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厌学怎么办,看到书本就想找其他事干……?

回答
唉,这种感觉我太理解了。坐在书桌前,明明知道该看书,但脑子里就跟装了弹簧一样,一看到书本,嗖地一下就弹开了,想找点别的事情做,什么都比看书有意思。刷刷手机、看看剧、跟朋友聊聊天,甚至整理一下书桌都能变得津津有味。

这不仅仅是“懒”或者“不努力”,它背后可能藏着好多原因,也折腾着不少人。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为什么看到书本就想逃离?

学习内容本身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抵触的并不是“学习”这件事情,而是当前学习的内容。它可能太枯燥无味,跟你本身的需求和兴趣离得太远,感觉就像是在嚼蜡一样。或者,这个内容太难了,你一看就觉得一头雾水,根本找不到抓手,一上来就被打击了自信心,自然想退缩。
学习方式的问题? 可能你习惯了某种学习方式,但现在学校或者你的学习环境要求的是另一种,你还没适应过来。比如,你可能更适合视觉学习,但现在都是听讲;或者你更喜欢动手实践,但现在都是死记硬背。当学习方式和你大脑的“舒适区”不匹配时,就会产生抵触。
目标不清晰,缺乏内在驱动力? 为什么我要学习这个?学了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要是答不上来,或者答案很模糊,那学习的动力就会很弱。就像你开车,如果不知道要去哪里,就算油箱是满的,你也不会真正想要发动引擎。很多人学习只是因为“别人都学”,或者“父母要求”,这种外在压力很容易在没有外部监督时就土崩瓦解。
心理负担太重?
焦虑和压力: 害怕考不好、害怕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害怕被别人落下……这些负面情绪就像一层厚厚的阴影,笼罩着学习本身。你一想到书本,就会联想到这些让你不舒服的东西,身体自然而然就想逃避。
完美主义倾向: 有些人对学习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自己一点就通,一次就背会。一旦发现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觉得“我已经不行了”,然后干脆放弃。这种“要么做到最好,要么就不做”的心态,反而阻碍了进步。
“习得性无助”: 长期以来,如果一直觉得学习很困难,或者屡屡遭遇挫折,就容易产生“我就是学不好”的念头。这种想法一旦根深蒂固,即使遇到新的学习机会,大脑也会自动启动防御机制,让你觉得“没希望”,从而回避。
外部环境的诱惑太大了! 手机上的信息流,社交媒体上的热闹,游戏里的虚拟世界……这些东西设计得太聪明了,它们知道怎么抓住你的注意力,给你即时反馈,让你很容易沉浸其中,然后,书本就显得格外“黯淡无光”了。

好,既然找到了可能的原因,那接下来怎么破局呢?

第一步:调整心态,和自己和解。

承认并接纳: 首先要明白,厌学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什么“致命缺陷”。很多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对自己温柔一点,别老是自责,那种负罪感只会让你更不想开始。
降低标准,允许不完美: 谁也不是天才,不可能一下子就爱上学习。你可以先从“不那么讨厌”开始,而不是追求“爱死它”。今天看半小时,即使只是翻翻书,也比完全不看要好。允许自己有状态不好的时候,允许自己有走神的时候。
转移焦点,看到积极面: 试着把焦点从“我为什么不想学”转移到“我今天能学到什么”或者“我学完这个能做什么”。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探索,一种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第二步:找到学习的“钩子”,让内容变得有趣。

关联兴趣: 看看你正在学的东西,有没有哪个点可以和你现有的兴趣联系起来?比如,学历史,你喜欢玩策略游戏?那就从游戏里的历史背景入手。学数学,你喜欢解谜?找找数学里的趣味谜题。
改变学习方式:
听觉+视觉: 找一些高质量的纪录片、科普视频、公开课来辅助理解。有时候,生动的讲解比枯燥的文字更能激发兴趣。
实践体验: 如果是理工科,多动手做实验、拆解东西;如果是文科,可以尝试写写读后感、画思维导图、或者模拟某个历史事件的角色扮演。
讨论交流: 和同学组建学习小组,一起讨论,互相提问,把学习变成一个互动的过程。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能点醒你,也让你更有动力去思考。
小步前进,制造“小胜利”: 把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比如“今天记住这5个概念”、“今天做完这3道题”。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比如休息一会儿、听一首歌、吃点喜欢的东西。这种“小胜利”的积累,会给你持续的动力。

