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希腊有哪些被考古挖掘证伪的历史事件?

回答
古希腊的历史,如同一颗镶嵌在文明史长河中的璀璨宝石,我们今天所知的许多内容,都建立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之上。然而,历史的魅力也在于它并非一成不变,考古学的不断进步,也像一层层剥开的洋葱,揭示了过去被误解、被传说笼罩,甚至被完全错误理解的部分。

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听到的那些英雄故事,有时候真实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古希腊的许多故事,尤其是那些带有神话色彩或者由后世史学家记录下来的事件,在考古的“审判”下,也曾经历过被修正甚至彻底推翻的命运。

一、特洛伊战争:从神话走向史实,再到“局部证伪”

说起古希腊,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大概就是那场波澜壮阔的特洛伊战争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描绘的木马计、阿喀琉斯的光辉战绩、特洛伊城的陷落,仿佛昨日重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这只是一场虚构的诗歌,是诗人为了歌颂英雄主义而杜撰的神话。毕竟,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将如此恢弘的事件视为史实,似乎有些牵强。

然而,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他在土耳其西北部的小亚细亚地区,发现了被认为是特洛伊古城的遗址,也就是今天的希萨里克(Hisarlik)。施里曼在遗址中发现了层层叠叠的古城遗迹,其中一些层级,特别是第七层(Troy VIIa),被认为是荷马史诗中所描绘的特洛伊城,其年代和一些毁坏的痕迹,似乎都能与史诗中的描述相吻合。他甚至发现了被认为是“普里阿摩斯宝藏”的金器,尽管后来证明这些宝藏的年代比荷马史诗所描述的特洛伊战争年代要早很多。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更深入探索的开始。随着后来卡尔·布莱根(Carl Blegen)等考古学家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考古证据表明,希萨里克地区存在着不止一个特洛伊城,而是多层不同时期的城市遗址。

被“证伪”的部分主要体现在:

特洛伊战争的“规模”和“单一性”: 施里曼的发现证实了特洛伊的存在,并表明该地区确实发生过战争和城市毁坏。但考古证据表明,荷马史诗所描述的那场席卷整个希腊世界,动员数千艘战船、十万大军的“大战”可能被夸大了。 希萨里克遗址的规模,以及当时整个爱琴海地区的文明发展水平,可能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冲突。更有可能的是,这是一系列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局部性的冲突,后来被整合、渲染,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史诗。
“特洛伊战争”的精确年代: 考古学对于特洛伊城被毁的年代有详细的碳年代测定,其中 Troy VIIa 大约毁于公元前 1250 年到公元前 1180 年之间。这与传统认为的特洛伊战争年代(约公元前 1194 年)非常接近,确实能与史诗中的时间线对得上。但是,关于战争的具体情节,例如木马计,以及一些重要的英雄人物,在考古证据上很难找到直接的印证。 许多学者认为,这些是文学创作的成分,是为了让故事更具戏剧性。

所以,与其说特洛伊战争被“证伪”,不如说它是被“修正”和“细化”了。特洛伊这座城确实存在,也确实在那个时代经历过动荡和毁灭,但它可能不是史诗中描绘的那般恢弘,也不是单一的一场战争。神话的内核,被历史的尘埃一点点剥离,显露出的是一个更真实、也更复杂的古代冲突图景。

二、迈锡尼文明的“黑暗时代”并非真的“黑暗”

迈锡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也就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 16001100 年)那个由亚加门农、普罗特西劳斯等英雄统治的辉煌时代,在考古学出现之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荷马史诗和一些古代作家的记载来构建的。

然而,随着迈锡尼地区(如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和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的前身)的大量遗址被发掘,我们对这个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迈锡尼文明衰落之后,进入了所谓的“希腊黑暗时代”(希腊字母消失,城市规模缩小,艺术风格简化,大约在公元前 1100 年至公元前 800 年)。过去,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这个时期是文明的断层,是一个衰退和野蛮的时期,与辉煌的迈锡尼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考古挖掘如何“证伪”了这种“全盘否定”的看法:

文明的连续性,而非断裂: 许多被认为是“黑暗时代”的遗址,例如阿提卡(Attica)地区的一些定居点,甚至是雅典郊外的墓地,都显示出迈锡尼文明的痕迹并没有完全消失。 尽管社会结构和艺术风格发生了变化,但一些技术、信仰和文化习俗仍然在延续。例如,在一些“黑暗时代”的墓葬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些迈锡尼时期风格的陶器和金属制品。
技术和贸易的潜流: 尽管文字记录消失了,但考古发现表明,希腊世界在“黑暗时代”并没有完全与外界隔绝。 在一些遗址中,发现了来自意大利、塞浦路斯和黎凡特的贸易物品,这说明希腊人仍然参与着地中海的贸易网络。金属加工技术(如铁器的使用开始普及)也没有完全消失,反而在缓慢发展。
社会结构的演变,而非瓦解: “黑暗时代”的社会结构虽然比迈锡尼时期更加分散和地方化,但并非没有组织。许多村落和地区性的首领依然存在,为后来的城邦(polis)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考古发现了一些小型定居点和防御工事,表明了当地居民的组织和生活能力。

