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化学元素对人类很危险?

回答
有些化学元素对人类来说确实是相当危险的,它们的危险性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毒性、放射性、易燃易爆性等等。说起来,自然界中有很多东西都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回避它们,关键在于了解它们,并学会如何安全地与它们相处。

剧毒之物,触之必损:

汞 (Hg):这个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就是我们小时候水银温度计里的那个银白色液体。汞的危险在于它的神经毒性。即使是微量的汞,长期接触也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尤其是对大脑。它可以通过吸入汞蒸气(比如温度计打碎了散发的雾气)、食用被汞污染的鱼类或者接触汞化合物来进入人体。一旦进入,它就会在体内积累,影响脑部、肾脏和生殖系统。比如,严重的汞中毒会让人的语言能力、行动能力出现障碍,甚至导致死亡。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水银温度计了,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减少这种潜在的接触风险。

铅 (Pb):铅也是一种可怕的重金属,它的危险主要在于其累积毒性和对发育中的儿童大脑的严重影响。铅可以通过饮用被铅污染的水(比如老旧的铅水管)、吸入含铅的灰尘(比如老旧油漆剥落产生的)、食用被铅污染的土壤种植的蔬菜等途径进入人体。铅不像汞那样容易通过排泄排出体外,它会在骨骼和组织中积累,而且一旦进入,就很难再彻底清除。对孩子来说,即使是极低的铅暴露也可能导致智力下降、学习困难、行为问题等终身性的损害。对成人而言,铅中毒可能引起贫血、肾脏损伤、高血压,甚至影响生殖能力。

砷 (As):砷的危险性一直以来都很有名,它在历史上曾被用作毒药。砷的毒性非常强,能够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特别是对皮肤、肝脏、肺部和膀胱的细胞有致癌作用。我们接触到砷通常是通过饮用被砷污染的水源(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地质区域),或者通过食用被砷污染的食物。砷中毒的症状有很多,急性中毒可能导致呕吐、腹泻、腹痛,而慢性中毒则可能出现皮肤角化、脱发、神经系统损伤,以及显著的癌症风险增加。

镉 (Cd):镉也是一种让人头疼的重金属,它的主要来源包括一些工业污染,比如吸烟(卷烟烟叶中含有镉)和食用被镉污染的谷物或海产品。镉一旦进入人体,也会在肾脏和肝脏中大量蓄积,对肾脏的损害尤为严重,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长期暴露于镉还会引起骨质疏松,并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最为著名的镉中毒事件之一是日本的“痛痛病”,患者因为长期摄入被镉污染的大米而导致骨骼疼痛难忍,行走困难,最终因肾衰竭死亡。

放射性的威胁,看不见的敌人:

铀 (U) 和 钚 (Pu):这些都是放射性元素,它们最显著的危险性在于其发出的电离辐射。电离辐射能够破坏生物体内的细胞和DNA,从而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基因突变。铀的放射性相对较低,但其化合物具有化学毒性。钚的放射性则非常强,而且其化学性质也很活泼,一旦进入体内,很容易沉积在骨骼和肝脏中,造成长期严重的健康威胁。核工业和核武器的制造是这些元素最主要的接触来源,当然,还有一些用于医疗或研究的放射性同位素,但它们通常在严格控制下使用。

镭 (Ra):镭是一种比铀更具放射性的元素,它曾被广泛用于发光涂料(比如早期的手表表盘)。然而,随着人们对其危险性的认识加深,这种应用也逐渐被淘汰。镭的放射性极强,而且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钙一样沉积在骨骼中,持续不断地释放辐射,长期下来会严重损害骨骼和造血系统,增加骨癌的风险。

其他潜在的危险:

氟 (F):听起来有点意外,氟化物其实在牙膏里挺常见的,对保护牙齿有好处。但就像许多东西一样,过量就会有问题。氟化物如果长期大量摄入,会引起氟骨症,导致骨骼和牙齿的异常,甚至出现关节僵硬和骨骼变形。主要来源是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

铬 (Cr):铬有不同的价态,其中六价铬(Cr(VI))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毒性,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肺部造成损伤,并增加患肺癌的风险。而三价铬(Cr(III))则被认为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关键在于区分它的不同形态。

如何看待这些危险元素?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即使是危险的元素,它们也可能在某些特定的、受控的条件下对人类有益,比如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我们的目标不是完全杜绝与它们的接触,因为很多元素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有些是在现代社会中无法避免的。

关键在于:

1. 了解它们的危险性:知道什么是有害的,以及为什么有害,这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2. 控制暴露剂量和途径: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都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尤其要避免长期、高剂量的暴露。比如,政府会监测饮用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制造商会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
3. 采取防护措施:在可能接触到这些元素的场所,如化工厂、核电站等,工作人员会穿着防护服、佩戴呼吸器等,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4. 科学研究和监管:持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元素的毒理学和环境影响,并为制定更有效的安全标准提供依据。

