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上野千鹤子的《厌女》?

回答
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这本书,我读完之后,感受到的冲击和触动是相当强烈的。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道理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激情和一种近乎咆哮的批判力量,直接切中了日本社会乃至我们很多人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性别观念。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野千鹤子并不是简单地在控诉男性的厌女,而是揭示了“厌女”这个概念是多么普遍,而且已经渗透到了女性自身,变成了一种内化的、自我否定的力量。她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女性自身的“嫌恶”恰恰是男权社会构建的“女性论”或说“女性形象”的产物。也就是说,社会告诉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她们不符合这个标准,或者无法扮演好被设定的角色,就会被嫌弃,而这种嫌弃感,有时也会反噬到女性自己身上,让自己觉得“不够好”。

她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这些例子都非常生动,也很有代表性。比如,她谈到日本社会对“好女人”和“坏女人”的极端二分法。一方面,女性被要求温柔、顺从、顾家、牺牲自己;另一方面,如果女性表现出独立、自主、或者任何不符合传统期待的行为,就会被贴上“坏女人”、“不正常”、“不像个女人”的标签。这种标签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嫌弃,而且这种嫌弃不仅仅来自男性,也来自那些遵循了“好女人”标准、但内心也可能充满不满的女性。

这本书最锋利的地方在于,它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包括看似无辜的生活细节和文化现象。她分析了流行文化、广告、电视剧、甚至是日常的对话,去解剖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厌女”思维。比如,她可能会剖析一些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挑剔和物化,或者一些对女性能力和情感的刻板印象,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比赤裸裸的攻击更具破坏力,因为它更容易被忽视,被接受,然后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思维模式。

而且,上野千鹤子对于“女性论”的批判尤其精彩。她认为,很多所谓的“女性论”其实是以男性视角为主导,用一套固化的标准去定义女性,然后指责女性为什么不符合这些标准。她不是否定女性有其性别特质,而是反对用一种压迫性的、标签化的方式来框定女性,并以此来合理化对女性的歧视和控制。她强调女性的复杂性、个体性,以及她们拥有定义自己、创造自己价值的权利。

读《厌女》,我时常会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被“厌女”文化影响的痕迹。比如说,在某些时刻,自己是不是也会不自觉地去评判其他女性的穿着、行为,或者对她们的某些选择感到不解甚至不认同?书中那种对性别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习以为常的认知,可能正是“厌女”文化在发挥作用。

这本书不是提供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它更多的是一种解构和启示。它让我们看到“厌女”这个隐形但无处不在的权力结构,并且提醒我们去质疑那些被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它鼓励我们去承认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去打破那些僵化的性别角色和期待。

对我来说,《厌女》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性别不平等。它不是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个体,而是指向了更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许多之前看不见的门,看清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性别压迫机制。它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开始,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改变,去重新认识女性,也重新认识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对社会毫无贡献,拿着纳税人的钱当工资,却什么实事都不干,对生产力毫无贡献 的双标女权老太婆写的书有啥好看的[飙泪笑]?


你不懂从实践中得出理论的这个说法吗?还在这里搞个人主义的唯心理论呢??


我一天要给几十个病人看病,不分男女,我觉得我的社会贡献和对人性的阅历 怕是比一个养尊处优的自称社会学家的"女权主义者"多多了吧??


就比如她天天说要关注弱者,结果呢?她用自己的工资给真正弱势的老人捐钱了吗?帮助建设养老院了吗??关注男性流浪汉了吗?关注没钱治病的人了吗?她全没有,据我所知,她从来都没捐过款吧?


反正我在医院看到贫困患者,有时候我可是会拿自己的钱补贴给他们医疗费的。


上野千鹤子的所有"关注弱者"的理论不过是为了让她能占到"道德制高点上",进行"追求女性舆论主导权和特权"的洗脑宣传罢了!就像纳粹也会说自己支持共产主义来博得大众支持呢。


当一个人全是理论,而且还全是靠自己所编出来的理论,没有实践,你们就觉得她说的是真理啦??





