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人说了这么多,几乎一个说到点上的都没有。
事实上,绝大多数行业,行内人对某个事物的评价标准,和行外人的想象是截然不同的。
举例来说,你们外行觉得会写病毒那就是绝世高人、百年难遇的千古奇材;我们内行呢?
熊猫烧香病毒的技术性有多高? - 知乎 (zhihu.com)
类似的,黑客是不是一听就很酷?
但是,如果按我们业内的归类,叫他“偏安全侧的白盒测试工程师”呢?是不是一下子就下里巴人了?
同样的,官场中人,他们的道德观,当然和我们平头百姓不同。
比如,海瑞海刚锋,他在官场中人看来,算是什么呢?
俩字:孤臣。
什么叫孤臣?
过于刚直,官场中没有朋友。没人帮扶,随时随地可能因为一点小错一头栽倒、整个家族灭绝那种。
甚至,孤臣都有两种。
一种稍微好点:他只忠于皇帝,是皇帝最放心最贴心的人;为了皇帝,他得罪了天下所有人;但亦因此,皇帝才对他最放心最看重。
缺点是,一旦老皇帝去世,这种人极有可能被打击报复,整个家族灰飞烟灭,鸡犬不留。
另一种呢,得遇上明主,不然……
因为他只忠于自己心中的那个“理”,为人刚正不阿,皇帝错了照样不留情面的批评、甚至直接骂个狗血淋头。
但凡皇帝稍微有一点不清亮,这人都活不过三集……
李世民如何?千古一帝的水平。照样愤愤然,时不时想杀掉魏征。
幸好,内有长孙皇后,外有一干同样正直的大臣不断为魏征说好话,魏征这颗脑袋才寄存在自己脖子上,活到了自然死亡。
饶是如此,之后太子李承乾谋反,陈国公侯君集参与谋反,被处死;中书侍郎杜正伦受牵连被远贬;因为魏征曾经推荐过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然后又翻出“魏征曾经拿自己写给李世民的谏书给史官看(等于留下了李世民的黑历史)”的旧账,使得李世民极度不满。
然后,魏征的墓碑就被推倒了。
这还是李世民。换个别的君王,开棺戮尸都是轻的。
事实上,但凡被我们平民百姓推崇的“好官”,一个个全都是“孤臣”。
比如包拯,你要照民间故事,那就妥妥一个孤臣。还是连皇帝都一起得罪的、铁面无私的孤臣。
但历史上,包拯并不是魏征那种九头牛拉不回的孤臣——哪怕魏征,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他也是拎得清的。
——那可是批评皇帝!
同样一句话,你想尽办法说的不那么带棱角,皇帝回去还想要“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呢。
诚恳,不修饰,这已经是很多很多人无法接受的冒犯了——别说皇帝了,就很多混知乎的泥腿子,毛都不懂,看了我文章中一句客观评价“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思考方向”,都感觉自己收到了深深的冒犯、要站出来给我“批评指正”了……
用链表的目的是什么?省空间还是省时间? - 知乎 (zhihu.com)
你敢在劝说皇帝时语带讽刺?
除了李世民等少数几位明君,哪个皇帝不得当场砍了你的脑袋。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官员,你敢聘请海瑞、魏征这种人教你的子女吗?
没错,他们很刚正。
但是,也太刚正了。
倘若你的子女真的学成了魏征,你这个家族,怕是活不下三代了——人魏征,君主是李世民这样的千古明君;又相处久了,彼此知根知底,这才敢“犯颜直谏”……
将来你的子女若是遇上了朱元璋,冷不丁因祖荫得了见皇帝机会;结果一开口,那味冲皇帝一个跟头……
你猜皇帝会不会觉得“你丫私下都怎么说我的”“你要私下对我有半分尊敬你的孩子说话能这么难听”?
接下来,你觉得是被灭三族好呢,还是灭九族好?
事实上,不光我们平民百姓期望的那种“孤臣”不被官场待见,真实的官场其实是……
当年宋神宗和文彦博谈变法问题,而变法牵扯到百姓和士大夫的利益矛盾。于是,文彦博一句话名留青史: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你看,赤裸裸的——皇帝和士大夫是利益共同体,(在经济利益上)是百姓的对立面。
实际上,所谓“与士大夫治天下”也只是个幌子。
北宋勉强还能算是“与士大夫治天下”;但很快的,朝廷之上党争成风,闹的乌烟瘴气,中央就此瘫痪——然后,皇帝便在蔡京的辅佐下,把权力收拢起来、集于一人之手。
所谓“共治”的表象,就此荡然无存。
正因此,才会在金兵来犯时,整个朝堂找不到一个靠谱的人,只能病急乱投医,到民间抓了个跳大神的郭京守国门、终于酿成了“靖康之耻”。
https:// zh.wikipedia.org/wiki/% E9%83%AD%E4%BA%AC
咳咳,不往远处扯了。
总之,真实的官场,那叫“破家县令,灭门刺史”——那就是一暴力统治工具。
所谓“身怀利刃,杀心自起”——这官员那可不是简单的“身怀利刃”,那是“规则杀人无责任”!
