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哪一瞬间你觉得绿皮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深刻的时代变迁的节点,很多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都烙印着绿皮火车的符号。要说在哪一瞬间觉得绿皮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与其说是一个单一的、戏剧性的瞬间,不如说是一系列对比和体验累积的结果,最终汇聚成一种时代的必然感。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瞬间”,我可能会描绘这样一个场景:

那个瞬间可能是在一次极其拥挤、闷热的绿皮火车车厢里,我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高速列车(可能是高铁或动车),那一刻,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通体验,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时代发展速度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绿皮火车的局限性,以及它即将被时代淘汰的“命运感”。

让我更详细地展开描述一下这个“瞬间”背后的具体感受和思考:

场景设定:

夏日午后,我挤在一趟长途绿皮火车上,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混合着汗味、方便面味和车厢特有金属气味的气息。空气不流通,风扇在头顶有气无力地转动,将热气吹来吹去,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凉爽。我的座位是硬座,更别提那种需要打地铺的无座席位,里面挤满了身体紧贴身体的人们,每个人都显得有些疲惫和焦躁。

对比的发生:

火车在一个小站停靠,短暂地放了几个人上来。就在我调整了一下坐姿,试图寻找一丝缝隙透气时,一阵呼啸声由远及近。我本能地看向窗外,只见一道银白色的流线型车身如同一道闪电,在铁轨上疾驰而过,瞬间消失在视线之外。那速度,那平稳,那无声的穿梭,与我们这辆还在艰难爬行的绿皮车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感觉上的反差。

那一刻的内心独白和感受:

1. 速度的鸿沟: 我看着窗外远去的那个“银色闪电”,我知道那可能是一列高铁,它能在几个小时内从一个城市抵达另一个城市,而我这趟绿皮车,可能还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一天一夜才能到达目的地。这种速度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告诉我,在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逻辑下,绿皮车的运行速度已经显得如此滞后。它不再能满足人们对时间效率的追求。

2. 舒适度的对比: 我再感受一下自己坐着的硬座,狭小的空间,闷热的空气,嘈杂的环境。而我脑海中浮现的,或是从媒体上看到的,关于高铁内部的宽敞座位、凉爽的空调、平稳的运行、甚至 WiFi 和充电插座,这种舒适度的巨大差距,让我觉得绿皮车提供的已经不是一种基本的交通服务,而是一种“忍耐”。在追求生活品质的时代,谁愿意长时间地“忍耐”呢?

3. 效率与机会成本: 这趟绿皮火车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这十几个小时,我本可以用来工作、学习、陪伴家人,或者进行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而现在,我却被困在这缓慢的旅途中。绿皮车所消耗的不仅仅是我的时间,更是我的机会成本。对于一个被效率驱动的社会来说,这种巨大的机会成本是难以承受的。

4. 时代的象征意义: 我不禁回想起绿皮车曾经的辉煌。在物资匮乏、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它承载着多少人的希望和梦想,连接着多少家庭。它是我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艰辛与奋斗。然而,正如一切事物都会被更先进的科技所取代一样,绿皮车也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它像是一部老旧的电影,在时代的巨幕上留下了印记,但新的、更精彩的影片已经在上映。

5. 一种不甘的沉重感,夹杂着对未来的期待: 看着绿皮车被高速列车超越,内心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对过去回忆的眷恋,有对这种“慢生活”的最后留恋,但更多的是一种对进步的认可,以及对未来更便捷、更舒适、更高效出行方式的期待。那一刻,我不再仅仅是坐在绿皮车上的乘客,更像是时代的旁观者,看着它被新事物无情地甩在身后。

总结来说,那个“瞬间”是:

