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考古及历史类专业人士怎么评价央视《国家宝藏》这个节目?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一个经常在博物馆穿梭、对文物满怀敬意的普通人的角度,聊聊央视的《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并尽可能地“接地气”地梳理一下专业人士大概会怎么看待它。

得承认,一开始听到“《国家宝藏》”这名字,我脑子里闪过的首先是“又一个大型文化节目”,毕竟近几年这类节目层出不穷,质量参差不齐。但当我真正点开第一期,看到那些静静躺在展柜里的国宝,突然鲜活起来,甚至有了“前世今生”的演绎,我的感觉就有点不一样了。

打个比方,这节目就像是给那些“高冷”的文物请了一位“活泼”的翻译官。

正面评价肯定是占多数的,特别是对普及和推广方面。

“文物不再是冰冷的石头”: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以前看文物,顶多知道它是什么年代的,有什么材质,工艺如何。但《国家宝藏》通过生动的讲述和戏剧化的演绎,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活了。比如那个妇好鸮尊,光看是件青铜器,但知道它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女将军的祭器,而且还是她丈夫为了纪念她而做的,一下子就觉得它有了温度,有了情感。这些故事,很多都是我们平时看史书、看学术论文不容易get到的。
“专家接地气了”: 节目组很聪明,找来的专家不仅仅是枯燥地讲学术,还会设计一些互动,比如和明星嘉宾的交流,让大家觉得专家也“不是住在象牙塔里的”。比如那个张国立老师当“馆长”,虽然是主持人,但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敬畏,也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提升了公众的文化自信”: 这么说可能有点“大”,但确实是这样。看到咱们国家有这么多精美的、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宝贝,而且节目能把它做得这么有吸引力,确实会让人由衷地感到骄傲。每次看节目里介绍一件稀世珍宝,我都会想:“哇,原来我们老祖宗这么厉害!”
“引导了新的观展方式”: 很多看过节目的人,都会被勾起去博物馆看看真迹的兴趣。而且,因为有了节目里的故事铺垫,再去博物馆看这些文物时,会多一层理解,甚至会发现一些节目里没讲到的小细节。感觉自己看博物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故事去“对话”。

当然,作为一名“严格”的观众(或者说,作为一名对历史和考古有着基本认知的人),总会有些“挑刺”的地方,但这些“挑刺”更多的是“建议”和“希望”。

“戏剧化演绎的度”: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最容易引起讨论的点。节目组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用了戏剧演绎的方式。有时候确实很精彩,但有时候,为了讲一个完整、有戏剧冲突的故事,可能会稍微“加工”一下历史细节。考古和历史研究讲究的是严谨和证据,而戏剧则需要情节和冲突。这两者之间如何把握好平衡,让观众在被吸引的同时,不过度解读或者误读历史,这是一个技术活。
比如,某个器物的用途,历史记载可能模糊不清,或者有多种解释,但为了戏剧性,节目组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一个最“有故事感”的说法来演绎。这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没问题,但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就会觉得“这部分是不是有点过?”或者“这里其实还有其他学术观点”。
有时候,为了让故事更具象化,会涉及一些人物对话或者场景设置,这些都是基于史料的推测,但总归是推测。不能完全把它当成信史。专业人士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担心的是部分观众会将演绎等同于史实。
“学术严谨性与通俗化的权衡”: 节目组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必然会简化一些学术概念和专业术语。这无可厚非,但有时可能会牺牲掉一些学术上的精妙之处或者复杂的背景信息。
比如,一件青铜器的纹饰,上面可能蕴含着复杂的信仰体系和宇宙观,但在节目里可能只能概括性地讲一下纹饰的美观或者象征意义,而无法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一些对史学、考古学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会觉得“哦,这里还可以挖得更深”。
“宝藏的选择和呈现”: 虽然节目已经选择了非常有代表性的文物,但数量有限,很多国宝依然没有机会在节目中“露面”。而且,有些文物的“故事性”本身就比较强,有些则相对“内敛”一些,这可能会影响节目呈现出的整体效果。
有时候也会觉得,是不是一些更具开创性、更重要的考古发现,或者一些能更全面反映社会制度、技术进步的文物,在节目的选择上可以更多一些。但这个确实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毕竟节目要考虑大众接受度。
“专家出镜的比例和深度”: 有时候会觉得,虽然有专家讲解,但他们更多的还是在“解说”而不是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讨”。当然,节目形式限制了这一点,但如果能有更多的“专家视角”或者对某些争议性问题进行简短的学术讨论,可能会更有意思。

