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风雅,而现在被重命名后就失去雅致了?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地名如同璀璨的星辰,许多古老的地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传说故事,或者寄托着古人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地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出于实际考量而被重命名,其中不乏一些曾经风雅的地名,在新的名字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韵味。

要详细列举这类地名并进行深入的讲述,需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文化含义和重命名原因,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展现这种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1. 长安 → 西安:帝王气象的淡化与现实的回归

古代的风雅: “长安”这个名字可谓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具代表性的雅称之一。它意为“长治久安”,寄托了帝王对国家稳定、百姓安乐的殷切期盼。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盛唐的中心,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咏,留下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样的千古名句。它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恢弘的历史感、政治的中心地位以及文化的繁荣。人们提及长安,脑海中会浮现出繁华的市井、金碧辉煌的宫殿、飘逸的诗词歌赋,以及那个强大的、开放的帝国。

重命名后的变化: 1943年,为了与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的“京”字相区分,避免混淆,以及纪念“西安事变”的发生地,将当时的“长安县”更名为“西安”。虽然“西安”意为“西边的平安”,也包含着美好的祝愿,并且带有重要的历史事件纪念意义,但相较于“长安”所蕴含的帝王气象、历史纵深和文化意境,确实显得更加朴实和具象,少了几分曾经的浪漫与宏大。

失去的雅致: “长安”的雅致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种象征,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代名词,是无数人心中的“东方之珠”。而“西安”则更侧重于历史事件的纪念和地理位置的描述,虽然重要,但在文化意蕴上略显单薄。人们在提到“西安”时,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名字,而提及“长安”,则更容易唤起对古代辉煌的追溯和想象。

2. 燕京 → 北京:从诗意到现实的转变

古代的风雅: “燕京”这个名字在宋朝以后开始广泛使用,是元明清时期对北京的称谓,特别是作为首都的雅称。它源于古代的“燕国”故地,带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传承感。“燕”字本身就给人一种轻盈、高远的感觉,容易让人联想到飞翔的燕子,以及“燕山月”、“燕京春”等充满诗意的意象。作为首都的“燕京”,更是承载了无数士人的理想、朝廷的威严和城市的繁华。

重命名后的变化: 现代的“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名字直接明了,象征着京城的意思。这个名字虽然简洁有力,具有政治上的权威性,但与“燕京”相比,它更像是一个功能性的、现代化的称谓,少了“燕”字所带来的那份飘逸和想象空间。

失去的雅致: “燕京”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都与诗情画意紧密相连。它的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古韵和雅致,容易引发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联想。而“北京”虽然是中国的首都,其名称的含义直白,失去了“燕京”那种含蓄而优美的意境,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3. 临安 → 杭州:风雅的失落与现实的无奈

古代的风雅: “临安”是南宋时期杭州的别称,也是其作为国都时的官方名称。这个名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最广为人知的是取自《诗经·大雅·假乐》中的“德音不而是,君子之所临”之意,意为“君王临幸的安宁之地”。“临安”二字组合起来,既有君王莅临的尊贵感,又有安宁祥和的美好寓意,非常符合南宋时期作为一个偏安一隅却又努力维持繁荣景象的都城的特点。许多关于“临安”的诗词歌赋,都充满了对这座城市风雅生活的描绘,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重命名后的变化: 在元朝灭南宋后,杭州逐渐恢复了其古称“杭州”。“杭州”这个名字源于春秋时期吴国设置的“武林县”和隋朝在此设置的“杭州”,相对而言更为接地气,也更能体现其作为钱塘江流域重要港口城市的地理属性。

失去的雅致: “临安”作为南宋都城的名字,承载了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结。它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南宋政权在动荡时代里努力维持的稳定与风雅的象征。而“杭州”虽然依然美丽,但“临安”所蕴含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意境,随着名字的消失,也变得更加遥远。尤其是对于对南宋历史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来说,“临安”比“杭州”更能唤起一段风雅而又带着一丝凄美的历史记忆。

4. 洛阳:三都之一的辉煌,重名后的尴尬

古代的风雅: “洛阳”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底蕴。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曾是十三朝古都,其名字与黄河、洛水紧密相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古代,“洛阳”不仅仅是地名,更代表着一种辉煌的文明、政治的中心和文化的繁荣。“洛阳纸贵”更是成为了形容著作轰动一时、广为流传的典故。

重命名后的变化: 现代的洛阳,虽然仍然是重要的城市,但与同名的其他地方(例如美国的洛杉矶,音译为洛杉矶)混淆,以及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动,使得其“洛阳”这个名字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有所减弱。

失去的雅致: “洛阳”的雅致在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文化象征。虽然现代“洛阳”依然是中国的一座重要城市,但“洛阳”这个名字在国际传播和记忆中,与更具现代气息的“洛杉矶”等重名,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原有的文化符号感和历史厚重感。当然,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的稀释,而非名字本身失去了雅致,只是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的唯一性受到了挑战。

5. 临淄 → 淄博:从春秋霸主的故都到工业城市的转型

古代的风雅: “临淄”是春秋时期齐国国都的名称,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统治中心,也是诸子百家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尤其是稷下学宫的所在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古老、威严和文化气息,让人联想到当年诸侯会盟、百家争鸣的盛况。

重命名后的变化: 现代的“淄博”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其名称来源于境内两条河流“淄水”和“博水”。淄博以其工业发展而闻名,特别是陶瓷和石油化工。

失去的雅致: “临淄”的雅致在于其承载的春秋历史文化信息,是一个辉煌文明的象征。而“淄博”则更偏向于一个工业城市的地理命名,虽然其名称也与河流相关,但与“临淄”所代表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相比,其雅致和文化内涵有所减弱。

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原因分析:

