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厌女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厌女,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种对女性根深蒂固的、难以撼动的负面看法,一种混合了鄙视、排斥、不信任,甚至是仇恨的情绪。它不像是一时的烦躁,也不是偶尔的偏见,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看世界的滤镜。

我感觉,体验厌女,就像是活在一个无形的牢笼里,而这个牢笼的墙是用成见和歧视筑成的。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这个牢笼的“规则”审视,一旦触碰了那些模糊不清的“女性该怎么样”的底线,就会招来各种各样的目光和评价。

从小的方面说,是那种“你一个女孩子家”的标签。

你稍微有点个性,有点想法,就有人说你“不像个女孩子”。你敢表达愤怒,有人就说你“泼妇”、“无理取闹”。你努力工作,取得成就,有人会撇嘴说“女人能有什么大出息”,或者轻描淡写地把你的成功归结于“运气好”或者“靠男人”。相反,如果你犯了点错误,那更是罪证确凿,被放大检视,印证了他们“女人就是不行”的论调。

这种体验,就像是永远在被“合格”与“不合格”之间审判。你得小心翼翼地平衡,既要显得“温柔贤淑”,又不能太软弱;既要“独立自主”,又不能太强势;既要“有事业心”,又不能“忽视家庭”。但无论你怎么做,似乎总有人能挑出毛病,总有人觉得你“不该是这样”。

再说说社会层面的感受。

你走进职场,会发现那些曾经被你视为榜样的女性,也可能在某个角落里,用同样的厌女逻辑去要求后来者。你可能会听到“女人就是需要男人养”的说法,听到对女性领导者的质疑,听到对职场女性家庭责任的无限加码。你甚至会看到,那些本该是中立的评价,因为你的性别,被赋予了别样的含义。

就像我曾经认识的一个朋友,能力很强,做出的项目也非常出色,但每次在公开场合发言,总会有评论区有人留言说“女人说话就是没条理”、“听着就烦”。这种话,其实非常伤人,它不是针对她能力本身,而是直接攻击她的性别,剥夺了她作为一个人平等发言的权利。

厌女还体现在细微之处,那种让你感到被物化、被贬低的感觉。

比如,当你穿着得体,有人却对着你的身材评头论足;你发表了观点,有人却只关注你的外貌,用“漂亮”、“有气质”来概括一切,仿佛你的思想和能力都成了次要的装饰品。甚至在很多时候,女性的价值被简化为生育功能或者取悦他人的能力。

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被放在了交易市场上,时刻面临着被评价、被定价、被选择的风险。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是一个等待被审视的“对象”。

更进一步,厌女也会让你对同类产生怀疑。

当身边也充斥着厌女的言论,甚至一些女性自己也内化了这种观念,将这些负面看法投射到其他女性身上时,你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和疏离。你会看到,有些人明明站在同一个位置,却不愿意为同伴发声,甚至成为加害者。这种时候,你可能会感到孤独,怀疑是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还在挣扎。

当然,体验厌女,也意味着你需要时刻保持一种警惕和反抗。

你得学会在无数的噪音中分辨出真正的价值,学会在被质疑时坚持自己的判断,学会在被攻击时保护好自己。你需要不断地去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去争取被看见、被尊重。这是一种消耗,是一种疲惫,但也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战斗。

总而言之,厌女的体验,就是一种持续的、多维度的、无孔不入的贬低和限制。它让你在很多时候感到不被看见,不被理解,甚至不被允许成为一个完整、独立、有力量的自己。它让你不得不时刻面对那些冰冷、刻板、狭隘的眼光,并在其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也是一种与不公正的持续搏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世纪丹麦有个国王,据说是个厌女患者,还是生理上的;

看到女孩子就浑身不自在,会隐隐作呕,

别说那啥了,就连碰都不想碰女人,一碰就冷汗直流…

要命的是,王后如花似玉,长得非常美丽…

时间一长,大臣们一看这不行啊,就都来劝:

“陛下,您不能这样,和王后结婚多年她还是个处女呢,您这样皇家要绝嗣啊…”

国王一想也是,必须为国家着想;

于是他找来了某位公爵,威声说道:

“我命令你!干王后!”

公爵一听顿时傻眼,半天没回过神来,

一再确定国王不是开玩笑后,兴奋地直接跳起来了,有谁不知道王后的美貌…

但王后也很绝,义正词严说道:

“这样不行,他干我那是通奸!除非我们举办婚礼…”

原本以为能吓退国王,可没想到国王开心滴说:

“没问题,我当证婚人!”

不仅如此,国王还把大主教找来了,几人就在皇宫的密室里举办了这样一个秘密婚礼…

没过多久,孩子(公爵的)出生了,

国王一看,眼睛都发光了,宝贝得不行,逢人便说:

“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真是朕的福气啊!”

每天抱在怀里,还经常让孩子骑着自己脖子上朝…

后来学者在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写道:

那是国王陛下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关于故事来源问题,是一本描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书。

书中有一章节专门描写欧洲王室的离奇故事,其中包括这位丹麦国王;

