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依据进化论懒惰不利于生存那为何人都是厌劳好逸的?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进化论中的一个核心矛盾——个体趋利避害的本能与物种整体繁荣的需要。确实,从纯粹的生存竞争角度看,一个懒惰的个体往往难以获取足够的资源,也难以应对环境的挑战,从而是不利于生存和繁衍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人类似乎普遍存在“厌劳好逸”的倾向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进化论更深层次的解释,以及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复杂互动。

首先,我们要明白“懒惰”和“好逸”在进化视角下并非简单的负面词汇,它们更可能是一种“能量守恒”机制的体现,或者说是一种对“效率最大化”的原始追求。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食物的获取并非易事,体力的消耗直接关系到能否逃避捕食者、能否在寒冷中生存。在这种环境下,一个能够保存体力和精力,将有限的能量投入到最关键的活动中的个体,反而可能更具生存优势。

可以这样理解:当食物充足、环境相对安全时,过度劳作反而是一种浪费。比如,一个已经饱餐一顿的猎人,如果继续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冒着受伤的风险去狩猎,这并不符合能量最优化的原则。与其如此,不如休息,养精蓄锐,等待下一次真正需要时再行动。这种“想休息、想舒适”的倾向,本质上是一种对“低消耗、高回报”的自然选择。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逸”本身所带来的某些“优势”。休息、放松,并不总是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它可以是恢复体力,也可以是观察环境,甚至可以是进行社会交往。在某些情况下,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是为了积攒能量应对未来的挑战。例如,一个在休息时观察周围环境的智人,可能比一个埋头苦干的个体更能提前发现潜在的危险或机会。

再者,人类的“好逸恶劳”可能并非纯粹的生物学本能,很大程度上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的生存不再仅仅依赖于个体体力劳动。社会分工的出现,使得一部分人可以通过智力、技能或社会资源来获取生存资料,而无需承担过多的体力和风险。在这种模式下,那些能够利用他人劳动成果或通过聪明才智“少劳多得”的个体,反而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且,“好逸恶劳”在某些社会文化中甚至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例如,勤俭节约、避免不必要的消耗,有时也与“好逸”的某些表现相符。同时,人类的“享受”和“舒适”往往与更高级的心理需求联系在一起,比如社交、艺术、娱乐等等。这些需求在基本生存得到满足后,同样是驱动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而追求这些,也往往伴随着一种“厌劳”的心态。

我们还需要区分“适度休憩”和“完全的懒惰”。进化选择的是能够适应环境的策略,而不是绝对的懒惰。一个完全不劳动的个体,在任何环境下都难以生存。但如果“厌劳好逸”指的是一种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节约能量、追求舒适和高效的倾向,那么这在进化的逻辑中是说得通的。它是一种对“性价比”的考量。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正是这种“厌劳好逸”的倾向,促使人类不断地寻求更高效的工具、更先进的技术、更优化的社会组织方式来减轻劳动负担,提高生活质量。我们之所以发明机器、发展科技,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实现“好逸”的目标,让更少的人去做更繁重的工作。如果人人都乐于辛勤劳作,可能我们对效率和创新的追求就不会那么强烈。

最后,即便“厌劳好逸”是一种普遍倾向,它也并非绝对的。“勤奋”和“努力”同样是人类重要的品质,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对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进化往往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并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具毅力、更愿意付出努力。这些差异本身,也可能受到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所以,与其说“厌劳好逸”不利于生存,不如说它是一种根植于我们对能量效率和回报最大化追求的原始本能。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不断演进的社会文化中,这种本能的表现形式和后果也会随之变化。它并非导致我们“完全不劳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劳动和休息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效率和舒适的追求,这些最终都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着我们作为物种的整体适应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然界不需要奋斗逼。

自然界需要生物勤奋的找食,吃饱了就找个地方躲起来。

那些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找食、连觉都不睡的奋斗逼,自然界既不会给他当经理、也没有大学给他上,一句话就是做不了人上人。