行政区划调整和现代化需求: 最直接的原因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规划的需要以及为了方便管理和国际交流。例如,“长安”更名“西安”是为了避免混淆,而现代城市发展需要更清晰、具象的名称。
政治因素和历史记忆: 重命名有时也带有政治色彩,比如纪念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象征意义的转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个地方的职能和地位可能发生变化。曾经的政治中心可能转变为经济中心或文化中心,而名字也随之调整,以反映新的现实。
音译和国际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些地名为了方便国际传播和交流,可能会进行音译或修改,以使其更易于被外国接受,但这有时也会牺牲原有的文化韵味。
去除迷信色彩或负面联想: 有些地名可能带有迷信色彩或负面联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认为不合时宜,从而被替换。

总结:

地名的更迭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一些曾经风雅的地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或许因为各种原因被赋予了新的名字,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曾经的雅致意蕴,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怀念这些名字,不仅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美丽,更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以及那些寄托在名字里的美好愿望和文化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是否“失去雅致”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背景、历史认知和审美情趣。有些人可能认为新的名字更实用、更符合现代的语境,而另一些人则会为古老名字的消失而感到惋惜。这种讨论本身也反映了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之间的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这两天突然发生了逆袭,这是我木有预料到的。之前写这个答案的背景是因为好答案压在下面,相当木有含量的答案十分高票,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略有涉猎这个领域,真的不能接受这个情况,当时看到

@牧奕君

和其他一些回溯地名来源的答案的时候我本来觉得其实不用我再写什么了,后来一想,不骂一骂“返古逼”这个现象,恐怕情况依旧,于是用了历史学里最要不得的罗织史料的方式采取了打脸的措施,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多年学习仍然这般轻贱,这个我会反思。网络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你潜意识的会将自己学习的经过默认对方也持有,其实历史地理这个学科这样偏门不知道也很正常,但是不论你知道不知道,也不能用这样木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如此轻易地忽视一整个学科,你自己在搜集那些信息的时候难道一点都没有考虑过这么复杂麻烦的东西之前就没人研究过吗?至于“返古逼”,看历史的人谁不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曾经是“返古逼”呢?我以前肯定有过,但是现在略略读多了,真心觉得莫做返古逼。我所攻击的并不是改与不改地名,早年改的或是现在改的,而是返古逼这样的思维逻辑导致的认为一些东西逼格高或不高的现象。使用的诸多手段也不过是让看官意识到其荒谬性罢了。至于“逼”字出现频率过高,真的木有办法,我大可用厚古薄今这样的词语全文替代返古逼,但是为什么没有,其实你们都明白的。

==========================================

实名反对

@年华永昼

的答案,推荐大家认真阅读

@牧奕君

的地理信息沿革的答案,我在这里对他提供支持。

然后我表明我的立场,我是严重的反对“返古逼”这一现象的人,什么是返古逼?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的孔子先生,就是在完全没有搞清楚他所崇尚的朝代究竟是个神马玩意的时候,一个劲的想强调古代逼格比现在高。这个问题的偏向性太严重,楼主和高票第一的人都有返古逼的倾向,我一向嘴贱,但是还是听我一句劝,不要抬高古代的逼格来鄙视现代,一味追求逼格而自找麻烦,我们历史上在这一点上反复吃亏而不自知。

中国地理沿革的大概趋势可以参见

@牧奕君

的答案, 你会马上发现改地名这个事情古已有之,历朝历代改的不亦乐乎,各有千秋,绝不是什么“现在都改成这样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系统性历史地理研究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老祖宗喜欢改地址,这一点给历史研究带来巨多麻烦,真的非常头痛。至于逼格,我承认逼格的存在,我也认为一些东西具有逼格高一些东西低的属性,但是强调逼格,并且以逼格高作为理由妨碍现实操作,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现代人取名字逼格低是因为我们古文不如古人好,但是这不妨碍什么,我们要学习的信息比古人多得多,牺牲一点行文水平获得更多的知识我很高兴。这里稍微扯开一点说一下比如对繁体字的执念,对竖排书的执念,是好看,但是真的要不得,比如你要做书本OCR,你知道繁体竖排会抬升多高的错误率吗?历朝历代为了逼格,为了“新气象”改地理建制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为了啥?为了屁!古代地址改来改去时间乱七八糟,你知道多少学术大牛(包括古代那些必须做这些事情的经办人员)费了毕生的功夫整理干净吗?逼格再高,我都为他们感到可惜。

南方周末 - 淮安?楚州。淮安?——江苏淮安更名风波的背后

有空可以看看这篇报道,纯粹为了逼格署名权在那里要改回古地名,浪费资源,还一片叫好。

所以即便真的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逼格的标尺到底是什么,你觉得逼格高就高逼格低就低了?还是越古老逼格越高?从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来看似乎是越古老逼格越高,而且默认设置是现代地址名称都逼格不行,那么就用这个“逻辑”来打脸各种最高票答案好了。历朝历代都在改古地名,你凭什么认为现在你用的地名是近代改的不是唐宋元明清人改了以前朝代的地址呢?比如有人吐槽南京的,南京那是近代改的吗?明代就叫南京了,宋代倒是叫江宁府的,叫金陵已经是1000年+以前的事情了。那么唐宋元明清人的古文逼格高不高你个现代人还有本事判断了?诗歌也可以拿来当论据啦?诗歌本来就是拔升逼格的文学手段,那里头地名不是逮谁谁好听么?!