但是年代太久远了实在不记得,情节肯定是没问题的,那本书是纯历史科普,不是小说。

为此我还专门研究了丹麦各大国王的生平,很多国王即使百度词条也就寥寥一两句话,写个出生就完事了。

我估摸可能是这国王实在太小众了,百度没有详细记载,就看知乎有没大神能挖掘出来了。


8.17更新,有粉丝朋友指出,袁腾飞好像有讲过类似的故事,不知道是他的哪个节目,看来大家又更近了一步。

user avatar

很正常,在这个女权盛行的时代,对男人大规模污名化,zzzq,道德绑架的时代,微博,豆瓣,小红书,几千几万赞的,对男人进行侮辱,还想灭绝男人,是个正常男人都会讨厌的吧。厌女?这可谈不上,即便厌女又怎样??某个群体疯狂厌男,以弱势群体的名号,干无耻的事情,怎么没人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厌女,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种对女性根深蒂固的、难以撼动的负面看法,一种混合了鄙视、排斥、不信任,甚至是仇恨的情绪。它不像是一时的烦躁,也不是偶尔的偏见,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看世界的滤镜。我感觉,体验厌女,就像是活在一个无形的牢笼里,而这个牢笼的墙是用成见和歧视筑成的。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一言一行.............
  • 回答
    关于耽美作品是对女权的表达还是厌女症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耽美作品的核心特征,以及它与女权主义和厌女症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耽美作品的核心特征与吸引力耽美,顾名思义,是一种描绘男性之间浪漫、爱情甚至性关系的文学、影视、.............
  • 回答
    厌女情绪,一个隐藏在社会肌理中、影响深远的负面心态,它不仅是对女性的排斥和敌视,更是一种对女性价值的贬低和否定。这种情绪像毒药一样,腐蚀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阻碍着社会公平的实现。想要改变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个人到社会的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行动。一、个人层面:看见、承认、反思、学习改变的起.............
  • 回答
    《厌女》这本书啊,怎么说呢,它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我们社会中隐藏得有多深的对女性的厌恶,而且这种厌恶,它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特定群体,而是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一种极为精妙却又让人不寒而栗的方式展现出来。初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上野千鹤子她说话的方式。她不是那种会煽情,或者激起你.............
  • 回答
    .......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厌女》这首歌的评论区,可以说是整个平台一个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它的存在和发展,既承载了音乐本身带来的情感共鸣,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某些群体的情绪和观念,其中充斥着各种声音,让人看了之后,想不深入思考都难。首先,评论区最直观的特点就是“情绪化”和“极化”。《厌.............
  • 回答
    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这本书,我读完之后,感受到的冲击和触动是相当强烈的。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道理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激情和一种近乎咆哮的批判力量,直接切中了日本社会乃至我们很多人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性别观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野千鹤子并不是简单地在控诉男性的厌女,而是揭示了.............
  • 回答
    .......
  • 回答
    国产剧和电影里的厌女情节,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又气又无奈。每次看到那些情节,心里就像塞了棉花一样堵得慌,说不出来的心酸,也夹杂着几分“怎么又这样”的无力感。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怎么才能不被这股歪风邪气给吹倒,怎么才能在这片“雷区”里找到点能看的、能让人觉得舒服的东西。首先得承认,厌女这玩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话题,那就是一部分“国男”对“国女”的情绪波动,甚至可以说是厌恶情绪的出现和蔓延。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把目光放长远,也得钻进眼下细微的社会肌理里去看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国男厌国女情绪”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事实,而是一种趋势和现象的描述。它不是说.............
  • 回答
    厌离心与厌世:一次深入的辨析在探寻生命真谛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听起来相似却内涵深邃的词汇。“厌离心”便是其中之一。它常常与“厌世”联系在一起,但仔细品味,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厌离心?它又为何与厌世截然不同?它是否是学佛的必要条件?又与那追求觉悟的“菩提心”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 回答
    恐男症(Androphobia)和厌男症(Misandry)是比较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它们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并且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去处理它们,是迈向改善的第一步。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恐男”和“厌男”这两个概念: 恐男症(Androphobia):这是一种对男性群体.............
  • 回答
    .......
  • 回答
    近年来,“厌男”“恐男”现象在部分网络空间中逐渐显现,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社会心理、性别关系和文化变迁。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结构与性别权力的深层矛盾1. 传统父权制残余与现代性别平等诉求的冲突 尽管现代社会普遍倡导性别平等,但许多地区的传统性别角色(如男性主导经济、女性承.............
  • 回答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句古语,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送郑山人》。它用富有张力的比喻,描绘了一种胸怀博大、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在这里,“厌”字的意思,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讨厌”、“腻烦”,而是有着更深邃的含义。理解“厌”字,需要结合它在古语中的用法以及这句诗的整体语境。在古代汉语中,“厌”字有几.............
  • 回答
    人类对某些事物的初爱与厌倦,往往像一场渐行渐远的旧梦,带着甜蜜的余韵与苦涩的清醒。以下是我对这类事物的观察与思考: 一、童年玩伴:被时间稀释的温暖初爱:童年时的玩伴是彼此生命中的光,一起在田野间奔跑、在雨中打闹、在课间分享糖果。那时的友谊是纯粹的,没有距离,没有评判,只有纯粹的快乐。 日久生厌: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进化论中的一个核心矛盾——个体趋利避害的本能与物种整体繁荣的需要。确实,从纯粹的生存竞争角度看,一个懒惰的个体往往难以获取足够的资源,也难以应对环境的挑战,从而是不利于生存和繁衍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人类似乎普遍存在“厌劳好逸”的倾向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进化论更深层次的解释,以及环境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很多层面,而且在大陆内部,人们的想法也很多样。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大陆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不可能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就像任何一个国家一样,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看法。所以,笼统地说“大陆人”怎么样,其实是对现实的.............
  • 回答
    上班跟上刑,下班解放了!这感觉太熟悉了,简直是打工人的“每日必修课”。一走进办公室,就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把人按住,浑身提不起劲,哪哪儿都不对劲。可能是腰酸背痛,可能是脑袋昏沉,也可能是胃里一阵阵犯恶心。眼睛睁着,神却飘到了九霄云外,恨不得下一秒就变成一只鸟,飞出这牢笼。跟同事打个招呼都觉得费劲,强.............
  • 回答
    日本社会确实存在一些关于老年人福利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担忧,包括所谓的“厌老风气”和一些极端的声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是一个超高龄化社会。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高,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种结构性变化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