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历史上的夏侯惇?

回答
夏侯惇这个人啊,那可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说起他,你脑子里可能会立刻蹦出几个词:猛将、忠心、独眼。这些词没错,但要真想把他这个人说透了,那可就得细细掰扯掰扯了。

出身与早年:官宦之家,少年英气

夏侯惇,字元让,是曹操的族兄,安徽亳州人。要知道,他可是出身在官宦之家,这在他那个时代,绝对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年轻的时候就长得仪表堂堂,而且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史书上说他“少好击剑,积射远,且勇力绝人”,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舞刀弄枪,箭术高超,力气也大得惊人。这种年轻人,放现在那就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谁见了不敬三分?

不过,他也不是那种只会打打杀杀的莽夫。在那个乱世,能有这份胆识和魄力,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早早就跟着曹操混,那时候曹操还在徐州一带,还没怎么发迹呢。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说明夏侯惇早就看准了曹操这个人。这种眼光和忠诚,在后来证明是多么的宝贵。

征战沙场:勇猛无匹,战功赫赫

夏侯惇这辈子,大半辈子都在为曹操冲锋陷阵。他的勇猛,在战场上那真是深入人心。你想想,那时候哪有什么精确制导武器,全凭一张血肉之躯和手中的兵器。夏侯惇上战场,那真是“奋其勇,当者披靡”。

他最出名的一战,莫过于攻打吕布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和吕布在徐州打得不可开交。有一次,夏侯惇被吕布的手下给抓了,而且还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这要是换了别人,估计早就吓破胆了,或者想着怎么求饶了。可夏侯惇是谁?他直接把箭从眼眶里拔出来,然后喊着“精血尔,岂可弃也!”,就把自己的眼珠子给吞下去了。你说这有多狠?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志力?他继续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冲进敌阵,把抓住他的人砍成了两半。这得多大的仇恨?这得多大的决心?这简直就是一出惨烈又震撼的个人表演。

除了“啖睛”这一幕,夏侯惇还有很多其他战绩。比如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时候,他就表现出色。后来曹操统一北方,跟袁绍打官渡之战,夏侯惇也是主力之一。再到后来,曹操南征北战,他基本都在前线。他官职也越升越高,最后成了曹魏的“大将军”。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可是军中的最高职位了。

为官之道:忠诚刚毅,也有过失

夏侯惇的忠诚,那是没得说的。从年轻时就跟着曹操,到曹操去世,他一直是曹操最信任的人之一。在曹丕篡位的时候,他更是起了关键作用。他直接召集了曹魏的将领们,表示支持曹丕,这才让曹丕顺利接班。你想想,要是他当时不站出来,或者反对,那后果谁知道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夏侯惇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他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刚毅”。他敢于直言进谏,有时候 even 曹操也会听他的意见。不过,这“刚毅”有时候也会变成“固执”。史书上说他有一次在平定一个叛乱的时候,抓了一个叫边让的文人,因为边让曾经在言语上得罪过曹操。结果夏侯惇就把边让给杀了。这事儿曹操事后知道,虽然没怎么责怪他,但也觉得他处理得不够妥当。这说明夏侯惇虽然勇猛,但在处理一些复杂情况时,还是有些过于简单粗暴。

晚年与评价:功劳卓著,终成悲剧

夏侯惇到了晚年,身体也渐渐不行了。他虽然还挂着大将军的头衔,但已经很少亲自上阵了。他对曹魏的贡献,曹操一直记在心里。在曹操去世之前,他还特意把自己的儿子曹丕托付给夏侯惇,希望他能多多照顾。这份信任,可见一斑。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夏侯惇在曹操去世后没几年也病重了。在他临终前,他还担心自己的儿子夏侯充无法担当重任,所以恳求曹丕能善待自己的儿子。

总的来说,怎么评价夏侯惇呢?