你,身为一只鸡,怎么可能用自己的道德去约束鸡场管理员?
破你的家、杀你的身,这本就是他们的责任。
不仅如此。
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看不懂?
没关系,我说下梗概。
这段文说的是,汉十二年秋,黥布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平乱。期间多次派出使者,打探相国萧何在做什么。
萧何因为刘邦亲自带兵来了,就努力表现。又是勉力百姓,又是尽其所有的供给军需。
于是就有门客劝说萧何:“你再这么傻,就要把你整个家族葬送了!你现在已经是相国了,功劳还能再大吗?官职还能再升吗?可是你初入关中,就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拥护,至今十多年了。皇上为什么一次次过来打探你在做什么?很简单,黥布反了,担心你也带着关中百姓造反!你想活命,想保全家族的话,为什么不巧取豪夺民间田地、故意少给钱不给钱,让老百姓恨你?你名声坏了,皇上的心也就安了。”
于是萧何听从计谋,闹的怨声载道,刘邦大喜。
可惜,萧何这人聪明一世,还是放不下那点道德。
后来闹饥荒,萧何就上书刘邦,说陛下打猎的上林苑已经荒废许久了;现在老百姓快饿死了,何不开放上林苑,允许百姓进去弄点吃的?
刘邦大怒,想杀萧何,终于还是忍住了。但还是把萧何戴上刑具,关进了监狱。
为什么呢?
拿刘邦自己的话说,我是天子,美名都应该是我的。结果呢,你要我出钱(开放上林苑),却拿来买你的美名,让百姓喜欢你、歌颂你——我出了钱,还得落个不仁、得你这个真正爱民如子的家伙来提点!
你看,这种货,不杀,能行吗?
要不是担心杀了他就彻底成全了他的美名,还是杀了干净,对吧。
你看,这才是官场真正的规则。
明白了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回头再看贾雨村。
贾雨村是怎么被革职的呢?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
很多人只看得到“贪酷之弊”,啊,贪嘛,就是贪污;酷嘛,就是酷吏。一个贪赃枉法的酷吏,怎么不杀了呢?
不不不。请往后看,好好揣摩揣摩他的具体罪状:
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
什么叫“沽清正之名”啊?你给我说说。
犯了萧何/包拯一样的错误,对吧。
什么叫“致使地方多事”呢?你再想想。
对啊,百姓告谁,他就处分谁。弄的同僚人人自危——隔天他不会过来弄我了吧?难说。这种“沽清正之名”的家伙,谁知道他会干出什么事!
你看,闹的“官场多事”了吧。
于是,“官员皆侧目而视”——百姓呢?怎么视?没见说。
当然,最后补了句套话,没有事例,只有四个字:“民命不堪”——反正老百姓又没发声渠道、加上愚民政策轻松引导,那还不是当官的怎么说都行。
包括现在,你看这个问题下面,有几个“愚民”读懂了。
所以,“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丢官了。
等等,你不禁要问了,那“贪酷”二字又是什么?不是贪赃枉法、酷吏之谓吗?
不是。
“贪功”“贪名”也是“贪”;虽小事亦绝不姑息、对同僚赶尽杀绝,此所谓“酷”。
啊?你也太能洗地了吧……
不是洗。有下文为证:
雨村听了,大怒道:“那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的?”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
不是,就打死个平头百姓而已,你发什么火?
发签立刻把凶犯家属拿来拷问——拿谁?薛蟠的家属?薛蟠的家属是谁啊?未来的贾宝玉夫人薛宝钗?让一群粗豪汉子披枷带锁的架过来、公堂之上抛头露面、当庭被夹手指、疼的鬼哭狼嚎屎尿齐出?
那可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日常出行时、被百姓冲撞了车驾、都可以打死不论的存在啊。
贾老爷……好大的官威!
——就冲这几句话,这“贪”“酷”二字,贾雨村当不当得?
——这家伙,摆正自己的位置了吗?哪有这种鲁智深式的、百姓不怒替百姓怒、磨刀霍霍对准官僚集团的、贪酷的狗官!
——你知道自己吃的是谁家的饭吗?
