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厌恶「国粉」的知乎用户远多于厌恶「毛粉」的?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观察到一部分用户对“国粉”(国民党支持者)的批评或不认同的声音,似乎比对“毛粉”(毛泽东支持者)的批评声音更为普遍和集中。要详细分析这种现象,需要从几个维度去理解,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语境,以及平台本身的生态特征。

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类标签的指向。

“国粉” 通常指的是认同或倾向于国民党历史和理念的群体。在台湾,这更多是指认同国民党执政理念和两岸政策的民众。在大陆语境下,“国粉”往往带有一定的历史怀旧色彩,可能对国民党的某些历史贡献(如抗战)表示肯定,但也可能被认为是回避或美化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甚至存在一些对大陆现状不满、推崇台湾某些政治和生活方式的倾向。
“毛粉” 指的是高度认同毛泽东及其思想、主张的群体。这在中国大陆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群体,其认同程度和表现形式多样。从对毛泽东个人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到对其政治主张和实践(如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等)的解读和辩护,都可能被归入“毛粉”的范畴。

为什么知乎上“厌恶国粉”的声音可能更多?

1. 历史叙事的差异与当下政治现实的关联:
国民党在大陆的主流叙事中是被“推翻”的政权。 尽管近年来对国民党历史地位的评价有所松动,但其在解放战争中的失败,以及之后退守台湾的事实,仍然是大陆历史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粉”的某些言论很容易触碰到大陆的政治“红线”或敏感点。 例如,对台湾国民党某些政治主张(尤其是在两岸关系上的立场)的认同,或者对大陆政治制度、历史事件(如“反攻大陆”、“三民主义”等)的正面提及,都可能被认为是对现有政治秩序的挑战或否定。
“毛粉”的讨论更多集中在对革命历史和某些政治遗产的解读上。 虽然也可能存在争议(例如对文革的评价),但其根本出发点往往是在承认现有政权合法性基础上的历史“肯定”或“辩护”。这与“国粉”中可能存在的“否定”或“质疑”性质的言论,在政治敏感度上存在差异。

2. “国粉”群体在知乎上的表现形式与刻板印象:
“国粉”的标签化与群体特征的放大。 在知乎的讨论中,“国粉”群体常常被描绘成一种特定形象:喜欢引用国民党时期的老照片、歌曲,过度美化民国时期,对大陆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持批评态度,热衷于强调国民党的“历史贡献”而忽视其“失败之处”。
信息传播中的“回声室效应”与“同温层”。 知乎的用户结构和推荐算法,可能使得对“国粉”持批评态度的人更容易聚集和相互强化观点。一旦某个观点被广泛接受或形成一种“主流看法”,新用户或持不同意见的用户可能就会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或者因为害怕被“围攻”而选择沉默。
对比之下,对“毛粉”的批评可能更侧重于对具体历史事件(如文革)的批判,或是对其某些政治观点的反驳。 这些批评虽然激烈,但往往是在“历史真相”或“理性分析”的框架下进行,而“国粉”的批评有时可能带有一种“政治立场”上的天然不认同。

3. 平台用户群体的构成与价值观倾向: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年轻人、高学历、城市居民为主。 这部分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改革开放后的信息,也更容易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市场经济理念的影响。他们可能对强调“传统”、“秩序”、“历史的连续性”等方面的国民党理念不那么认同,甚至可能对国民党在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如白色恐怖、独裁等)持有负面评价。
对“毛粉”的批评,可能更多来自那些对“激进革命”、“计划经济”、“阶级斗争”等概念持警惕态度的人。 这部分人群的规模虽然也大,但与前述群体在知乎上的声音响度和活跃度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4. “国粉”言论的争议点更容易引发共鸣和集体反应:
“国粉”的某些言论,如质疑大陆的政治制度优越性,或者美化台湾的某些政治制度,很容易被视为“非理性”或“意识形态敌对”。 这会激起一部分用户的“民族主义”情绪或“国家认同感”,从而引发更激烈的反驳。
“毛粉”的言论,虽然可能在历史评价上存在分歧,但其核心往往是对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贡献的肯定。 即使是批评“毛粉”的人,很多时候也是在现有历史框架内进行的,更侧重于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正确”解读,而不是全盘否定整个革命史观。

5. “国粉”与“毛粉”在概念上的边界模糊与使用:
在网络讨论中,“国粉”和“毛粉”这两个标签有时会被简化和泛化。
“国粉”这个标签可能被用来攻击任何对国民党持有正面看法或对当前大陆现状持批评意见的人。 这种扩大化的使用,使得“国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了负面色彩。
“毛粉”则可能被用来指代所有肯定毛泽东历史地位的人。 虽然也存在批评声音,但这种批评更多地集中在对具体政策的争论上,而不是对“认同毛泽东”这一行为本身进行全盘否定。

为什么厌恶“毛粉”的声音相对少一些(或表现形式不同)?