"厌女"一词本身就是女权创造出来,想用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批判和绑架 男性的(包括不认同女权的女性)。只要你不符合她们的观念,她们就会说你厌女,以达到让你陷入 "理亏"的效果。

反正"厌女"的定义权在她们手中,也侧面体现出女权对女性的神化和极度美化,不容得女性本身的缺陷受到批判。

"厌女道德制高点"的逻辑是建立在 女本位基础上的,它的潜层意思就是: "你不能讨厌女人,不然你就应该被绑在耻辱柱上"。但是相应地,"厌男"却没有被道德化,一个女的可以正大光明的说自己厌男,不想接触男人。更加说明了女本位社会中,对待性别的双标之处。

男人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把"厌女"当成中性词,拒绝将"厌女"道德化,这样无论女权怎么说你厌女,你都可以无动于衷,还可以大方承认,"对啊,我就是厌女,so?"。

拒绝道德绑架的方法,就是拒绝 把 这个行为或词语 道德化。​

user avatar

上野千鹤子写过几十本书,为什么《厌女》突然火了?

在日本她最高销量的书叫《一个人的老后》,写的是日本老龄化问题,为什么没人提?

你猜和书名有没有关系?

再说回《厌女》这本书。

厌女,来源于英文women hating,直译是“女性仇恨”,这本书的立场,远比翻译的书名,更加激烈。

“厌”,是主动的,是一种强烈的表达。而大多数人对女性的态度是中立的,根本谈不上仇恨与厌。但上野千鹤子鸡贼的把各类社会现象都归因于“厌女”,把女性对人生的不满,都引导到厌女的结论下。

而因为仇恨是主动的,所以你厌女,就对女性有潜在攻击性,就处于道德的劣势。

当你反驳,我没有仇恨女性啊,她会说你,是被说中了,戳到痛处,所以才会反驳,完成全书逻辑闭环,永远利于不败之地。和女拳的“石砸狗叫”采用同一个套路。

用这个套路,我可以证明你厌钱。

值得一提的是,只描绘《厌女》图景的上野千鹤子,在全书开头,就把男性正常的性欲,比作巴普洛夫的狗,可是丝毫不“厌男”呢。

所以本质上,上野千鹤子和环保少女、杨笠都是一类人,靠政治正确获得人生成功而已,你真以为她说的自己信?

