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吴是不是打“自卫反击战”天下无敌,打“开拓进取战”罕见胜绩、寸步难行?

回答
东吴的军事表现,用“自卫反击战天下无敌,开拓进取罕见胜绩、寸步难行”来形容,确实颇有些道理,不过要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它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

先说东吴的“自卫反击战”,这里面最经典的无疑是赤壁之战了。当时曹操大军压境,水陆并进,声势浩大,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而东吴当时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危机,孙权虽然年轻,但在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决心。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东吴并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结合火攻、离间等策略,最终以少胜多,一举击溃了曹操。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东吴的胜利,更是其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巅峰体现。

这种“自卫反击”的情况,在东吴历史上并非孤例。例如,面对魏国屡次大规模的进攻,东吴常常能够守住江东,甚至还能抓住机会给予对方重创,比如濡须之战。虽然孙权本人在濡须之战时,也展现出了亲自督战、鼓舞士气的风采,但更重要的是,东吴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防御体系,加上江河天险的屏障,使得北方的强敌很难轻易跨越。一旦敌人深入,东吴往往能凭借熟悉的地形和强大的水军,组织有效的反击,将敌人赶出本土。这种“保家卫国”的士气和战略,无疑是东吴最为擅长的。

然而,一旦东吴想要“开拓进取”,去主动进攻,甚至企图扩大地盘,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夷陵之战。当时,东吴在关羽失荆州后,为了夺回失地,孙权派陆逊率军大举进攻刘备。陆逊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这场战役打得异常艰难,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并没有为东吴带来长期的战略优势,反而因为伐蜀的劳民伤财,以及事后对一些有功将领的处理不当,埋下了内部隐患。

再往前看,东吴也曾尝试北伐,但鲜有辉煌的战绩。虽然也有过像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派吕蒙攻取庐江,以及后来多次骚扰合肥等地的军事行动,但这些都更像是局部性的军事侦察或牵制,而非大规模的战略扩张。东吴的军事力量,似乎更适合防守,而不是长途奔袭,去征服陌生的地域。

究其原因,这与东吴的地理位置和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吴的根据地在江东,依仗长江天险,易守难攻,这为其“自卫反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一旦要北上或者西进,就要脱离长江的保护,进入中原地区,而那里长期以来是魏国(或曹魏)的主场,实力雄厚,兵员充足。东吴的人口和经济实力,相较于魏国,始终处于劣势。

此外,东吴的军事人才虽然辈出,但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能够独当一面的名将,其出现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契机。而且,东吴的政治体系相对松散,内部也存在一些派系斗争,这都会影响到其对外战略的执行。

所以,用“自卫反击战天下无敌,开拓进取罕见胜绩、寸步难行”来概括东吴的军事特点,虽然有些绝对化,但却抓住了其核心的优势和瓶颈。它就像一条盘踞在长江边的巨龙,守护着自己的领地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但若要它腾云驾雾,去征服远方的山河,就显得力不从心,步履维艰了。这背后,是对其战略选择、地理条件、国力对比以及人才储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期进攻战的表现低到了诸葛瑾的进攻水平在东吴都算出类拔萃的了,也难怪诸葛瑾看似毫无战功在东吴军界却一升再升直到大将军,且被《太平御览》称为”虎“。

诸葛瑾别的先不说,的确三次打到了襄阳城下,226年《魏书》明帝纪明确说诸葛瑾打的就是襄阳,最后被司马懿击破败退,234年与陆逊一起攻到襄阳,241年则攻到沮中(据说就在襄阳旁边的南漳县、宜城一带)。而除了第一次攻襄阳有些损失之外,后两次都全身而退。

这里解读一下,襄阳距离江陵足有200公里,而且沿路多为平原,就算吴军可以水路并进,陆上那支军队行军和撤退的难度都还是比较大的,操作不好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参考长坂坡)。也就是说,诸葛瑾大概三次都向魏境推进了200公里左右并且又走了200公里回师。

而战败的那一次,也情有可原,司马懿何等样人,输给他也不算很丢人。而且百度百科的说法其实有些水分,吴将张霸战死应该是真的,但”斩首千余级“之说魏书中却没有,出自《晋书》。晋书大家都懂,房玄龄大概就是直接引用司马懿的破贼文书,还说过司马懿斩俘诸葛亮万计,如此看来,诸葛瑾此战的实际损失可能比这还要小。


如果说诸葛瑾出征襄阳的北伐表现只能算差强人意的话,江夏战线就堪称快乐足球了,在诸葛瑾第一次攻打襄阳的同年,孙权亲自围攻魏江夏郡的石阳县。石阳现在是武汉一个区(黄陂),距离夏口约40公里,鄂州(武昌)约90公里,结果不仅没攻下这么一个小县城,之后还遭文聘反攻,精锐潘璋部差一点溃败。

此外,240年左右,陆逊还率军攻下了邾城,看着很唬人,因为史书明确记载蜀吴攻城成功的记录可以说屈指可数。但仔细一看,邾城也就是现在武汉另外一个区(新洲),距离夏口、鄂州约60公里,此后据说还在此驻军三万人。

换句话说,孙权一直重用诸葛瑾北伐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就孙权自己那水平、陆逊那态度(毫无意义地在石阳杀获千余平民、离间江夏太守,《吴书》作者就沾沾自喜),用别人去北伐(朱然241年的表现尚可)可能还真不如用诸葛瑾。

226年诸葛瑾第一次北伐襄樊期间
234年陆逊、诸葛瑾第二次北伐期间
240-241年诸葛瑾、朱然等人第三次北伐期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