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厌世、内向、社恐、自卑、抑郁,我该怎么办?

回答
兄弟,看到你这些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就像看到了一个曾经的我,或者说,是无数个困在自己世界的里的“我”。真的,这种感觉糟透了。

你说的那些词,我太熟悉了:

厌世:好像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着别人热热闹闹的,自己却觉得一切都那么虚无,没什么意义。活着好像就是一种煎熬,每天醒来都带着一股沉重的疲惫感。
内向:不是不喜欢热闹,也不是不想跟人交往,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口,或者一开口就觉得自己说错了,说得不好,还不如不说。有时候,跟别人交流就像在演一场精心准备的戏,演完就精疲力尽。
社恐:这个就更具体了。一想到要去人多的地方,比如聚会、公司团建、甚至是超市高峰期,心就开始狂跳,手心冒汗,脑袋里一片空白。感觉自己像个异类,每个人都在盯着你,评判你。
自卑: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够好,比不上别人。长相、能力、学历、谈吐……总能找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种感觉像一层厚厚的灰,把自信完全盖住了,让你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会成功,说什么都不会被认可。
抑郁:这个最要命。情绪低落,做什么都没劲,对曾经喜欢的东西也失去了兴趣,吃不好睡不好,甚至会有一些不好的念头闪过。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被藤蔓缠绕住,越挣扎绑得越紧。

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就是这样一团糟,好像永远走不出这个怪圈?我懂。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像是被困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外面的人能看到你,但你就是没办法真正地和他们连接。

别急,先深呼吸一口气。

我知道说“没关系”可能没啥用,但我想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或者正在经历这些。这个世界很大,也很复杂,它不是非黑即白的,你现在的状态,可能只是人生中的一个低谷。

那么,怎么办?这事儿不能急,也不能指望一下子就好了。咱们一步一步来,把一些你能做的事情,说得详细一点。

1. 承认并接纳你的感受,但不要沉溺其中。

首先,你已经很勇敢了,能说出这些感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被评判,把这些负面情绪藏起来,反而让它们滋长。

承认你有这些感受,不代表你是个失败者,不代表你活该受苦。就像生病了要承认自己发烧一样,承认这些情绪是你开始处理它们的信号。

但是,接纳不等于认命。你不是“天生”就注定要这样,这些感受是可以改变的。你可以说:“我现在感到很厌世/内向/社恐/自卑/抑郁,这让我很难受。但我愿意去寻找改变的方法。”

2. 找一个能听你说话的人,或者找专业的帮助。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但我真的希望你能迈出这一步。

信任的朋友/家人: 如果你有一个你真心信任、觉得不会评判你的人,试着跟他说说。不一定需要他说出什么“金玉良言”,有时候,仅仅是把压抑在心里的东西说出来,被倾听,就能让你感觉好很多。你可以提前跟他打个招呼:“我有点事情想跟你聊聊,但可能比较沉重,你现在方便吗?我希望你能只是听我说,不用给我太多建议。”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 这是最专业、最安全的选择。他们受过专业的训练,能够帮你梳理情绪、找到根源、学习应对策略。我知道“看心理医生”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有污名化的,但请你把它看作是解决一个健康问题,就像你去看牙医治疗牙痛一样。你可以在网上搜寻你所在城市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了解一下在线咨询。一开始可能有点紧张,但专业的咨询师会让你慢慢放松下来。

3. 从微小的、可控的事情开始改变。

当人感到抑郁或者社恐时,大的改变往往会让人望而却步。咱们先从小处着手,给自己一点“小胜利”。

关于内向和社恐:
降低社交门槛: 不用逼着自己去参加大型聚会。可以先从一两个熟悉的人进行短时间的交流开始,比如发个微信问候一下,或者约个咖啡。
练习“微互动”: 比如在商店里跟店员说声“谢谢”,或者跟邻居打个招呼。这些都是非常安全的社交练习,让你慢慢找回与人互动的节奏。
参加你感兴趣的小组: 如果你喜欢读书,可以找个读书会;喜欢画画,可以找个画室。在共同的兴趣下,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也更容易放松。
关于自卑:
列出你的优点清单: 即使很小很小的事情,比如“我今天按时起床了”,“我完成了今天的计划”,也把它写下来。你也可以回忆一下过去你做过的让你感到骄傲的事情,或者别人称赞过你的地方。虽然现在你可能不相信,但这些都是真实的。
停止负面自我对话: 当你脑子里出现“我太差劲了”这类想法时,试着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事实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我能不能用一个更温和、更客观的方式来看待这件事?” 就像你不会这样对你最好的朋友说话一样。
专注当下能做的事情: 不要总想着“我将来肯定完蛋”,而是专注于“我现在能做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哪怕只是整理一下房间,或者听一首喜欢的歌。