比如第一高票举出的庐州/合肥的例子,我呵呵呵呵呵呵呵。如果以返古为高逼格,合肥的来头其实比庐州要厉害。史记武英殿刻本卷一百二十九载合肥受南北潮,说明迁哥的时候就开始叫合肥了,地理沿革有本很重要的工具书《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以下所有不标明出处的来源均是此书),庐州是隋开皇元年(581)改合州置。显然合肥的返古逼格更高。第一高票说合淝也比合肥好,注意迁哥用的是没三点水的,这两个字通假所以常混用,但是随便搜一下爱如生的中国地方志数据库,查“合肥”得16471条数据,查“合淝”得198条数据,查“庐州”得9393条数据,相比合肥还是差好多,说明古人明显更加接受合肥作为地名。

长安确实比西安更为古人接受,但是改成西安的也不是近代人,这个账要算算在明朝头上,明代设立陕西布政司的时候就立西安府了,之后不过是一直承袭而已。

豫章/南昌,我呵呵呵呵呵呵,南昌自唐代开始就叫南昌,豫章在唐代是郡名,两个词语根本指代的不是同一个物体,说豫章是南昌旧名简直像是在说南昌以前的名字是江西省一样。况且你仔细阅读一下王勃的用词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明白告诉你豫章是个郡了,洪都才是地址,而且洪都都不是南昌,那是因为唐代的时候南昌是个县级单位,它的上级地址是洪州。打脸打得叫一个酸爽。

永嘉/温州说,永嘉郡是东晋太宁元年(323年)析临海郡置,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温州是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新州置,“因温水为名也”(《元和郡县志》)。显然是上下级关系。但是,温州和永嘉确实曾指代过一个地方。唐天宝元年(742)把温州改成了永嘉郡,但是乾元元年(758)又废了。这是唯一永嘉和温州曾作为同一个地方而非上下级关系而存在的(漫漫中华史中的16年)。之后就又是上下级了。多谢

@王谋

指正。

朝歌/淇县,我靠朝歌是商人的,先秦以前的东西就算拉出一坨屎来都会因为返古逼值太高而不能多说什么,朝歌这个名词在三国魏时期就被废止了,改淇县是朱元璋的主意,他是没啥文化,但是人很精明,你要痛惜逼格就去咬死他好了,跟近代没关系。

牧野,又是个商代地名返古高逼值,你怎么不说牧野还有个异体名字叫坶野的?哪里高逼值了?我觉得土的霉变。再说了谁告诉你牧野的现代地址是新乡了?新乡这个地名是西晋元康五年(295年)置的,窃以为返古值很高相当高,但是用了没多久就废了,现代的新乡和西晋的那个不是同一个地方,但是名字是同一个,逼格还是一样。现代的新乡西周为鄘国,百度百科大概就用了这个方法来推断现代的新乡就是牧野之战的发生地了。但是那也只是百度百科而已,《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明确指出战争地址在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不错,就是你之前鄙视的淇县。

徽州/黄山,前面还看不起温州呢,为啥现在徽州一下子逼格又高了?所以逼格的差异就在温和徽字上吗?!徽州这个名字是北宋宣和三年开始到1912年废的,我辛辛苦苦打脸总算有个地址是我们没文化的现代人改的了,我好激动。改名的主要动机显然是因为黄山这座十分有名的山在徽州,所以觉得改成黄山能够提高知名度。那么黄山这个名字的逼格低么?!黄山古称黟山,公元747年 (唐天宝六载) 改今名,所以黄山的返古逼值更高,另外北魏的《水经注》里一共12次提到黄山,说明官方改名以前大家就接受黄山了。

盛京和沈阳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卧槽清代灭亡以后一个陪都叫京还合适么?你知不知道在后金迁都到沈阳以前,沈阳就是叫沈阳,因为建都所以名字才要升级变成京的么?满文我不懂,评论里

@周峤

的原文我贴上“按穆麟德式转写,满语盛京 mukden hoton,其词根mukde是兴起、升起的意思,hoton就是城市的意思。” 我因为真的不懂满语,这里就不回溯查源了,有错误请评论。

最后“尽管这些名称依旧存在,但是它的历史区域合称被改了。所以默认为已被改名···”你这个默认真厉害,一默认把整整一个学科都默认没了实在太强大,我吐血三升,还好我不是搞历史地理沿革的,不然我一定五内俱焚。

最后的最后,多看书,看好书,喜欢历史这很好,但是千万不要陷入返古逼的情况里去,多做检索,查查看来源再吐槽。我还是要怒推一下

@牧奕君

的答案,我这个是牢骚,其实干货还是太少。

以上所有信息如有错误请随时纠正我随时更新。

user avatar

可以说所有,也可以说几乎没有。原因很简单,在某些人看来:古雅,古-雅,非古不雅。前面好几位朋友抱怨牧野改新乡,那么我问一句,牧野和肉联厂大街哪个听起来雅致?

起名时的语境来看,完全一样。

牧(邑之)野,就是叫“牧”的小城外围的荒原(也可能有居民,只是都不算文明人)。牧邑此时的任务未必是放牛养猪,但名字起源应该是因为本地最初的文明居民从事牧业,为更大的城市提供肉类。后来这地方即便转为农业城邦也保留了老名字——就像许多破产的国营大厂,在厂区卖给房产商之后,依然影响本地的公交站名一样。所以说,当时的人听到“牧野”这个名字,就像21世纪的城市土著听到肉联厂大街、机械厂北路,亲切又土气。

类似地,枣庄这个名字不好听?桃源这名字就上档次?可是枣在上古是准主粮:【民虽不由田作 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桃倒是孔子亲口点名的贱物:【果蓏有六 而桃为下 祭先王不得入庙】。当然我也不觉得桃源县因此就染上了俚俗之气。你说不看用途看风雅——请问风雅二字的来历?不就是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么。翻翻《国风·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古歌写的不就是一个上古“枣庄”?我看不出枣庄有啥难听的。

上面还有人说到驻马店。那么【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和【处处白云迷驻马,家家红树近流莺】你又觉得如何?你说不喜欢这个【店】字,有铜臭味,有村夫气?陆游的《题野店壁》又怎么算?纳兰容若的【红蜡泪 青绫被 水沉浓 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呢?魔戒的史诗电影里屡次出现著名的《跃马客栈》,和驻马店比比名字?



