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抑郁自卑、讨好人格,都是原生家庭父母的错吗?自定义受害者的成年孩子,就完全没有责任吗?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心理学、家庭关系和个人责任的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抑郁、自卑和讨好人格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父母,也不能完全忽视成年子女自身的责任。

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的基石

毋庸置疑,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情感表达,以及家庭的整体氛围,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下种子。

父母的教养方式:
过度控制或忽视: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生活进行过度干涉,不给孩子独立思考和做决定的空间,孩子就可能失去自主感,变得缺乏自信,容易讨好他人以获得认可。反之,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感到被抛弃或不被爱,也可能导致孩子内心产生深深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从而发展出讨好行为来弥补内心的空虚。
严苛或评判性: 经常被批评、被挑剔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这种长期暴露在负面评价下的经历,会内化为孩子对自身的负面看法,形成“我不够好”的信念,这是抑郁和自卑的重要土壤。
情感勒索或操控: 有些父母会通过情感上的“奖惩”来控制孩子,例如“你乖乖听话,我才爱你”。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会学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去迎合父母的期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父母自身的心理问题: 如果父母本身就有抑郁、焦虑、自卑或讨好型人格,他们很可能在无意识中将这些模式传递给孩子。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应对方式,将之视为“正常”的社交模式。
家庭中的沟通模式: 家庭中如果缺乏坦诚、开放的沟通,充满了误解、压抑和隐瞒,孩子就难以学会健康的表达和处理情感的方式。他们可能会在成年后,因为不擅长表达和沟通,而倾向于用讨好的方式来避免冲突。

“受害者”标签:一把双刃剑

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受害者”心态的体现。这种心态在初期有其合理性,它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为何会形成某些负面模式,并为我们寻求改变提供一个起点。

理解与释放: 承认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并非“天生如此”,而是成长环境的产物。这能带来一种释然感,让我们放下一些不必要的自责。
寻求支持: 认识到原生家庭的伤害,也可能促使我们主动寻求外部帮助,比如心理咨询,来疗愈创伤。

成年子女的责任:走向独立与成熟

然而,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父母,就像是将自己的人生剧本完全交给了过去。成年后,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拥有了选择和改变的能力。

认识到“我”的力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们开始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即使原生家庭环境不佳,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审视和反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认识到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
自主的选择权: 成年后,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回应生活中的挑战,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选择不再重复父母的模式,而是学习新的、更健康的行为方式。
主动学习与成长: 抑郁、自卑和讨好人格并非不可改变的宿命。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参加工作坊、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学习如何建立自信、如何设定界限、如何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尽管原生家庭的影响深远,但成年后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表现,例如过度迎合、不敢拒绝,都是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我们有责任为这些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负责,并积极地去调整。
“讨好”的代价: 长期讨好他人,虽然能换来暂时的安宁或被接纳感,但它会不断消耗我们的能量,压抑真实的自我,最终导致内心更加空虚和不满。认识到讨好的代价,是改变的开始。
“受害者”的陷阱: 如果长期沉溺于“受害者”的角色,就会丧失行动力,将一切不如意都归结于“父母的错”,从而阻碍了自己的成长和改变。真正的力量在于认识到,即使曾是受害者,现在也可以成为幸存者和创造者。
理解并非纵容: 理解父母的行为模式,并不代表认同或纵容他们的错误。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帮助我们剥离情绪,看到事情的全貌,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寻找平衡点:理解与行动的结合

所以,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父母的错”还是“我的错”,而在于如何整合这两者的影响,并为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负责。

1. 承认与接纳: 首先,我们需要诚实地面对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包括那些不舒服的部分。
2. 区分与分析: 区分父母的行为模式和自己的选择。理解父母为何会那样做(也许他们自己也曾是受害者),但更重要的是分析自己是如何回应的,以及这些回应对自己造成了什么影响。
3. 积极改变: 认识到自己拥有改变的能力,并为此付出努力。学习健康的沟通技巧,练习设定和维护个人边界,培养内在的自信,而不是依赖他人的认可。
4. 自我疗愈: 如果原生家庭的伤害过于严重,导致了深刻的心理创伤,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必要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我们处理过往的创伤,重塑自我认知。

