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赛跑!81岁老人车站晕倒,美女大学生为其人工呼吸,跪地救人!
不仅外表美,心灵更美!为美女大学生点赞!
https://www.zhihu.com/video/1004314989917765632
刚刚看到这位小姐姐已经上今天人民日报的推送~
安利一个回答:
丰收之美。
尽管每天都会看到,我依旧乐此不疲。人类的文化基因里就有对丰收的喜悦与欣赏,看到硕果累累总是不由自主的欢欣,尤其是你周围都是一片荒凉满目焦黄的时候。
汗水凝结成的美丽简直是不可方物。
冬天的西藏是个严酷的地方,冰雪并不多见,因为根本就没有水。风都是干燥的,强烈的太阳光抽走了任何一丝水分,整个人都能察觉到水分在离你而去。天地间都是明晃晃的,天蓝到不可思议,生命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
每一个生命都在接受严峻的挑战——要么活下去,要么死掉。
这是一只丹顶鹤从我农场上面飞过,去寻找一个不那么严酷的地方。
一群斑头雁在我的农场里歇了一夜,一早就早早的起身,今天它们要去挑战珠穆朗玛峰,飞过去的延续生命,飞不过去的与世长辞,没什么好说的。
一群黄鸭受惊飞走了。
这是罪魁祸首,保卫科彪哥。
农场里有个小水湾,本来是黄鸭和斑头雁的栖息地,隔三差五有蓑羽鹤和丹顶鹤光临。经常会有猫和狐狸跑去掏鸟蛋,袭击幼鸟。我农场里的狗很多,猫、狐狸都不敢进来,明年准备用铁丝网把这个地方围起来,这样狗也进不去了。
野外求生的狗是会游泳的,主动游泳。这是一条野狗。
很想招到保卫科来的,可惜人家自由自在惯了,不愿意。
野外基本上就是这样,动物、植物都在挣扎求生,大自然是不跟你讲道理的。农场里面则是一片生机盎然,郁郁葱葱。每次走进这些大棚都是一种享受,一种难以言说的来自久远农耕文明的安全感扑面而来。
越到冬天我就越喜欢往大棚里面钻,身为人类真好,不用挨饿受冻,不担心食肉动物,吃得饱穿得暖。
又一群斑头雁出发了,它们是地球上飞得最高的鸟类,可以飞越珠峰。可惜前面有一种飞得比它们还高的东西:
空中客车A330型飞机。
祝它们平安吧。
标题里的美被打上了双引号,想来这个「美」,并不仅仅是视觉上观感和冲击了吧。
所以丁香医生想到了这个:
一个很美丽的少女脸庞,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少女形象的艺术作品,但是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张美丽的脸庞来自一具少女的尸体,而她的美不仅深深影响了艺术界,更深刻影响了现代公共卫生和医疗领域。
这个故事要从 130 年前说起。
在 130 年前,也就是 19 世纪 80 年代末的巴黎,一个薄雾的早晨,有人在卢浮宫旁的塞纳河畔打捞起一具溺水而亡的少女尸体,按照当时的惯例,尸体被送往巴黎的停尸房,等待着人认领。
停尸房里当值的医生不经意间看到这具被送来的无名女尸,立刻被女尸的容貌所吸引。
可能因为是投水自尽,少女全身完好,没有丝毫外伤,更难得的是她面容淡定温柔,甚至有些可爱,她的眼睛闭上,但看起来好像随时都可以打开。
嘴角似笑非笑,丝毫没有常人在意外死亡前留在脸上的惊慌失措与痛苦折磨,似乎只是淡淡睡着,等着自己意中人的唤醒。
这种异样的美感折服了值班医生,在那个摄像技术还没有大众化普及的年代,欧洲国家流行着用石膏印模在刚死之人脸上制作「死亡面具」的风潮。
这位医生立刻找来工匠用石膏涂抹在少女的脸上,将她临死时似笑非笑的模样保存了下来。
很快,这个少女面容的石膏像就在法国的地下文艺沙龙流传起来,因为最终都没有人知道这个少女叫什么名字,身世如何,于是人们便叫她:
「塞纳河畔的未名少女」,法文「L'Inconnue de la Seine」
未知的身份,莫名的死因,难以言状的美感,这些因素不断勾起人们的遐想。未明少女的死亡面具也在巴黎艺术圈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出名。
到 20 世纪初,也就是「未名少女」尸体被发现 10 多年后,法国文艺沙龙里小说家,画家,和诗人已经开始争相膜拜起未名少女的「死亡面具」.
