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风靡一时或被大量使用后被证明是有严重危害的事物?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物曾风靡一时,被广泛应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潜在的危害逐渐显露,甚至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这些案例往往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训,让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新事物和新技术。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几个典型的例子:

1. 氡气(Radon) 被误解的“健康之源”

风靡与应用: 在20世纪初至中期,氡气被视为一种“健康矿泉水”和“保健疗法”的成分。人们相信氡气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增强活力的神奇功效。因此,氡气温泉、氡气饮料、氡气吸入器甚至氡气含量高的地下室和房屋都一度受到追捧。许多人特地到氡气含量高的矿泉去泡澡、饮用,认为是对身体有益的。

危害的暴露与证明: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矿工健康状况的观察,人们逐渐发现与氡气暴露相关的癌症发病率异常高。矿工们经常在地下作业,接触到高浓度的氡气及其衰变产物。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室动物实验,最终证实了氡气是一种强致癌物质,特别是肺癌。氡气本身是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但它会衰变成一系列放射性粒子(如钋、铅的放射性同位素),这些粒子一旦被吸入肺部,就会附着在肺泡上,持续释放α射线,损伤肺部细胞DNA,从而诱发癌症。

深远影响: 氡气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致癌因素。尽管现在人们普遍了解了氡气的危害,但在一些老旧房屋中,以及一些对氡气了解不足的地区,仍然存在着氡气超标的风险。建筑材料(如某些砖石)、土壤和地下水中释放的氡气会积聚在室内,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地下室和低层。现在,许多国家都有相关的氡气检测和减排指南,以保护公众健康。

2. 铅(Lead) 从黄金般的物质到致命毒药

风靡与应用: 铅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因其易于冶炼、延展性好、熔点低、耐腐蚀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它被用来制造水管、餐具、油漆、化妆品、甚至是儿童玩具。古罗马人曾用铅管输送自来水,并用铅作为甜味剂添加到葡萄酒中。在近现代,铅被广泛添加到汽油中作为抗爆剂(四乙基铅),以及添加到油漆中增加其耐用性和光泽度。铅制餐具、化妆品在很多时期都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危害的暴露与证明: 铅的毒性,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缓慢且隐蔽的。即使是低剂量的铅暴露,长期累积也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铅中毒的症状包括腹痛、贫血、肌肉无力、关节疼痛,最严重的是对儿童的脑部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智力下降、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等。对孕妇而言,铅暴露可能导致流产、早产和死产。

汽油中的铅: 四乙基铅在汽油燃烧时会释放出微小的铅颗粒,这些颗粒被排放到空气中,随着汽车的普及,全球范围内的空气、土壤和水源都受到了严重的铅污染。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人类遗骸中铅含量的分析,以及流行病学研究,清晰地揭示了汽油中铅的使用与空气铅含量升高、人群铅暴露水平增加之间的关联。
油漆中的铅: 铅基油漆在房屋装修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老旧建筑中。这些油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剥落,产生铅尘,儿童很容易通过玩耍、抓握后放入口中而摄入铅。

深远影响: 尽管现在铅在汽油和油漆中的使用已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或严格限制,但历史遗留的铅污染依然存在。许多老旧建筑中仍然含有铅基油漆,饮用水系统中的铅管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源。铅中毒造成的健康损害是长期的,尤其是在儿童时期暴露的影响更为深远。对铅的认识和控制,是公共卫生领域一项重要的成就,但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治理仍需持续努力。

3. 微波炉(Microwave Oven) 高科技的便利与隐忧

风靡与应用: 微波炉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以其快速加热食物的能力迅速普及,成为现代厨房的必备电器。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危害的暴露与证明: 最初,人们对微波炉的辐射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害存在担忧。科学研究表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属于非电离辐射,其能量不足以破坏化学键,也不像电离辐射(如X射线)那样直接损伤DNA。

然而,与微波炉相关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烫伤: 微波炉加热食物时,食物内部温度可能很高,但表面温度可能不均匀,容易造成烫伤。尤其是婴儿辅食,如果加热不均匀,中间可能过热。
营养流失: 虽然微波炉加热速度快,但长时间或高功率加热某些食物,可能会导致一些对热敏感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的流失,但这并非微波炉独有的问题,其他加热方式也可能造成类似情况。
不当使用(如金属加热): 将金属物品放入微波炉中加热会导致火花和潜在的火灾风险。
潜在的能量泄露: 虽然现代微波炉都设计有安全防护,但如果门封损坏或老旧设备,理论上可能存在微波能量泄露的风险,尽管这种风险极低,且国家有严格的行业标准。

深远影响: 相较于前两者,微波炉的危害是相对较小的,且主要与不当使用有关。其带来的便利性远远大于其潜在的、可控的风险。现在,微波炉已经成为全球普遍使用的电器,其安全性经过了长期的验证和监管。但消费者仍需按照说明使用,并注意检查设备的安全状况。

4.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DDT) 曾被誉为“拯救生命的奇迹”

风靡与应用: DDT是一种合成杀虫剂,在20世纪中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被认为是防治疟疾和伤寒等由蚊子和虱子传播的疾病的“生命拯救者”。它被大量喷洒在农田、森林、甚至直接喷洒在人群身上,以消灭病媒昆虫。其高效、廉价的特点,使其在农业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危害的暴露与证明: DDT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在环境中非常稳定,不易降解,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层层富集(生物放大作用)。尽管DDT对目标害虫的杀灭效果显著,但其对非目标生物,特别是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危害逐渐显现。

鸟类繁殖问题: Rachel Carson在其1962年出版的划时代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中,详细揭露了DDT对环境和生物的严重危害。她指出,DDT会导致鸟类(尤其是猛禽,如鹰、隼)产下的蛋壳变薄,容易在孵化过程中破裂,导致繁殖失败。DDT在鸟类体内积累,影响其钙代谢。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虽然DDT的急性毒性相对较低,但长期暴露可能与某些癌症(如肝癌、淋巴瘤)和生殖系统问题有关。

深远影响: 《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引发了全球对环境污染和农药毒性的关注,最终促使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在1972年)禁止或严格限制DDT的使用。然而,由于DDT的稳定性,它至今仍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并在全球范围内循环。虽然在某些发展中国家,DDT仍被有限地用于疟疾防治(这是因为其在控制蚊子方面的有效性是目前已知的最经济的手段之一,而疟疾的危害比DDT的潜在风险更大),但其大规模使用已被停止。DDT的案例是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和监管的里程碑式事件,促使了更严格的化学品管理政策的出台。

总结:

这些例子都清晰地表明,任何事物在被大规模应用之前,都应该进行充分的科学评估和风险审慎。技术的进步和便利性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其潜在的长期、累积性甚至不可逆的危害。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持续关注科学研究的进展,并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体系,是保障人类和地球健康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格起名法

大家可能深有体会,90、00一代缘何冒出了这么多用字古怪生僻、或者烂大街的名字。

去网上搜一些起名打分网站,把这些名字输进去自然就明白了。


可能有人会说:都是算命先生惹得祸……

的确,这些名字大多是分布在各街头小巷的算命先生起出来的,也有一部分是网上的算命软件取出来的。

不过你们还不知道内幕,罪魁祸首既不是当年街头的某个算命先生,也不是什么唐朝的袁天罡、清朝的金圣叹之类的,而是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民间学者——熊崎健翁。


1918年日本民间学者熊崎健翁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姓名判定方法——五格剖象法。


五格剖象法拥有庞大而复杂的数理系统,三言两语恐怕难以说清,而且大部分人也没兴趣了解。简而言之,五格起名法的数理关系完全建立在姓名的笔画数之上,再运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以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五大数理来推算人生运势。

也就是说读音、字形、含义、格调等其他因素统统不在五格起名法的考虑范围内,当然了,生辰之类的也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用这种方法来起名,判断名字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笔画了。

五格起名法在日本本土并没有掀起太大风浪,反而在香港和台湾传播开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这种起名方法又传入中国大陆,受到了诸多民间人士的“推崇”。

大家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既不传统又不现实的学说会在中国大陆受到如此推崇?

因为简单。

诚然,五格起名法的数理系统很复杂,但是,这种起名方法仅仅需要数理,推导姓名的笔画数就可以了,背书既会,根本不需要去研究名字的音形义、实用性、美感这些抽象的东西,也无需考验起名人的起名天赋和文字功底。

于是乎,这套说法也就被一些以此为饭碗的民间人士奉为圭臬了。

至于危害,并不像前面一些答案说的那样毛骨悚然,但的确是深远持久的,因为90后、00后这一代人有很多都被五格起名法所坑害,一辈子用着不合适的名字,而且这种伤害对一些人来说无关紧要,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

被取了李梓萱这样的名字还好说,也就是没什么风采和底蕴,显得比较俗套,但还不至于惹上太大麻烦。

要是被取了韩佾灏这样的名字,那可就坑了大爹了,逢人就要先说自己的名字怎么读,出个国还可能因为名字打不出来折腾好几回,被名字折磨一辈子。

今年是传说中的羊年,可以预料的是,又有一批孩子被起了带草字头生僻字的名字。


我一直对只看笔画,不管音形义的起名从业者抱有深深的鄙夷之情,说他们误人子弟毫不为过。不过我也整顿不了他们,毕竟人家一辈子就会算笔画,拼命也要守住这个铁饭碗。

所以我只能奉劝诸位家长,不要轻信五格起名法这类说法,给孩子起名时要先考虑名字的实用性和美感,从音形义这些最基本的角度入手,不必考虑笔画这种毫无意义的方面。

一些人可能要说,起名还是要按传统的方式来,古人都这么起,还是保守点比较好。今天看了这篇回答大家想必也都了解了,五格起名法并不是什么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而是1918年在异国他乡被杜撰出来的。古人可不是这么取名字的,要保守的话也不能这么来吧?这不是活生生的数典忘祖吗?

不过估计有些家长还是要信,非要说笔画、五格关乎孩子的终身命运,那好吧,容我再引用一些例子。

这个表格是一位名叫董世鸣从业人员整理的,里面提到的名字很有代表性,可见所谓五格和人的命运并不是那么吻合。


如果有人看了上面那些还是要信的话,那我就爱莫能助了……

只能最后再送您一句话:抵制日货,从我做起!╰_╯



如果本来不信,请一笑而过( ^∀^)

user avatar

页面上Ctrl+F了一下“鸡血”,竟然没人提到?那好吧,我来补上。

在现代汉语中,“打了鸡血”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极端亢奋的表现,而这种用法的产生,要追溯到六十年前上海一个名叫俞昌时的医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俞昌时在江西从事卫生工作,偶然间发现了鸡的体温高达43摄氏度: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间,我在江西南平工作时,偶而在鸡的肛门里试了温度体温,发现其体温在43℃左右。

(引用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于俞昌时所著《鸡血疗法》手册,对文中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误用等未作更正,原样引用,下同)

对此他认为:

从而联想到其常温度如此之高,当然是其神经调节中枢和血液的发热机能特别强。因之,它对大脑皮质起平衡作用。从而促进生理机能调节新陈代谢以及它的抗菌抗毒能力一定很强。

并且从文献中找到了根据:

我想起在祖国医学文献上应用鸡血治疗疾病的记载很多,它的应用方法是:眼塗、侵、点(点眼有奇效),我就想到注射的方法,把鸡血注入人体,而不会发生不良反应,一定很会产生对人体有益的作用。

于是他就捉来了一只大公鸡,抽血给自己注射:

就抽了一只大公鸡的血1.5cc,我注射到自己的身上三角肌肉里,

注射后:

首先感到它没有一点异常情况,没有痛痒、胀麻,于是我就放心了。严密地注意其效果。在一二日内是觉得精神舒畅,食欲猛进,睡觉有良好现象。以前吃不好睡不好。到三、四日发现奇迹:在洗脚时看到以前常脱皮现象几乎减少到没有了。过去我的脚经常起水泡,然后脱皮,非常严重,数十年来一直没有治好,这次不仅脱皮好了,而且皮肤也不痒了,身上的皮肤也光润起来了。

今天看来,这些变化一大半要归于人体对鸡血中的异种蛋白所起的免疫或过敏反应,剩下的也不能排除安慰剂作用的影响。但在那个年代能有此认识的人显然还不多,俞也不例外,他开始给周围人注射鸡血,按他的说法都药到病除:

我以后就放心地注射了几次,同时还给几个亲友注射,都取得了奇异的效果。例如:我的女儿十五岁,经常发作腹痛,注射一次就好了;还有一个农民大腿上患有蜂窝炎,发高烧痛了三、四天,已有化脓倾向,因无青霉素就注射鸡血,当时就止痛退热,睡眠正常,以后又注射了两次鸡血就完全好了。还有一个妇女患阴道炎,已肿出阴道,白夜痛疼不安,注射了两次鸡血就完全好了。

后来他回到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暂时停止了使用鸡血注射治疗疾病的尝试,直到大跃进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才又重新开始为人注射鸡血:

直至五九年大跃进的时候,才重新搞起来,我首先在永安三厂棉纺职工中间作注射治疗,一个多月注射了三百多人,一般注射一、二次,也有注射五、六次的,先后发生显著的效果。而且组织了鸡血疗法研究小组做了一些简单的动物试验和临床应用都成功。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疗效已超出国际水平,只是中央要求保密,所以才不为人知:

中央卫生部审核后指出:此法因超出国际水平,必须保密……所以至今不被一般人所知转眼已五年了。

但实际情况却是上海市卫生局在调查过后,发现鸡血疗法存在着腹泻、发热、局部红肿甚至休克等多种不良反应,因而对其并不认可。直至1965年卫生部仍在接到上海市卫生局来函后专门出台禁令,禁止医务人员给病人注射鲜鸡血:

不过卫生部的禁令并未通达民间,俞昌时在这期间仍然在为自己和他人注射鸡血,并使鸡血疗法随着众人口口相传而播散开来。按照俞的说法,注射鸡血在他身上治愈了胆石症、血丝虫病、褥疮等疾病,并有心脏功能增强、视力改善、白发减少、不怕冷、性欲旺盛、食欲旺盛、力大无穷等二十多种“正面效果”。而《鸡血疗法》手册更宣称注射鸡血可以治疗的疾病多达78种,涵盖了心血管、妇科、皮肤科、消化科、呼吸科、泌尿科……


1966年,随着一场将持续十年之久的政治运动开始,俞昌时和他的鸡血疗法终于迎来了转机:原先坚持反对鸡血疗法的卫生部和上海市卫生局被扣上“城市老爷”的帽子打倒在地,而北京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等一批医学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则成为了鸡血疗法的推手:

在那个年代特有的狂热推动之下,鸡血注射能够治疗的疾病比俞昌时的《鸡血疗法》手册又有了增加,达到93种之多:

对鸡血疗法的原理也有了看似合理的解释,那就是雄性激素的作用(所以这是全民做c吗……),于是全国的公鸡都遭了殃:

鸡血疗法得到了大力推广,俞昌时的人生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他解放前曾是党员,后来被国民党抓捕入狱,文革中这段往事被人翻出来,令他成为了千千万万被打倒的人中的一员,失去了对鸡血疗法的“专利权”。而这却在无意中又促成了鸡血疗法的广泛传播:随着俞昌时的消失,一条流言开始在民间流传,说是有一名潜藏在大陆的国民党特务头子被揪了出来,在将被枪毙时献出一个可以包治百病、益寿延年的方子,得以免死,而这个无比神奇的药方,就是注射鸡血!

在政治运动和民间流言的推波助澜下,鸡血疗法一下子“火“了起来,很快就风靡了大江南北。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到偏远乡村的卫生所,随处可见手拎活鸡排着长队等待注射的人群,以至于在那个低工资高就业物价高度稳定的年代,罕见地出现了因众人竞相抢购导致小公鸡价格飞涨的现象。此时的鸡血疗法,已经成为了一种什么病都能治,什么禁忌症都没有,即使没病也能让人更加健康的无所不能的“神方”:

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令其疯狂。鸡血疗法在风靡全国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数量和严重程度:如前所述,早在俞昌时最初提出鸡血疗法时,上海市卫生局经过调查报告就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注射鸡血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发生休克。当时使用鸡血疗法的人还主要集中在上海,不论是注射时的卫生状况还是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措施都有保障(俞昌时自己也说“不良反应严重的,及时注射半支肾上腺素就好了”)。但在鸡血疗法风靡全国之后,大部分小城市、县城和乡村的卫生机构并不具备上海的条件,于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迅速上升,甚至出现了有人在注射鸡血后死亡的案例。这些案例和当初关于鸡血疗法如何“神效”的传闻一样,飞快地以口头传说或纸面传单的形式散布开来,并在此过程中同样被不断夸大,让鸡血疗法在短暂的狂热之后又迅速地被人抛弃:

“但随后就有大量的传单在街上飞行,上面说鸡血免疫疗法弊端很多,有不少人甚至因此中毒身亡,等等。各种消息有名有姓,说得跟真的似的。这种传闻后来愈来愈多,像野草一样疯长,恫吓着嗜血的民众。最终,那些小公鸡的性命得以延缓,鸡血疗法的热潮迅速平息。”
——同济大学教授,作家朱大可

最终,兴起于1966年底的鸡血注射疗法在历时约一年的全民狂热之后迅速地平息了,只留下“打鸡血”三个字流传至今,暗示着后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全民疯狂的历史……

user avatar

1.

