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毅夫为何选择冒死到大陆?

回答
要解答林毅夫为何选择“冒死”回到大陆,我们需要回顾他的人生轨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面临的个人抉择。这里的“冒死”二字,其实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极度风险化的表述,理解它,需要我们深入到那个年代两岸对峙的复杂局势中去。

时代背景:两岸的对立与隔阂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仍处于高度紧张和隔绝的状态。两岸分治,各自声称代表中国,军事对峙是常态,民众间的交流几乎为零。对于在台湾成长的人来说,大陆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遥远故土,充满了宣传和想象,也伴随着政治上的禁忌和潜在的危险。

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方的成员想要“前往”对方,都绝非易事,更像是“投奔”或“叛逃”,而非简单的旅行。尤其是在政治敏感度极高的时期,私自跨境行为,尤其是从台湾去往大陆,无疑会被视为对当局的背叛,可能面临严厉的惩罚。

林毅夫的个人情况:一个复杂的身份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出生于台湾宜兰,他在台湾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并在台湾军队中服役,官至陆军少校。这样一个拥有“台湾背景”的军官,选择前往大陆,在当时的环境下,其个人风险可想而知。

1. 家庭牵绊: 他有在台湾的家庭,父母、妻子、儿女。他的离开,势必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可能的牵连。
2. 政治身份: 作为一名军官,他的身份天然地带有政治色彩。他的行为很可能被台湾当局视为“叛国”或“投共”。
3. 个人前途: 在台湾,他拥有稳定的军旅生涯和未来的发展机会。选择大陆,意味着他要放弃在台湾的一切,重新开始。

“冒死”的真实含义:政治风险与个人安全

“冒死”并非指他当时面临直接的生命危险,更侧重于 潜在的、巨大的政治风险。

在台湾方面: 他一旦离境且不归,台湾当局极有可能将其视为叛逃,并可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军事追捕/抓捕: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不太可能,但心理上的“追捕”和“通缉”是必然的。
剥夺公民权,追究法律责任: 他的身份可能会被撤销,甚至在台湾的法律体系下被判刑。
影响家人: 他的行为可能会给在台湾的家人带来政治审查和不便。
在大 T 方面: 虽然大陆方面会“欢迎”他的到来,但作为一个前国民党军官,他在政治上的“审查”和“考察”必然是严格的。他的忠诚度和对共产党的认同度需要经过检验。此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任何来自台湾的人都可能被怀疑为“间谍”或“国民党特务”。

林毅夫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从公开的信息和学界的分析来看,林毅夫的选择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基于他 深刻的学术追求、对国家发展的信念以及对两岸未来的思考。

1. 学术抱负与学术资源的渴求: 林毅夫本人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在80年代初,中国大陆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经济学研究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且在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经济转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他渴望在大陆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接触到更前沿的经济思想,与更优秀的学者交流,并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
比对当时的台湾: 相比之下,虽然台湾在经济发展上已有基础,但在宏观经济理论和实践上,与当时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展现出的活力和面临的挑战是不同的。他可能认为,在大陆能够实现更大的学术抱负。

2. 对祖国发展的认同与贡献的愿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陆展现出的巨大发展潜力,以及对国家富强的追求,对许多海外华人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林毅夫本人,作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很可能对祖国的未来发展抱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贡献的愿望。他希望将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运用到建设一个更强大的中国上来。
“小我”与“大我”: 他的选择,可以看作是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是一种“舍小我,成大我”的体现。

3. 历史和文化认同: 尽管出生在台湾,但作为中国人,他对中华文明的根源有着深厚的认同。大陆作为中华文明的中心,也对有此情怀的知识分子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4. 对时局的判断: 也许他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自己的判断,认为两岸关系终将走向缓和,而他的身份和能力,可以在未来两岸交流中扮演桥梁作用。

“冒死”的行动细节(尽管官方说法淡化了风险):

关于他如何从台湾到达大陆,具体的细节在官方报道中往往比较模糊,但也透露出其行为的“不寻常”:

“偷渡”的传闻: 虽然从未被林毅夫或官方直接承认,但民间和一些非官方的说法中,曾流传过他通过某种方式“偷渡”或“游泳”到大陆的金门岛,然后才被解放军方面接应。这个说法之所以流传,恰恰是因为它最能体现当时穿越两岸封锁线的难度和风险。
官方说法: 官方和林毅夫本人的表述,通常会更侧重于他“奉命”或“执行任务”期间失踪,然后“投奔”大陆。但这并不意味着过程没有风险,只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将其描绘成一个更“自然”或“非主动”的过程,以避免影响他在台湾的家人,同时也是对台湾方面的一种政治姿态。

总结:

林毅夫选择“冒死”到大陆,是对当时两岸隔绝背景下 巨大政治风险 的一种形象化描述。他的决定,是基于 深厚的学术追求、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以及希望将自己的才华贡献于祖国建设的强烈愿望。这并非对生命安全的鲁莽,而是对个人前途、家庭责任以及政治立场的深思熟虑后的艰难抉择。他放弃了在台湾已有的安定生活和既定轨道,选择了充满未知但可能实现更大价值的道路。他的行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无疑是对传统观念和政治壁垒的一次挑战,也因此具有了“冒死”的意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情况不知,也无法知晓,只谈谈我所见所闻。

作为一个和林老师在一个单位里呆过的人,惊叹其疯狂的工作态度、惊人的身体素质,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早上一早就出现,完全不像五六十岁的人。

其对学术的严谨程度也超乎想象,我也是见识了他以及ccer的众多严谨的老师,才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充满信心和期待。

P大的很多学生应该听过林老师揍装逼暴发户的故事了,前面有答案提到过,很有意思,第一次听说时觉得林老师真牛逼。

另外,他们真的不在乎钱,钱对他们来说,是so easy的事情,更多的,还是对学术的热爱、对家国的情怀吧。

==================

有人要听打架的故事,我就搬运一下(老林就是林毅夫老师,老海就是海闻老师,海闻老师也很有意思,故事一箩筐一箩筐的):