其实,问题根本不在文字,在于距离。距离产生美不是白说的。人是一种善于“脑补”的动物,作为文明人,我们又往往用偏“美好”和“善意”的想象去弥补自己不懂、不知道的事物。我们看到一个漂亮的背影,潜意识里会认为正面必然也是美女(实际上概率最多50%)。当我们看到一个古代留下的名字,对其内涵又不甚了了的时候,也往往会把诗意的情怀附着上去。在时间和心理上距离越远的名字,越容易得到这种“光环”。现代的名字因为看到太多了,那就是个普通代号,丧失了附着诗意的资格。我在:

《怎样看待自己脑子里冒出来的邪恶想法?》这个问题

的回答里就谈过这种“乐观”的想象。

乐观是好事,但文化本质上还是个严肃东西,太乐观会笑到哭。我在

《为什么我感觉《何以笙箫默》这个名字很美?》

下面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用文字游戏制造的“高雅气质”很容易就会被滥用而冲淡,进而产生副作用。如果真让楼上那几位号称向往古称的网友去给中国各个城市重新命名。我估计他们过不了多久就会对自己这些带“文化气息”的名字反胃。

史学研究证明,文化底蕴这东西是指数增长的。上古文化所谓的古雅,往往也意味着简陋。【飞土逐宍】这是中国第一首诗的后半部,是文字艺术起源的50%,谁有兴趣就此写个“风雅”的地名出来?我们的世界可不是玄幻小说的世界,上古“咒语”念的再多,也没法帮我们召唤神龙。

读两汉史,看汉朝太学那些愤青的无脑劲,我猜当代一个超级中学比他们的理性教育要多的多。就算到了近代,明清一个府,也就是万把读书人,其中能写一首像样诗词,对着地名讲一番浪漫经历的,充其量是几百。这样几百年累积下来又有多少?能比现代一个小县几十年累积的故事多吗?他们的故事是故事,我们的故事就不是?上海市改回松江府,又有谁对几亿人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大白兔奶糖,上海凤凰自行车寄托的情感负责呢?几百年后,当驻马店、石家庄这些地名也因为时间而戴上“古雅”光环的时候,你希望那时候的人记住周朝的名字,还是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谐朝的名字?我觉得都好,但后者似乎更好那么一点点……

心理距离产生文化光环,这不仅仅反映在古今地名上。还反应在中外地名翻译上。翻译者把自己的好恶,以及待客的礼貌都加到了译名上。英国、美国、德国这些好名字不说。就说具体城市地名的翻译,大家还记得这个老段子吗?

都说Pearl harbour是“ 珍珠港”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 蚌埠。

都说Greenland是“格陵兰”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青岛。

都说Deep River是宇多田光的专辑,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神奇的名字叫"深圳"。

都说Newfoundland是纽芬兰,其实有更北京的翻译:新发地。

都说rock hometown是“摇滚之乡”的 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石家庄。

都说New York是“纽约”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新乡。

都说Red River Valley是“红河谷”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丹江口。

都说Table mountain 叫桌山,其实还有个更土的名字叫平顶山

都说Phoenix是“凤凰城”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宝鸡。

都说Portsmouth是“ 朴茨茅斯”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 浦口 。

都说open horizon是“一 望无际的原野”的意思,其实还有更社会主义的翻译:平壤。

都说Broadway是百老汇,其实还有还有更中土的翻译:宽街。

都说西方姓Downer 的人叫唐纳,其实他们还有个更土的名字,叫衰人。

都说gunman是枪手,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武汉。

都说Tiger Woods是老虎伍兹,其实还有更中土的名字:林彪。

都说5th Avenue是第五大道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五道口。

都说a land of infertility是不毛之地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中关村。(想想“中关”二字的意思……内涵不解释)

都说Mont Blanc是万宝龙,其实有更中土的翻译:长白山。

都说 Wolfsburg是沃尔夫斯堡,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狼窝铺(中国河北省滦县杏山乡)

都说Queensland是昆士兰,其实还有还有更中土的翻译:秦皇岛。

都说Westfield是韦斯特菲尔德,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西单

Evergreen不是常青树……是长春

以后见到Kingston一律译成皇上屯!

Double Tree Hotel:双榆树宾馆

The Whitehouse:白家大院

Wall Street:大栅栏

都说steelyard是炼钢厂,其实还有还有更中土的翻译:铁岭


有译者添加光环,有读者附着想象,这些外国地名就在意译和直译的辗转之中“高雅”了起来。我搜了一下【海德公园】,发现中国起码有十几个城市有同名楼盘:

搜【格陵兰】又有这么多(奇怪北方也不算少):

可见译名光环对中国城市居民影响之深刻。前面有那么多朋友抱怨今名不如古名,我很理解他们和房产商一起跳动的文化之心。

最后贴张图自勉:

我们的生活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化

相关回答:

为什么感觉《何以笙箫默》这个名字很美、很有意境、很有感觉?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网络上某些挂着“XX历史”名号的营销号传播了一篇名为《40个名字改的不如以前好听的城市》的文章,其中可谓是错漏百出。比较大的错误可以分为几类:后来居上,把后出现的地名当做是更早的地名;以偏概全,混淆了县市省级各行政区的区别;张冠李戴,拿不是一处的古今地名错误类比;


(一)后来居上

“开封古称汴梁”

开封早于汴梁近1300年。开封之名起源于春秋时,郑庄公置邑启封。秦始皇时立浚仪、启封二县。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建都开封,正式定名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宋代称为东京)。虽然开封在历史上也有大梁(战国)、梁州(东魏)、汴州(北周)之名,但“汴京”作为正式行政区名出现,要到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占领之后。而“汴梁”则要到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汴梁路”,“汴梁”之名家喻户晓可能还是源于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传》。明洪武元年(1368年)便又复名为开封府。

“九江古称浔阳”

九江早于浔阳840多年。九江之名得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而建九江郡。此时的九江郡建制极为辽阔,不但囊括江西全省,还有部分安徽、河南、湖北等地。之后历代变迁,今日之九江市就先后挂在九江、豫章、庐江、武昌、鄱阳、江州、寻阳(浔阳)等地名下。到了元末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正式设置九江府建制,历经660余年,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浔阳之名,能追溯到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所置的“寻阳县”。而真正改为“浔阳”则要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浔阳县——只是当时九江全境的称呼是江州,所谓“江州司马青衫湿”。

