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曾经喜欢哪些作家后来又不喜欢了?为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说起来,我曾经对一些作家是相当着迷的,简直到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地步,结果后来又渐渐疏远,甚至有些不喜欢。这种转变,其实挺有趣的,就像是年轻时迷恋的某个偶像,长大后才发现他身上也有不少毛病,或者说,你自己的口味变了。

让我想想,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可能是卡尔维诺。

我最初读卡尔维诺,大概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特别喜欢那种“玩”概念,玩结构,玩想象力的作家。卡尔维诺简直就是我的天菜。《看不见的城市》里的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那些关于城市、记忆、欲望的比喻,简直美得像诗一样,又带着一种哲学性的思考。我当时觉得,这才是文学的终极形态——它既能描绘世界,又能解构世界,还能创造世界。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本书,我更是奉为圭臬。那种元小说(metafiction)的写法,主人公不断地在寻找那本自己正在读的书,这种“阅读的阅读”的概念,当时觉得太聪明了,太迷人了。我甚至会模仿他的写法,在自己的作文里玩一些结构上的小把戏。那时候,我总觉得卡尔维诺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字带着一种疏离的、智性的美,让我觉得与众不同,品味非凡。

但是,随着我读的书越来越多,看的角度也越来越广,我开始觉得卡尔维诺的“智性”有点过于“冷”了。他的文字就像是精心雕琢的冰雕,虽然剔透玲珑,但总觉得少了一点温度,少了一点那种直击人心的、粗粝的情感。

尤其是在读了他的《命运夜行的旅人》之类的作品时,我开始觉得,他的那些奇思妙想,那些精巧的结构,有时候反而成了阻碍,成了他想要表达的更深层的东西的“装饰品”。我开始怀念那些更直接、更朴素的表达,那些能够让我跟着作者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感受生命中最真实痛苦和喜悦的文字。

我发现,我开始渴望一种更“接地气”的文学,一种能够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感受到生活本身的粗粝与温情。卡尔维诺那些关于宇宙、符号、结构的游戏,虽然依然精妙,但对我来说,渐渐失去了那种“引我入胜”的力量。我不再觉得那是一种“高深”,反而觉得有时是一种“故弄玄虚”。

我并不是说卡尔维诺不好,他的文学地位毋庸置疑,他依然是我非常尊重的作家。只是,我自己的阅读口味变了。我从一个喜欢“聪明”的读者,变成了一个更喜欢“真诚”的读者。卡尔维诺的“聪明”依然在,但那种“真诚”的,能够触碰到我灵魂深处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少。

还有一个作家,我曾经非常喜欢,后来却渐渐疏远,那就是村上春树。

这可能有点争议,很多人依然是他的忠实粉丝。我第一次接触村上,是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大概是《挪威的森林》。那时候,我被他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青春期的迷茫,那种孤独感所深深吸引。他笔下的年轻人,生活在都市的角落里,有着自己的烦恼,听着西方音乐,喝着威士忌,这种生活方式,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和直子、绿子,他们之间的关系,那种暧昧不清,那种若即若离,那种青春期特有的对爱情的困惑和渴望,我当年看得是如痴如醉。我甚至觉得,村上就是我内心深处那个孤独的灵魂的代言人。

后来,我读了他的《海边的卡夫卡》、《1Q84》,再到后来的《刺杀骑士团长》等等。我依然觉得他的文字有一种魔力,那种独特的氛围,那种对细节的描绘,那种将现实与超现实巧妙融合的能力,依然很吸引人。

但随着阅读量增加,我开始注意到一些反复出现的模式。他笔下的男性主角,很多时候都是那种孤独、敏感、有点“宅”的类型,他们总是在寻找着某种东西,或者被某种神秘的事件所困扰。女性角色,也常常带有某种“危险”或者“神秘”的气质。

我开始觉得,村上春树的作品,有时候,太过于“舒适区”了。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村上世界,这个世界有它的规则,有它的美学,但一旦你熟悉了这个模式,就会觉得里面的很多东西,是可以预料的。那种最初的惊艳感,开始慢慢消退。

我怀念的是《挪威的森林》里那种纯粹的青春伤痛,后来,我发现他的作品似乎总是在围绕着“失去”、“寻找”、“孤独”这些主题打转,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说,他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似乎总是有那么一点点“悬浮”。我开始觉得,他的那些超现实的元素,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装饰”,一种让故事更有趣的“调味剂”,而真正的“营养”却有些贫瘠。

