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可以完全依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吗?

回答
中国是否能完全依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和长远发展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完全依靠进口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存在巨大风险的。

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现状与挑战

粮食产量高,但消费量更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粮食产量很高,但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巨大的粮食消费量。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已实现“十七连丰”,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口量不等于缺口,而是结构性补充和平衡: 中国进口的粮食并非完全是“短缺”的体现,也包括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如大豆、玉米、小麦的特定品种)、国内生产成本高昂的部分(如部分猪肉所需的饲料玉米)以及平衡国内外供需关系的策略性考量。
耕地面积的限制: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的减少是一个长期挑战。
水资源短缺: 中国大部分耕地集中在北方,而北方又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限制了粮食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环境压力: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可持续农业发展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干旱、洪涝、高温等)对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和破坏性,可能影响粮食产量。

二、 完全依赖进口粮食的潜在风险

1. 国家粮食安全与主权风险:
供应稳定性问题: 粮食生产受地缘政治、国际贸易政策、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主要粮食出口国发生内部动荡、贸易战、出口禁令或大范围歉收,中国的粮食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可能引发粮食危机。
价格波动风险: 国际粮食价格受全球供需、投机资本、汇率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完全依赖进口意味着中国易受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可能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影响民生稳定。
“卡脖子”风险: 某些关键品种的粮食(如用于饲料的玉米、大豆)如果过度依赖进口,可能被“卡脖子”,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这会对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等下游产业造成严重冲击。

2. 经济与社会影响:
巨额外汇支出: 大规模进口粮食需要动用大量外汇储备,这可能挤占其他关键领域的投资,并对国家经济造成压力。
国内农业的衰退: 如果国家过度依赖进口,国内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可能会下降,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停滞,甚至出现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农业荒芜的现象。
食品安全与质量隐患: 进口食品的监管和质量控制是复杂的问题。一旦监管出现漏洞,可能导致不合格或不安全的食品流入国内市场,影响消费者健康。
文化与饮食习惯的改变: 长期依赖进口可能导致中国传统主食的消费比例下降,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对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传承带来一定影响。

3. 国际政治影响:
受制于人: 在国际关系中,粮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过度依赖他国粮食供应,可能使中国在国际政治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在某些问题上被迫妥协。

三、 中国应对粮食问题的策略与方向

正因为存在上述风险,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国内粮食的稳定供应:

坚持“立足国内、确保产能、少量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 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核心是“立足国内”,即保障国内粮食的生产能力是第一位的。
稳定和提升粮食产量:
保护耕地红线: 严格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耕地非农化。
提高单产水平: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良种、良法、良田、良机,提升耕地质量,发展智慧农业。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能力: 鼓励农民种粮,增加种粮补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农业: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有机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发展耐旱、耐盐碱等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
优化粮食进口结构与管理:
多元化进口来源: 避免过度依赖少数国家或地区,与更多国家建立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
战略性储备: 建立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包括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以应对突发事件。
进口大豆、玉米等部分品种: 这是为了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平衡供需关系和支持相关产业(如畜牧业)发展,但同时也在努力提高国内大豆产能和玉米单产。
保障食品供应多元化: 除了粮食,中国也重视肉类、蔬菜、水果等其他食品的生产和供应,构建多元化的食品供应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 与友好国家开展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参与全球粮食治理,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稳定。

四、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完全依靠进口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是不可行、不可靠的,并且存在巨大的风险。 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是立足国内、自给为主、辅以进口、强化储备。 尽管进口在平衡供需、满足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只能作为对国内生产的补充,而不能替代国内自主的粮食生产能力。

中国需要继续努力提高国内粮食的产能和质量,同时也要审慎地管理好粮食进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不被外部因素所挟持。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关键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这种问题的人,我可以下个结论:属于对“数量”这个经济活动中的基本概念缺乏有效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很多发达国家粮食完全依赖进口”这个描述。。。表现出了一种懵懂的世界观。