话说有一个燥热的午后,整个燕园都在昏昏午睡,老海开车从西便门进学校,恰逢堵车。老海在车流中耐心等待,期间与前车发生了冲突,原因是前面那辆车不停地按喇叭,事后知道这厮是一光华MBA。老海说你别按了,午休时间需要安静,而且北大校园里面也不许这么喧哗。结果那鸟人不服气,说你算老几老子按的是自己的喇叭。老海就跟他讲噪音的负外部性。那文盲哪里听得进去这个,于是跟老海干将起来。老海是性情中人,那泼皮也很擅辨,一时间俩人吵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久久不分胜负。

这场架吵了很久,大概从中午12点多一直到下午两点,那时老林也开车从西门进来了。老林一看,吆喝,这么多人围观什么呢,再凑近了一看,吆喝,这不是我兄弟老海么,来来来,下来看看怎么回事。不问则已,一问老林的火也上来了。老林插入战斗挺身而出帮老海撑腰说,北大校园就是不许喧哗不许耍横。那小子一看又来了个较真的,便跟老林战将起来。毕竟老林老海双剑合璧,智慧武功都要更高一点点,那小子很快就理屈词穷败下阵来。这时候,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类似的话在周星星的电影中出现过多次。那鸟人是这么说的:北大教授有什么了不起,有种你打我啊。呵呵,牛啊,你听听,有种你打我啊。

很久以后,老海回忆起这件事来脸上还带着神秘的笑容。他跟我们描述当时的情景,他说:我想了想我忍住了,但是林老师说了句“我靠!还有这么贱的要求”,就一拳挥出打在那个人的鼻子上。呵呵,好象最后这件事还闹到了燕园派出所。

呵呵,从此我们爱死老林了,这就是侠客啊,同志们。

此文作者是中心硕士毕业生范文辉(现在哥伦比亚读经济phd),文章大致成于中心(佳人编者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2004.09.18)前夕。

user avatar

记得林自己说, 促成他去大陆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听到了中美建交的消息。中美建交, 说明台湾反攻大陆是零概率的事情,也说明中国马上会走向完全的世界舞台。如果他想要在中国这个大舞台施展才能, 只能去大陆。

林是一个有鸿鹄之志的人, 他关心的不是谁掌权, 而是哪里是他能施展的最大的舞台。 如果台湾有反攻大陆成为中原之主的能力,他肯定留在台湾。 他的心态,和战国那些离开故乡跑到秦国去的谋士差不多。

根据评论再补充一下。林当年回大陆的风险是有的, 但也不是那么严重。首先林游过来的经历被演义化了. “台湾军方透露,角屿距离马山连2130米,那天的退潮恰好是当年最大的一次退潮,两端的海底几近浮现,可以踩着海底走上一段,真正需要游泳的距离并不长,不到2小时就能到角屿。” 当然林一定是心思细密作了充分的准备, 没有极大的把握他是不会冒然过海的。

其次当年大陆和台湾处于敌对状态,两岸对投诚的人都是极度优待,这在两岸各自向对方的广播宣传中都大力传播的, 而且也有活生生的先例摆在那里。林虽然在台湾被培养, 他在大陆被培养和重用也是毫无悬念的事情,所以前途被埋没的风险,他是远小于战国时候跑到秦国的客卿的。

大陆即将开放之际从台湾投诚的大陆, 就如48年入党,90年代初入股市,00年代初入楼市一样,只要有本钱,胆子够大, 是稳赚不赔的。林就是这样有眼光,有本钱,有胆量的人。

user avatar

这问题搞得清楚,他现在还用不断教书吗

user avatar

根本没有题主想的那么复杂,原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四个字:家国情怀。

知乎的主流价值是“只想过好自己的人生”,但世界上还就是有林毅夫这种人。拿前途,钱说事的,都是夏虫不可语冰。

user avatar

有关“林毅夫游过海峡”的一些细节:

1. 林毅夫当时在台湾军队当时是属于被宣传的楷模,接受过蒋经国接见,绝对属于党国“重点培养对象”行列,如果留在台湾,想必做做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副院长是很有可能的,(正院长就算了,毕竟有诺贝尔得主呢)如果从政,想必至少“立委”打底吧,(据不负责任的消息,林家大哥做过立委相关)

2. 林毅夫游过海峡的时候,家里已有一子,太太怀有身孕,虽然林家和太太家在台湾都不是普通人家,但在台湾戒严令还没解除的时代,这种行为可能给家里人带来的风险,是不可预估的。

3. 林刚到大陆的时候,虽然进入了学校学习,但在军中亦有职务。

4. 林本来想去人民大学读书,因为当时的人民大学属于第二党校,从政路径更清晰,无奈人大不受(据说是受到了人大马克思经济学泰斗的反对),而后进入了北大。

5. 林从最早的公开言论中就提到过来大陆的原因:他的志向在于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而实践,则必须在足够大的舞台上,究人的一生,大陆的改革开放恐怕是唯一能面对的舞台——实际上,他的确达到了目标,他的台湾同学们,和他,已经不是一个级别上的竞争了。

也许,历史大势,顺之者昌;无论林的初衷中,有多少家国情怀,有多少男儿志向,又有多少一己私利,可能都不重要,毕竟,他在那个时代下,做出了一般人不敢做出的判断,承担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风险,毅然决然,而且还能坚持几十年,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和地位。作为后来者,何必只关注于他究竟为何投向大海,或是到底抱的是不是篮球呢?