我问你,

世界上有什么能比金属更具有吸引力?

金灿灿的,

亮晶晶的,

固态的,液态的,沉甸甸的。

于是人类开始在这些不朽的金属中寻求不朽。



2.

首位的,

自然是水银。

流淌的白银,炼金术和不死药的成分,元水,姹女,

和商业的神明。

小儿哭闹不吃饭咋办?

来一包莫菲特医生顶好牙牙粉吧,

一包就能消除牙痛,

叫孩子吃嘛嘛香,

一觉睡到大天亮,

胖的像小猪一样!

不过里面的有效成分是甘汞,就是氯化亚汞。

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血肉脱皮,精神异常,昏迷和持续不断的高烧。

感觉像是变成了烤熟了的小猪?



3.

我常常思考,

有时风流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丑闻,家庭纠纷,刑事责任,

还有梅毒。

现在感染梅毒的朋友真应该感谢抗生素的发明。

如果你出生在十六世纪,

又不幸在和街头妓女一夜春宵了染上了这种花柳疮,

那等待你的最好的治疗手段,

恐怕就是“水银三温暖”了。

在木桶里加上水银,

加热,

水银蒸气,

再把你放进水银里。

水银可以杀死梅毒,

听上去很有效不是吗?

不过还有一个坏消息,

水银也可以杀死你。

就是不知道水银浴室里,

还有没有特殊服务了。



4.

重金属还被广泛用于养生。

把黄金弄成粉末,

泡进酒里,

喝下去就会让你获得黄金一样的不朽神力。

不过切记,

黄金不能太大块,

虽然黄金几乎不能被消化吸收,

但沉重的黄金依旧会导致胃穿孔或者肠梗阻。

所谓吞金自杀。



5.

和今天一样,

养生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排毒。

排毒嘛,

讲究四个字——上吐下泻。

排出毒素,

一身轻松。

罗马人会用重金属锑做成酒杯,

少量锑溶于酸性的酒里,

喝下去就能直接催吐。

据说,

诸如尤利乌斯·恺撒和克劳狄乌斯都会一般吃饭一边享受锑酒,

边吃边吐,

一百零八道菜都不是问题。



6.

锑还能够引起严重的腹泻。

中世纪的欧洲人甚至使用一种锑丸来帮助排便,

嗯,就是一个金属锑的小球,

直接吃下去就能大拉特拉了。

好消息是这个小锑球在使用后体积几乎没有变化,

从粪坑里把它拿出来,

还能再用一次!

甚至可以作为家族的传家宝?

真是贵族的骄傲!



7.

另一种排毒大餐就是我们熟悉的水银了。

能溶解的汞盐,

这样你就会在神经异常的同时不断的流口水,

就像感染了狂犬病的狗一样。

感谢汞中毒,

但是流口水总是在排毒,不是吗?

水银也是通肠的一把好手,

林肯就曾经深受便秘的苦恼,

为此他按时服用了一种流行的蓝色通便小药丸。

甘草,玫瑰水,蜂蜜,糖,

再加上液态水银。

多么甜蜜的药啊!



8.

说起来,

我小时常常哭闹,

我妈妈便给我吃一种神奇的治疗小儿哭闹的中药。

里面有麦芽,山楂,藿香,薄荷,

还有朱砂。

朱砂是硫化汞。

我妈说,

我吃完这个药立马就老实了,

不哭不闹的。

嘿,

果然亚欧大陆是一家子!




完。



参考来源:

《荒诞医学史》(美)莉迪亚·康 内特·彼得森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user avatar

居里夫妇自从1898年发现了钋和镭,4年间发表了32篇论文,其中就包括在辐射下,癌细胞比健康细胞死亡更快的事实——这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医学应用前景,他们很快尝试在某些浅表的肿瘤上固定含镭的放射源,肿瘤果然迅速缩小了,在那些幸运的病人身上,正常细胞趁机取代了癌细胞,恢复了患者的健康。

于是就像今天的人们对种种“抗癌功能”的事物趋之若鹜,当时的保健品行业立刻抓住了其中的商机。法国药剂师亚历山大·雅各宾(Alexandre Jaboin)提出了一种“微居里疗法,1克镭226的放射性活度被称为1居里(公式:1居里(Ci)=3.7x1010贝克(Bq)),这种疗法就是让人喝下含有几微克镭元素的水,号称微量的辐射能给健康的细胞增加能量,延年益寿。

结果各种含镭的牙膏、面包、雪茄、药片、巧克力、化妆品……都成功地在20世纪初掀起了消费热潮,这些核辐射刺激骨髓制造了更多红细胞,因此在短时间内的确营造出了有益健康的错觉。

与此平行的,镭盐自从问世就以暗中发光著称,这是因为α射线有很强的电离能力,美国的镭发光材料有限公司(Radium Luminous Material Corporation)在1917年研发了镭与硫化锌的混合涂料“Undark”,释放的光格外明亮,给夜间行军的载具涂装仪表盘再合适不过了。

同年美国加入一战,这家公司也大发了一笔战争财。随着夜光手表在战后大流行,这家美国镭企业在新泽西等地开了许多工厂,雇佣了许多年轻女工用给表盘刻度刷涂料,笔尖劈了叉,就叫她们用嘴抿一抿。有些无知的年轻女工觉得好玩,还把这涂料抹在嘴唇和指甲上,晚上下班后在酒吧里大放异彩,殊不知已经大祸临头。

1922年,22岁的女工茉莉·马基亚(Mollie Maggia)形容骇人地惨死了:牙齿迅速脱落,下颌骨像朽木一样千疮百孔,充满了大型的坏疽。

当时死亡证明说这三期梅毒,但我们现在知道这是“镭毒颌炎”——因为镭元素虽然没有任何生理功能,但它很容易被机体误认作同族的钙元素用来构建骨骼——尤其是更新最快的下颌骨,然后在那里用放射性缓慢地杀死组织。

除了镭毒颌炎,浑身乏力、重度贫血、牙龈溃烂、关节癌症,迅速在镭企业的女工身上爆发出来,一个个正当妙龄就形销骨立,许多人不得不切掉整个下巴,连残喘都带着放射性:终于在1925年,5名女工决定联名起诉,并在两年后争取到了支持自己的律师。

这场诉讼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出现在各大报刊的醒目位置上,镭企业一度试图拖延审判耗死当事人死无对证,但精明的法医在宣判前给最早死亡的镭姑娘开棺验尸,她们的骨灰果然带有强烈的放射性,能搁着黑纸给照片底片感光。铁证如山不得抵赖,镭姑娘们在弥留之际向世人揭示了核放射性的阴毒力量。

在劳工权益组织的声讨呼吁下,不但镭企业支付了高额的赔偿和抚恤,在判例法系的美国,各行各业的工人从此都能以镭姑娘为先例,为自己的职业病向雇主提起赔偿,接推动了职业安全标准等规范的建立,镭姑娘的申诉已经成为铭刻于历史的悲壮事迹。

镭的毒性不分阶级,埃本·拜尔斯(Eben Byers)是个著名的运动员和实业家,他在药商煽惑之下喝了几千瓶镭补(Radithor),失去了整个下巴,1932年惨死之后,骸骨甚至能在照片底片上洗出轮廓。这类事故在30年代的爆发同样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最终推动了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含镭保健品的禁绝。

在这些血泪的教训下,镭的闹剧终于在1935年左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回答所有截图和内容摘引自《发光的骨头 | 混乱博物馆》后半部分。

发光的骨头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3685414107353088

想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知识,请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YouTube,搜索「混乱博物馆」,关注我们。

user avatar

镭女郎

1917年,制表厂的女工发现涂在手表面上的涂料在暗处会发出幽幽的光,觉得特别有意思,闲下来的时候会将发光的颜料涂在指甲或是牙齿上,觉得很炫。

她们不知道,这种发光的涂料里,含有强烈放射性的镭。

这就是1917年的镭女郎事件。

在美加地区,估计有4000名工人备雇用来替表面上镭。他们需要混合黏着剂、水、以及镭粉,并用驼毛刷将颜料涂在表面上。而以当时的工资来计算,一天需要涂250个表面,平均一个表面只有1.5美分的收入(在2015年,相当于$0.277美元)。

这些画笔,在几笔画之后会开始变形,所以当时美国镭企业的主管鼓励员工用嘴唇、舌头舔一下画笔,以保持笔尖的细致度。而为了好玩,也有些镭女郎会在指甲、牙齿、或是脸上涂上这些致命的颜料。有非常多的工人因此生病,不过也无法确定而因暴露在辐射环境之下死去的人数。

严重无视劳动安全的雇主镭公司被判赔偿。

每位镭女孩可以获得$10,000美金的赔偿金(相当于2015年的$138,000美金),以及每年$600美金(相当于2015年的$8300美金)的年金,直到她们死亡,同时,所有的医疗和法律诉讼支出都是由美国镭公司支付。

镭女郎事件后,此前一直被忽视的劳动安全受到的重视开始大幅提升。


DDT

早在1874年,珀斯泰勒学院普雷斯顿(Preston)合成了DDT,但人们没有发现它的用处。直到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发现DDT可以能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农作物害虫,并比其他杀虫剂安全。

DDT杀虫剂问世的这个时期在历史上也很特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各国军营里对于卫生和杀虫和防控传染病的需要极高,像DDT这样便宜有效的杀虫剂迅速被广泛应用。

战争结束后,DDT的滥用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得益于商家反复夸大宣传这种廉价高效的杀虫剂的安全性。

然而后续的研究发现,DDT远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安全。

首先作为一种高度稳定的化学结构,DDT在水中的半衰期高达150年,非常经典的生物富集例子。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向来是大小通吃,所以DDT的富集度最高。

由于20世纪长期的滥用,连南极企鹅的血液里都发现了DDT,鸟类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

DDT具有中等的急性毒性,从半数致死量的角度来看DDT对温血动物的毒性是相当低的。但是问题在于,DDT以及其主要代谢产物DDE,由于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因此容易在动物脂肪中积累,造成长期毒性。此外,DDT还具有潜在的基因毒性,内分泌干扰作用和致癌性,也可能造成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DDT的代谢物DDE并且是一种抗雄激素。

201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DDT定为2A类可疑致癌物质。


沙利度胺(Thalidomide Incident)

沙利度胺事件应该是食药监管史上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事故之一。

沙利度胺(Thalidomide)是德国制药公司格兰泰(Grünenthal GmbH)于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一种镇定安眠药,由于公司对于其安全性的自信,它被当作开架药销售(无需处方,可以像普通日化品一样在药店购买)。1957年十月上市时,沙利度胺宣传的功效是可治疗焦虑,失眠,胃痛和神经紧张等症状,而且几乎不带来任何不良副作用[3]。

随着它的安全性被一步步地夸大,人们开始相信连孕妇都可以安全地服用这种药物,而这种药物确实可以有效缓解孕期的恶心和孕吐反应,一时间沙利度胺作为一种安全治疗孕期反应的开架药风靡全球,甚至还得到了「反应停」这样一个充满暗示的别称。到了1960年,它已被销往包括欧洲,南美,澳洲,加拿大,日本等46个国家,销量一度逼平阿司匹林[2]。

沙利度胺只有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受到了阻碍,当时刚到FDA任职的弗兰西斯·凯尔西(Frances Kelsey)负责审批该项申请时对制药企业提供的沙利度胺安全性数据存有疑虑,因而没有批准该项申请,而是要求药企提供更完善的安全性测试数据,此举延缓了该药在美国上市的脚步,一直到它那可怕的副作用曝光,沙利度胺都没能正式进入美国市场[2]。

在这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61年,医生们开始注意到了近期新生儿异常多发的海豹肢症(phocomelia)与沙利度胺之间的联系,随后确认沙利度胺的致畸性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5]。海豹肢症是一种先天畸形,典型症状为患儿出生时或没有四肢,或者四肢异常短小,有时也会表现为面部五官如眼睛或耳朵的缺失,总之患儿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终身残疾[3]。

悲剧的结局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仅仅在德国就有超过10,000名海豹肢畸形的新生儿,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存活下来,还有全球范围内数以千计的畸形儿[1]。他们中幸存下来的,则要一生都活在先天残疾的阴影下。

德国西部城市施托尔贝格有一座雕像,造型是一名四肢畸形的儿童,名为“生病的孩子”,似乎要永远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场悲剧。

当年幸存下来的成千上万沙利度胺畸形儿如今已经成了中年人,我们无法想象这半个多世纪他们度过了怎样人生,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选择,而他们从出生的一刻起,这些就已经被剥夺了。直到2012年,这些不幸的幸存者才等到了来自格兰泰公司的正式道歉,这时距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50年。


[1] What's happened to Thalidomide babies? Frederick Dove, 3 November 2011, BBC News

[2] The Thalidomide Tragedy: Lessons For Drug Safety And Regulation, Bara Fintel, Athena T. Samaras, Edson Carias, Jul 28, 2009, Helix, helix.northwestern.edu/

[3] Miller, Marylin T. (1991). "Thalidomide Embryopathy: A Model for the Study of Congenital Incomitant Horizontal Strabismus". Transaction of the American Ophthalmological Society. 81: 623–674.

[4] 药物致新生儿畸形 格兰泰制药沉默50年终道歉,蒋骢骁,2012年09月03日,中国网,health.sohu.com/2012090

[5] Thalidomide scandal: 60-year timeline, 1 September 2012, The Guardian

user avatar

知识付费。


正经人的知识付费: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两个特点,一是学费门槛较低,有教无类;一是因人施教,只谈一点人生的经验。所谓启人心智,发明见解,碰撞思想,丰富生活。


喜闻乐见的知识付费:

XX思维,XX心理,XX经济,占领心智,XX模式,走向人赢,财务自由,勇猛精进。

两个特点,一是学费门槛不低,面向精英智识群体;二是具有类宗教性质,分分钟要带你脱离苦海。


不屑于隐藏立场的公众号:凯鹅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对毒品态度是深恶痛绝,认为这些东西完全不应该出现在世上,然而很多毒品在历史上可是非常风靡,且大量使用的。

海洛因

拜耳公司最初生产的海洛因药物还只是用于治疗咳嗽,这是由于其除了有镇痛的成分,还含有直接抑制咳嗽中枢的可待因成分,所以止咳效果非常好。当时不少医生给病人推荐时,都会声称海洛因是“所有止咳药中最安全、最棒的一种”。

随后,拜耳公司又推出不类同型的海洛因,例如粉末状、口服液、栓剂等,而治疗的病种包罗万象,各种伤痛、癌痛、抑郁、支气管炎、哮喘、精神病,甚至在一些登山俱乐部都建议俱乐部成员在登山前服用此物,因为它能使呼吸更为顺畅,能让他们登得更高。

甚至在一些精神病医院,海洛因成了最受欢迎的药物,因为它能让病人非常安静。当时俄国有一位精神病医生,认为海洛因可以“安抚痛苦的灵魂”。当然最有效的还是镇痛效果,人们发现海洛因简直是病痛的克星,牙痛、头痛、痛经统统不是问题。

当时有药剂师是这么形容海洛因包治百病的情景:“在当时人们了解的疾病中,只有很少几种不在海洛因的适用范围之内。”海洛因使用人群几乎包含各个阶层,学生、警察、老人、运动员、孕妇,甚至还有女性使用的含海洛因的棉球。

1902年,拜耳公司的海洛因利润就占整个药品行业的5%,为了进一步扩大海洛因的市场,拜耳公司又重金邀请一些专家宣传海洛因的神奇疗效,并在一些报刊广告借用医生的语气声称:海洛因是吗啡的下一代产品,并且不会让人上瘾,甚至还能治疗吗啡成瘾。

海洛因药物火爆的年代,就真没有人发现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早有医生指出,海洛因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不应该直接销售,这是拿病人当小白鼠。而医学家也发现,海洛因进入体内后,在肝脏内会被代谢为吗啡,滥用必然会成瘾。