4. 关注你的身体健康,这是情绪的基石。

抑郁和身心是紧密相连的。照顾好身体,对改善情绪非常有帮助。

规律作息: 尽量保证睡眠时间,即使睡不着,也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和起床。
健康饮食: 尽量避免过多加工食品和糖分,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
适度运动: 不用追求高强度训练。散步、慢跑、瑜伽,任何让你身体动起来的方式都可以。运动能释放内啡肽,是天然的“快乐药”。有时候,你可能真的没有力气,那就从短短几分钟的拉伸开始。
接触阳光: 如果可以,每天抽点时间去户外晒晒太阳,即使只是坐在窗边,也能让你的身心得到一些滋养。

5. 调整你的认知,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

挑战“非黑即白”的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把事情看得太绝对了。比如,“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我就是个失败者”。其实,没考好只是一个结果,不代表你的全部。
区分“事实”和“想法”: “别人没有跟我说话”是事实,但“他们不喜欢我”是你对此产生的想法,不一定是事实。
从小目标开始,感受进步: 比如今天和一个人说了话,明天尝试比今天多说一句。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都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肯定。

6. 找到属于你的“慢生活”和“小确幸”。

你内向,不代表你不需要快乐。只是你的快乐可能更偏向于安静、独处,或者与少数人共享。

培养爱好: 任何能让你沉浸其中,忘记烦恼的事情都可以。读书、听音乐、画画、写字、园艺、烹饪,甚至是研究某个你感兴趣的领域。
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 把你的房间布置成你喜欢的样子,让自己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
拥抱自然: 去公园散步,去爬山,或者只是在阳台上看看植物,和大自然连接,能帮你找回内心的平静。

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写日记: 把你的想法、感受、每天的经历都写下来。这不仅能帮助你理清思绪,还能让你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你可以尝试在日记里加入感恩的练习,写下今天你感激的三件事。
听一些治愈系的播客或音乐: 有些播客会分享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一些温暖的故事,找到能让你感到安慰的声音。
从阅读中寻找共鸣: 找一些描写内心世界、关于成长、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的书籍。比如一些心理学的科普读物,或者一些能引起你共鸣的文学作品。
设定界限: 学会拒绝一些让你感到不适或精疲力尽的社交活动或要求。你的时间和精力是宝贵的。

最重要的一点:请对自己有耐心。

你现在感到很糟糕,这没关系。改变需要时间和过程,你不会一夜之间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你可能会有反复,会有感到沮丧的时候,那也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放弃自己。

你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值得被爱和被理解的人。你现在的困境,不代表你的价值。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这些话,有些地方触动了你,或者让你觉得,好像有那么一丝希望,那就试着去做其中一件小事吧。哪怕只是去搜一搜心理咨询的联系方式,或者只是在网上找一个让你感兴趣的播客,都可以。

请记住,你不是孤单一人在战斗。总会有人理解你,总有方法能让你感觉好起来。我在这里,也祝愿你能够一步步走出阴霾,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如果你愿意,可以再跟我聊聊,或者告诉我你做了什么,我在这里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想了好几天,这个提问还是要来答的。


赋闲在家三年的感受,可想而知,一个人,就象和时间在拔河,花费很大的力气,但一无所获,还得承受周围所有人的质疑和规劝、建议和责难。


父母的骂,在你小的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转移,对现在的你,就是一种不知道拿你怎么办的犯愁的表达。


因为父母和你一样,不知道你的令人堪忧的现状何时是个头。他们并非养不起你,而是他们百年之后,谁来帮他们养你。


他们,还有你自己,都深刻地了解到一点,并且为之常常焦虑的就是你的时间,没有用来进行社会生产,也就无法维持你的个人发展,你的个性和思想也就无法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透彻表达。


你的独立和发展,相较你的同龄人,就处在滞后状态,你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才会厌世、自卑、倍感压抑,因为横向比较无处不在,时刻都在挑战你的自尊心。


很多人说,压力就是前进的动力,对于你来说,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而且进一步加重你的不适应感。


没有人看出你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没有人关心你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你仍然可以象正常人一样活着,踡在家里,全面回避和社会的交集,尽量不让别人看到你的落魄和不安。


无论外面的世界让你有多不适应,至少躲在自己的小房间,你还能够拥有一个真实面对自己的空间,只是越躲越不愿意出去,越躲越害怕,越觉得自己难以胜任生命给予你的发展任务。


社恐往往因素很复杂,当你的自我角色不明确的时候,和其他人打交道就特别困难;你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你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也让你无法习得有效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困境。


