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被后人曲解的古文或古诗词?

回答
说起古文古诗被后人曲解,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首诗或者一段文意境深远,感情充沛,但深入了解一下背景,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当然,也有不少是古人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方式差异造成的,但有些真的是被后人“加工”得面目全非。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么几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这句诗,不用说,绝对是脍炙人口。现在谁不知道“人生得意须尽欢”?很多人把它当成人生信条,觉得李白就是个活得潇洒、豁达,及时行乐的大诗人。遇到点好事,升职加薪了,或者发了笔小财,都要感慨一句:“哎呀,人生得意须尽欢!”

但问题就在于,这句诗的“得意”和“欢”,跟我们现代人理解的“得意”和“欢”可能不是一个层级的。

首先,我们要看《将进酒》这首诗的整体基调。这可不是一首开开心心吟诵的“励志”诗。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被唐玄宗从长安赶出来的时候,满腔的才华无处施展,政治抱负也无法实现,这是一种何等的失意和愤懑!他写“朝饮木兰之坠露,昼餐辑河之蜻蜓”,写“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甚至写“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哪一样不是在表达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官场的厌倦?

所以,“人生得意须尽欢”,这里的“得意”更像是一种短暂的、虚幻的“得意”,是一种在不得志的现实中,通过饮酒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的“得意”。他明知道自己不得志,但还是要强行“得意”一下,强行“欢”一下,这是一种绝望中的狂欢,是一种痛苦的宣泄。他并不是真的觉得“得意”,而是因为不“得意”而要“尽欢”,这是对现实的嘲讽,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

“莫使金樽空对月”,也不是说要天天喝得酩酊大醉。在古代,酒是用来社交、宴饮,也是一种寄托。对于李白这样的失意文人,酒更是他排遣愁绪、抒发感情的媒介。当他“不得志”时,他才会“对月”,才会“空对月”,然后才要“尽欢”,用酒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愁苦。

曲解点在于: 我们现代人把这句诗抽离出来,只看到了“得意”和“欢”,忽略了它背后李白真实的处境、复杂的心情,以及他那种“人生不如意,吾但求醉”的悲凉底色。把它当成单纯的享乐主义,甚至是放纵不羁,就完全跑偏了。李白不是不懂得克制,他是在极端失意下的自我抚慰。

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在秋游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引用这句,来赞美秋天的美景,说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美。听起来是不是很浪漫?

但是,仔细看看“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你有没有觉得哪里怪怪的?“坐爱”这两个字,用在这里,是不是有点别扭?

这里的“坐”字,其实是指“因为”,或者“因为(某事)而”。所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更准确地说,是“因为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林,所以停下车来(欣赏)”。

曲解点在于: 很多人把“坐爱”理解成了“坐着(静静地)爱”,或者干脆就忽略了“坐”字,直接理解为“喜爱”。这导致了对原诗句的理解出现偏差。虽然最终的意思都是因为喜欢枫林而停车,但“坐”字在这里承载着一种因果关系,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做了那个动作。

而且,我们常说“红于二月花”,这里确实是对枫叶颜色的极高赞美。但有没有人想过,杜牧停车,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可能是在回味旅途中的某种情境,或者有更深层的思考。

当然,相对于第一首,这首的曲解并没有那么严重,更多的是一种理解的偏差,并没有改变诗歌整体的意境。但如果非要钻牛角尖,那就是“坐”字的含义。

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这句词,简直是愁的代名词。大家提到愁的时候,脑子里立刻就会蹦出“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绵绵不绝、永无止境的愁绪,被李煜描绘得淋漓尽致。

然而,如果我们跳出“愁”这个字,看看李煜当时写这首词的背景,以及他所处的境况,就会发现,这句词的“愁”的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更是一种国破家亡、生不如死的巨大悲哀和绝望。