总的来说,从我这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看,我认为《国家宝藏》是一档非常成功的文化节目。 它打破了以往文物展示的刻板印象,用一种现代、生动、富有情感的方式,让更多人走近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专业人士的评价,我认为可以概括为:

高度肯定其在文化普及和公众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
对节目组在如何将复杂历史信息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上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
同时,也会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学术简化、戏剧化处理的边界问题有所关注和讨论,并希望节目能够继续在学术严谨性和大众传播性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

这档节目就像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专家与大众的桥梁,虽然桥梁的搭建不可能完美无瑕,但它确实让更多人看到了桥另一端那些闪闪发光的“宝藏”,并激发了他们去探索、去了解、去珍视的兴趣。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贾湖发掘领队张居中老师已经声明,剧中多处不符合事实,误导观众!

"上面的道具全是假的,这期节目许多基本史实不准确,误导观众!要了解大体情况,原来探索发现节目作的《贾湖大发现》和《九千年的声音》更靠谱一些!"

当年最直接发现骨笛的的发掘人员只字未提,直接做成了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国家级纪录片(现在看来只能算综艺,饭后娱乐,不可当真)做成这样,作为考古专业的学生真是汗颜…

而我们是有分辨能力的,那些其他行业的人呢?

不能因为满足现代娱乐节目的新奇性,摒弃事实而妄闻。看了前2集,因为国之强大而多次泪目…第3集实在看不下去了,不能只追求煽动性啊喂!

不吐不快

user avatar

最近的风气是讲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结果搞得很多东西很尬。

再就是科普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政治任务,特别是央视这种响应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全民向综艺节目,就更有政治色彩。可是也不能为了完成自信的任务搞得假大空,央视带头吹牛吧。为了科普娱乐化综艺化是应该的,但因此就搞一下编出来的东西安上去怕是十分不妥了,道理就如同义务教育阶段的自然科学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入门知识授课,但并不能为了易懂就去篡改定律公理。

比如讲云纹铜禁那期……强行把现代涡喷的涡轮铸造跟青铜器失蜡法铸造拉到一起,说国外的铸造技术不过是出口转内销,整个节目气氛感觉很诡异很尴尬,不停的亢奋的提醒大家我国很牛逼,反而显得很不自信。