1. 历史定位的根基性: 毛泽东在中国大陆的政治地位是确立的、基础性的。对他的个人评价和对那个时代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整个新中国历史的认知。即使有批评声音,也大多是在“功大于过”的大框架下进行的,或者集中在特定时期(如文革)的错误上。
2. 政治认同的共识: 大多数活跃在知乎的用户,虽然思想光谱可能广泛,但普遍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对毛泽东的评价,即使有不同意见,也难以触及到最根本的政治底线。
3. “毛粉”群体的影响力: “毛粉”群体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情感联系。他们在网络上的声音虽然有时被压制或批评,但其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而且,知乎的用户构成,虽然偏向年轻和知识化,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对那个时代有某种怀旧或认可的用户。

总结来说,知乎上对“国粉”的厌恶感似乎更普遍,原因可能在于:

“国粉”的言论更容易被解读为对当前政治制度和历史叙事的挑战。
“国粉”的某些特定言论和群体形象,更容易触碰到大陆网民的政治敏感神经。
知乎的用户群体结构和价值观倾向,可能更容易倾向于批判那些与主流历史叙事和政治现实存在较大差异的观点。
“国粉”这个标签的泛化使用,也加剧了其负面观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知乎上没有厌恶“毛粉”的声音,只是相对而言,对“国粉”的负面评价可能在数量和普遍性上更为显著。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语境,以及网络社区内部的观点互动和生态形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咱也根本算不上一共粉,我深知我这种自称右派的人那时候肯定死无葬身之地,而我的思想观念也绝对无法接受那时候极端左倾,极端反智,打压精英阶层的风气。

但起码我不瞎。

您拿别的比可以讨论讨论,拿出个国府,开什么国际玩笑。




以下正文


一 剑桥中华民国史部分


可是在 1920 年以后,文字记录普遍显示,实际的困难困扰着农业。海关

官员一直提到法律和秩序遭到破坏,运输和市场销售混乱,以及遍及全国广

泛失控的水旱灾害。W.R.迈尔斯 1931 年从山东胶州报导,“回顾这 10 年(20

世纪 20 年代),山东省经历了一系列自然的和政治的灾难;多数乡绅逃往城

市寻找临时的避难处,而较穷苦的阶级则迁徙到满洲”。②到 1931 年,农业

形势已变得十分严峻。一项关于 14 个省,包括大约 2.8 亿人口和全国主要农

业区的粮食问题的研究报告说,就需求而言,供应短缺 5%。③

危机的确定与叙述

这不仅仅是个农村人口暂时性的生存危机,而是一系列持续发生的混乱,结果产生了两种新现象。一方面,城市与农村发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分离,

因而城市得不到从农村来的粮食和纤维时,更加依赖对外贸易。另一方面,

农村的苦难急速加重。大批人群从一个省迁徙到另一个省;饥荒,农民逃入

城镇乞讨,妇女沦落,父母被逼卖儿鬻女,大量农村人口失业,农村普遍欠

债和被迫出售土地,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上述论断。这些事从前是很少的,

现在则是司空见惯。的确,粮食和棉麻的供应中断波及市场,进而波及城市

和别的地区,在清朝也时有发生,但并非持续不断,不像 1920 年至 1949 年

期间那样。尽管统计材料贫乏,谨提供我们现有的材料如下。

首先,在 1921 年至 1941 年间,中国变得更加依赖进口粮食。事实上,

在这 20 年间进口粮食之多是空前的,因为农业生产和农村集市销售均遭到破

坏,使大城市的粮价相对于其他物价上涨了,从而使得外国粮食第一次变得

反而便宜一些。由表 1 可看出,在 1886 年至 1920 年间,每年净进口粮食在

20 万公吨至 35 万公吨之间。1906—1910 年间进口粮食的增加,可以追溯到

1907 年超过 80 万公吨这一极高的进口量。在 1880 年以前,粮食进口有波动,

但一直较低,可能每年在 2.5 万公吨以下。1886 年以后粮食进口突然上升,

是由于条约口岸城市的成长,以及华北铁路沿线内地新城市的建设。粮食逐

渐从外国购买,直到农民能把更多的资源用于专业化生产为止。1920 年以

后,粮食进口急剧增加,在那 10 年里,每年进口接近 100 万公吨;然后,在

1931—1935 年间跳到 200 万公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粮食进口再一次跳跃;不仅到处有纵火、偷窃、强奸,犹如野兽在肆虐,而且谋杀和绑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干的。