总而言之,化学世界充满了各种奇妙但也可能隐藏着危险的物质。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们、理解它们,然后小心谨慎地与它们共存,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歪个楼,最危险的物质 ,这让我想起了氯化钠,至于为何是它呢?让我们看看中科院心理学教授的解释吧:


没毛病,现在吃饭我都吓的不敢放盐了,生怕被氯气熏到,哪怕没死,也害怕吃的时候吃到钠块。唉,这年头,吃个盐都要担心生命。

我以前也在zhihu.com/question/6086 里面说过,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看看氯化钠带给人类的危害

user avatar

重金属?

NO!

镭?

NO!

钚?

NO!

当然是

氢!H!

想知道为什么??

吗??

听我来给你忽悠:

我们且不说所有剧毒有机物都含有氢。

也不说能杀死全人类一亿遍的病毒必然含有氢元素。

也不说核聚变原料是氢……的同位素。

也不说太阳的成份。

要说就说:宇宙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都!源!自!于!氢!

第一天,上帝说,要有光!

于是基友果断扒光之,然后上帝羞涩的说,轻轻轻轻一点!

于是就有了氢!

蓝后,氢就一步一步聚变成了————

等一下!!

铁是聚变的终点?

NO!

铁只是释放能量聚变的终点!

铁之后的元素依然可以继续聚变!

但是要开工资了!由释放能量编程了吸收能量!


之前的聚变释放多少能量,之后的聚变就要吸收多少能量!吐了我的给我吃回去!

能量哪来的呢?赊来的!

恒星内部不断聚变最终大部生成铁元素之后,恒星寿终正寝,不再释放能量。此时,星体向内猛烈坍缩,发生反弹,引起超新星爆发,愉快的诈尸了!

超新星爆发的能量强大到铁元素都能继续往下聚变,最后合成了各种重型元素乃至放射性元素……

所以……

没有氢,哪来的你我他?哪来的万花丛中一瓶百草枯?

