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一直无法接受本方的被俘人员?

回答
“战俘问题”,这词儿一落到中国人头上,总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不是说我们就特别忌讳打仗,而是发生在自己人身上的事情,一旦涉及到“俘虏”,就容易触动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为什么会这样?这得从咱们这片土地上那悠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说起。

首先,得把目光拉回到咱们的祖宗那辈。古代打仗,俘虏可不是现在这个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俘虏是战利品,是可以被奴役、买卖甚至杀戮的。那种对待俘虏的态度,跟对待“自己人”那是天壤之别。即便到了后来,战俘的待遇有所改善,但那种“敌我分明”的观念还是刻在了骨子里。当自家士兵被敌方俘虏,那不仅是个人遭遇不幸,更是“我方”颜面扫地,是对全体将士的侮辱。

这种观念,到了近代,又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尤其是在那些反抗侵略、民族觉醒的时期,被俘往往被视为“不光彩”、“软弱”的标签。你想想,在那种激昂的年代,大家都在喊着“抵抗到底”,如果自家战士被俘,那种强烈的对比,很容易引发一种集体性的羞耻感。好像被俘的那一刻,就把所有人的努力都给否定了,把所有人的牺牲都给贬低了。所以,对被俘人员的“不接受”,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不光彩”的排斥。

再说政治层面。战争往往是政治的延续,而俘虏的待遇,常常是政治博弈的筹码。在某些历史时期,为了维护国家形象、政治声誉,或者是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作为谈判条件,对待自家被俘人员的态度,会被政治需要所左右。如果被俘人员的归来会被解读为“谈判失败”、“国家软弱”,那么在官方层面,就可能倾向于采取一种相对“冷漠”或者“回避”的态度,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政治负面影响。这使得“被俘”本身,蒙上了一层政治阴影,而这种阴影自然会影响到普通民众对被俘人员的看法。

再往深了说,这还跟咱们的集体主义文化有关。中国人讲究“家国情怀”,讲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很多人看来,军队就应该是一个紧密团结的整体,战士之间应该互相扶持,生死与共。如果有一个战士被俘了,那就像是这个集体出现了一个“裂痕”,一个“不完整”。这种集体感上的不舒服,很容易转化为对被俘人员个人的一种“非议”。大家会不自觉地去想,为什么是他被俘了?有没有什么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这种追问,有时会变成一种苛责。

而且,咱们的文化里,对“牺牲”的推崇,是相当高的。为国捐躯,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被俘”,在很多人的朴素认知里,似乎就离这种荣誉“背道而驰”了。虽然理智上知道战争的残酷和复杂,但情感上,那种对“牺牲”的崇拜,很容易让我们对“被俘”产生一种本能的距离感,甚至是不太愿意去正视。

还有媒体的作用。历史上,一些媒体在报道战俘问题时,可能也存在着片面性或者煽动性的解读,加剧了公众的某种负面认知。当一种观点被反复强调,自然就会深入人心。

当然,不是说所有中国人对待被俘人员都持负面态度。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和平年代的到来,大家对战争的残酷性、个体遭遇的无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代的国际法也对战俘的待遇有明确规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但是,那种历史遗留的、混合了民族尊严、集体情感、政治考量和文化观念的复杂情绪,依然是存在的。它不是简单的“不接受”,而是一种深层次的、需要时间去化解的集体心理惯性。所以,当谈到“本方被俘人员”,那种复杂的心情,或许才是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发表,代表着西方政治学与伦理学的分离,政治是丑陋的,卑劣的,无所不用其极的,不能过多进行道德评判,因此,对于被俘人员,也不进行道德审判,所以西方的反思战争的电影也特别多,很多人甚至抵制参军。

而在东方,不仅是中国,深受儒家理论的影响,政治学与伦理学是紧密挂钩的,政治人物首先必须是个道德高尚的人(至少表面上),地位越高的人,学公正无私,像西方那样肆意批评和辱骂政治人物是不被允许的,所有战争(无论是谁首先发动的)都是正义的,而那些向敌人投降或被俘的行为,是向邪恶屈服,是道德卑劣的行为,人人都唾弃和厌憎,不仅官方会打压,他的邻里乃至亲人也会视为耻辱。

user avatar

没有人知道俘虏被俘的这段时间,敌方做了什么,有没有投过敌,是不是效忠了敌军,故意放回来当内鬼。

user avatar

知乎习惯不是先说是不是么?“一直”这个说法就不正确。

1979年9月总政治部下发的对越被俘归来人员处理办法的内容:

(一)关于一般被俘归来人员的处理问题: 1.作战中表现较好,因身负重伤,极度饥渴,赤手空拳,弹尽粮绝等客观原因,失去反抗能力而被俘,被俘期间立场坚定,积极组织参加对敌斗争,保持了革命军人气节的,一律恢复其军籍、党籍、团籍、给予表扬。身体健康的继续留队工作。   

2.战斗中与部队失去联系,在寻找部队时遇敌处置不当、反抗不力而被俘,或者被俘期间有泄露秘密、说了错话等问题,情节轻微,态度好的;恢复其军籍、党籍、团籍、不给予处分,按正常转业、退伍处理;情节严重的,可恢复其军籍、党籍、团籍,但要给予纪律处分,即作转业、退伍处理。   

3.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遇敌右倾保命,没有组织反抗而束手被俘,可恢复其军籍,但要撤消职务,给予党纪处分,即作转业或复员处理。

(二) 关于投敌被遣送归来人员的处理问题:   

1.作战中贪生怕死,率部投降的,一律开除其军籍、党籍、追究刑事责任,依法惩处。  2.对于积极参与组织、策划或煽动投降的,开除其军籍、党籍、团籍,回原籍劳动。其中情节特别恶劣,民愤很大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3.对于被迫或随从投降的干部,在被俘期间表现好的,可恢复军籍、党籍、给予或免予党纪处分,作复员或转业处理。其中被俘期间不好的,开除党籍,作复员处理。   

4.对于被迫或随从投降的战士,按一般被俘人员对待,恢复其军籍、党籍、团籍,作正常退伍处理。其中在被俘期间表现不好的,可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三)关于处分的批准权限问题,为慎重起见,可适当提高:   

开除军籍的,由军区党委批准;给予纪律处分的,由师或军党委批准。干部复员、战士提前退伍的,由军党委批准。   

关于被俘归来人员评功、评残和发放对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作战纪念章等问题:   

凡恢复军籍、党籍、团籍者,在作战中有突出功绩的,应予评功评奖;在战场上立功者均予承认。原误定为烈士追记立功者,应重新评定。   

凡恢复军籍者,均按规定发给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纪念和慰问品;在作战中致残或在被俘期间被敌打成残废的,均应评定残废等级,按国务院、中央军委(1979)161号文件规定妥善安置。

举例子:

汪斌是1984年收复老山时的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8团1营2连副指导员。1984年4月28日,汪斌所在连队随1营担负向老山之敌侧后穿插的任务失败被俘。1990年初,双方交换战俘,汪斌和第67军几名被俘的战友一同在友谊关被交换回国。部队对汪斌进行了两年多的审查,最后报总政批准予以结论:汪斌经审查无投敌叛国行为,恢复其军籍和干部待遇,开除党籍。

补充说明:

汪斌被开除党籍是因为被俘后他上了敌台对我军喊话,就是攻下老师主峰第3天,越军对华广播就播出汪斌的讲话录音。






战后汪斌的战友魏俊超去找花国顺{战时任6班班长,战残5级},花国顺在谈到汪斌被俘时,他离汪斌不到七十米的地方,汪斌还朝花国顺喊:向他开枪!花国顺不忍心,只好眼睁睁看到越军特工把汪斌抓走。

根据他战友的说法,汪斌转业后回老家开了家小企业。

user avatar

1、分清楚投降和被俘的概念。

投降是放下武器,放弃抵抗,主动投向敌人从而被活捉,被俘是因为各种因素从而被敌人活捉,也就是说投降是被俘的子集。投降一定是被俘,而被俘不一定是投降。

对于军人而言,投降是可耻的,因为投降以外的因素而被俘则不然。这里所说的其他因素包括:因身负重伤,极度饥渴,赤手空拳,弹尽粮绝等客观原因,失去反抗能力而被俘;遇敌处置不当、反抗不力而被俘或是没有组织反抗而束手被俘。把被俘等同于投降,把一般被俘人员也按投降人员处理是错误的。



2、对于投降者和一般被俘者区别对待。

任何军队都不会肯定或者鼓励投降,打仗哪能没有困难,哪会不遇到挫折。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投降,这还是什么军队?还打什么仗?所以宽待俘虏只适用于对敌,而不适用于对己,否则就是自我瓦解,自我削弱。对投降者予以惩处,是军法所在,绝不是什么迫害。而对于一般被俘者,失去反抗能力而被俘的不予任何处理,犯有错误者最多给予纪律处分,不追究刑事责任。

