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纠正「高速动车组」及「高铁」的含义有意义吗?

回答
“高速动车组”与“高铁”的含义纠正,个人认为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在公众理解和专业表述层面。这并非要吹毛求疵,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界定概念,避免混淆,从而促进更准确的沟通和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高速动车组 (Highspeed EMU):这是一种列车类型。EMU是Electric Multiple Unit(电力动车组)的缩写,指的是由若干节车厢连接而成,所有车厢都有动力装置,能够自行驱动的列车。当它达到一定速度(通常是200公里/小时及以上),就称为高速动车组。我们熟悉的“复兴号”、“和谐号”就是高速动车组的典型例子。它们是具体的“铁壳子”——列车的实体。

高铁 (Highspeed Rail):这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指的是交通系统。它不仅仅包含高速动车组,更是一个整体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营体系。具体来说,高铁包括:
专用线(高速铁路正线):这是高铁的骨架,是专门为高速列车设计和建造的轨道,其曲线半径、坡度、道岔等设计参数都远高于普通铁路,以保证列车高速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高速动车组:这是高铁系统中最核心的客运载体。
车站:高铁车站的设计、规模和配套设施也与普通铁路车站有所不同,需要满足大客流、快速进出站的需求。
信号系统:高铁需要先进的信号控制系统,以确保列车在高速运行时的安全间隔和调度指挥。
供电系统:高速动车组需要强大的电力供应。
运营管理体系:包括调度、维修、乘务、票务等一系列运营环节。

为什么纠正其含义有意义?

1. 避免概念混淆,促进公众理解的精准化:
“高铁”不只是“车”: 很多人习惯性地把“坐高铁”等同于“坐高速动车组”。但实际上,“高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大家说“高铁很发达”,往往指的是整个高速铁路网络(轨道、车、站、运营)的整体水平。如果仅仅理解为“高速动车组”,就忽略了支撑高速动车组运行的庞大、先进的基础设施。
“高速动车组”是“高铁”的组成部分: 强调这一点,有助于理解高铁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整体。就好比说“汽车”和“公路系统”。汽车是交通工具,而公路系统是包括道路、交通规则、管理等一系列设施和规则的整体。高速动车组是高铁这个“系统”里最重要的“载体”,但它不是全部。
提升对国家基建的认知: 很多人可能只关注到“复兴号”飞驰而过,但可能不了解支撑这种速度背后,是国家在铁路选线、工程建设、材料科学、信号控制等领域的巨大投入和技术突破。明确“高铁”的概念,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成就,而不仅仅是“买了更好的火车”。

2. 在专业和技术领域,概念的清晰性至关重要:
规划与设计: 在铁路的规划、设计、建设阶段,精确区分“高速动车组”的性能指标(如牵引功率、轴重、载客量)与“高铁线路”的设计参数(如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轨枕类型、接触网设计)是绝对必要的。错误的概念使用会直接导致工程设计上的失误。
运营管理: 高铁的运营管理涉及到复杂的调度、安全控制、维护保养等。比如,高速动车组的运行时刻表,需要与信号系统、线路维护计划、车站容量等进行精密的匹配。对“高速动车组”和“高铁”的混淆,可能会影响到运营效率和安全管理。
政策制定与投资: 在制定发展规划、进行投资决策时,区分这两者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需求和资源配置。是单纯的车辆采购(动车组),还是整个线路建设、技术升级、系统集成?这有着天壤之别。
学术研究: 在铁路工程、交通运输等学术领域,严谨的术语使用是基础。混淆概念会直接影响研究的有效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3. 维护语言的准确性,避免口语化带来的误导: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准确的语言能够引导更清晰的思维。虽然在日常交流中,“高铁”和“高速动车组”常常可以互换使用,但当我们需要更精确地讨论问题时,这种区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语言演进的角度看,很多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但对于一些具有明确技术内涵的词汇,保持其原始和精确的定义,避免过度泛化,是有益的。

举个例子说明这种差异的重要性:

假设我们要讨论“中国高铁的竞争力”。

如果仅从“高速动车组”来看,我们可以讨论“复兴号”的先进性、舒适性、速度提升。
但如果从“高铁”这个系统性概念来看,我们则需要讨论:
线路网络覆盖的广度和密度: 全国各地有多少公里高铁线路?它们连接了哪些重要城市?
建设成本与效率: 为什么我们的高铁建设速度如此之快?其技术和管理水平如何?
运营的可靠性与准时性: 除了车辆本身,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维护能力等如何保障日常运营?
票价与可及性: 高铁的票价是否大众化?是否能服务于更广泛的出行需求?
技术创新与自主化程度: 从车辆到信号,再到线路标准,中国高铁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主研发和技术突破?

