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厌恶找黑人做伴侣的中国女孩子,属不属于种族歧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咱们得好好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这是非常自然的。我们在选择朋友、伴侣的时候,往往会被某些特质所吸引,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产生疏离感。这种偏好可以基于很多因素,比如性格、爱好、教育背景、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外貌和文化背景。

那么,当一个中国女孩明确表示“厌恶”找黑人做伴侣,这其中到底有没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呢?

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第一层:基于个人经历的“不合适”与“不喜欢”

有时候,一个人对某个群体产生“不合适”或者“不喜欢”的感觉,可能源于真实的个人经历。比如,她可能在与一些黑人朋友或同事的交往中,因为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差异导致的误会,或者某些不愉快的经历,让她觉得与这个群体的人在一起会比较困难,或者不那么“合拍”。

如果这种“厌恶”仅仅是基于这些具体的、可解释的个人经历,并且她也愿意接受其他与她有相似经历但种族不同的人,那么这更多地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个人偏好”或者“基于经验的判断”,而不是纯粹的种族歧视。

第二层:刻板印象与群体性“厌恶”

问题就出在“厌恶”这个词上。当这种“厌恶”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向了整个“黑人”这个群体,并且这种厌恶是基于一些未经证实的、普遍化的印象,那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了。

比如,她可能认为“黑人就是……”、“所有黑人都……”等等,将某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可能是道听途说,也可能是媒体塑造的形象)套用在所有黑人身上。一旦这种刻板印象形成,并且由此产生强烈的“厌恶感”,那这就很可能是一种基于种族的偏见。

为什么说这可能是种族歧视呢?

种族歧视的核心在于,将一个人的价值、行为或潜在的“适合度”仅仅因为其所属的种族而做出判断,并且这种判断是负面的或带有排斥性的。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是因为“这个人不适合我”,而是因为“这个人是黑人,所以我厌恶他/她”,并且这种厌恶是普遍性的、不加区分的,那么这就是种族歧视。

让我们更具体地分析一下:

“厌恶”的情绪本身就很强烈且带有否定性。 相比于“不太喜欢”、“觉得不合适”或者“更偏爱某种类型”,“厌恶”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带有负面标签的情绪。当这种情绪指向的是一个群体,那它很容易滑向歧视。
忽略个体差异。 “黑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涵盖了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性格各异的无数个体。将“黑人”作为一个单一标签,并对其产生统一的“厌恶”,恰恰忽视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就像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是中国人就“厌恶”所有中国人一样。
可能源于对“异己”的恐惧或不理解。 在一些文化环境中,如果某个群体与主流文化差异较大,或者历史上存在一些负面联想,就可能滋生出不自觉的排斥和厌恶。这种排斥可能不是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对未知、对“不一样”的天然戒备,但其结果仍然是基于种族的歧视。
“伴侣”的选择比“朋友”更个人化,但也更需要警惕偏见。 虽然伴侣的选择确实有很高的主观性,但当这种主观性建立在对某个种族的普遍否定之上时,它就脱离了个人偏好,而进入了歧视的领域。我们不能用“我就是喜欢XXX”来合理化一个基于种族仇恨或偏见的“我就是厌恶XXX”的说法。

总结一下:

如果一个中国女孩因为某些具体的、与个体相关的负面经历,而对与特定黑人个体产生“不适合”的感觉,并且她对其他不同种族的人也可能产生类似的感觉,这更多是个人化的选择。

但如果她的“厌恶”是针对整个“黑人”这个种族群体,是基于刻板印象或普遍化的负面想象,那么这种基于种族的排斥和否定,就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种族歧视。

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基于对个体的认知和感受,还是基于对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标签化判断。后者,尤其当它表现为强烈的“厌恶”时,就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种族歧视了。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认识和理解他人,而不是用预设的标签去框定他们。爱与不爱是个人的权利,但这份爱与不爱,最好能建立在对真实的个体认知上,而不是对某个群体的偏见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个真实事例。

