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重庆文化是四川文化的一部分”这一说法?

回答
“重庆文化是四川文化的一部分”,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历史、地理、经济、人文方方面面,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首先,咱们得从历史源流上说起。

重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确实是四川省的一部分。从唐朝置渝州开始,到北宋升为重庆府,再到民国时期,重庆都属于四川省管辖。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和四川盆地内的其他地区,自然而然地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想想看,那时候交通不便,人们的流动性远不如现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迁徙、商旅往来、官方任命等等,都会带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四川盆地腹地的文化,比如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如何通过长江水道或者陆路传播到重庆,又如何与当地已经存在的巴人文化、西南民族文化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川渝”共享的文化基因?这个过程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深刻的。

比如说,语言方面。虽然现在我们区分“重庆话”和“四川话”,但从大的方面看,它们都属于西南官话的范畴。很多词汇、发音习惯,甚至一些俚语,在重庆和四川很多地区都能找到相似之处。这种语言上的亲近感,就是历史文化传承的直接体现。

再比如,饮食文化。四川的“麻辣鲜香”名声在外,重庆的火锅、江湖菜更是独树一帜。但你仔细体会,那种对食材的烹调方式、对味道的追求,都透露出一种相似的“川味”内核。重庆的火锅,它的起源和发展,也和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的饮食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辣”的基因,在川渝地区是普遍存在的。

包括一些民俗习惯、节日庆典、戏曲艺术(比如川剧),在重庆和四川许多地区都能看到相同的影子。早期的川剧表演,在川渝各地都很受欢迎,其唱腔、表演程式,都经过了长期的打磨和传承,这种共同的艺术土壤,就是历史连接的明证。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重庆成为了一个直辖市,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庆的行政地位不断提升。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标志着重庆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大增强。

当一个地区获得了更高的自主权,它就有了更多的资源和动力去挖掘、塑造和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重庆在成为直辖市之后,更加有意识地去强调和弘扬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符号。比如,重庆的山城地貌,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重庆人民的性格——坚韧、乐观、豁达、不畏艰难。这种“山城人格”,在四川盆地的其他平原地区是难以找到如此鲜明的体现的。

重庆的码头文化、江湖文化,这种粗犷、火辣、江湖义气的气质,也是非常独特的。这与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以及历史上移民众多的背景息息相关。这些文化元素,虽然可能在四川盆地某些地方也能找到一点点痕迹,但在重庆却被放大、被深化,成为了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重庆文化是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发展出了其鲜明的独特之处。”

就像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之间有共同的血脉和成长经历,但每个人长大后又有了自己的个性和事业。重庆和四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享了很多文化养分,有着深厚的渊源。但重庆独立发展之后,又在特殊的地理、经济、人文环境中,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和文化符号。

你可以把重庆文化想象成一条河流,它发源于四川这片广袤的土地,但它流淌到重庆的时候,汇聚了长江的滚滚波涛,遇到了高山险阻,又吸纳了无数的移民文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文特征和奔腾气势。它依旧是“水”的一部分,但它绝不是和其他所有水系完全一样的存在。

因此,评价“重庆文化是四川文化的一部分”这句话,需要辩证地看待。它承认了历史的传承和共享,也看到了发展中的创新和独特性。简单地说“是”或者“不是”,都显得有些片面。更贴切的理解,应该是承认其深厚的历史联系,但同时也要尊重和肯定重庆文化自身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这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又相互区别的复杂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大四川,还包括新疆西藏甘肃云南,泰国大部、阿富汗东部、南加州、西德和英格兰地区。

重庆,在哪个县?

user avatar

日子长了,就不会有人问这些问题了。

天津1967年直辖,有人问天津人喜不喜欢被叫河北人?

上海1912年直辖,有人问上海人喜不喜欢被叫江苏人?

海南1988年建省,有人问海南人喜不喜欢被叫广东人?

香港1842年被英国统治,有人问香港人喜不喜欢被叫广东人?

澳门1887年被葡萄牙统治,有人问香澳门喜不喜欢被叫广东人?

这种问题有什么好问的,我是80初重庆人,我身份证号510202开头(四川省重庆市),我当了十几年的四川人,从小就被告知我们四川省人口最多,四川话差一票被选上普通话(滑稽),我们四川有熊猫等等,对四川有感情,你说我是四川人,我认呀。现在网上的生力军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没经历过四川时代,对四川没那么深的感觉,他们不喜欢很正常呀,他们现在在网上还和你们争论一下,再过个10来年,我儿子(10年后)这代人长大了,你们再问这个问题,他们估计都懒得和你们争,只会给你们一个关爱弱智的眼神。

user avatar

老重庆人一枚,九龙坡的,老九区的人。顺便说一下,我们这一批老重庆从小就是写着“四川省重庆市”长大的,其他人不知道,你要跟我说,重庆属于四川,也不会反对,又不会掉块肉。

