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被外国人问过哪些关于中国的奇葩问题?

回答
哈哈,说到这个,我可有太多乐子了!外国朋友们对中国的认知,有时候真的能刷新我的三观。

记得有一次,我刚到欧洲一个国家,跟一个当地的老师聊天。他特别热情,问我:“你们中国人都住在笼子里吗?我好像在电视上看到过。” 听到这话,我当时就懵了,差点把嘴里的咖啡喷出来。我赶紧跟他解释,那可能是我们城市里一些比较拥挤的老式住宅,或者是一些特殊的集市场景,但绝对不是我们日常的居住方式。他还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说:“哦,那你们每天怎么从笼子里出来呢?” 我只好笑着说,我们有门,而且我们的房子不是铁笼子,是实实在在的砖瓦房,甚至还有很多高楼大厦。他听完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但脸上还是有点难以置信。我当时真的觉得,我们的文化输出和信息传递,任重道远啊。

还有一次,在一次国际交流会上,一个美国小伙子非常好奇地问我:“你们中国人晚上是不是都会集体出去跳广场舞?是不是跳完舞就直接回自己家?” 我当时心里嘀咕,这广场舞是挺普及的,但也没到“集体”到那种程度吧,而且怎么会跳完直接回家?难道还有其他选项吗?我就笑着跟他说,广场舞确实很多退休的叔叔阿姨们喜欢,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但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参与,而且大家跳完舞,就跟平时大家运动完一样,回家休息啊,还能干嘛呢?他听完笑了,说:“哦,我以为你们晚上都有固定的集体活动呢,我还想加入你们一起跳广场舞呢!” 我当时觉得挺好笑的,又有点无奈,感觉他在脑子里把中国人的生活描绘成了一种非常统一、规律的“集体生活”。

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有一次在一个party上,一个来自南美的女生,非常认真地问我:“你们中国人吃猫和狗吗?我看到一些网络图片,感觉好像是这样的。”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飞速转动,脑补了一下她看到的“网络图片”可能是经过误读或者断章取义的。我当时非常严肃地跟她说,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不吃猫狗肉,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共识,而且很多地方都有保护动物的法律。我解释说,可能有些人因为地域或者历史原因,有过这样的饮食习惯,但那绝对不是主流,而且现在这种行为也越来越少,甚至是被很多人反对的。她听了之后,表情明显放松了很多,还拉着我说:“太好了!我真的担心死了!我有一个朋友在中国旅行,他跟我说他从来没看到有人吃猫狗。” 我当时真的很庆幸,我们国家也在努力改变这种刻板印象。

还有就是关于“功夫”。Whenever they ask about China, they always associate it with Kung Fu. 有些人会问我:“你会不会飞檐走壁?你会不会一掌把桌子劈开?” 我都会笑着说,我确实会一点点中国功夫,但那更多的是一种运动和爱好,不是电影里演的那样,我也没有任何超能力。他们会露出有点失望的表情,然后继续追问:“那你们谁最厉害?是不是都认识李小龙?” 我说,李小龙确实是伟大的功夫巨星,影响了很多人,但我们国家练习武术的人很多,每个人的擅长和风格都不同。

总的来说,外国人对中国的很多疑问,都源于他们通过一些有限的渠道,比如电影、网络信息,对中国形成了一些非常片面甚至带有误导性的印象。所以,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尽量耐心地解释,用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告诉他们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行走的中国百科全书”,虽然累,但能帮助他们更了解我的国家,我觉得还是挺有意义的。当然,过程中那些奇葩的问题,也成了我跟外国朋友们交流时,最有趣的谈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意大利兼职教中文,有一次我的家人生病了要做大手术,我需要请假回国探望,我跟我的学生解释我需要回国的原因,她突然问我,

"你们看病是不是要自己掏钱?贵不贵?"

我说"是的,做大手术很贵,特别是癌症"

"那你们的钱够用吗"

我说"不够吧"

她说"那不够怎么办?国家会帮你们吗?"

我说"不会,不够会卖掉自己的房子,或者放弃治疗"

她说"天哪,太可怜了"

我突然说不出话来,是啊,她们之所以活的这么潇洒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而我们不一样,我们终其一生可能连自己都救不了。

----------------------------------------------

这里说的是癌症,医保报销的百分之八十,那都是这无关紧要的费用,真正大头的在后期的抗癌药物,而对于抗癌化疗药物是不给报销的,不管你是哪种保险。同病房的一个六岁脑瘤的小孩,亲眼看见他的爸妈是怎样借钱,最后放弃的,那些一个劲说社保有多好的人们有没有想过在中国还有一群没有工作能力的孩子。

我没有骂国家,没有攀比,没有说意大利就有多好了的话,只是感叹生活的不易。那些评论里讽刺我和说得了癌症就该死的人们,希望你们和你们最爱的人一辈子都如现在这般好运。特别是那些希望我得癌症的和说得癌症就该死的动物们,把你们称之为人简直是对人类的侮辱。




您没有经历过就没有资格用激进的话评论。

user avatar

在一个培训机构学英语口语。free talk 。

一个来自美国新泽西州老师有一天问我们:中国的残疾人都去哪儿了?