他绝对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 他的勇猛和在战场上的拼杀精神,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没有他这样的猛将,曹操在早期的艰难时期可能很难立足。
他是一个极其忠诚的臣子。 对曹操,对曹魏,他的忠心日月可鉴。这种忠诚在乱世中尤为可贵。
他也有他的局限性。 在政治和一些复杂问题的处理上,他显得有些不够圆滑,甚至有些冲动。
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 吞眼珠那一段,让人觉得他是个硬汉,但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执念和力量。

后世的人评价他,有褒有贬,但更多的是肯定他的功劳和忠诚。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一个缩影。一个靠着勇猛和忠诚,从一个普通将领一步步爬到帝国权力核心的人物。

如果要用一句概括,我会说,夏侯惇是一位以勇猛和忠诚闻名于世的杰出军事家,他的一生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并非完美无瑕。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既能披荆斩棘,也能偶尔伤到自己。

你再想想,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不是比那些只会背诵的公式更有意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人看开国史,第一元帅只留下个扁担的故事,也会有类似疑问的。

user avatar

楼上一群瞎几把吹的。

看的我尴尬得满地打滚。

总结一下吹夏侯惇的三大手法:


一、胡乱类比法

高赞拿夏侯惇类比朱元帅,属实让人瞠目结舌。


这还只是简介。把裴注《三国志》有关夏侯惇的史料全弄出来,能总结这样一堆事迹?

朱虽说没有指挥过全歼敌人几十万兵团的战役(比如淮海),但也不至于沦落到和夏侯惇这种x的像样战绩都没有的家伙类比吧?


二、瞎几把胡乱复制粘贴”法

先讲个笑话:

夏侯惇兖州之叛【挡住一波吕布的进攻】,其含金量和体现的能力,不下于刘道规的荆州保卫战。———作为荆州最高统帅,在江陵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用内线机动作战,连续歼灭桓谦(二万+二万)、荀林(数目不详)、徐道覆(三万)三路联合军。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



夏侯惇之所以能比刘道规,全靠“瞎几把胡乱复制粘贴”法

你确定夏侯惇在仅据3城的情况对抗80城的吕布还是在【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 【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的情况下击退吕布,打出【布军降者】,直接保住曹操家属,在【卫固、范先外以请虽为名,而内实与幹通谋】【被山带河,四邻多变】的情况下打得郭援人头落地比不上?
———“瞎几把胡乱复制粘贴”法发明者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幹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徵,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幹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四邻多变,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傅子曰:彧称畿勇足以当大难,智能应变,其可试之。】於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这个吹逼手法骚的很,哪怕再不起眼的小人物(从攻、酱油党),用这手法一波操作下来,立马就能吹成力挽狂澜的吊炸天主角。

吹一下刘宋宗室刘遵考:

刘遵考(一)在【无忌被害,内外震骇】、【毅败问至,内外汹扰。于时北师始还,多创痍疾病。京师战士,不盈数千。贼既破江、豫二镇,战士十余万】、【重镇外倾,强寇内逼,人情危骇,莫有固志】、【荀、桓交逼,荆楚之势危矣】、【晋之将士皆有叛心】的情况下平定卢循之乱,打得卢循、徐道覆、桓谦、荀林人头落地;

(二)参与灭掉后秦这种拥有【精兵十万】,且有【蒲坂城坚池深】、【潼关天阻,所谓形胜之地】地理优势,以及【姚绍气盖关右】这种名将的国家。俘虏姚泓,斩首建康。

尼玛,刘遵考这是要上天啊!


《宋书.宗室.刘遵考传》:遵考始为将军振武参军,预讨卢循,封乡侯。自建威将军、彭城内史随高祖北伐。

《宋书.武帝本纪上》:镇南将军何无忌与徐道覆战于豫章,败绩,无忌被害,内外震骇。朝廷欲奉乘舆北走就公,寻知贼定未至,人情小安。。。。。。毅败问至,内外汹扰。于时北师始还,多创痍疾病。京师战士,不盈数千。贼既破江、豫二镇,战士十余万,舟车百里不绝。奔败还者,并声其雄盛。孟昶、诸葛长民惧寇渐逼,欲拥天子过江,公不听,昶固请不止。公曰:"今重镇外倾,强寇内逼,人情危骇,莫有固志。若一旦迁动,便自瓦解土崩,江北亦岂可得至!设令得至,不过延日月耳。今兵士虽少,自足以一战。若其克济,则臣主同休;苟厄运必至,我当以死卫社稷,横尸庙门,遂其由来以身许国之志,不能远窜于草间求活也。我既决矣,卿勿复言!"