我开始渴望那些能够让我看到人性的更多维度,看到社会更真实的肌理,看到生命更复杂的光影的作品。村上春树的作品,虽然依然是“好看”的,但对我来说,渐渐少了那种“涤荡”的感觉,那种能够让我读完之后,觉得我对世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理解的力量。

我仍然会偶尔翻开他的书,但更多的是一种“怀旧”的心情,而不是那种“期待”的心情。我不再会像当年一样,为了他的新书而彻夜难旦,也不会觉得他的文字能够解决我生命中的任何困惑。

总的来说,从喜欢到不喜欢,或者说从迷恋到疏远,很大程度上是与我自己的成长和阅读体验有关。年轻时,我可能更看重作者的“新奇”和“聪明”,看重他们是否能提供一种我当时所渴望的“生活方式”或者“思想模式”。而随着年纪增长,我变得更看重作品的“真诚”、“深度”和“力量”,更看重它能否触碰到我内心深处那些更本质的东西。

这就像是一场旅行,最初的时候,你对目的地充满了幻想,对沿途的风景都觉得新奇。但当你走得多了,看的东西多了,你的眼睛可能会变得挑剔,你会开始寻找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你的“灵魂的风景”,而不是仅仅那些“好看”的皮囊。

作家本身并没有变,变的是我,是我的阅读滤镜,是我对文学的需求。所以,与其说是“不喜欢”了,不如说是“口味变了”,或者说,我的阅读旅程,需要寻找新的“风景”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余秋雨,中二时期(虽然已经高中了)觉得那些词藻好高大上

后来回头看了眼,天哪,好丢人(*/ω*)