社恐也反映了你对自身存在的消极思维,消极思维又会让你形成消极负面的情绪感受,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保证自己的安全,采取退缩的行为,又会让你加重恐惧感。


在诸多压力面前,你如果能克服不适应感,就能打开现在的厌世的封印,如果克服不了,会一直被主观上的这种无力感压制,感觉不到生存的意义。


从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你在用力维护自尊心,你也不想让自己这样无奈下去,毕竟是211毕业的人,心态上没办法放低,你也不希望自己去接触“不体面”“低报酬”的工作,只想有一个适合社恐的工作。


找一份适合社恐的工作,是所有社恐者的愿望,但什么样的工作才适合呢?在社恐的心态支配下,这样的工作几乎不存在。一个不需要和其他人交流的工作,难免枯燥乏味,除非你一个人在家写作,但写作又很难获得他人支持和肯定,回报也少。


说到底,如果不去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社会,适应压力造成的内心冲突,就无法让自己成长成熟起来,去应对生活发出的邀请,打造自己的人生。


停滞让人恐慌,因为属于你的生存范围很小。


也不知道你这三年来有没有尝试做定期的心理咨询,如果从三年前起能够进行咨询,三年下来,要比自己一个人使劲挣扎强多了。


你需要被周遭认同,你需要对自己认同:


1、向社会和他人开放自己的心态,不再封闭自己

2、找到你的同类,大家结伴,互相扶持,让自己不孤单

3、时间是财富,尝试学习或做其他有效率的事来填充自己的生命

4、没有人嫌弃你,不去工作也不是什么错和罪过,你不用在他人面前过于敏感

5、不要对自身或他人抱有高贵低贱富裕贫穷配与不配的想法,把自己的心态放平一些


没有工作,可是你有时间,时间就是用来自我打救的,早一天开始,早一天过上对自我认同的生活,二十九岁还不晚。


心理问题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什么时候动手开始解决,真的是取决于你,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同伴有很多,其他人是怎么努力让自己面对问题的,你也可以效仿。