《宋书.宗室刘道规传》:史臣曰:余妖内侮,偏众西临,荀、桓交逼,荆楚之势危矣。必使上略未尽,一算或遗,则城坏压境,上流之难方结。敌资三分有二之形,北向而争天下,则我全胜之道,或未可知。烈武王览群才,扬盛策,一举磔勍寇,非曰天时,抑亦人谋也。降年不永,遂不得与大业始终,惜矣哉!

《晋书.姚兴载记下》:谯纵遣其侍中谯良、太常杨轨朝于兴,请大举以寇江东。遣其荆州刺史桓谦、梁州刺史谯道福率众二万东寇江陵。兴乃遣前将军苟林率骑会之。谦屯枝江,林屯江津。谦,江左贵族,部曲遍于荆、楚,晋之将士皆有叛心。荆州刺史刘道规大惧,婴城固守。雍州刺史鲁宗之率襄阳之众救之,道规乃留宗之守江陵,率军逆战。谦等舟师大盛,兼列步骑以待之。大战枝江,谦败绩,乘轻舸奔就苟林,晋人获而斩之。苟林惧而引归。

《宋书.自序》:姚泓闻大军至,遣伪东平公姚绍争据潼关。林子谓道济曰:"今蒲坂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克,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不如弃之,还援潼关。且潼关天阻,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林子白高祖曰:"姚绍气盖关右,而力以势屈,外兵屡败,衰亡协兆,但恐凶命先尽,不得以衅齐斧尔。"寻绍忽死,可谓天诛。

《晋书.姚泓载记下》:姚绍闻王师之至,还长安,言于泓曰:"晋师已过许昌,豫州、安定孤远,卒难救卫,宜迁诸镇户内实京畿,可得精兵十万,足以横行天下。假使二寇交侵,无深害也。如其不尔,晋侵豫州,勃勃寇安定者,将若之何!事机已至,宜在速决。"



三、胡乱曲解套用法

看到一堆人搁那用“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来吹夏侯惇。

首先,谁能告诉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是个什么意思?出自哪本书?

意思不会就是“擅长打仗的人没有显赫战功”吧?

我要没搞错的话,“无赫赫之功”云云,最早的出处是曹操给《孙子兵法》做注解时的一句批语。

曹操原话是

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意思是这样


孙子原话是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郭化若将军给出的白话文解释是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段话是说:古来真正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在战略部署早已布置好使敌人必败的部署。所以打起来很容易就取得胜利,没有什么巧计多谋、勇猛战功传出来。


我始终想不明白,夏侯惇一生的事迹是怎么能跟这句话扯上关系的。

举个例子,李渊。




【初,五原通守栎阳张长逊以中原大乱,举郡附突厥,突厥以为割利特勒。郝瑗说薛举,与梁师都及突厥连兵以取长安,举从之。时启民可汗之子咄苾,号莫贺咄设,建牙直五原之北,举遣使与莫贺咄设谋入寇,莫贺咄设许之。唐王使都水监宇文歆赂莫贺咄设,且为陈利害,止其出兵,又说莫贺咄设遣张长逊入朝,以五原之地归之中国,莫贺咄设并从之。已卯,武都、宕渠、五原等郡皆降,王即以长逊为五原太守。长逊又诈为诏书与莫贺咄设,示知其谋。莫贺咄设乃拒举、师都等,不纳其使。】

上欲与李轨共图秦、陇,遣使潜诣凉州,招抚之,与之书,谓之从弟。轨大喜,遣其弟懋入贡………丁酉,临洮等四郡来降。】

像李渊这种【善于运用战略改变局势】的,用“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来形容还差不多,夏侯惇也来凑热闹?