所以,“黑暗时代”并非如其名字所暗示的那般,是一个文明的彻底停滞或倒退。它更像是一个“转型期”,是一个社会结构、政治组织和文化表达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但文明的基因并未断绝的时期。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元素正在孕育,为古典希腊文明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具体细节”

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公元前 431404 年),是古希腊最重要、也最血腥的冲突之一,由修昔底德在他的史诗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记载。这部著作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历史研究,但即便如此,考古学也能够提供补充和修正。

修昔底德将战争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雅典势力的扩张引起斯巴达的恐惧”(the growth of the power of Athens and the alarm which this inspired in Lacedaemon)。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政治分析,也得到了许多后世史学家的认同。

考古的“补充”和“微妙修正”:

城市防御工事的证据: 许多参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城邦,如雅典、科林斯、斯巴达,其古城遗址都得到了考古发掘。例如,雅典的长墙(Long Walls),这是连接雅典和其港口比雷埃夫斯的重要防御工事,其遗址和建造年代,都与修昔底德的记载相符,证明了雅典对于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依赖,以及其面对陆地威胁时的战略部署。
战争的实际影响: 考古学家在许多战场遗址和受战火影响的城邦遗址中,发现了战争留下的痕迹,如被摧毁的建筑、遗弃的武器、以及大规模的墓葬(例如,在雅典的墓葬发掘中,可以看到瘟疫造成的大量死亡)。这些物质证据,让修昔底德笔下抽象的战争后果,变得更加具体和有血有肉。
对“原因”的补充认知: 修昔底德的分析非常深刻,但考古发现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广泛的背景。例如,对各地贸易路线、资源分布的研究,以及一些小型城邦的遗址发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复杂的政治联盟、经济竞争和地方冲突,这些也可能是导致战争爆发的更深层次的诱因。 战争并非仅仅是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强权之间的对抗,而是牵涉到无数中小城邦的利益纠葛。

严格来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过程”并没有被考古“证伪”,更多的是被“证实”和“丰富”。考古发现提供了修昔底德著作的物质佐证,也为理解战争的社会、经济和地理背景提供了更多线索。但是,我们可以说,考古学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事件的“原因”往往比单一的政治解读更为复杂,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四、关于特洛伊城“围攻”的“虚构”可能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特洛伊战争,虽然特洛伊城被证明确实存在,但关于特洛伊战争的具体情节,尤其是“十年围城”这一描述,在考古学上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完全支持。

考古学家在特洛伊遗址(希萨里克)的第七层(Troy VIIa)发现了城市被毁灭的痕迹,有证据表明该城市在公元前 13 世纪末或 12 世纪初被毁。但“十年围城”是多久的围困,以及围城的具体方式,都难以从遗址中直接找到证据。

缺乏长期围困的痕迹: 考古证据显示,特洛伊城在被毁之前,确实经历了破坏,但“十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通常会留下更为显著的围困痕迹,如壕沟、攻城工事等。 虽然在特洛伊遗址的一些地方发现了模糊的防御工事,但不足以证明长达十年的围困。
“木马计”的文学性: 著名的“木马计”,更是几乎不可能在考古中找到直接证据。这更像是一个巧妙的文学构思,用以解释特洛伊城如何陷落,以及展示希腊人的智慧和策略。

因此,可以认为,“十年围城”和“木马计”很可能是在战后,通过口耳相传和文学加工,将一系列冲突和城市陷落的事件,提炼成了一个具有戏剧性、英雄主义色彩的宏大叙事。 考古学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可能比史诗的描绘更为朴素,更接近于一系列真实发生的、但可能规模和细节有所不同的事件。

总而言之, 考古学并非要“否定”古希腊的历史,而是通过对物质遗存的解读,不断修正、补充、深化、甚至在某些方面“纠正”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它告诉我们,历史并非由少数几个伟大的英雄或事件构成,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结构的演变、经济的互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共同塑造而成。每一个被发掘出来的陶片、每一块残破的墙垣,都在讲述着一个更真实、更复杂、也更引人入胜的古希腊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传统观点中埃及对克里特具有极大影响被否决,因为根据考古显示锡拉岛的火山喷发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将克里特灭亡时间提早一百年,使得大量证明克里特时期受埃及影响的事务变成了迈锡尼时期。