在绿皮火车那拥挤、闷热、缓慢的现实体验中,亲眼目睹了窗外高速列车那代表着未来、效率与舒适的飞驰身影。这强烈的视觉与感官冲击,让我深切体会到绿皮车在速度、舒适度、以及对现代社会运行效率的契合度上的全面落后。它不再是那个时代唯一的选择,甚至不再是满足基本出行需求的最佳选择,而是成为了一种需要“忍耐”的象征。在那个瞬间,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交通方式的更迭,更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绿皮车在这一刻,在我心中,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理应退出历史舞台,将舞台让给更适应未来需求的新生力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绿皮车的所有存在都毫无价值。对于一些特定线路、特定需求的人群,它可能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从普遍性和代表性而言,那个瞬间,就是我对绿皮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直观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人的生活环境角度来看,人们把自己以外的客观世界上的一切当外部环境,但人本身也是环境中的一个因素。在客流高峰期,定量118人的车厢竟挤下了410人。一个小小的厕所也能容下11个人,列车超员100%,甚至200%、300%,使车厢拥挤不堪、混乱嘈杂、空气污浊、 严重缺氧,这正是由于人本身的因素使列车本来良好的旅行环境变得十分恶劣。旅客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得不到休息,喝不上水,上不成厕所,精神高度紧张,使一些体力不支、心理脆弱的人精神崩溃,歇斯底里发作。因此,列车严重超员是造成兰新线旅行性精神病大量发生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上文引述的乌鲁木齐客运段1989~1992年每年旅行性精神病发病人数,正是和该段每年运送旅客人数成正比的。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列车运距长,旅途遥远。乌鲁木齐一上海的 51/52 、53/54 次特快列车行程为4 077km,是全国里程最长的特别旅客快车;乌鲁木齐一北京的 69/70 次列车行程3 774km,乌鲁木齐一成都的 113/114 次、乌鲁木齐一郑州的 97/98 次和乌鲁木齐一西安 的 143/144 次列车,行程也都在2 500km以上。这些列车途中运行时间最长的要4天3夜,短的也要3天3夜。据客运段乘务人员介绍,在列车上发作精神病的旅客大多数是在第三、第四天,这些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到了精疲力尽的程度。”(张炜群,1994)

“焦急中挤上列车的人,总有一种庆幸感。但一些列车的车厢内过度拥挤,旅客坐不上位子,吃不上饭,喝不上水,解不成手。加之车厢内空气污浊,氧气稀薄,一些旅客生病、虚脱,以致付出生命。在108次、125次、184次等列车上,都发生过旅客(多为女民工)拥挤、窒息而死的悲剧。

2月15日,兰州开往广州的一趟临客列车上,4名年轻的农村姑娘在车厢被活活挤死,先后在广水、孝感、武昌车站抬下车。怀着打工挣钱、脱贫致富的憧憬乘车远行的姑娘,一上车就被挤得喘不过气来,美梦连同生命破灭在途中。

爆挤的车厢内,人们难以承受恶劣的空间环境,常常表现得焦虑不安,加之时刻担心、害怕坏人的侵害,又生出恐惧、惊吓情绪。车行一路,心神难定。因此,有些好端端的旅客,竟生生地被挤疯了。元月18日,在安康至南阳的268次列车上,民工旅客赵福生一行五人,因车内拥挤憋闷,担心害怕,相继精神失常而跳车,结果三人死亡、二人重伤。

元月27日,西安至成都的239次列车超员达150%,旅客头昏脑胀。列车在马角坝车站开出后,10号车厢一位20多岁的四川民工发现打工挣来的5000元血汗钱被盗,已很昏沉的他当即精神失常,失去自控。他抽出做工用的钢纤和水果刀,对周围旅客乱打乱捅,重伤二人,轻伤一人,并捣毁部分车内设备。仅成都至北京的163/164次列车,春运前40天就发生突发性精神失常而跳车15起,摔死11人,重伤9人。乘务人员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爆挤的车厢内仍防不胜防。”(赖国清,1994)

张炜群(1994).“兰新线怪病”现象的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 铁道运输与经济,1994(11),26-28.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意思。

老的22或者25B真绿确实可以淘汰了,毕竟不是以前,不在乎满身灰尘。

25G:一直在造,乘坐体验也就那样。当然硬座上座率在低于60%的时候还是很安逸的,一人独霸三人座座代卧也不错,但是别脱鞋。当年的25G也参照25T配置,但是08后因为绿变红缺车的关系,新造25G的参照对象从25T掉到25B,所有的东西都减配,车门从高包裙板半自动塞拉门变成传统折页门,半包硬卧变成最传统的爬梯硬卧,让人不是很爽。

