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谈谈不才浅见。
此种说法的出处之一来自《我的河山:抗日正面战场全纪实》。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当时中国在选择抗日的时机上还是太急了一点”。他的理由是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之前,中国的抗日战争一直是孤军奋战,基本上很少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援和认可,牺牲巨大。如果推迟两年抗战的话,彼此实力差距不会有那么大,中国很有可能迅速战胜日本,最起码不会陷入苦战八年几乎亡国的地步。
事实上,后来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已经证明了许倬云的观点。当时中国各个方面都准备不足,短短两年就沦陷了大半个中国。如果不是“珍珠港事件”之后中国获得了国际支持,那么中国付出的代价还要更加惨重。
这里插一句个人私见:该书中充斥了大量不靠谱的民间野史,也没什么可值得研究的。该书作者就是那个把徐树铮抬到神坛之上的陈钦。(
收复外蒙的徐树铮身为爱国将领,为什么被人们遗忘? - 知乎用户的回答)。应当说,陈新先生作为一名评书演员,我觉得是称职的。但是,非要冒充学者把民间野史当做信史来散播,其学术道德实在有点不堪了。
对于上述据称是许倬云的言论,在下尚未查到出处。然而,对上述高论,在下委实不敢苟同。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中国是针对倭寇侵略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卫国战争,而不是国民政府无理挑衅,有意招惹日本国而导致的祸患。
既然不是中方主动挑起的战争,谈何“选择抗日的时机上还是太急了一点”?
当然,专家可以说,敌强我弱,面对日方侵略,我们不应当主动抵抗,而应当保持镇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行动,以公理战胜强权。
对于这种圣母级别的逻辑,我想说,“九一八“我们是不是够镇定?是不是绝对不抵抗?结果呢?东北沦丧!
众所周知,全面抗战的开始是以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全体将士书》为节点的,彼时日寇已经侵占东北六年,专家仍然认为“选择抗日的时机上还是太急了一点”。
而专家之所以这样认为,基于两点理由:1、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之前……中国抗战基本上很少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援和认可,牺牲巨大。2、推迟两年抗战的话,彼此实力差距不会有那么大,中国很有可能迅速战胜日本。
首先,专家所云“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之前,中国的抗日战争一直是孤军奋战”,实在是对中国抗战历史的无知。
不错,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一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蒋介石始终把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作为应对日本侵略的根本解决手段来处理的。然而,令蒋介石寒心的是,面对倭寇大肆侵略和蒋介石的苦苦哀求,一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宣战前,英美诸国却是始终敷衍应付,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支援和帮助(1937—1938年,从美国进口的军需品占日本军需品总进口额的55%;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占日本总进口额的50%;1937年,美国对日本废钢铁的出口数量是1931年的40倍,价值达3 741万美元,占日本废钢铁总进口额的90%。)。
然而,这并不能就称之为“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之前,中国的抗日战争一直是孤军奋战”。抗战爆发前,中德之间的军事合作应当说还是较为有力的吧?抗战爆发后,苏联的援助难道还少吗?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对处于孤立无援困境中的中国以极大的支持和鼓舞。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支持中国抗战。在国联会议和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上,苏联呼吁国联认定日本侵略,要求各国一致行动起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同时,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从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中国从苏联得到985架飞机,1300多门大炮,14000多挺机关枪和2050辆卡车及其他物资装备。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派出大批军事专家和飞行员,苏方在华军事顾问和专家达3665人。1937-1941年,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中国工作,其中700名飞行员在中国轮流作战。受过苏联顾问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
我想求问专家的是,这算不算国际社会支援和认可中国抗战?
当然,专家会说,苏联援助不给力,美国参战才是战胜日本的根本力量。
那么,我想问问这些专家,在不抵抗政策之下,日寇统治了东北这个中国重工业基地和粮食基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后,国力军力大增。在这种情况下,会乖乖静候美国参战后才大举侵华吗?
专家所云1941年美国参战前国民政府一直坚持不抵抗政策才是最佳选择,那么这不正是汪精卫政府的政策吗?
那么,美国会与汪精卫南京政府结盟吗(要知道,汪精卫国民政府可是向英美宣战的)?