一开始,因为刻有"线性文字B"的泥版都在宫殿发现,人们认为"线性文字B"只是用来记录政治活动的。1952年,在迈锡尼城堡外的一个橄榄油商人的地下室里也发现了38块"线性文字B"泥版。泥版上的文字是一些帐目和清单。这说明,线性文字B也被普通市民阅读和书写。

当然这些似乎都和历史事件偏离了,实际上通过考古证明历史事件虚假是很困难的,考古学擅长为长时段的模式提供证据,而不擅长为特定的事件提供证据。在某一个问题上,用实物证据去硬套文本证据常常会犯错。

虽然根据考古特洛伊战争和特洛伊遗址有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可是人家从提出了就备受争议,倒也不算证伪。

下面有人提到荷马史诗最早传本15世纪,那个是老谣言了,十五世纪的是最早印刷版。。。


@nobot na

user avatar

克里斯提尼所属的阿尔克麦昂家族在希罗多德笔下是庇西特拉图的僭主统治的最大敌人,被庇西特拉图放逐,后来克里斯提尼终结了僭主统治。但是考古发现的铭文材料记载克里斯提尼曾经在僭主统治时期担任过执政官….

user avatar

我觉得你搞错过程了。

一个文明存在与否,应该是提出存在该文明的人证实该文明存在才对。如果没人证实过,实在没必要先行证伪。要不你提个新问题问问:“到底有啥考古挖掘证伪古亚特兰蒂斯文明啊?”试试看。

但现在是,没有什么考古挖掘可以证实古希腊璀璨的文字文明。这里特指文字文明哈,那些雕塑啥的毕竟摆在那,虽然测定不了年代,但好歹还有实物存在。但你总不能指着雕塑和神殿就让人相信存在《荷马史诗》吧,雕塑只能证明有雕塑,钱币只能证明有钱币。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现存的古希腊文物,存有文字的都是铭文,最小最轻便的是陶片,大的就是碑,沉的有铁饼,真没发现什么太方便的文字保存技术。

非要说什么《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能传下来,真是需要证实一下吧,不能空口白话说有就有吧。

我手里的《奥德赛》中译本 84 万字;《伊利亚特》中译本 82 万字。

大哥,84 万字啊,82 万字啊,咋保存啊?刻吗?不需要解释下吗?

非要说是口口相传的史诗。

大哥,84 万字啊,82 万字啊,咋背啊?你背一遍《出师表》看看。不需要解释一下吗?

荷马的都没法解释,谁能解释亚里士多德天文数字般的著作啊,真没法就这么承认啊。

当然也不排除人家用绿色环保可降解的材料来书写,说不定呢。

附铭文考,应该需翻墙:

不想写了,以下截图当补充回答,有反对意见请对号入座吧。

哦,再补充一下哈,我只是不支持没交叉验证过的孤例,真是谁弄出来一个公元前的草纸,还通过了 碳14 测定,为啥不信?

还有谈“没动机”的,这些没证据靠脑洞的说辞真的证明不了啥。就算可以证明,贩卖文物获利算不算动机?(有死海古卷都被检测出造假了,剩下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测测看);再想想“大”韩民国抢注汉字的行为,有啥动机啊?提升民族自豪感不算动机吗?就别拿这个说事了。