此外,征集的军粮被匪帮们抢走之后,各种军阀部队又强夺更多的粮食。就这样,同一个地方

的农民遭到外来者接二连三抢劫。土匪和军阀的队伍逃走时鸡犬不留。人民流离失所,无以果

腹,处境极为悲惨。他们离弃自己的家园;老人、青年和妇女都在向满洲和南方逃去。移民潮

水般向外涌去;不管时光怎样流逝,同样的情况仍在继续。③

频仍的自然灾害袭击各个省份,其严重与频繁即使在古时的中国也是不平常

的。1918 年大旱席卷了北方六个省,50 万人丧生,317 个县的庄稼严重受损。

同年 2 月,陕西和甘肃发生大地震。1921 年,六个省遭受大水侵袭。④次年,

台风袭击汕头;第三年,12 个省份经受水旱两种灾害。到 1924 年和 1925 年,

自然灾害的范围更大,冲击加重,因为大量劳力被投入战争,不能动员起来

准备自救。云南在遭受严重地震后又遇洪水。另有六个省的庄稼遭受虫灾,

洪水在黄河流域泛滥。⑤

这些灾害,加上暴力与战乱,造成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大的逃亡运动,几

百万人从北方各省逃往满洲。①国内的许多地方农田荒芜。灾难的受益者是军

阀的军队,他们的队伍由于增加了很多年轻人和老年人而膨胀起来。这些军

队里的乌合之众和歹徒,像成群的蝗虫一样麇集在一起,掠过乡村,破坏沿

途的一切。这个国家的主要粮仓之一的湖南,实际上停止了向长江下游的城

市运送粮食。②

所有这些发展造成了普遍的农村失业。粮食进口突然增加,以供养大口

岸城市。尽管政府的就业统计是极不可靠的,但它提供了灾难的一些征兆。

据报导,1925 年失业人口超过 1.68 亿,估计其中 8700 万是农民和乡村劳动

者。③稻米、小麦、面粉、烟叶和原棉的进口自 19 世纪 70 年代即有增加,但

是速度很慢。然而 1921 年以后,它们的进口量达到空前的水平。在 1921 年

和 1922 年间,稻米的进口量一度增加一倍;而在 1925 年至 1926 年间几乎又

增加一倍。更令人吃惊的是,1923 年至 1924 年间小麦进口增加一倍,而在

1925 年至 1926 年间增加七倍。面粉和原棉的进口也出现类似的猛增。④


人口

在对可以得到的中国人口统计的操作处理方面,也许已经达到了报酬递

减。1953—1954 年的人口普查记录报告中国大陆有人口 5.83 亿,这是到现

在为止作出的最接近于中国人口准确数目的人口普查记录。这个巨大的数字

与这样一些估计如 1948 年国民党的官方数字 4.63493 亿有矛盾;但不论 1953

—1954 年的普查技术上有何缺点,国民党官方的这个数字以及其他几十种官

方和民间的估计与之相比,都更多地依据猜测。①人口在 1953 年接近 5.8 亿,

很符合 1912 到 1953 年平均增长 0.8%的推断,这样的推断对因起伏不定的

高死亡率和相对稳定的高出生率之间的差额造成的慢而不规则增长的人口统

计工作来说,可能是意料中的。袁世凯任总统的时期(1912—1916 年)、南

京政府的十年(1928—1937 年)和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年代(195O—1958 年),