利益相关:和林,陈均有交集,世界太小,就匿了吧。

user avatar

能抛弃父母妻子这点,还真是一言难尽。

但是好像也没在台湾受委屈 ,不像有些大陆军人叛逃,那真是利益诱惑。一不顺心就爆发了。

只能说还真是理想作祟,奇人。

user avatar

林毅夫是1979年5月游过去的,那年中美互设大使馆,台湾还没解严,两边都还是一党制。值得提出来的是,同年12月台湾爆发号称二二八以来台湾最大的、民众集体挑战台湾当局的美丽岛事件。

当年林毅夫在台湾满腔热血跑去参军,被国民党当作一个典型拿去宣传按wiki上写的则是1971年的事。从1971年到1979年跑往大陆,加起来期间有近八年。中间台湾是什么状态,这有张1972年的报纸,大家可以看一下72年台湾报纸上写些什么。

林毅夫旧名是林正义


当天同一张报纸还有这些内容。国民党花式黑TG





手上刚好有一些以前长辈订的杂志,时间轴是1982年,国民党的传媒,预言改革开放要失败,中国要崩溃。这本杂志叫联合月刊,发行人是王必成。

身边没有扫描器,摘一段给大家看看

中共在七月一日『建党纪念日』之前,发起全面的『整顿基层党组织』活动,此举显示邓小平、陈云的政策普遍受抵制,文革利益集团的势力仍不小。


中共『副总理』万里七月五日告诉日本『读卖新闻社』社长小林,中共定九月间招开『党十二大全会』,年底再举行『全国人代会』。万里并且透露,中共决定在『中央委员会』之外,增设『顾问委员会』,已容纳叶剑英、邓小平、陈云等老迈头目。

上面是时政分析的中国大陆部份。另外有一个标题为『轰动大陆的初夜权作品』,这就更黑了。写出来都是不宜讨论的政治内容。足可见1982年国民党跟他们的宣传机构还是在搞这套。

如上,对林毅夫从国民党的"样板,到投奔大陆 1970~1980年左右的台湾政治环境有了一点点理解。

简单的说就是

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

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

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

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

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

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

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国民党当局卯起来黑TG

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国民党当局自己也搞一党专制


那在这样的环境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林正义也就是林毅夫放弃有可能的大好前程逃离台湾呢?

我认为他1970年初投笔从戎的爱国行动很有可能并不是装的,在这个阶段,他很有可能抱持着国民党当年教育给老百姓的心态,反共抗俄杀朱拔毛解救大陆同胞。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接受国民党的资源栽培,进了军校以后还接着去国民党党校政治大学念研究所。

在他念完研究所下放部队以后wiki上有个重点,就是他改名子叫林正谊,原因是和部队长官同名。跟部队长官同名还要改名?长官官威有没有很大?是什么原因?背后发生了什么事?这只能问本人。

但从一个受国民党教育反共抗俄的爱中国青年,到进一步转而彻底的对国民党绝望的人,在台湾一点也不少,真是一点也不少。(当然有一大票受国民党教育反共抗俄的人,近一步转而跑去大陆一边捞钱,一边榨取两岸和平和大陆发展红利宣传国民党优越论的人也不少,但林毅夫肯定不是这一种。)

我就认识一个台独青年现在二十四~五岁,他初中的时候可是想要念军校的,要干麻?要打倒万恶共匪反攻大陆,要解放自由中国。幸运的是,人家家里老头子的眼光也是雪亮的,没让他去念军校。当年他可是在台北的废弃工厂里面,捡了一面脏脏的中华民国国旗,拿回家洗了洗,偷偷藏起来的青年。

真是一个爱国的好青年.......

后来他转台独,我没具体的问过原因,但可能随着年龄和教育还有实际环境的改变,从一个要解救大陆同胞的青年,他妈的还变成台独了。但要我说原因为何?厌恶国民党而已,很讽刺的是,他还是列宁跟毛粉,黑邓公黑的都出翔了,说我这种觉得小平好的就是标准的右倾机会主义,走资王八蛋,真是尼玛。

当国民党开始和TG交沟,这一票人是彻底的被国民党噁心到了。以前有一次我问我爸,你怎么不好好当党员,好好给国民党干事,争取和平演变。我爸突然很愤怒,他说他以前被国民党愚弄了好多年,以前他是真的相信国民党那套教育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吗!以为国民党真是比TG好的。我爸觉醒了以后(他在60年代的国军负责监听高级将领,对那些国民党大官人感到很噁心)那真是转为国民党终身黑,他很早就在给党外捐款了,对TG的好感还比对国民党高。他不支持台独,可有两个凡是,凡是国民党的对手都支持,凡是能拉国民党下台就是正义。

年长的绿绿支持者很多都是相信国民党教育的那套价值体系崩溃以后的结果。

和那个青年相反,呵呵,我从小就很反动,很厌恶蒋介石,十分的厌恶,太噁心了,人类的救星,民族的伟人,先总统蒋公遗训....实在太他妈的噁心了(以前台湾还有蒋公诞辰纪念日)。我姐初中的时候在学校作文批判国民党,结果还被老师警告,高中联考除了三民主义每科都拿满分,我姐也很反动。从我有记忆以来,我看国民党和它建立的国府都是黑的。这跟我家倒过国民党的霉有很大关系,例如我妈就因为帮禁书编辑被国民党查过,不用什么搜索令,警察就冲进来,呵呵。

曾经一度我也以为自己会去念军校,在我初中快毕业最顽劣的时候,那时我爸老恐吓我『学校在管不了你,就把你送去念军校,让军队管你。』后来才发现,父母之爱子,不过说说而已。

从我那一位在废墟中捡起中华民国国旗的青年朋友他爸、我爸,还有我,举凡在台湾入过的伍的人,都不难理解,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一个爱国青年为什么会叛逃。因为他们爱的从来就不是国民党。当然,如果是典型的国民党人,他们肯定是不愿意面对国民党在台湾跟TG干的事根本没两样的真相,并且一边宣传着国民党优越论一边在大陆捞着钱。

林毅夫在那个年代叛逃,我们可以合理的怀疑是由于对当年的台湾当局和国民党党军中可笑的文化失望,加之对改革开放的祖国有足够多的期待。 

我服义务役那几年刚好在闹要不要给林毅夫回台奔丧的新闻,反对让林毅夫回台湾的基本都是国民党,民进党还表示过支持。国防部做了不少教育。一边是『国军绝对不会原谅林毅夫』正再教育阿兵哥,另一边,旅长一次小阅兵当着全旅的面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旅长阿,你倒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虽然没有什么卵用,但我们是来保护并听命于自由民主的,

中国人打不打中国人如果是我们所能够决定,那也就证明这民主已经走到尽头了...

user avatar

林毅夫的事迹得从历史脉络来看,不然一般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会在那个年代背负超高风险游回大陆。