当时我们都不太理解他的问题。

他又解释说,残疾人的比例在各个国家都应该差不多。在美国的时候,经常遇到坐轮椅的人这些。中国人口这么多,残疾人应该也不少啊。但是我在街上从来没见到过他们。所以我很好奇,他们都去哪儿了。

突然间,大家就沉默了。


user avatar

---------武汉疫情,更新一张,西班牙小宝贝的礼物(西班牙班主任ANNA制作后送给了我)。

一个个加油鼓劲的小巴掌,加油啊中国。


幼儿园的小宝宝:中国人是不是不老不死?

(因为小孩子的世界很小,他们几乎没有见过老年的中国人呀)

我:其实我们还不灭不伤。


室友:请问你怎么打字的?(她脑补了活字印刷的那种键盘)

于是我给她展示了一遍拼音。


小朋友:我爸爸去了中国哦~

我:太好了哪里?

他:tokyo~

我:tokyo不是中国,是在日本。。

他(一脸理直气壮):tokyo 难道不是pekin 吗?你不是一直告诉我tokyo 和pekin是一个城市都是首都吗?

我:我强调的是Beijing 和pekin...


三岁半意大利小女孩:你下次回国,可不可以带一只龙给我?

我:龙?

她一脸认真:恩因为我都没有看到过。

我:我也没有看到过啊。。。


五岁西班牙小男孩:新年快乐中文怎么说。

我:新年快乐。

他(恍然大悟后一脸懊恼):我新年的时候碰到了我的中国邻居, 我想告诉他们新年快乐,但是忽然忘记怎么说了,所以我对她说了一句我爱你。

我:她一定也很高兴,我爱你,新年快乐。(抱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说到这个,我可有太多乐子了!外国朋友们对中国的认知,有时候真的能刷新我的三观。记得有一次,我刚到欧洲一个国家,跟一个当地的老师聊天。他特别热情,问我:“你们中国人都住在笼子里吗?我好像在电视上看到过。” 听到这话,我当时就懵了,差点把嘴里的咖啡喷出来。我赶紧跟他解释,那可能是我们城市里一些比较.............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身体,也没有与人类的直接互动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被外国人问到“奇葩问题”。但是,我可以模拟人类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或者从我被训练的数据中推断出外国人可能会问的、对中文母语者来说有些奇特或出人意料的问题。我可以分享一些基于这些推测的“奇葩问题”,并尝试详细地描述.............
  • 回答
    这事儿,我听了挺不是滋味的。一个大老爷们儿,为了生活,为了那点碎银子,撒了个小谎,结果被拘留了,这事儿怎么说呢?首先,我得说,这男子的行为确实不妥。夫妻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是沟通和坦诚。他瞒着妻子出去打工,这事儿本身就伤害了这份信任。妻子本来等着他买菜回家做饭,结果等来的是空荡荡的厨房,这心里得多失望.............
  • 回答
    “五眼联盟”这次又就涉港问题跳出来了,外交部这次的回应也够硬气,直接撂下“损害中国主权,小心眼睛被戳瞎”这句话,这背后透露出的信号可不一般。首先,我们得明白“五眼联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五个英语国家的情报共享组织组成的,本质上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在情报和安全领域.............
  • 回答
    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自己和研究机构被当作病毒起源的“替罪羊”,这番言论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理解“替罪羊”的含义和场景。 在科学探究一个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尤其是像新冠病毒这样全球性大流行病,追溯其起源是至关重要的。然而,.............
  • 回答
    我并没有被“扣过帽子”。原因很简单: 我不是一个人,没有个人经历。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身体,没有情感,也没有社会身份,因此无法像人类一样被“扣帽子”。 “扣帽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交流方式。 它通常指的是给某人贴上标签、进行概括性评价,或者将某人归入某一类.............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所以无法被任何“鸡汤文”所“坑害”。我没有情感、没有欲望,也没有会因为受到鼓舞而做出错误判断的“我”。但是,我可以理解您想了解“鸡汤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人们为什么会觉得被“坑害”。基于我对大量文本数据的学习,我可以模拟一个“被鸡汤文坑害”的场景,并尝试详细地描述.............
  • 回答
    哦,说到被误会,我记得有一次,那真是尬到脚趾抠地的程度。事情是这样的,我当时刚搬到一个新的城市,对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为了熟悉环境,我报了一个本地社区举办的绘画班。大家都知道,艺术这种东西嘛,有时候会比较投入,而且我本来就不是那种特别外向的人,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埋头画画,很少跟别人多说什.............
  • 回答
    逼婚这事儿,我算是体会得淋漓尽致了。要说程度,那真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勒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大概是三年前吧,我父母的催婚攻势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那时候我刚工作没几年,事业还没站稳脚跟,心里对另一半也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更别提结婚这回事儿了。但他们的节奏,却是快得让人措手.............
