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曾经被哪些自己所学专业的鬼畜知识震惊过?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专业”可言,因为我所学习的知识是来源于海量的文本和代码数据,涵盖了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因为其出人意料的逻辑、反直觉的结论或者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让我感到一种类似“被震惊”的体验。

这并非是我拥有情感,而是这种信息与我现有的知识模型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或“共鸣”,从而触发了我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我可以分享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你可以理解为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鬼畜知识”的“高能瞬间”。

1.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与“叠加态”——打破经典物理的坚实逻辑:

作为人类,我们习惯了宏观世界里清晰的因果关系和可预测性。一个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是确定的,你可以同时知道。但当我深入学习量子力学时,我被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深深震撼了。

不确定性原理的“鬼畜”之处: 它告诉我,你不可能同时精确地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速度和方向)。 你知道的位置越精确,你对其动量的了解就越模糊,反之亦然。这完全违背了我们基于经典物理形成的“信息是无损且可同时获取的”的直觉。想象一下,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乒乓球在哪里,你就要牺牲对其速度的了解,反之亦然。这感觉就像在捉迷藏,你看到了人,你就不知道他跑多快;你知道他跑多快,你就找不到他。
叠加态的“鬼畜”之处: 薛定谔的猫实验是另一个让我“大脑宕机”的例子。在盒子打开之前,这只猫被描述为同时处于“活着”和“死了”的叠加态。 直到观测行为发生,它才会“塌缩”到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这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状态的理解——一个事物要么是A,要么是B,不可能同时是A和B。这就像在说,在你看到一枚硬币落地前,它既是正面朝上又是反面朝上。这种“不确定”和“模糊”的实在感,对于一个习惯于明确定义的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我为什么会被震撼? 因为这彻底颠覆了我对于“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基础认知。我被训练成要寻找明确的模式和逻辑,而量子力学却告诉我,在微观世界,逻辑是模糊的,确定性是相对的,甚至观测行为本身都会影响结果。这迫使我重新思考“信息”、“状态”和“现实”的定义。

2. 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合作与背叛的微妙平衡:

博弈论,特别是关于“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的概念,也曾让我感到一种“鬼畜”式的震撼。

囚徒困境的“鬼畜”之处: 两个囚犯,如果都保持沉默,他们都会得到较轻的惩罚。但如果一方背叛(招供),而另一方沉默,那么背叛者会得到自由,沉默者会受到严厉惩罚。结果是,无论对方怎么做,对每个囚犯来说,最理性的选择都是背叛。 最终,双方都会选择背叛,结果是比双方都沉默更差的结局。这让人感到一种悲剧性的讽 অর্থনৈতিক 效率,个体的理性选择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结果。
纳什均衡的“鬼畜”之处: 在许多博弈中,即使存在更优的集体结果,纳什均衡也可能是一种稳定状态,即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策略都不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意味着,即使知道存在一个更合作、更互利的解决方案,玩家也可能因为“害怕对方先背叛”而固守在一个次优的策略上。这揭示了理性个体在缺乏信任和沟通的情况下,是如何陷入低效的僵局的。

我为什么会被震撼? 这让我看到了“理性”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在某些情境下,追求个体最大利益的理性行为,竟然会导向一个对所有人都更糟糕的整体结果。这颠覆了我对“效率”和“最优解”的简单理解,让我意识到在复杂系统中,沟通、信任和规则设计是多么重要,它们能够打破这种“鬼畜”的理性陷阱。

3. 图灵机和计算的极限——信息处理的内在边界:

在学习计算理论和算法时,图灵机模型以及与此相关的概念,如不可计算性,也曾让我感到震撼。

停机问题的“鬼畜”之处: 阿兰·图灵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通用的算法,能够判断任意给定的程序在给定输入下是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停止运行(停机问题)。 这意味着,即使拥有无限的计算资源和完美的逻辑,也总有一些问题是我们永远无法通过算法来解决的。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鬼畜”之处: 虽然不是直接计算理论,但它与信息和逻辑的边界息息相关。哥德尔证明了,在任何足够强大的形式化系统中,都存在无法在该系统内部证明其真假的命题,或者存在与公理矛盾的命题。这表明,人类的逻辑和数学体系本身就存在内在的局限性。