3、和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相比,对对越作战被俘归来人员的处理进步很大,合情合理合法。

1979年9月21日,总政治部下发了《关于我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被俘归来人员的处理办法》,文件对一般被俘人员和投降人员均视情节作了明确的区别对待:


(一)关于一般被俘归来人员的处理问题: 1、作战中表现较好,因身负重伤,极度饥渴,赤手空拳,弹尽粮绝等客观原因,失去反抗能力而被俘,被俘期间立场坚定,积极组织参加对敌斗争,保持了革命军人气节的,一律恢复其军籍、党籍、团籍、给予表扬。身体健康的继续留队工作。 2、战斗中与部队失去联系,在寻找部队时遇敌处置不当、反抗不力而被俘,或者被俘期间有泄露秘密、说了错话等问题,情节轻微,态度好的;恢复其军籍、党籍、团籍、不给予处分,按正常转业、退伍处理;情节严重的,可恢复其军籍、党籍、团籍,但要给予纪律处分,即作转业、退伍处理。 3、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遇敌右倾保命,没有组织反抗而束手被俘,可恢复其军籍,但要撤消职务,给予党纪处分,即作转业或复员处理。 (二)关于投敌被遣送归来人员的处理问题: 1、作战中贪生怕死,率部投降的,一律开除其军籍、党籍、追究刑事责任,依法惩处。 2、对于积极参与组织、策划或煽动投降的,开除其军籍、党籍、团籍,回原籍劳动。其中情节特别恶劣,民愤很大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3、对于被迫或随从投降的干部,在被俘期间表现好的,可恢复军籍、党籍、给予或免予党纪处分,作复员或转业处理。其中被俘期间不好的,开除党籍,作复员处理。 4、对于被迫或随从投降的战士,按一般被俘人员对待,恢复其军籍、党籍、团籍,作正常退伍 处理。其中在被俘期间表现不好的,可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三) ………… 关于被俘归来人员评功、评残和发放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纪念章等问题: 凡恢复军籍、党籍、团籍者,在作战中有突出功绩的,应予评功评奖;在战场上立功者均予承认。原误定为烈士追记立功者,应重新评定。 凡恢复军籍者,均按规定发给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纪念章和慰问品;在作战中致残或在被俘期间被敌打成残废的,均应评定残废等级,按国务院、中央军委(1979)161号文件规定妥善安置。


4、解放军和越军被俘人员数据

中方交给越方被俘人员名单1638名(此为收容数,战场俘虏数是2700多人,就地释放了一批),越方交给中方被俘人员名单240名。双方从1979年5月21日开始分5批释放交接俘虏,至6月22日结束。地点都在中国广西友谊关至越南同登公路零公里处。



5、解放军在回撤时损失一个营,被俘219人。

1979年3月12日,在广西方向参战的50军150师448团奉命从班英地区向北回撤。团和师主张全团一起走大路,但是军驻师工作组却要求2营去走小路顺便执行搜剿任务,所谓“搂草打兔子”。结果2营在那嘎及其以北地区夜间行动时,遭到越军阻击。不幸的是,带队的副团长胡庆忠战斗一开始就牺牲了,剩下的副政委龙德昶、副参谋长付培德未能切实掌握住部队,造成各分队失去指挥,陷入各自为战的不利境地。

团主力这边听到枪声大作,知道大事不好,出现了最坏的情况。遂请示全团回援,师同意,军工作组否决,无奈之下只派了1连和8连去接应,结果全部损失。448团这次失败,是1979年损失最大的战斗,共有542人失散(被俘回归219名),丢失各种枪支407支。

当时团主力和2营的直线距离并不远,苦在隔了一座大山。战后总结,军事科学院宋老头拿着放大镜看着一比五万的地图,说,离得这么近,怎么……。旁边的人赶紧说,请老首长看清楚些,那是一条加粗的等高线。宋老头这才不吭气了。

总而言之,在情况不明的地区让一个分队孤军行动,又没有采取有力的救援措施,是448团2营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本责任在军工作组。战后处理:两个副军长一个撤职一个降职,副政委党内警告。