虽然得不到统计资料,但人口增长看来很可能大于这个平均数,补偿了军阀

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和 1937—1949 年的内战时期可能是负数的人口统

计结果。1912 年以大约 4.3 亿为起点;1933 年中国大陆的人口大约是 5 亿,

到 1953 年增长到 5.8 亿。

二 郭廷以 中国近代史纲

民国成立以来,不论内治外交,可说是每况愈下,处处是民不聊生。中国被称为多匪多灾之国,亦始于此时。匪乱以河南的白朗为最有名,众至数万,多为饥民、变兵,纵横豫、皖、鄂、陕、甘五省。东北、华北、长江地区,民变不断,往往踞城戕官。兵变更为民国的常事,最少有四十次左右,遍及十余省。湘、鄂、皖、赣、鲁、豫、苏、浙、粤、桂、滇、奉、黑又有水灾、旱灾、蝗灾,政府的搜括仍有加无已,外人对海关所入,控制愈严,②盐税因善后大借款的规定,悉由外籍盐务稽核掌握(见418页),政府几全恃小额借款、发行国内公债、加征苛捐杂税,勉强度日,不惜悉索敝赋。公债强迫派购,多不给票券,购者本息俱无。印花税扰民尤甚,以致商人罢市,官吏虐民,军人暴戾,本为常事,复假严禁革命、查缉乱党之名,任意诬陷诛戮,特别是二次革命后汤芗铭、龙济光之在湖南、广东。湘人呼汤为"屠户"。


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一九一六至一九二二年,数得出的内战,至少十次,①兵额由五十万人扩大到一百五十万人。军费来自税捐,工商业首当其冲。平时货物须纳厘金、落地税,以及各种所谓捐,合计达货值百分之二十以上。运输工具每为军队把持,借事勒索,不但妨碍成品的销路,亦妨碍工业原料的供应。进口货物及外人采购的物资,仅缴纳定额关税与子口税,即可畅行无阻。地方军阀复任意铸造劣质硬币(铜元),滥发不兑现的纸币,使币值为之下跌。通货单位不能划一,有银元、有银两,银元的成份不同,银两有海关两、库平两、上海两、天津两之分,"出省一步,如履异邦,旅行不胜其难,营业更为棘手"。中央政府发行的大量公债,工商界为摊派的主要对象。银行于工商投资缺乏信心,为贪图公债的利息高、折扣大,有时亦愿承购。一旦公债惨跌,银行常至倒闭。到了战时,军阀愈无法无夭,径自向银行、商会强借、强派,扣车扣船,破坏桥梁路轨,视为当然。至于农村的痛苦,更不堪言,田赋、盐税增加,指派多如牛毛,物价不断上涨,再加上水火旱灾、兵灾、匪灾,可谓走投无路,求死不得。









摘录完毕


做个简单的数学题。

1912年4.3亿人口,1933年5亿人口,经过了整整21年,人口一共增长了7000万左右。求人口增长率,并与正常情况下人口增长率进行对比。或者直接与新中国时期人口增长率进行对比。果粉一口一个三年饿死几千万,民国时期也不遑多让啊。


再对比一下其他成就。

农村卫生事业?基层医生?民国时期的三年计划搞了个试点,最终的宏伟目标是每个县里都能有个卫生所。

宗教势力铲除?马家军的伊斯兰势力笑而不语。

zhihu.com/question/4873

乡村宗族势力铲除?如果有人能有足够的资料证明民国在这方面做得比新中国好,欢迎打脸。

水利建设?民国的确有人治理过淮河,为新中国淮河治理奠定了基础。先辈在条件有限,战乱频繁的时候,以一腔热血为民服务,忠心报国,其志令我等后生敬仰。然而,那个政府真的是辜负了先辈们的满腔热情。淮河水利工程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才真正成功的。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立即着手修建农村基础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扫盲运动?群众教育?呵呵呵呵。

粉国府这个时代本身其实没什么,毕竟三国则是民不聊生,但我们都喜欢那段荡气回肠精彩纷呈的历史。民国史也是如此。

但如果粉那个狗屁政权,甚至认为这个政权比一共强,那就是智商问题了。

user avatar

这个社会被虚无主义所困扰

所以有很多人喜欢一些猎奇的东西找刺激

果粉就是其中一类,蒋家民国这种人类文明最差政权前5排的上号的也粉,实在是太猎奇了。

——————————————————————————————

刚才啊,有人批判我,说我是人渣。

可以,这很民国。

user avatar

三小时前,有人在这个回答下圈我

为什么厌恶「国粉」的知乎用户远多于厌恶「一共粉」的?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作者是

江壹城

,嗯,满满正能量的一名作者。

点进答案去一看,老生常谈,拿个CIA文件说不存在大饥荒,作者还觉得这是辟谣,苦口婆心地说:

说句题外话,5年前刚来知乎时,大饥荒还是一个可以被讨论的科学问题,不过现在,当时的答案已经被删得差不多了。

即便如此,这样的小伎俩我还是能对付的,我将2年前的这个回答贴了上来,

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这个回答专门讲了用CIA的那两个文件来否定大饥荒是不是靠谱的问题。