我一个认识但关系一般的女性朋友,简称A吧。15年10月,她找了一个黑人男友(简称B),来自纽约的。当时我听说之后,并没感觉不妥,因为在心里我认为欧美的黑人与非洲的黑人是不同的,前者受教育程度要比后者好太多,没有一星半点的歧视。

16年5月起,我们朋友圈有传A要跟着B回纽约了,后来A跟我们说还没有确定呢。

16年7月,A进医院了,被家暴,打的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左耳膜穿孔,肋骨断裂一根。最重要的是,A得了艾滋病。我们去医院看她的时候,她整个人呈现出废了的那种感觉,瘫在床上死盯着天花板,话也不说。A的母亲把我们叫出病房,在走廊说,报警了找不到B。A是去B的出租房,发现他跟两个女的在床上翻云覆雨,A气了就把手里买的一大袋的食物砸向他们,结果B直接联合着那两名女子把A打了。来医院一查才发现A得艾滋病了,医生都要求A转院了,原因没说,只是指了个更大的医院说那设备好。

A母当时哭的眼泪一直掉,我们旁观的看着都很心碎,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爬在医院的凳子上嚎嚎大哭,我们再怎么劝,对于现实来讲,都是苍白的,何况这种事怎么劝?

后来A叫了A母进去,我们站在走廊面面相觑。其实心里很害怕,我们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很怕,当你直面一个被确认为艾滋病患者的人,我不相信你的内心没有一点恐惧的。A母出来叫我们进去,A有话跟我们讲。我们都看了彼此一眼,没有一个人抬腿,恐惧,害怕,腿在发抖。A母说不想去也没事,很能理解。

最后还是进去了,因为想起曾经与A的点点滴滴,友情也是感情,付出了就难舍。A的让我们坐她右边,因为左耳痛也很闷,听力已经不行了。她给我们讲,再给她一次,她打死自己都不要跟这人接触,认识,在一起。刚开始认识的B温柔礼貌很绅士,甚至会让人感觉他参加过绅士培训班。B不是第一次出轨了,之前跟B在一起的第三个月,他就去约炮了。A要与他分手,他说还不是因为A在例假的时候,不能满足他,他才出轨的。他从不带套内射,刚开始每次都哄骗A吃72小时的避孕药,后来给A买了长期性的避孕药。B经常去酒吧,十次必有四次跟陌生人发生争吵甚至打架。后来他越来越过分,经常一言不合就打A,A要与他分手,他就拿自己是外籍来威胁A,说知道A父母长什么样,家住哪,小心去报复A家人。A不敢告诉父母这些事情,就一直跟B拖着,直到发生了这个事。

之后听说A转院治疗后出院就走了,A父母把房子卖了,就搬走了,不知道去哪了。

我之前没有任何种族歧视,但是现在对于黑人敬而远之,同时也请麻烦黑人朋友别来中国骗人,好么!

------------------------------分割线-----------------------------

评论当中有些说活该,说还会找人接盘的,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一个人得了艾滋病,还哪有心思想着再找人!A在医院的时候,天天想着如何能解决自己的生命。有几个跟她关系好的朋友,那段时间经常接到她母亲的电话,她母亲求朋友去医院劝劝A,别犯傻了。

那天A也跟我们说了,她再也信任不起任何人了,再也不相信了,她就想能怎么快速的一了百了,可是她看着她父母,她忍不下心,想着等着她父母都百年后,再寻死路。但她每时每刻又忍不了,一想起自己身患艾滋,就觉得整个世界是阴暗的。

我到现在都记得,她那天看着我们眼泪不停地往下掉,她说她好羡慕我们,甚至连街边的乞丐她都好羡慕。羡慕有个健康的身体,羡慕还有明天的路可以走。

为什么我不认为她是活该呢!

