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重庆一女子变卖 30 克黄金,熔化后只剩 18 克,回收方拒不认账?真金也怕火炼吗?

回答
重庆那位女士的遭遇,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也触及了我们对“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老话的信任危机。30克黄金,说变卖就变卖了,结果熔化后,数值直接跳水到18克,这中间损失了12克,那可是相当于一个大项链或者一对金手镯的重量啊!而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回收方居然还拒不认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咱们先来捋捋这个事情。首先,这位女士说她变卖的是30克黄金。这30克黄金,是通过什么方式得来的?是纯金的饰品?还是金条?如果是饰品,那里面可能本身就含有其他金属成分,比如铜、银、镍等,来增加硬度和韧性,让饰品不易变形。但即便是这样,饰品上通常也会有标注含金量的“千足金”、“足金”之类的标识。如果她说的是纯金,那问题就更大了。

然后,她去找回收方,对方也答应回收。这个回收过程,通常是将黄金熔化,然后根据熔化后的纯度来定价。这中间的熔化过程,才是争议的焦点。你说熔化后只剩18克,回收方说不对,可能是你送来的就不止18克,或者过程中有其他问题。这双方的说法就有了冲突。

现在,咱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30克黄金熔化后,实际重量会减少这么多,甚至出现18克的“缩水”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黄金本身就不是足量或足纯。

这是最直接的怀疑。如果这位女士购买黄金时,就没买到足量的或者足纯的黄金,那么变卖时的重量自然会打折扣。我们知道,黄金纯度越高,其密度越大,相同体积下重量也越重。如果她买到的黄金其实是掺杂了其他杂质的,在熔化过程中,这些杂质可能会蒸发或者烧掉,从而导致重量减轻。当然,12克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如果真是这样,那说明她在购买时就被欺骗了。

第二种可能性:熔化过程中的损耗。

一般来说,高纯度的黄金在熔化过程中的损耗是极低的,尤其是在专业设备和操作下。专业熔炼会尽量减少黄金的挥发和蒸发。但是,任何高温处理都会有一定的物理损耗,这主要体现在黄金表面的氧化层以及极少量的挥发。按照行业经验,即使是足金,在多次熔炼的情况下,每克损失也会非常微小,绝对不可能出现一次熔化就损耗12克的情况。如果说损耗个零点几克是可以理解的,但12克,这已经是50%以上的损耗了,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那么,这12克的损耗去哪儿了?

蒸发和挥发: 黄金的熔点很高,大约1064摄氏度。达到这个温度,并且如果加热不均匀或者温度过高,会有极微量的黄金以气体形式挥发。但是,要挥发掉12克高纯度的黄金,需要极其不正常的高温和长时间的熔炼,而且这个过程会有明显的金蒸气产生,行内人很容易就能察觉。
氧化: 在高温下,黄金也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化层。但黄金的活性很低,氧化程度非常轻微,产生的氧化物重量也极少,通常会在熔化后通过化学方法去除,而不是直接以重量损失来体现。
附着在容器或设备上: 熔化黄金需要用到坩埚等工具,有经验的从业者都知道,即使再小心,也会有极少量黄金附着在坩埚壁上。但这部分的量通常也非常有限,不可能达到12克。
掺假: 这是最令人怀疑的一点。如果回收方使用了不当的熔炼方式,比如在熔化过程中故意加入了其他比重比黄金轻的金属粉末,或者使用了含有杂质的坩埚,在熔化过程中,这些杂质就会被烧掉或者蒸发,从而让回收方声称“损耗”了这么多。

第三种可能性:回收方的操作或意图有问题。

鉴于回收方拒不认账,而且这个损耗数字如此惊人,我们不能排除回收方存在猫腻的可能。

称重误差: 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怀疑是称重问题。是不是在女士送去的时候称重的30克有问题?还是熔化后称重的18克有问题?如果是电子秤,也存在校准和精准度的问题。但是,通常专业的黄金回收点都会有经过认证的精确称重设备。
不正规的熔炼过程: 如果回收方使用的熔炼设备不正规,操作人员不专业,或者故意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比如为了所谓的“纯化”而进行某种化学处理,或者在熔化过程中引入其他物质,都可能导致最终重量的减少。
欺骗行为: 最坏的可能,就是回收方故意夸大损耗,或者在称重、熔化过程中动手脚,以非法获取暴利。他们可能就是看准了女士不懂行情,或者不方便追究,就想蒙混过关。