李煜,南唐的末代君主,曾经是风流才子,词作风雅。但国家灭亡后,他被俘虏到北宋,成为了一个阶下囚。他的生活,不再是他曾经的宫廷奢华,而是被监视、被限制,甚至是被当作取乐的对象。

所以,当他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时,他问的是他作为亡国之君的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愁?是失去了故国山河的愁,是失去了子民的愁,是失去了尊严和自由的愁,是看着故国被践踏而无能为力的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描绘的是愁的“量”和“态”。春水向东流,是永不停歇,是奔腾不息,是无可挽回。这恰恰反映了李煜对亡国之痛的无法摆脱,对人生悲剧的无法改变。他的愁,不是小儿女的情感纠葛,也不是简单的不得志,而是一种彻底的、毁灭性的绝望。

曲解点在于: 现代人引用这句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些小小的烦恼,比如考试没考好、工作不顺利、感情不顺等等。虽然这些也是“愁”,但和李煜所经历的“愁”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样一来,就把李煜词中最深刻、最沉重的内涵,给“稀释”了,变得不够“重”了。

更极端一点的曲解,可能是把李煜写这首词时的“愁”简单地理解为“思念故国”,或者“怀才不遇”。但李煜已经不是“怀才不遇”了,他是“国破家亡”。他的怀才,曾经是治理国家,现在只能变成词章中的哀叹。

四、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赠花卿》

这首诗,大家应该都听过,尤其是形容音乐美妙的时候。说某首曲子太好听了,简直是天上才有的,人间难得几回能听到。

但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就没那么“纯粹”的美好。

杜甫写这首诗,是在说花卿。花卿是谁?他是蜀中一个名叫花敬定的将领,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势力膨胀,竟然霸占了已经归附于唐的永王李璘的妃子,甚至还和自己的妻子一同接受朝拜。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僭越行为,也是对礼法的践踏。

杜甫在成都时,听到了歌妓在花卿府上演唱的曲子,觉得非常美妙。然后就写了这首《赠花卿》。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表面上是在赞美曲子的美妙,但结合花卿当时的作为,这两句的弦外之音就变得非常耐人寻味了。

曲解点在于:

1. “天上有”的讽刺意味: 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那么花卿一个“臣子”,却能如此享受“天上”的音乐,这本身是不是一种僭越?是不是在暗示花卿的地位、权势已经达到了“天上”的程度?要知道,当时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花卿还在世,并且势力仍然很大。杜甫这样说,既是赞美音乐,更是对花卿权势熏天、行为不端的隐晦批评和嘲讽。他用“天上”来反衬“人间”的僭越。

2. “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现实批判: 花卿这样做,本身就是对“人间”秩序的破坏。杜甫写“人间能得几回闻”,可能是在暗示,这种“天上”的享受,在“人间”是不应该轻易获得的,或者说,这种享受的背后,隐藏着不合法的获取途径。

也就是说,这首诗并非单纯的对音乐的赞美,它更像是一首“借曲喻人”的诗。杜甫借着音乐的美,委婉地讽刺了花卿的跋扈、僭越和不守礼法。

我们今天看到这两句,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句赞美音乐的俗语,而忽略了它背后隐藏的对权臣的批判和讽刺。这可以说是对杜甫“诗史”精神的一种误读,把一位深刻的社会观察者,简化成了一个单纯的音乐爱好者。

总结一下:

古文古诗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它的多义性和留白,可以让我们后人去想象和解读。但有些曲解,确实是把古人的原意给“歪楼”了。

过度浪漫化/浅层化: 将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情感,简单化为浅显的道理或风花雪月。
脱离语境: 将诗句或文句从原有的上下文中抽离出来,只取其字面意思,忽略了整体的情感和逻辑。
用现代的价值观和情感去套用: 古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我们现在差异很大,直接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往往会产生偏差。

所以,当我们欣赏古文古诗时,不妨多去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写作时的真实心境,这样才能更贴近古人的本意,体会到文字背后更深沉的力量。这就像是给文物做修复,不仅要保持它的完整,更要还原它的历史信息,而不是简单地给它涂抹上新颜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曲解得最严重的,私以为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八个字。