夏侯惇就是一中材,勤勤恳恳,也算是个正面积极人物,综合来看不如北齐宗室高岳、北周宗室宇文导,更遑论唐初宗室李孝恭这种功绩卓著的宗室名臣。

愣要乱吹,那没办法,我这种黑子就要跳出来喽。

user avatar

对夏侯惇持低评价的人搞错了一件事,就是以打手的标准去衡量一个领导层的人物。

各位回忆一下,朱德元帅有哪些战功?可能多数人只知道井冈山会师和反围剿,部分人还知道三河坝战役,光以战功而论,他在开国将帅里确实不出彩。但不会有任何人质疑朱老总的元帅地位没有含金量,甚至如果只能保留一个元帅,那也必须是朱老总。

如果史书里写夏侯惇保存下八百人马与曹操会师,成为魏军的缔造者之一,甚至被称为魏军之父,恐怕很难有人能理解。因为史书是把历史截取成一个又一个的事件片段,既没有背后的时代原因,也没有人物事件的整体脉络,强行从片段中寻找因果关系就会抽离掉各种现实因素,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

如果考察抗战以后的各种电报文件,会发现几乎所有军事上的重大部署全部都有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或者解放军总部的落款,换言之,这些文件都是朱老总签过字的。作为领导层的人物,相比于在前线指挥作战,能够在自己的地位上从大局角度协调全局,使军队发挥出应有的实力才是真正的作用。以朱老总而言,开口拍板一呼百应,说你行你就上,说你不行就老老实实服从安排的号召力,除主席外还有几人?这就叫朱毛红军。

为何曹操要在夏侯渊败亡后揪着他在阵前补鹿角的事情不放,骂他连个将军都不会当。同样地,张辽孤身劝昌豨投降也挨了曹操的批评。因为将军所要做的本就不是与士卒争功,如何让士卒发挥出作用才是他们应该思考的。夏侯渊鹿角补得再好,那也只是个木匠。

《魏武军策令》曰: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

虽说战功不算突出,但从一些细节里可以看出夏侯惇在军中威望很高。早年曹操起兵时,是带着夏侯惇一起到扬州去募兵,后来这群士兵造反,曹操带伤逃跑失踪了十来天。曹操失踪的这段时间里,无疑是夏侯惇和曹洪等人在想方设法收集散卒,使曹操不至于无家可归。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拜操典军都尉,还谯、沛,士卒共叛,袭击之。操得脱身亡走,窜平河,亭长舍,称曹济南处士。卧养足创八九日,谓亭长曰:"曹济南虽败,存亡未可知。公幸能以车牛相送,往还四五日,吾厚报公。"亭长乃以车牛送操,未至谯,数十里骑求操者多,操开帷示之,皆大喜,始悟是操。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张邈陈宫叛变时,荀彧的第一反应是紧急通知夏侯惇前来镇场子,夏侯惇当晚诛杀数十人之后才稳定住形势,这足以表现出夏侯惇的果断及威望。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同时,韩浩典韦卫臻等人都是夏侯惇的部下出身,尤其韩浩的军中地位很高,在五子良将之上,曾被推举为镇守汉中的人选。对这些人而言,夏侯惇无疑是老首长级别的人物。

已经有朋友提到夏侯惇当河南尹时对洛阳的重建工作,但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官渡之战便爆发于河南尹的地盘上。虽然史书里只字未提夏侯惇在官渡之战期间的表现和战功,但毫无疑问他是此战当中曹操方面最重要的参战人员之一。

其实从部分记载中已经有夏侯惇作为决策圈的表现,比如裴注里记载他的一封信件里讨论荆南的分配事宜,此外夏侯惇还提过让曹操称帝以及先灭蜀再称帝的建议。可见夏侯惇明显已经超出一般武将的范畴,开始参与战略和政治事宜的讨论。