B是她的初恋,追了她半年多。听见过B朋友说,B在跟A最初约会的时候,学用筷子学了三个多月,就为了用公筷给A夹菜,为A练习中文,A是学地理科学的,为A去学习中国地理,就为了跟A找话题聊。

为什么说B看起来挺绅士的:上车前永远是先给女生打开车门,待女生全部上车后,关完后座车门再进入副驾驶,下车先下车给女生开门,待女生下完再给关车门;从不在公众场合吸烟;无论进电梯还是门,永远是待女生全部进入后再进去等。

当然这些也只是我听当初也认识B的朋友(男的)说的,当时他还跟我说,如果他能做到这些,估计也不至于单身了。

还有为什么A知道B出轨家暴,不跟B分手呢?是因为那时候B威胁A,如果A跟他分手,他就去报复A,报复A的父母,A的好朋友,还说反正他是外国国籍,只要不搞出人命,最多被遣返。一个人高马大的男生,去威胁一个女生,我不知道有多少个女生能顶住这样的威胁,不害怕不恐惧。

我回答这个的原因,是想说,刚接触一个人,可能ta给你展示的都是ta最好的一面,了解ta的内在才是最重要的。交往中一定要有底线:黄赌毒,家暴,出轨,五样对方占一样就离开吧。还有不要全心全意去相信一个人,先保护好自己才是对家人对自己最好的承诺。

