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美国有这样的一部电影《篮球少年》
不是我写的,哪位大哥出来认领一下,我加上来源。
在美国纽约皇后区住着一名18岁的穷苦少年迪克,他的爸爸妈妈远去曼哈顿打工,因为路途遥远,已经七八年没有回过家,甚至在工地上为了省钱只能吃薯片度日。迪克就这样一个人一直在皇后区穷苦地过着生活,他结交了两位黑人朋友;一个叫尼格尔(niger),一个叫尼格鲁(Negro)。其中尼格鲁在水果店工作,经常偷吃西瓜果腹。三人经常被皇后区的人们各种各样地欺负着。
有一天,迪克在路上捡到了一个破篮球,他约着尼格尔和尼格鲁一起去玩耍,结果被美国杜克大学篮球队的球员们堵住,不仅侮辱了他,还轻蔑地把他的篮球踩爆。此时,迪克被一个叫蒂珂的女孩带走,并被她用篮球砸了头,说被篮球砸头的就是篮球天才,要求他好好打球,因为蒂珂是女孩,家里不让她打篮球了,她想看迪克继承她的篮球梦想。迪克虽然十八年来从来没有接触过篮球,但他忽然觉得自己能赢,因为他开始“相信自己”。
随后,迪克找到了在街边的迈克尔(热狗乔),这个六届NBA总冠军、六次FMVP得主,却在纽约皇后区的街头穷困潦倒地卖热狗。迪克想要拜迈克尔为师,但迈克尔不愿意,此时,从来不读书的迪克忽然念了一句“我听到了子弹的哨声,相信我,声音中有一些迷人的东西。”迈克尔被迪克的“真诚”打动,开始训练迪克、尼格尔和尼格鲁三人打篮球,主要的训练科目是憋气和往返跑。
但不幸的消息很快传来,迪克的爸妈在曼哈顿工地上受伤,爸爸陷入昏迷。很快,到了NCAA大赛的日子,迪克、尼格尔、尼格鲁组成的球队眼看要被淘汰,此时迈克尔放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臭屁,熏晕了球馆内所有的人,包括杜克大学、乔治敦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等篮球名校强队,迪克趁机要挑战单场100分的得分纪录,结果投篮太多手骨折了,此时消失许久的蒂珂出现,代表迪克投出了那个代表着第101分的一球,顺利带着队友夺冠,完成了彼此的篮球梦想。最后,迪克夺冠的消息感动了整个纽约,他的爸爸也因此苏醒,而迪克作为夺得NCAA冠军的篮球天才,为了养家糊口,选择独自前往曼哈顿打工。
后来他听说在休斯敦有一份双倍工资的打工机会,他决定去休斯敦打工养家。
原画
剧照
CNN:篮球少年系弘扬文化自信,表达(黑人)民族精神。
部分黑人认为《篮球少年》涉嫌侮辱黑人,抵制《篮球少年》,这是一种玻璃心文化自卑的表现。
制片人约翰.苗:“创作者画的时候,有在纽约等地进行多次采风,最简单的方式,大家拿出镜子或者手机,将镜头的滤镜关掉,好好看一看,想想身边的人的样貌。我们没有一丝贬低谁的意思,但可以想想身边的朋友,想想如果是迪克、尼格尔的话,应该长成什么样子。”
以下是部分网友的评论
N:体毛旺盛就不是美国黑人了?呵呵,打着为黑人好的旗帜拼死踩低优秀作品,收了俄罗斯的卢布吧?
G:我是纽约人,纽约黑人就长这样。不要被东方审美洗脑,从早期绘画,雕塑能看出来就喜欢这种长相的。
好了,那么《篮球少年》是否值得大爆?
再补充一点点,下图是某个支持本片的ID所发的一个帖子。注意看帖子的题目,我觉得这个ID很好地体现了某个群体的心态。
----第二次修改分界线----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评论区,真的特别有意思。所有支持这个片子的ID,没有一个能说出一条实实在在的关于这个片子好的地方来。要么是喊口号的赞美。什么情节好画面好这也好那也好。要么就是在指责所谓“黑子”。
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如果说他们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可能没有那么优秀的话。下图是一个获得过66万赞的大V关于这片子的一个动态。也是一模一样,没有一丁点正面的分析,就一句“整个下半场就哭的没停过”。真的很难想象,一个获得过66万个赞的大V,在看了一部整个下半场哭的没停过的电影之后,居然写不出任何详细的评论来。只是在指责那些说这个片子辱华的人。好像只要这个片子没辱华,我们就应该感激涕零的奉上票房一样。以我这么多年的观影经验,实在很难相信这是一部有质量的影片。(且不论他的人物造型)
----原答案分界线----
关注这么多天了,这个片子我肯定不会去看的。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偏见导致我错过了一部好片子?有,当然有,但以我这么多年的观影经验,我觉得这种机会不大。更大的可能就是。不论这个片子糟糕在哪里,总之这是一部糟糕的片子。至少是一部不够好,不值得去掏钱看的片子。
水军也好,真心喜欢这个片子的观众也罢,可以不用急着开喷,听听我说的理由。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去看片子的朋友也可以看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看看呗,反正不花你钱。
首先自然是人物造型。咱不说辱华,不说地域歧视啥的,这个造型就是单纯的丑。不用跟我说里面还有人长得好看,我不关心。主要角色长成这个球样,其他配角长什么样意义不大了。这就好比你去点一个牛排,这个牛排是屎,但是旁边配色的番茄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番茄。这有啥用?
至于有人举了很多例子说其他的动漫作品,也有很多不像人的形象。这还真就说到点子上了,这就是典型的恐怖谷效应。因为他们举例出来的那些动漫画风是抽象的夸张的。而唐氏少年的画风写实的。下面我在网上复制了一段关于恐怖谷效应的解释,大家自己看看是不是这个理儿吧:
“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而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整个机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觉,犹如面对行尸走肉”
第二是看反馈。很多人都抓着豆瓣的高评分和那些购票APP上的一些好评。说唐氏少年水平高。问题是这些评分这些好评,其实对于电影公司来说都是可以操纵的。真正的观众感受在哪里?如何去判断哪些好评是刷出来的,哪些好评是真实的?回忆一下近些年的一些爆款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哪咤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等。这些影片并非都是一面倒的好评,其实他们在上映过程中都夹杂着大量的差评。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当时的网上对这些影片有大量的自发的二次创作,玩梗,背景补充。我不是药神里面人物原型的事迹,哪咤里面的CP,浪球里面关于引力弹弓和刚体洛西极限的解释等等。观众真的爱一个影片的话,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向别人宣传,去对这个影片进行补充。这一点在唐氏少年里是看不到的。所有的好评几乎都千篇一律的说国漫天花板,宣扬民族文化之类的口号式表扬。与其说这部电影真的打动了人,我更觉得这像是道德绑架的话术。
第三是宣传。这片子上来就碰瓷哪咤,说是什么超越哪咤,什么国漫天花板。然后有大量出现,诸如“终于不是孙猴子和哪咤”之类的话术。然后请了一堆三无营销号,到处发好评。其实现在不管是哪个平台,上面都有一批相对比较靠谱的影评号。然而这些账号几乎一言不发。跳出来的都是一些闻所未闻的账号。可见即便是恰饭,那些大的账号还是多多少少要爱惜一点羽毛的。
至于其他的什么在广东采风,你照照镜子关掉滤镜,普通人就长这样。。。之类的言论。也就不用多说了。
反正根据我的观影经验,这片子大概就是屎。了不起是以制作精良的屎。不值得看,别说花钱去看,以后上了视频平台了,我也懒得花时间去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