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抑郁自卑、讨好人格,都是原生家庭父母的错吗?自定义受害者的成年孩子,就完全没有责任吗?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心理学、家庭关系和个人责任的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抑郁、自卑和讨好人格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父母,也不能完全忽视成年子女自身的责任。

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的基石

毋庸置疑,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情感表达,以及家庭的整体氛围,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下种子。

父母的教养方式:
过度控制或忽视: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生活进行过度干涉,不给孩子独立思考和做决定的空间,孩子就可能失去自主感,变得缺乏自信,容易讨好他人以获得认可。反之,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感到被抛弃或不被爱,也可能导致孩子内心产生深深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从而发展出讨好行为来弥补内心的空虚。
严苛或评判性: 经常被批评、被挑剔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这种长期暴露在负面评价下的经历,会内化为孩子对自身的负面看法,形成“我不够好”的信念,这是抑郁和自卑的重要土壤。
情感勒索或操控: 有些父母会通过情感上的“奖惩”来控制孩子,例如“你乖乖听话,我才爱你”。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会学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去迎合父母的期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父母自身的心理问题: 如果父母本身就有抑郁、焦虑、自卑或讨好型人格,他们很可能在无意识中将这些模式传递给孩子。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应对方式,将之视为“正常”的社交模式。
家庭中的沟通模式: 家庭中如果缺乏坦诚、开放的沟通,充满了误解、压抑和隐瞒,孩子就难以学会健康的表达和处理情感的方式。他们可能会在成年后,因为不擅长表达和沟通,而倾向于用讨好的方式来避免冲突。

“受害者”标签:一把双刃剑

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受害者”心态的体现。这种心态在初期有其合理性,它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为何会形成某些负面模式,并为我们寻求改变提供一个起点。

理解与释放: 承认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并非“天生如此”,而是成长环境的产物。这能带来一种释然感,让我们放下一些不必要的自责。
寻求支持: 认识到原生家庭的伤害,也可能促使我们主动寻求外部帮助,比如心理咨询,来疗愈创伤。

成年子女的责任:走向独立与成熟

然而,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父母,就像是将自己的人生剧本完全交给了过去。成年后,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拥有了选择和改变的能力。

认识到“我”的力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们开始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即使原生家庭环境不佳,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审视和反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认识到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
自主的选择权: 成年后,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回应生活中的挑战,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选择不再重复父母的模式,而是学习新的、更健康的行为方式。
主动学习与成长: 抑郁、自卑和讨好人格并非不可改变的宿命。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参加工作坊、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学习如何建立自信、如何设定界限、如何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尽管原生家庭的影响深远,但成年后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表现,例如过度迎合、不敢拒绝,都是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我们有责任为这些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负责,并积极地去调整。
“讨好”的代价: 长期讨好他人,虽然能换来暂时的安宁或被接纳感,但它会不断消耗我们的能量,压抑真实的自我,最终导致内心更加空虚和不满。认识到讨好的代价,是改变的开始。
“受害者”的陷阱: 如果长期沉溺于“受害者”的角色,就会丧失行动力,将一切不如意都归结于“父母的错”,从而阻碍了自己的成长和改变。真正的力量在于认识到,即使曾是受害者,现在也可以成为幸存者和创造者。
理解并非纵容: 理解父母的行为模式,并不代表认同或纵容他们的错误。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帮助我们剥离情绪,看到事情的全貌,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寻找平衡点:理解与行动的结合

所以,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父母的错”还是“我的错”,而在于如何整合这两者的影响,并为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负责。

1. 承认与接纳: 首先,我们需要诚实地面对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包括那些不舒服的部分。
2. 区分与分析: 区分父母的行为模式和自己的选择。理解父母为何会那样做(也许他们自己也曾是受害者),但更重要的是分析自己是如何回应的,以及这些回应对自己造成了什么影响。
3. 积极改变: 认识到自己拥有改变的能力,并为此付出努力。学习健康的沟通技巧,练习设定和维护个人边界,培养内在的自信,而不是依赖他人的认可。
4. 自我疗愈: 如果原生家庭的伤害过于严重,导致了深刻的心理创伤,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必要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我们处理过往的创伤,重塑自我认知。

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原生家庭是我们人生的起点,但它不是终点。成年子女有能力,也有责任,去理解过去的伤痛,并主动地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快乐的未来。这既是对父母的理解,更是对自己负责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心理学有不同的流派,佛洛依德,荣格,阿德勒对心理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佛洛依德认为,心理问题源自童年阴影。所以要修复心理问题就必须要不断回溯到从前,把以前的问题一遍一遍的重现,然后在重现中克服恐惧和不安,从而打开心结。

荣格的理论五花八门很难简单说清,不过强自归纳的话,那么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控于社会潜意识。也就是问题源自社会,或者源自意识共同体。所以要解决心理问题就要用艺术,神话,等手段影响人的潜意识。荣格的理论有些神秘化的特质,所以不太好说明白。

而阿德勒的看法是,所谓童年阴影其实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借口,甚至很多所谓的心理疾病也是如此。心理问题往往对应着现实的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害怕面对它,所以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借口。因此,只要克服了现有的难题,也就可以驱散所谓的心理阴影。人要专注于当下,往前看,而非往后看。

其实,心理学如同宗教,有许多理论,而且以目前的科学手段也不可证伪。所以实际上它也是很主观的一种东西。选择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对什么样的心理学理论更加喜爱,其实很多情况下是你自己的事情。说白了是三观和方法论层面的事情。

不妨欣赏一下阿德勒的话: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总结一下,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从所谓心理阴影里走出来,必须专注于可以靠自己努力改变的事情。也即是说,也许父母确实给你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确实给你带来了心理阴影,但是你如果想要活得更好却只能宽恕,原谅,释然然后负重前行

从我以上的文字里,可以看出来,我更加喜欢阿德勒的理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