1944年,抗日战争进行中,在京都求学的台湾人吴思汉因向往祖国,希望为中国抗日尽份心力,透过偷渡途经朝鲜、东北、华北,于1945年抵达重庆加入抗日队伍。


吴思汉在渡过鸭绿江的时候,说了句:“祖国啊,请你看我一眼,你的台湾儿子回来了。”


回归祖国的吴思汉很快对国民党失望,台湾光复后回到台湾,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台湾从事地下党工作,1950年被国民党逮捕枪决。


吴思汉的故事,蓝博洲老师所撰《寻找祖国三千里》有详细记载。



1946年,国府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选拔一百位台湾本土青年,公费派遣至北京大学等名校升学,目的是培养台湾本省籍知识分子,待这一批批青年毕业后返台辅助国府治理台湾。


当年公费生发表了《临别告同胞书》,内文谈到:


“所以我们要认识祖国,打开本省和内地的隔阂,当然要亲到内地看我国文化的体制,研究我国的思想,主义,然后才能谈到新中国的新台湾建设……为了新台湾,为了新中国而奋斗吧!”


这群台湾学生进入各高校后纷纷加入共产党地下组织,从国民党培养的知青转变为共产党员,主张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统一中国。1949年后他们回不了台湾,留在大陆各地生活了一辈子。


九州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纪念台湾省公费(派)生升学内地大学65周年》,就是这群台湾学生的传记合集。

沐风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一九四六‧被遗忘的台籍青年》,记载的是同一件事,作者是我哈哈。



1950年代初,数千台湾人或者是响应建设新中国的号召,或者是逃避国民党白色恐怖迫害,绕道日本、香港回到祖国,加入建设新中国的大家庭。


林丽韫,出生于台中,成长于神户。1952年,19岁的林丽韫得到父亲支持,从香港前往北京工作、定居。她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的日语翻译与中共中央委员等职,《清水之光:祖国怀抱中的台湾女儿林丽韫》记载了林会长的故事。



1970年代保钓运动爆发。在台湾,台大学生筹组“台大保卫钓鱼台委员会”响应之。后来海外保钓运动演变成两岸认同之争,部分台湾留学生提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代表中国人民的政府”的主张。岛内保钓运动转变为对国民党政权正当性的质疑与挑战,迫使国民党采取强硬措施,整肃了一批被定性为“共产党同路人”的哲学系教授,后来被称为台大哲学系事件。


国民党政府对外无力保钓,对内不得民心,再度引发台湾人回归祖国的念头。五名学生从纽约前往北京,获得周恩来接见。1976年,吴国祯毕业后从美国回到北京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是保钓运动时期回归祖国的标竿台湾人。



解读林毅夫当年的行为,必须先了解那几十年的历史背景。


保钓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林毅夫刚考取台湾大学,同年还发生了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由北京取代台北一事。林毅夫一上台大就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被这些事情影响刺激遂投笔从戎,让他成为国民党政府点名栽培的本省籍青年。


数年后保钓运动冷却,海内外学生对国民党纷纷失望,我臆测林毅夫大概也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光复后国民党在台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本省籍人士,这些台湾人却一次又一次看破国民党手脚而离去。国民党在台湾就好像在搞细胞分裂,留不住有理想的人。


1979年1月1日是两岸关系转捩点,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北京对台政策转变,为在大陆的台湾人提供发展舞台。


《告台湾同胞书》没办法在台湾公开流传,我不知道林毅夫是不是因为读了此文告才决定去大陆,但他于《告台湾同胞书》发布后数个月游到大陆确实是赶上好时候。要是他早个几年游过去,恐怕就得不到那么好的机会了。



不论如何,要理解林毅夫的行为不能光看他一人,他是在两岸历史中千千万万人之一。


台湾割日两岸分治的这一百多年,一直都有台湾人认同祖国,认为台湾人不能在建设新中国的舞台上缺席,祖国富强则台湾富强,两岸人民不分彼此携手共进才是正确道路。抱有此想法的台湾人虽然不多,但此精神确确实实传承了一百多年,不曾断绝。


林毅夫令人敬佩的是,他不但是此精神的追随者,更是实践者。他出身自宜兰的贫困家庭,但他在大陆的成就,以台湾人的身份而言,如果他排第二绝对没有人敢称第一,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民心如流水,而且再说一次,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如今台湾政府又在恶搞台湾人,党政高层快活过日子,对人民却是文攻武吓,把民心往外推。与过去一百多年相比,去到大陆的台湾人愈来愈多,而且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


从林毅夫身上,可以看到台湾青年认同转变的轨迹。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肯定也如此。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大陆人多了解台湾人一点,感谢你的阅读。

user avatar

首先,附上林当年游泳来大陆的地图,图中红线为当年林毅夫所游的距离,区区2200米(右下方有比例尺),对于游泳健将林毅夫而言,哪里需要篮球或其他漂浮物的辅助?当年林毅夫是循着大陆岛上的广播声,在深夜游泳过海,并手拿军用手电以示意大陆士兵不要开枪。


林的选择,对于国民党内那些大佬们而言,无疑是一记重重的耳光,以至于时隔四五十年,林毅夫生父去世,当时有民进党立委为林毅夫申请,国台办也隔空喊话,甚至陈水扁都出言嘲讽马英九“一国两区的话,何叛逃之有”,但国民党内那些一辈子反共的军中大佬,依然以叛国罪也就是死刑相威胁,禁止这位已经是世界银行副行长的台湾子弟回乡奔丧,以至于林只能让夫人代为前往。详情可以参见维基百科的条目和当时的新闻报道。

除了当年“前线投敌”,回归大陆以外,1982年林毅夫获得芝加哥大学前任系主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所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出国,就读于当代经济学顶级牛校芝加哥大学,并成为舒尔茨的关门弟子,在他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嗣后在1987年博士后毕业时携妻儿一同回国,回国时距离其妻子拿到博士学位才仅仅八天。林带回了大量的经济学资料,他是中国的第一位海归经济学家。如果要富贵荣华,1987年的美国难道给不了他吗,以他的学历以他的博士研究以他的师门network,留在美国肯定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至少一个常青藤的full professor甚至某经济研究中心的director都是有可能的,然而他依然选择了回到那个并不富裕的中国。