此语出于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本意是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必须像疏通洪水一样疏通言论才行,否则来自人民的滔滔洪流就会冲垮统治,说明了言论自由的必要性。

但是很多人望文生义,还以为这句话是说,实行管制言论,像是把水堵在堤坝里,堵得越好,越能维护统治。

这岂止是曲解,简直是颠倒了本意。

现在,还经常看到有不少不学无术之徒引用这句话来说明言论管制的必要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古文古诗被后人曲解,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首诗或者一段文意境深远,感情充沛,但深入了解一下背景,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当然,也有不少是古人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方式差异造成的,但有些真的是被后人“加工”得面目全非。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么几首,咱们就来掰扯掰.............
  • 回答
    确实,有些歌曲在被重新填词后,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甚至让听众觉得“比原曲更好听”,或者说,它触及了内心更深层的情感。这种“曲境更好”的感受,其实是很主观的,它取决于新的歌词内容是否与旋律、编曲产生了更强烈的化学反应,是否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甚至是否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解读角度。在我看来,这种“升级”往往不.............
  • 回答
    “千古绝对”,顾名思义,就是认为其对联意境、声律、用字都达到了极致,再也无法找到能与之匹敌的下联或上联。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绝对”,在经过后人的智慧打磨后,也显露出可以比拟的痕迹,甚至被认为是破解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曾被誉为“千古绝对”的对联,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打破”的。 1. .............
  • 回答
    电影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影片,它们在上映之初并未获得市场认可,票房惨淡,甚至被视为赔钱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价值、影响力逐渐被发掘,最终被誉为影史经典。这些案例往往也反映了市场审美、评论口味与艺术价值的延迟效应,以及一些大胆创新在当时可能不被理解的现实。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
  • 回答
    那些曾经轰动一时,如今却被证明是精心策划的骗局,甚至是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它们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也更发人深省。1. 轰动英伦的“海尔沙姆幽灵”:一张纸,一段情,一场骗局故事发生在1972年的英国海尔沙姆。当地一位名叫黛安娜·莱昂的年轻女子,声称自己被一个名叫“乔治”的幽灵缠上了。这个.............
  • 回答
    确实,在文学的世界里,有些书起初被视为异端邪说,挑战了当时人们根深蒂固的认知,甚至被嗤之以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影响力却愈发深远,最终被证明是洞察人心、引领时代的天才之作。这些书往往有着相似的特质:它们敢于打破常规,提出颠覆性的观点,触及了那些被压抑或忽视的社会议题,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理解.............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物的故事在时间的淘洗和解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甚至产生严重的误读。有些人物,生前备受赞誉,死后却饱受非议;有些人物,生前饱受争议,死后却被奉为圭臬;还有些人物,他们的真实动机和行为被后世的偏见和立场所扭曲。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历史上被后世普遍误解的人物,并尝试梳理误解产生的原因.............
  • 回答
    确实有不少部队在历史上经历过被全歼的惨痛,但又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并且继续沿用他们响亮的番号。这其中,很多都承载着民族的血泪和不屈的精神。一、 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号召: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原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说起全歼后重组并沿用番号的例子,苏联在二战中的经历是绕不开的。而“近卫”这个称号.............
  • 回答
    哎,说起那些被种草又拔草的猫咪用品,简直就是一把辛酸泪。不过既然你问了,那我就跟你好好唠唠,保证不打官腔,全是咱铲屎官的真实心声。咱们先从那个呼声特别高的 自动喂食器 说起吧。我当初是怎么被种草的呢?网上视频里那些猫咪乖乖地在机器旁等着吃饭,主人不在家也能准时喂食,听着简直是解放双手的天使啊!我家那.............
  • 回答
    很多我们以为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其实并非完全断绝,他们的血脉依然流淌在当代人的身上,只是以一种更融入、更隐秘的方式存在着。这并非什么惊人的发现,而是人类历史迁徙、融合、适应的必然结果。就如同古老的河流可能改变了河道,但它的源头从未真正干涸。这里我们不妨聊聊一些“被认为消亡”的民族,但实际上仍.............