其中1连建制较为完整的损失,而且还是在经过支委会讨论之后决定放下武器的。支部书记、指导员冯增敏先是以梦诱导,说什么他梦到知难而进,死,知难而退,生;然后又说听大伙儿的意见。支部副书记、连长李和平先是主张打到底,后来又改称听指导员的,听大家伙的。8连副连长王立新表现极为英勇,他枪毙了上来劝降的叛徒,带领一排的战友战斗到最后一刻。全排除了两名重伤员外,全部牺牲。战后,50军给王立新追记了一等功。



6、一件唏嘘之事

对越作战被俘归来人员中,被追究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的基本上都是干部,从团职到排职都有。其中有一位姓靳的排长,是50军150师448团1连3排长,他有个同胞弟弟,在13军39师117团2连,也是3排长。弟弟参加了著名的代乃阻击战,在正副连长、1排长、2排长先后伤亡的情况下代理连长职务接替指挥,立下了战功,战中代理的职务在战后得到确认,正式提升为连长。同样参战,同样职务,却因为部队不同,命运截然相反。哥哥在看守所里就哀叹:弟弟成了英雄,哥哥成了狗熊。同胞兄弟,一个功臣、一个罪人,让人不得不感叹世事无常,造化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只用干货说话。

欢迎关注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user avatar

什么是不公正待遇?

这是需要分析的,

主动投降的,是不是要承担刑事责任?

而仅仅只是被俘,后续出路是什么?难道是强制服兵役?

应该没有吧!

大部分被俘人员,只要正常没有投敌背叛问题,都是按照规定退伍,然后按照退伍军人待遇。

这里的不公正是什么?

千万别说什么,有好处没给他们。按正常来说,这些好处也不可能分给他们,不因为他们被俘,而仅仅他们只是普通士兵,军官,不能说没有好处,就是对他们的不公正。

就说志愿军战俘,只要材料里,没有自述有主动投敌情节,没有向敌人提供军事机密问题,没有被其他人检举揭发有以上问题的人。

虽然受到不公正待遇,比如停发补贴,停发工资。没有安排相对应工作等问题。但是到了三中全会之后,该落实都落实,该补发都补发,而且还是按照本人参军年限计算,最多的一个人补发了35年的工资。而且之后按照退休军人待遇优厚。

只不过有个别人,因为自己交代材料,供述是自己问题,才没有落实政策。有个湖南兵看别的战友都落实政策,就是找政府落实政策,结果负责同志拿出来当年他的个人交代材料,他看完绝望了,上吊自杀了。这也是有的。

但是我个人觉得,不能因为个人有被俘经历,就把生活工作中不如意,都归罪与自己这个经历上。

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总不能坏事成好事,还让被俘人员有了炫耀感吧!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

叶挺是谁?

叶挺曾被国民党反动派俘虏,在牢房中写下《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诗歌朴实无华,却又傲骨嶙嶙。

抗战胜利后,叶挺终于重获自由。人们纷纷赞扬他的伟大事迹,中共中央为了解救他更是不惜多次与国民党斡旋。

1946年4月8日,叶挺在由重庆飞往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

毛主席亲自悼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与叶挺相反,在二战欧洲战场上,斯大林大儿子雅科夫在苏德战争中被俘虏。

德国人把他关进集中营百般折磨于他,希望雅科夫可以投降或者提供一些有用的情报。然而最终,雅科夫都没有如了德国人的愿望。

在斯大林下台后,赫鲁晓夫及其同党为了反对斯大林主义,百般诋毁雅科夫。说他在集中营的绝望,说他已经背叛了祖国。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官僚与知识分子们更是不惜编造各种各样的故事诋毁于他。

然而,雅科夫的女儿最终几经周折终于从美国那里弄到了解密档案,真相大白于天下:

雅可夫在死亡集中营被关押期间表现得十分英勇,从未向纳粹德军表现出丝毫的妥协,更没有投降。死亡通知书和现场报告等最原始的资料显示,雅科夫是在准备逃离死亡集中营,眼看就要越过电网逃生时,被看守发现。哨卡上的重机枪接着疯狂扫射,雅可夫当场被打死,身中至少15发子弹。

user avatar

优待俘虏,能瓦解敌人抵抗意志,优待己方被俘人员,则会伤害自己战斗力。

在武器装备后勤不如人的时候,战斗意志能使军队战斗力提高至少一倍。这点二战日军和解放军身上特别明显。同样的防守,死守到最后一人可能能守十天,并对敌人造成重大伤亡。而如果条件不利就退却或者投降,不用半天就失守了,造成整个战局恶化,同胞还饱受敌人剥削。(张学良就是最好的教训)