关于林毅夫的学术成就,知乎有很好的讨论,在此不做赘述,请参见林毅夫有多大可能获诺贝尔奖? - 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对于1979年他所做的选择,当事人自己的回答最有说服力:[注:林的这封信是寄给在日本的表哥,并非公开信。当时台湾还处在戒严时期,林改换姓名藏踪匿迹唯恐牵连家人,即使是1982年以后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期间也是隐藏身份的,所以这封家书不存在公开信所需要的对外宣传问题,当为兄弟之间的肺腑之言。

不但要做台灣的主人 而且要做中國的主人
寫給表哥李建興的家信
林毅夫

建興兄:臨別之際,未及問你將來在東京的地址,因此上封信僅以姑且試之的心情投寄,真沒想到竟能接到你的回音。轉眼離家已近一載,雖說男兒志在四方,不能眷念兒女私情,而忘卻肩上的責任;但是思鄉之情卻是隨著日月的增長而加深。捧讀來信之際,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家書抵萬金」之心情。

回國以後,原想儘速給家裏捎個消息,但顧及親友的安全,故不敢莽撞從事。我的回國對台灣當局來說,當然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而我在台的知名度,更給了大陸一個很好的宣傳機會。但為了在台親友的安全,經我的要求,組織終於同意,只要台灣當局不對我的家屬和親友採取迫害行動,這邊也就不以我的回國做文章。

在大陸這段時間,經組織的安排,我參觀了許多地方,雖然總的來說,大陸在經濟建設方面還相當落後,人民的生活水準也還很低,但基本上每個人是可以吃得飽、穿得暖的,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不能不說是一項突出的成就。在社會主義建設上,中國應該有更高的成就,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使整個中國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現在中國從上到下正在實事求是地檢討建國30年來的經驗,從中吸取教訓,以便為現代化的中國之建設而努力。

自從「四人幫」倒台以後,整個大陸正在以一個飛躍的速度向前進步,人民充滿朝氣和信心。我深深地相信,中華民族是有希望、有前途的。而做為一個中國人,是值得驕傲,是可以抬頭挺胸昂立於世界之上的。基於對歷史的癖好,我特地去參觀了許多名勝古跡,但是長城的雄壯,故宮的華麗,並沒有在我心裡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戰國時代,秦李冰父子在成都所築的都江堰。由於都江堰,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而始建迄今已近三千年,但是它還在惠及眾生。當我站在江邊,聽那滔滔的水聲,真讓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為後世子孫千萬年之幸福,貢獻一己之力量,實有愧此生之嘆!

台灣的未來,現在正處於十字路口,長期維持那種妾身未明的身份,對台灣一千七百萬同胞來說,並非終久之計。因此何去何從,我輩應當發揮應盡的影響力。正如你來信所說,台灣不該獨立,更不應該再次淪為次殖民地。那麼台灣到底應該往何處去,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心中思索的主題。基於對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

做為一個台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願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台灣除了是台灣人的台灣之外,台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的貢獻。長期的分裂,對大陸不利,對台灣不利,對整個中國的歷史更不利。因此,如何在不損害台灣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促使中國早日再度統一,是我輩有志青年無以旁貸的責任。

現在大陸對台灣這30年來在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上的成就,是充分肯定的;而大陸在提出和平統一台灣政策的同時,也再三保證,尊重台灣現行的狀況和現行制度,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不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而從我所接觸中,感覺到大陸當局是充滿誠意的。當然如何才能不降低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問題,而我覺得將來台灣統一以後,最主要的工作還是經濟方面。因此,目前我準備再以三年的時間,對經濟理論問題再好好下一番工夫。

在台灣我雖也曾是被吹捧的對象,可是國民黨對我只是利用,而不是真正的培養;現在這邊則是真正重視我,培養我。

目前我的生活除了偶感單調寂寞外,一切都令人非常滿意。上次在佳佳餐廳,我原有意將雲英、小龍、小麟托你照顧,而如今你也已經離開台灣。雲英一個女子要撫養兩個孩子,其艱辛可想而知。小龍已經三歲,正是最需要父親的時候,但卻只能和他母親相依為命。小麟出生,連跟父親見面的機會都沒有。我母多病,我未能盡人子應有之孝道,對於他們我實在有說不盡的抱歉,但望團圓之日早日來臨。

對雲英請代我多鼓勵她。也請你轉告大哥大嫂,要他們對家庭多負點責任,將來我會十倍、百倍奉還。雲英的生日是2月16日,我母親是農曆五月份生的,我父親是農曆八月初七生,小麟應是陽曆8月5日左右生的吧?小龍則是12月12日生日,這些日子若方便,請代我向他們送些禮物,我和雲英之間有個小名叫方方,在禮物上寫上這個名字,她就會了解的。

目前我唯一能聯繫的親人就是你,但是你也應該特別小心,不要給國民黨當局抓到任何把柄,免得惹來一身麻煩。消息最好採用口傳,以免留下痕跡。現在你大概忙著準備四月份的考試吧!等考完試再進一步聯繫。請代我向建成兄嫂問好。最後,我們台灣人應有一個志氣,不但要做台灣的主人,而且要做中國的主人,讓我們為中國的統一、富強而努力吧!◆
user avatar

这确实是个问题。

user avatar

林去世行做副行长之前(已经宣布),有一次我在西门外吃小吃,突然走过来一个人坐我旁边桌子开始点菜,我看了半天才认出来。学渣只在几百人的大讲堂远远听过林老师的课,这是唯一一次离他这么近。他吃完结账走人,全程没人打扰他。林传奇跌宕般的一生,真正实践了真风流国士,不局庙堂之高,不处江湖之远,登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他用传奇的方式,参与了近200年耻辱后,我民族复兴最关键的三十年。他有超越时代的眼光,这眼光更来自于中国人千年来一脉的情怀和传承,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user avatar

题主说:“林的成就也许不及达芬奇、特斯拉,但他‘返回大陆’这一行为的惊人程度,比起达、特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不惊人怎么能成英雄豪杰呢!