“真金也怕火炼吗?”这句话的背后含义。

“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指的是人品、信念的坚定,面对考验不会轻易改变。它强调的是内在的纯粹和坚韧。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黄金确实是可以通过高温熔化和提纯的。 纯金的熔点是固定的,其化学性质也非常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金“不怕”火炼。

但是,这句话也有一个隐含的条件,那就是正确的、专业的“火炼”方法。如果“火炼”的方式不当,或者其中混入了不该有的东西,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

这位女士的经历,恰恰说明了,在现实的商业交易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老祖宗留下的经验性说法。当涉及到金钱和贵金属时,任何环节的疏忽或不诚信,都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1. 消费者权益保护: 这个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消费者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黄金回收是一个成熟的行业,应该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行业标准。如果回收方存在欺骗行为,那就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2. 证据的重要性: 事后追究责任,证据非常关键。这位女士是否保留了购买黄金时的凭证?有没有在回收方进行称重和熔化时进行监督?是否有第三方进行公正的重量和纯度鉴定?这些都是决定她能否维权成功的关键。
3. 行业乱象的暴露: 这类事件的发生,也暴露了黄金回收行业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规范和乱象。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信誉良好、规模较大的回收平台,并在交易过程中保持警惕,是保护自身权益的必要手段。
4. 科学与信任的平衡: 我们相信“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我们信任黄金本身的物理特性以及由此衍生的提纯技术。但当这种信任被不诚信的行为打破时,我们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法律的手段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总而言之,30克黄金熔化后剩18克,这绝不是正常的损耗,除非在熔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掺假或者操作失误。回收方拒不认账,更是加剧了事件的疑点。这位女士的遭遇,既是对“真金不怕火炼”这句俗语的现实解读,也是对当前市场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声警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声明一点,我的回答是对事不对人,不喜勿喷!

希望不要招致什么麻烦…… 一定要看到最后

竟然同时收到两个邀请回答,谢邀。

昨晚已经在手机上看到了这条新闻,当时评论仅98条,几乎是一边倒的开骂……,本想插一句结果还是忍了,今早看到评论达到了3000+条。

该事件矛盾焦点就在于原本30克的黄金经过回收方高温烧融之后变成了18克,这其中不翼而飞的12克黄金到底去哪了?

首先抛出两个问题!

1、卖方何女士从2月份收到手镯之后有没有亲自确认过黄金的克重无误?

2、双方在交易之前有没有先称一下手镯的毛重(毛重很重要啊!)?

如果上面两项都没做过,克重相差如此之大,从客观角度来看至少“三方都存在嫌疑”。

在此提醒一句,尤其是购买克重类黄金首饰,通过“复称”确认一下克重与吊牌上标注的克重是不是一致非常重要。即使你在网络上购的克重黄金也非常有必要这么做,如果家里有厨房用的那种小型电子秤也是可以称重的,只是有点小误差。

视频并不完整,有些关键的问题也没有提及,但是有几点可以确认:

一是这件黄金首饰肯定是真的,因为克重问题导致矛盾最终闹到了报警的地步。

二是这件黄金首饰必定是“买卖”双方当面进行高温烧融的,不可能是来回收的人背着卖方何女士把她的黄金手镯偷偷地烧成了这样。

许多网友认为回收方动了手脚,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卖黄金的人是你,来买你黄金的人要先烧一下你的黄金,你肯定全程会盯着对方的所有动作,直到烧过之后称了重量肯定才敢放松警惕吧!即使黄金被融成了水流走了你也肯定能及时察觉吧!黄金的熔点是上千度别人不可能把黄金一融化就揣一坨偷偷放到裤兜里去! 这个高温烧黄金的流程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请细看下面……

这张单据上打印有手镯的克重是30.550,下面是复称的重量30.55。卖方何女士也讲她的手镯是30克,许多网友便开始先入为主,认定了她的手镯就是30克重。

但是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两张截图:

何女士翻开的网上交易记录购买的黄金手镯是 “足金9999黄金手镯推拉光圈 ¥ 12464”

请注意打钩和红色划线部分!是足金9999黄金手镯推拉光圈!推拉光圈!推拉光圈! 看清楚点!