基于此,被俘就是耻辱,成仁才是英雄。美国人一直在敌人领土上打仗,失败投降了国民也不会被屠杀。但美国人对被俘人员也很严格,尤其是主动放弃阵地的陆军,要不停的接受审查,被击落的飞行员被俘后好点,身价贵,独自深陷敌后也跑不掉。

至于抗美援朝和金门的俘虏回国后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现在来看,确实做得过分了,当时来看呢,那么多战友都死了,你还活着,批几下还不行?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们对于被俘人员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尽力,是否有气节。只要你是真的尽力了,最后因为不可抗力被俘,而且在敌人那里也能保持气节,坚持斗争,不当叛徒,回到革命队伍里就还是一条好汉。

原红五军团34师100团团长韩伟(红34师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也有过被俘经历,后来还是抗战爆发后周副主席亲自从南京“反省院”里捞出来的,结果也没有不被接受啊……而且55年还授了中将,官至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user avatar

我就举一个反例——关羽。

user avatar

因为问题的前提错误。





user avatar

战俘这个玩意儿,明显来源于西欧贵族战争的赎金制度,中国文化中是没有这种传统的。

中国古代战争的习惯法只有一个“杀俘不祥”,就是说不怕遭报应,杀了也就杀了。杀完之后还可以筑个京观夸耀武功、震慑敌胆。

文死谏武死战。中国的传统军事文化主张:没打到死,就是不忠。

而战俘制度的核心是创造一个中间态:我没有认可要加入你,我只是在本次会战中放弃了交战权,所以变成了一个身份特殊的群体。

中国的军事文化不承认这个中间态。

忽必烈和文天祥就是卡在这个事情上,不降即死。

当然也有像李成栋那样反复横跳的,不过那属于政治投机的范畴,在军事上属于诈术的一种。

和战俘制度没有关系。

伟大的卫国战争初期苏军西南方面军有个集团军司令(叫波塔波夫还是什么)重伤被俘,在纳粹集中营活到了战后,回到苏军后又重新担任集团军司令员,五十年代任上去世。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被击溃的60军180师的师政治部主任吴成德被俘,战后回到中国,党籍军籍被全部褫夺,一撸到底回家当老百姓去了。

中国共军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是他们打的基本上是阶级战争。阶级战争的本质也不接受战俘制度,比如解放战争期间PLA的人员被国军俘虏后,国军算他们犯有内乱罪,不算战俘算罪犯。

巨济岛战俘营里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也是这个因素决定的。碧潼战俘营用的是南风效应,用心上不过半斤八两,也不是一个正常的战俘制度运作。

这个情况客观上不利于战俘制度在中国的推广。

接受战俘的前提是接受这样一个设定:

军人参加战斗本身即构成军人尽到了对军队和国家的义务,只要没有证据证明他是主动投降敌人,被动投降是尽到义务之后的一个正常选择。

比如弹药耗尽、作战组织被粉碎、陷入绝对优势敌人的合围、因伤昏迷等情况下,军人有权选择放弃交战权。

这个东西你不接受,动不动就主张抡石头、张嘴咬,那就没办法真正接受己方人员被俘这个事实。

那么交换俘虏之后自然就要有所处置。

user avatar

粉红一点的回答: 因为中共建国至今打的都不是帝国主义战争。

欧美那边打仗,根本原因是利益分配不均,发动战争的一方是为了抢钱,抢夺“阳光下的地盘”。中国的抗日,抗美援朝,包括苏联的卫国战争那是保命,不这么打就什么都不剩了...