林毅夫游过来之后,1980年给在日本东京的表哥李建兴写了一封信,把他的想法解释得很清楚。从他以后的轨迹来看,美国求学,为国建言(我读过他和蔡昉、李周写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很有启发性的一部杰作),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创建新结构主义经济学派,为年轻学子指点方向(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是大道,后来者需要注意什么误区

),以至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出谋划策(

林毅夫:中国经济奇迹有没有一般意义?

),确实是按他这封信里的思想走的。我觉得,这足以证明他的真诚。

最伟大的成就,必然是阳谋,而不是阴谋。普通人看英雄豪杰觉得难以理解,在英雄豪杰看来做事是顺理成章的,非如此不可。这就叫使命感。世界是由大多数人的顺流而下与少部分人的逆流而上推动的,我们对后者应该给予充分的敬意。

下面是林毅夫给表哥的信:

建兴兄:
  临别之际,未及问你将来在东京的地址,因此上封信仅以姑且试之的心情投寄,真没想到竟能接到你的回音。转眼离家已近一载,虽说男儿志在四方,不能眷念儿女私情,而忘却肩上的责任;但是思乡之情却是随着日月的增长而加深。捧读来信之际,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家书抵万金”之心情。
  回国以后,原想尽速给家里捎个消息,但顾及亲友的安全,故不敢莽撞从事。我的回国对台湾当局来说,当然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而我在台的知名度,更给了大陆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但为了在台亲友的安全,经我的要求,组织终于同意,只要台湾当局不对我的家属和亲友采取迫害行动,这边也就不以我的回国做文章。
  在大陆这段时间,经组织的安排,我参观了许多地方,虽然总的来说,大陆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相当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还很低,但基本上每个人是可以吃得饱、穿得暖的,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项突出的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中国应该有更高的成就,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使整个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现在中国从上到下正在实事求是地检讨建国30年来的经验,从中吸取教训,以便为现代化的中国之建设而努力。
  自从“四人帮”倒台以后,整个大陆正在以一个飞跃的速度向前进步,人民充满朝气和信心。我深深地相信,中华民族是有希望、有前途的。而做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是可以抬头挺胸昂立于世界之上的。基于对历史的癖好,我特地去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但是长城的雄壮,故宫的华丽,并没有在我心里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战国时代,秦李冰父子在成都所筑的都江堰。由于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而始建迄今已近三千年,但是它还在惠及众生。当我站在江边,听那滔滔的水声,真让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为后世子孙千万年之幸福,贡献一己之力量,实有愧此生之叹!
  台湾的未来,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长期维持那种妾身未明的身份,对台湾一千七百万同胞来说,并非终久之计。因此何去何从,我辈应当发挥应尽的影响力。正如你来信所说,台湾不该独立,更不应该再次沦为次殖民地。那么台湾到底应该往何处去,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心中思索的主题。基于对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认识,我觉得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选择方案。
  做为一个台湾人,我深爱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愿为它的繁荣、幸福奉献一生的精力;但是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台湾除了是台湾人的台湾之外,台湾还应该能对中国的历史发挥更大的贡献。长期的分裂,对大陆不利,对台湾不利,对整个中国的历史更不利。因此,如何在不损害台湾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促使中国早日再度统一,是我辈有志青年无以旁贷的责任。
  现在大陆对台湾这30年来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上的成就,是充分肯定的;而大陆在提出和平统一台湾政策的同时,也再三保证,尊重台湾现行的状况和现行制度,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不改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从我所接触中,感觉到大陆当局是充满诚意的。当然如何才能不降低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改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一件非常复杂的问题,而我觉得将来台湾统一以后,最主要的工作还是经济方面。因此,目前我准备再以三年的时间,对经济理论问题再好好下一番工夫。
  在台湾我虽也曾是被吹捧的对象,可是国民党对我只是利用,而不是真正的培养;现在这边则是真正重视我,培养我。
  目前我的生活除了偶感单调寂寞外,一切都令人非常满意。上次在佳佳餐厅,我原有意将云英、小龙、小麟托你照顾,而如今你也已经离开台湾。云英一个女子要抚养两个孩子,其艰辛可想而知。小龙已经3岁,正是最需要父亲的时候,但却只能和他母亲相依为命。小麟出生,连跟父亲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我母多病,我未能尽人子应有之孝道,对于他们我实在有说不尽的抱歉,但望团圆之日早日来临。
  对云英请代我多鼓励她。也请你转告大哥大嫂,要他们对家庭多负点责任,将来我会十倍、百倍奉还。云英的生日是2月16日,我母亲是农历五月份生的,我父亲是农历八月初七生,小麟应是阳历8月5日左右生的吧?小龙则是12月12日生日,这些日子若方便,请代我向他们送些礼物,我和云英之间有个小名叫方方,在礼物上写上这个名字,她就会了解的。
  目前我唯一能联系的亲人就是你,但是你也应该特别小心,不要给国民党当局抓到任何把柄,免得惹来一身麻烦。消息最好采用口传,以免留下痕迹。现在你大概忙着准备4月份的考试吧!等考完试再进一步联系。请代我向建成兄嫂问好。最后,我们台湾人应有一个志气,不但要做台湾的主人,而且要做中国的主人,让我们为中国的统一、富强而努力吧!
user avatar

林毅夫身上有很多传奇性的故事。林毅夫也是性情中人。在很多场合包括很多节目中,他都公开回答过这个问题。

回答都大同小异,往大了方向说是大陆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他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有一次讲得很有诗意,他当时是在金门,然后天天看着对岸,就觉得进入魔障了境地,看到了对岸有人在召唤,那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所在的地方,然后他就游泳游了过来。

分析林毅夫先生冒死泅渡到大陆,以及后续与他相关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1、冒死泅渡路线

当时大陆跟台湾之间人员交往主要是相互之间的叛逃。民间主要是通过香港的中转,另外一个是在海上的交易,尤其是福建跟金门在某个中间的地方交易。

1952年10月,林毅夫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给他取名为“林正义”。

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就是从上图中的A点泅渡到了B点,之间的距离大约有2公里。但是林毅夫游了3个小时。

林毅夫用过三个名字,刚出生的时候叫林正义,参军时候的名字叫林正谊。到了大陆后改叫林毅夫。

当时林正谊是国军驻金门岛的284师851旅步五营的二连的连长。林正谊升任连长到“叛逃”只有整整三个月(1979年2月16日-1979年5月16日),他上任那天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日子,因为那天还是他妻子陈云英的生日。

林正谊在投诚之前做了精心策划与准备的,保证了士兵不开枪,趁着潮落头泅渡(游)到英雄三岛最东边的那个岛屿——角屿岛的!