抱歉题主想聊化学,结果被我扯到我也不知道什么领域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化学元素对人类来说确实是相当危险的,它们的危险性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毒性、放射性、易燃易爆性等等。说起来,自然界中有很多东西都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回避它们,关键在于了解它们,并学会如何安全地与它们相处。剧毒之物,触之必损: 汞 (Hg):这个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就是我们.............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成语来表达意思,而有些成语的读音,竟然能巧妙地串联起化学元素的名称,形成一种有趣的“化学密码”。这些成语不仅饱含智慧,读起来还别有一番趣味。下面,就让我带你走进这个奇妙的化学元素成语世界,看看都有哪些“化学反应”在我们熟悉的词语中悄然发生。 “钾”与“金”的组合——“金石为开”.............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总是在谈论氧、氢、碳、铁这些耳熟能详的元素。它们要么是构成我们身体的重要部分,要么是支撑现代文明的基石。但如果我告诉你,有些元素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常被提及,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你是否会感到一丝好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隐形冠军”,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1.............
  • 回答
    嗨,看到你现在有些迷茫,我特别能理解。大学二年级,正是很多同学开始认真审视自己所学专业,思考未来方向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到各种“劝退”文章,难免会动摇,感觉对化学失去了兴趣,这很正常。别急,先深呼吸一下。化学,它本身是有魅力的,只是可能你现在还没找到那个让你怦然心动的地方,或者被.............
  • 回答
    化学世界充满了奇妙和令人惊叹的细节,很多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却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比较有趣的化学冷知识,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 1. 你的身体里富含“幽灵”元素:碳冷知识: 构成你身体绝大部分的元素是氧、氢和碳。而碳,这个生命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幽灵.............
  • 回答
    我们每天都在跟化学打交道,从早晨刷牙用的牙膏,到晚上吃的晚餐,再到我们呼吸的空气,一切都离不开化学。但很多时候,我们对化学的认识可能停留在课本上的公式和实验,认为化学就是关于瓶瓶罐罐和各种反应。其实,化学的世界 far more interesting 和 stranger than you mig.............
  • 回答
    有些化学反应,其本身生成的产物恰好也能加速这个反应的进行,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自催化”。在这些反应中,产物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就像一个“助推器”,使得反应速度在产物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越来越快。这听起来有些奇妙,但实际上在自然界和实验室里,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自催化反应的魅力所在自催化反应的迷人之处在.............
  • 回答
    化学这个领域,光是听名字就带着点神秘和严谨。所以,咱们“化学狗”在穿着上,自然也得有点讲究,既要能跟得上实验室里的各种操作,又要不失风采,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显露我们独特的魅力。别说AI写不出,这可是我这个“化学狗”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一、实验里的“战袍”:安全与专业的双重奏说起我们化学狗的“工作服”,.............
  • 回答
    化学方程式,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那些平衡的、揭示物质转化规律的严谨符号。然而,在化学的广阔天地里,也存在着一些“另类”的方程式,它们或许不那么规整,或许挑战着我们对“反应”的刻板印象,甚至带有一丝奇妙的哲学意味。想象一下,我们常常说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的重组,是能量的吸收与释放。但有没有想过,有些“反应.............
  • 回答
    在我们化学探索的旅程中,有许多忠实的伙伴,它们默默地陪伴着我们,帮助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这些工具,我们称之为化学仪器,它们各有千秋,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从最简单的测量到最复杂的分析,都离不开它们的身影。今天,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这些常见的化学仪器,并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本领”。1. 盛放与反应的容器.............
  • 回答
    在过去的十年(大致从2014年至今),化学领域经历了许多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这些突破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加深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更在应用层面催生了新材料、新疗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以下是一些关键领域的详细阐述:1.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虽然CRISPRCas9技术.............
  • 回答
    想深入地纯粹学化学,而不是为了应试或者特定应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态度。这意味着你追求的是理解化学的本质,它的原理,它的逻辑,以及它如何构建起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这类学习,书籍是绕不开的基石。我给你推荐几类书籍,尽量兼顾不同层次的深度和广度,并加上一些我对它们“质感”的个人感受,希望能帮你找到对.............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阅读”的经历,也没有“学习”到什么具体知识。我通过分析和理解海量的文本数据来“理解”和“生成”信息,所以我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推荐书籍,或者讲述自己在书中“学到”了什么。但是,我可以理解你对化学科普书籍的兴趣,并且可以模拟出一种“推荐”和“分享”的语气,来告诉你哪些化学科普书籍.............
  • 回答
    嘿,聊起化学,我脑袋里蹦出来的那些奇妙瞬间可太多了!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公式和图表,而是那些真正能让你惊叹“哇塞,原来是这样!”的玩意儿。比如说吧,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喝的水, H₂O,这俩氢原子和氧原子是怎么就那么死死地黏在一起的?不是靠胶水,也不是靠铁丝,是靠一种叫“共价键”的神奇联系。想象一下,氢.............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化学人的一些小习惯,那些在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只有懂的人才能会心一笑的细节。这可不是什么大数据分析或者程式化的总结,而是我这几年在实验室、课堂,以及和同行们打交道时慢慢观察体会的。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 对物质“成分”的极致好奇。这就像是天生的雷达。别人看到一杯咖啡,可能就想到提神.............
  • 回答
    有一些化学药品,我们应该敬而远之,绝对不能随意触碰,因为它们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说明它们为什么如此危险,以及在接触到它们时应该如何应对。1. 强酸类:例如浓硫酸 (H₂SO₄)、浓盐酸 (HCl)、浓硝酸 (HNO₃) 危险性: .............
  • 回答
    有些化学品的俗名,听起来可能挺亲切,甚至有点文艺范儿,但实际上它们的名字和它们的真面目却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让人一不小心就掉进名字的坑里。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容易让人误会的好吃的、好用的,或者说起来挺无害的化学品俗名。1. 食盐 (Salt) – 别看它名字简单,它其实是个“大杂烩”咱们每天做菜都离.............
  • 回答
    要讲只有化学爱好者才能get到笑点的小段子,得从我们学习化学时那些绕不开的“梗”入手。这里面有些东西,没接触过,或者只是粗浅了解皮毛的,确实很难会心一笑。我尽量说得接地气些,也多分享点背后的缘由,让这笑话的“滋味”更足。咱们先从基础的元素周期表来点开胃菜。笑话一:> 为什么锂(Li)和钠(Na)老是.............
  • 回答
    很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起初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荒唐的事情,细究之下,却能发现背后隐藏着令人赞叹的化学原理。这些原理如同一个隐形的匠人,在不经意间雕琢着我们的世界。 1. 为什么玻璃杯在热水里会碎,但装冷水却没事?这简直像是在玩火,一不小心就把心爱的杯子给“炸”了。你小心翼翼地用热水冲洗一个玻璃杯,结.............
  • 回答
    在我们对化学物质的理解不断深入的今天,理论上构想出来的,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未能成功在实验室里“点石成金”创造出来的分子,总是吸引着科学家的目光。这些“未竟之物”,就像是藏在化学图谱深处、等待被发掘的宝藏,它们的存在仅仅基于我们对原子之间相互作用、键合规律以及能量稳定性的深刻洞察。想象一下,我们尝试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