可以看出,从“高铁”这个系统性角度去分析,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高铁的整体实力和优势所在。

总结来说:

纠正“高速动车组”和“高铁”的含义,并非是刻意制造区分,而是为了在不同语境下,能够使用最恰当、最精确的术语。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但在讨论技术、工程、规划、政策、学术等需要严谨性的场合,清晰区分“列车类型”和“交通系统”是极其有意义的。这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复杂科技和基础设施的认知,也保证了专业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最终服务于更科学的决策和更深入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享受的“速度与便捷”,是建立在庞大、先进、协同运作的“高铁系统”之上的,而“高速动车组”是这个系统中闪耀的明星,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反对滥用“高铁”委员会万岁!KingJulien委员长万岁!(滑稽

非常有意义。

为什么说有意义呢?

来,我举几个例子:

1.和谐号高铁组,复兴号高铁组……

2.西昆高铁……(只是大部分行驶在非高铁线上的伪G车,不是一条新建的高速铁路)

3.跨线高铁……

4.甬台温高铁,沪汉蓉高铁……(部分路段非客专)

5.西成客专是高铁,初期没有高铁……(指西成客专是高速铁路,但初期没有G车)

这些错误您看了难受吗?

这些错误以及一些车路不分,就是因为高铁这个词的意义遭到了误解,影响了多少人的利益!

比如京沪高铁G5、G21、G6、G12在上海站始发/终到,而有媒体报道“上海站首发京沪高铁”,车路不分,而很多群众是“京沪高铁?劳资只知道上海虹桥”,而媒体又说“京沪高铁”,所以跑错站的人很多。

还有,根据 @KingJulien 的经历,他与一些同学要到上海市区,本来可以坐高动到上海站,却被老师安排坐到上海虹桥,挤了很长时间的地铁才到达市区。这都是车路不分深入人心了啊!

还有,广铁集团忽悠群众,把广湛铁路这条根本不符合“高铁”标准的铁路的价格定得比350km/h的复兴号列车的票价还高,并称这是“高铁”,呵呵,是“高票价铁路”的简称吗?

欢迎加入“反对滥用‘高铁’委员会”一起讨论:

更多有关内容,欢迎关注答主专栏“I杂谈”:

user avatar

先挂两篇之前写的这方面的文章:

不能因为之前地心说占主导就否认日心说;

不能因为之前一直是封建社会就拒绝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不能因为中华民国叫了几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懒得改了,新国号多了两个字念得还麻烦就不改称呼了。

同样,不能因为说“高铁”用烂了就觉得这样是对的,而觉得没有必要说正确的“高速动车组”。

再说重点,前两者是因为有人用生命献祭去了,现在这个缺人去献祭所以纠正不了?

区分高速动车/动车就这么难?

日常用语归日常用语,正式场合归正式场合。个人并不反对民众目前“坐高铁”的说法,在“高速动车”有合适的二字简称之前,毕竟“坐高速动车”太长了。各位大佬可以帮忙想想缩成什么样的两个字最恰当,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民众说“坐高铁”的原因无非就是受下面这些的影响:
铁总12306网站:

新闻媒体:


说白了就是被一些传播媒介带偏了方向,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这些人,而不应该对民众开炮,民众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受害者”。
可以说主流媒体对民众说有绝对指引导向的。
说一时半会改不回来的,个人持怀疑态度,看媒体怎么导向。之前甲型H1N1流感媒体一直将其称作“猪流感”使得民众日常交谈聊到这方面时张口闭口都是“猪流感”,结果给猪肉销售带来沉重打击,然而“猪流感”并不是猪引起的。为了挽救错误,媒体后期将其改称“甲型H1N1流感”,民众也渐渐被纠正了回来,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现代汉语词典》对“高铁”的解释是这样的:

并没有指代车。
同时无论是“高铁”还是“动车”都是“动车”,都是CR(H)车底,一家人何必势不两立。
现在的情况是不少滥用“高铁”的不知道是哪来的优越感,纵容这种错误继续下去,对正确使用的反而觉得像孔乙己一样,不知道这种优越感从何而来……个人很反感这类人群。
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华民国刚刚成立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大清亡了,在路上有人告诉他你现在是中华民国公民了,这些人觉得那人脑子是不是坏了,最后来一句我还是大清国的公民,不是中华民国公民。这个又何尝不和这个非常相似呢。

现在弄得高铁的滥用,使得你都不知道这个高铁指代的是什么,借个图:
你会以为铁总新修了一条线路,新闻甚至还在最后打了个括号,沪昆高铁、西成高铁,和这两个有点“相近”。