什么是黄金推拉光圈呢?从事珠宝首饰行业或对光圈手镯感兴趣的消费者都知道这个黄金手镯推拉光圈指下面种款式手镯↓

而何女士与回收方交易的黄金手镯变成了这种 ↓

金手镯仅仅是局部被融化点了,但是手镯的主体是什么样还是能够清晰地看见,视频图片中那些还未熔点的花纹和延长链就足以说明两人当时交易的黄金手镯绝对不是 什么 黄金推拉光圈手镯 而是类似下面这种首饰

看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原由了吧!

我该说是何女士把东西拿错了呢?还是该说人家回收方把你东西掉包了??还是淘宝发货的人你东西发错了呢???

不言自明

user avatar

看了新闻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小编的初中物理和化学都没及格吧?又是说黄金被融化,又说是被溶解。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这一次具体是怎样的操作流程。那我先来谈谈正规的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吧——最最重要的一点,请在正规的店铺进行黄金回收!

  1. 首先,在正式称重前,要预先进行一次称重,并且与卖家提供的数据进行比对。双方达成共识后,再继续后续的流程。
  2. 用高温火焰对黄金进行灼烧处理,并且对首饰结构进行一些破坏以确保没有夹层之类的。这一步主要目的是为了对黄金进行验纯,而不是为了熔化黄金。如果黄金不太纯的话,加热前后色泽可能不太一样,专业人士可以观察出来。另外,有一些高温下易反应或者易挥发的杂质——比如油脂之类的,在这一步也会被除去。
  3. 再进行一次称重。这一次的质量可能会比第一次称重的略低,但是不会相差太多。

具体的可以见下面这位珠宝店老板的视频介绍。

下面我再来谈谈这位小编报道中所犯的科学性错误。

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融化:特指H2O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也就是冰(霜、雪)融化成水。

溶解:是指溶质与另一种物质(溶剂)形成均一分散介质的过程。比如食盐溶解于水。

所以请小编告诉我一下,这篇报道中用到了融掉溶解来描述交易的过程,可以告诉我到底是熔化还是溶解吗?


最后来谈谈可能有那些步骤出了问题。

  1. 手镯网店卖家;
  2. 手镯买家,也就是该重庆女子;
  3. 黄金回收商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一次称重被跳过了,那么大概率是黄金回收商家故意利用对方不懂跳过的,所以我觉得3的可能性最大。那么黄金回收商家可能在哪些步骤故意坑人呢?

1. 提出要用液体对黄金进行清洗。这里一定要慎重了!感谢评论区的朋友指正,我上网查询了资料后发现清洗是用的盐酸,目的是除去一些其他金属杂质,而金不会与盐酸反应。这一步如果是黑心商家的话,就会用能溶解金的溶液来洗,比如王水,或者硫脲溶液。这样清洗了之后,就会有一部分金溶解在了该溶液中,从而导致黄金称重时明显变轻。二战期间,为了防止诺贝尔奖金牌被纳粹拿走,玻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就用王水将金牌溶解了,从而躲过了纳粹的搜查;二战结束后又提取出来重铸了金牌。

——那么如何鉴别呢?首先,这个步骤能免除就免除;如果店家坚决不给免除的话,鉴于硫脲溶解黄金很慢,多半是用王水来行骗的。王水中除了浓盐酸外还有浓硝酸。浓盐酸的腐蚀性其实一般,就算不小心滴到皮肤上了只要马上用水清洗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王水的腐蚀性很强,一旦滴到皮肤上那个区域马上就黄了。另外王水可能会冒黄色的雾,也可能会略带黄色。

2. 在验纯并破坏首饰结构那一步,可能偷偷藏下了部分黄金。

3. 商家的称就不准。

最后的最后,最重要的解决方式还是,请选择正规的商家进行交易,切勿贪图小便宜/方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