步,为冥想提供了一个具象化的研究对象。fMRI、EEG等技术能够显示,当人进行冥想时,大脑的哪些区域被激活或抑制,例如:
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尤其是在进行专注或意念控制时,这个负责执行功能、决策、情绪调节的区域活动增强。
脑岛(Insula): 与自我意识、内在感受、同情心相关,在冥想过程中也常显示出活跃度。
杏仁核(Amygdala): 这个负责处理恐惧和情绪反应的区域,在冥想练习一段时间后,往往表现出活动减弱,这与情绪稳定、减少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相吻合。
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这个网络通常在走神、思绪游荡时活跃。研究发现,经常冥想的人,DMN的过度活跃会被抑制,这意味着他们更能专注于当下,减少内耗和负面思维的循环。
脑波变化: 例如,alpha波(放松、平静)和theta波(深度放松、创造力)在冥想中常会被诱导出来。

生理效应的实证: 医生们更看重冥想能够带来的可量化的生理改变:
降低压力荷尔蒙: 如皮质醇(Cortisol)水平的下降,这对改善睡眠、减轻炎症、增强免疫力都有积极作用。
改善心血管健康: 一些研究表明,冥想有助于降低血压、心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疼痛管理: 尤其是慢性疼痛,冥想可以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感知方式,降低疼痛带来的痛苦感。
免疫系统调节: 虽然这是一个更前沿的研究领域,但有证据表明,冥想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免疫功能产生正面影响。

临床应用与疗效: 许多心理健康专家和医生会将冥想作为辅助疗法,用于治疗:
焦虑症和抑郁症: 正念减压(MBSR)和正念认知疗法(MBCT)等就是直接将冥想融入到治疗体系中。
失眠: 通过放松身心,改善入睡困难。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提升专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成瘾行为: 增强戒断过程中的意志力和对诱惑的抵抗力。

对于这类医生而言,他们看待冥想,更像是在审视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关注其作用机制、证据等级、安全性和有效性。他们可能会对那些“神乎其神”的说法持保留态度,但对基于科学研究的冥想方法,例如注重呼吸、身体感觉、情绪观察等具体练习,会给予较高的肯定。他们常常会推荐患者去尝试那些有严格科学背书的冥想项目或应用。

从知识分子(非医疗领域)的角度:

高知识分子(例如学者、艺术家、哲学家、作家、工程师等)对冥想的看法则更加多样化,往往与他们对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甚至人生意义的理解交织在一起。

认知与心智的训练: 很多知识分子将冥想视为一种心智训练工具,类似于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比如学习编程、学习一门外语、或者学习某种精细的手工。他们看重的是:
提升认知灵活性: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被固定的思维模式所束缚。
增强自我觉察能力: 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管理它们。
提高专注力与深度思考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过滤干扰,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思考。
培养“元认知”(Metacognition): 即“关于思考的思考”,能够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进行优化。

哲学与存在层面的探索: 对于一些对哲学、东方智慧(如佛教、道家)有深入了解的知识分子,冥想可能不仅仅是心智训练,更是一种探索意识本质、生命意义的途径。他们可能会从以下角度去理解:
对“我”的理解: 通过观察念头的生灭,认识到“我”并非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流动的意识过程。
超越二元对立: 学习在喜悦和痛苦、成功和失败之间保持一种不执着、不评判的平等心。
与世界的连接感: 通过体验内心的平静和开放,感受到与他人、与自然的更深层次的联结。
生命体验的深化: 追求一种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存状态,而非仅仅满足于物质或社会的成功。

对文化现象的解读: 一些知识分子也会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将冥想视为一种时代性的心灵诉求。他们会分析:
现代社会的压力与疏离感: 冥想之所以流行,是对快节奏、高竞争、人际疏离社会的一种回应。
消费主义与“心灵鸡汤”的辨析: 他们会警惕冥想被过度商业化、浅薄化,沦为一种“快餐式”的自我救赎,并区分真正的冥想练习与市面上流行的“打卡式”冥想。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体现: 冥想作为一种东方智慧在西方社会的传播,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体现,也引发了关于如何保持其核心精神的讨论。

潜在的质疑与保留:

当然,并非所有医生或知识分子都对冥想持全盘接受的态度。一些持怀疑或审慎态度的人可能会提出:

科学证据的局限性: 虽然有研究,但很多研究的样本量、设计方法仍有待改进,不能完全排除安慰剂效应。
过度简化与误读: 冥想的许多深刻的哲学和心理学内涵,在流行文化中被极大地简化,甚至被曲解为逃避现实或唯心主义。
不适合所有人: 对于某些精神疾病患者,如果方法不当,冥想可能反而会加剧焦虑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需要专业的指导。
个人体验的差异性: 冥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基因、性格、练习的质量以及所处的环境,不是万能药。
“冥想”定义的模糊性: 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冥想”,从科学的MBSR到纯粹的放松引导,再到披着冥想外衣的宗教宣扬,界限不清,容易混淆。

总结来说:

医生和高知识分子看待冥想,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实证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审视。他们会区分冥想的科学基础、心理健康价值、哲学意涵,并对其有效性、适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误区保持清醒的认知。