据林毅夫后来说,他当时带着军籍证明及有关资料,背着水壶,穿着救生衣,游了将近三个小时。据陈菲菲(对金门的广播员即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播音员)回忆,林毅夫游到角屿岛后,不敢登陆,担心海滩埋有地雷。他一边打手电灯,一边吹口号。随后要求别开枪,是来投诚的。

2、投诚还是间谍?

林毅夫怎么看都是投诚与间谍之间横跳的样子。

首先、在台湾他是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受到蒋经国特意提携的人,因为蒋经国要提拔本省人。比如蒋经国就重用李登辉。

在林毅夫从台大退学、转往军校的仪式上,蒋经国甚至亲自出席了活动。

其次、他是成家立业且有小孩的人。

这里就必须要提到林毅夫的妻子陈云英。

陈云英与林毅夫第一次见面是在大学联谊会上,当时陈云英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林毅夫在台湾大学农工系就读。他们一见如故,后来两人有了更多精神上的接触和沟通。

1975年,陈云英毕业后,林毅夫送给她的毕业礼物是一套中国锦绣河山画册。两颗年轻的心再也不愿分离,陈云英很快即与林毅夫结婚,第二年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陈云英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给陈云英端来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

陈云英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1979年5月16日夜里林毅夫真的突然不见了。

鉴于林毅夫当时的身份,尤其是成家了且有小孩,当时陈云英还怀着2胎已经6个月。而且是有文化(当时已经是读了研究生)。加之当时的对台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

因此最终就让林毅夫到北大学习。

1979年9月至1982年9月,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3、经济学的学习生涯

1980年的时候,中方请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舒尔茨来演讲。当时,北大为找一个翻译颇费了一番心思,林毅夫荣幸地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惟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

一天,舒尔茨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

林毅夫以为舒尔茨只是随口说说的客套话,没想到舒尔茨回美国后不久,正式将林毅夫推荐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

能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林毅夫自然欣喜若狂。

1982年,林毅夫远渡重洋,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到了美国后,林毅夫立即通知在陈云英来美国相见。

陈云英突然接到林毅夫在美国读博士的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本已通过了两个托福考试,准备赴美读硕士。

很快夫妻两在美国相见,两人见面的时候抱头痛哭。

随后一家四口在美国团聚。

4、台湾方面对林毅夫的定罪

台湾主要分为三个时期,蒋经国时期,蒋经国是在1988年去世。从林毅夫游泳到大陆的1979年——到1988年之间,台湾对于林毅夫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当时台海关系已经松动。

此后就是李登辉时期。总体来说李登辉时期并没有对林毅夫进行追杀。

上面一本书的一章中讲到了一个叫陈道中的人,他就是在88年来协调林毅夫的事。

 陈道中(化名),台北地检署的副署长。1988年的一天陈道中进入福建,他肩负着一项公开的秘密任务——与大陆有关方面协调1979年台军的一名叫林正义的连长投诚大陆,以及类似两岸相关事务事宜。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为林毅夫,当时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陈道中从台湾进入大陆的路径有点特别,他是从台湾坐船直接到平潭。

2002年11月18日,阿扁上台后,台湾“国防部”高级军事法庭检察署发布新闻,原“国军”284师上尉连长林正义涉嫌在1979年5月16日晚上,潜往大陆地区一案,经军事检察官调查完毕,已依“陆海空军刑法”第24条“投敌”罪,发布“通缉令”。这则消息引起极大关注,因为“通缉令”中的林正义正是中国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原名,当年,他曾是“国军”陆军284师851旅步五营第二连连长。

由此发出了通缉令。

到了现在蔡英文上台后,又高调的再次重申对林毅夫的通缉有效,这导致林毅夫再也没有回到台湾。

5、性情中人

林毅夫是正宗的台湾人。有着很多耿直言论的故事。

比如有他经常跟同为经济领域学者对线的话,私下急了的话林毅夫会怒斥对方是:“贱人……”

对台湾方面的政治人物,私下也会骂对方!

林毅夫有一次路见不平,制止一个司机在北大的吵闹,司机挑衅的对林毅夫说:“你有种来打我呀!”

林毅夫说了一句:“这么贱的要求是你说的呀!”

然后林毅夫就痛扁那司机,打得司机鼻青脸肿,流了很多鼻血。最后是到派出所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是流传很广的一则趣闻。


user avatar

由于被知乎机器人识别被折叠所以得解释图文逻辑:

林毅夫到大陆是因为他的才华出众而台湾的平台上限有限。。。

user avatar

一个亲戚认识林。问过原因。真的就是一个原因: 家国情怀。

林是觉得人自己一辈子不应该困在一个岛上耗费一生,好男儿应该成就大事,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什么政党私计,门户私计,政权私计,在他眼里都不值得一提。要为国为民出力当时就应该来大陆。