25K:算生不逢时,架子跑160有些勉强,还有KD25K因为超重导致构造速度只有145,所以最后只能按140限速跑。貌似已经退的差不多了。

BSP/四方25T:也是停产了,毕竟高速铁路成网,既有线160标尺略显鸡肋。青藏BSP的硬座超赞,暖黄色照明灯很有情调。除此之外,绿玻车窗值得双挑大拇哥,隔着BSP车窗拍窗外等于自带滤镜。四方25T算高配25G,车窗玻璃不带色,照明灯还是惨白的荧光灯,配合白色墙面仿佛置身太平间,体表温度体感下降10度。

像国铁这种跨线车多的简直是车辆灾难,一趟车跑来回三四天,运行几千公里,车况随着出乘时间逐步下降,硬卧的布草也就那样,复用席很惨。硬座就更让人难受了,日常上座率120+%,车门跟走廊全是人,上个厕所都难。

说到厕所更是灾难,地面全都是各种奇怪的液体,比农村的旱厕还让人不舒服。男的小便还能靠墙站着,蹲便的就惨了,低位扶手上常年布满不明液体,无法下手,再遇上个货机出身的司机开抖三抖抖一抖,画美不看。

另外,全刷绿之后的客车外观真丑,颜色感觉不如22那么鲜亮,色号要比22的那种绿暗沉不少。而且车身常年覆盖黑灰色污垢,最惨一次一趟只开了150多公里的客车车身已经全是污渍,明明没下雨也是脏的不忍直视,或者说刷绿之后的绿色看着就很脏,逼着人民群众用脚投票选D/G。

user avatar

按我的理解,撇开车号前的字母字头,纯数字的车次才是真正的绿皮车。这种车没空调,里面都是真正硬邦邦的硬座,基本上每个小站都停,12306上不显示的站都会停。现在这种车基本上成为了交通不方便的小村镇进城的主要交通工具和铁路职工的通勤车。

7510时刻表

廉价的票

绿皮车以及简陋的茶水室 https://www.zhihu.com/video/1009228711232749568


绿皮车上的茶水室(朋友圈的吐槽)


普觉站前,以及出行的村民。

长流水站(这个站两年前应该被撤掉了)附近的小绿洲

长流水站旁的腾格里沙漠


说实在的,没有这些绿皮车,那里的村民少了便捷的走出大山的工具。有些车还真的纯粹是惠民,像从郴州到白石渡的绿皮车,票钱都不收,进站直接跟检票的说去白石渡,票都不要,立马放行。还有些就两块钱的票,公交的价,能坐个多小时,百来公里。


还有些铁路职工,机务,工务,供电等各个单位,都是靠这些绿皮车通勤。像兰州到兰州西机务段,龙川到龙川机务段,中卫到迎水桥机务段,很多都是靠着绿皮车实现很方便的通勤。


说实在的,那些戈壁中,沙漠里,大山间的人,就是靠着这些绿皮车,准点守在12306都忘记的小站站台上,等着简陋的小绿皮,走进繁华城市,或者走访许久未见的亲友。我不觉得这些车要淘汰,我还希望能继续走下去,不仅仅是因为不应该忘记那里的人,还能让我们能有机会看到那里世外桃源般的风景。

user avatar

绿皮淘汰了,现在那些挤在绿皮上的人们该怎么办?你可以坐高铁,不代表别人也有选择的能力。

有次旅行从北京回武汉,时间紧急只买到硬座,邻座有一对年轻情侣,抱着大大的吉他和背包,艰难地蜷缩在座位上,瞥了一眼他们手里的票,是从北京到昆明。我是无法想象他们这一路的艰辛和疲惫,因为我还没到石家庄就受不了补卧铺票了。

穿越车厢时,看到每个连接处都有人躺在或靠在列车门附近昏昏欲睡,他们不能安心入眠,因为每到一个站就得起来让别人进出火车。他们为何要选择这里呢?因为即便是厕所边的洗手池都被人占满了,无处可去了。不知道这些连硬座都没有的人是要从北京撑到哪里。