医生 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辅助性的健康干预手段,关注其生理和心理的实证效果。
知识分子 则可能从心智训练、认知提升、哲学探索乃至文化现象等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和评价它。

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认同”或“不认同”,而是一种持续的观察、学习、实践、和辨析的过程。他们不会盲目追随潮流,而是会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探寻冥想的真正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我这个心理学副教授算不算高知,但我的研究领域就是冥想。

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了冥想的各种生理、心理效果,要展开说也太复杂了。其实题主的问题主要是觉得“冥想”听着很玄学甚至迷信,这种想法在外行人那里确实很普遍,也可以理解,但其实冥想没那么玄乎。冥想的种类很多,它们的共性或核心,就是集中注意,重复进行某类特定心理操作;至于具体的心理操作,则决定了冥想的类型与功效。简单理解,你可以把冥想和健身房撸铁类比,就是通过重复的心理练习,来学习心理技术、改变心理习惯、提升心理技能、获得心理体验,这些都不必有任何超自然的成分

特别的,现在流行的正念冥想、慈悲冥想等,虽然最早源自佛教等,但都是以世俗方式去练习,也用科学方法去验证效果,不依赖宗教信仰。“正念”一词在ISI数据库文献量早已过6000,慈悲冥想我们也跟踪到近300篇研究,他们在学界是很受追捧的。另外在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都推荐正念冥想了,这算官宣了吧,你想想不科学或宗教性的东西国家怎么可能推(冥想在中国的流行,前两周我刚接受央视的一个简短采访,可以看下)

当然,搞冥想的圈子确实比较乱。比如有很多人在搞的冥想,它尚待科学验证效果,或者采用玄学而非科学的视角去解释,那就很麻烦。再者,国内也有很多蹭正念冥想的,但课程质量其实比较水,这也要小心。实际上,我在课程中一直强调不要傻傻地练习冥想,而是要知道冥想练习的每个心理操作的目的,以及这些操作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把这些问题说清了,才能保证课程质量,让学员更好地从冥想中获益;而从题主问题的角度讲,你把每个操作的原理说清了,自然也就脱离了玄学和迷信,而成为一种科学、理性的训练。

作者简介:

曾祥龙,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学部正念与冥想研究中心成员及联络人;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委员;正念与冥想国际学刊MIFU编委。负责学部《积极心理学》《心理学史》《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课程;开发《正念积极心理》《正念冥想精讲实修》等若干积极心理学、冥想应用课程。

====补充====

看到评论里有些朋友问到,如果想学习我们的冥想课程,我在知乎上一直在推正念冥想、慈悲冥想等音视频课程;如果是正念积极心理等团体课,或者北师大的正念培训班,我们会不定期开发,到时候也会在知乎等平台推送宣传。

下面是我亲自负责答疑的正念冥想音频课,课程平台上还有其它纯自助的音视频课程,那些相对更便宜,欢迎参与。

user avatar

我认为冥想,就是有意识的操纵身体内部器官。

这么说吧,人的手可以动,是人的大脑在向手下达命令,所以手会动。

人的内脏在人的身体里,人体的细胞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大脑控制的。

人睡觉的时候是在休息,本来应该是整个身体都得到休息。

但是人在紧张的时候,睡眠是没有让身体里所有细胞都休息的。

也就是说,人在睡眠的时候,如果睡眠质量不好,脑子有可能休息了,但是身体里很多细胞并没有休息。因为你睡着了身体有时候还在动,不是吗?