民间穷苦书生,都得过过这道坎,改改自己的立场,这才能融入官僚系统。
否则,你猜这签真发出去了,雨村这人头还保不保得住——官帽肯定是得摘了,咱不讨论,就讨论讨论“取贾雨村人头的七十二种办法”吧。
幸好,有懂行的:
雨村道:“方才何故不令发签?”门子道:“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门子道:“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从前的官府都因碍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
不仅如此。甚至就连冯渊家人,又何尝是为了“正义”!
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有了银子也就无话了。
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
看到了吗?
贾雨村恰如那骑士堂吉诃德,单枪匹马为了心中的正义便直挺挺杀向了薛家。
殊不知,他便是在薛家门前的石狮子上撞的粉身碎骨,冯家亦只会觉得莫名其妙——我就是为了俩钱啊,这位长官何故自杀?
蠢萌蠢萌的,对吧。
事实上,你们只看到“葫芦僧断葫芦案”,有没注意到这句:
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从前的官府都因碍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
想一想,“从前的官府”断成什么样子、就会碍着情分情面?
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
让薛家赔钱!
冯家压根不敢想怎么处置薛蟠,就是想要钱;而薛蟠呢,钱都不想赔。
你以为这事卡在“人命关天”,这是底线,不容挑衅!
其实呢,没人在乎人命——苦主都不在乎——赔不赔钱,这才是争执点。
“从前的官府”一看,得,薛家不赔钱,算了算了,没法逼。这案子,就压着吧。
结果,到雨村这儿,发签拿人去了!
人赔钱都觉得折了面子,他敢拿人。
最终,雨村的确姑息了。但怎么姑息的呢?
没错,让薛家赔钱、满足了冯家的诉求!
——打杀人命也就罢了;但钱都不赔,这可说不过去。
“从前的官府”不敢得罪薛家,雨村敢。
这个“酷吏”的刀子……嗯,起码在官场中人看来,那是一如既往的锋利——敢让他逮住理,薛家照样得挨刀!
一如既往的,闹的官场鸡飞狗跳,“地方不安”——现在,看懂这批语的意思了吧。
然而,即便如此,贾雨村觉得这事做的对了吗?曹雪芹觉得这事做对了吗?
葫芦僧断葫芦案而已。
自此,贾雨村,已经低头了。已经向世俗妥协了。
但是,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
你真觉得,他有能力把薛姨妈薛宝钗喊到堂上问几句话吗?递帖子过去人家都未必肯见他。
如此人物,方能入得林如海之眼,也才当得上这样的一段话:
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之流。故弟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不找这种有学问又正直的人教自己女儿,换别人,哪个配教林黛玉!
反过来说也对:也只有林如海这样清高的人物,才能欣赏贾雨村这样的豪杰,才敢让这种耿介之士教自己女儿!
——你敢让海瑞教自己儿女吗?不怕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一头撞死?
当然,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身处其中,不跟着变质、不抄护官符,连自己脑袋都保不住,何况其他。
我猜,当贾雨村突然发现,大家都那么现实,只有自己蠢萌时,心里一定非常非常的难受。
——没错。在现实的衬托下,贾雨村发签拿人的行为,既不能说是正直,也无法说是耿介,只算得上“蠢萌”。
无价值的,甚至可以说是滑稽的……牺牲。
牺牲的没有丝毫价值,反而有点可笑。
这画风,和整个官场……不,和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就好像白宫里面堂而皇之挂了张“暴走脸”、和名画并列一样:
不像回事。对吧。
所以,他变了。
不得不变。
甚至于,贾政自己“非膏粱轻薄之流”,被清高的林如海认为托付他“不污尊兄清操”;但贾府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本身,已然扭曲了周遭的一切——比如,上了护官符、使得大小官员自发自觉的为他们让路、行方便。
这就是人性。
当了官,你不变质,整个环境都会帮你“认清现实”。
和现实拧着干,官帽丢了是小事,脑袋你都保不住。
顺应现实……你看,“时来天地同借力”,有这种感觉了吧?
那么,倒台时,又当如何呢?