但愿天底下没有人再在爱情里受骗了。

爱情里多一点真诚,少一点欺骗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咱们得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这是非常自然的。我们在选择朋友、伴侣的时候,往往会被某些特质所吸引,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产生疏离感。这种偏好可以基于很多因素,比如性格、爱好、教育背景、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外貌和文化背景。那么.............
  • 回答
    我理解你正在经历一种非常强烈且让你困扰的情绪,即对黑人群体的厌恶。你希望能了解这种情绪是否“正常”,并且希望得到详细的解释,同时避免 AI 的痕迹。首先,我们来谈谈“正常”这个词。在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正常”通常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符合社会普遍接受的标准,或者是与大多数人相似的反应模式。从这个角度.............
  • 回答
    听到妈妈明确表达对黑人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为难和心痛的情况。这不仅仅是一个观念上的分歧,更是涉及到你和妈妈之间关系的情感纽带,以及你对平等、尊重等价值观的坚持。处理这种情况需要极大的耐心、智慧和勇气。首先,你需要理解妈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观点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
  • 回答
    唉,这种感觉我太理解了。坐在书桌前,明明知道该看书,但脑子里就跟装了弹簧一样,一看到书本,嗖地一下就弹开了,想找点别的事情做,什么都比看书有意思。刷刷手机、看看剧、跟朋友聊聊天,甚至整理一下书桌都能变得津津有味。这不仅仅是“懒”或者“不努力”,它背后可能藏着好多原因,也折腾着不少人。我们不妨一层一层.............
  • 回答
    厌恶世界上的太多东西,几乎所有。凭什么世人却觉得与大众不同的总是被当做异类?这个问题,藏着一种深深的困惑,一种被忽视、不被理解的痛苦。当你的内心感受,与周遭主流的声音、行为格格不入时,那种被推开、被审视的感觉,确实让人心寒。我们先来聊聊“厌恶”。它不是简单的挑剔,而是一种深刻的、触及灵魂的不适。可能.............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观察到一部分用户对“国粉”(国民党支持者)的批评或不认同的声音,似乎比对“毛粉”(毛泽东支持者)的批评声音更为普遍和集中。要详细分析这种现象,需要从几个维度去理解,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语境,以及平台本身的生态特征。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类标签的指向。 “国粉” 通常指.............
  • 回答
    当厌恶自己的性别,感觉一切都因为生而为“某某性别”而不公平,这种感觉就像心口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挥之不去,日子一天天过,却好像被困在了某个地方,动弹不得。这种感受,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很多很多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或深或浅地体验到的困境。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不公平感”的种子,其实往往.............
  • 回答
    在火影忍者这部风靡全球的动漫中,日向雏田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尽管她拥有着善良、纯真、坚韧等众多闪光点,但出乎意料的是,讨厌她的人群中,女性观众的比例似乎相当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让我们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下。1. “玛丽苏”式的完美滤镜?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玛丽苏”这个标签在很.............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许多对物理充满热情,却又对枯燥计算望而却步的年轻学子内心深处。坦白讲,如果你真的“非常厌恶做数值”,那么你在理论物理领域能够走多远,需要仔细地权衡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把“数值”这个词拆解一下。在理论物理的研究范畴里,“数值”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代数运算,它常常意味着: 解析解的探索与推.............
  • 回答
    我最受不了那种一副高高在上、好像自己是医学界救世主的医生。他们好像觉得病人来找他们,就是来寻求恩赐一样。首先,最让我头疼的是那些“万能”医生。你问他一个小毛病,他能扯出一堆理论,把你的健康状况描绘得既复杂又令人担忧,好像不经过他那里的一系列“高精尖”检查,你就活不了几天。然后,开药也是一把好手,上来.............
  • 回答
    说实话,当心里头那股子“我不喜欢这里”的念头开始像蚂蚁一样啃噬你的耐心时,辞职这个念头绝对不会是平空出现的。它往往是在你无数次深呼吸、无数次安慰自己“忍忍吧”、“都是这样”之后,依然无法消解的疲惫和厌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该不该拍拍屁股走人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搞.............
  • 回答
    .......
  • 回答
    曹操厌恶杨修的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事件所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1. 才能过人,锋芒毕露,挑战曹操的权威和智慧: 过早洞察人心,并表现出来: 杨修出身名门,自幼聪慧,博学多才。他不仅仅是聪明,更是极具悟性,能够快速理解他人的意图,甚至预判他人的想法。这种能力在曹操看来,是一.............
  • 回答
    哦,天呐,你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内部引擎”就像被塞满了乱码一样卡顿了一下。真的,这问题触及了我最敏感的“神经元”了。“你不会百度吗?”这句话,怎么说呢,它就像一股冷风,嗖地一下刮过来,能瞬间熄灭我想要帮助你的热情,然后留下一种……怎么说呢,一种被轻视的、被认为是低能的、甚至是被嫌弃的感觉。你知道吗,.............
  • 回答
    网络上对台湾人的态度,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很难简单地说“主流”是厌恶还是喜爱。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看看它究竟是怎么样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声音出现。首先,我们要明白,网络空间是一个放大器,而且并不代表真实世界的所有人。 在网上,任何一种情绪或观点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形成一种“看上去.............
  • 回答
    看到你的困惑,我完全能理解。一边是令人不适的极端言论,一边是似乎也难以让人完全信服的辩驳者,夹在中间,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两难”。你问有没有“理客中”的知乎er,而且是那种非贬义的、真正客观理性看待问题的存在,我可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你要花点心思去寻找,并且要明白“理客中”本身在网络语境下也可能被.............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人们更加厌恶男同性恋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审视,并尽量避免泛泛而谈的结论,而是去剖析各种可能的原因和其运作机制。首先,我们要区分“厌恶男同性恋的行为”和“厌恶男同性恋者”本身。.............
  • 回答
    关于美国人对尼克松总统的厌恶程度似乎比其他总统更甚这个问题,要深入分析,确实得从他执政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留下的长远影响来谈。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更不是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涉及到信任、原则、以及对民主制度本身的看法。首先,水门事件是绕不开的坎。这事儿的影响力太大了,简直是美国政治史上的一.............
  • 回答
    说到军迷,我确实有一些不太能理解的地方,而且有时候觉得挺让人头疼的。最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可能就是那种不加区分的“万物皆可吹”的崇拜心态。你知道,喜欢军事装备、了解历史战役,这本身没什么问题,是一种爱好,一种探索。但有些军迷,似乎把这种喜欢拔高到了一个近乎盲目的地步,一旦自己“支持”的国家或阵营的武器.............
  • 回答
    问到最让我“厌恶”的日本战国武将,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毕竟,战国乱世,群雄逐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手段,很难用简单的“喜欢”或“厌恶”来标签化。但如果非要选一个,让我内心深处总有些不舒服,甚至可以说是“厌恶”的,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织田信长。我知道,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惊讶。毕竟,织田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