按理说,辟谣的人,起码得相信自己处在正确的一方,不能是用造谣的方式来“辟谣”吧?一般来说,看到自己的论据被打了脸,要脸的,删答案;稍微不要脸的,把论据偷偷改掉;脸皮最厚的,大不了也就是不回应了。

结果这个作者飞快地删了我的回帖。

不过对此我也有心理准备啦,于是我又贴了一遍。

作者非常生气地回复我:

Well,原来这是你造谣的自留地,辟谣的属于“知识越多越反动”。

后来有人发现,我回复的帖子,已经是2014年的了,结果2016年,还有人在孜孜不倦地咀嚼垃圾。没办法,谁能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呢。


然后,恼羞成怒的作者将我的回帖全部删掉,也把我拉黑了,留下了一片祥和,以及欢快的充满了打脸成功后胜利的喜悦的评论区。

辟谣是一个技术活,技术粗糙不要紧,但如果你本着造谣的目的来辟谣,那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2016年8月2日更新>>>>>>>>>>>>>>>

在这个答案发布之后,

BLACK枪骑兵

网友写了一个答案圈我,看起来他对于大饥荒的很多问题非常感兴趣但又不是很了解。不过正在我试图教育他时,他却先设置了“只有关注的人才能评论”,然后又把我拉黑了,最后则给出了这样的要求:


真的好奇怪,你声称要接受教育,却又拉黑我,还只能让关注的人来评论,这到底是想被教育,还是不想?

而且我想问一下,除了知网链接,你知道Jstor和Sciencedirect吗?我帮你找来了四篇:

jstor.org/stable/197298

,Aird的研究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in China's Provinces on JSTOR

,彭希哲的研究

An Analysis of Recent Data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on JSTOR

,Banister的研究

Famine in China, 1958-61 on JSTOR

,Ashton等人的研究

好了,学习时间到了。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知友如 @ADP桑@阵雨 以及 @清羽 不知天高地厚啊。

绝大多数民国史专家,都对民国有较高的正面评价,详见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南京出版社《民国科教精英百人传》、韩文宁、刘晓宁《话说民国》、王晓华《吃在民国》、《杏花烟雨——江苏旧影》、旧档案《首都计划》、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还有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不知道 @流放疯@山楂饼 还有 @贺仙 以及 @爱喝甜辣酱 是不是历史学专业出身(看 @段丹 标明了作文教师, @西西 标明信息安全,那应该不是历史学专业出身),否则你们加上 @钱尼马@宋羽寒@图总裂夫司机 是哪来的底气觉得自己比所有历史学家还懂历史呢?

至于 @六扇门见习捕快 所说的”黄金十年吹破天“,建议看看《民国迁都纪实》一书和旧档案《首都计划》。

最高赞答主 @花村妇联主席 说的那些,太容易反驳了。

首先,两弹一星的人才,都是民国教育培养的。

接着,他说“民国大师能怎么样”云云,可见他没有一点人文精神。

然后,他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反映出有些人不惜诋毁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