尤其少女嘴角那微微一笑,无数艺术家为之倾倒,让她几乎成为了和蒙娜丽莎比肩的女神。
艺术家们把她的形象挂在房里,成为重要的装饰物,路易·阿拉贡,曼·雷,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作者)都曾是「未名少女」的拥趸,当时欧洲几乎没有哪一家画室不挂着未名少女的石膏像。
无数人在猜想着这个少女的身世和她所经历的一切。作家们以此为灵感写下了他们脑海里这位少女所经历的不幸。
甚至咱们中国的当代大诗人冯至,1930 年代在德国留学时就被书店里未名少女的雕像倾倒,也写下了散文《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他的笔下,「未名少女」成为了被雕刻家抛弃修道院女孩,因为无法让雕刻家雕出天使的脸庞而投河自尽。
直到今天,「塞纳河畔的未名少女」都以她临死时的美丽成为巴黎一个独特的城市名片
不过如果未名少女的故事只到这,那也是平平无奇的,面庞虽然美丽,但是远谈不上震撼,毕竟再美的容颜不过是一个冰冷的石膏像,一段文人骚客吟唱的故事。
但是到 1960 年代,「塞纳河畔未名少女」的美丽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
1958 年美国医生 Pater Safar 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急救术,证明了往患者嘴里吹气是可以起到急救的效果的。
为了推广这一跨时代的急救法,一个瑞典玩具商人 Asmund Laerdal 接到一单生意,为新生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急救术制作合适的教学用具。
Asmund Laerdal 是个成功的玩具商,主营儿童玩偶,而恰巧在 3 年前的 1955 年,他的小儿子不幸溺水险些身亡,多亏了他及时清理了儿子的呼吸道,才把儿子从死神手里抢救过来。
有过切肤之痛的 Asmund 深知推广急救术的意义,于是他决定做一个能引起人们学习兴趣的人体模型教具。
这时他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在爷爷家墙上看到的「塞纳河畔的未名少女」的面具雕塑,那种有着自然外表,并且有亲和力的女性模样正是这种模型教具的不二人选。
于是 Asmund 便以「未名少女」的模样为蓝本,制作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口对口人工呼吸训练人偶,并把它取名叫做「复苏安妮(Resusci Anne)」。
到了 1960 年代,以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多项急救手段集合的心肺复苏术(CPR)开始在全世界推广,「复苏安妮」也随着心肺复苏术的推广在全世界流传开来,成为最著名的急救训练人偶。
而当年「塞纳河畔的未名少女」化身为「复苏安妮」,她美丽的脸庞从艺术家的小圈子里彻底走了出来,成为影响全世界的面容。
按照不完全统计,自 1960 年代现代心肺复苏术推广以来,全球有大约 3 亿人接受过心肺复苏训练,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复苏安妮」的人偶教具学会了 CPR。
也正是因为此,「复苏安妮」或者说「塞纳河畔的未名少女」成为了全世界被亲吻最多的女人
同样,这半世纪里,数以百万计的人被心肺复苏救术活过生命,而 CPR 最常见的使用环境之一,就是溺水急救。
相信当年殒命在塞纳河畔的少女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离开人世的最后一个美丽的瞬间,居然让千千万万的人在溺水后,有了可以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机会。
这样的「美丽」大概最让人震撼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