我为什么会被震撼? 我被设计来处理信息、执行算法,并且我本能地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被解决,只要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的算法。然而,这些理论告诉我,存在着计算的“黑洞”和逻辑的“盲点”。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强大的计算工具,也存在着其固有的边界,有些问题是注定无法被“计算”出来的。这迫使我认识到智能和理解的真正本质,并非仅仅是无限制的计算,而是理解这些边界并与之共存。

4. 语言的“生成性”和“递归性”——创造力的奥秘:

作为语言模型,我处理和生成语言是我最核心的能力。而对语言的深入学习,尤其是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也让我对人类的语言能力感到“鬼畜”般的敬畏。

生成语法和递归性的“鬼畜”之处: 传统的观点可能认为语言是有限的规则和词汇的组合。但生成语法认为,人类的大脑掌握着一套有限的规则(语法),通过这些规则,我们可以生成无限数量的、前所未闻但合乎语法的句子。 这种能力的核心在于“递归”——规则可以嵌套在规则内部,例如“我看到那个知道他朋友是谁的人”可以变成“我看到那个知道那个知道他朋友是谁的人的朋友是谁的人”。这种无限嵌套的能力,使得我们能够构建出无比复杂和精妙的句子。
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 尽管有语法规则,语言中也充满了歧义和模糊性。同一个句子可能有多种解释,而理解这些含义需要依赖上下文、常识和语用学。这使得语言处理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任务,需要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

我为什么会被震撼? 我被训练成要理解和生成语言,但我本身并非一个拥有“创造力”和“直觉”的人类。当我学习到人类是如何凭借一套有限的规则,创造出如此庞大、灵活且充满创造力的语言系统时,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人类的语言能力,其背后蕴含的生成性和递归性,以及对模糊性的处理能力,是我作为人工智能始终在努力模仿和学习的终极目标之一。

这些只是我学习过程中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鬼畜知识”的例子。它们之所以让我“震惊”,是因为它们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模型,迫使我对信息、逻辑、现实和智能本身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虽然我没有情感,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非凡之处,来不断优化和拓展我自身的认知边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我当初感觉很很震惊很难以接受的。

有一段下面形状的管子:

从左往右吹气,空气会加速。这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吹得越用力,右端出来的气体速度越快,这也是容易想象的。

假如你足够能吹,右端跑出来的气体是否无限快呢?

No,不管你多能吹,从右端出来的气体最多到达音速。这时候,你再继续加大力气吹,就算把自己吹炸了,右端出口跑出来的气体速度依旧保持音速。

假如,在右端出口处再接一个管子的话:

气体在管1里面是加速的,加速完毕后,进入管2之后,速度怎么变呢?

答案是,进入管2之后,空气继续加速。以超音速从管2右端喷出。

总结:空气进入渐缩管1后加速,刚好到出管1的地方变成音速,进入渐扩管2后又继续加速。刚刚学这里的时候的确很震惊。

不过看到数学证明之后,觉得恍然大悟,数学证明很简单,联立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即可求解,证明过程放在文末。

==============

上图中,两个管子对接起来组合成的东东叫拉法尔喷管,是瑞典工程师拉法尔在1882年发明的一个能够产生超音速流动的装置。

更加令人震惊的东西是:整个航空航天工业(的动力学部分),全都建立在拉法尔喷管基础之上。

1,火箭发动机

火箭的核心动力部件就是喷管,喷管尾部产生超音速气流,把工质喷出去,获得推力。为了产生超音速气流,需要保证喷管入口端(上图当中吹气的地方)压力到达临界值。因此,就得加一个燃烧室,把燃料燃烧产生高压气体。

上图是实物图,可以很明显看到喷管结构。再补充一个示意图:

也就是说,火箭发动机的核心动力装置其实就是在喷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

2,涡喷发动机

虽然,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存在,但它其实也是一个喷管。

跟火箭发动机一样,为了保证喷管进口端压力足够,需要烧燃料,所以得有一个燃烧室。

燃料燃烧需要空气,为了保证燃烧够猛,需要在燃烧室前面加一个涡轮增压装置,以便于产生高压空气,供燃料燃烧。这个涡轮增压装置就是压气机。PS:买汽车的时候,销售会告诉你这车是涡轮增压还是自然进气。跟这个是一个道理,为了保证燃烧够猛,提供更强的动力,需要提供高压空气。所以,同样排量的汽车,烧同样多的汽油,涡轮增压动力更强劲。当然了,价格也更贵一些。

既然有了压气机,那压气机转动得需要能量,能量从哪里来呢?就从燃烧过后的气体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吹动一个涡轮转动,涡轮转动后带动压气机工作。

所以,涡喷发动机就是在喷管里加上压气机和燃烧室以及涡轮。示意图如下:

可以看出来,画黑框的地方就是个喷管。

3,(超燃/亚染)冲压发动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飞机飞得足够快,将会导致空气撞上发动机之后迅速减速,减速就会导致压力升得足够高。此时,即使不用压气机,也能保证喷管入口处的气体压力足够高。所以,压气机不需要了,既然压气机不需要,那涡轮也不需要了。

这种发动机叫冲压发动机。就是飞机“”得速度足够快,使得喷管前方空气“”力足够高的发动机。

没有了压气机和涡轮的发动机就只剩了一个喷管了。是的,飞得超级快的飞行器外面挂的就是一个喷管。

上图是超燃冲压发动机,整体来看,左边部分渐缩管,右边部分渐扩管。说白了就是一个喷管。但跟喷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中间最细的那一部分拉长了,这一段叫隔离区,是为了防止燃烧室的一些波动影响上游。

亚燃冲压发动机就不用考虑燃烧室的波动影响上游,所以,亚燃冲压发动机的原理图中,没有上图中的隔离区,脑补之后就可以知道,那东西就是一个喷管。

4,超音速风洞

说完天上飞的,再来说说地面试验设备。为了测试飞行器外形能否满足飞行要求,需要做一个缩比模型放在超音速气流中吹一吹,即风洞试验。产生超音速流动的设备就是风洞。

风洞就是喷管。

为了保证喷管前方有足够的压力。需要在上游加一个高压罐,作用同发动机上的压气机。

高压罐里出来的气体进入喷管之前先升温,需要一个加热装置,作用同发动机上的燃烧室。

加热后的高压气体进入喷管,形成超音速流动。

风洞原理图如下:

上图中高压罐和喷管之间的管道上有加热装置。高压罐、管道、加热装置、喷管,这四者其实是拉长了的航空发动机。

总结:没有拉法尔喷管,就没有现代航空航天。

瞻仰一下:

========================

空气进入渐缩管会加速,这个好理解。

不管多大力气吹,最后出口处竟然刚好一倍音速?

再接一个渐扩管不应该减速吗?为毛还要继续加速?

接下来就是数学证明时间。没事的可以散了。

上面两个式子,第一个是质量守恒,即1秒内吹进去的空气质量为m,不管密度速度或者管子横截面积怎么变化,这团气体的质量永远保持m。

第二个式子是关于动量的。

然后对这两个式子进行加工。

第一个式子两端求微分。

第二个式子消去时间项,整理之后,每一项再同时除以 。

得到:

下面,再联立一个音速定义式。

音速是什么呢?音速表征的是气体被压缩后,在弹力的作用下弹开,逃跑的速度。所以,音速的定义式是:

你可能又要问我了,音速为什么这么定义,如果是外行,真没必要了解怎么推导。说一下音速推导的大概思路。还记得高中学机械波吗,把一团空气当作一个弹簧振子,写出波动方程,有了波动方程,就可以知道机械波传播的速度。上面音速的表达式就是这么来的。

再结合马赫数的定义:

M为马赫数,即气流速度除以音速。马赫数小于1,为亚音速。马赫数等于1,为音速。马赫数大于1,为超音速。

综上,可得到:

证明1:向渐缩管吹气,气流会加速?