提问者的问题具体到粮食话题上,就是对14亿人需要消费多少粮食,国土范围内能生产多少粮食,国际市场上能购入多少粮食,完全没有概念。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通过阅读数据,建立正确的“数量世界观”,对所处世界、国家的农业生产和消费构建起码的数量级的观感。只要完成这个过程,不需要讲什么国家安全的大道理,也可以得出关于农业生产的正确结论。

简单说明如下:

先看条新闻,不对,旧闻:

加拿大将向中国出口50万吨小麦 创5年内最大交易

50万吨小麦就是“五年内”最大单笔交易了,那么这个数字是什么尺度呢?50万吨,就是500,000,000公斤,10亿斤小麦,听上去很多?换算成人均,每人不到一斤而已,一天左右的分量;也就是说,农业大国加拿大对中国完成了一笔巨额出口交易,只能解决我国居民人均两顿饭左右的消耗量。

把视角放宏观来看。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

2014年中国粮食市场综述

摘要:

初步核算,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


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万吨,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增长0.8%。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幅连续3年下滑,说明我国粮食生产受到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连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受限。

在连续十一年的增产后,我国谷物总产量达到了5亿吨这个数量级,加上其他粮食作物,总量超过6亿吨,但增长的幅度已经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开始放缓。

如此庞大的产量,能不能100%解决需要,实现粮食的纯自给?答案是不能。

以小麦为例: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粮食产量公告,2014年我国小麦产量高位爬坡,连续11年增产,实现产量12617.1万吨,较2013年增加404.5
万吨,增幅3.5%
;小麦播种面积24064千公顷,较上年减少76千公顷。2014年,我国冬小麦产量继续增长,达11989.9万吨,较2013年增
加423万吨。

和粮食总量一样,小麦产量也实现了“十一连增”,可是,产量的增长却赶不上消费量的增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4年12月份发布的“中国小麦供需平衡表”,2014/2015年度我国小麦国内总消费量为13160万吨,2013/2014
年度为12920万吨,增加240万吨,增幅1.86%。
其中,制粉消费999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76%;饲料及损耗1600万吨,占比12%;工业消费及种用量分别为1100万吨和47万吨,分别占消费总量的8%和4%。

要注意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食用的主粮如小麦和稻米,在食品消耗总量中的比例是降低的,而油脂和蛋白质(对应饲料消费)的比例是持续增加的。

显然地,我国粮食市场长期处于自给率缓慢下降的状况,对应的就是进口量稳步提升,并且结构倾向于油脂和饲料作物。

2014年我国粮油进口数据

摘要:

据海关统计,我国2014年12月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237万吨,全年累计进口1951万吨,上年同期累计为1458万吨,同比增长33.8%;2014年我国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加12.7%,创下历史新高,由于饲用蛋白粕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大豆进口量连续第十年增加,并突破7000万吨。

chinairr.org/view/V08/2

这个链接里有比较清晰的月度数据和总量结构数据,注意各种同比增长额。

------------------------------------------分割线-------------------------------------------------------

以上是中国的粮食生产、需求和进口状况,其实不需要读者认真分析数据,只需要建立数量级概念就好,中国粮食总产量是6亿这个级别,消费量要略大于这个级别,特别是大豆为代表的油脂作物,2014年的进口量就超过了七千万吨

那么,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每年能出口多少吨粮食呢?或者进一步说,中国能从世界市场上获取多少粮食呢?

本农业年度俄罗斯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

背景资料:世界产粮大国和粮食出口大国

2013-14年度国际粮食出口数量及排名

以上资料都很简单,几乎没有任何阅读障碍,除了美国,其他粮食出口大国每年总出口额都在亿吨以下,实际上,能稳定出口千万吨级别的主粮作物,就已经可以算是“粮食出口”大国了。

和之前的中国粮食消费量做对比,还会有人觉得“国际市场”是个海洋,可以像取水一样舀粮食出来么?恰恰相反,每年国际市场的粮食贸易总额,与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是同一数量级的。想从世界市场上寻求高比例的进口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与目前世界农业生产状况严重违背的。