根据剧透狂魔脂砚斋的弹幕,最终就是贾雨村查抄了贾府。
但作者显然对雨村并无恶感。
事实上,能发出“查抄贾府”命令的,只能是皇帝,贾雨村只是一个执行者。
这个执行者能够让作者不起恶感,显然他担任的角色并非“趁火打劫”,而是“枪口抬高一厘米”。
有没有这一厘米,后果截然不同。
说不定,林妹妹能够“质本洁来还洁去”,都得靠贾雨村拉上一把呢。
否则,被抄家的犯官的女眷……你懂的。
历史上,被抄家的官员,其内眷往往会明令“归执行者所有”——这不是残忍。这恰恰是一种仁慈。
非如此,抄家者不会主动保护她们。
在那个时代,一旦被蜂拥而入的兵勇官吏趁乱作践了……
明确把内眷赏给主持抄家者,那么闯进去的兵勇就会知道,那些是自己顶头上司的人,动了后果很严重。
换句话说,贾雨村虽然不得不在淤泥中挣扎,然而作为“正邪两禀之人”,虽然这辈子他是做不了“仁人君子”了,但也始终未曾真正的、彻底的黑化过: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你对贾雨村误解太深,看得太浅了。
首先,贾雨村是“奸雄”,奸雄可不简单地等同于那种人品有硬伤,让老实人望而却步,避之唯恐不及,连入党申请,科级干部公示都杀不出来,轻易被身边熟人一顿实名匿名举报给搞下去的,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小人”。
曹操也是“奸雄”。古往今来有几个人会集火曹操的人品差吗?
建国后,毛主席去北戴河,写下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东临碣石有遗篇。
东临碣石,说的就是曹操啊。
所谓奸雄,更多的是指一个历史或政治人物野心大,手段黑,潜藏深,纵横久,影响众,尤其是政治舞台上,在终极路线的选择和派系站队上,抛却道义、正统、甚至良知,追求对自身权力、地位、功名、野心的极致放大。
这种人物,私德方面反而很有欺骗性,甚至二律背反,对亲友部属都春风化雨,关照有加,无可挑剔。私德上,一般都至少及格,甚至还会有很多人性和性格上的亮点。
比如曹操的大度、果断、惜才(迎许攸、敬关羽、哭典韦)、豪爽、乐观(华容道三次大笑三次被将,但是仍不气馁)、豁达、幽默,他可以算是整本三国里最爱笑的人,还有他的勇敢(单人刺董卓)、没架子、细心(观察刘备、窃听吕伯奢虽然导致误杀但是对于逃犯来说,警觉是足够的)、慧眼识人。曹操这样的奸雄,团结吸引了一大批的忠义之士为他效力,张辽难道会质疑他人品不好?单论人品和人性污点,马超难道不比曹操干净?为啥庞德选择追随曹操,放弃马超?
当今中文互联网有一个特别幼稚可笑的对人的品鉴标准就是动辄谁谁“人品”不好。好像你们有机会和他朝夕相处做朋友,因而需要担心被他们坑,被他们害,被他们占便宜似的。这种稚残的人品论,几乎和地域偏见一样无脑,弱智,荒唐。
真特娘的滑稽。
贾雨村和曹操是一类人物,奸雄。
这类人,如果不靠近终极权力,不让他们有机会围绕国家重器、终极路线、高层权力施展手段,如果只让他们做一个平凡的小民,像宋江一样“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那么他们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相处起来比较“宜人”的人。以升斗小民的视角和标准来衡量,这些所谓奸雄,在世俗生活里大多都是平均线以上的水准。
从贾雨村登场就看得出来。
他当时寄居葫芦庙,每日靠撰文卖字,勉强过活。
但即便是这样困顿,他也得到了诗书传家、品味不俗、眼光独到、在当地很有威望的甄士隐老爷的青睐。如果他是个人品不好,相处难受,恶臭满身,负能爆棚的人,甄士隐会主动和他接近吗?甄士隐是何等人物?几乎是个大隐于市,任何一个窍门开了,就立即会做神仙的灵思独具的大大的贤人。
就是这样的甄士隐,对贾雨村不但主动接近,中秋夜还把他请来家中餐叙。以螃蟹宴盛情款待。
《水浒传》看过吗?
张督监为了显示对武松的喜爱、亲近和信赖,特意挑了中秋夜家人团圆的时候,把武松请到家宴上,陪坐,对饮。
中秋夜对传统上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不用我解释。贾雨村能在中秋夜被邀请到甄士隐的家里,吃蟹作诗,饮酒叙谈,这充分说明,贾雨村在腾飞崛起之前,单从人际交往,寻常道德层面上,是没有硬伤,且较为宜人的。
否则甄士隐这样一个身份的人,会主动和他接近,且资助他赴京赶考吗?