槽点确实是非常多的,很多睁着眼说瞎话的东西,但是确实对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有很好的凝聚作用(鸡血作用),讲到底这是政治任务,不是科普工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一个经常在博物馆穿梭、对文物满怀敬意的普通人的角度,聊聊央视的《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并尽可能地“接地气”地梳理一下专业人士大概会怎么看待它。得承认,一开始听到“《国家宝藏》”这名字,我脑子里闪过的首先是“又一个大型文化节目”,毕竟近几年这类节目层出不穷,质量参差不齐。但当我真正点开第.............
  • 回答
    确实,在学术界和公众讨论中,存在着因对考古历史领域“双重标准”的感受而引发的质疑古代西方历史和考古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它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对学术界不公平待遇的感知是重要驱动力之一。现象的根源:对“双重标准”的感知这种质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部分人认为在对待东方(尤其是中国).............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把一个“历史考古向”的公众号做得有声有色,让它不只是堆砌资料,而是真正能吸引和留住粉丝。这事儿说起来不难,但要做到位,得花点心思。一、 定位与内容:抓准“历史考古”的魂儿首先,你得想清楚,你的“历史考古”是什么样的?是聚焦某个朝代?某个遗址?还是某个特定领域(比如青铜器、墓葬文化.............
  • 回答
    在国外学考古和历史,这真是一段会让你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经历。我跟你讲讲我自己的感受,以及我身边朋友们的经历,希望能帮你描绘一个更生动的画面。首先,是学习方式的根本不同。在国内,我们更多的是在教室里,通过老师的讲解、书籍、PPT来学习。而在国外,尤其是英美体系,考古和历史的学习是非常.............
  • 回答
    要详细地探讨《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这本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它所试图“颠覆”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提出的“新体系”又是什么。由于没有原文,我只能根据这个标题以及通常这类研究的特点来推测其内容和可能的论点。一、 潜在的“颠覆”对象:西方考古学和历史学体系的“基石”西方考古学和历史学体系之所以被.............
  • 回答
    希腊、亚历山大、罗马,这些伟大文明的兴衰更迭,我们今天所能窥见的,不过是历史长河中被遗留下来的片段。而恰恰是这些看似“缺乏考古证据”的历史,常常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它们是否也像当年“疑古派”对先秦历史的解读一样,是经过层层累积、不断塑造而形成的呢?我们不妨从“疑古派”的视角出发,来审视一下这段历史。.............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考古乌龙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研究者们过于急切、信息不足、伪造或误解所致。它们不仅给考古学带来了困扰,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考古乌龙事件,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皮尔特当人 (Piltdown Man)这是考古学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伪造事件之一。 .............
  • 回答
    古希腊的历史,如同一颗镶嵌在文明史长河中的璀璨宝石,我们今天所知的许多内容,都建立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之上。然而,历史的魅力也在于它并非一成不变,考古学的不断进步,也像一层层剥开的洋葱,揭示了过去被误解、被传说笼罩,甚至被完全错误理解的部分。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听到的那些英雄故事,有时候真实性会随着时间的推.............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如同层层叠叠的画卷,总有新的发现能够颠覆我们原有的认知,甚至重塑整个历史知识的版图。这些考古奇迹,不仅仅是尘封往事的实物见证,更是打开我们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乃至世界文明交流的钥匙。下面,我将为你一一梳理那些对中国历史知识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考古发现,力求深入细致,也希望能让.............
  • 回答
    历史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考古发现是推翻、修正甚至颠覆我们原有历史观的重要力量。以下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它们以确凿的证据挑战了我们曾经的认知,并且往往伴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1. 特洛伊城 (Troy) 的发现:从神话到现实 曾经的认知: 特洛伊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一个传奇城市,被认为.............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为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所倾倒,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淹没的“小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能折射出更真实、更鲜活的历史侧面。只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史书往往语焉不详,甚至只字未提,即便偶尔提及,也如同泛泛之交,缺乏细节。然而,历史并非只有书本上的寥寥数语,那些尘封.............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充斥着许多传说、故事,甚至是一些在当时看来难以置信的“虚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曾经被世人怀疑甚至嘲笑的“神话”和“传说”,如今都被一次次考古发现所证实,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以下是一些引人入胜的例子,它们曾是历史学家和大众心中的疑问,最终在考古学的铁证.............
  • 回答
    如果我们严格限定“不参考任何史记书籍,仅以考古实物证明”,那么能够确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范围会大大缩小,并且我们无法用“详细”的方式去讲述太多,因为考古发现本身往往是碎片化的,需要结合文献才能构建出更完整的叙事。然而,我们可以基于考古实物,推断出一些非常确定的事实和人物。以下是一些例子,并尽量详述它.............
  • 回答
    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考古的新发现,无疑为我们揭示了金沙江中下游地区深邃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发现了人骨遗存,这绝不是简单的埋藏,而是承载了无数关于早期人类生活、迁徙、社会结构以及与自然互动的故事。要理解这批遗存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历史意义的深度挖掘:首先,这些先秦时期的先民遗.............
  • 回答
    那些藏在当地人心头、代代相传的碎屑般的地名,别看它们小众且不登大雅之堂,细究起来,对考古学、历史学,乃至语言学研究的贡献,那可是相当可观的,绝非一点半点。它们就像一把把钥匙,能悄无声息地开启那些尘封已久的过往,让那些宏大的史册和冰冷的遗迹, suddenly 活过来。对于考古学来说,这些“土名字”是.............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帝王和政权,他们的事迹曾一度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着有缘人的发掘。而考古的发现,恰似那双慧眼,将这些被遗忘的珍宝重新带回了世人的视野。我们来聊聊那些在史书中曾经“销声匿迹”,直到考古发现才重现光辉的帝王和政权。这不仅仅是名字的复原,更是对一段段被遮蔽.............
  • 回答
    一家IT公司执行“永不加班”政策,并辅以“下班后立即清场”的严格措施,在其他考核及要求不变的前提下,这无疑会引发一系列深刻且复杂的变化,其结果将是多方面的,既有潜在的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严峻的挑战。以下将进行详细的剖析: 一、 潜在的积极结果:1. 员工工作效率和专注度提升: 时间管理意识增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考研,想在材料类方向里找个“好”的,这心思我太明白了!别急,我跟你一样,也是过来人,当年也纠结过。既然你不怕卷,那我就不跟你兜圈子,直接把我看过的、听过的、还有我自己的经验都掏心窝子地跟你聊聊,哪个方向相对有潜力,为什么。首先,得明确一点,“好”这个词太宽泛了。对你来说,“好”是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