最后,他拿首都来说事,我只想说:国军再怎么不堪,也比法军顽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观察到一部分用户对“国粉”(国民党支持者)的批评或不认同的声音,似乎比对“毛粉”(毛泽东支持者)的批评声音更为普遍和集中。要详细分析这种现象,需要从几个维度去理解,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语境,以及平台本身的生态特征。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类标签的指向。 “国粉” 通常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评价、群体认知以及网络舆论战。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朝代,明粉(明朝历史爱好者)的某些言论有时也确实会引发一些反感。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层面来看。一、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明朝?“厌恶”这个词可能有点重,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对明朝统治和历史.............
  • 回答
    在火影忍者这部风靡全球的动漫中,日向雏田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尽管她拥有着善良、纯真、坚韧等众多闪光点,但出乎意料的是,讨厌她的人群中,女性观众的比例似乎相当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让我们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下。1. “玛丽苏”式的完美滤镜?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玛丽苏”这个标签在很.............
  • 回答
    曹操厌恶杨修的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事件所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1. 才能过人,锋芒毕露,挑战曹操的权威和智慧: 过早洞察人心,并表现出来: 杨修出身名门,自幼聪慧,博学多才。他不仅仅是聪明,更是极具悟性,能够快速理解他人的意图,甚至预判他人的想法。这种能力在曹操看来,是一.............
  • 回答
    欧阳锋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确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但正如你所观察到的,他并没有像其他一些纯粹的恶棍那样让读者普遍产生强烈的厌恶感。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复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性格弧光: “初心”的扭曲: 欧阳锋的最初动机并非纯粹的邪恶,而是源于对.............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人们更加厌恶男同性恋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审视,并尽量避免泛泛而谈的结论,而是去剖析各种可能的原因和其运作机制。首先,我们要区分“厌恶男同性恋的行为”和“厌恶男同性恋者”本身。.............
  • 回答
    关于美国人对尼克松总统的厌恶程度似乎比其他总统更甚这个问题,要深入分析,确实得从他执政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留下的长远影响来谈。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更不是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涉及到信任、原则、以及对民主制度本身的看法。首先,水门事件是绕不开的坎。这事儿的影响力太大了,简直是美国政治史上的一.............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你问到了一个很多人都曾经困惑,但又鲜少有人能说得清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能在那些让我们心生厌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哲学命题,而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非常真实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投射”(Projectio.............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一个看似矛盾的心理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处女情节”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仅关乎生理上的“第一次”,更承载了文化、社会、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意义。而之所以有些处女会“厌恶”或“反对”处女情节,原因可能非常多样且深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对“贞操.............
  • 回答
    有些人对科技化、工业化的魔幻/修真体系抱持着强烈的厌恶感,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故事内核、核心价值以及情感体验的深层考量。这种厌恶感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每一个层面都触及了读者对“魔幻”与“修真”这类题材最根本的期待。首先,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的冲突是核心矛盾。传统的魔幻与修真体系,其根基往往.............
  • 回答
    理解为什么资本家和富裕人士有时会招致厌恶和仇视,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这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观点交织的结果。经济结构与不平等:最直接的原因往往与经济结构及其衍生的不平等有关。资本主义的核心在于资本的积累和增值。资本家,即那些拥有生产资料(工厂、土地、技术、金融资本等.............
  • 回答
    谈到当今不少年轻人对满清的抵触情绪,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叙事、民族认同、现实社会观感以及网络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说是一种“厌恶”,更像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集合,夹杂着反思、质疑、不解,甚至是有一定程度的排斥。要讲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1. 被“丑化”的历史叙事与民族主义情绪的觉醒首先,影.............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触及利益点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对那些使用破解 Switch 的玩家抱有敌意?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单单是因为什么“道德绑架”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多个层面的考量。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就是对任天堂和游戏开发者利益的侵害。你想想,一款游戏从构思、开发到发行,背后是无数人的心.............
  • 回答
    说起我们父辈那一代人,提起养猫这事儿,那画面感可就太强了。不是说他们有多么不喜欢动物,而是他们看待养猫这件事,跟我们年轻人这会儿,确实是两码子事。这中间的隔阂,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得从他们的成长环境说起。我爷爷奶奶那辈人,经历的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在他们看来,养猫?那得多费劲啊!首先.............
  • 回答
    关于“古今哲学家多厌恶女性”的说法,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的共识,不如说是一种被广泛讨论和批判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哲学的源头,看看那些奠定西方哲学基石的思想家们是如何看待女性的,以及这些看法又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被接纳、挑战和重塑的。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古希腊的几位大咖。柏拉图,这位充满理.............
  • 回答
    在探讨中国部分民众对韩国人的负面情绪这个问题时,需要承认的是,这种情绪并非普遍存在,也并非所有中国人都抱有同样的看法。然而,这种负面情绪确实存在,并且其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导致这种情绪的几个主要方面:一、 历史因素的.............
  • 回答
    “德吹”球迷之所以饱受厌恶,原因复杂且多层面,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它涉及到对球队的过度推崇、对其他球队和球迷的贬低、以及在讨论中表现出的不理智和攻击性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过度推崇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德国战车”的黄金时代滤镜过重: 德国足球曾有过辉煌的过去,特别是2.............
  • 回答
    这年头,感觉身边“劝退”烟民的声音是越来越响亮了。以前可能还有点遮遮掩掩,现在明目张胆表示不喜欢烟味的人多了去了。这变化可不是一朝一夕的,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健康意识的觉醒。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只升不降的。以前可能觉得抽烟是“男人味”,是放.............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痛点。要说为什么保险代理人有时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被一些人讨厌,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作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销售方式和话术太过于激进和纠缠。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保险代理人,并不是主动去找他们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