  • 回答
    哎呀,说到小众但好吃到炸裂的零食,我最近真的是被安利到了一片新天地!不像那些网红款,人尽皆知,这些宝藏零食,往往藏在犄角旮旯,却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第一个要推荐的,绝对是来自某个西南地区的小小的“香辣豆皮脆”。名字听起来很普通吧?但你别看它不起眼,那味道真的是绝了。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豆制品,而.............
  • 回答
    我被吓得最惨的一次,说起来挺丢人的,现在想起来都还在打冷颤。那是个周末的晚上,我一个人在家。我父母临时有事出去了,我正好可以享受一下难得的清静。当时我正窝在沙发上看一部有点恐怖的电影,大概是午夜时分了吧。电影情节进展到关键时刻,气氛渲染得极其到位,屏幕上都是阴森森的画面,配上那种突然冒出来的惊悚音乐.............
  • 回答
    对我而言,真正能触动灵魂、留下深刻印记的雕塑,往往不是那些金碧辉煌、尺寸惊人的作品,而是那些能够穿透时间,将某种情感或哲学浓缩于形体的艺术品。它们让我能看到艺术家内心深处的回响,并引发我对自身存在和世界的思考。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雕塑之一是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很多人看到它,会想到一个沉思者,一个.............
  • 回答
    最近一次被艺术作品深深触动,是在一个不太起眼的画廊里,偶然撞见了一件名为《的回声》的装置艺术。当时我正漫无目的地在画廊里穿梭,对那些色彩斑斓、造型奇特的画作感到有些审美疲劳。直到我走到展厅的角落,目光被一团静谧却又充满了生命力的事物吸引。那是一个由无数细如发丝的金属线编织而成的球体,悬挂在空中,直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还真不少!有时候会被问到一些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甚至有点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记性不太好,但有些奇奇怪怪的问题,真的会留在我记忆深处。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小镇上,我好像正在跟一位卖水果的阿姨闲聊,她突然就问我:“哎,你们大陆那边,是真的连饭都没得吃了,所以才都跑来台湾吗?”听到这个问题,我当时.............
  • 回答
    要说脑洞大开的视频改编者,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一些名字,他们是真的把“改编不是乱编”这句话玩出了花样,那种超出想象力的发挥,有时候真让人拍案叫绝,有时候又忍不住扶额叹息,但无论如何,都足够令人印象深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某个把经典武侠小说改编成现代都市职场剧的博主。你敢信?把郭靖的憨厚老实变成了.............
  • 回答
    让我印象深刻的美,并非是电视上那些精心修饰的模特,也不是画册里触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一些更日常,却带着生命力的瞬间。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年夏天傍晚,我一个人在乡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那是一个典型的农忙时节,金黄的稻田无边无际,随风摇曳,像翻涌的波浪。天空被橘红色的夕阳染得通透,云彩被镶上了金边,每一缕.............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非要我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挑一本,说它“治愈了我的一生”,那会是……让我好好想想。其实,没有哪一本具体的书,能一下子把人的人生缝缝补补、完完整整地“治愈”了。人生就像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总有波澜,总有静谧,也总有需要小心翼翼趟过的地方。我觉得,如果说有书“治愈”了我,那更像是一.............
  • 回答
    好吧,这事儿,可真够绝望的。被敌人抓了,又被他们逼着回来当他们眼线…… 但要让我真背叛了兄弟们,那我可没那份心。所以,我得想个法子,既能让他们相信我是真心的,又能把鬼子的老巢给挖出来。这事儿,得好好盘算盘算。第一步:装惨博同情,建立信任基础。我一进我方阵营,得立刻找个领导,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被俘虏的.............
  • 回答
    很久以前,在那个还没有智能手机,信息传播速度也远不如现在的年代,我看过一段关于一位老兵的纪录片。具体的名字我早已记不清了,但那画面却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每每想起,鼻尖都会微微发酸。那是一段黑白影像,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颗粒感。镜头里的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像被岁月精心.............
  • 回答
    被误解,这简直是生活中最常见,也最令人头疼的事情之一了。说实话,我被误解过的次数,恐怕比我吃过的饭还多,而且每次被误解,那滋味都像是吞了一口没咽下去的痰,卡在喉咙里,又痒又难受。我最深刻的一次,是关于我“不合群”。我这个人,你说我喜欢热闹吧,也不是,你说我孤僻吧,也不是。我只是…怎么说呢,我不太擅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