直观地说,有两个水池,容量差不多都是X立方米,假设现在A池的水被神秘力量吸走到平行时空,水面显著地下降,如果此时挖一条渠道沟通两池,那么B池的水会补充过来,最后两池的水位达到平衡时,B池的水面一定也比开始出现了较为显著地下降。

现实中,贸易还不是自然重力作用的流水——服从匀速流体的运动规律;贸易是一种遵循供需关系造成的价格波动的过程,大量的需求增长,必然反映为价格增长。特别地,在需求增长突破原有数量级的时候,贸易价格的变化往往是非线性的。

还是以小麦为例,这是粮食作物中最早实现期货交易的品种,可以很方便地从期货市场入手分析:芝加哥CBOT小麦交易合约大小为5000蒲式耳1手,1蒲式耳小麦大约是27公斤,那么一手CBOT小麦合约对应13万公斤,或者说130吨。每周的市场成交量大约在15-40万手之间,总持仓量,本周目前是15.3万手(随着价格下跌,多头减仓较多)。

那么,芝加哥小麦一个主力合约多空总持仓量只对应2000万吨出头的实物总额(我还没考虑多空比例呢)——当然,考虑到大部分交易者都是以套保、投机为目的交易,真正可能进行实物交割的,无论多空,都只是很小一部分——试想,如果如楼主所想,年需求上亿吨的一个市场突然决定尽可能地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会诱发怎样的多头行情?会吸引多少投机资金来做多该品种?不难想象,而且期货对现货是有价格发现功能的,到时候全球粮价的涨幅,就不是一两次旱灾后可以比拟的了。

后头这个部分比较粗略,因为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定性描述,看不懂的可以自行忽略;相信只需要建立一个基础的数量规模概念,任何智商正常人士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持太过标新立异的看法。

user avatar

石油不能自给,钾矿不能自给,磷矿不能自给的情况下(世界性短缺)。你真以为我们吃的粮食是完全土生土长的?

中国粮食的进口依存度远比想象的要高的多,以至于根本没有必要讨论自给问题。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靠进口解决XX问题,而是必须用我们的力量维护自由贸易!

user avatar

当中国可以通过削减印度人口解决灾年粮食短缺的时候就可以了。

“不流尽印度最后一滴血,我大中华绝不让一个人饿死。”

user avatar

1961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商轮向中国运粮,愿付现金从美国石油公司获得加油服务的申请。

有人提议,应考虑修改美国关于不许给持有共产党中国的准航证的自由世界船只加油的政策。只要这些船只运往中国的只是食品,并付现款,就可以给它们加油。

经过反复考虑,肯尼迪于2月3日下令,美国公司不得给向中国运粮的船只加油。

4月,肯尼迪政府劝告向中国供粮的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政府,要它们以供粮为杠杆,促使北京改变对外行为方式。

同年5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霍姆向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提出给中国送粮食的问题,腊斯克没有允诺。

5月29日英国又向美国转达了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建议,由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粮食,此事也没有结果。

user avatar

只在你有不进口的底气的时候,进口粮食才会这么便宜。

user avatar

过去几天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在我们自己产能出问题的情况下,中国靠进口连口罩的需求都解决不了,哪怕口罩是一个生产周期极短的东西,也会有人向我们禁运。

更何况一年三熟到一熟的粮食的需求了。

有些事情并不是价值观能决定的。

比如说无论我如何左倾保守,也无法改变中国医疗系统孱弱,瞠乎发达国家其后的现实。

比如说无论你如何右倾自由,也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国际社会本质是无政府状态,没有足够的秩序来维持一种真正的自由贸易这一事实。

user avatar

不能。即使埃及和伊朗也是有在自己生产粮食的。

user avatar

农业的自给自足是我党施政的基本原则。我们从三年自然灾害挺过来,付出的代价没有哪个领导会忘记。

1954年,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成为世界真正意义上的五巨头。美国媒体以《Time》、《Newsweek》为首承认中国区域大国的实力,但也明确指出中国是巨头中唯一的农业国。斯大林让苏联快速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付出的成本很大,搞不好会出现饥荒。农作物的价格,跟工业设备的价格相比太廉价了;工业设备投产见效需要时间磨合;如果用农民的产出投入到重工业上而不是农业的基础建设上,国家始终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乌克兰饥荒就是没控制好力度带来的代价……但是,苏联成为最终的超级工业国。