案夏侯元让与石威则书,袁绍破后也。书云:"授孙贲以长沙,业张津以零、桂。"
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另外则是从个人品德方面,夏侯惇完全担得起军中表率的称号,作为诸将之首在这上面挑不出毛病。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馀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於官,不治产业。

最后是我的一些个人猜想。虽然夏侯惇确实有很多战功没有被写进自己的传记里,但相应地,也有很多败绩没有写进来。三国志里没有刻意去为夏侯惇隐胜,倒不如说是直接把这个人冷处理了。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方式明显与其他将领有所不同,夸胜讳败这种待遇在夏侯惇身上完全没有没有体现。曹仁传可以直接把江陵之战写成曹仁大展神威,甚至不写三路伐吴的濡须之战,而夏侯惇传却把一场可以美化为夏侯惇得胜的战役如实全景记录,类似的情况我只在吴录里写诸葛瑾在三路伐吴的江陵之战中见过。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
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於江陵,又分据中州,瑾以大兵为之救援。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兵久不解,权以此望之。及春水生,潘璋等作水城於上流,瑾进攻浮桥,真等退走。虽无大勋,亦以全师保境为功。

诸葛瑾的情况可以解释为在诸葛恪政变被杀后,吴国官方一段时间内对诸葛瑾的态度评价发生了变化,影响到了史料记载,但夏侯惇身上却很难找到相似的情形。而众所周知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受到了西晋官员的关注和审查,最后被官方认可发布。像夏侯惇这种前朝排名第一的重臣,他的传记不可能被忽视,也就是说,夏侯惇传被写成这样极有可能是西晋君臣达成的一种共识。

司马家族是由曹魏大臣转变为皇族,司马懿发动政变的理由便是匡扶朝政,他本人死后还入了曹操的太庙。西晋朝廷希望将魏国的江山宣传成曹家和司马家共同打下的江山,同时西晋开国权贵们的父祖也大多被宣传成曹魏的大功臣。

夏侯惇的后人没能成为西晋权贵(夏侯渊正好相反),西晋朝廷没有动力去大力宣传夏侯惇,夏侯惇魏之元勋的身份也不利于西晋君臣父祖形象的树立。于是三国志里有意淡化了夏侯惇的形象,正如某个特殊时期里官方把朱毛井冈山会师改成了林毛井冈山会师(虽说林确实在场)一样,一个透明没有存在感的夏侯惇是最能满足当时人需要的。

user avatar

讲一个很少有人提及的点,夏侯惇当了22年的河南尹,从198年一直干到220年。

因为演义对内政着墨不多,而陈寿更是一笔带过,所以夏侯惇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河南尹,以及任职期间的功绩,很容易被人忽视。

那么夏侯惇干了22年河南尹,难道真的就没有值得一写的吗?

再加上有些夏侯惇参与的军事征伐,陈寿都不在他本传收录,也怪不得别人人说是因为夏侯惇子孙不显,所以陈寿随意写写。

不过呢,现在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夏侯惇在兖州之乱力挽狂澜,不仅帮荀彧渡过难关,甚至也算是救了曹丕一次。而这也算是夏侯惇军事生涯最高光的一次,击退了来袭击的吕布,前往甄城后斩杀叛党保护曹操家眷,并坚持到曹操率军回来。

而我在这里着重说一下夏侯惇内政方面的事情,我认为除了改善民生外,夏侯惇在担任河南尹期间,确实让该地区局势趋于稳定。对比河南尹旁边的,什么弘农郡,邺城,许昌这些地方来说,夏侯惇管理范围内确实平静不少。

所以就算夏侯惇没被评价为良吏,能22年稳定一方,也堪称恪尽职守了。

再者河南尹治所就是洛阳,无论是象征意义还是军事意义都很重要,而夏侯惇在那里干了22年,其威信自然是与日俱增。

而且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然而在陈寿笔下却像是被省略了一样,那就是————洛阳城是谁修复的?