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原生家庭是我们人生的起点,但它不是终点。成年子女有能力,也有责任,去理解过去的伤痛,并主动地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快乐的未来。这既是对父母的理解,更是对自己负责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心理学有不同的流派,佛洛依德,荣格,阿德勒对心理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佛洛依德认为,心理问题源自童年阴影。所以要修复心理问题就必须要不断回溯到从前,把以前的问题一遍一遍的重现,然后在重现中克服恐惧和不安,从而打开心结。

荣格的理论五花八门很难简单说清,不过强自归纳的话,那么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控于社会潜意识。也就是问题源自社会,或者源自意识共同体。所以要解决心理问题就要用艺术,神话,等手段影响人的潜意识。荣格的理论有些神秘化的特质,所以不太好说明白。

而阿德勒的看法是,所谓童年阴影其实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借口,甚至很多所谓的心理疾病也是如此。心理问题往往对应着现实的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害怕面对它,所以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借口。因此,只要克服了现有的难题,也就可以驱散所谓的心理阴影。人要专注于当下,往前看,而非往后看。

其实,心理学如同宗教,有许多理论,而且以目前的科学手段也不可证伪。所以实际上它也是很主观的一种东西。选择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对什么样的心理学理论更加喜爱,其实很多情况下是你自己的事情。说白了是三观和方法论层面的事情。

不妨欣赏一下阿德勒的话: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总结一下,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从所谓心理阴影里走出来,必须专注于可以靠自己努力改变的事情。也即是说,也许父母确实给你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确实给你带来了心理阴影,但是你如果想要活得更好却只能宽恕,原谅,释然然后负重前行