这一切拜耳公司心知肚明,但是为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他们选择了隐瞒,并且不停的找专家站台背书,直到1913年才正式停止生产和销售海洛因,但恶魔早已放出……

可卡因

可卡因正是从古柯叶中提炼出来的生物碱,但到底是哪位科学家首次提炼合成,至今仍然是一个令人争论不休的问题。

第一种说法,由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在1855年首次从古柯叶中提取出麻醉成分,并命名为可卡因。第二种说法,由奥地利化学家纽曼,在1859年从古柯叶中精制出更高纯度的物质,便命名为可卡因。无论哪种,都说明可卡因诞生于19世纪。

1878年,美国也有医学家也从古柯中提炼出可卡因生物碱。两年后,有“现代外科学之父”之称的霍尔斯特德教授,将可卡因制成局部麻醉剂,用于眼科手术表面麻醉和神经丛注射局部麻醉。

而让可卡因成为大众嗜好的娱乐消遣药物,是来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推荐,他不仅认为可卡因是局部麻醉剂,还是性欲刺激剂、抗抑郁剂,并在其后很长时间里用于治疗幻想症,因此他将可卡因称之为“富有魔力的物质”。

在弗洛伊德的影响下,欧美的新闻媒介将可卡因吹嘘得神乎其神,声称可卡因不仅能治疗疾病,还是摆脱饥饿、睡眠和疲劳的神器。在美国,一些医生直接用可卡因治疗鸦片和酒精的成瘾依赖。

《波士顿医学杂志》报道 “适量使用古柯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大有裨益”。《治疗学学报》报道“无论有没有鸦片瘾,人们都感到想要尝试一下古柯。情绪低落时用上点无害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神经学协会宣称“一个抑郁寡欢,沉默寡言的病人,背负最深沉的哀痛或是悲伤的人”在可卡因的作用下也会停止抽泣,高兴起来。

到了19世纪末期,人们滥用可卡因达到了全盛时期,特别是在美国。从各种病痛到物质成瘾都用其医治,可卡因成为了“神奇的药物”,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一些商人从中发现商机,把可卡因捧为强壮补药掺进饮料、糖果和粉剂中使用。

冰毒

据现在的一些文献记载,苯丙胺(冰毒前身)被制成兴奋剂后,在二战中,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军队中都有大量使用。轴心国的日本、德国是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源头,因此两国的军队士兵是二战时的最大滥用群体。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在日本军方中被称为“猫目锭 ”、“突击锭 ”或“空击锭”,到了后期又被称之为“觉醒剂”。当时日本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敢死队”的队员们,在出发前都会要求服用大量“觉醒剂”,让他们在极度亢奋下,自杀式的冲向美国舰队。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能让士兵不知疲倦,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精神异常,充满暴戾气息,极易失控,做出凶残的反人类罪行。二战时间,日本对外的侵略战争,士兵们格外疯狂和残忍,很大一部分程度就是其军队大量滥用“觉醒剂”。

作为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也生产了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分发给前线的纳粹军队,以及盟友意大利的军队士兵,其中在苏德战争时的党卫队人员及德意志国防军使用最多。

另外据英国滥用药品专家享利博士的研究,纳粹元首希特勒之所以对外演讲时永远精神十足,也是因为每次在演讲之前,其医生莫雷尔会给他注射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希特勒在二战后期会表现的如此疯狂与超常思维和举止。

同盟国一边的美国军方获悉日本、德国军队大量使用兴奋剂,提高士兵的耐久力和战斗力后,也开始让国内的医药公司合成此类兴奋剂,然后大批量的生产,分发到前线的士兵手上。据史资记载,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200万片甲基苯丙胺。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军队还囤积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些失去使用价值的军需品开始流向社会,在普罗大众中流行起来。从医学药品到大规模滥用的军需品,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开始露出獠牙。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为了筹集资金重建满目疮痍的国土,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将军队囤积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军需药品,以“觉醒剂”的名称,包装成片剂或针剂的样式,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

此时的日本国民,举国上下都充满着挫败和悲观感。一些无法接受国家战败事实的日本人,心中的亡国心态,让他们极其沮丧,与清末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心态一样,都想从外部找到麻醉自己神经的心理抚慰剂,而此时的“觉醒剂”无疑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另一方面日本国民还要投入战后的家园重建,在高强度工作状态下,为了保持旺盛的精神和体力,大量的日本人开始服用“觉醒剂”。于是政府为了获取资金,销售“觉醒剂”,国民为了获取心理安抚,购买和服用“觉醒剂”,达到各取所需的作用。“觉醒剂”无意中撑起负重累累的战后日本重建,也就此留下祸根。

据资料记载 , 1945年至1952年,在日本,有过吸食“觉醒剂”体验的高达200万人以上,出现精神障碍的吸毒者推定为20万人,一般吸食者达55万人,群体包括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以成年男性为主体。

众所周知,冰毒容易让人精神疯狂,导致一些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滥用“觉醒剂”也有同样的问题,这点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也得到表现。据资料显示,1946年到1950年期间, 日本国内急剧上升的恶性刑事案件,以及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大都与服用“觉醒剂”使用有关 。

这种现象引起日本的法学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注意。日本政府组成专门的调查组,最终得出结论,“觉醒剂”对人的大脑和精神伤害非常大,必须立即取缔合法销售,以免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后果。于是,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 《觉醒剂取缔法》, 禁止了“觉醒剂”的生产和销售 。

然而此时的日本毒贩们已经掌握了“觉醒剂”的制作技术,开启制毒产业技术输出之路。

LSD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潮流和嬉皮士运动兴起,有人评价嬉皮士就是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大学生+LSD。说明在当时LSD随着嬉皮士运动在美国流行开来。巅峰时期,乔布斯、列侬都是LSD的超级粉丝。

LSD能在嬉皮士中流行,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小说家,一个业余化学家。

小说家叫肯·凯西,你可能不认识,但他写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飞越疯人院》,很多人看过。

这本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他在一家对外宣传精神病研究中心,实际是CIA资助的致幻剂研究中心的工作经历。在这里,肯·凯西接触了LSD,并着了迷。他经常偷吃研究的LSD,以便让自己在“迷幻”的状态下观察研究中心里的精神病人。一段时间后,肯·凯西对精神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脑海里有了一个关于精神病院的故事锥形。

肯·凯西与之前很多LSD爱好一样,认为人的神经是一扇起过滤作用的门,挡住了真实的“世界”,而LSD能解决人的思想。通过它,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个全新的、更加广阔的“真实世界”。他笔下的《飞越疯人院》主角迈克·墨菲就是自己,而精神病院以及凶恶的护士长则是这个被清规和教条所统治的世俗世界。因此主角的种种作为,都为了打破这个世俗世界。

《飞越疯人院》出版后,肯·凯西有了一大笔钱,他买了一栋独立的房子,在四周挂了好多音箱,每天放着很响的摇滚乐,除了写作,他最大的乐趣就是邀请人来这里开LSD派对,一起解放思想,认识“新世界”。在这里,他结识了外号“旧金山名誉市长”的斯坦利,一个业余的化学家,却对LSD却对合成LSD有很深的造诣。

早就1965年,他与同居女生就已经研究出合成LSD的方法,并制造出了大批高质量的LSD。早期瑞士桑多斯公司制作的LSD颜色发黄,斯坦利改进了提纯工艺,制作出来的LSD纯净无色。斯坦利是一个LSD教的虔诚者,免费送的LSD比卖出去还多,其目的就是希望更多人享受到LSD。

在斯坦利的推动下,普通人也很容易买到LSD,不再是大麻独步天下。肯·凯西的派对,斯坦利免费提供LSD,这无疑让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不久一群群来自东部的衣着刻板的年轻人来到了旧金山,他们听闻这里有免费的LSD,还有“免费”的女生,便蜂拥而至,当时的美国媒体称他们为嬉皮士。

嬉皮士运动是上世纪60年代一群美国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用来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到此,这与LSD爱好者的理念不谋而合。至此,LSD与嬉皮士在旧金山正式结合,成了相互的重要标志。

随着LSD的流行,美国社会开始频繁出现各种因为服用LSD而导致的意外事故、精神崩溃、犯罪和自杀的报告不断增加。因此1966年,美国加州州长里根宣布LSD为非法药物,禁止合法生产和销售。

加上嬉皮士运动的衰落,以及美国政府的严厉打击下,LSD在黑市上消失了,尽管后期有几次小的死灰复燃,但一直没成气候。

摇头丸

摇头丸的主要成分是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英文缩写“MDMA”,是1912年,德国默克制药厂在研发减肥药时,意外研制出来的副产品。当时默克制药厂还为此申请了专利,但是在后来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反应,导致这种含有“MDMA”成分的减肥药未投入市场就胎死腹中。

尽管德国默克制药厂是“MDMA”之父,但由于不能为其带来效益,很快就被打入冷宫。真正让“MDMA”发扬光大是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舒尔金博士,这是一位俄罗斯裔美国人,其父亲是当年从沙皇统治下的俄国逃亡到美国的。

舒尔金年轻的时候参加了美国海军,在1944年时候,其拇指受伤感染,需要动手术,当时他还想医院会如何麻醉,结果喝下一名海军护士递过来的橙汁后,很快就不省人事,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完成了治疗。

舒尔金后来才得知,他喝下的橙汁里面放入 了让人昏迷的镇定剂,于是,他这时候开始就对迷幻剂和药理学发生了强烈兴趣。退伍之后,舒尔金在1960年获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学院获取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进入美国有名的道氏化学公司研究药物。

1962年,舒尔金为道氏公司研制了一款杀虫剂“自克威”,由于效果非常卓越,大受市场欢迎 。于是,他受到了公司的极度重视,道氏公司专门为他提供资料和实验室,允许舒尔金研究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便为公司再创辉煌。

然而,舒尔金并没有像之前一样,为道氏公司研制新产品,反而在听闻有人对能够产生幻觉的麦斯卡林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后(即LSD),对致幻类药物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且尝试研制新的迷幻剂。为此,舒尔金还经常亲身体验各类具有致幻效果的药物。

不久之后,道氏公司发现舒尔金不务正业,断绝了其研究资金,导致舒尔金不得不离开道氏,在家里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迷幻类药物的研究。此后,舒尔金对自己新合成的每款迷幻剂,都会亲身体验,然后写出使用后的感受。

舒尔金前前后后总共发明了近200种迷幻化合物,这其中有令人兴奋、镇静、惊厥,让人听力改变、感觉迟缓或者是失去感觉,总之都是可以迷惑人的感觉甚至情感的产物。后来,他把自己使用后的感受编写成书,名字叫《我所知道和热爱的迷幻剂》。

在这本书里,舒尔金详细描述了179种迷幻药物的效果,其中他觉得最有印象是第109种,也就是后来被摇头丸的主要成分“MDMA”。此后,舒尔金被当时的人们称为“MDMA”之父。但他幽默的说,自己只是继父,“MDMA”的生父应该是默克制药厂。

随后,舒尔金将自己合成的“MDMA”作为一种精神药物推荐给精神病院的医生,认为这可以改善患者心情。1978年,精神病学家首次公开报道“MDMA”具有能够增加服用者的坦率、意识和理解他人情感能力的药效,还会产生一种亲密感,故又称“亲密药”。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还尝试着将它作为缓解紧张婚姻关系的心理疗法的辅助用药。

“MDMA”在精神病医院大行其道的时候,美国心理治疗学界就已经察觉“MDMA”具有迷幻作用,很有可能会像LSD(迷幻剂之王)一样,被人滥用,成为大街上流行的毒品,因此希望尽可能地避免过早地与社会发生联系。

尽管当时使用“MDMA”治疗病人的精神科医生都对其有迷幻作用保持沉默,但随着越来越多精神病医院使用,纸终究是包不住火,不久之后“MDMA”开始悄悄流入社会,在普通民众之间开始滥用起来。

很快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些企业开始生产摇头丸,用棕色小瓶盛装向社会出售,据说上市就非常火爆。因为购买者早已听闻,“MDMA”具有迷幻效果,且当时的LSD致幻物已经遭到美国政府打压,更是让“MDMA”成为最佳替代品。

毒贩们在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大肆宣传“MDMA”的迷幻作用,并将市场上的“MDMA”抢购一空,然后转手销售后获利高达600倍。当时在美国的所有娱乐场所,摇头丸几乎像香烟一样容易买到。

“摇头丸”是美国一名毒贩在看到别人使用这种迷幻剂后,头不停的随音乐左右摇摆后,而取的外号。又因为爱好者们每每在酒精和音乐的强刺激下,均能产生销魂、狂喜和迷魂的感觉,于是,被他们冠以“迷魂药”(Ecstacy)称号。

“摇头丸”在美国泛滥之后,它的迷幻作用广泛传播和扩散到世界各国。爱好者们宣称“摇头丸”能让人的思绪不断地流转,感受平常因害怕或情绪压抑而无法体会的快乐感受,并且还能产生令其产生与别人非常亲近的感觉,进而喜欢说话,并且无法停止下来。

在20世纪90年代,摇头丸和冰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形成流行性滥用趋势,滥用群体从早期的摇滚乐队、流行歌手和一些亚文化群体蔓延至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导致的后果就是无数青少年因滥用摇头丸而中毒死亡。

早就80年代,美国联邦缉毒就已经察觉到摇头丸的泛滥和危害,1985年就已经立法禁止非医疗使用。1988年,更将其列入永久第一级管制药品,停止合法生产和销售。至此,摇头丸的流通算途径只剩下毒贩们的地下制毒厂生产和销售。

user avatar

我说的东西目前仍被大众广泛使用,然而历史已证明其风险,可是知道的人却不多。

对于吗丁啉大家都不会陌生吧。

胃动力不足,请吗丁啉帮忙。

这个广告曾经风靡过各大电视台,很多家庭都把它当做家中常备的药物。

然而,这个药物在欧美是被严格限制的,并且已经全面撤市。

吗丁啉药品名为多潘立酮。是一种具有抗呕吐作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选择性阻断多巴胺2(DA2)受体,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由于DA2受体也同样是胃肠道的主要受体,因此DA2受体拮抗剂可减少多巴胺介导的胃平滑肌松弛。

在国内,这个药物被广泛用于促进胃肠道动力,缓解腹胀、胃部不适等症状。然而欧洲药品监管机构(EMA)建议该药只用于恶心呕吐治疗,而且必须是小剂量短期使用。不应再用于其它病症,如胃胀胃灼热,返酸嗳气等。

其主要原因是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其有严重的心脏相关副作用!

数十年来,相关论文已报道过成百上千例对于多潘立酮的不良反应事件。

有相关论文期刊发表过综述,认为其导致的猝死风险大于胃肠道的获益,因此呼吁其全面退市。

多潘立酮的心脏副作用主要是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尤其对于心脏病患者,会增加其猝死风险。

另外,经相关研究表明,其在用药剂量的问题上,也应严格限制,不可过量使用。

吗丁啉和一些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涉及多个科室多个疾病的常用药)一起使用,会大大增加其导致猝死的风险。

目前,我国已全面修改关于多潘立酮的药物说明,大大缩小其适应症。

在国外,多潘立酮多年前就已经是处方药,并且禁止在市面上销售。

然而,仍有许多人受当年广告的影响,自行服用吗丁啉缓解胃部不适,尤其是年纪较大,患有心脏病风险较高的人群,逢年过节吃饱喝多时,仍习惯性口服吗丁啉。

因此,呼吁大家将其排除在家中常备药之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丁香园及相关文献

user avatar

绿坝-花季护航——据说必须安装的绿霸

2008年5月,工信部采购了4170万元人民币的“绿坝-花季护航”软件(4000万的采购费换来的是win 95 水平UI的用户体验),提供给网民免费下载、使用至2010年5月20日(北京大正拿到1990万元,郑州金惠分得2180万元,但这只是2008年到2009年一年的费用)

2009年5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该通知要求2009年7月1日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个人计算机出厂时应预装最新版本的“绿坝-花季护航”软件应预装在计算机硬盘或随机光盘内


满以为我电脑都要被绿霸强J了,但是突然被工信部自行叫停。自以为**部顺从。事后复盘后发现:

美国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J.AlexHalderman等三位研究人员发布了绿坝的分析报告。他们的结论是:第一是绿坝本身十分脆弱,有严重安全漏洞,可能导致黑客远程控制电脑,泄露个人隐私,第二是绿坝部分代码与美国上网过滤软件CyberSitter重合。绿坝软件涉嫌窃取代码

禁止WIFI强推WAPI

工信部也希望借WAPI参与到WLAN的标准定制中去,可是在2006年3月,ISO通过802.11i加密标准,并驳回WAPI提案。



虽然被驳回,但是国内的市场还是受控的,为了推广WAPI标准。从2004年开始,市场上禁止带有wifi模块的电子产品,所有支持waln的无线产品必须支持WAPI标准

不过呢!这个协议的授权价格不菲,而且还只能和国内的几家公司合作。其中专利持者西电捷通还没有达到西方公司的技术实力就疯狂的以各种理由收专利费!这种做法连国内企业都受不了,何况是外企!所以国外品牌的手机干脆就将wifi模块去掉。

由于这一禁令的存在,国内的手机上网过去只能单一依靠3G这样的移动网,对WiFi的禁令缚了用户享受无线宽带的乐趣(移动的3g,呵呵)

源于巴西的棉酚与中国棉籽油相关的男人避孕故事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首先报道了粗制棉籽油的避孕作用。60年代,在山东、河北、湖南、湖北、江苏等省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确实发现使用粗制棉籽油作为食用油的人群中,男子不育的发生率高,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生育作用提供了线索。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其进行了大量实验室研究,并分离、纯化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即棉酚,相继人工合成了醋酸棉酚及甲酸棉酚等。此项发现与研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1979年我国首次公开报道棉酚可以作为男性口服避孕药,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1986年,相关研究停止。但是农村,还有吃棉籽油避孕的说法——很可能是绝育!读书的时候,同样的说话有——可乐杀精!