洛阳被董卓毁了后,基本就是一片废墟。

到了196年,洛阳还是【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如此景象。

之后董昭干了一会河南尹,不久又转任为冀州牧(遥领)。于是夏侯惇正式担任河南尹。

因为同一时期,夏侯惇负伤成了独眼,所以曹操这么做,理应也是有让夏侯惇养伤的用意在。

总之,198年夏侯惇出任河南尹,实际上接手的是一片废墟。

所以夏侯惇,这时候看着这满目苍凉,心情想必好不到那里去。而且还有人说他是“盲夏侯”,怪不得夏侯惇要气到摔镜子。

然后陈寿对夏侯惇在河南尹到底干了什么的记载,已经可以说是到了完全没有的程度,给人的感觉就是夏侯惇啥都没干,在混吃等死一样。

如果夏侯惇是在其他地方任职,我确实不敢说是陈寿漏记了什么,但偏偏夏侯惇的任职是河南尹,偏偏他的治所又是洛阳,偏偏洛阳后来还成为了曹魏首都。

要知道曹丕称帝后,于黄初元年十二月开始营建洛阳皇宫,然后于黄初四年一月就造好了,所用时间也就二年,而从史料记载来看,曹丕也并没有过度使用民力大兴土木。那么如果没有基建,没有街道,没有颇具规模的城市,两年时间就能在废墟或者平地之上造出个政治中心,显然是不现实的。

那么试问这又是谁之功劳?




对了,顺便再论证一下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的事情。

因为陈寿的记载问题,不少人认为夏侯惇在217年到219年都是在居巢督军,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首先有史可查,跟着夏侯惇一起留在居巢的曹魏将领有张辽、曹仁、臧霸。

先说最明显的曹仁,他并没有在居巢呆多久就接受了新的军事任务。也就是去都督荆州,平定侯音去了。

再说臧霸,他是青徐地头蛇,也是那一带的管理者。臧霸要是一直留在居巢,那么青徐的军事和治安谁来负责呢?史书中也没交代有代理人的存在。(夏侯惇也同理,长期待在居巢,洛阳谁管理呢?)

接着说张辽,根据温恢传记载,襄樊之战时,张辽是单独接受了曹操的调遣命令。如果张辽和夏侯惇待在一起,夏侯惇依旧都督张辽,那曹操直接给夏侯惇下调遣命令不就可以了吗?再给张辽下命令不是多此一举?难道张辽还敢抗命不成?

综上所述,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是一个临时的军事任务,在安置好各军后,夏侯惇还是会回洛阳干本职工作的。


最后推荐一下我的图文小说,对晋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阅,应当是不会让各位失望的。

