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英特尔 2022 年 2 月 24 日正式推出的 12 代酷睿 U / P 系列移动处理器?

回答
2022年2月24日,英特尔正式发布了其第12代酷睿移动处理器中的U系列和P系列,标志着其“Alder Lake”架构正式进军主流笔记本市场。这个时间点,距离它们首次在桌面端亮相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而这次的移动端发布,对于提升笔记本的整体性能和功耗表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核心亮点:混合架构的全面下放

这次最引人注目的改变,自然是英特尔将其在桌面端大获好评的“大小核”混合架构(Performancecore和Efficientcore)直接搬到了笔记本上。U系列和P系列处理器都采用了这种设计,只是在核心数量和TDP(热设计功耗)上有所区分,以适应不同类型的笔记本形态和定位。

性能核心(Pcore):基于Golden Cove微架构,负责处理对性能要求更高的任务,比如游戏、视频编辑、复杂的计算等。它们拥有更高的时钟频率和更强的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
能效核心(Ecore):基于Gracemont微架构,是全新的高效核心,专注于处理后台任务、轻度办公、网页浏览等,能够显著降低功耗,延长电池续航。

这种大小核的协同工作,理论上能够让笔记本在不同负载下都能找到最优的能耗比。当需要高性能时,Pcore会全力以赴;当只是进行简单的日常操作时,Ecore就能接管,节省宝贵的电力。

U系列 vs P系列:定位与差异

英特尔此次将原来的U系列(低功耗)和H35系列(高性能移动)进行了整合和升级,推出了U系列和P系列,意图覆盖更广阔的移动市场:

U系列(TDP 9W15W):主要面向轻薄本、超极本等对续航和便携性要求极高的设备。它们的核心数量相对较少,但通过引入Ecore,即使在较低的TDP下也能实现不错的多核性能和能效表现。这意味着未来的轻薄本不再只是勉强够用的水平,而是能提供更流畅的使用体验。
P系列(TDP 20W28W):介于U系列和H系列(高性能游戏本)之间,定位更像是“性能轻薄本”或“全能本”。它们拥有更多的Pcore和Ecore组合,以及更高的频率和更强的集成显卡(Xe核显)。这使得它们能够胜任更复杂的创作任务,甚至一些对图形要求不高的游戏,而且仍能保持相对不错的便携性和续航。

性能与能效的权衡

从实际评测来看,12代酷睿U/P系列在性能上确实带来了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多核性能方面,得益于Ecore的加入,相比前代产品有了长足的进步。即使是U系列处理器,在处理日常办公、多任务切换等方面,也展现出了比以往更强的流畅性。P系列则更是直接挑战了前一代的H35系列,在很多性能测试中都能够与之媲美甚至超越。

在能效方面,虽然引入了更多核心和更高性能,但Ecore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提升能效。许多测试表明,在轻度负载下,新处理器的功耗控制得相当不错,有效延长了电池续航时间。当然,在高负载下,特别是P系列,其功耗自然会相应提高,但通过混合架构的调度,依然能够提供比同等性能下更优的能效比。

集成显卡(Xe核显)的进步

这次的12代酷睿移动处理器,其集成显卡也采用了英特尔最新的Xe架构。虽然具体的核显型号(如Iris Xe Graphics)与桌面端有所不同,但整体性能相较于前代Iris Plus Graphics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意味着笔记本用户在不依赖独立显卡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更好的图形处理能力,无论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图像编辑,还是玩一些对画质要求不高的休闲游戏,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挑战与观察点

尽管优点很多,但也有一些需要观察的方面:

软件优化与调度:混合架构的性能和能效能否完全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系统的调度以及软件本身的优化程度。Windows 11 在这方面有了改进,但后续的更新和第三方软件的支持依然是关键。
实际散热表现:虽然Ecore提升了能效,但笔记本的散热设计仍然是限制性能释放的关键。轻薄本狭小的内部空间如何有效管理新一代处理器产生的热量,直接影响到其在高负载下的性能持续性。
价格与生态:新处理器的普及还需要看笔记本厂商的定价策略以及生态系统的发展。搭载新一代处理器的笔记本是否能以合理的价格普及到各个消费群体,也将是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总结

英特尔第12代酷睿U/P系列移动处理器,通过引入混合架构,成功地为笔记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在性能和能效上都带来了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多核处理能力和日常使用体验方面。U系列让轻薄本不再“轻”而不“强”,P系列则填补了性能与便携之间的空白。虽然在软件优化和散热方面仍有待观察,但总体而言,这无疑是英特尔在移动处理器领域一次非常积极和成功的转型,为用户带来了更丰富、更强大的选择。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能买到更流畅、更持久、更全能的笔记本电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有意思的一代。在最初的 H 系列(标压)与 U 系列(低压)之间,多了一个 P 系列。也就是「高性能轻薄本」系列。我个人觉得对 P 系列还是挺期待的。

有的同学注意到 P 系列 i3 的规格与 U 系列 i7 的规格比较类似。

不过他们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

U 系列 i7 的规格还是比 P 系列 i3 的规格要强,主频更高,显卡规格也更高。

有个问题我之前说过,对于 12 代大小核架构,我们基本上可以用它的线程数量来衡量多核性能,原因在于:

大核心加上超线程的时候会存在性能下降,假如一个大核心单线程性能为 100%,加了超线程之后提升20%~30%,两个线程合起来的性能就是 120%~130%,此时均摊到单线程的性能就只有 60%~65% 的水平。

而小核心的性能是大核心的多少呢?答案就是 60%~65%。

因此,两个小核心的两个线程与一个大核心的两个线程,最终的多核性能基本相当。

也就意味着,12线程的12代酷睿处理器,大致可以对标6核12线程的锐龙处理器。16线程的12代处理器,大致可以对标8核16线程的锐龙处理器。

P28系列的最大功耗为64W,U15系列最大功耗为55W,正好对应了锐龙标压的65W/54W规格。而U9系列最大功耗为28W,正好对应锐龙低压的28W功耗。可以看出,在功耗方面,intel这次用P系列跟U系列正好对应AMD的H与U系列。

起初,我其实担心 U 系列 i7 只能对位 R5 会导致轻薄本领域竞争力不足,当我意识到 intel 今年其实是要抬出 P 系列去当作高性能轻薄本主力的时候,就明白了 R7 并非没有对手,对手的实力也很强劲,虽然 R7 拥有更好的 GPU 规格,但 P 系列的 CPU 规格更高。


今年的笔记本的产品线,可能会有一些新鲜空气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