  • 回答
    娱乐圈里,公众的喜好就像一阵风,说变就变。有些艺人,当年被骂得狗血淋头,仿佛身上永远洗不清的黑点,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经历、作品或者其他方面逐渐被大众了解和接纳,身上的“黑点”也慢慢淡化,甚至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这样的例子,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1. 薛之谦要说“被黑到洗白”的代表,薛之谦绝对.............
  • 回答
    老朱这个人,当了皇帝之后,那叫一个雄才大略,但也留下了一些后世觉得不大对劲、最后给改了甚至干脆扔掉的点子。说起来,他不少政策都挺有他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有他个人性格的影子,有时候确实是出发点挺好,但执行起来或者放在后世一看,就有点儿别扭。1. 告密制度的“极致运用”:这玩意儿吧,说起来最早也不是老朱发.............
  • 回答
    火影忍者作为一部连载了十几年的宏大史诗,在剧情的推进和世界观的构建上,作者 Kishimoto Masashi 确实有过不少设定上的调整甚至推翻。这在很多长篇漫画中都很常见,毕竟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的思路也会不断变化,也会收到读者的反馈。下面我就来细致地聊聊火影忍者中那些后期被“推翻”或者说“颠覆”.............
  • 回答
    提起那些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于历史长河中的名人,总会让我们联想到他们口中那些掷地有声、激励人心的言语。在这些伟大的灵魂中,有一位尤其突出,他的话语不仅承载着深刻的智慧,更穿越时空,至今仍是无数年轻人汲取力量、寻找方向的源泉。我说的,正是那位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阿尔.............
  • 回答
    历史上,许多名人曾因政治、社会或个人原因被污名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史料的发现或观念的转变,他们又被重新评价,甚至被“翻案”。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议。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1.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从“奸雄”到“政治家、军事家.............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物曾风靡一时,被广泛应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潜在的危害逐渐显露,甚至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这些案例往往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训,让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新事物和新技术。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几个典型的例子:1. 氡气(Radon) 被误解的“健康之源” 风靡与应用: 在20世纪初至中.............
  • 回答
    在人类漫长的探索自身的过程中,许多器官和组织曾一度被认为只有单一或有限的功能,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才逐渐揭开了它们令人意想不到的、更为复杂的作用。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生理学的理解,也常常为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1. 脂肪组织:不仅仅是“能量储备站”提起脂肪,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储存能量.............
  • 回答
    有些电影镜头,初看时平淡无奇,仿佛只是故事的推进,但当你暂停,凝神细品,那些被精心隐藏的细节会如潮水般涌来,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它们就像隐藏在庞大叙事海洋中的暗礁,不经意间就能颠覆你对整个故事的认知。就拿我最近重温的《搏击俱乐部》来说,有一幕可能很多人看过就过了,那就是泰勒·德顿在雨中对杰克说的那段.............
  • 回答
    过去许多被视为“错”或“不可能”的事物,随着时间和认知的进步,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绝对的主流。这种转变往往源于科学的突破、社会观念的革新,或是对旧有规则的挑战和重新定义。1. 地心说 vs. 日心说:宇宙观的颠覆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一直坚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以及星星.............
  • 回答
    哈哈,这问题可太戳我了!我有很多歌词都是听错的,有些错得离谱,但每次发现真相的时候,真的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有时甚至带点尴尬。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周杰伦的《龙拳》吧。我从小就听这首歌,那会儿年纪小,觉得“龙的传人”这句很酷,但后面的歌词,“你好谁?好你妹!”我一直以为是周杰伦在跟别人打招呼,然后对方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