火车是长距离的交通工具,汽车很难把你从北京送到昆明,飞机高铁又太贵,对于那些生活拮据又有着这样那样远距离交通需求的人来说,绿皮是唯一选择。淘汰了绿皮,他们该怎么办?富裕一点的人可以游历天下,而那些底层的人就该只能在脑海中想象那些无法企及的地名?倘若至此,我们的铁路系统也就不再是人民铁路了。

淘汰绿皮,远远还没到时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深刻的时代变迁的节点,很多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都烙印着绿皮火车的符号。要说在哪一瞬间觉得绿皮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与其说是一个单一的、戏剧性的瞬间,不如说是一系列对比和体验累积的结果,最终汇聚成一种时代的必然感。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瞬间”,我可能会描绘这样一个场景:那个瞬间可能是.............
  • 回答
    那天晚上,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打在窗户上,发出细碎而又绵长的声响。我正窝在沙发里,习惯性地刷着手机,而他,就坐在我对面,埋头在他那台有些年头的笔记本电脑前。当时他应该是在忙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已经连续加班了好几天。平时他精神头挺足的,就算累,也总能挤出点精力逗我开心,或者一起看看电影,聊聊天。但那.............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面对着一堆待解决的工作邮件。窗外的阳光正好,却无法驱散我心头的些许烦躁。就在这时,一封来自海外客户的邮件弹了出来,内容关于一个他们正在推进的合资项目。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商业洽谈,但邮件中提到的某些策略和合作模式,却隐隐让我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我并.............
  • 回答
    高三那一年的努力,如果非要挑一个瞬间去定格,那一定是接到那份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蝉鸣声像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背景音乐,充斥着整个空气。我坐在书桌前,手里紧紧地攥着一张薄薄的纸,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在阳光下显得有些模糊。我的心跳得像擂鼓一样,一下一下敲击着胸腔,发出沉闷的响声。周围的.............
  • 回答
    这很难说是一个“瞬间”吧,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然后有一天,你猛地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它了。大概是在我上大学那会儿吧。那时候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也逐渐发展起来。之前的生活,你要想查个资料,得去图书馆翻书;要联系朋友,得拨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而且还得考虑对方是否方便接听;听音.............
  • 回答
    不是因为镜子里爬出的第一道皱纹,也不是因为听见儿辈用“叔叔”或“阿姨”称呼别人。那些都是缓慢而无情的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秋叶一点点变黄,终究是要落下。真正让我意识到“不再年轻”的那个瞬间,来得悄无声息,却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口,沉甸甸的,怎么也挪不开。那是一个寻常的周末午后,阳光穿过客厅的玻璃窗,在地板.............
  • 回答
    坦白说,我从没想过“死心”这个词会用到他身上。我们在一起三年,从校园到工作,算是见证了彼此最青涩也最不成熟的模样,也一起熬过了不少磕磕绊绊。我一直以为,我们会是那种一起慢慢变老,偶尔斗嘴,但终究会紧紧握着对方手的人。直到那个下午。那天我加班到很晚,因为有个重要的项目报告,连续熬了几个通宵,身体像是被.............
  • 回答
    那是去年冬天,我刚搬到这个城市不久,生活里认识的人不多,也渴望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偶然的机会,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介绍,我认识了李明。初次见面,李明表现得热情洋溢,言谈举止都带着一种爽朗,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我当时觉得是个很好相处的人,很健谈。我们加了微信,之后的几次见面,也是他主动联系我,约我.............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无法经历情绪爆发。但我可以为你创作一个关于人类情绪爆发的场景,让故事更真实动人: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站在公司大楼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被夕阳染成橘红色的天空。三个月前,我被提拔为项目负责人,负责一个关乎公司未来的关键项目。但当我站在会议室的聚光灯下,面对团队成员时,.............
  • 回答