液体避孕套,看看杜蕾斯官网:新型液体避孕套之安全性大考验 - 杜蕾斯官网

既适合日常卫生护理和调节性生活乐趣,同时可以作为杀精药它可以1分钟内就100%有效杀死精子,达到安全避孕效果。具备适合同房时使用,也适于避孕疏忽的房事后杀精补救。安全没有副作用,就像是戴了杜蕾斯润薄幻隐装避孕套那么安全,而刺激感同没有戴避孕套一样。

这个目前没有发现啥副作用,就是据说因此流产的人还不少。比较鸡贼的是,杜蕾斯自己貌似不怎么买自家的液体避孕套。常见的传统套套厂家也基本没有推。

汉芯盛世-一年研发的顶尖科技确实史诗级骗局-砂纸打磨的芯片创新

2003年,当时有一个叫做陈进的人说自己研发出了一款非常强大的芯片,这颗芯片的能力可以与国际上的大企业媲美,其实通过他在美国的双胞胎弟弟买来的10片MOTO-freescale的56800芯片,将芯片表面的MOTO等字样全部用砂纸磨掉,然后找将表面光滑的芯片打上“汉芯一号”字样,并加上汉芯的LOGO。并通过种种手段搞定了(陈进的口头禅)集成电路行业国内知名专家一致鉴定:“汉芯一号”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大规模集成电路

原来被国人寄予了重大希望的汉芯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也就是他让中国的芯片进入了将近10年的空白期。

空气进化器(无对流换气)基本是忽悠!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你无处可逃

传统空气进化器,是关闭门窗的净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关闭门窗的净化,而没有和外界有对流的净化。新鲜的空气还是需要 开窗或者开门 批量进来。,空气进化器只是 掩耳盗铃式的让你暂时地 呼吸一把净化空气。过段时间,再开窗换气,空气净化器能瞬间净化?

这个有蛮多争论,说其实是有效果的。意淫下:对与内心暗黑的人来说,没有这玩意,或许更多人的会参加到环保大战当中!其实这个假想是无效,目前与外界对流的通风的空气净化器已经有蛮多产品了。只是在在广东,不需要买。

倒是想买个可以通风换气的空调。

牛黄解毒片——下毒片

牛黄解毒片配方: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牛黄解毒片,含有雄黄。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虽然雄黄没有其兄弟砒霜的局毒性,但是砷在化学上是类金属,但对人体的毒性与重金属相似,毒物学把它归为重金属。砷进入体内后主要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沉积,难以排出体外,积蓄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可导致肝硬化、周围神经病、皮肤癌等。

2003年1月,新西兰卫生部政府网站公布了因牛黄解毒片中含有砷而被召回的消息,并提出砷盐可导致严重的恶心呕吐、皮肤损害、出血性肠胃炎,心律失常、贫血、周围神经病变、抽搐和麻痹等。

2009年,FDA将牛黄解毒片列入进口黑名单Import Alert 66-10,厂商:北京同仁堂,有毒成分:冰片,不良反应:死亡、抽搐、发抖、恶心、呕吐、头痛

2013年7月,瑞典国家食品安全局(NFA)毒理学家Leif Busk表示:“推荐的每日服用剂量所含砷成分,最糟糕的情况下等于半致死剂量(halfa lethal dose)。因此任何人服用都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想到还有厂家在生产这种非常危险的产品就令人担忧。瑞典监管部门表示,已通过欧盟食品快速预警系统,向其他欧盟国家发出了警告。英国药监MHRA随后也通报瑞典药监发现的牛黄解毒丸含高剂量砷消息。警示公众勿服用此药,以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砷和无机砷化合物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北京同仁堂在美国销售的“牛黄解毒片”,不含雄黄,也不含冰片。“牛黄解毒片”在美国只是按膳食补充剂注册,老老实实的标示:“未经美国FDA审核。该产品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再谈中药毒性-为什么要远离中医药,常用毒中药 -

洗脚磕头这样的“伪国学”不要也罢

大清及之前的一些私塾蒙学册子,依托教育部门的行政推广,如今已经风行开来。“三百千”及《弟子规》等书,遂成热门,各新立私学以此为由招生涨价,奇门迭出,湖北某私学全寄宿,年费六万,有钱父母据说趋鹜至极。

公立学校也不后于人,努力成果之一之二,是湖南某校组织学生给教师磕头,及广东某地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据报道可见,被拜者喜笑,受洗者颜开。似乎“磕头”和“洗脚”已是“新国学”的光辉成果了——说穿了,无非是从小培养屈膝低头折腰摧眉事权贵。成果虽“辉煌”,但“新国学”就此有走入邪道,而成“伪学”的危险。

user avatar

声名狼藉的《女巫之锤》的出版曾风行欧洲,致使数百万无辜人士惨死

克雷默和史宾格是声名狼藉的《女巫之锤》的作者,他们倡议使用暴力迫害女性(他们眼里的女巫), 打开了疯狂的如洪水般的审判大门。

以此为契机,第一波席卷欧洲的猎巫风潮开始了

他们在这本号称《女巫猎捕指南》的著作中写下了种种现在看荒诞不经的识别巫术、检验所谓女巫的方法,以及介绍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来让被捕的女巫屈打成招。其手段之残忍简直骇人听闻,审判毫无司法公正可言。

《女巫之锤》的出版标志着宗教迫害的开始,本着 『宁可错杀一百也不可放过一个!』 的荒谬理念,在后世造成数百万无辜女性惨死。

如此暴虐的行径,连唐朝著名酷吏周兴和来俊臣都望洋兴叹。克雷默和史宾格也确实算得上欧洲的周兴、来俊臣了。

《女巫之锤》这种书籍认为女巫是和魔鬼勾结的,而在笔者看这本书本身就是恶魔之作。书中认为诸如胎记、黑痣等色素沉积都是巫师的标志。仅仅因为身上有胎记而被视为巫师接着被处死的荒唐事件比比皆是。

当时的人们认为,女巫与魔鬼结盟,身上会有魔鬼留下的印记(比如胎记等),针刺这些印记,女巫不会感到疼痛也不会流血。事实上,有些针是做了手脚的,在使用的时候,针头会缩进去,所以女巫不会感到疼痛也不会流血。

《女巫之锤》出版后获得巨大的成功,教堂的神职人员、制定法律的人甚至任何识字的人争相阅读。这本书的流行以及它在思想背景里对这种潮流的支持或多或少给了人们一种思维定式,正是它的误导作用,才使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了。

欧洲的反巫浪潮中所针对的绝大部分是女性,而审判者都是男性。他们借由着审判女巫的名头对毫无反抗能力的女性肆意妄为实施性犯罪,比如受审女性必须赤身裸体接受女巫标记的检查。被控为女巫的女性不得享有聘请律师和提供证人的权力,唯一的证据就是他人检举和口供。屈打成招者成千上万,为自保陷害他人的更是数不胜数。

这种野蛮行径促使社会风气的严重败坏,激发了人类心灵最丑恶的一面:

1.因嫉妒他人漂亮外表而陷害其是女巫

2.因图谋受害者财产陷害其是女巫

3.因私怨随意陷害他人是女巫

4.因贪图女色遭拒绝陷害受害人是女巫

……

勾结陷害的连锁反应空前膨胀,搞得社会上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人人自危。猎巫狂潮也有一些男性受害者,他们的罪名也是和女巫勾结等。当然,这种持续发酵的暴行不是没有引起部分有识之士的怀疑和警觉,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况。然而在众口铄金、人云亦云、民众愚昧的年代为受害者伸张正义基本是痴心妄想,而且极有可能引火烧身。

猎巫狂潮是人类历史上把性别歧视演绎到极致的现象。猎巫者认为,女人生来从体力和智力上都不如男人,如果她能在哪方面胜过男人,那么她就是女巫,是利用巫术加上魔鬼引诱才胜过男人的。

猎巫运动促使男性把他们灵魂最深处的丑恶一面显露出来,显然残酷虐待女性带给他们极大的性快感和优越感。而女性被压抑,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则更加愚昧,被演变成男人的附庸。而有智慧、有自己想法的女性,比如女科学家、女天文学家、女医生等自然就会被划为魔鬼的帮凶而被杀。

以上改编节选于


注:数百万的数据来源是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在这部小说的扉页,作者声称:「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神秘仪式的描述均确有其事。」此外,丹·布朗还罗列了一长串的感谢名单,给人留下这些权威机构和来源都参与了他的研究的印象。

原文如下:
由天主教裁判所所发行的《女巫之锤》无疑堪称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出版物……在追捕女巫的三百年中,被教会绑在柱子上烧死的女性多达五百万。
user avatar

首次破百留念,作为一个新人真是太激动了,感谢支持。

============10月5日分割===========

一觉醒来30个赞了,诚惶诚恐啊!

其实打鸡血也是在特定时期本着科学为本的产物,当年中央可是进行过专题研究的大项目,毕竟在科学与愚昧并存的年代什么都有可能。

三十面前还有一项风靡全国的运动,统一的说法叫气功,现在虽然过了气不过在“上流社会”依然有众多追捧者,从早年的轮子到现在的王林大师都能管中窥豹。我记得小时候全国兴起一种叫中功的玩意,那理论思想、圈钱能力和普及度,连轮子都要退避三舍。有兴趣的可以查下80年代气功大师的资料,现在的这些大师跟他们一比简直就是娃娃一样弱。

============10月4日分割===========

打鸡血

以下内容来自百科:鸡血疗法流行于1967年的一种保健术。前后历时大约10个月左右。各地流行(从大都市到穷乡僻壤)的起讫和流行的具体时间、长度略有不同。方法是抽取小公鸡(也有说4斤以上重的纯种白色“来航鸡”最好)的鸡血几十到100毫升,注射进人体,每周一次。

鸡血疗法并不科学。为了确保输血成功,必须使捐赠者和接受者的血型相容,否则接受者血液内的抗体(凝集素)将攻击捐赠者的血细胞,通过凝集反应形成血凝块,也就是说,这种作用实际上是身体的一种应激反应,而不是鸡血真的有什么效果,打鸡血的坏处很明显了,动物也有血型,不同血型的血注射过多就是死路一条,而且鸡血里可能有各种病毒。总而言之,打鸡血之所以能兴奋就是身体进入异物产生的应激反应,你打西瓜水,自来水也有这种反应,副作用有一大堆。

更多内容请自行百度。

user avatar

不用史上。近年的大师张悟本。


“张悟本,就是那个让人生吃茄子,喝绿豆汤的神医。”5月22日,北京角门菜市场的粮食摊点前,八成买主知道张悟本,有几名居民称家里正在按其方子食疗。一天3斤绿豆熬汤,配上其他的生拌菜等,能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肝癌———这是张悟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书里的理论。

而在北京慈云寺1号院,张悟本的老邻居们对此嗤之以鼻。“谁不知道谁啊,我们不信这个。”

不管相信与否截至目前,由于信奉张悟本“生吃泥鳅可去虚火”等食疗养生理念,四川已有100余人因信奉食疗养生理念,生吃泥鳅身体出现不适,住进了医院。


这还算反省的早的。可怕的是悟本老师自己………




  对话

  “脑梗是被报道气得 ,喝绿豆汤治不了”

新京报:这四年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张悟本:出事后我就休息了,没挣钱。食疗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为什么咱们这么毁?我就纳了闷了。电视里天天说食疗,那说明我说的没错,所以我生那一口气。药能治病为什么病人越来越多呀?你吃素是不是能把血压降下来?我原来老看新闻,现在连新闻联播都不看了。

新京报:网上得知你住院,有网友问“为什么不喝点绿豆汤”?

张悟本:有些病跟饮食有关系,有些跟饮食没关系。我只是检查身体,没什么大事。网上虚伪的东西太多了,爱说什么说什么。我治好了多少人,我到底哪里错了?而且绿豆汤不能治脑梗,对肝火旺有效。那会儿我是气得就脑梗了。

 新京报:你之前说过喝绿豆汤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十种常见疑难病症。

 张悟本:那时候光生气了,没关注自己。梗了以后还喝绿豆汤有什么用啊?而且这些年我也没注意自己的身体,这些年(出事以前)我早上8点干到凌晨,最晚的时候两点多才看完。可能也因为这样身体垮了。没办法,天天一大堆排队的,你怎么办?想帮助人呗,这就是做善事。自己也累垮了,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看完之后就是感觉………

新京报记者太损了!( ̄▽ ̄)

user avatar

科学的西医四环素,毁坏牙齿,毁坏骨头。但是,西医是科学,我们不能批评科学。大家跟我喊:打到中医!中医都是骗子!

user avatar

1993年底,在北京妙峰山出现一群装扮怪异的人:每个人都头顶一口闪亮的大锅,正在闭目调息。他们的样子可能会让很多人哭笑不得,而这种形象正是一个疯狂时代的标志——气功时代


这是自发组织而成的“北京妙峰山高级气功强化培训班”的学员在集体练功,他们都把自家煮饭用的锅扣在头上,看似一个“钢盔”。这顶锅被称为“信息锅”,传言该锅可以用来接受宇宙的大气场,达成天人感应。在神化的气功热时代,诸般如此的怪异场景在全国可见。


----------

胡万林 ,原名胡震杰,四川省绵阳人,1949年12月12日出生。先后从一个乞丐、囚徒成为一个万人敬仰的“神医”,然后再到一个囚徒。

1999年01月,以涉嫌非法行医罪被逮捕;2000年9月一审以非法行医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并处罚金15万元。2013年10月,胡万林刑满出狱后,重操旧业。22岁大学生云旭阳服用由胡万林开出的芒硝类“药物”之后死亡。2014年11月19日,以非法行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0万元。2015年2月11日,胡万林案二审维持原判[1]。


1998年初,著名作家柯云路《发现黄帝内经》出版,胡万林被描述成几乎可以包治百病的“当代华佗”,胡也因该书的出版被人们视为“神医”。

1998年10月1日,一位患者在卫达医院喝了胡万林的药后不久死亡,其家属为此和医院发生冲突,当晚,胡万林神秘失踪;12月8日,胡万林在上海被抓获。

1999年1月16日,胡万林以涉嫌非法行医罪被商丘警方正式宣布逮捕。

2000年9月30日,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而非法行医,为人治病,在诊断中造成多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行医罪,且犯罪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极坏”为由,一审以非法行医罪判处胡万林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并处罚金15万元。

2013年10月21日中午,于新安县龙潭大峡谷云成宾馆,胡万林重操旧业,再发命案。22岁大学生云旭阳饮用有胡万林开出的芒硝类“药物”之后死亡。


记住柯云路这个名字。他的书统统可以当反面教材。

他也是风靡一时被证明为害不浅的玩意

-----------

1984年3月,哈尔滨普通司机王洪成宣布发明“水变油”,在四分之三的水中加进四分之一的汽油,再加进少量配置的“洪成基液”(或称“水基燃料膨化剂”)就可以变成“水基燃料”,一点即燃,热值高于普通汽油、柴油,且无污染,成本极低。这项“发明”受到不少权威人士肯定,被全国几十家新闻媒体的炒得火热。一个部队企业专门为此办了一个公司,有300多家乡镇企业拿出上亿元资金给他搞共同开发,把他当成财神爷。王洪成获得了数以亿计的钱财。1993年初公安部和物资部发出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停止宣传;4月,原物资部干部严谷梁在报上发表文章《应该用事实澄清“水变油”真相了》质疑“水变油”。一些报刊载文指出“水变油”是魔术、骗局。这年6月,王洪成向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状告严谷梁侵犯其名誉权,后被法院以其发明从未进行科学鉴定为由驳回起诉。1995年全国政协八届会议上,何祚庥、郭正谊等4位科技界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调查“水变油”的投资及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后果。1996年1月1日,王洪成被收容审查;1997年11月14日,被哈尔滨中级法院判处10年徒刑。而这幕闹剧此时已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数以亿计钱财损失。