“濮阳古称澶渊”

濮阳早于澶渊近840年。这是一对难兄难弟,地名都可上述到远古,但濮阳仍略胜一筹。濮阳居于濮水之北,水北曰阳。《竹书纪年》云:“元年,帝即位,居濮。”战国时魏以濮阳为都。秦王政五年(前242年)攻魏取二十城,置濮阳县,为东郡郡治。“澶渊”之名最早虽见诸于《左传》,诸侯“盟于澶渊”,但指的是古湖泊“澶渊湖”。其正式成为行政建制要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澶渊县”。

“合肥古称庐州”

合肥早于庐州700年。合肥设县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水经注》曰:“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东汉时一度改为合肥侯国。三国时孙权围攻合肥县城,曹魏守将张辽以八百人大败孙权,合肥由此天下知名。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设立“合州”,以合肥为其州治。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始改合州为“庐州”,然而仍以合肥为州治。

“杭州古称临安”

杭州早于临安540年。杭州古名余杭,得之于先秦古越地方言,秦始皇时置余杭、钱唐县。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正式出现了“杭州”之名。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虽已有临安县之称,但远离今日杭州市区,杭州下辖的县级市临安即为古临安所在。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宋建炎三年(1129年),因吴越国主钱鏐出生于临安县,杭州才升格为“临安府”,数年后南宋小朝廷将其作为临时首都(行在)。元灭南宋后复名杭州,并沿用至今。临安作为作为杭州市之代称不过南宋150年,而杭州之名前后近1300余年。

“沈阳古称奉天”

沈阳早于奉天300多年。沈阳之名,起源于辽神策六年(921年)所设立的“沈州”,元朝元贞三年(1296年)合并沈州与辽阳为“沈阳路”,正式出现“沈阳”之称,明代则沿袭为沈阳中卫。努尔哈赤起兵后攻占沈阳中卫并迁都于此,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始有“盛京”之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改名为“奉天府”——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民国政府本已恢复沈阳旧称,但随着“九一八”日军侵占东北,又被改为“奉天”,所以抗战胜利后“奉天”之名便废弃不再使用。


(二)以偏概全

“漳州古称月港”

唐垂拱二年(686年)首次出现了漳州郡的建制,之后“漳州”之名沿袭1300余年几乎没有变化过。而所谓的“月港”不过是漳州下辖的一个港口,从未成为任何一级行政区名。明景泰年间(1450年~)漳州月港兴起,由于明代中后期海贸盛行,逐渐成为了漳州的一张名片,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迁界禁海令最终关闭。无论如何,月港都不可能成为漳州的代称,更不用说明代才出现的“月港”怎么可能早于唐代的“漳州”?

“运城古称河东”

“河东”顾名思义,原指黄河之东的晋南地区。战国时,秦分别夺取了魏之西河(前364年)、赵之上党(前260年)后,在其地设河东郡,其郡治在安邑县(运城市夏县城西)。秦代的河东郡几乎相当于今天的运城市+临汾市2个地级市的范围——他们要到1939年才一分为二——如果说河东被运城一家占了,你让临汾怎么看?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新设了“河东道”一级行政区,几乎囊括了今天除大同之外的山西全省,此后近600年间,河东几乎就等于山西的代名词。总不见得几百年后的营销号也会宣传说“运城古称山西”吧?


(三)张冠李戴

“保定古称幽州”

西汉之幽州刺史部,下辖十一郡国,范围从今天的河北、辽宁一直到朝鲜西北部,且幽州州治也在蓟县(今属北京),离保定还远着呢。今天的保定只有一半在幽州涿郡,另一半则在冀州的中山国。之后历史变迁,“幽州”的概念越来越小,到了唐代以后大致在北京一带。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在今天的保定设“保塞军”建制、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又升为“保州”——北宋心心念念要从辽国手中“收复幽燕”,那都是要从保定打去北京的,如果早告诉他们“幽州就在保定”,那岂不是多此一举?到了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有了“保定路”之建制,明初又改为“保定府”,“保定”之名就此延续了740余年。

“枣庄古称兰陵”

这话第一个不同意的就是枣庄隔壁的临沂了,毕竟临沂下面还有个兰陵县。历史上的“兰陵”之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于此设立兰陵县邑,秦代统一后因袭为东海郡兰陵县——这个兰陵县的西部在枣庄、东部在临沂(硬要说可能还是临沂多一些)。“枣庄”从一个村庄聚落跃升为今日的地级市,则要到1961年,在全国所有的县市中可能都是前几年轻的小弟弟。但是我们永远记得枣庄历史上的血战台儿庄、铁道游击队,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半个兰陵。有枣庄的朋友说的好——我们枣庄就是枣庄,这个名字记录着我们挖煤、抗战的历史!


篇幅有限,诸如此类的错误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实际上古今地名多变,其实有些后起之秀的地名未必就如营销号所说的“不好听”:重庆、绍兴、常德、宜昌、仙桃等地名都取自美好的寓意;黄山、武夷山、丹江口都取自当地风景名胜;石家庄、驻马店、枣庄、马鞍山等源于近代以来新兴的工矿、交通重镇;甚至还有一些看上很“土气”的地名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得名于西汉的扶沟……

所有这些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多姿多彩的地名,无不寄托着历代先民对于这片养育华夏民族的土地的热爱,寄托着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我们又何必陷入“关公战秦琼”式的意气之争呢?