1961年12月1日,《Time》杂志封面人物是李富春副总理(我挺喜欢的副总理),他当时是国家经济的指挥棒。这期杂志探讨的问题是大跃进(减少对农业的投入来换取对工业投入)带来的严重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是李富春副总理面临的大问题。

从1953年到1961年,中国与美国结束朝鲜战争后,中国基本上没有遇到大战争。这段时间,我国的很多经济指标表现得很出色。比如

解放前中国钢产量最高的是1943年,产量为90万吨。而到了1957年(建国第8年),钢产量已翻了6倍,达到535万吨;1960年到达了1350万吨的水平。

为什么在1958年之后还要搞大跃进,进一步强化工业地位呢?在1957年,中国的人均钢产量才是日本的4%。一个被轰炸成为废墟的国家,居然在工业化上遥遥领先中国。

但是这背后巨大的隐患跟苏联斯大林经济模式一样。我们的农业投入不足。在1957年,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投入占所有投入的8%。1957年中国的GDP增长出现了峰值,其中工业板块的增长为123%,农业板块的增长是26%。我们无法忽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人口也在急速膨胀,而耕地不足,耕地设备不足……

李富春副总理的经济理念希望更加平衡,给农业增加投入。而当时我国内的气氛太左,而工业的增长的确对于国力和经济总量帮助最直接。

59、60、61这几年的自然灾害不小,美国、苏联可以应付的了,而我国薄弱的农业发展不足以应对。最终爆发的问题,就出于天灾+人祸。

在反思大跃进期间的做法有些沉淀:

激进的增长指标与偏激的投入未必会带来健康的增长。比如我们大跃进期间的钢产量增长的代价是部分钢质量不行。我们强行加速工业化进程,而我们缺少工业人才,导致工业产品的次品率很高;缺少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工业企业对原材料的浪费严重……

农业发展是保证当下人民的温饱,工业发展是保证国家长期的富强。如果只盯着后者,那就是100%的斯大林主义。斯大林留给世界一个强大的苏联帝国和统治级的钢铁洪流,但是他的人民并不认同。我们国家在1961年之后就非常重视农业和工业的均衡。

到今天,为了让中国农民继续种地,我国给出的补贴是蛮惊人的。粮食是生活第一必需品,你要是自己农民种不出粮食,让外国资本玩起来,我们国家就等着被人当韭菜收割吧。政府宁肯赔着钱,也得让农民继续种地呀。

农业不是经济账,农业是政治账。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 柴静采访过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柴 静:我们有外汇结余,那买不就行了吗?

陈锡文:第一,你想买的国际市场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原来它出口这么多粮 食,有一个大体的,固定的分配格局。你好比说全球小麦进口,埃及是最多 的,中东地区、阿拉伯地区进口小麦最多,那现在你中国要要了,人家没准 备出来啊,必然就粮价暴涨。你有钱了,中东也有钱,不要紧;那没钱的国 家怎么办。我现在已经看到很多舆论,说中国威胁,照他们的说法,如果中 国人敞开吃,他自己不够要到国际市场上进口,就是对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威 胁,我多吃了你一口,你可能就饿肚子了。

柴 静:看过一本书叫《下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陈锡文:莱斯特·布朗写的这书,当然他计算方法完全不对,但对世界冲击影响非常 大。我在出访的过程中,印度尼西亚的商务部长也跟我谈,说你们进口了全 球一半的大豆贸易量,于是全球大豆价格就上来了,我印度尼西亚没办 法,必须到国际市场上进口大豆,你把大豆价格买贵了。这种抱怨,再加上 别有用心的挑拨,你说我有钱,我可以少种,我到国际市场买,这个模式行 不通、走不通。

柴 静:还有,我们一去芝加哥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交 易所,尤其玉米、大豆、小麦等品种占很大比重),大家都说中国人来了,价 格波动很大。

陈锡文:大家老早知道,听说中国人要来,他那就涨价,等你订单签完了,价就又跌 下来了,因为没有像你中国这么大的主顾再来了。 1996年初,我去芝加 哥,总裁是非常好心请我们在他那吃早点,他办公室就在交易大厅的上面, 大玻璃房子透明的嘛,吃完早饭,我们想过去看,这个老总一把拉住我说, 你千万不能过去,底下一看中国人又来了,今天玉米一定是涨停板。

柴 静:那我们不是很吃亏吗?