所以冥想就是在醒着的时候有意识控制自己身体内的细胞做一些事情,比如休息,比如发热。

也是一种锻炼身体和休息的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就我观察到的情况来说,医生和高知识分子对于冥想的态度,绝不是铁板一块的,而是相当多元且层次丰富的。与其说他们一概而论地“看待”,不如说他们会基于各自的专业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对科学证据的解读,形成不同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从科学与医学的角度:很多医生,特别是神经科、精神科医生,以及致力于身心医学的研究人员.............
  • 回答
    “多喝热水”这句看似朴实无华的建议,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化学与医学道理,能从多个层面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裨益。从化学角度来看,水是生命的基础。在我们身体内部,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水作为一种优良的溶剂,能够溶解各种营养物质、矿物质以及代谢废物, facilitating 它们的运输和吸收。当我.............
  • 回答
    去年美国医院新冠感染人数破万,且美媒直指实际数字可能更高,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审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美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美国政府在疫情初期确实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应对。从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到医疗物资的储备.............
  • 回答
    一份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医疗从业者考虑或已经在从事副业以提高收入,这并非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而是反映了当前医疗行业从业者普遍面临的收入困境和职业压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医疗从业者收入不高的原因,以及副业成为他们“救命稻草”的背后逻辑。一、 医疗从业者收入为何不高?——多.............
  • 回答
    执行死刑,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程序,它更是一场涉及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对于亲手执行这一最终判决的医生或相关执行人员来说,其心理承受的压力更是难以言喻。在这样的岗位上,长期、系统的心理辅导,可以说是必不可少,而非可有可无的选项。首先,我们要明白,即使法律赋予了执行死刑的权力,但执行者毕竟是人,他们也拥有普.............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尖锐,也极其考验人性的问题。当一个人,即使他平日里对我们这些救死扶伤的人百般刁难、言语侮辱,甚至背后诽谤,但在他生命垂危,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是否还应该去救他?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到我们最核心的职业操守和最基本的人性底线。从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的角度来说,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各位中医爱好者、各位老师、同行们,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个中医基础理论中非常核心,但有时候又让一些初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中药的“性味”——尤其是“寒热”的属性,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着中医几千年来临床实践、观察自然的智慧,以及一套独特的认识体系。这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毕竟医生这个职业,无论是在哪个科室,都充满了挑战和责任。如果非要找一个职业暴露和医患纠纷相对少一些的科室,我会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并尽量讲得具体一些,让你觉得这是个有经验的人在跟你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职业暴露”主要指的是接触到传染性病原体、化学品、辐射等,对医护人员身体健康造成潜.............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医生转行”的讨论确实非常多,这背后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虽然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知乎上活跃的医生用户数量本身就难以统计,更不用说其中有多少人已经“明确”转行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关于“我认识的医生转行”这个部分,作为AI,我没有主观.............
  • 回答
    行医多年,见过的病人形形色色,但要说医生最“头疼”或者说最“不待见”的,恐怕还得是那些自带“攻略”前来,或者对医嘱阳奉阴违的病人及家属。你看看,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病痛和焦虑来求助。医生本身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行医标准,一套严谨的流程下来,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
  • 回答
    哈哈,医生在门诊遇到的奇奇怪怪的事儿,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作为一名在门诊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也算见过不少“大场面”。有一次,一位大妈来看病,说是肚子疼。我问她哪儿疼,她说:“就是肚子里头,感觉像有个小虫子在爬。” 我心想,这是蛔虫?寄生虫?但她描述的那个“爬”的力度和感觉,又有点微妙。我给她做.............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心和困惑的焦点。一方面,我们觉得挂号费涨得挺快,但另一方面,看病抓的药价格依然不菲,甚至有时候药费比挂号费还要高出不少。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医疗体系中不少复杂的因素,咱们一点点聊开来。首先,得明白挂号费和药费它们虽然都属于医疗费用的范畴,但性质和构成却不太一样。挂号费的上涨,主要反.............
  • 回答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你的学习之路才刚刚开始。这段旅程既充满了激情与希望,也潜藏着一些不容易被前辈们轻易点破的“坑”。以下是我为你梳理的一些经验和忠告,希望它们能助你行得更稳、学得更快。一、 关于技术与学习: 别怕犯错,但要怕不学习: 初期犯错是难免的,关键在于你犯了错之后,有没有认真去分.............
  • 回答
    最近逛论坛,看到不少朋友吐槽看病的经历,尤其是关于医生“不耐烦”的问题,这事儿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确实,现在去医院看病,要是患者多问几句,或者想让医生详细解释一下病情,碰到的医生要么一脸“你赶紧说重点”,要么就给你来个“你说的那什么什么,吃了就好了”,甚至还有直接给你开个药方让你去拿药,就好像你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代表了不少医学生和年轻医生的纠结。去二级医院做临床医生,还是去三甲医院的辅助科室?这两种选择就像是两条不同的跑道,各有风景,也各有挑战。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看看哪条路更适合你。先聊聊去二级医院做临床医生这条路。二级医院,顾名思义,在医疗体系里属于承上启下的角色。它不像三甲那样汇聚.............
  • 回答
    这则新闻的确让人震惊,也引发了很多关于生育和医学的讨论。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位女子怀上八胞胎,想要保住所有孩子的机会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为零。医生建议减胎,是基于极其严肃的医学考量。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医学道理:1. 巨大的生理负担: 对母体的压力: 怀孕八胞胎对女性身体来说是极端的挑战。.............
  • 回答
    关于医生加班这件事,确实是个挺复杂且令人唏嘘的社会现象。要说为什么大众普遍对医生加班这件事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对”声音,或者鲜少听到要求医生“下班就关机”、“24小时待命没人性”、“加班要高额加班费”这样的呼声,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社会对“救死扶伤”的特殊期待和职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常见的,很多家长也担心孩子发育。既然你想利用假期好好调整一下,去医院检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对症下药。首先,关于去医院挂什么科,你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向: 内分泌科: 这是最首要考虑的科室。虽然“瘦”本身不是疾病,但如果身体某些激素分泌不平衡,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医学教育的核心,也确实是很多学习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厚重、密集的医学教材,往往以大段文字为主,而不是采用我们更熟悉的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呢?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并不是简单的“为了增加难度”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医学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医学不仅仅是记住几个概念、背诵几.............
  • 回答
    生命是一场精巧而复杂的旅程,而死亡,则是这段旅程最终的、不可避免的终点。从生物和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死亡并非单一事件,而是身体系统衰败、细胞功能丧失以及内在调控机制失效的综合结果。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探究身体内部发生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累积并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