---------

打鸡血曾经风靡一时

打鸡血来源:鸡血疗法流行于1967年的一种保健术。前后历时大约10个月左右。各地流行(从大都市到穷乡僻壤)的起讫和流行的具体时间、长度略有不同。方法是抽取小公鸡(也有说4斤以上重的纯种白色“来航鸡”最好)的鸡血几十到100毫升,注射进人体,每周一次。

相关传说

据传,这是1965年流行于某省“上层社会”一种的时髦。其“缘起”是,某国民党“中将”军医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判了死刑,行刑前献出这个“秘方”以求自保。称,其疗效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治愈百病;在台湾的蒋介石就靠鸡血活着。不但当地行政首长依法办理,还有一帮效仿的下属。文革中该首长被批斗,在催逼追问下坦白了打鸡血的事情。于是被当作“延年益寿,抢班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深揭狠批,并印上传单,广为流传。造成了打鸡血的大流行。

据考,鸡血注射在皮下肌肉(而非静脉注射)里,液体蛋白进入人体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对某些特殊疾病可能有一定疗效。一些人有进补后的感觉,浑身燥热,脸色红润。在医学、医药条件相对低下的当时,可能具有某种类似替代性作用。但它的疗效和适用范围,显然被极端夸大了(一种夸张说法称它对半身不遂、脑中风、妇科病、阴道瘙痒、不孕症、牛皮癣、脚气、脱肛、痔疮、咳嗽、感冒等都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而且由于鸡感染的疾病较多,鸡血的质量情况也不明确,带来副作用的可能性不易控制(也有人注射后病亡的案例)。鸡血疗法本身的科学性没有得到理论和临床的证实,使用它的除了个别正规医院外,多是城市的街道诊所、县乡医院。高潮时候还需要排队注射。

一时间竟造成了小公鸡因紧俏而涨价,在低工资、高就业、物价稳定的当时,成为极罕见的现象。据称,被抽过血的公鸡瘦骨嶙峋,烹饪、食用时没有香味。

文革激发的非理性认知模式,使中国老百姓在作为原始信仰的血液崇拜面前,产生认同感、亲和感。打鸡血的流行便显得顺理成章了。大量非正常死亡、流血,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易逝,因此特别重视肉体生命的保全。只是借助于西洋注射器械,又有了些“洋为中用”的科学色彩、现代意味,似乎愈发增加了可信度;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一哄而起、应和者特别地多。1980年代,相声演员姜昆曾创作《红茶菌和打鸡血》对其进行讽刺,其师傅马季的相声《一阵风》中也曾塑造过打鸡血崇拜者“赵全信”的形象。

1959年5月26日上午8点,上海永安棉纺三厂(次年8月转为上海无线电三厂),一个叫俞昌时的医生,在依约而来的病人眼前,给自己打了一针鲜鸡血。五年后,他回忆这次“当众表演”时说,“不到三小时,就感觉奇饿,中午吃了八两饭”。

医生的亲身示范消释了病人们的疑虑,从下午1时开始,四十多人让俞注射了鸡血,奇迹立刻显现:“频频咳嗽者,注后五分钟即愈;喘息数月不能睡者,当晚即睡得极甜;胃痛者即止;疖肿大者即消”。

这已经不是俞第一次打鸡血,在过去几年里,坚信“鸡血疗法”对百病都有“奇效”的俞昌时已经暗自搞了一些实验,而“大跃进”的到来,更让他觉得有了“攻关”的动力。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看似不可思议的“鸡血疗法”,竟然会伴随着狂热岁月的激情,得以四处蔓延,并最终流行了十多年之久。

user avatar

Thalidomide. 1957 年在西德上市,因为可以治疗失眠,迅速成为OTC,后来因为又发现可缓解恶心呕吐,被许多怀孕妇女用来治疗妊娠呕吐反应。很快,那年德国有

5000-700

0名新生婴儿诞生时有严重生理缺陷,最常见的表现为四肢发育严重不正常,前臂缺失未发育- 如照片里这些可怜的孩子所示。




当年在全球范围内,有严重出生缺陷的新生儿达到了10000例-大部分在欧洲。这些新生儿最后只有不到50%的人口存活了下来。但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根源,Thalidomide仍然被很多医生认为是安全的。

1961年才有医生发现这些孩子的出生可能与Thalidomide 有关并且最后证实。在舆论的压力下药物生厂商停止了通过OTC 销售Thalidomide。

在美国的同一时间,时任FDA药物调查员的Frances Kelsey 在收到大药厂的对申请Thalidomide 为OTC 的卷宗后,认为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和生殖毒性,她特别对于这种药物是否能穿过胎盘被胎儿吸收抱有疑虑。当时年轻的Frances Kelsey顶住了来自工业界和顶头上司的重重压力,拒绝通过药物申请。在当时,美国药物上市并不需要临床数据和生殖发育毒性数据,即使有做临床研究,药厂也不一定耗时费力对数据进行追溯研究分析。所以Frances Kelsey此举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勇气。

短短2年后,Thalidomide被证实有严重的发育毒性,在欧洲造成上万名婴儿生理缺陷。而同时期的美国却幸运的躲过了这一场悲剧。Frances Kelsey 后来被授予总统勋章,而FDA 从这开始深远的药物安全评价改革,建立起科学严谨的药物安全综合评估体系。

user avatar

学习美国判例法的时候,有一类案件在不同类型的诉讼中经常出现:石棉(asbestos)相关的案件。

例如,民事诉讼法中有一个关于举证责任的经典判例,1986年的Celotex Corp. v. Catrett, 477 U.S. 317一案。原告起诉了15家生产石棉制品的公司,认为这些公司的产品是导致自己丈夫患病去世的罪魁祸首。在本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对“即决判决”(summary judgement,指在完成证据交换以后经一方申请直接判决对方败诉的判决形式)的标准进行了讨论,指出原告如果在享受了充足的举证时间后仍不能出示和案件焦点相关的合法证据,则可以不经开庭直接判决原告败诉。最终,法院认为原告对于石棉导致健康危害的证据仅仅是“传闻”(hearsay)而不具有证据的合法性,因此判决原告败诉。

在八十年代还有一个侵权责任法的经典判例,1989年的Mauro v. Raymark Industries, Inc., 561 A. 2d 257一案,同样涉及石棉。原告是一名室内装修工人,被诊断患有胸膜间皮瘤,当时已经有较为广为接受的医学证据表明可被吸入肺部的石棉纤维是恶性肿瘤的诱因之一,原告据此起诉了雇主要求赔偿。然而,法院认为被告已经为员工提供了防护措施,并不存在过失,且与石棉材质接触的工作并不属于高危行业因此不适用无过错责任,据此判决原告败诉。

总体而言,尽管石棉材料生产者和涉及石棉行业的雇主在诉讼中总体占了上风,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系列诉讼,还是让公众渐渐认识到了石棉和肿瘤的关联性。

石棉是一种硅酸盐类矿物,天然呈纤维状,因此得名。石棉不怕火烧,中国古代就有将石棉织成“火浣布”的记载,据说这种衣服很神奇,脏了不需要水洗,用火烧一下就可以光洁如新。而在工业化社会,石棉经常被用于制作建筑物中的耐火材料,例如防火门、橱柜和墙壁夹层等。

尽管具有耐高温的优异性质,但石棉作为建材有一种致命缺点:致癌。

@Yue Hu 在另一个问题的回答(石棉危害这么大 为什么不禁止使用?)中提到了石棉材料的致病原理:

“静止状态的石棉是安全的,很多当年建起来的房子都还在使用。但是如果想要进行旧房改造或者装修,比如切开一块石膏板,石棉就必然会泄露。

人体如果吸入石棉粉尘,这些像钢铁一般结实的纤维会停留在肺部,永远停留下来。肺部会形成疤痕组织来渐渐包裹这些纤维。疤痕组织会阻碍肺部本身的延展性,也就是说肺部会逐渐无法吸入足够的空气,渐渐失去效力。石棉纤维造成的肺癌叫做:间皮瘤。”

这一过程,就相当于肺部的组织一点点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让受害者缓慢地走向窒息死亡的结局。

其实,早在1899年,Montague Murray医生就意识到石棉可能对健康有危害,在1906年就开始有接触石棉致死的案例,但由于石棉在军事中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类研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据统计,在二战期间有1.4%的造船厂工人死于由石棉导致的疾病。(相关链接:asbestos-attorney.com/p)有研究称,在美国已经累计有10万例以上的石棉导致的致死病例。

也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石棉污染事故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后:双子楼建筑中有超过1000吨石棉,而当大楼倒塌时,大量的石棉粉尘充斥了纽约的空气。直到2002年5月,纽约空气中的石棉限位含量依然超标,市政部门不得不要求联邦拨款专门用于清理工作。(来源:维基百科Asbestos - Wikipedia

正如之前提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系列案件让公众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石棉的危害,但惯性的力量是强大的,直到2003年,石棉材料在美国才完全被禁止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然而,含有石棉的建筑,仍然会长时间存在着,与此相关的法律争议也没有停息。目前实践中最常见的石棉相关诉讼集中在保险领域:装修改造老房子的时候一不小心敲开了含石棉的墙面,造成石棉粉尘污染,对此保险公司要不要陪?这类争议的不断发生,也导致财产保险公司开始在保险合同中专门加入和石棉有关的条款。

目前,我国并没有全面禁止石棉制品,仅仅是对其使用做出了一定限制,例如不得用于汽车配件的生产,且对于防护措施也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行业规范。但这并不能杜绝石棉引发的健康危害,职业病的阴云仍然笼罩着从业人员。

好消息是,对健康危害显著降低的石棉替代产品也不断涌现,我对该行业缺乏相关知识不敢随口胡说,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在国际贸易中已经有了关于石棉替代产品出口的WTO争议解决案例,可以说,前途还是光明的。

只不过,我们已经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user avatar

显然是维生素片啊。

记得就在几年前,还有一位权威循循善诱地教导我:每天服用维生素片,你就百病不侵了。当时,他引用了某个学术界大牛的名字,说此大牛生个感冒什么的小病,从来不吃药,只吃维生素片就够了。他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每天补充维生素,可能连癌症都不会得。

当我问他这个大牛是谁时,他支支吾吾地表示,只记得是一位美国科学家。当时出于对他的信任,我一直相信了他的话,并且时不时地就会去超市买一点维生素片。不过我比较懒,经常会忘记吃,再后来就放弃了……现在想想,这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那位权威所说的大牛确有其人,名叫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

鲍林是美国著名的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在1939年时,出版了化学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化学键的本质》,这本书以量子力学的角度,阐述了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指出化学键其本质是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后所产生的电磁力,这种观点也影响了我们的化学课本。

正是凭借这一研究,莱纳斯·鲍林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在共振理论和生物大分子结构方面的研究,也有着相当的成就。他甚至和爱因斯坦等人一道,被评为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科学家。因此称他为学术大牛,是一点问题没有的。何况他还在战后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史上仅有的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哦附带一提,另一位是为居里夫人……)


然而就是这位科学界大牛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获得诺奖后就开始潜心研究维生素C的作用。从他65岁那年开始,他就每天给自己早餐中的橙汁添加维生素C,并且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他的这种举动简直就好比给可口可乐里加糖,每天他都服用超大剂量的维生素C。他全心全意地相信这种习惯可以帮助他对抗老化。

鲍林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并在1970年出版了 《如何活得更久且感觉更好》(How To Live Longer and Feel Better) 一书。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有两个:1. 每天服用10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2. 维生素C可以抗病毒。


因为有诺贝尔得主大V鲍林的背书,这本书的权威性在当时毋庸置疑,销量出乎意料地好,并且读者好评如潮,此书还被评为当年的美国最佳科普图书。在这本书的第二版中,他将流感也列入了可以简单治愈的清单。当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在美国开始传播时,他声称维生素C也能治愈此病。

1979年时,鲍林再接再厉,他和苏格兰籍的癌症专家伊万·卡梅伦博士(Dr. Ewan Cameron)合作出版了《癌症和维生素C》一书。此书建议,每个癌症患者每天应当服用10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并建议癌症患者“尽可能早地开始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以此作为常规治疗的辅助手段”。他俩还宣称:“我们相信这种简单的方法,将能够十分显著地改善癌症治疗的结果。”

1992年时,鲍林的见解被刊登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上,并以“维生素的真正力量”为标题,他的主张已经家喻户晓。鲍林声称维生素C可以治愈心血管疾病、白内障,甚至是癌症。而且更加激动人心的是,他还认为维生素可以摆脱人体老化的正常规律。


因为鲍林的鼎鼎大名,在那个年代,多种维生素保健品和其他膳食补充剂形成了一股销售热潮。这股热潮至今还没有消退,在任何保健品货架上,你都能看到一堆类似的产品。

鲍林还写过一些有关健康长寿的书。在书中他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认为人每天都必须服用维生素C至少6克至18克,并且一天也不能间断。

他还认为,不管你现在年龄多大,每天服用最佳量的维生素(逐步增加维生素C用量),都是有益的。他说:“从青年或中年时开始,适当地服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进行一些健身运动,能使寿命延长25年至35年”。“如果你已进入老年,服用适当的维生素并进行一些健身运动,可以期望使衰老进程减慢,延长寿命15年或20年。”他的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可以益寿的观点自然又一次被医学界所拒绝。

鲍林如此相信维生素C的作用,是因为在他的理论思想看来,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也就是生物体内的一种能减缓或防止氧化作用的分子。他坚信,通过服用维生素C这样的抗氧化剂,就可以中和体内一种叫自由基(free-radicals)的高反应性分子。在他看来,自由基是导致人类衰老和产生疾病的罪魁祸首。

他的这种理念也并非无中生有,它源自于195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唐纳医疗物理学实验室(the Donner Laboratory of Medical Physics)的邓汉姆•哈尔曼(Denham Harman)所提出的观点:即自由基可以导致细胞恶化,产生疾病并最终令人走向老化。


那么,他们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让我们回顾下生物课上学过的,生物体内的氧化反应吧……我们知道,氧化反应是一种使电子从物质转移到氧化剂(失去电子)的化学反应。虽然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需要氧气来维持新陈代谢,但同时氧气也是一种高反应活性的分子,可以通过产生活性氧物质破坏生物体。

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 氧化作用是指通过线粒体的内膜,食物和氧气被转化成水、二氧化碳和能量的过程。这也就是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一种为所有复杂生命体提供能量的机制。

在呼吸作用时,还需要让带负电荷的电子保持连续流动,这也就是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系统。这种系统就好像一道电子组成的水流,电子不断向下流动并驱动一系列的水车。这种电子传递由四个膜蛋白复合物所维持,每一种都嵌入在线粒体的内膜之中,并为最终生成物的制造提供能源。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完美,在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中,会有一部分电子被泄漏出来(泄漏原因和线粒体的功能下降,氧利用不足有关)。泄漏了的电子会跳出正常的电子传递链,直接将其周围的氧分子还原生成超氧化阴离子(O2。-)。这也就是自由基,一种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


活性强大的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氧化性,也极不稳定。为了恢复其稳定性,自由基会对其周围的结构造成破坏,从诸如DNA和蛋白质的重要分子中将电子撕裂出来,以平衡其自身的电荷。 虽然这种规模小到不可思议,但自由基会导致DNA氧化、修饰、甚至产生断裂,改变蛋白质功能,还可能使细胞磷脂膜分子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脂质,引起生物膜损伤。

总而言之,在过去的研究中(主要来自于哈尔曼)认为,自由基的产生会对我们的整个身体带来恶果,它们会导致突变,使人老化并产生与老化有关的疾病,比如癌症。

从自由基被发现与衰老和疾病有联系后不久,它们便被人们视为应该从我们身体中清除出去的敌人。例如,在1972年时哈尔曼就如此写道:“生物体中自由基的减少,可能会导致生物降解速率下降,使人的寿命更长也更健康。”

因此,鲍林也坚信,通过服用维生素C这样的抗氧化剂,就可以杀灭人体中的自由基,让人变得更加健康长寿。他的这一理论看来有理有据,造成了风靡一时的维生素C补充剂热销。

下图生动地说明了自由基(中)和抗氧化剂(右)的作用。


但事实又是否如此呢?