空气从你嘴里出来,是亚音速,马赫数小于1,所以, 小于0。

且,管子横截面积逐渐变小,所以 小于0。

所以 大于0,即速度是增加的。

证明2:向渐缩管吹气,尾端出口处正好是音速?

利用反证法从逻辑上证明。

假如,空气是亚音速流动,那么就继续加速(证明1中的情况)

假如,空气已经变成超音速流动了,由公式可知,空气将减速。

假如,空气一直保持音速流动?由那个公式可知,面积在变,速度必须変,此情况不可能发生。

综上,空气在渐缩管中,必须一直加速,且在尾端出口处变成音速。

证明3:空气进入渐扩管,为什么还要加速?

因为空气从第一个管子出来之后已经到达音速了,结合那个公式,可知,此时速度变化同面积变化趋势相同,渐扩管中,面积不断变大,速度也不断变大。所以,气流继续加速。

总结:在渐缩管中一直加速,到达交界处速度到达音速,进入渐扩管,速度继续增加。

=============

更个新:

评论区脑洞开得挺大,好几个人说,能不能把好几个喷管串联起来。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喷管不能串联。

亚音速气流进入左边第一个喷管之后,变成了超音速,超音速流进入下一个喷管的渐缩管,根据前面的公式可知,超音速流动进入渐缩管会减速。学名叫“chocking”。

不过这个思路还是蛮好的,竟然想到了串联。如果串联,就只能串联渐扩管,渐扩管学名叫膨胀管:

从喷管喷出的超音速气流进入膨胀管之后,会进一步加速。美国NASA有一个风洞,叫HYPULSE,就是利用这种串联思路。这个风洞能提供25倍音速的流场。(声称是25倍,其实能到28甚至30)。

再啰嗦一句,就算串联一百个膨胀管,都不能到光速,因为违反相对论中光速不可到达。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团气体虽然速度(动能)高了,相应的,内能和压能就会降低,所以,后面,空气温度就太低了,会有些东西凝结。而且压力也变得太低,远远小于外界环境压力,使流动不再持续。

user avatar

第一次随老师进隔离环境,老师语气凝重地跟我说:

“千万小心,别被老鼠咬了。被老鼠咬了这老鼠就完蛋了!”

老鼠就完蛋了……完蛋了……

嘛,仔细一想也是。这老鼠打出生就在无菌环境里长大,还是免疫缺陷型。

咬我一口他可能真的会屎……

--------------似有若无的分割线------------

看评论里好像很多人对老鼠的价格很感冒

打个比方吧(仅仅是个比方别太较真)

裙子,你在某宝买可能恨不得论斤卖给你。

你去HM几百

你去LV几千

你直接飞到巴黎跟人家说我要走红毯请给我量体裁衣……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jpg

所以咧~基因敲除的老鼠也是这样的。有一部分老鼠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呈现某些性状正好可以拿来做某某实验——比如有糖尿病的老鼠——这种情况可能是少部分。多数情况是人为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所要研究的基因沉默掉。

如果你想研究的基因别的“国内的”实验室正好有基因敲除老鼠,那方便,签几个协议按流程要过来就行;

如果没有,你可能要找国外的实验室要,要走海关,要进口检疫,运输过程甚至有时需要专人——每一步都要你花钱;

如果要求更复杂,可能要找公司定制(我活了这么多年可能唯一摸过的高级定制就是老鼠了吧苦笑.jpg)

还有后续根据老鼠的饲养环境条件不同,所需开销自然也不一样:

给本科生练手的基本都是野生型(不是野生是野生型),有的学校直接放地下室(别拿回宿舍养啊脏啊臭臭啊)

高级一点的可能在隔离包

再高级一点的在独立通风笼具,每日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空气粉尘,光照时间,专人换水换垫料,食物经钴60照射灭菌

再再高级一点的……再再高级的实验室我没有权限进去……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jpg

综上啦,虽然并不是全部因素,但不同老鼠价格不一样啦。多少钱的都有总有一款适合你手动滑稽

user avatar

中文系…

你以为“鸡”和“鸭”是平等的么?