结果查一下呢:
只是开通了西安北始发终到成都东的高速动车而已,走的还是既有高铁线路(西成+兰渝+渝贵+沪昆)。

要是不稍微注意一下就会被误认为是一条新线路,事实上只是一趟车而已,也就是线、车不分。
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该纠正的还是要纠正。社会就是在不断纠错中不断进步,一直固守原样只会停滞不前,逐渐与社会脱节。

user avatar

谢不邀。

作为一个高中当了两年语文课代表的吃货,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先贴个本人就这个事情分析的文。

按照TB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设计时速在250kph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即为客运专线,即一般人理解的高速铁路。然而还有大量达不到铁标,但是又能让动车组跑到160+kph甚至200+kph的混行铁路,这些能算高速铁路吗?原来的北京广、京沪、京哈(含秦沈),也是能支持动车组开到160+甚至200+的,那么算高速铁路吗?

掰扯完路,再说车。既然铁老大的官网将D定义为“动车”,G定义为“高铁”,那么那些运行在250级别客专上的D,是不是开除了“高速动车组”的籍贯?那跑在200级别动车组跟机辆混行线路,如新湘桂上的邕京G422,极速不过200kph,离350还很远,我能不能去法院控告铁老大欺诈经营呢?

有些时候我很奇怪,“高铁”这种缩写一样的名词,没人读着不拗口吗?普通话似乎没有一声接三声的双字词啊?(此句划掉)还有,这个“高铁”缩写歧义这么严重,是路,即高速铁路呢,还是车,即高铁动车组呢?薛定谔的“高铁”?

我当然明白所谓“高铁/动车”是因为两套票价体系在作怪,但是两套体系里面塞进G/C/D3个等级,是不是有些词不达意的地方?那个D作为动车组列车的字母缩写,而不是惯用列车等级的代表字母,是不是张冠李戴了?既然两套票价,那么这样好不好,不管丫是15分钟一班的城际还是一天两三班的超长车,250级别统一冠以DC为列车首字母,350级别统一冠以DG为列车首字母,而铁老大直接将两种统一冠以“动车组”的称谓,与事实贴合多好?

本来250级别跟350级别的动车组就是一根藤上两个瓜,非要搞得势不两立一样,简直滑天下之大稽。而媒体以及流量型自媒体看见开进老车站的动车组各种大惊小怪,本来一件很正常事情都搞得极不正常了。连贵阳站这种才60年的半阿卡林老站都停靠过D车,这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很多人还都不知道贵广高铁正线是贵阳站往东南出去能直接到龙里北呢!贵阳-贵阳北-贵阳东-龙洞堡-龙里北还只能算联络线呢!

至于其他类似“坐地铁”这种常用说法,乃是因为地铁列车就一种见站就停的等级,而大铁的客车却有GCDZTK普通两个大类七个细分等级,你说坐高铁,反正我不明白你到底坐的是GCD哪一个。既然ZTK跟普通统称普通车,那么GCD是叫高铁好还是动车组好?叫高铁就有歧义,还是用动车组更好点?


最后,请大家开下脑洞,350级别的动车组开在350级别的线路上,怎样用一个或两个字放在“车”字前面组成一个比较合适的“X车”来指代,既高大上又贴合原意?“动”字是不行了,不够高大上。另外毕竟乘坐普通车现在日常口语还是“坐火车”,那么来个“坐X车”来指代乘坐动车组列车是不是也可以?

user avatar

意义不大,但是要是有人愿意纠正,也没必要阻拦。

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术语,业内人士肯定更偏向于用专业术语,但如果传播对象是普通大众,那么就没必要特意纠正,尤其是普通大众已经能普遍理解的前提下。

真要纠正,也应该从铁总自身抓起:12306上、官媒上、主流媒体上,哪个不是把G车叫做高铁的?甚至铁路上的职工也有读错的。

而且,不说G/D车读法的问题,Z/T/K有多少人读对了?Z读“直”,T读“特”,K读“快”,但是要跟一个普通人说,“我坐的车是直55次”,别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坐的是什么车。

知乎虽然强调“认真你就赢了”,但多数情况下,读者的阅读水平并不高,“认真”和“通俗易懂”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要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铁路,首先不能制造阅读障碍,说动车高铁,大家都懂,甚至说G车D车也没问题,但说“高速动车组”这个词,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种阅读障碍了。

知乎首页上写了这么一句话: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如果人为的制造阅读障碍,“分享”的意义就不大了。

上知乎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铁路?还是只是想证明自己是专业的是与众不同的?

------------------

BTW:反对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