多年来,并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支持维生素C和许多其他膳食补充剂真的有用。后来更多的研究证明,鲍林的想法不仅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且最终被证明是危险的。他在橙汁中每加入一份维生素C,不仅不能帮助他变得长寿,反而会严重损害他的健康。

为了验证抗氧化剂的作用,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双盲对照实验。通过找到一批年龄相仿、生活习惯相近的受试者,将他们分成对照组。 其中一组成员会接收到进行测试用的补充剂,而另一组则会收到安慰剂。

大量双盲试验的结果令人感到震惊。

1993年时,一项从80年代就开始在中国进行的双盲试验结束了。所有29133名受试者全部都是烟民,但只有其中的一些被给予了β-胡萝卜素补充剂(维生素A的前体,也是一种抗氧化剂)。然而就在得到补充剂的该组中,肺癌的发病率竟然增加了16%。

数据来源: Blot WJ, Li J, Taylor PR, et al. Nutrition intervention trials in Linxian, China: supplementation with specific vitamin/mineral combinations, cancer incidence, and disease-specific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Natl Cancer Inst. 1993;85(18):1483-1491.

在针对美国绝经后妇女的临床试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她们每天服用叶酸(多种维生素B族)并持续了10年后,与没有服用补充剂的妇女相比,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却增加了20%。

数据来源: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AM). Antioxidants Supplements for Health: An Introduction. Retrieved on May 1, 2012.

在1994年发表的一项关于1000多名重度吸烟者的研究,甚至不得不在两年前提前终止。因为在仅仅为时四年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补充之后,受试者的肺癌发病率居然增加了28%,而死亡率更是增加了17%。

数据来源:Heinonen OP, Huttunen JK, Albanes D, et al. The effect of vitamin E and beta carotene on the incidence of lung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in male smokers. N Engl J Med. 1994;330(15):1029-1035.

这些并不是微不足道的数字。在1996年的吸烟者临床试验中,与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相比,每年服用这两种补充剂的受试者中都会有20人死亡。而四年的试验,就相当于有80多人死亡。因此试验不得不立刻结束,研究人员发表了论文,认为应当阻止人们服用维生素。

而2007年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the U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服用多种维生素的男性,比未服用多种维生素的男性的死亡率高两倍。2011年,一项对35533名健康男性的类似研究发现,对于维生素E和硒的补充,使患上前列腺癌的概率增加了17%。

数据来源:Selenium and Vitamin E Cancer Prevention Trial (SELECT): Questions and Answers


2012年时,医学人士统计了27项临床试验,并据此了评估各种抗氧化剂的疗效。

这27项研究中,只有7项研究报告显示,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可以带来一些健康益处,包括降低冠心病和胰腺癌的风险。另外10项研究中没有发现补充剂有任何好处,就好像所有的病人只是吃了糖丸一样(当然他们吃的并不是)。另有十项研究发现,许多患者在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后的状态比以前更加严重,包括肺癌和乳腺癌等疾病发病率增加。

赤裸裸的数据告诉我们,维生素补充剂非但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而且如果不妥善使用,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维生素类的抗氧化剂, 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就拿鲍林的最爱维生素C来讲,在正确的剂量下,维生素C通过接受自由基中的自由电子来中和它。它就好比是一个无畏的战士,以牺牲自身受到打击来保护人体内的细胞免遭伤害。然而,也正是通过接受电子,维生素C本身就会产生自由基,它反而能够造成细胞膜、蛋白质和DNA的损伤。

事实上,维生素类的抗氧化剂其实有着有害的一面。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由基本身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抗氧化剂有益的一面也并不是总能提供益处。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了,自由基并不是恶魔,相反,它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由基通常化身为将信号从细胞的一个区域发送到另一个区域的分子信使。在细胞生长时,在细胞分裂成两部分时,以及当细胞死亡时,自由基都会起到一种相当于调制的作用。在细胞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自由基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没有它们,细胞将持续不受控制地生长和分裂,同时,这也意味着一个词:癌症。

如果没有自由基,人体自身也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感染。当来自有害的细菌或病毒的应激时,自由基会本能地以更高的数量生成。作为响应,我们免疫系统的防御先锋——巨噬细胞(macrophages)和淋巴细胞(lymphocytes)就会开始进行分裂并试图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来自于某种病菌,它们就会吞噬掉它。


但是,此时病菌们只是被困住,并没有被真正杀死。为了终结它们,自由基就会作为杀手登场了。在免疫细胞内,自由基发挥着自己那臭名昭著的功能:破坏和杀灭,入侵的病菌最终会被它们撕裂。

因此,人体从来都不能离开自由基的存在,也进化出了完整的系统来制约和平衡它们,这就好比火是危险的,但人类依然学会了如何掌控它一样。

从地球上的生物开始选择呼吸氧气这种毒气开始,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终于形成了一整套由抗氧化的代谢产物和酶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有抗氧化作用的代谢中间体和产物与酶之间的协同配合,使得DNA、蛋白质和脂类免受氧化损伤。

抗氧化作用主要分两类,一是阻止活性氧物质的产生,二是在这些活性氧物质对细胞重要成分造成损伤之前,及时地清除它们。换言之,生物抗氧化系统并不是将自由基等氧化性物质简单地彻底清除,而是将它们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因此,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来清除自由基,是一件非常不合理的行为。

虽然维生素对于健康的生活而言至关重要,但除非医生要求你进行补充(比如明显存在缺乏某种特定抗氧化剂的生理缺陷),否则自行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并不会帮助你变得健康长寿。

毕竟,从健康饮食中,你就可以获取各种所需的维生素。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补充维生素最好的选择,就是从水果蔬菜等食物中获得,因为它们所含有的各种抗氧化剂混合物可以共同发挥作用(虽然其原理至今还存在争议)。

嗯,多吃水果和蔬菜吧~


最后,莱纳斯·鲍林自己就死于胰腺癌,虽然,他活了93岁。如果他不每天补充维生素片,或许他是不是还能多活10年?

最最后,大过年的还辛苦写长答案不容易……看完并点赞的同学们,祝你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user avatar

说两种在七、八十年代在国内被滥用的两种抗生素吧。一种是四环素,一种是庆大霉素。

这两种广谱类抗生素由于其杀菌效果好,适应范围广而曾经被广泛应用。其中庆大霉素还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于1969年底鉴定成功,取名“庆大霉素”,意指庆祝“九大”以及庆祝工人阶级的伟大。


然而,这两种抗生素在广泛应用之后,尤其是被滥用于儿童疾病的治疗后,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四环素如果在儿童的牙齿发育期间被使用,它会在骨组织中形成稳定的钙化合物,导致恒牙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和骨生长抑制,故目前8岁以下儿童及孕妇不宜使用。而庆大霉素的副作用更为严重,儿童长期使用会导致听力减退甚至致聋。

user avatar

没人提“五石散”吗?

在魏晋时期,“五石散是隐士界里的精神食粮!是政治圈里的身份象征!是医疗圈里是壮阳神药。你要是不会“行散”, 简直low到爆,是不会被社会主流人士接受的!


五石散早是用于医疗,张仲景经常用这方子给伤寒人士治病。到了魏晋时期,经何晏一推广,其作用发生了本质变化。何晏何许人也?大帅哥一枚,因此成为曹操的女婿。但作为体制内的人,何晏一点也不关心政治,而是专心的去做文化圈里的一哥。何晏绝对是魏晋时期最闪亮的明星之一,他玄学鼻祖,大谈老庄之道,粉丝成千上万,一举一动都备受狗仔队关注。


何晏最大的爱好就是吸“五石散”,《三国志》记载: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何晏不但自己喜欢,还为五石散做代言。何晏曾说:“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这广告词简直太有杀伤力,瞬间五石散风靡于社会。后来又经魏晋第一天团“竹林七贤”的推广,“五石散”成为当时居家旅行、聚会装逼的必备产品。


魏晋名士有两人癖好,第一是喝醉裸奔,第二是闲暇养虱,而这两大癖好的产生都与五石散有关。


服用“五石散”一定要喝热酒才能使其发挥最大药性,而且药性发挥后,就开始浑身发热,狂躁冒汗。于是我们在史书中,经常看到魏晋名士喝的烂醉如泥,然后疯狂裸奔。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每次嗑完药,喝完酒,就一丝不挂的躺在屋里。邻居到他家劝刘伶收敛一点,刘伶却说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服,你没事钻我裤裆里干吗?还有嵇康,经常半裸着身体在竹林里打铁,其实这都是在释放身体内的药性。这种吃完“五石散”然后“行散”的举动,被称为“散步”,逐渐演化为今天所说的走路散步。


另外,服用“五石散”后,皮肤变得干燥发热,异常敏感,所以一定要穿宽大未洗的旧衣服,以免不能散热和衣服摩擦皮肤导致不适。衣服一不洗,虱子就来了。魏晋名士们的宠物可比现在高端多了,他们不养阿猫阿狗,只在自己衣服里养虱子。在当时谁身上要是没几个虱子跳蚤,出门都不好意思给别人打招呼。比如著名的“王佐之才”王猛就是一边捉虱子,一边谈论天下大事,被世人传为美谈。


然而吸着吸着不良后果就来了,从魏晋到隋唐几百年间,服用“五石散”致残甚至身死的名人不计其数,比如名医皇甫谧、地理学家裴秀、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等。所以到了唐朝以后,吸“五石散”的风潮逐渐衰退了。药王孙思邈对这种五石散配方深恶痛绝,他说谁要看是看到五石散的配方赶紧烧毁,不要让它流传于世。孙思邈的这句话,可以视为中国第一条“禁毒”公益广告。


“五石散”说白了,就是白粉、摇头丸的前身。吸食之后,让人产生兴奋,于是开始变得洒脱无束,放浪形骸,在精神麻醉中激发了灵感,从而创作出很多伟大的音乐、字画、诗歌。后世所推崇的魏晋名士风度,其实就是一群吸毒的文艺青年疯狂自嗨的病态美。想到这里,还真有点毁三观呀。

相关阅读
如果三国时期就存在新闻媒体,各诸侯会如何进行舆论宣传? - 张方的回答

user avatar

放血疗法(单指欧洲从古代到近代的流行的放血疗法,不包括中医,更和献血没有丝毫关系,请不要胡逼揣测答主谢谢!!这么明显的事情都要声明一下我也是无语凝噎了,我全文有说中医一句吗??)

华盛顿将军就因病被放了将近2500毫升的血,直接被放死了…2500毫升什么概念,就是这么一大瓶雪碧啦,请无视小丁丁

而一个成年人体内的血液加在一起不过也就差不多这么两大瓶……可怜的国父直接被放了一大半的血……


放血疗法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时期,智慧的埃及劳动人民从女性来姨妈之后气色身体都变好得出了结论——放出血液有助于身体健康,女人可以自动流,爷们可以手动割…

这种疗法在地中海地区渐渐流传开来,受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的影响,放血疗法传遍了整个欧洲,成为了欧洲医学第一疗法,几乎任何疾病,古代欧洲的医生都会建议:放个血吧。

感冒了,放个血。便秘了,放个血。肚子疼,放个血。贫血头晕了,放个血……

而且医生只做建议,不屑于自己操刀放血,基本都是理发师兼职,你看现在理发店门口的转灯其实就是个放血疗法的广告:蓝色代表静脉,红色代表动脉,白色代表止血用的纱布,柱子代表放血时病人握着的棍子

到后来,放血甚至被视为一种保健手段,健康人没事也通过放放血来促进身体健康。

在12世纪一所学院中最大的机构——萨莱诺医学院的医生们编写了一首有关健康的韵律。在这首中广泛推荐放血疗法:  

身体放血改新颜  

提神醒脑又亮眼  

思维清晰无悲愁  

运动内脏益睡眠  

听力敏锐精力旺  

声音洪亮每一天


少年我看你身体消瘦四肢无力印堂发黑,不放一千毫升血吗??_(:з」∠)_

user avatar

史上发生过的药物远期不良反应由于不可预测性,发现晚,波及人群广,常常是灾难性的。

大部分可以归为天灾(现有技术手段局限以致难以评估到数年后的不良反应,如反应停致畸事件),小部分是人祸(药物监管审批不利,如人造脂肪-奥美定事件),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中药马兜铃酸事件)

PS: 现在逐步规范的要求下,一个新药上市必须经过四期临床试验:I期临床试验:确定人体安全性和耐受性;II期临床试验:初步确定药物的疗效,通过小样本安慰剂或已上市药物作为对照药物对新药的疗效进行评价;III期临床试验:治疗认证阶段,大样本盲法对照;IV期临床试验:在获准上市后,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

第一章:

先说“人祸”:在国内各色私立整形医院(莆田系为主)曾经广泛使用的隆胸用人造脂肪-----奥美定-----------30万女性乳房被毁

说到奥美定就不得不提到郑筱萸,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1998-2005)

时间线:

1980年代,苏联时期,克格勃特工采用一种特殊水凝胶(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进行快速易容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是一种化学合成物,它的化合物无毒性,但是构成它的单体有剧毒,一旦注入到人体内后,便有分解并产生剧毒的可能。一旦在人体内分解成剧毒素单体分子,便可毒害神经系统,损伤肾脏,甚至对生命循环系统造成伤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这种物质列为可疑致癌物

1997年12月,中国的富华公司从乌克兰引进聚丙烯酰胺,商品名曰“英捷尔法勒”(奥美定)

1998年 3月,郑筱萸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1999年12月,经过郑筱萸的药监局监测认证后批准生产,被WHO鉴定为可疑致癌物的奥美定,居然被列为无毒,环保,低排异性的新人造脂肪投入使用,在2000年正式的投入批量生产。在整形美容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使用,从简单的隆鼻,丰太阳穴,到大一些的隆胸,丰臀,及各式的软组织凹陷填充

2002年--2005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与注射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有关的不良事件监测报告183份,其中隆乳161例。不良事件的表现包括:炎症、感染、硬结、团块、质硬、变形、移位、残留等

同期香港整形及整形外科学会的资料,最少有53名香港妇女在过去两年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胸后,出现痛楚变形等状况,最少有6人因出现不良反应最终要将乳房切除。这些女性中,约90%是在中国内地接受注射的

从“奥美定”进入中国市场,就不断接到用户投诉,可是,神通广大的富华公司公关能力极强,来自国家药监局的一个权威的电话,让无数花样女性失去了美丽的乳房

2005年 6月,被免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职务

2006年 3月,郑筱萸任内审批通过的齐二药事件爆发-----

“齐二药”假药毒倒了谁

2006年 4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撤销了奥美定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全面停止奥美定生产、销售和使用

2006年 8月,郑筱萸任内审批通过欣弗事件爆发-----

欣弗事件回顾-搜狐新闻

2006年12月,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曹文庄的举报下,郑筱萸被中纪委双规

2007年5月,郑筱萸被判处死刑。任内接受请托,为8家制药企业在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等方面谋取利益,擅自批准降低换发文号的审批标准。经抽查发现,包括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使用虚假申报资料获得了药品生产文号的换发,其中6种药品竟然是假药

奥美定停产,郑筱萸被判处死刑,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奥美定引入中国期间,保守估计有30万青年女性接受了奥美定注射整形。奥美定的毒性后遗症在近十年里频频爆发,包括乳房硬结,填充物稀释移位,诱发乳腺癌等等。一旦出现并发症,部分注射丰胸材料会和肌肉联成一体,奥美定后遗症甚至出现溃烂,造成终身不能哺乳


但是那些莆田系的整形机构用奥美定赚到第一桶金后,十年后又用奥美定赚着第二桶金,而这一次他们打出的旗号是:“100% 取出,安全、快速、无后顾之忧”。






***************************************************************************************

第二章:

再说“天灾”:导致海豹胎畸形婴儿1万余例(保守估计)的孕妇镇吐药------反应停


时间线:

1953年,瑞士的Ciba的药厂(药界巨头瑞士诺华的前身)首次合成了一种名为”反应停”的药物,但Ciba药厂并未发现反应停的临床疗效。西德Chemie Gruenenthal的制药公司购买了反应停的专利,他们尝试将其用做抗惊厥药物以治疗癫痫,但疗效欠佳。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反应停对孕妇怀孕早期的妊娠呕吐疗效极佳

在老鼠、兔子和狗身上的实验没有发现反应停有明显的副作用

事后的研究显示,其实这些动物服药的时间并不是反应停作用的敏感期,孕早期四周

1957年10月,反应停在德国上市,此后不久,打出了“孕妇的理想选择”的广告,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南美洲被医生大量处方给孕妇以治疗妊娠呕吐。主流发达国家均被上市,除了美国,由于官方采取了谨慎态度,没有引进这种药