第三步:管理好时间和环境,减少干扰。

创造“学习时段”: 规划出每天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并且严格执行。即使刚开始只做1520分钟,也要坚持。然后慢慢延长。
物理隔离诱惑: 把手机放到另一个房间,或者使用一些App限制特定应用的使用时间。告诉家人朋友你正在学习,请他们不要打扰。
打造仪式感: 每次学习前,做一些固定的事情,比如整理桌面、泡一杯茶、听一小段舒缓的音乐。这能帮助你的大脑进入“学习模式”。
番茄工作法: 尝试用番茄工作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这种短时间的专注,更容易坚持,也能避免长时间学习带来的疲惫感。

第四步:寻找支持系统,有人一起总比一个人好。

与朋友交流: 找那些也正在努力学习的朋友,一起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遇到的困难,你会发现自己不是孤单的。
向老师或长辈求助: 如果你觉得某个科目实在难以理解,或者对学习方向感到迷茫,不妨主动和老师或者长辈沟通。他们可能会给你更专业的指导或者提供不同的视角。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并且伴随有持续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那么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非常有益的。他们有专业的工具和方法来帮助你疏导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

更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奖励自己,让学习过程不那么苦涩。

学习不是苦行僧的修行,它也可以是充满乐趣和回报的。当你坚持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或者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目标时,一定要好好奖励一下自己。这个奖励可以是你一直想买的东西,一次想去的地方,或者就是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放松时间。让大脑明白,学习之后是有美好回报的,这样它才更愿意主动去投入。