《晋末群英传》第一回(图文小说) - 李梦阳转世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1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夏侯惇这个人啊,那可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说起他,你脑子里可能会立刻蹦出几个词:猛将、忠心、独眼。这些词没错,但要真想把他这个人说透了,那可就得细细掰扯掰扯了。出身与早年:官宦之家,少年英气夏侯惇,字元让,是曹操的族兄,安徽亳州人。要知道,他可是出身在官宦之家,这在他那个时代,绝对是赢在起跑线上的.............
  • 回答
    评价历史上的曹丕:一位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统治魏国的皇帝,其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一、政治上的承上启下与制度创新曹丕最大的.............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许多人脑海中闪过的是慈禧,但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称为“皇后”的女性,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她的名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总与“专权”、“狠辣”等词汇挂钩,但要真正评价吕雉这个人,我们得剥开那些片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她的生平经历,才能窥见她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
  • 回答
    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科学家,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烈火,甚至不惜以身试险,挑战生命的极限。他们的“作死”行为,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和深刻的启示。以下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作死”科学家及其行为,以及对他们行为的评价: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作死行为.............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不乏一些如同流星般划过,留下一串串或璀璨或悲壮,却也常常是“自掘坟墓”的统治者。他们的“作死”行为,有时源于个人癖好,有时则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将王朝、帝国,甚至自身推向深渊。1.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伏笔 作死行为: 焚书坑儒: 为了巩固统治,消除异见,.............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位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却也因种种原因,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导向了某种悲剧性的结局,仿佛是在用艺术的方式,刻意书写着“作死”二字。法国的卡米耶·克洛岱尔便是其中一位。这位雕塑家的天赋毋庸置疑,她的作品充满力量与情感,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足以与当时的男性大师比肩。她与雕塑巨匠罗丹.............
  • 回答
    探究那些曾经或正在侵略别国的国家,在本国历史教材中是如何评价自身行为的,以及他们如何向下一代解释这种行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历史叙事的建构、国家认同的塑造以及意识形态的传递。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其教材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也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姑且不直接点名,而是从几个典型的叙事模式来.............
  • 回答
    说起刘兰芳,那可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咱们老百姓心里的“活说书”。她的一生,就像她表演的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一样,充满传奇色彩。要说她这早年的经历,那可得从她还没叫刘兰芳说起。刘兰芳,本名刘秀兰,1942年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可别看她后来在舞台上那么风光,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可一点儿都不轻松。她出生在.............
  • 回答
    如果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被曹爽反杀,历史对曹爽的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剧本也将会完全重写。曹爽——魏国的挽救者?想象一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公元249年,历史的车轮似乎并没有按照我们熟知的轨迹前进。司马懿,这位以老谋深算著称的权臣,在出征洛阳的路上,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可能是在他步步为.............
  • 回答
    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是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议题。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经济政策的代号,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像一场疾风骤雨,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肌体。要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九十年代。休克疗法:一场激进的“手术”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一个烂摊子:计划经济的僵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想情景,如果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互换寿命,那么他们的历史地位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整个唐朝的走向都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地设想一下这个可能性。假想情景设定: 唐太宗李世民(假定寿命互换后延长至77岁) 唐玄宗李隆基(假定寿命互换后缩短至52岁)一、 唐太宗.............
  • 回答
    如果吕太后能够效仿芈八子,在关键时刻以雷霆手段除掉冒顿单于,那么她的历史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历史定位也可能因此被重塑。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便她有此心,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后果,与芈八子的情况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不妨从这两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若吕太后成功诱杀冒顿单于,她的历史.............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埃塞俄比亚已故总理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在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无疑是一位极其重要且富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执政时期(1991年至今,自任职总理始于1995年)对埃塞俄比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因此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复杂且多层次的评价。要详细讲述他的历史地位和当地人的评价.............
  • 回答
    读《史记》读到刘邦,确实会有一种分裂感。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常常被同时代的人称赞“长者风范”,听起来颇具王者气度;另一方面,又少不了他“好侮辱人”、“无礼”的描述。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也更立体的刘邦。要说刘邦,咱们得先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 回答
    任天堂的下一个“大动作”——我猜你指的是那款号称“超大作”、“改变游戏历史、常识、日常”的神秘新作吧?说实话,就冲这形容,我心里那叫一个痒痒,也难免会忍不住去猜个七七八八。这形容可不是随便能担得起的,每次任天堂放出这种级别的预告,都像是在游戏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接下来几个月甚至几年,话题中心就围绕.............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删除“汉匈战争”以及卫青、霍去病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历史教学的目的、教科书编写的原则、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首先,我们得明白,教科书的编写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国家对历史认知的调.............
  • 回答
    马克思与波普尔,两位思想巨匠,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宛如两条泾渭分明的河流,各自奔涌着独特的逻辑与洞见。要评价他们的历史观,便如同站在历史的长河边,仔细端详这两条河流的源头、流向、以及最终汇入的海洋。马克思的历史观:必然的洪流与阶级的巨轮马克思的历史观,最核心的概念便是“唯物史观”。这并非说马克思只看重.............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一个经常在博物馆穿梭、对文物满怀敬意的普通人的角度,聊聊央视的《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并尽可能地“接地气”地梳理一下专业人士大概会怎么看待它。得承认,一开始听到“《国家宝藏》”这名字,我脑子里闪过的首先是“又一个大型文化节目”,毕竟近几年这类节目层出不穷,质量参差不齐。但当我真正点开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