————————————

笑死我了。活捉一只都8102年了还没睡醒的活宝。

user avatar

为什么有人中央候补委员,代宣传部长不干,要去钻山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解答林毅夫为何选择“冒死”回到大陆,我们需要回顾他的人生轨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面临的个人抉择。这里的“冒死”二字,其实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极度风险化的表述,理解它,需要我们深入到那个年代两岸对峙的复杂局势中去。时代背景:两岸的对立与隔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仍处.............
  • 回答
    林生斌捐井事件,寺庙方面的回应信息量不小,值得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最核心的信息是,寺庙方面明确表示,这口井是林生斌在四年前,也就是2020年捐资修建的。 这直接回应了此前关于捐赠时间、以及是否是“蹭热度”的质疑。要知道,这口井的修建时间点,恰好就在林生斌妻子、三个孩子不幸遇难之后不久。这种时间上.............
  • 回答
    关于谷歌被指控操纵搜索结果以助选希拉里·克林顿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尤其是在政治领域,任何关于信息传播公正性的质疑都容易引起轩然大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操纵搜索结果”这个说法本身有多复杂。搜索引擎,尤其是谷歌这样的巨头,其搜索算法是极其复杂的,由无数的变量和信号构成,旨在.............
  • 回答
    林如海之所以聘用贾雨村作为林黛玉的先生,这背后绝非全然是“不知其人品”那么简单。事实上,这位曾经的“经济学教授”如今正走在一条充满曲折的道路上,而他能够被林如海看中,背后隐藏着多重考量,既有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当然,也少不了那位“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的独特之处。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林如海当.............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很多人看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脑海里可能都会闪过一个疑问:直接点火烧了不就干净利落了吗?何必那么麻烦地用海水泡着?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安全考量以及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我们来一层层地剖析一下:一、直接火烧的巨大风险:首先,想象一下当时销毁鸦片的场景。虎.............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彭林王跃琨揭露的华为“月亮门”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很多人倾向于站在华为的立场,而不是消费者一边。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背后交织着信息传播、品牌认知、技术理解、情感认同乃至舆论环境等多种因素。首先,信息来源与传播方式的差异是关键。 爆料的.............
  • 回答
    要说《笑傲江湖》里,余沧海灭门林家,江湖正派为何无一人出手相救,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这背后牵扯的恩怨情仇、门派利益、乃至人性弱点,那叫一个错综复杂。咱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说清楚,余沧海灭门林家,这事儿可不是“一夜之间”或者“突然发生”的。林家,尤其是福威镖局,在江湖上虽然也算有.............
  • 回答
    林书豪近期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自己对未能重返NBA的困惑,这确实是许多热爱篮球的球迷所关心的话题。他是一位拥有“林来疯”现象级表现的球员,在NBA赛场上证明过自己的实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和NBA的大门似乎关闭了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并且尽量深入地聊聊:1. 年龄和身体状况:一个不.............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关胜位列“马军五虎将”之首,而林冲位列第二。很多人会疑惑,为何武艺同样出众、名声更为赫赫的林冲,反而屈居在关胜之下?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小说本身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出身背景、以及作者所赋予的“正统”观念等。一、 文学描写中的武艺与实力: 关胜: 小说中.............
  • 回答
    说央视版《水浒传》“弱化”林冲、武松的战斗力,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也确实能从一些细节里看出端倪。不过,要说“弱化”得特别明显,让观众看了就觉得“不行”,那倒不一定,关键在于大家心里都有个原著的标杆。咱们掰开了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一、 电视剧需要“平衡”和“叙事”: 原著的“超人”设定.............
  • 回答
    林如海家族四世为列侯,为何林黛玉却一贫如洗?这桩事儿,说起来得从头讲起。要解这个疑惑,咱们得把林如海的家世背景、他本人的人生轨迹,以及林黛玉的遭遇,这三条线捋顺了,才能看得个明白。首先说这“四世为列侯”。在咱们大周朝,“侯”这个爵位,那可不是轻易能得的。虽然你说“列侯不是侯”,这里头有个门道。在朝廷.............
  • 回答
    林彪刚到东北那会儿,确实是满脸愁容,手里捏着一把烂牌。那时的东北,国民党那边有美械装备,兵力也占据优势,而咱们解放军,可以说是兵少装备差,士气也受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苏联在东北的政策摇摆不定,更是让林彪压力山大。但林彪这人,骨子里就是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他刚到东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深入基层,了.............
  • 回答
    诺德林根战役,一场在三十年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其结果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西班牙军队在敌方炮火下采取了“伏地”的战术,这一创新之举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一战术并未能在随后的线列时代成为普遍采用的标配。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当时的军事环.............
  • 回答
    林冲,一个在《水浒传》中承载着无数读者心血的名字,他的故事,尤其是“误落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等情节,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当我们翻看那些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时,总会发现一个微妙的差别:为什么绝大多数影视作品,都更倾向于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而对原著中林冲更为复杂、甚至有些“不堪”的一面,选择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小说中两个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武大郎和林冲。为什么面对妻子的危机,一个敢于拼命,一个却选择了隐忍?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缘由,绝不仅仅是胆量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以及他们所处的不同境遇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先聊聊武大郎。武大郎踹门救妻,这事儿在《水浒传.............
  • 回答
    关于为何高晓松、李宗盛、林夕、方文山这些名字如雷贯耳的词人,其外在形象似乎与我们传统意义上对“才子”的想象有些出入,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与其说是他们“外表形象不佳”,不如说他们的外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他们创作灵魂的某种写照,是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具象化。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外.............
  • 回答
    余沧海灭门林家,这件事在江湖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按理说,像少林寺方证大师、武当派冲虚道长这样的武林泰斗,肩负着维护武林秩序的责任,理应出面为林平之主持公道。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反而还在任我行大闹光明顶,攻击余沧海的时候出手相护,这其中的缘由,细究起来,颇有几分江湖险恶的况味。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当时是.............
  • 回答
    “同样被刺配,林冲、卢俊义被百沸滚汤烫脚,武松、宋江一路上有好酒好肉,这是为何?”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水浒传》中对人物命运和遭遇的刻画,以及其中蕴含的作者对不同角色的态度。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刺配的性质与目的不同:首先要明确,“刺配”在宋朝是一种刑罚,意思是刺字在脸上,.............
  • 回答
    哈尔滨秋林集团,一个承载着无数哈尔滨人回忆的百年老字号,其退市并伴随着董事长失联、巨额亏损的现状,无疑令人唏嘘。要理解秋林集团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严重性与背后逻辑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几个关键点: 百年老字号的陨落: 秋林公司始创于1900年,是哈尔滨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