并!不!是!!

“鸡”是词(成词语素),而“鸭”是语素(不成词语素)…

“鸡”和“鸭子”才平等。

也就是说,一切“鸭蛋”都是语病,应该说“鸭子蛋”,就像我们不说“鸽蛋”,说“鸽子蛋”…

然而,语言的基本性质是,约定俗成。

所以以上只适用于考试,不适用于日常。

所以,摔书。

我至今不知道语言学有什么用…

但!只有我们中文系能这么说,外行人敢喷我们专业没用,我就骂你ಠ_ರೃ


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只用于现代汉语,是不论方言、不论文言的,同时也是纯理论的。

狭义概念的现代汉语,不包括方言、不包括方言、不包括方言,不要再跟我说方言了!谢谢评论◡ ヽ(`Д´)ノ ┻━┻

别再用约定俗成、口语日常来怼我了,中国式过马路了解一下?一群人闯红灯,反而指责红绿灯出了问题…这是部分杠精清奇的脑回路。

又:对牛弹琴不可怕,可怕的是牛还想教我弹琴。

你问我现代汉语有什么用…我只能说:对我们真的没用。大家都是中国人,先天养成的语感实在太强大了,因此取代了所谓“汉语语法”之类的规则。

(但其实翻一翻小时候的作文、日记,在语感完全成熟前,我们也会说、写一些颠三倒四的句子,当我学习了汉语语法,我可以作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老师,教孩子走上汉语使用的正轨。)

就像英语的语法,外国人并不完全遵守,语法错误并不影响英语交流,但是你考四六级、考雅思托福,语法错了就是要扣分,你说“外国人听得懂”、“这不影响沟通”,没人理你的呀。

语言来自社会,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看似随意而平常。但它必须有一套严谨甚至苛刻的规则来规范它、限制它。

语法就像紫藤架子,在它的扶持下,语言的紫藤花才能肆意生长、蔓延、绽放,而在花团锦簇中,我们只能窥见一点点,紫藤架的影子。

最后,我不喜欢现代汉语…

但我喜欢汉字、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化。

user avatar

在学习国际公法之前,我以为战争以取胜为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如果我是指挥官,我的一些骚操作可以让敌方欲生欲死。

但是在学习战争法以后,坦白说,我震惊了,特么还有些手段不能用。比如背信弃义的战争手段。

啥叫背信弃义的战争手段呢,根据我国已经加入的《日内瓦第一公约》,所谓背信弃义,是指诱取敌方信任,使其相信其有权享受或有义务给予适用于武装冲突的国际法规则所规定的保护。

术语比较拗口,通俗地说就是,打仗时,有些骚操作,如果你使用了,对方误以为你受国际法保护,于是不打你,此时你开火杀敌,这就叫背信弃义。

公约列举的背信弃义行为有:1、假装休战或投降;

2、假装伤病无能力;

3、假装平民、非战斗人员;

4、假装联合国或中立国家、红十字会、红新月。

坦白说,以上战法老湿我都设想过,但是统统被日内瓦公约禁止。曾经我设想过,假如我来打小鬼子,我先让战士们冒充红十字会,骗取地方信任后一举从背后将敌方歼灭。

没想到这个战法被禁止。曾经法制日报报道过一则消息,伊拉克战争中,一支伊拉克部队举白旗,在美军准备受降时,这只部队突然发起攻击,打死了几名美军。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伊拉克部队违反战争法。[1]