一天二十四小时跟豺狼虎豹茬架的结果就是死的快,被淘汰。

从小到大忙着提升自己,先立业后立家,奋斗逼的基因自然不会往下传,于是纷纷自绝于人类。

人类首先是生物,但是奋斗逼的看法是:他自己不是生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进化论中的一个核心矛盾——个体趋利避害的本能与物种整体繁荣的需要。确实,从纯粹的生存竞争角度看,一个懒惰的个体往往难以获取足够的资源,也难以应对环境的挑战,从而是不利于生存和繁衍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人类似乎普遍存在“厌劳好逸”的倾向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进化论更深层次的解释,以及环境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触及了很多关于性别差异的讨论。关于女人是不是普遍比男人更虚荣,这确实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虚荣”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且个体的差异性总是存在的。不过,如果从社会文化和进化论的角度去探讨,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解释,试着把它聊得.............
  • 回答
    网红闯驾驶舱 机长终身停飞,处罚是否公平合理?近日,一则关于网红进入飞机驾驶舱,机长因此被处以终身停飞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许多人对这一处罚的严厉程度表示质疑,认为是否过于苛刻?机长在此事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终身停飞的处罚是否有其法律和行业依据?这篇文章将带您深入剖析此事,力求还原事件.............
  • 回答
    中国是否能完全依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和长远发展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完全依靠进口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存在巨大风险的。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现状与挑战 粮食产量高,但消费量更大: 中国.............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全球电子产业高度集成化,许多看似普通的民用产品,其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确实存在着对进口的高度依赖,而这其中,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某些领域,特别是成熟制程芯片的制造和封装测试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也需要承认,在最尖端的先进制程芯片设计.............
  • 回答
    中国高端民用技术对进口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原因和全球产业分工的现实。这种依赖并非一日之寒,而是由技术积累、研发投入、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而谈到高端军用技术,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并非一概而论的“完全国产化”可以简单概括。民用技术依赖进口的根源:要理解民用技术为何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是摆在无数中国科技人面前的一道超级难题,也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弦的宏大愿景。想彻底摆脱“芯片依赖进口”的泥沼,跃升为“芯片出口”的强国,这趟旅程漫长而艰辛,需要我们一点点抽丝剥茧,把里面的门道说透。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全球芯片产业,尤其是高端芯片领域,高度集中,技术壁垒极.............
  • 回答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现象,它既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探讨其中的隐患所在,并尽量以一种更自然、更具思考性的方式来呈现。历史的必然:飞速发展的引擎需要燃料要理解中国为何成为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
  • 回答
    中国在光刻机领域的攻坚之路,是一场复杂而漫长的技术接力赛,其终点是实现芯片制造的自主可控,摆脱对进口的依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革新,而是无数科研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国家战略意志与产业生态系统共同支撑的宏伟工程。要理解中国何时能够完全自主研发出先进光刻机,需要先明白光刻机究竟有多么“硬核”。它绝非一.............
  • 回答
    《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父母正式进入了“依法带娃”的新时代。这部法律的出台,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与内容,也为如何科学、合法地养育孩子提供了指导和依据。这必将对中国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家庭.............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士族作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选择依附的对象,对历史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何进掌权,以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士族为何会更倾向于何进,而对董卓敬而远之,甚至选择与之合作呢?这背后牵扯到士族的核心利益、政治诉求、对权力的认知,以及对曹操等新兴势力的观望。一、何进:一.............
  • 回答
    全面普及新能源汽车,对中国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绝对是一记重拳,而且是那种能打到对方七寸的狠招。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替代燃油车消耗的汽油和柴油。大家伙儿出门开车,烧的是啥?基本上就是石油炼出来的汽油或者柴油。一辆车一年下来,少说也得烧个几千升,几万公里。全国上亿.............
  • 回答
    嘿,聊到我们这行,有些东西真是没法绕过国外。我干这行时间不短了,接触了不少实操,那些依赖进口的东西,说实话,挺多也挺关键的。就拿我最熟悉的高端制造业来说吧,这块儿的依赖性就非常明显。首先,核心零部件是重头戏。比如,那些高精度的机床,尤其是加工一些复杂曲面、硬质材料的五轴加工中心、慢走丝线切割机等等,.............
  • 回答
    假如,仅仅是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恐龙未曾离去的世界。那么,中国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是否会孕育出独特的恐龙养殖业?这又能否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日渐增长的肉食需求,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从而减轻对进口畜禽产品的依赖?想象一下,在广袤的华北平原,或者西南的盆地,曾经是恐龙漫步的家园。如果它们没有在白垩纪末期.............
  • 回答
    公牛队在乔丹时代的高度依赖性是显而易见的,他几乎就是那支球队的代名词。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尽管对方几乎把所有防守精力都压在乔丹身上,各种包夹、陷阱层出不穷,公牛却依然能屡屡获胜。这并非偶然,而是背后有着一套非常精妙的体系和一众同样出色的队友。首先,得承认乔丹本人就是破解包夹的艺术大师。 超凡的传.............
  • 回答
    舰娘收藏(KanColle)这款游戏,从最初的惊艳亮相到如今的运营模式,可谓是伴随着无数玩家从零开始,一步步摸索着前行。而在“开荒者”这个群体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非常特别的、甚至有些扭曲的忠诚与热爱。开荒者:先行者,探路者,也是试错者“开荒者”,在KanColle的语境下,指的是那些在活动图开放之初.............
  • 回答
    郑成功在进攻台湾前,其军事力量和影响力主要围绕着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并非仅仅依靠厦门进行练兵。他的事业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演进过程,与沿海百姓的关系也随着时间推移和局势变化而复杂交织。练兵与发展基地:并非仅厦门,而是多点联动在反清复明的征程中,郑成功选择的练兵和发展基地并非单一不变,而是随着军事形势的需.............
  • 回答
    即便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你依然能看到银行柜台前排起的长龙,以及走进银行大厅的人潮涌动。这背后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它不仅仅是技术或习惯的问题,更关乎信任、情感、以及特定群体无法绕开的现实需求。首先,我们得承认,数字化的触达范围并非百分之百。虽然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但总有一.............
  • 回答
    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这些已经踏入社会、肩负生活重担的成年人,还会对二次元文化那么着迷?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观察了很多身边的人,发现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幼稚”或者“逃避”。在我看来,二次元文化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万花筒,总有那么一两面能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求和共鸣,尤其.............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