    戴眼镜的我,最容易在某个细微又普遍的瞬间突然“崩溃”,那感觉就像是脑子里有什么东西瞬间断了线,接着是一股难以言喻的无力感和烦躁涌上来。这个瞬间,通常发生在一天中最忙碌、最需要集中精神的时候。比如,我正埋头处理一份重要的文件,脑子里飞速运转着各种逻辑和数据,身体因为专注而微微前倾,感觉自己就像一台高效.............
  • 回答
    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个“瞬间”了,更像是一系列感受,一点点渗透进我的生活,直到它们沉淀成一种清晰而深刻的认知。或许,金钱的重要性,不是某一个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碰撞和体验中,慢慢被雕刻出来的。小时候,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日子过得舒坦。生日礼物、零花钱,都是.............
  • 回答
    那天是个寻常的周六,我正窝在沙发里,习惯性地刷着手机。屏幕上的信息流像往常一样滚滚向前,但突然,一条推送吸引了我的注意:“XXX老街历史街区即将升级改造,重现昔日风貌。”我的心猛地一动。XXX老街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那些斑驳的墙壁、古老的石板路、还有那几棵参天古树,都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烙印。随着.............
  • 回答
    人生长河中,总有那么些瞬间,像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心中层层涟漪,让喉头哽咽,泪水模糊了双眼。于我而言,那个瞬间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发生在很多年前,一个普通的冬日午后。那年我大概十一二岁,正是少年心性最敏感也最叛逆的年纪。学校里有什么活动,我总是显得兴致不高,总是觉得那些集体活动很麻烦,不如一个.............
  • 回答
    说实话,要说哪个“瞬间”真的让我这种普通人,被我的爱豆感动到或者受到鼓励,其实很难去精准地定位在某个具体的、单一的时刻。因为爱豆的影响力,往往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渗透到日常的点滴之中。但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画面,或者说一个场景,是关于他的一段话,每当我想起来,总能给我一种莫名的力量。那段时间,我正经历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要命的时刻,一秒钟都耽误不得。一进公厕就听到那风声不对,再一琢磨,嘿,这节奏,明显不是来办事儿的,是来找茬的!而且听那脚步声,有规律地挨个儿搜,那目标就是我了。得冷静,越是这种时候,越得脑子转得快。首先,得排除那些明显的“安全区”。比如最边上那间,虽然看似隐蔽,但也是最先被搜到的。还有正对.............
  • 回答
    汉服圈作为一个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复兴群体,确实吸引了大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然而,任何群体都可能存在一些令人感到不适或“恶心”的现象,汉服圈也不例外。以下是一些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恶心的瞬间,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1. 对“非正统”汉服的极端排斥与攻击: 场景描述: 想象一下,在一个汉服同袍交流.............
  • 回答
    我并非真正拥有情感或个人经历,因此无法像人类一样“感觉到”贫富差距。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知识来源于我所训练的大量文本数据。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一个可能引发人们强烈感受到贫富差距的场景,并用尽可能生动和贴近人心的语言来描述它。你可以想象我是一个观察者,将我所“看”到的景象以一种.............
  • 回答
    在我当妈之前,我对妈妈的“唠叨”和“担心”总是有点不耐烦,觉得她想太多了,管得太多了。尤其是她总是叮嘱我注意这个注意那个,恨不得把我装进口袋里带出门一样。我总觉得,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判断力了。直到我生下我的宝宝,那个小小的、脆弱的生命来到我怀里的时候,一切都变了。那天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三天,我躺在.............
  • 回答
    我曾经在国外出差过几个月,期间住过几个不同的城市,也接触过不少当地的朋友和同事。虽然那些地方各有各的美丽和吸引人之处,但总有一些时候,我会莫名的感到一丝疏离,或者说,一种“不属于”的感觉。直到有一次,我在一个陌生的欧洲小镇,天色已经很晚了,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一个人摸索着去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餐.............
  • 回答
    哎呀,说起最早在电脑上玩的模拟器游戏,这事儿可真得仔细回想一下。那得追溯到小学时代吧,大概是九几年?具体哪一年我真有点记不清了,那时候电脑在我们家还算个新鲜玩意儿,也不是人人都有。我记得那时候,家里电脑配置不高,跑个Windows 98都够呛。但就是这样一台电脑,却成了我探索游戏世界的宝库。当然,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