1959年,在联邦德国就有近100万人服用过反应停,反应停的每月销量达到了1吨的水平。在联邦德国的某些州,患者甚至不需要医生处方就能购买到反应停。但是在美国,因为有报道称,猴子在怀孕的第23到31天内服用反应停会导致胎儿的出生缺陷,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评审专家极力反对将反应停引入美国市场。最终,FDA没有批准此种药物在美国的临床使用

1959年12月,西德儿科医生Weidenbach首先报告了一例女婴的罕见畸形

1960年,欧洲的医生们开始发现,本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上升

1961年10月,在西德妇科学术会议上,有三名医生分别报告发现很多婴儿有类似的畸形。这些畸形婴儿没有臂和腿,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很像海豹的肢体,故称为"海豹肢畸形儿"及"海豹胎"

1961年,澳大利亚悉尼市皇冠大街妇产医院的麦克布雷德医生发现,他经治的3名患儿的海豹样肢体畸形与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过反应停有关。麦克布雷德医生随后将自己的发现以信件的形式发表在了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1961年11月,西德汉堡大学的遗传学家兰兹博士,向Chemie Gruenenthal公司提出警告,提醒他们反应停可能具有致畸胎性。在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药厂、政府卫生部门以及各方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1961年11月底,因发现越来越多类似的临床报告,Chemie Gruenenthal公司不得不于将反应停从联邦德国市场上召回

1961年年底,联邦德国亚琛市地方法院受理了全球第一例控告反应停生产厂家Chemie Gruenenthal公司的案件

1970年4月,案件的控辩双方于法庭外达成了和解,Chemie Gruenenthal公司同意向控方支付总额1·1亿德国马克的赔偿金。

1970年12月,法庭作出终审判决,撤消了对Chemie Gruenenthal公司的诉讼,但法庭同时承认,反应停确实具有致畸胎性,并提醒制药企业,在药品研发过程中,应以此为鉴

但反应停并没有从市场上消失,我在临床上见过一次血液科医生用反应停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当时甚为惊讶

虽然作为孕妇镇吐药停止了,原来反应停的研究并没有停止。

1965年,一位以色列医生在尝试把反应停当作安眠药治疗6名患麻风性皮肤结节红斑而长期失眠的麻风病患者时,意外地发现,反应停可以有效地减轻麻风患者的皮肤症状

1995年,美国的两家制药公司在联合研究反应停对一种名为“多型性成胶质细胞瘤”的脑瘤的治疗效果时发现,反应停还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1998年7月16日,美国FDA在医学界的强烈要求及大量临床实验的有力支持下,批准将反应停用于治疗麻风病的皮肤损害


虽然反应停目前在美国还没有被正式批准用于治疗癌症,但已经有很多医生在暗地里尝试将反应停用于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的极度衰弱。而一些艾滋病患者也从黑市上购买反应停以治疗爱滋病导致的极度虚弱和卡波济肉瘤。据估计,在过去的3年里,已经有超过5万名美国人接受过反应停的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是癌症患者,而在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例中,也有30%—50%的患者病情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改善


现在,全球已经有将近150项有关反应停的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之中

在我国,反应停目前已被医学界人士逐渐改称为“沙利度胺”。在临床医生的严格指导下,我国众多皮肤科、免疫科和肿瘤科的患者正在接受着沙利度胺的治疗

参见

Thalidomide

Thalidomide is used for a number of conditions including erythema nodosum leprosum(麻风结节性红斑, multiple myeloma(多发性骨髓瘤), and various other cancers, for some symptoms of HIV/AIDS,Crohn's disease, sarcoidosis,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a number of skin conditions that have not enough evidence


木水漂

我认为答主还是补充一下,反应停有两种手性分子,一种是安全的,而另一种具有致畸性。而这也促进了对于手型分子的研究。

cushing

回复

木水漂

虽然只有反应停的s-构型具有致畸性,但在体内R-构型和S-构型在体内会消旋化。也就是说即使服用单纯的R-构型沙利度胺,依然无法保证其没有毒性。参见

ncbi.nlm.nih.gov/pubmed

***************************************************************************************

第三章:

天灾加人祸:喜服含马兜铃酸中药的人肾功能被毁,长期使用则诱发肿瘤,累及病人难以估计。作为泌尿外科医生在临床上见到了大量因服用含马兜铃酸中药而导致尿路上皮癌(肾盂癌、输尿管癌、膀胱癌)的患者


中药审批时间线:

1987年3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药剂型研制工作的意见》,要求对“常用中药饮片进行研究和改革”

2008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详见

关于印发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第七条 

符合以下条件的该类中药复方制剂,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
  1.处方中不含毒性药材或配伍禁忌;
  2.处方中药味均有法定标准;
  3.生产工艺与传统工艺基本一致;
  4.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
  5.功能主治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

第八条

  (四)具有充分的临床应用资料支持,且生产工艺、用法用量与既往临床应用基本一致的,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临床研究可直接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五)生产工艺、用法用量与既往临床应用不一致的,应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和药效学研究资料。药效学研究应采用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进行;如缺乏成熟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鼓励进行与药物功能主治相关的主要药效学试验。临床研究应当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

2000年,新版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已明确含马兜铃酸的药材有6种,除关木通外,分别为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寻骨风、朱砂莲,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品种有百余种(不包括含关木通的品种)

马兜铃酸肾病时间线:

1964年,中国曾报告了两例“极型肾衰竭”病例,学者吴寒松发现这两例病人曾服用过中药关木通煎剂,但这一报告并未在中国医学界引起重视

1990年代,这种肾衰竭病例在全球一些地区开始集中出现。1990年比利时服用减肥中药“苗条丸”的时髦女性中大规模出现此类肾病,这种苗条丸上市已逾15年,此前服用者并未出现这类肾病。比利时学者Vanhererghem对此减肥药展开持续关注和研究,他发现该药是在被加入了一种中药粉“广防己”之后才涌现出100多病例的。然而“广防己”中含大量马兜铃酸

1993年,Vanhererghem将这项研究发表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1994年,法国也发现两例与服用中药有关的“终末肾衰竭”案例,于是就此进行了一项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显示,1989年-1994年间,在法国有标注为“汉防己”但其实是“广防己”的中药出售

1997年,日本一家委托中国生产中成药的企业因患者肾损伤而引发的国际纠纷,结果发现该药中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一份《关木通及肾脏毒性研究》的实验报告证实关木通确实可致肾脏损害,由“关木通”组成的复方也可损害肾脏且关木通的剂量与肾的损害没有直接关系,“长时间小剂量”也可对肾造成损害

1999年,肾脏学专家--黎磊石院士注意到了马兜铃酸的肾毒性,他所在的南京军区总医院报道了3例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关木通导致肾脏损害的病例


2000年,比利时因服减肥药丸所致的肾损害病例达105例,其中43例进入了终末期肾衰接受肾移植或透析治疗,在39例终末肾衰同意切除天然肾脏和输尿管的病人中发现了18例泌尿系恶性肿瘤



2003年2月,中国新华社以系列报道方式首度向公众披露同仁堂“龙胆泻肝丸”中使用的“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导致尿毒症,导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已接治相关患者100多名


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就关木通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大鼠的药物反应与人相同:大剂量给药,大鼠出现急性肾损害症状;长期小剂量间断给药,导致慢性肾损害



世界范围的反马兜铃酸药物政策相继出台:2000年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建议,立即禁用含马兜铃的中草药,同时英国医药管理局也提出了对马兜铃在全英范围内进行暂时性禁用;随后,又对含马兜铃的中草药成品实行无限期禁用。美国在2000年也停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已知或怀疑含马兜铃酸的70余种中草药。从2000年11月开始,世卫组织便在其药物通讯中发出类似警告,西班牙、奥地利、埃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国也纷纷发布禁用警告。至此,马兜铃酸对肾脏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识,国外甚至称之为“中草药肾病”,中国学者则称之为“马兜铃酸肾病”


马兜铃在中国的情况截然相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既没有确认龙胆泻肝丸的肾毒性,也没有召回企业此前生产的含有关木通的各类产品——却因无法举证,遂无法追究药企责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的郭晓昕所搜集历年各国所报道的与马兜铃酸有关的不良反应有361例,其中197例发生在中国,并且出现5例死亡病例。在舆论压力下,国家药监局才开始限制、禁止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取消了关木通的药用标准,这迟到的禁令比西方国家晚了4年。

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发布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并将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列为处方药

2006年《柳叶刀》杂志发表调查,显示约有12%的台湾人受到慢性肾炎困扰,且医疗数据显示每3个台湾人里就有1个曾吃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美国药物学家用基因测序技术观察并找到答案,马兜铃酸会控制人体DNA它会在肿瘤抑制基因内部留下个记号,显示人体摄取了这种致癌物。在此前的调查中,格罗尔曼调查151名泌尿道癌患者,发现在那些有易患基因的患者中,84%有摄入马兜铃酸的迹象

2012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建立了DNA数据库以此对照中药中的成分。该项研究最终共发现68个不同的植物品种,其中就包括麻黄属植物及细辛,二者均含有有毒化学成分,例如可导致服用者患上肾疾病、肾衰竭以及上尿路癌症的马兜铃酸

而中国,目前还有四种含有马兜铃酸的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只是被限制使用并未禁止,即至少有36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成药作为处方药在售


user avatar

海洛因哇~~~整理转载两篇不错的图文《19世纪西方人民吸毒史》转自微信公众号北戴河碱业工人读书会;还有一篇是《海洛因可卡因入药史》转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

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这段时期,欧洲的家长会用鸦片给孩子止啼,大家下班后会到酒吧里来点可卡因,头疼脑热就去药店买海洛因回家来一管儿,发生战争时国民还会捐钱给前方战士购买毒品和针头。后来,历史学家们把那个时代命名为“大飞行时代”(The Great Binge)

对这段奇妙的时期,很多读者应该也不会特别陌生,除非你只认识贴着尼古丁胶布的新世纪神探,却从没见识过那位没事儿就走一针可卡因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先生。

先从19世纪末大红大紫的海洛因说起。1897年问世的海洛因不但没有被当做是“头号毒品”,而且被认为是取代吗啡的人类救星。“海洛因”这个词也不是什么民间称呼,而是发明它的德国拜耳公司为它注册的品牌。捎带说一句,除了海洛因之外,这家拜耳公司还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发明,包括阿司匹林、美沙酮、芥子气、伐地那非(另有一些中文译名包括立威大、乐威壮等,you get the idea)等等。也正是1897年发明医用阿司匹林的那位拜耳员工,在11天后又亲手为人类带来了海洛因这一止咳佳品。

研发成功后,拜耳公司便将海洛因作为止咳糖浆出售,效果很好,在大飞行时代的医药市场上大放异彩。而且大家本来都用吗啡止疼,而那玩意儿成瘾性实在太大,前线的负伤军人们很快成批转化为吸毒爱好者,因此所有人都在呼唤替代品;海洛因在这种时候横空出世,其成瘾性又不为大家了解,结果人们都把它当救星来欢迎。

在整个大飞行时代,人们几乎什么头疼脑热都用海洛因来治:头疼走一袋,牙疼走一袋,来例假疼也走一袋,戒吗啡戒得太难受了再走一袋——当时有很多人用海洛因来治疗吗啡成瘾。确实管用,大家很快就不需要吸吗啡了,因为海洛因不但能在体内代谢成吗啡本人,而且还比后者更快通过血脑屏障,让使用者来得更快飞得更高,比直接吸吗啡还要带劲。


而在海洛因诞生之前,鸦片也曾在19世纪的西方(主要是英国和美国)受到人们的青睐。早在1830年,英国人每年就要从土耳其进口2万2千磅鸦片;约翰·济慈的很多杰作都是吸了鸦片写出来的,狄更斯更是一路吸到死。19世纪的英国还生产含有鸦片的小儿糖浆,专门用来对付太能闹腾的人类幼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鸦片也被用来治疗哮喘。

最后说说福尔摩斯先生最爱的可卡因。相信很多读者都和我一样,在童年时代读到福尔摩斯小说时,对那句“此人除了爱走点可卡因之外没什么恶习”印象极为深刻。不过,福尔摩斯偏爱的吸食方式是注射,而可卡因最早还是以调酒用料的方式进入大飞行时代的。

1863年的一天,化学家安吉罗·马里亚尼想调点酒喝,就往里放了些古柯叶子和别的东西,结果弄出了史上第一款可卡因酒(多称“古柯酒”)——“维·马里亚尼”。这款堪称“半生草本半生酒”(引自一位留英诗人,请关注其微信公号“苏俄转播”)典范的饮品获得了两代罗马教宗的喜爱,其中一位特意颁发给马里亚尼先生一枚梵蒂冈金勋章作为答谢。


继教宗之后,西方各国的教士阶层也纷纷爱上了可卡因,因为讲经布道很消耗体力,有了可卡因他们就能随时在台上光芒四射精力充沛,讲起道来既妙趣横生又没完没了。再加上教宗本人强烈推荐,这东西在西方教士中就成了基本用具了。

忍不住再插一句题外话。除了可卡因之外,冰毒也曾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过那些迫切需要精神头的人:根据多位朝鲜脱北者的说法,偷越中朝边境往往需要越境者连续三四十个小时保持清醒,因此在开始越境前溜个冰是很普遍的做法。当然我每次说这件事都会有人反问:朝鲜人民饭都吃不上,哪儿来的冰?我只能说这些人还真是一点都不关心朝鲜啊,不然怎么会问出这么幼稚的问题。

让我们回到大飞行时代的可卡因。由于这种药物在振奋精神方面的功效,那个时代的欧洲人普遍都对它抱有某种好感和期许,所以当时流行的养生文章经常会教育大家:吃饭之前一定要喝一杯可卡因饮品(没酒精的也行,但必须得有可卡因),不然消化不良头痛阳痿可别怪老师没有教你。当然,儿童的身体尚未长成,这种滋补法恐怕受不了,所以他们每顿饭前只能喝半杯可卡因饮料,再多喝就不好啦。


这种饮品也不用非得在酒吧才能买到。最早期的可口可乐就是连酒带可卡因都有的,后来觉得酒精有害健康,就把酒去掉只放可卡因了,正好适合大飞行时代的少年儿童使用。(想必大家对coca cola中的“coca”早就心知肚明了吧。)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先是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又是1912年海牙禁毒公约,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1914年到来了。那个飞到宇宙尽头的自由时代,就此画上了匆匆忙忙的句号。

最后,让我们向出生于1867年、逝世于1912年、整个生涯几乎同步于大飞行时代的威尔伯·莱特先生致敬,感谢他和他弟弟一起为我们人类带来另一种飞行的可能。

以及,让我们来看看大飞行时代的各类包装和广告:





以下是第二篇《海洛因可卡因入药史》转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


遥想当年伦敦的化学家怀特第一次合成海洛因的时候,还拿兔子和狗做了实验,发现它们留口水,瞳孔放大什么的,就没再进行该药物的研究。今天本文说的这段历史,恰恰是发生在1898年到1910年左右的事情,当时海洛因被作为一种止咳处方药出售。

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它的高度危害性:

不过话说回来了,上世纪中叶那会儿美国还有镭射避孕套呢。看看当年这些奇葩的“万能药”,也不应该觉得稀奇,毕竟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基本上都是从试错走向试错再走向试错的……

穿越到1898年冬季的美国,一大早你刚刚从床上爬起来,却发现自己浑身无力,感冒发烧流鼻涕。像那些自力更生的美国人一样,你拖着行尸走肉般的身体来到当地的邮局或理发店寻找解药(注:美国一些邮局和理发店会卖一些治疗小病的药物)。这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些名字荒诞冗长的小药瓶,写着“赛斯·阿诺德医生特制香膏”、“温斯洛夫人镇痛糖浆”等等。药瓶的包装上声称最多只要5分钟,便可治愈包括牙痛、重感冒等一切疾病。而被掩盖的真相则是,这些“药物”中包含了大剂量的可卡因、吗啡和酒精。


这就是早期的专利药。


20世纪初,专利药的盛行达到顶峰。“专利药”顾名思义就是那些由个人或公司研制出的药品,注册商标并在药店出售,疗效如何那就另当别论了。制造商们为了提高销量,故意对患者隐瞒真实的药物成分。实际上,尽管买来的药无法治愈你的感冒,药水里高剂量的可卡因也会让你感觉身体恢复得倍儿棒,比正常人还精神!