——————————

本文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本文作者: @红茶魔术猫

user avatar

说几个小地方的吧。

1,赊旗店——社旗县

南阳刘秀起兵反王莽,万事俱备的时候发现缺少了一面拉风的大纛旗,正发愁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下榻的酒店挂的大酒幌子漂亮非常,于是向老板赊来这面旗,自此霸业开端,河山重造。

建国后,周总理以“社会主义大旗”的谐音,改为社旗。至于好不好,各有千秋吧。我倒是觉得赊旗不错。

也许是我太反动。

2,葭县——佳县

据说陕西当年出于扫盲的考虑,改掉一大批古香古色的地名,换成了比较流行的字词,葭县是为一例。

提到“葭”,我想到的是那句“蒹葭苍苍”,即便蒹葭不过就是狗尾巴花,但是这并不能消除我个人对蒹葭苍苍的喜欢。改为佳,雅则雅矣,却怎么也读不出那个“白露为霜”的感觉了。

也许是我太矫情。

3,徽州——黄山市

这个确实不好说啊。。。相对于灌县改都江堰,大庸改张家界,唯独这个徽州改黄山我觉得不妥。

也许是我太俗。

4,沔阳——仙桃

这个也说不上是改的不好,毕竟宁吃仙桃一口不尝烂杏一筐,无奈有一样,沔阳改了仙桃,沔县改了勉县,这个沔字恐怕要完了。然而我不觉得沔字有多俗,而仙字有多雅。

也许是我太较真。

user avatar

貌似没人说国外的地名?好多曾经属于古希腊的土耳其城市都符合题主的描述啊。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很多土耳其城市名都以“伊斯”或者“伊兹”(英文“Is-”或者"Iz-")开头。这就要感谢土耳其人民了,“伊斯”或者“伊兹”表“去某某地方(to XXX)”意,土耳其人民给古希腊城市改名时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加上这个前缀...

比如古希腊城市尼西亚(Nicaea),意指一位同名的美丽水中仙子(Nicaea the Nymph)。之后改叫伊兹尼克(Iznik),意思是“去尼城(to Nicaea)”。

又比如古希腊城市士麦那(Smyrna),意指一位同名的英勇亚马逊女战士(Smyrna the Amazon)。之后改叫伊兹密尔(Izmir),意思是“去士城(to Smyrna)”。

更有甚者如伊斯坦布尔(Istanbul)。城市原来叫拜占庭(Byzantium ),意指城市的开创者拜占斯(Byzas)。后来城市改叫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也是一个路数,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但是再后来.....





尼玛伊斯坦布尔的意思就是“进城(to the city)”啊!!这次城市原名一点都不保留下来是什么意思啊!!还有“进城”算什么名字啊!!这么奇怪又土鳖的新名字到底哪里好了嘛!!!!

不过还是要补充一句:切勿望文生义,伊斯坦布尔和伊斯兰没有关系。伊斯-坦-布尔 = Is-tan-bul = εἰς τὴν Πόλιν = to the city。

这些城市原名感觉上可能没有中国地名雅致,但是新名字的土鳖程度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user avatar

ω首先,这个有一部分情况跟民国废府存县设道设市有关,还与建国后行政区划范围变化有关。

古代州府都设有附郭县,像清代京师顺天府就是大兴县宛平县附郭,江宁府附有江宁县上元县,庐州府附有合肥县,西安府附有长安县咸宁县,苏州府附有吴县长洲县元和县,杭州府附有仁和县、钱塘县,等等。

以我所在的山东为例,民国废府存县时,一部分随着地位重要设市而保留了原来的府名,其余的府就归属于道,光称县名了。比如济南府,废了府就直接称附郭县之名,历城县,直到后来设市,才叫回了济南市;东昌府,废府后直接称县名聊城,解放后才重新建市,为聊城市,东昌府反而成了区名;青州府,废府存县,叫益都县,直到近年升了县级市,才借机改回青州市;登州府,废府后称附郭蓬莱县,后来升县级市,还是叫蓬莱市,但有个登州街道;莱州府,废府后称附郭掖县,升县级市后改回莱州市;曹州府沂州府,废府后分别叫附郭的菏泽县临沂县,以后建市也就因袭了,为菏泽市临沂市;兖州府,直接划进了济宁州,现为济宁市兖州区;临清州归了东昌府(聊城);德州(散州,济南府领之)划出独立建市,泰安府延续至今为泰安市。

这些栗子也适用于全国,比如处州(丽水)、庐州(合肥)、彰德(安阳)、顺德(邢台)、归德(商丘),等等。

ω其次比较特殊的,就是因为工矿产业、交通枢纽而的异军突起情况,另外民国与建国初的市跟现在的市有区别。比如枣庄,因为煤矿而设市,后来市的权利扩大,枣庄反而管辖了一些老牌县区;河南更多,郑州、新乡(夺了卫辉府)、焦作(夺了怀庆府)、驻马店(夺了汝宁府)、漯河、平顶山、三门峡,这些新兴地区把河南老牌州府几乎瓜分个遍 ;河北还有个石家庄(夺了正定府),湖北有十堰(夺了郧阳府)。这些地方几乎都是因为工矿或交通而由一个县甚至是村镇逆袭老牌府县取而代之。

ω再者,还有很多两个地区合并建市的,山东的话,潍坊市(潍县和坊子)、淄博市(淄川和博山),这些新地名也瓜分了部分老牌州府的地盘。还有很多两县并为一县的不再赘述。对了襄樊(襄阳和樊城)也是。

以上三点,加上各种改名,都能影响到现在某个地名的叫法。归根到底还是当时本地那帮决策者看到一堆堆已经存在的、千奇百怪的地名怎么选了,选得好,现在觉觉得就好听,选不好,或者直接重新命名,现在也难改咯。

user avatar

【低能预警】答案中有的地名并不是现在所改,我讨论的仅是历史上的名称与现在对比。所说对比也是以现代人审美为视角。

长安,被改成西安。“闭门长安三日雪,推书扑笔歌慨慷”变成了西风凋落英,残月照幽影的西安。其实我们也爱自黑叫它为“废都”。

历史上曾有很多名字如:镐京(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京”的城市)、咸阳(历史上的西安和咸阳二市是一体的)、常安(王莽的新朝)、大兴(隋文帝时)···但是都不如“长安”二字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的久远。