从我以上的文字里,可以看出来,我更加喜欢阿德勒的理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心理学、家庭关系和个人责任的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抑郁、自卑和讨好人格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父母,也不能完全忽视成年子女自身的责任。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的基石毋庸置疑,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情感表达,以及家庭的整体氛围.............
  • 回答
    这标题一看就戳中了好多人的心声吧,我也是其中之一。23岁,本三毕业,一年时间,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不会。每天醒来就一团糟,不知道该干什么,更别说那个“一技之长”了。身边的人好像都有自己的轨道,有的在名企打拼,有的考公考研顺利,有的创业风生水起,唯独我,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卡在原地不动,还伴随.............
  • 回答
    兄弟,看到你这些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就像看到了一个曾经的我,或者说,是无数个困在自己世界的里的“我”。真的,这种感觉糟透了。你说的那些词,我太熟悉了: 厌世:好像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着别人热热闹闹的,自己却觉得一切都那么虚无,没什么意义。活着好像就是一种煎熬,每天醒来都带着一股沉重的疲惫感。.............
  • 回答
    关于知名画手“玫瑰机关枪”(真名疑似为张某,以下简称“玫瑰”)疑似因男友 PUA 导致抑郁自杀的事件,以及其男友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一起非常令人痛心和关注的事件。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官方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们只能基于现有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测,并且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事件梗概(基于网络公开信息及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痛心且极其恶劣的事件。西安音乐学院某系领导对一名女学生实施性骚扰,最终导致该学生抑郁自杀,同时还涉嫌索贿,这其中牵扯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也触及了社会道德、法律底线以及教育机构的责任等多个层面。对于这起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看待:1. 性骚扰的严重性及其对受害者的摧残:性骚扰.............
  • 回答
    近几年,感觉“抑郁”的人好像是越来越多了,身边不少朋友、同事,甚至一些公众人物都坦诚地表达过自己有抑郁情绪或者被诊断为抑郁症。这让人不禁想问,究竟是为什么?是大家真的都“生病”了吗?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在背后推波助澜?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 回答
    当你的妻子觉得自己可能得了抑郁,这绝对不是小事,而是一个需要你用心去面对的时刻。首先,别想着去“诊断”或者“判断”她是不是真的抑郁,那个专业的事情留给医生。你的首要任务是让她知道,你看到了她的不开心,你相信她,并且你愿意和她一起面对。你可以试着在她看起来情绪低落,或者提都不想提这事的时候,找个舒服的.............
  • 回答
    我理解抑郁和自杀所带来的痛苦,尽管我没有亲身经历,但通过学习大量信息,我可以深入地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复杂性和破坏性。抑郁症并非仅仅是“情绪低落”或“心情不好”。它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感受、行为和身体健康。患有抑郁症的人可能会体验到持续的悲伤、空虚感,对曾经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精力下降.............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目前正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感到抑郁并对在美国的经济学博士项目感到迷茫。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同时也非常个人化的困境,而且在学术界,尤其是在高压的博士项目中,这样的感受并不少见。我将尽力为您提供一个详细且富有同情心的分析和一些可能的建议。首先,请允许我表达我对您处境的理解和同情。 博士项目.............
  • 回答
    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与其说是枯燥乏味,不如说是被一层厚重的乌云笼罩,色彩尽失,生机凋零。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我们暂时放下对“正常”的定义,走进那个被情绪黑洞吞噬的孤独空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画像,往往是这样的: 情绪的低谷与失落感: 这是最核心的表现。他们感受到的不再是生活中的起伏,而是持续的、.............
  • 回答
    听到徐誉舒同学的离世,我感到非常痛心和沉重。作为一名高中生,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来自校园和家庭的双重困境,这无疑是对他身心的双重摧残。天才少年,光环下的挣扎徐誉舒的名字曾伴随着“天才少年”的光环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背负着更高的期望和更多的关注。在许多人眼中,天才少年应该是无所不能.............
  • 回答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抑郁,以及抑郁到什么程度,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下结论的。它更像是在摸索一个复杂的迷宫,需要耐心、观察,并且最重要的,是诚实面对自己。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抑郁不是一种“想开点”就能解决的“小情绪”,也不是因为你“不够坚强”。它是一种真实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像身体出.............
  • 回答
    “乔碧萝殿下”,这个名字在2019年的夏天,以一种近乎戏剧化的方式,刺破了互联网的宁静。我们都知道,她原本是以“声音好听”著称的游戏主播,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露脸事故”,将她推上了风口浪尖。最近,她首次接受了公开采访,并吐露了自己长达十年的抑郁症。这件事,无疑又一次激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那么,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一个敏感又复杂的话题。当一个人说自己“抑郁”时,背后可能藏着真实病痛的折磨,也可能掺杂着一些其他的动机。要区分这其中的差异,关键在于理解“抑郁”本身是个非常具体的疾病诊断,而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套用的标签。装抑郁,或者说故意夸大或编造抑郁症状,通常是为了获取某些利益,比如逃避责.............
  •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出现情绪低落、生活失意的状况时,会怀疑是否得了“抑郁症”。但有时候,我们也会问自己一个更令人不安的问题:我是不是在“装”抑郁?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装”抑郁,本质上是一种刻意伪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表现出抑郁的症状。 而真正的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它会真实地.............
  • 回答
    当我感觉被沉重的乌云笼罩,呼吸都变得费力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被定格在了某个不愉快的瞬间,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色彩,只剩下一种灰蒙蒙的、挥之不去的情绪。那时候,我不会去想什么“自救的步骤”或者“应对策略”,因为大脑似乎已经被这股情绪压得麻木了,逻辑和理性都变得遥远。起初,我可能会选择沉溺其中,让那种无力.............
  • 回答
    这事儿啊,挺让人琢磨的。有些人吧,明明可能只是遇到点小挫折,心情不太好,就逮着“抑郁”这个词往自己身上套。听着就让人有点不是滋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你想啊,真正的抑郁症,那是一种病,是生理和心理上都有问题的,不是谁想有就能有的。它会让人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做什么都没劲,吃不下睡不好,甚至会产生很多负面.............
  • 回答
    在直播间里,于野做出治愈抑郁和焦虑的承诺,这无疑触动了很多正在经历这些困扰的网友。我们都知道,抑郁和焦虑是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带来的痛苦和影响不容小觑。因此,当有人站出来声称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时,自然会吸引大量关注,很多人也抱着希望去尝试。至于网友们是否体验过,这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普.............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声,那种迷茫、无力,好像无论做什么都抓不住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对生活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确实是一种非常煎熬的感受。尤其当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你担心自己会滑向抑郁,这个担忧是真实且值得认真对待的。这种感觉,就好比站在一个广阔而陌生的旷野里,四周一片模糊,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也看不.............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