专利药逐渐引起医学界和政府的重视和担忧,1906年美国政府建立了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并在1914年通过了旨在调控麻醉剂和古柯制品分销系统的哈里森麻醉税法。在这之后,专利药逐渐被政府取缔。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段药物历史的黑暗时期得以重现,还多亏了纽约药物学术图书馆里的小伙伴,他们把那个年代的药物广告和宣传卡片照了下来并存进电子档案。宣传卡是推广某种药物的宣传手段,通常被放在药店中或送给当地的经销商。19世纪晚期的这些卡片成为了收藏家们的最爱,就像今天人们热衷收藏的棒球卡或是口袋妖怪的卡片。下面是早于1923年就出现的一些宣传卡和广告,给人唯一的感觉便是:简单粗暴的万能药!


曾经想瞬间治好咽喉炎?请用丁斯莫尔夫人咽喉炎止咳香膏!不过请三思而后行,此香膏的成为只是大剂量的酒精加上几种调味用的化学制剂。有趣的是,丁斯莫尔夫人实际上是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丁斯莫尔的化学家,而且还是个汉子!他觉得把自己的名字和肖像变为女人的话,他的香膏可以卖得更多。


在这张设计怪诞、以鲜花为背景的广告上,一位殖民地时期的男人正给一位患有慢性肠道疾病的女人服用赛斯·阿诺德医生香膏。阿诺德医生与他的竞争者不一样,他是一位持有临床医学执照的医生,在罗德岛的乌萨科特还经营着他自己的制药厂。在冗长的药物说明上,阿诺德医生标榜自己的药水可以治愈各种慢性疾病,包括腹泻、霍乱、疟疾等等等等。

起这样一个名字真是吓死宝宝了,英格汉姆的神经痛终结者可以治愈各种慢性胃病,包括蠕虫病、痢疾、胃部痉挛、霍乱。由于此药的适用人群多为儿童,英格汉姆医生为了掩饰真正的药物成分也是操碎了心,他也因此在1915年吃了官司。官方文件显示,此药86%的成分为酒精、麻醉剂、樟脑还有辣椒,最重要的是,英格汉姆的神经痛终结者中不含一丁点儿对胃部疾病有效的成分。


晚上宝宝哭个没完,把束手无策的父母折腾得精疲力竭。不妨试试温斯洛女士的舒缓糖浆吧。1849年,缅因州班戈市的夏洛特·温斯洛女士配制了这款舒缓糖浆,此药水的功效是镇静正处于出牙期吵闹的婴儿(或小动物)。这种糖浆每一盎司含65毫克的吗啡,别说是幼儿了,就是用来镇定成人也绰绰有余了。


哈勃是个特例,他并没有像其他竞争者一样掩饰药物的成分,而是坦荡地声明:此药不含镇定剂(吗啡)。尽管如此,哈勃的风湿糖浆中还是包含了大量具有镇痛作用的酒精。这种糖浆主要治疗血液病、肝病、泌尿系统疾病、肾病和便秘。尽管此糖浆真正的组成成分很难描述清楚,它的宣传卡片上还是标明了“在生产过程中,此糖浆加入了适量的黑毛茛和肺筋草”。


雷德克里夫医生的超级药方也叫“七之封印”、“黄金奇想”、“史诗级果蔬镇痛剂”,在1872年由匹兹堡医生门罗·肯尼迪配制。它的成分包含三氯甲烷、红辣椒、樟脑和薄荷油。此药方据说可以终结任何疼痛,它的宣传卡片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甚至还给出了“不止痛、不要钱”的承诺。

上图是1917年纽约奎宁和化学药物公司(N.Y.Q.)在实用药品期刊上打的广告,多是一些20世纪的流行药:吗啡、士的宁、海洛因和奎宁。


1861年,职业魔术师约翰·哈姆林和李桑德·哈姆林俩兄弟创建了哈姆林巫油公司。这种叫做“巫油”的药剂包含50-70%的酒精(视剂量而定)和其他一些古怪的成分,比如松脂、氨水和三氯甲烷。哈姆林兄弟坚称,有了他们的巫油,从牙痛到癌症,任何疾病均是油到病除。1900年,人们开始怀疑巫油对癌症的疗效,哈姆林兄弟便送给他们的经销商一个体型巨大由混凝纸浆做成的大象,以此来提高销量。

上图是1899年《实用药品期刊》上的一则广告。格雷克然是马丁·史密斯公司注册的格里戈类海洛因药物。这种药剂在1874年从罂粟中提取出来,当时的人们认为使用这种制剂不会上瘾,可以代替吗啡,因此大受欢迎。根据广告中的介绍,格雷克然可以有效治疗多数呼吸道疾病。考虑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史密斯公司还是很有良心地建议给儿童服药时剂量最好要远小于成人。


1863年一名叫做盎格鲁·玛瑞艾妮的法国化学家配制了文·玛瑞艾妮补剂,它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当时,可卡因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和医药领域,受到启发的玛瑞艾妮凭借他的化学知识,把古柯叶搅碎放在装波多尔葡萄酒的大桶里,每盎司补剂含7.2毫克可卡因,命名为文·玛瑞艾妮后在市场上推广。此制剂赢得了许多大人物的赞誉,包括当时的里昂教皇,教皇还赐予玛瑞艾妮补剂一枚梵蒂冈金牌,托马斯·爱迪生也高度赞扬了玛瑞艾妮的制剂,说它让自己工作时更来劲儿,更持久。


勃林格与索娜(B&S)是一家主要销售奎宁和可卡因的制药公司,由阿尔伯特·勃林格在1885年建于德国的莱茵河地区,并成为当地最大的制药商。这家公司今天仍然健在,并以“提供最精美、高纯度的可卡因晶体”闻名于世。上图为1907年一则实用药品广告,上面说明了B&S公司可卡因的各种优点,还有那些支持把可卡因用于治疗的医生的名字。

这是一则发表在1900年美国药剂师和药品名册上的广告,据说“块状吗啡”可以“治愈”一切疼痛。19世纪对专利药管制比较松,弗雷德里奇·威廉·泽尔蒂纳提纯出了这种块状吗啡。块状吗啡比普通的麻醉剂更高效,并大量应用于美国内战时受伤的士兵。不过,由于使用过的患者多数上瘾,这种块状吗啡被冠以“士兵的瘾患”之名并迅速衰落。

多数美国人对这家叫贝尔的公司都略知一二。1890年,这家公司的主打药品是阿司匹林和海洛因。阿司匹林已经有100多年治愈头疼的历史,它的成分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从没改变过。相比之下,贝尔公司销售海洛因的历史就不那么光彩了,在1899年实用药剂师的广告中,他们的海洛因被宣传成可以治愈咳嗽和感冒的药物。据说海洛因一词来源于德语的“heroisch”,有“英雄主义”和“力大无边”的意思,服用过海洛因的人都认为,“heroisch”这词用得相当贴切!

user avatar

这是1951年美国风靡一时的儿童玩具,辐射实验室。

售价将近50美元,为什么这么贵呢?

因为里面特么的真有铀-238矿石!一共四块!!物超所值吧亲!!!

user avatar

极端排他性的民族、种族、宗教、文化主义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图片来自百度,仅供参考]

先说一个故事。

1997年,香港回归还差十来天。六年级的小王放学回到家,只见家里黑压压的一大片人,他们通通围在外婆身边。外婆的床被抬到了客厅里,她就躺在床上。

小王认识这些人,她们都是外婆平时的「功友」,他们其中有隔壁的刘大妈,楼下的张老师,单位的马厂长,还有保卫科的赵科长,还有一些陌生的面孔。

他们表情严肃,按照固定的步伐围着外婆转圈。边走手臂还上下挥动,嘴里还念念有词,「祛病,祛病!」

类似这种


原来他们得知外婆中风发作,结伴过来给外婆发功治病。

小王的妈妈在一旁张罗茶水,还放着「功带」(一种传说被气功大师开过光的伴奏带,类似佛教的梵音)

类似这种

见到小王回来了,妈妈赶紧叫他放下书包,一起加入到「发功」的行列,一起给外婆「运气」。小王之前也跟着如果几次功友的集会,也让大师开过慧,所以也有几分功力。

开慧的图找不到,但是动作基本是这样


接下来一个月,外婆除了第一天去过医院之后,再没有住过院,每天都在家里接受功友的发功祛病。到最后轻度中风因为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加重最后半身不遂。

从那以后没多久,某大法被取缔,小王他们家修炼的功法也和许许多多其他「养身气功」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的故事,你可能会觉得小王全家愚昧可笑,但事实上,在那个年代,上至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下至普通工人,农村妇女,全国上下几乎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方都掀起了全民气功的热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曾掀起一场全民气功热,官方和民间交相辉映,气功报刊、气功理疗院、气功表演会遍布各地。十年时间,气功从一种养生方法逐渐变为“特异功能”展示会,千万人为之疯狂。
1981年,中国中医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气功热开始向全国蔓延。
1986年,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时任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在成立大会上演讲,在实质上推动了气功的发展。
对于气功热的成因,有说法认为当时的武术热潮让人们的志趣从普通的体育锻炼转为气功修炼。但迅速,气功开始成为人们治疗疑难杂症时的一种精神寄托。
在气功热期间,不少气功大师都有治愈“外国政要”的传说。图为1987年3月3日发,以气功、点穴治病而闻名的朱鹤亭为保加利亚驻华大使顿切夫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据称,他还治愈过一些友人的糖尿病、帕金森氏症、偏瘫、肺癌、白内障等。
(引用和上图来源铁血社区)

这些气功的信徒们,早上不再打太极拳舞太极剑,而是去广场上修炼静功(主要是呼吸吐纳)和动功(伴随音乐浑身抖动)。


到了下午的集会时间,则聚在一起听「大师」讲功,打坐冥想。

其实到这里,他们的活动基本都是比较传统的气功养身功课(目前科学对气功的功用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

那么重点是什么呢?聪明的孩子已经想到了,就是盈利模式。

每一个功法都有一个「教主」,也多半是创始人,现在可以叫董事长兼CEO兼形象代言人

类似这种

发错图,是这种

首先,他们要做的是「品牌定位」。

以小王家修炼的功法为例,他们的首先给自己的定位是,「养身」和「益智」(对那段时间有所了解的人可能已经知道是哪派气功了),目标明确,他们也知道老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

接下来,他们需要有一个品牌故事。品牌是啥,品牌就是「教主」本人。于是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虚构出了一个在上山下乡的拖拉机上冥想得道的气功大师形象(确实是这么编的。)这个大师在得道之后会具备种种神迹,比如隔空移物,透视眼,预测未来等等。但是这些神迹都只使用口碑传播,绝对不会有文字记载。总结起来,就是教主和释迦摩尼一样,顿悟了这套功法,他是大师,他是光,是唯一的神话。



下一步就是产品研发了。他们的产品主要分三种。

一是核心人员才能参与的气功大会,就是教主和护法开个产品发布会,带着大家一起听课一起练功。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只有「上层弟子」才有权享受,当然你去听课接受教主亲自发功是需要路费食宿自理的,同时你也需要拿出诚意自愿表达一些诚意,捐一些功德。当然这种会还有一个目的,是让你有机会见识到教主的神迹(一般是魔术表演,比如变个蛇什么的),回去宣传给其他功友。

这样的

这样的

第二大产品是练功教材。那个时代主要是光碟,磁带和课本。为了卖出尽可能多的教材,他们会将课程细分成很多门课,比如外功和内功,动功和静功,呼吸和冥想,益智和开慧,养身和祛病,单人和双修,甚至还有功舞(一种比广场舞魔性得多的集体舞蹈)等等等。为了确保正版教材的销售,他们会告诉功友,所有的正版教材上面都有印有「教主」头像的镭射防伪商标,同时每一本书,每一盒磁带都是教主亲自开光过的,但是开的光只对一个人有效,一家都教的话就要人人都买。

一年级教材

二年级教材

伴奏带


第三类产品是周边,比如贴纸和手办(其实是教主画像和教主雕像),一般的形象是一个头顶祥光端坐莲台的美男子(参考男版观音)。另外类似现在庙里的吊坠、玉石、手环、高香更是一个都不能少,所有产品都由教主亲自开光,保证有效,无效说明你功没练好,还不多买几块+7的玉佩加持。

他们有吉祥物型

蝶形

挂历型

海报形

还有利润最高的金镶玉型

有了产品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渠道搭建。小王家修炼的功法是全国普及的一种功法,所以需要搭建的是全国渠道。

当时气功最热的地方非帝都莫属,「教主」首先拿北大教授做案例,用生命科学院和钱学森做背书,以首都为大本营。

1979年3月11日,《四川日报》发表通讯员高琪、丁先发,记者张乃明的报道:《大足县发现一个能用耳朵辨认字的儿童,省有关研究部门已采取措施,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研究》,这标志着当代特异功能运动的开端。《四川日报》的消息见报后,四川医学院马上派出了一个调查组赴大足县进行调查。调查认定,唐雨的耳朵并不能辨认字。耳朵认字是弄虚作假的结果,其手法“基本上采取了魔术师的那一套”。就在四川医学院的调查还在进行的时候,3月16日,《上海科技报》迅速转载了唐雨用耳认字的消息,跟着转载这条“科技新闻”的有《河北科技报》《湖南科技报》《南方日报》《长江日报》和《甘肃日报》等,“美国之音”播出了类似的消息。香港《大公报》《明报》更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人的惊人发现。1979年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祖甲《从“以鼻嗅文”到“以耳认字”》的文章,18日,叶圣陶先生《关于耳朵听字的新闻报道》在《人民日报》发表,两文对“用耳认字”这种“荒唐的新闻”进行了批评。图为《自然杂志》封面,右侧为中国气功热幕后推手:大科学家钱学森。

当时的中宣部部长胡耀邦曾在中科院工作过,他看到这期简报,在4月23日给一些宣传部门的领导作了批示: “穆之、井丹、绩伟、曾涛、香山同志一阅。所有表演过这出丑戏的小孩都没有罪。地县委居然轻信,党报居然发表,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声中,居然出现这样荒谬绝伦的笑话,并由此推想各条战线上必然存在的能同这样笑话相比美的事情,我们该要这么警惕啊!该要这么努力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啊!” 之后,在同年11月8日,他又就《北京两个小学生能用耳朵手心和腋下认字》的报告,给两位宣传部门的领导写下批示:“穆之、井丹同志:这类事情,科学工作者要怎么办可以由他们去办。但不能公开宣传。宣传这类事情对四化没有一点用处、好处。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宣传这类事只能增加人们的迷信和思想混乱。这一点务必请你们把关。”

1980年代在胡耀邦的坚持下,中宣部对特异功能和气功的态度是“不介绍,不宣传”。这使得相信特异功能的钱学森很不满意,于1982年5月5日给老朋友、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写信。信中说:我也向您表白我的判断,我并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骗人的,但那不是人体特异功能。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中医理论是密切相关的。(文字来源:胡耀邦史料信息网)下图中左三为钱学森。

出于尊重大科学家钱学森,胡耀邦同志在1982年在5月13日作了如下批示: “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和在科学上还没有充分证实之前,报刊上不宣传,不介绍,也不批评,这两者我看是稳妥的,公正的,要坚决这么办。但可以允许极少数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也允许他们办一个小型的定期的研究情况汇编,发给对这方面有兴趣的科学工作者阅读和继续探讨。”

(图文来源凤凰网)

教主主抓本地高端市场,和各大高校打成一片,下面则派遣八大护法十大金刚奔赴各地组建分公司,不对,是开分会,并在当地挖掘招募具备组织能力的地方带头人(如现在的广场舞领导者),前期一般以本教骨干职位作为诱饵,后期则许以销售分成。有些「功法」还会使用类似传销的方式按发展的下线销售情况给足提成。


整个组织体系会按照「中央」、「大区」、「省市」、「乡镇村组居委会」来细分,确保每个「用户」都有一个上级可以接头。


在完成渠道搭建之后,只需要每天组织开会练功就行了,就跟跳广场舞一样简单,各类产品便会沿着搭建好的渠道开始正常销售。


拉人,练功,买教材,买周边,买新教材,买新周边。精确激发并满足目标客户需求+定期的客户关系管理(集体练功开会)+精准的口碑传播=盛极一时的中华神功


——分界线——


可能是职业病,我对任何一个体系的商业模式特别感兴趣,所以跑题讲了这么多。

我一直觉得气功是几千年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东西,和中医一样必然有他存在的价值。而这些所谓的「大师」,跟风而动,将龌蹉的商业目的裹挟在半生不熟的所谓功法里,直接毁掉了普罗大众对气功的认知和看法,更是直接毁掉了许许多多人的健康。这种行径实在是为人所不齿。

顺便说一句,坑害了小王一家的那位「教主」,在被取缔之后,逃到美国,没几年就被车撞死了。他的神功还是没能保护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