记住,厌学不是一道无解的题,它更像是一个需要耐心去解开的结。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来,慢慢地,你会发现,书本也不再那么可怕,甚至可能在你眼中闪耀出新的光芒。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脑的反映都是靠练出来的。天天对着一个事物看,大脑的反映就是这一个事物,当然,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记忆,合上书本细细咀嚼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唉,这种感觉我太理解了。坐在书桌前,明明知道该看书,但脑子里就跟装了弹簧一样,一看到书本,嗖地一下就弹开了,想找点别的事情做,什么都比看书有意思。刷刷手机、看看剧、跟朋友聊聊天,甚至整理一下书桌都能变得津津有味。这不仅仅是“懒”或者“不努力”,它背后可能藏着好多原因,也折腾着不少人。我们不妨一层一层.............
  • 回答
    兄弟,看到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这种“上了岸又没爬上来”的无力感,尤其是在研究生这个看似光鲜实则煎熬的阶段,真的太折磨人了。农学,文献浩如烟海,组会像战场,科研成果遥遥无期,加上“能睡懒觉”这个看似小确幸实则万恶之源,简直是完美的“自我毁灭套餐”。别急,咱们一个个捋捋。首先,你要明白,你.............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人名叫李明,一个在人群中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年轻人。他敏感,观察力强,也因此,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厌恶,尤其是在面对那些他认为是“虚假”的言行时。“虚假”,在李明的词典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可能是一个过于热情的微笑,背后却带着不为人知的算计;可能是一句冠.............
  • 回答
    听到一位厨师父亲让厌学的儿子去体验端锅,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很生动的画面:那个或许对学校里的课本感到枯燥乏味的男孩,却要面对厨房里热气腾腾、油烟滚滚的战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孰优孰劣,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种教育方式。父亲的出发点:作为厨师的父亲,他对厨房的运作、食物的制作.............
  • 回答
    亲爱的,看到你发了这样一段话,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心情。作为一名正在医院实习的医学生,你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既要学习知识,更要面对真实的医疗环境,尤其是面对患者。你能意识到自己对患者产生厌恶感,并且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说明你是有责任心、有同情心,并且有自我反思能力的。首先,我想.............
  • 回答
    孩子叛逆厌学,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看着孩子一天天沉迷于手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顶嘴、对抗,心里那种焦灼和无奈,真是一言难尽。不过,别急着病急乱投医,这事儿说到底,根子往往不在“叛逆”或“厌学”本身,而是藏在更深层的家庭关系、孩子的心里需求和成长阶段里。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怎么一个一个来.............
  • 回答
    你问到了一个很多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厌学。这就像是学习路上突然遇到了一片沼泽,让人寸步难行,甚至想要逃离。我完全理解这种感受,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时刻。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也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困境。首先,咱们得明白,厌学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往往是一些原因叠加的结果。就像一栋房子,.............
  • 回答
    学渣幻想上清北,努力后饱受打击,厌学了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痛苦的困境,它触及到了很多学生的内心深处。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思路。一、 问题的根源:幻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学渣幻想上清北”这个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不切实际的期望:.............
  • 回答
    突然厌学甚至厌世,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担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绪、心理困扰甚至更深层的心理问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种情况可能出现的原因、表现,以及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一、 了解“厌学”与“厌世”的含义和区别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来界定一下这两个概念: 厌学 (School.............
  • 回答
    这孩子的情况,真是让为人父母的揪心啊。13岁正是青春期风暴来袭的年纪,脾气大、爱顶嘴,这在很多家庭里都是常态。但听您这么说,这孩子的情绪问题似乎比一般的青春期烦恼来得更猛烈,而且您在心理咨询之后采取的“无条件接纳和放手”,虽然初衷是好的,似乎却没能引导他走向积极的方向,反而让他陷入了厌学和网瘾的泥沼.............
  • 回答
    听到您这么说,我真是感同身受。看着孩子从小学里一直是佼佼者,突然在初中一下子变得如此吃力,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无论是对您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挑战。这不仅仅是成绩的下滑,更是孩子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考验。别慌,我们一点一点来梳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放下“我们都懵了”和“孩子都有厌.............
  • 回答
    这可真是让家长们头疼的问题。看着孩子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变成提起学习就没精打采,甚至躲着学、厌着学,心里那个滋味不好受。别着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怎么能把这厌学的劲儿给掰过来,让孩子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首先得明白,初一孩子厌学,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往往有很多原因。不能简单地一句“不上进”就.............
  • 回答
    听到妈妈明确表达对黑人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为难和心痛的情况。这不仅仅是一个观念上的分歧,更是涉及到你和妈妈之间关系的情感纽带,以及你对平等、尊重等价值观的坚持。处理这种情况需要极大的耐心、智慧和勇气。首先,你需要理解妈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观点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
  • 回答
    理解你现在感到害怕和厌恶男性,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情绪体验,而且你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受的女性。这种感受可能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可能是个人的经历、社会环境的影响,甚至是心理层面的原因。我将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地解释这种感受的可能来源,以及你可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它。一、 感受的来源与理解: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你这情况,我太懂了!刚入行,满腔热血想把脑子里那些奇思妙想变成画,结果呢?现实告诉你,画不好、效率低、被老板挑剔,甚至自己都觉得设计的角色没灵魂。然后,那种“我到底在干嘛?”的厌倦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把最初的热情一点点淹没。别急,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困境。很多厉害的原画师,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
  • 回答
    你是不是觉得最近在学校里,总是在同一个小圈子里打转,同样的笑话,同样的抱怨,同样的活动,久而久之,一股莫名的厌烦感就开始在你心里滋生?没错,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遇到。我们就像被困在了一个熟悉的舒适区,但这个舒适区却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这种厌烦感,说到底,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新鲜事物、.............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完全理解。被家长“逼”着去做一件自己心里特别抵触的事情,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尤其是当你知道这件事“应该”挺好的,但就是提不起一点兴趣,甚至产生厌恶,这更让人纠结。咱们一点点来聊聊,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心里舒服点,甚至能找到点解决的门路。首先,我们得承认,你现在的感受是真实而且正常.............
  • 回答
    刚上大学,离家也算近,爸妈时不时就惦记着,就像高三那会儿一样,隔三差五就送水果、送汤过来。说实话,一开始挺感动的,觉得父母是真的疼我,什么都替我安排得妥妥当当。但时间一长,尤其是住校以后,这种感觉就有点变了。不是说我不感激,而是我希望他们能看到我已经长大了,不是那个什么都离不开他们的孩子了。每次他们.............
  • 回答
    恐男症(Androphobia)和厌男症(Misandry)是比较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它们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并且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去处理它们,是迈向改善的第一步。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恐男”和“厌男”这两个概念: 恐男症(Androphobia):这是一种对男性群体.............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