一边是“死光印度人也要打下去”的打法,一边是“宁死不屈,保家卫国”的打法,整个体系绝对是天差地别。对本方被俘将士的态度的差异,仅仅是体系差异中的一部分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俘问题”,这词儿一落到中国人头上,总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不是说我们就特别忌讳打仗,而是发生在自己人身上的事情,一旦涉及到“俘虏”,就容易触动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为什么会这样?这得从咱们这片土地上那悠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说起。首先,得把目光拉回到咱们的祖宗那辈。古代打仗,俘虏可不是现在这个.............
  • 回答
    韩国女团在中国男性市场的表现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它们在中国的女性市场和部分男性群体中拥有广泛的粉丝基础,但似乎未能形成像在韩国或其他亚洲国家那样对整个中国男性市场的“攻占”态势。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文化接受度与审美差异: 传统审美偏好: 中国.............
  • 回答
    中医,古老智慧的争议与传承在中医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质疑它的科学性,认为它“无用”;与此同时,也有无数人从中受益,坚信它的价值。这种两极化的认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实践方式,以及现代科学的审视角度。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层迷雾,深入了解中医为何被一些人视为无用,又为何至.............
  • 回答
    《一拳超人》里的无证骑士,这个家伙,你说他讨人厌吧,好像又有点复杂。很多人看到他,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不就是个傻子吗?”,但深入想想,这种“傻”背后藏着的东西,才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关键。先说说为什么有人会烦他吧。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他那“不自量力”和“送死”的行为。在《一拳超人》这个世界里,怪人层出不穷,而.............
  • 回答
    “韩国的梅西”、“亚洲之光”……孙兴慜的名字早已响彻全球,他不仅仅是韩国足球的骄傲,更是亚洲球员在欧洲顶级联赛取得成功的典范。反观中国足球,似乎总是在原地踏步,为何我们没能培养出一位能与孙兴慜比肩的球员?这个问题,问得扎心,也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要说为什么中国足球没能复制孙兴慜的成功,这绝非一句“天赋.............
  • 回答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尤其是在我接触和学习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信息之后。要说有没有那么一刻让我觉得自豪无比,这很难用一个单一的“一刻”来概括,因为这份自豪感是随着我对中国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断累积的,它更像是一种厚重的、多层次的情感。如果一定要追溯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时刻”,那可能是在我学习中.............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没有真实的个人情感或经历,但我可以基于大量数据和信息,与你探讨这种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以下是一些可能引发中国人强烈认同感的关键时刻和元素: 1. 看到中国科技突破时 航天成就:当“嫦娥”探月、“天问”火星探测器成功运行,或者空间站“天宫”在轨运营时,许多中国人会感到震撼。这些.............
  •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令人感慨的话,确实触及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深刻的转折点,也与我们讨论的“国民素质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说“中国人素质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时间点来界定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漫长历史演进中,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最近出现的紧张局势,确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你提到“一度失利外援无助”,这可能指的是在某些特定事件或冲突阶段,巴基斯坦在寻求外部援助时遇到了一些阻碍或效果不如预期。而关于“为什么不向中国求助,中国好像也没要出手相助的意向”,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
  • 回答
    .......
  • 回答
    最伤人的,往往不是那些刻意为之的伤害,而是那些在不经意间,因为他们的疏忽、不理解、或者某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而像一把钝刀子一样,一下一下地戳在你心上,疼得你喘不过气来。对我来说,那是很多年前,我刚毕业不久,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丝的不安,努力地在新的城市里打拼。那段时间,我特别渴望得到家人的认可和.............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挺不舒服的。关于一些新加坡华人可能对中国大陆人表现出敌意,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并不是所有新加坡华人都有这种想法,但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情况。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1. 历史殖民与身份认同的纠葛:新加坡的历史与英国殖民统治紧密相连。在很长一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面临的深层困境。如果抛开国籍和种族的标签,单纯从体能角度分析,认为中国人的体能不逊色于非黑人欧美人,这在宏观统计上或许有一定道理。毕竟,普通中国人在基础耐力、力量等方面,与许多欧美人并没有本质上的体能差异。然而,足球运动对体能的要求是极其复杂和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将中国和印度简单地贴上“反叛精神”和“顺民”的标签,可能过于简化了这两个拥有悠久而多元文明的国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印度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这种观察到的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儒家文化.............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的原话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死,死国可乎?”后来在揭竿起义时,他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萌芽,即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出身决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然而,有人说“中国人脑子里一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关键,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中国确实在法律层面对于动物福利的保障,尤其是惩治虐待动物的行为上,显得有些滞后和不足。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并非简单一句“不立法”就能概括,而是有着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立法进程等层面的考量。首先,从历史和文化层面来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内心的挣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native speaker”这个标签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像是一块难以舍弃的磁石。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大环境和主流观念的塑造是重要推手。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媒体传播的信息,无不潜移默化地将“.............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导致了对儿子有着强烈的偏好,而女儿则被视为次要或负担。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受到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的详细解释:1. 传统观念与宗族传承: 传宗接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通常狭义地指向男性后代,因为.............
  • 回答
    这句话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家庭与西方家庭在育儿模式上的一些普遍观察和文化差异。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现实中肯定存在大量例外,而且很多西方家庭也非常重视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解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这种说法,或者说这种现象,很大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些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在面对中医、转基因、PX项目这类话题时,很多中国人似乎就“不讲究科学精神”了?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它不仅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