包括贾雨村后来考中进士走入官场,罪名也是“虽然才干优长,但未免有贪酷之弊”。这些都不涉及所谓“人品”。
尤其在封建官场,贪,酷,并不意味着在私人交谊方面,他一定会咬人妨友,让人望而却步。说到底,贪,酷,那都是公事上的个人抉择。
人性复杂,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公私分开。在生活中,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朋友,非常好相处,也不占别人便宜,大度,幽默,好爽,仗义,但是在公事上,他可能是贪官,他可能是第一桶金来源不明的富豪,她可能是某个权势人物背地里的情妇、第三者。
这些都很常见。
而林如海请贾雨村给掌上明珠的幼女林黛玉当蒙师,首先就要看私人道德,万一贾雨村是恋童癖咋办?后来贾雨村蒙林家、贾家推荐背书起复之后,更是常年成为贾政的座上宾。贾政曾经多次喊宝玉去书房见贾雨村。目的是让贾宝玉在贾政的沙龙里,听这些高人讲谈,更快的进益。
而在红楼梦全书,林如海和贾政,几乎是屈指可数的仅有的几个男性正面人物。贾雨村能够连续得到林如海和贾政的认可与接近,说明贾雨村在私人交往上,绝不是一个人品有坑,硬伤表露,相处生厌的人物。
这也从曹雪芹给他定的人设中看得出来:“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可以说贾雨村的外型绝对算得上仪表堂堂,扔到人堆里绝对很显眼。要不然甄士隐府上的姣杏也不会通过看脸,对他一见钟情。
贾雨村之所以后来成为书中的反派,根本不是因为人品不人品。而是因为在当时朝廷的终极权力斗争中,占到了贾府对面的阵营。这种终极权力斗争中,高层人物貌合神离,形左实右,让人始料未及的抉择和站队,何止红楼梦里有,历朝历代,甚至本朝的十年动乱中,都屡见不鲜。
你把这种终极权力对撞中,贾雨村的跳船弃舟,变色搏命,梭哈对赌的行为简单地归结为人品不好。
恐怕,我只能说你太幼稚了。
看人除了地域,性别,种族,国籍,恐怕就剩“人品”了。再多一点的深度,都难以get,再多一点的侧面都难以捕捉,再多一点的复杂都难以理解,再长一点的逻辑,都难以洽通。
所有在看历史人物,政治人物,公众人物的时候,动辄以“人品”不好来对其抉择定论的人,都是不值一哂的。
人品,在历史舞台、终极全力、存亡考验面前所起到的作用,实在是太小了,微不足道。
微小到,你完全不能用历史和公众人物的行为、抉择来简单推导还原其在私人交往中的人品。
如果可以这样推论,那解放战争中所有临阵起义的国军将领都是人渣?所有潜伏国军内部的特工、内线、间谍,都是“吃里爬外”的小人?
能这么推论吗?
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不难发现,家庭教师多是依附于权贵的落魄者,是人生熊市中暂且蛰伏的好职位,是历代学霸人生低谷的重要节点。贾诗云:钗于奁内待时飞。
德国特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家父从商,小有盈余,至青年时期,父亲去世,家无余帑。身怀大才却无财施展,读博无望,只能委身贵族门下,做一家教。待攒足学费,学霸本色方显,半年解决phd,并在德国985授课,1771年写出了石破天惊的《纯粹理性批判》,此作一出,“唯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门派再不打仗,并开始一致对外,围殴康德。至此,家庭教师蜕变为一代宗师。
康德的野学生,费希特,同样在年轻落魄时担任家庭教师一职,比较夸张的是,雇主贵妇大放厥词,辱骂费希特“普通而自信”,教师大怒,奔走打官司,雇主畏怯赔款。后来的剧情近似康德,写论文攻博,当大学教授,创立了颇具革命性的“知识学”体系,为观念论的深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此外,抛下未婚妻大搞生存论的克尔凯郭尔,20世纪分哲逼王维特根斯坦,落魄之时都是家庭教师。
由此可见,家庭教师并不是个什么受人待见的职位,贾雨村第一次被双规,聊以谋生,以观后效而已。给林黛玉当家教,乃是学霸贾雨村迫不得已,差到极点的选择。
贾家当然知道贾雨村的野望,一个写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主,一个想要成为月亮,代表月亮,成为人生主角的学霸,怎么可能让他当一辈子家教呢。
贾家和林家的目地很明显是为他提供暂避风头的场所,并在这个过程中想办法为这位大才提供一个新的出路。事实上也做到了,贾雨村重新崛起,成为四大家族优秀的白手套,轻描淡写的搞定了人命关天的葫芦案。
贾雨村私德好不好不知道,林如海一定知道贾雨村优秀的“为官能力”。保护他并让他东山再起,这就是封建大家族的基本逻辑。
你不能拿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标准扣在红楼时代,倒是现在大批985博士争先恐后的上一线城市当高中老师,这个问题要有意思的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