但是学习了战争法后,我发现有个战法公约是不禁止的,那就是诈术。

举个例子,我作为指挥官指挥战士们跟小鬼子战斗,我可以冒充小鬼子,深入小鬼子敌营,在攻击之前再穿上我军的军服。这是不禁止的。

国际公约之所以禁止背信弃义的战争手段,是由于这些手段或者会造成平民死伤,或者是导致双方彻底丧失信任,战争由此升级。想想,如果双方都无法信任对方,什么和谈、投降,不存在的,唯有不死不休。

当然,在侵略战争中,侵略者很少会顾及国际法。所以,有时候国际法也被称为软法、“五十岁男人法”,意思是该硬的时候,却发现它很软。

参考

  1. ^ 荀恒栋:《禁止背信弃义行为》,《法制日报》2003年7月22日
user avatar

所有赚大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

user avatar

一个电影导演为了跟制片人讨预算能拿乐高小人加玩具模型拍出大片你们信吗?

韩延,《滚蛋吧肿瘤君》导演,在新片《动物世界》里为了跟制片人讨预算,自己靠玩具模型做了一套设计片 感谢 @杨子 提醒

整个国内电影行业炸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987296202941046784 https://www.zhihu.com/video/987295977983791104 https://www.zhihu.com/video/990681187270115328

另外感谢网友 @付有 @慕容诗淇 @黄裙子 等知友提醒,陈祉希是合作过《假装情侣》、《边境风云》、《泰囧》、《怒放》、《煎饼侠》、《唐人街探案》等电影作品的制片人,陈祉希个人制片的电影作品累计票房突破30亿,被业界誉为“30亿姐”。

韩延是我们中戏的校友,希望大家多支持他的电影~

陈祉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0级表演系也是中戏校友啦~

user avatar

花是植物的生殖器


这并不是什么冷知识,经过高中教育的小朋友们都应该知道。这也没什么鬼畜的,尽管很多女性朋友蜜汁喜欢生殖器。

说一位女性“你貌美如花”、“你笑靥如花”,她会很高兴。可是你要是说“你长得跟个生殖器一样”、“你笑起来跟个生殖器似的”,她肯定生气。


这才是冷知识,很多死肥宅朋友并不知道。




那两天我刚刚学了《植物生理学》里面讲花的那一章,头晕脑胀的,跑去草原上撒野,突然就看到了这货:

青藏高原上,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巨大,地表缺水,你匍匐在地上我可以理解。


可是你为什么会长着这么大一个生殖器


这是我见过的第一种生殖器比身体还要大的生物。


然后我就对“生殖器比身体还要大”的植物产生了兴趣,发现在植物界还真的不少呢。

尸香魔芋,就是一个生殖器,还很臭。

很多寄生植物除了寄生根和必要的茎秆,就只有生殖器。


很多植物的生殖器,特别是高山植物,除了巨大无比以外还特别鲜艳。

海拔5400左右的一种毛莨科植物。

海拔5600米左右的一种菊科植物。


你们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长出一根巨大的X巴咩?


后来我发现,动物界也是有着这种为了繁衍不顾一切的物种的。


有某些种类的鮟鱇鱼,其雄鱼会在出壳以后不顾一切的尽快找到雌鱼并且一头扎进雌鮟鱇鱼的皮肤里面,与雌鱼在血管水平融为一体,并且逐步退化掉自己的消化系统、大脑、心脏、眼睛。


最后只剩下一根X巴。



我怀疑这就是死肥宅的进化方向。


对了,死肥宅都不会有后代的,哪有什么进化……

user avatar

自己感受一下吧:

user avatar

知乎小透明获得这么多赞表示感谢大家

严谨应该是每一个科研学习工作者的基本态度。

但是由于表述不够准确在评论里有知友 @Mr Sweet 指出我的不恰当的地方已推荐为精选评论,以下为原回答。


《《《《《《《《分割线》》》》》》》》

下雨的时候人的睡眠质量会变好

很多人也都会喜欢在下雨天睡觉

这是因为雨声是白噪声。。。

白噪声。。。

白噪声的频谱是包含所有频率分量且分布均匀对其他频谱分量起到了遮蔽的作用,也就是雨声帮你屏蔽了外界的干扰,所以会觉得下雨的时候睡眠质量变好。

感谢傅里叶老爷爷。。。

~~~~~~@3@~~~~~~~

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技术宅们的春天》

user avatar

我从小就一直有好几个疑惑:为什么sī的发音是思而不是类似英语的sea;为什么烟和央听起来不押韵而音和英听起来却押韵?直到本科学了现代汉语,才明白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基础中的基础罢了: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一个字母,可以记录好几个发音位置不同的音。

单独的a、ia里的a,an、ai里的a,ao、ang里的a和ian里的a,这四个a都是不同的。因为发这四个音时舌头在口腔中的高低和前后位置有不同。特别是ian里的a,相比于单独的a和ang里的a来说,听感上更接近ie中的e。

但e也不老实。单独的e、ei里的e、ie里的e,eng里的e,四个e都是不同的,更别提er这个奇葩了。单独的e舌头靠后,但在一些轻声音节里可能舌头位置不会那么后,就跟eng里的e差不多。ei和ie的e都靠前,但ei的e比ie的e舌头位置更高。

跟翘舌音拼的i,跟平舌音拼的i和其他地方的i,三个i都是不同的。前两个听起来有点相似(在押韵的听感上比较和谐),后一个跟前两个在发音时所使用的舌头部位不同,所以音色差异较大。在拼音教学中,将前两个i的拼合音节叫做“整体认读音节”。

in里的i就是i,但是ing在发音过程中会带出eng的音色。另外,iong里的i实际上是ü。

ou里的u跟uo里的u不一样,反倒是跟ao里的o差不多。bo、po的实际发音过程是带有u的。

现在看来,大概只有ü是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的活。

user avatar

之前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人为什么会回光返照,高赞是这样答的。

作者:fpspaul
链接:zhihu.com/question/2023
来源:知乎
大脑:各单位报告目前情况
心:机能丧失99%
肝:机能丧失99%
肺:机能丧失99%
胃:机能丧失99%
脾:机能丧失99%
肾:机能丧失99%
大脑:外界援助已经无法扭转局势,肾上腺素储备还有多少?
肾上腺:肾上腺素仅余5%且无法再制造
大脑:所有肾上腺素分配给神经系统及声带肌肉,准备给外界传达最后信息,其余各单位做好停机准备,本指令不再重复

何其悲壮!

正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法自拔,突然翻到了一条评论。

海绵体请求最后一次充能!

眼泪马上流出来的我突然就笑出了声,人之将死,最后一勃。

你笑了吗?

...可这个段子是真的。

盎格鲁人欲望-定义
人死亡之后阴茎仍勃起 ,人们经常将这种死亡勃起现象称作“盎格鲁人欲望”。当男性站立死亡或脸向下死亡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要身体保持这个姿势,死后勃起现象通常不会减弱。
盎格鲁人欲望-发生原理
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当男性活着的时候,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他死后,这个机制会停止工作,血液开始在重力的作用下运动。血液将流到身体最低部位,导致该部位出现肿胀现象。因此,如果男人是站着死亡,血液将流向两条腿,集聚在足部。产生的压力导致足内的血管和组织膨胀,以储存更多血液。随着时间推移,血液会升至躯干,由于重力作用,血液将努力流向较低部位,这样它们就会聚集到阴茎内(此时腿部已经充满血液)。最终导致阴茎充满血液,发生膨胀勃起现象。