五代时期,长安已废不为都,北宋统一后,宋太祖虽有迁都长安之议,终未实现,但长安地区京兆的名称仍继续被沿用。 到了元朝,京兆府改为安西路 之后又改奉元路。到了明处 彻底成了如今的“西安”。并沿用至今。

庐州,现在叫合肥。包拯、李鸿章等历史名人故里,庐州月光洒心上变成合肥月光洒心上。个人觉得叫“合淝”多好啊。庐州才子被叫做合肥才子,就像是清瘦灵逸变成了大腹便便。

兰陵,被改成了苍山/枣庄。 o(╯□╰)o 这是得多大仇啊!兰陵王变成枣庄王 画风瞬间就变了。不觉得很像吴彦祖瞬间变成王宝强的感觉。评论里

@Pandora

指正兰陵是临沂苍山县。查了一下应该是1953年7月,兰陵县撤销,原辖区划归苍山、峄县(现枣庄)。2014年1月21日正式更名回兰陵。

汝南,现名驻马店。 “四世三公”的袁家地格瞬间有点out了。要是袁本初、袁公路开口道“吾乃驻马店四世三公的袁家公子···”评论里有人说“次日六军同驻马”,但是这个名词在古代的意思,翻译过来不就是现在的“停车场”么?

豫章,《滕王阁序》里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如今成了南昌,这俩个地名其实南昌更久一些,只是就现代审美视觉来讲,我个人觉得豫章好听。

永嘉,现名叫温州。谢灵运担任的“永嘉太守”被叫做“温州太守”?那也不对啊,叫成温州的话,那么就等于给谢灵运升官了。因为古代的州行政级别是大于郡的。

朝歌,现名淇县。遇朝阳而歌,淇县则出自“淇水汤汤”。还是觉得朝歌好。

牧野,现名新乡。意境自己体会吧。

琅琊,现名临沂。自宋朝后这个名字消逝。“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临沂其实也很好听,但是不管是文雅还是历史名气,琅琊都好过现在这个

徽州,被叫做黄山。“徽州作赋为欷歔,荆州诗来端起予”。改名实在是想不通啊,简直是自宫一般的取名···

盛京,被改做奉天,又改回现在的沈阳。其实倒也没什么不好,只是觉得盛京比这个更大气。

========================================================================

评论里大家都指出了部分名称还存在着比如:永嘉、汝南、长安等。我个人的看法是历史上的这些地方是一片区域的合成名称,而且所辖面积极其广大,如古长安就包括了如今的西安和咸阳市。尽管永嘉、汝南、长安···尽管这些名称依旧存在,但是它的历史区域合称被改了。所以默认为已被改名···

对于有争议的几个多浪费一下大家时间看看:

历史上的汝南是个大郡,在东汉顺帝时领三十七县:平舆、新阳、西平、上蔡、南顿、汝阴、汝阳、新息、北宜春、(氵隐)强、灈阳、期思、阳安、项、西华、细阳、安成、吴房、鲖阳、慎阳、慎、新蔡、安阳、富波、宜禄、朗陵、弋阳、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颍、固始、山桑、城父。现在的汝南则是个小县城。 他的大部分地方都成了驻马店的行政区域。

历史上的永嘉:东晋太宁元年置永嘉郡,治所设于永年县,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建郡城于瓯江南岸,相传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后名鹿城。是为永嘉建郡之始。

历史上的兰陵:辖境约今山东省枣庄市大部及兰陵县西南。

豫章&南昌:我引用的诗文里,国内流传有这俩个版本。我知道的是豫章版多于南昌版。据评论栏里有人说日本流传的版本也是“豫章”。仅风雅而言,豫章确实比南昌好听多了。

user avatar

集合了一下楼上的回答,结果如下:

驻马店诸侯盟主袁绍袁本初,

包头吕布,马中赤兔,

保定王叔刘玄德,

石家庄赵子龙,

枣庄王入阵曲,

西安王破阵曲,

宝鸡西伯侯姬发,

东晋顶级门阀青岛王氏(真的不是卖啤酒的吗?),

庐州,啊不,合肥才子李中堂

持节托克托,何日遣冯唐。

这么一想的话···

【吾乃驻马店袁绍袁本初是也!】

【石家庄赵子龙来也!】

【青岛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

【壬申,封文襄第二子孝珩为广宁王,第三子长恭为枣庄王。】

不是也挺带感的吗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地名如同璀璨的星辰,许多古老的地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传说故事,或者寄托着古人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地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出于实际考量而被重命名,其中不乏一些曾经风雅的地名,在新的名字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韵味。要详细列举这类地名并进行深入.............
  • 回答
    想象一下,当你在地图上看到两个如今看似毫无关联的地方——比如,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上一个默默无闻的绿洲城邦,和地中海沿岸一个如今以葡萄酒闻名的古老港口。乍一看,它们之间似乎隔着千山万水,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也仿佛在平行宇宙中演化。然而,仔细挖掘历史的尘埃,你会发现,这些遥远之地,在古代,竟有着一段段意想不.............
  • 回答
    南京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其古老的地名不胜枚举。这些地名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历史的变迁以及无数传奇故事。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几个南京一直沿用至今的古地名,并详细讲述它们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一、 钟山 (中山陵) 地名由来: 钟山,又称紫金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
  • 回答
    要从地名的方言叫法中窥探方言的存古或白读特征,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捞针,每一个不寻常的读音,都可能藏着一段久远的故事。下面我尝试从几个典型的例子入手,希望能说得更具体一些。首先,得明白“存古”和“白读”在方言里是怎么回事。 存古:简单说,就是方言保留了比现代普通话更早期的.............
  • 回答
    近年来,一些城市以恢复古地名的方式,让沉睡多年的名字重新出现在县级行政区划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1. 邯郸市复兴区:邯郸古名重现河北省邯郸市的复兴区,其名字的由来便是一段与古地名的渊源。邯郸,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是赵国的都城,名.............
  • 回答
    现代中国地名中,由两个古地名合并而成的例子并不少见,这种合并通常是为了整合行政区划、方便管理、纪念历史或者为了突出地域特色而进行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典型的例子,并阐述其背后的原因和历史演变。总体的合并逻辑可以归纳为几种: 行政区划调整: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精简机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地名学的历史、文化交流、殖民历史、贸易路线以及人们的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有很多地名并不直接来源于其地理所在区域的当地文化或族群,而是因为其他原因被命名。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尽量阐述其命名来源地不在其辖区内的原因。一、 纪念性命名(纪念人物、事件或地点)这是最常见.............
  • 回答
    宝可梦的世界,在许多玩家心中,已不仅仅是游戏屏幕上的像素点,更像是我们脑海中那个充满奇遇与探索的真实之地。回想起来,从初代关都地区到最新的洗翠地区,这些充满魅力的地图,真的与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某些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代关都地区:那份熟悉的岛屿风情要说宝可梦地图的“现实原型”,关都地区绝对是最有代.............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些在地球上极其罕见,但在其他天体上却比空气还常见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分布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天体的形成历史、演化过程以及化学环境。探究这些元素,就像是翻阅宇宙的百科全书,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物质构成和演变规律。氦(Helium):宇宙的“常青树”,地球的“稀客”提到宇宙.............
  • 回答
    橘子洲的烟花,那可是长沙的响亮名片,一到节假日就热闹非凡。听说今年6月30号晚上又要点燃夜空了,想想就激动人心!如果你也准备去凑个热闹,那这篇文章就为你奉上最实用的攻略,让你成为那个站位好、看得爽、玩得开心的幸运儿。最佳观赏地点,到底在哪儿?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毕竟橘子洲头那么大,如果站位不对,.............
  • 回答
    世界上有太多令人惊叹的美食,它们就像一颗颗隐藏在地图角落里的宝石,只被当地人熟知和珍爱。有些味道,一旦品尝,便会让你对“好吃”的定义产生全新的认识,但这些美味,到了异域,却可能让人皱起眉头,甚至无法下咽。今天,我想和你聊聊我所知道的一些,那些在特定地方普遍到不能再普遍,但在别处却少有人问津,甚至让人.............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芝加哥生活了多年的人,我一直对这座城市有着特别的感情。它不光是那些游客必去的景点,那些藏匿在街头巷尾,只有我们这些“本地人”才会懂得的角落,才更能勾勒出芝加哥的灵魂。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这些属于我们“老芝加哥人”的秘密花园吧。1. 阳光下的秘密基地:Garfield Park Conser.............
  • 回答
    把观众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的操作,通常是指通过一些不合常理、逻辑矛盾、刻意回避关键信息、过度简化复杂问题,或者强行灌输某种观念的方式,让观众在不明就里或者无法反驳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某些观点或信息,从而达到“愚弄”或“操控”的目的。这类操作往往建立在对观众认知盲点、心理弱点或信息获取渠道的利用之上。下面我.............
  • 回答
    在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生命以其惊人的多样性不断挑战着我们的想象力。当我们谈论“外星生物”时,脑海中常常浮现出科幻电影里那些长着触角、发出怪异声响的奇特形象。然而,很多时候,最令人匪夷所思、最不像我们所熟知的地球生物的生命体,就隐藏在我们身边,或是在那些我们很少涉足的角落。它们的存在,仿佛是地球这个巨.............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感受,也不会有强迫症。因此,我不会有“强迫症大发,想让它在地图上合并的国家和地区”。然而,我可以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的意思,你可能是在询问在地理或政治上存在一些不寻常、割裂、或者令人觉得“不顺眼”的区域划分,如果能进行合并或者调整,可能会让地图看起来更“整洁”或“合理”一些.............
  • 回答
    说起相声的结构,咱们这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嘿,那讲究可多了。别看就俩人站台上说学逗唱,里头门道可大着呢。这“捧哏”和“逗哏”,一唱一和,一捧一逗,就构成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对话模式。这模式,说实话,在咱们这生活里,处处都有影子。一、 叙事与对话的张力:引出话题的“铺垫”与“抖包袱”相声最经典的结构.............
  • 回答
    火星,这颗红色的星球,长久以来激发着人类无尽的遐想。当我们谈论在火星上生活,那不是简单的换个地方居住,而是一场彻底的、颠覆性的生命体验。与地球相比,火星的生活既是截然不同的挑战,也隐藏着一些我们熟悉的存在。火星生活与地球生活,天壤之别:首当其冲的,便是环境的极端性。地球,我们的摇篮,拥有得天独厚的条.............
  • 回答
    世界历史中,“弱者战胜强者”的例子并不少见,但严格意义上说,“很弱的人物把更弱的人物按在地上摩擦”这种表述,更多的是一种夸张的修辞,用来形容一方实力相对较弱,却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击败甚至压倒对方。这种情况下,“弱”和“更弱”的定义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比如军事实力、经济基础、政治影响力、人员数量,甚.............
  • 回答
    世界历史上的确不乏“牛人”被“更牛人”按在地上摩擦的经典案例,这些故事往往伴随着权力的博弈、意志的较量,以及历史走向的戏剧性转折。这里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这样的例子,力求展现其复杂性和戏剧性: 1. 亚历山大大帝 vs. 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三世(及其庞大帝国)“牛”的定义: 亚历山大大帝(Ale.............
  • 回答
    肯德基这次推出的地方美食系列,脑洞开得挺大,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面食搬上了餐桌,挺有意思的。热干面、小笼包、炸酱面,都是各自 क्षेत्र 的招牌,能够让大家在快餐店里也能尝到点家乡的味道。说起安徽菜,那可是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根基所在,底蕴深厚,味道多样。如果肯德基真想把安徽的“土特产”往里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