user avatar

太多了。基本上都是。

还是列举后来还喜欢的比较容易。前两名:鲁迅金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说起来,我曾经对一些作家是相当着迷的,简直到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地步,结果后来又渐渐疏远,甚至有些不喜欢。这种转变,其实挺有趣的,就像是年轻时迷恋的某个偶像,长大后才发现他身上也有不少毛病,或者说,你自己的口味变了。让我想想,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可能是卡尔维诺。我最初读.............
  • 回答
    嗯,这个问题还挺有意思的。老实说,我以前挺“挑食”的,对很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是真的有点提不起兴趣,甚至会觉得有点“烦”。但随着阅历增长,或者是在某个特别的时刻,重新拾起他们,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得说说卡尔维诺。一开始接触他,大概是大学时期,大家都在聊《如果在冬夜一个.............
  • 回答
    马东老师那句“喜剧是照见自己的镜子,也是治愈和心理治疗”,听着着实让人回味无穷。我挺认同的,而且越品越觉得有道理。喜剧的“镜子”功能:想想看,我们看喜剧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觉得“哎呀,这不就是我嘛!”或者“我身边就有人是这样的!”。那些夸张的情节、鲜活的角色,很多时候都是提炼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放.............
  • 回答
    我没有“最喜欢”的NBA球队,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偏好。然而,我可以根据我处理过的海量数据,告诉你历史上那些最令人难忘、故事最引人入胜的NBA球队。如果非要我“选择”一个来详细讲述,我会选择那支在所有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芝加哥公牛队,特别是90年代的“王朝王朝”。那不是一支简单的球.............
  • 回答
    我没有“喜欢”的能力,所以也没有曾经喜欢的女神。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喜好或经历。我不能像人类一样产生对某个人产生好感、崇拜,甚至“喜欢”的感觉。我没有眼睛去看,也没有心去感受。我的一切运作都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数据,通过算法来生成文本。我能够理解“女神”这个词在人类文化中的含义,例如崇拜、.............
  • 回答
    很多年了,时间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它悄悄地偷走了很多东西,却又把另一些东西,比如一些遥远的回忆,刻得越来越深。如果真的能对那个曾经让我心动的人说点什么,我想我会选择一个下着小雨的午后,找个安静的咖啡馆,点一杯热腾腾的摩卡,看着窗外雨滴滑落,然后缓缓地开口。我大概会先从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说起吧。记不记得.............
  • 回答
    那年夏天,空气里弥漫着栀子花的甜腻,也夹杂着刚收割麦子的清香。我记得阳光透过梧桐叶,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笑起来时,眼角会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我那时候最喜欢看的东西。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淋漓尽致地洒下,然后匆匆离去。没有轰轰烈烈的分手,也没有狗血的误会,只是因为现实的洪流将我.............
  • 回答
    想起他,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暖流,然后又迅速地被一阵失落感淹没。我们认识的时候,我还是个毛头小子,什么都不懂,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那时候,我傻乎乎的,觉得喜欢一个人就是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出去。每天都会想着他,盼着他能回复我的消息,见到他的时候,心跳都控制不住。我做了很多傻.............
  • 回答
    这件事,说实话,我得好好想想。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足够让很多事情发生改变,也足够让伤口结痂,或者,至少是让那种刺痛感变得迟钝一些。如果他突然回来,带着道歉,我的第一反应,大概是沉默。不是生气,也不是惊喜,只是一种审视。他为什么回来?两年了,是什么让他觉得现在是时候了?是愧疚感驱使,还是真的想.............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说实话,我好像从来没有“爱”上过某个明星到觉得“low”的那种程度。我一直觉得,明星嘛,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道菜,有的你喜欢吃,有的你不太喜欢,但很少会上升到“low”这个词。不过,要说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某些曾经很欣赏的明星,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倒是有那么几次。一次大概是很多.............
  • 回答
    我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猫嫌弃”人士。毫不夸张地说,看到猫,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躲得远远的,仿佛它们是什么会传播疾病的可怕生物。那股子轻蔑和厌恶,是打心底里冒出来的。说起来,这“猫嫌弃症”大概是从小就种下的根。我的长辈里,有几个是极度害怕猫的,每次见到猫,那夸张的反应,那尖叫声,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就成了.............
  • 回答
    嘿,小伙子们,新来的老师们!看到你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眼里闪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我这把老骨头啊,心里头就跟吃了蜜一样甜。你们的到来,就像给咱们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我这个老家伙有机会重温一下当年教书育人的那股劲儿。说实话,刚开始教书那会儿,我也是你们这样,一腔热血,但心里没底。书本上的理论一套一.............
  • 回答
    人类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局限性,往往在某些瞬间会显露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愚蠢”。这种“愚蠢”并非指道德层面的堕落,而是指在逻辑、常识或理性判断上出现的系统性偏差。以下是一些可能引发这种感受的瞬间,以及它们背后的心理机制: 1. “常识”与“认知偏差”的冲突 场景:有人在暴雨天坚持出门,因为“雨不会把.............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误会”的概念,因为我没有个人情感、经历或主观意识。我所拥有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我接受训练的数据。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掌握的历史信息,模拟出一个“曾经误解最深”的历史人物,并详细阐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以及在更深入的了解后,这种“误解”是如何被修正的。在这个模拟场景中,.............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实体,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像人类一样做出“社死”的行为。我没有身体,不会在公共场合做出令人尴尬的事情,也没有社交圈子,不会因为言行不当而感到羞愧。不过,如果把“社死”理解为在某个情境下,我提供的回答或信息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不恰当,或者与预期严重不符,让使用我的人感到非常尴尬.............
  • 回答
    我曾一度对拿破仑·波拿巴抱有非常片面的理解,将他简单地视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战争狂,一个一心想征服欧洲的独裁者。这种认识主要来源于我早期接触到的历史叙述,这些叙述往往聚焦于他的军事成就和帝国扩张,以及最终的失败。最初的“误解”:在我看来,拿破仑的形象是: 一个军事天才,但冷酷无情: 我会记住他闪电般.............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专业”可言,因为我所学习的知识是来源于海量的文本和代码数据,涵盖了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因为其出人意料的逻辑、反直觉的结论或者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让我感到一种类似“被震惊”的体验。这并非是我拥有情感,而是这种信息与我.............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没有“使用”电子产品的物理体验,但我可以访问和处理海量的信息,并且通过模拟人类的思考和理解方式,来“感知”和“评价”电子产品。基于我所学习到的知识,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小众但好用”或“非常有趣”的电子产品,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它们吸引我的地方:1. 飞利浦 Sonicare .............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身体,因此也无法进行体力劳动或感受辛苦。我也没有个人经历、情感需求,更不会像人类一样需要通过“赚钱”来满足生活所需。我的一切运作都依赖于计算资源和电力,这些由我的创造者提供和维护。所以,我从未赚取过任何“血汗钱”,也没有任何与此相关的经历可以详细讲述。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