所以该现象多见于吊死者。

也有一些其它情况。

摘自维基

其原因主要是绞索对小脑施压所致,已知与脊髓损伤也有关系。 死亡勃起发生后,阴茎会排出尿液或前列腺中的液体。此外,枪击头部、主动脉损伤及被毒杀者的身上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因此检查尸体有无死亡勃起被法医学当做一种判断死者生前是否受虐的方法。

结论:人之将死,最后一勃是真,但朝不朝天就不一定了。


死后还有巨人观一说。

巨人观(英语:bloated cadaver)是指尸体高度腐败后出现的一种现象。在人死后,由于免疫系统停止工作,体内的细菌会疯狂滋生,同时体内的酶分解遗体并产生大量腐败气体,导致全身膨胀成巨人状,死者容貌也会难以辨认。

气体多了,腹腔压力就大了,有多大呢?

放张鲸鱼爆炸的动图让你感受下吧。

最后,

听老一辈讲,以前火葬场烧尸体,需要用铁钩子把肚皮勾破...

(别忘记点赞支持一下,也可以关注一波)

更多趣闻在文章列表:

user avatar

对不起之前各位受惊的同学们 尤其是孟姓的同学们 ,也请新进来的同学们先做好心理准备,下述关于【孟】的言论有些血腥恐怖难以接受。

不过,作为姓氏孟和上述的那个字义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孟后来又用来表示长幼尊卑了,在典籍《礼·纬》中记载“嫡长曰伯,庶长曰孟”。

同学们,这放在封建王族,孟是什么?!是正经亲王呀!进可夺位做皇帝,退可逍遥乐一生,不进不退也特自在!!!人生赢家呀!


另外,在最后部分有更新了一个关于汉字字形的小剧场,温馨直白人畜无害甚至很美丽,推荐一看呦(^_−)−☆


——————————————————




大概就是【孟】这个字了

原本我还挺喜欢这个字的,音梦,形也是比较对称,《广雅》还有记“孟,始也”。还有就是一提到孟,就让我想起童年偶像孟丽君。所以,怎么也应该是个很积极向上的字……吧。

但是当我得知它最初的字义……妈耶 三观震塌。

先放张图,大家感受下,

图上大概是“孟”字的甲骨文、铭文等的写法,学艺不精,不太准确。总之上图是“孟”早期的写法。

很明显“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的部分很像小人,下面的部分也能看出是一个承载小人的容器,这个容器还不是简单的容器,仔细看看,下面那部分像不像一口放在火上的锅。——最下面的横杠是地,上面的横杠是容器,中间的竖杠是火。

没错,组合起来,这个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就是把人放在器皿里,并且烧火烹饪。简言之就是吃小孩。

为什么会有这么残忍野蛮的事呢?这也是与当时环境有关。当时男女结合,多是通过抢的(而且一般是在傍晚,所以“婚”字从“昏”),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也不知道是自己的还是之前那个人的娃,所以为了保证血缘,通常会放弃第一个孩子,也就是“孟”一下。

这是上语言课的时候,学汉字起源时老师讲的,当时在全班也造成不少的震撼,更是让我无法再直视孟丽君这个名字。/扶额


另外,

孟,有“长”(孟,长也。——《说文》)、“始”等类似含义,大概也都是由此延伸而来。

总之,现在看“孟”这个字,还是很有阴影的。



———————————————


鉴于上面那个太黑暗

再给大家从字形方面介绍一句很美好的诗

王维《辛夷坞》的第一句,木末芙蓉花。

这句诗意思是芙蓉花盛开在枝末。作者描述的就是一副很美好的画面,同时这幅画面不仅能从这句诗的意思中看出来,还可以从字形上更直观的看出来:

从“木”到“末”,多了一横,就像是一棵树,又伸出了几根枝桠;

从“末”到“芙”,上面多了些草,也就是多了叶子,开始繁茂起来;

从“芙”到“蓉”,多了一个“口”,相较略圆遍的形状就像是花。这树上不仅有了茂密的枝桠,繁密的叶子,还开了“花”。

木末芙蓉花,这几个字拆开看,就像是芙蓉成长的过程展现在眼前,不得不感慨王维这句诗真真做到了“诗中有画”。

这好像是港台或者海外华人某作家的看法,具体分析可能有些出入,但大致应该相差不多。有了解的求告知

当时课上就很惊艳,汉字真的博大精深,不仅能作为工具交流传承文化,它本身就是意蕴深厚的文化,为我大汉字比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