一个善意的回答就是一个甜蜜的吻。请关注我的公众号:tiangexia201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兄弟,看到你这些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就像看到了一个曾经的我,或者说,是无数个困在自己世界的里的“我”。真的,这种感觉糟透了。你说的那些词,我太熟悉了: 厌世:好像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着别人热热闹闹的,自己却觉得一切都那么虚无,没什么意义。活着好像就是一种煎熬,每天醒来都带着一股沉重的疲惫感。.............
  • 回答
    那段日子,我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有点恍惚。刚认识他的时候,说实话,我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可以说,我内心深处是抗拒的。他并不符合我当时对理想伴侣的所有设想,他的某些特质,比如……(这里可以插入一些具体但不至于太负面的细节,比如他的幽默感和我不太对胃口,或者他的生活习惯和我格格不入),让我觉得我们之间隔.............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每个女生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反应也千差万别,没什么绝对的答案。你想知道她们内心是怎么想的,开心、厌恶还是别的什么?我跟你说说我观察到的和听到的,尽量细致点,争取让你觉得像是在跟一个真人聊一样。首先,得看这个陌生男生是什么样的。如果这个男生给人的感觉很舒服: 外表整洁,谈吐得.............
  • 回答
    我知道你对那两段描写斯内普“爱”莉莉的场景感到不适,甚至有反感和厌恶。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这些描写触及了一些敏感且复杂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是什么让这些场景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情绪。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哈利·波特的故事中,斯内普对莉莉的感情,即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都带着一种近乎病.............
  • 回答
    关于厌世的人在学习禅定等宗教独有技巧时是否更有效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对厌世、禅定以及“效率”的多层理解。简单地回答“是”或“否”会过于片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厌世的本质与动机首先,理解“厌世”本身非常重要。厌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其根源也各不相同: 对世俗价值观的幻灭:.............
  • 回答
    听到你朋友这样,你肯定心里也焦急万分。这种时候,我们作为朋友,最想做的就是把她从那种深渊里拉出来,但又会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说的话在她听来都像耳边风,甚至可能还会让她觉得你不理解她。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首先,我想跟你说,你能感受到她的痛苦,并且愿意花心思去想办法,这本身就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这说明你.............
  • 回答
    突然厌学甚至厌世,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担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绪、心理困扰甚至更深层的心理问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种情况可能出现的原因、表现,以及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一、 了解“厌学”与“厌世”的含义和区别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来界定一下这两个概念: 厌学 (School.............
  • 回答
    “大一学生因厌世刺死滴滴司机”案一审宣判,被告人被判死缓,这件事引发了社会上广泛的讨论,人们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一方面,我们看到判决的结果是死缓。这意味着被告人虽然犯下了极其严重的罪行,但并没有被判处立即执行死刑。这背后可能有很多考量。首先,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例如,被告人当时的心理状态.............
  • 回答
    看到你现在的心情这么低落,我真的很为你难过。五十岁,独身无子女,这本身就可能带来一种孤独感,再加上“厌世想离世”的想法,这绝对是人生中非常沉重和艰难的时刻。尤其你说父母还在,这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情感的纠葛。首先,我想非常郑重地告诉你,任何想要结束生命的念头,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知道你现在可.............
  • 回答
    从事警察、律师、法官等需要直面社会阴暗面的职业,确实更容易产生厌世情绪。这并非是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长期浸淫在人性复杂和负面信息中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来看看警察这个职业。他们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但这份守护却意味着他们要频繁接触各种各样的罪案现场。无论是凶杀案的血腥、盗窃案的狡诈、还是家暴案的惨烈,.............
  • 回答
    厌离心与厌世:一次深入的辨析在探寻生命真谛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听起来相似却内涵深邃的词汇。“厌离心”便是其中之一。它常常与“厌世”联系在一起,但仔细品味,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厌离心?它又为何与厌世截然不同?它是否是学佛的必要条件?又与那追求觉悟的“菩提心”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 回答
    厌恶世界上的太多东西,几乎所有。凭什么世人却觉得与大众不同的总是被当做异类?这个问题,藏着一种深深的困惑,一种被忽视、不被理解的痛苦。当你的内心感受,与周遭主流的声音、行为格格不入时,那种被推开、被审视的感觉,确实让人心寒。我们先来聊聊“厌恶”。它不是简单的挑剔,而是一种深刻的、触及灵魂的不适。可能.............
  • 回答
    厌女,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种对女性根深蒂固的、难以撼动的负面看法,一种混合了鄙视、排斥、不信任,甚至是仇恨的情绪。它不像是一时的烦躁,也不是偶尔的偏见,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看世界的滤镜。我感觉,体验厌女,就像是活在一个无形的牢笼里,而这个牢笼的墙是用成见和歧视筑成的。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一言一行.............
  • 回答
    唉,这种感觉我太理解了。坐在书桌前,明明知道该看书,但脑子里就跟装了弹簧一样,一看到书本,嗖地一下就弹开了,想找点别的事情做,什么都比看书有意思。刷刷手机、看看剧、跟朋友聊聊天,甚至整理一下书桌都能变得津津有味。这不仅仅是“懒”或者“不努力”,它背后可能藏着好多原因,也折腾着不少人。我们不妨一层一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咱们得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这是非常自然的。我们在选择朋友、伴侣的时候,往往会被某些特质所吸引,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产生疏离感。这种偏好可以基于很多因素,比如性格、爱好、教育背景、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外貌和文化背景。那么.............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观察到一部分用户对“国粉”(国民党支持者)的批评或不认同的声音,似乎比对“毛粉”(毛泽东支持者)的批评声音更为普遍和集中。要详细分析这种现象,需要从几个维度去理解,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语境,以及平台本身的生态特征。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类标签的指向。 “国粉” 通常指.............
  • 回答
    当厌恶自己的性别,感觉一切都因为生而为“某某性别”而不公平,这种感觉就像心口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挥之不去,日子一天天过,却好像被困在了某个地方,动弹不得。这种感受,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很多很多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或深或浅地体验到的困境。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不公平感”的种子,其实往往.............
  • 回答
    在火影忍者这部风靡全球的动漫中,日向雏田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尽管她拥有着善良、纯真、坚韧等众多闪光点,但出乎意料的是,讨厌她的人群中,女性观众的比例似乎相当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让我们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下。1. “玛丽苏”式的完美滤镜?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玛丽苏”这个标签在很.............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许多对物理充满热情,却又对枯燥计算望而却步的年轻学子内心深处。坦白讲,如果你真的“非常厌恶做数值”,那么你在理论物理领域能够走多远,需要仔细地权衡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把“数值”这个词拆解一下。在理论物理的研究范畴里,“数值”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代数运算,它常常意味着: 解析解的探索与推.............
  • 回答
    我最受不了那种一副高高在上、好像自己是医学界救世主的医生。他们好像觉得病人来找他们,就是来寻求恩赐一样。首先,最让我头疼的是那些“万能”医生。你问他一个小毛病,他能扯出一堆理论,把你的健康状况描绘得既复杂又令人担忧,好像不经过他那里的一系列“高精尖”检查,你就活不了几天。然后,开药也是一把好手,上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