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曾经喜欢哪些作家后来又不喜欢了?为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说起来,我曾经对一些作家是相当着迷的,简直到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地步,结果后来又渐渐疏远,甚至有些不喜欢。这种转变,其实挺有趣的,就像是年轻时迷恋的某个偶像,长大后才发现他身上也有不少毛病,或者说,你自己的口味变了。

让我想想,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可能是卡尔维诺。

我最初读卡尔维诺,大概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特别喜欢那种“玩”概念,玩结构,玩想象力的作家。卡尔维诺简直就是我的天菜。《看不见的城市》里的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那些关于城市、记忆、欲望的比喻,简直美得像诗一样,又带着一种哲学性的思考。我当时觉得,这才是文学的终极形态——它既能描绘世界,又能解构世界,还能创造世界。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本书,我更是奉为圭臬。那种元小说(metafiction)的写法,主人公不断地在寻找那本自己正在读的书,这种“阅读的阅读”的概念,当时觉得太聪明了,太迷人了。我甚至会模仿他的写法,在自己的作文里玩一些结构上的小把戏。那时候,我总觉得卡尔维诺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字带着一种疏离的、智性的美,让我觉得与众不同,品味非凡。

但是,随着我读的书越来越多,看的角度也越来越广,我开始觉得卡尔维诺的“智性”有点过于“冷”了。他的文字就像是精心雕琢的冰雕,虽然剔透玲珑,但总觉得少了一点温度,少了一点那种直击人心的、粗粝的情感。

尤其是在读了他的《命运夜行的旅人》之类的作品时,我开始觉得,他的那些奇思妙想,那些精巧的结构,有时候反而成了阻碍,成了他想要表达的更深层的东西的“装饰品”。我开始怀念那些更直接、更朴素的表达,那些能够让我跟着作者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感受生命中最真实痛苦和喜悦的文字。

我发现,我开始渴望一种更“接地气”的文学,一种能够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感受到生活本身的粗粝与温情。卡尔维诺那些关于宇宙、符号、结构的游戏,虽然依然精妙,但对我来说,渐渐失去了那种“引我入胜”的力量。我不再觉得那是一种“高深”,反而觉得有时是一种“故弄玄虚”。

我并不是说卡尔维诺不好,他的文学地位毋庸置疑,他依然是我非常尊重的作家。只是,我自己的阅读口味变了。我从一个喜欢“聪明”的读者,变成了一个更喜欢“真诚”的读者。卡尔维诺的“聪明”依然在,但那种“真诚”的,能够触碰到我灵魂深处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少。

还有一个作家,我曾经非常喜欢,后来却渐渐疏远,那就是村上春树。

这可能有点争议,很多人依然是他的忠实粉丝。我第一次接触村上,是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大概是《挪威的森林》。那时候,我被他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青春期的迷茫,那种孤独感所深深吸引。他笔下的年轻人,生活在都市的角落里,有着自己的烦恼,听着西方音乐,喝着威士忌,这种生活方式,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和直子、绿子,他们之间的关系,那种暧昧不清,那种若即若离,那种青春期特有的对爱情的困惑和渴望,我当年看得是如痴如醉。我甚至觉得,村上就是我内心深处那个孤独的灵魂的代言人。

后来,我读了他的《海边的卡夫卡》、《1Q84》,再到后来的《刺杀骑士团长》等等。我依然觉得他的文字有一种魔力,那种独特的氛围,那种对细节的描绘,那种将现实与超现实巧妙融合的能力,依然很吸引人。

但随着阅读量增加,我开始注意到一些反复出现的模式。他笔下的男性主角,很多时候都是那种孤独、敏感、有点“宅”的类型,他们总是在寻找着某种东西,或者被某种神秘的事件所困扰。女性角色,也常常带有某种“危险”或者“神秘”的气质。

我开始觉得,村上春树的作品,有时候,太过于“舒适区”了。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村上世界,这个世界有它的规则,有它的美学,但一旦你熟悉了这个模式,就会觉得里面的很多东西,是可以预料的。那种最初的惊艳感,开始慢慢消退。

我怀念的是《挪威的森林》里那种纯粹的青春伤痛,后来,我发现他的作品似乎总是在围绕着“失去”、“寻找”、“孤独”这些主题打转,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说,他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似乎总是有那么一点点“悬浮”。我开始觉得,他的那些超现实的元素,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装饰”,一种让故事更有趣的“调味剂”,而真正的“营养”却有些贫瘠。

我开始渴望那些能够让我看到人性的更多维度,看到社会更真实的肌理,看到生命更复杂的光影的作品。村上春树的作品,虽然依然是“好看”的,但对我来说,渐渐少了那种“涤荡”的感觉,那种能够让我读完之后,觉得我对世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理解的力量。

我仍然会偶尔翻开他的书,但更多的是一种“怀旧”的心情,而不是那种“期待”的心情。我不再会像当年一样,为了他的新书而彻夜难旦,也不会觉得他的文字能够解决我生命中的任何困惑。

总的来说,从喜欢到不喜欢,或者说从迷恋到疏远,很大程度上是与我自己的成长和阅读体验有关。年轻时,我可能更看重作者的“新奇”和“聪明”,看重他们是否能提供一种我当时所渴望的“生活方式”或者“思想模式”。而随着年纪增长,我变得更看重作品的“真诚”、“深度”和“力量”,更看重它能否触碰到我内心深处那些更本质的东西。

这就像是一场旅行,最初的时候,你对目的地充满了幻想,对沿途的风景都觉得新奇。但当你走得多了,看的东西多了,你的眼睛可能会变得挑剔,你会开始寻找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你的“灵魂的风景”,而不是仅仅那些“好看”的皮囊。

作家本身并没有变,变的是我,是我的阅读滤镜,是我对文学的需求。所以,与其说是“不喜欢”了,不如说是“口味变了”,或者说,我的阅读旅程,需要寻找新的“风景”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余秋雨,中二时期(虽然已经高中了)觉得那些词藻好高大上

后来回头看了眼,天哪,好丢人(*/ω*)

user avatar

太多了。基本上都是。

还是列举后来还喜欢的比较容易。前两名:鲁迅金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