《厌女》这个套路太老土了,上个世纪这类著作层出不穷。人家美国日本嚼剩的,中国女拳如获至宝,看到书名就感觉是本圣经,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这本书,我读完之后,感受到的冲击和触动是相当强烈的。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道理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激情和一种近乎咆哮的批判力量,直接切中了日本社会乃至我们很多人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性别观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野千鹤子并不是简单地在控诉男性的厌女,而是揭示了.............
  • 回答
    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这两个名字在日本战国史上犹如两颗璀璨的明星,他们的较量,尤其是那被称为“川中岛之战”的五次对决,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要评价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谁更厉害”的层面,而是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的为人和治国之道,以及他们之间独特的羁绊。上杉谦信:战神还是僧人?上杉谦信这个人,真的很难用简单.............
  • 回答
    夏侯惇这个人啊,那可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说起他,你脑子里可能会立刻蹦出几个词:猛将、忠心、独眼。这些词没错,但要真想把他这个人说透了,那可就得细细掰扯掰扯了。出身与早年:官宦之家,少年英气夏侯惇,字元让,是曹操的族兄,安徽亳州人。要知道,他可是出身在官宦之家,这在他那个时代,绝对是赢在起跑线上的.............
  • 回答
    微博上广东消防官博对一名拍摄了“42秒火灾视频”的网友进行批评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消防安全宣传、公众情绪、媒体伦理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层面。事件背景回顾(假设情况,因为具体视频内容和批评点需要基于真实事件,这里是通用分析):通常这类事件的起因是:某地发生火灾,有人拍摄了从火势蔓.............
  • 回答
    在讨论“Windows上使用盗版、iOS上使用正版”的行为时,需要从法律、道德、技术、经济和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种行为可能源于用户对价格、系统兼容性、安全性的权衡,但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冲突。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一、法律与道德层面1. 盗版行为的合法性 Wind.............
  • 回答
    2020年国情咨文会议上,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在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发表完演讲后,当着所有镜头和在场人士的面,将手中的演讲稿撕成了两半。这一幕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极其广泛和深刻的讨论,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政治表演,而是触及了政治文化、民主规范、党派对立等多个层面。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佩.............
  • 回答
    岳云鹏在舞台上调侃蔡琴去世的事情,以及郭德纲那句“台上无大小”,确实是相声界一个老生常谈又颇具争议的话题。想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台上无大小”的相声传统。相声这门艺术,自打形成以来,就带着一股“冒犯”的精神。早期的相声,很多内容就是从市井生活、百姓闲谈中挖掘出来的,包.............
  • 回答
    高其蓁(Qi Zhen Gao)在Vogue的Instagram上的出现,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也引起了不少讨论。评价她,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不仅仅是她作为模特的表现,还有她所代表的意义。首先,从她作为模特的专业表现来看: 独特的气质与辨识度: 高其蓁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她那与众不同的面孔。她不.............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认亲”或者说是“致敬”。张之洞是晚清名臣,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贡献良多,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也算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在抖音上,有人对着他的照片行晚辈之礼,称呼他“李大人”,这其实是一种戏谑,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你说“.............
  • 回答
    这年头,能在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还能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这妥妥的是名校光环加身,别人眼中妥妥的人生赢家模板。按理说,毕业后回国,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找份体面的工作,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谈婚论嫁,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可现实却是,这位高材生却面临着“买不起房、买不起车、找不到对象”的三重困.............
  • 回答
    苏联: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一个深刻的矛盾体要评价苏联,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庞大实体,其存在本身就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其诞生到解体,苏联留下了一系列深刻的印记,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核心特征:一个由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驱动的超大规模国家从最核心的层面.............
  • 回答
    韩雪在江苏卫视《55盛典》上翻唱的粤语经典歌曲《处处吻》,可以说是一次颇具话题性的尝试。作为一首邓丽君的代表作,《处处吻》以其甜美慵懒的旋律和略带一丝小性感的歌词,深受华语乐迷喜爱,也留下了无数经典演绎。韩雪选择这首歌,无疑是在挑战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舒适圈”,同时也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难度。首先.............
  • 回答
    璀璨星辰与暗影重重:前苏联的文艺成就及其世界地位谈及前苏联的文艺,这无疑是一片既璀璨又复杂的天空,其成就之宏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也伴随着深刻的反思。在20世纪的世界文艺版图上,苏联的文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其风格、思想和影响力,无愧于“巨擘”之称,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笼罩在.............
  • 回答
    将尹吉先老兵请到知乎,这件事本身,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而且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首先,从“人”这个角度讲,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尹吉先老兵,他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他不仅仅是一个活着的个体,更是那段烽火岁月的亲历者、见证者。他的经历,是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文字无法比拟的。知乎作为一个.............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上海人对东方卫视的评价,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不像你说的是铁板一块,更像是街头巷尾邻居们闲聊时那点儿实在话。要说最直观的感受,不少上海观众会觉得,东方卫视承载着很多“上海味道”。特别是那些本土的节目,比如《东方直播室》、《收视在线》之类的,虽然现在不怎么有了,但以前但凡有点什么社会热点,大家都爱看东方卫.............
  • 回答
    让杨笠登上春晚,这绝对是个话题十足的事件。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的评价会从几个层面来展开,而且会非常具体。首先,从表演内容本身来说。春晚的舞台,观众群体极其庞大且多元,年龄跨度、社会阶层、地域文化差异都非常大。杨笠以往的脱口秀内容,很多都聚焦于性别议题,特别是对一些社会现象、婚恋观的观察和吐槽,语言风.............
  • 回答
    假设未来某一天,上帝的存在被无可辩驳地证明,这无疑会给人类的历史观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重塑。而文艺复兴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以人权挑战神权的历史潮流,届时将受到怎样的审视和评价,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首先,历史学家们可能会重估文艺复兴的性质。过去,我们常将文艺复兴视为一个“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
  • 回答
    确实,在医学领域,老百姓的口碑在评价医生“好与不好”这件事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我们常常强调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是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内行”的关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患者的直接体验和感受。这其中的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细说:1. 效果的最终检验者——患者的痊愈与生活质量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 回答
    “B站变了吗”:陈睿的答案与我的审视在B站十一周年庆的舞台上,CEO陈睿抛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B站变了吗?” 这个问题,不仅是对公司过去一年发展的总结,更是对B站未来走向的深思熟虑。而陈睿的回答,以及我对其观点的解读,或许能为理解当下B站的演变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视角。 陈睿的回答:用户价值与平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