感觉有些朋友说的比我简洁易懂多了,也截个图放答案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希腊的历史,如同一颗镶嵌在文明史长河中的璀璨宝石,我们今天所知的许多内容,都建立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之上。然而,历史的魅力也在于它并非一成不变,考古学的不断进步,也像一层层剥开的洋葱,揭示了过去被误解、被传说笼罩,甚至被完全错误理解的部分。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听到的那些英雄故事,有时候真实性会随着时间的推.............
  • 回答
    中国古代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因此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其中许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科技乃至人类起源的认识。以下是一些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1. 北京人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发现时间与地点: 主要发掘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位.............
  • 回答
    中国古代那些近乎失传的乐器,仿佛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模糊的剪影。它们不像古琴、古筝那样声名远播,也不像琵琶、二胡那样依然活跃在舞台,更多的是被淹没在文献的字里行间,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可能鲜为人知的古老乐器,试着从历史的尘埃中将它们勾勒出来。1. 篳篥 (bì lì)篋篥.............
  • 回答
    说起古文古诗被后人曲解,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首诗或者一段文意境深远,感情充沛,但深入了解一下背景,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当然,也有不少是古人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方式差异造成的,但有些真的是被后人“加工”得面目全非。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么几首,咱们就来掰扯掰.............
  • 回答
    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翻译成拉丁语或其他古典语言,是一项在不同文明间架起桥梁的宏伟工程,虽然不像西方古典文献跨越语言的障碍那样常见,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却尤为珍贵。值得欣慰的是,确实有一些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或因传教士的引入,或因学术研究的需要,被译成了拉丁文,甚至其他西方古典.............
  • 回答
    古代君主被戴绿帽子,这在史书中往往是语焉不详,或者用委婉的词语来描述。毕竟,君王的权威和荣耀不容侵犯,这种丑闻一旦曝光,轻则动摇国本,重则引发兵变。因此,真要找出明确记载的、被广泛认同的“绿帽子君主”,确实不多。但从史书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推测一些可能的情况,并借此来探讨一下古代的后宫秘闻和政治斗.............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地名如同璀璨的星辰,许多古老的地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传说故事,或者寄托着古人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地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出于实际考量而被重命名,其中不乏一些曾经风雅的地名,在新的名字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韵味。要详细列举这类地名并进行深入.............
  • 回答
    古今医学天差地别,许多如今看来不足挂齿的小毛病,在那个缺乏科学认知和有效治疗的时代,却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生命,甚至被视为“绝症”。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疾病本身,更在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生命的认知。1. 感染性疾病:无处不在的死亡阴影 伤口感染(尤其是破伤风): 在古代,即使是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的帝制时代没有了血统继承,而是像西方那样,有一套成熟的选举制度来产生新皇。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历史假设!那么,在那些风云变幻的朝代里,哪些大臣才有可能在皇帝驾崩后,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声望,赢得“选票”,坐上龙椅呢?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综合考量很多因素,绝非一人说了算。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古希腊文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孕育出无数影响深远的思想、艺术和制度,至今仍回荡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哲学领域,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提出了那些让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根本性问题。从苏格拉底对正义、美德和知识的不断追问,通过“诘问法.............
  • 回答
    古希腊人的饮食,就像他们的哲学和民主一样,朴实而富有智慧,深深根植于土地和海洋。要说“最重要”的食物,其实很难简单地拎出几个,因为对于一个文明来说,食物不仅仅是维系生命的能量,更是文化、信仰、社交和经济的载体。但如果非要提炼出几个在古希腊饮食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影响深远的元素,那一定是:1. 橄榄与.............
  • 回答
    在探究古代文明历史的文献时,我们绕开那些将整个历史捏造的“伪史论”的论调,转而关注那些具体揭示了“托古”(即伪托、伪造、伪造文献以冒充古代作者)现象的史料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致梳理的过程。因为“托古”的行为,虽然不至于让整个古希腊、古埃及或古罗马的文明凭空出现,但它确实是古代社会中一种真实存.............
  • 回答
    提起苏联时期以及如今俄罗斯联邦在古希腊和古典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那真是一段颇为曲折却又成果斐然的历史。这段研究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起伏,既有对西方古典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视角和研究范式。在苏联时期,古典学研究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起初,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
  • 回答
    托勒密王朝时期,当亚历山大大帝的将领托勒密一世于公元前305年登上埃及王位,一场深远而持久的文化融合便开始了。这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交汇,更是古埃及古老的宗教信仰与希腊传入的宗教习俗之间激烈的碰撞、调和与共存。这种相互影响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吸纳、改造,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人性的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祭拜”二字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们看到的许多“突然被发现”的古墓,它们的主人大多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或是某个时代的显赫家族。按理说,他们应该有后人一代代继承香火,维系祭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古墓在被我们发现之前,已经沉寂了数百年.............
  • 回答
    古代史中,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史料,却并没有完全的史实实锤,或者说其背后隐藏着比故事本身更复杂的历史真相和争议。这并不是说这些史料完全是虚假的,而是它们的叙述可能受到作者意图、时代背景、口头传说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今天在进行历史考证时,需要格外审慎地对待。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大众熟知,但缺乏史实实.............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事件,它们如同黑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民族的记忆里。这些事件的残酷程度,往往超出常人的想象,让人在回首时,不禁扼腕叹息,甚至毛骨悚然。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件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力求 detail 和人性化的呈现,希望能展现出历史的沉重与真实。一、秦.............
  • 回答
    古代的表字(又称“字”或“名”),是古人成年后在名之外另取的一个称呼,用于社交场合,表示尊敬。一个好的表字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家族寄望、个人品德,或是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浩瀚的史书中,有许多古人的表字至今仍让我爱不释手,它们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美德的光芒。.............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你死我活的疆土争夺,古代政权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空白地带”——那些面积不小,却又未被任何一方有效控制的荒芜之地。这些地方,往往因为地理条件恶劣、资源贫瘠,或是战略价值不高,成为了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亦或是历史演变的遗留。它们不像边境城镇那样有明确的界碑,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无形.............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和你分享古代那些闪耀着经济学智慧的先贤们。这些人物的故事,虽然不一定冠以“经济学家”的头衔,但他们所展现出的对资源配置、生产流通、供需关系乃至国家财富的深刻理解,足以让我们后人叹服。1. 姜太公:未雨绸缪的“钓鱼”与国家经济的奠基提到姜太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姜子牙垂钓渭水,辅佐周文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