其次,专家声称“推迟两年抗战的话,彼此实力差距不会有那么大”。也就是说,只要中国不抵抗,日本人就不会侵略中国。而中国就会有和平发展的环境,就会在几年内高速崛起,在实力上全面压倒日本,从而可以以最小的牺牲取得胜利。
客观来说,即便是中方拖延两年,真的就能够与日本向抗衡了吗?我们来对比一下两次淞沪会战。
第一次淞沪“一二八”抗战发生于1932年,十九路军区区五万之众在孤军奋战、国军围观(1)的情况下,尚可与七万日本海陆空周旋,令对方伤亡逾万(日方数据为 3091人 )。最后双方谈判停战,日军撤兵,全面恢复“一二八事变”前之原状。
(1)2月2日,国民政府密令海军:“日海军司令来函:‘此次行动,并非交战,如中国海军不攻击日舰,日舰亦不攻击中国军舰,以维友谊。’凡我舰队,应守镇静。”,2月5日,何应钦以特急电,令蒋光鼐、蔡延锴:原配属第十九路军之航空队“除对日机加以抵抗外,即对日海军决不抛掷炸弹!”,2月9日,国民党海军部次长李世甲竟然与日军司令野村同坐汽车参观各处战壕,万目睽睽,毫无忌惮。2月12日,何应钦严令第十九路军:“如日兵舰或军队未向我攻击时,不许发弹射击,避免南市糜烂为要。”2月中旬,十九路军因战争急需海军仓库中贮存的大炮、弹药和钢板,陈季良拒绝!
第二次淞沪“八一三”会战发生于1937年,70万国军面对不到30万的日军,最后竟然是一溃千里,败得连首都都无法坚守!
拖延了五年,结果就是这样!
最后,我们听听蒋委员长是如何看待这个论调。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讲演"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他说:
“然则,我们有什么方法来抵抗敌人复兴民族呢?是否现在这时候,竭力来准备国防,拚命的来制造飞机大跑,就可以和他来作战吗?各位将领一定也知道,不仅是我们现在临时添置武器,整顿国防,已来不及,不能和他抵抗;就是从现在起,大家同心一致,专在这一方面来努力三十年还是不够,到那时候,说我们想靠物质的力量,可以战胜日本,那还是等於做梦,何况现在日本人决不许我们有一个机会可以准备国防,也不许我们有一个时期来制造武器呢?退一步说:就是日本人让我们尽量来设备国防,我们的人力和财力,那里能赶得上呢?比方讲:我们国家的边疆要修要塞,海岸有海岸的要塞,所用的二十四生地的一门大炮,至少就要四百万元,子弹还不算在内,即此一项来说,我们的财力和人力,那里能办得到呢?何况事实上日本人绝对不许我们有一点国防建设,我们那一个地方要准备、要整顿,他的兵舰就开到那一个地方来威胁、骚扰,使你无法著手。现在这时候各位将领要明白,如果日本人一天不败,我们中国的国防一天建立不起来,我们国家一天不能安全,我们民族亦一天不能保存!所以你们大家要有这个觉悟,如果他有一天的武力,他决不许我们有整顿国防的一天,亦决不许我们中国有统一的一天,如此,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来整顿国防?可以来和他真正作战?没有这个时候!没有这个可能!我们不要梦想!”(《蒋委员长训词选辑》,第一册431-432页)。
应该推迟100年,等汉语变成日语的一种方言,也就无所谓抗不抗日了,到时候一派和平,无人流血,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为什么上面有些人说1945年8月14日宣战就能打得过?日军表示不服:
1945年8月14日,日军第11军占领广西全州,国军第133师溃逃,日军追击遇国军第94军第5师阻击,双方战至8月15日,因日本政府宣布投降,才在该地停止战斗
给蒋公二十年,连反攻大陆都做不到,给五年就能把日本推下海?
马后炮当然是说啥都显得对。反抗了就说你反抗太早,没准备好;没反抗就说你奴性深重,无药可救。
但反抗这种事情的时机,难道是受害者可以随意挑选的吗?占了东三省,不反抗;割取了华北,不反抗;侵占了长三角,不反抗;入了中原,也不反抗。国联已然式微,西方也是绥靖主义大行其道。德国人1938年就占了苏台德,整个世界本已阴云密布,莫非还想指望友邦惊诧,还想让日本人顾虑国际观瞻?
真要“静待时机”,那么时机永远不会来;非要“积蓄力量”,那力量只会越来越弱。
更不用说日本人也是在不断积蓄力量的。民国这么一个农业国,哪儿来的自信可以和日本拼发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