陈锡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跟有钱没钱没关系,如果你真要不够了,你出手之 后,第一全球从量上来说救不了你,第二你可以把全球的粮食市场搞得周天 寒彻,搞得所有人都吃不起粮食。那你说那时候中国人被看成什么,你是个 搅局的人,你是个生事的人,你是个威胁,你是个压力。所以无论从政治层 面,还是经济层面,还是老百姓过日子,我们必须把粮食的主要生产能力 (放在国内),要能够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

user avatar

中国只要缺粮,世界粮食都会涨价……

user avatar

你知道为啥某个经济学家让人黑成那个德行了……

user avatar

这是我见过的最那个啥的问题之一(确实有之一)。

这根本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国家安全问题和战略问题,从经济角度谈这个问题完全失之要领。

我先说个故事吧:

某H国以兵工厂擅长生产大炮闻名,M国以高价下了巨额进口H国大炮的订单,R国和Y国得知这一情报,认为M国在扩军备战,也来订购大炮进行防备,Q国Z国看到军备竞赛的开始,无奈也来订购,H国的产量有限,加上M国起头,军火订单暴涨导致涨价十倍,接受了M国,R国,Y国,Q国,Z国的订单的H国,排期交货要到2年以后了。为了满足订单需要,H国将粮食生产转为进口,将农业人口转入兵工厂,全力开动生产以满足利润丰厚的军火订单需求。
一年后,M国派专人专席到全球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所大笔吃进粮食期货,价格高出全球大宗期货商品交易所前期牌价两倍,多单全部被M国吃进,并且,最终未按照一般投机惯例平仓而是全部实物交割,全球粮价暴涨三倍。
又过了五个月,M国突然宣称与H国断绝外交关系,取消大宗订单,定金也不要了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其他各国发现最大的军事威胁解除,军备竞赛威胁也不存在,纷纷放弃定金取消本来就高价的军火订单。H国粮食出现严重短缺,只能从唯一有足够余粮头寸的M国进口,M国粮食价格抬高十倍卖给H国,H国财政破产。到这时候M国找了个借口对H国宣战,H国发现自己无钱,无粮,无军备,只得向M国投降。

大家看起来,这是不是一个很现代的故事?其实完全不是,这是我们老祖宗在两千年演绎的一段精彩的粮食战。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贾,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贵贾。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齐国的战法,被称为轻重术,就是用高价购买敌国土特产,扭曲价格,导致全国都陷入土产的生产,荒废农耕,然后高价收购粮食,哄抬粮价。接着釜底抽薪,打击已经被扭曲的土特产价格,暴跌之后,敌国因进口高价粮食和土产价格暴跌和财政破产,无粮无钱无人,只能举手投降。

齐国用这种办法,征服了鲁国,莱国,代国,击败了楚国,而且兵不血刃。古人云: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种战略,是管仲首创,开天辟地头一遭,当时信息闭塞,又没有国际观察家和时事评论员,其他各诸侯国不通信息完全没有防备,被齐国一个一个耍了。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懵逼了,到了后世,政治集团的智囊们,要么读过《管子》,要么通过其他历史资料了解了这段历史,知道了粮食安全是一国之本,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本,这是国家智囊的基本常识,一个国家不会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了。

现代国家,都会自行储备各种战略物资,以防止敌国釜底抽薪之计,包括原油,煤炭,粮食,金属等等等等。

粮食安全(现在已经扩展到能源安全)和战略储备,已经基本是现代国家政治的基本概念。

我们居然还有人建议直接送x上门还带包邮,放弃国家安全的,真是白瞎了老祖宗2000年前就教的好东西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