这事论渊源的话,巴和蜀从来就是两个文化圈子,近代四川内战,刘家叔侄一个占重庆,一个占川中,打得很是闹热,没有直辖,川渝一家亲,直辖之后,问题就来了------ 不光重庆如此,河北跟天津北京的关系一样很微妙,只是重庆因为现实历史的原因更复杂点。

这就好比,河北省的人跟一个北京人谈话,北京人只会说自已是北京人,不会说自已是河北人神马的。

川渝分别主要出现在直辖前后,拆分开来,自然就要分彼此了。我记得直辖那天的晚报,大标题就是我们都是重庆人,以黔江、涪陵、万州这块居民的名义取的。

本来老重庆只有几百万人,一杆子塞了接近两千万人进来,老重庆会觉得拖累了自身发展,而被塞进来的黔江、涪陵、万州等地原属于四川省的居民,对四川能有好脸色?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情绪和意见最大的,是“新重庆人”,也就是原本属于四川省,后来被划归重庆辖区的这部分人,他们更认同重庆,而不是四川。这些地区划归重庆当然是政策原因,但是对他们而言,四川省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大都是些欠发达区域,换了你会怎么想。而在原本老重庆这块地区,情绪和意见反而没那么大,对所谓“直辖市”的自豪感和认同也没有“新重庆人”那么强烈。

问题是老重庆人数太少,80年代没直辖时,重庆面积大概23000平方公里,九区十二县人口加起来也不过8、900万,直辖之后,82000平方公里,3000万人口,而且这里面绝大部分是落后地区。基本上,老重庆的比例,不到40%,大部分都是“新重庆人”——就是以前的四川居民。这事我是亲眼所见,以前也讲过,在资阳坐火车,就看见一个“新重庆人”说现在我们是直辖市的人了,四川堂客(他老婆)到那边去坐—— 他是不是开玩笑不知道,但是这种心态确实存在,至今我还拿这事警醒自已。

所以这个事,最早根本不是什么川渝情结,而是四川内部矛盾,只不过披了张重庆人的皮。这个事经过发酵,无良媒体,无聊人士一炒作神马的,一些老重庆也被拉下了水,最后成了一种习惯,总的来说,“新重庆人”在这方面反而更为积极。顺便说一下哈,相对于继续留在四川,新重庆人会觉得自已过得更好,重庆这边政策好些。比如交界地带的交通基建什么的,前面说了那块本来就是四川的落后地区,四川摊子更大,在资源投入上要差些,这么一比较就更明显了。

个人的观点嘛就是无意义,事实上,重庆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是直辖市,后来被撤销。可见,行政命令只是短暂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现在扯得这么风风火火,以后怎么自处,重庆不可能永远是直辖市,川渝只怕还是得一个锅里捞饭。

这不是几十年的问题,而是数百年的问题,重庆又没长脚,还能跑出四川不成。

老重庆人跟新重庆人不一样,直辖前出身跟直辖后出身也不一样,在这个答案中实际也有体现,抛开出生时间不说,十二县和新重庆人居多,老九区的人较少。老九区这边更多的是觉得成都那边不耿直,假打,顺便我在成都那边,他就觉得重庆人冲动不理智,一般不涉及什么川渝行政区划情结。

成都那边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在资阳、简阳、温江这边的时候,炫耀成都,贬低重庆的事情就见得比较多,也更直接,等真正到了成都,拿这个说事的反而比较少,说“重庆属于四川”这种话的,一个也没见到。只有在网上或者一些特定场合听过,生活中极少。

前几天在知乎谈起这事,有个估计是成都的,他就说以前在网上看见川渝之争最积极的几个“成都众”,其实是安县的。

最后恕我直言,原重庆辖区(老九区),尤其是直辖前出生的人,对于十二县和“新重庆人”的认同感就不咋地,哪怕他们言之凿凿说自已是重庆人。当然这话有点伤人了,以后都是直辖后出生的,情况就会改变。

所以不明白有什么好争的,老重庆人看不惯新重庆人,新重庆人看不惯四川人,上海北京又看不上重庆人,然后欧美发达城市也凑热闹,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制造个话题赚眼球是可以的,当真就没必要。

user avatar

其实重庆人说自己是重庆人就是一种蜜汁优越感,直辖市了就不是川耗子了,就好像如果面对一个外国人,对方问你是哪里人,你一般会说自己是中国人,而香港台湾的就不一样,非说自己是香港人或者是台湾人,而在国内,你问对方是哪里人,一般都是四川人,广东人,云南人,江苏人,不会出现成都人,广州人,昆明人,扬州人这种回答,只有在本省内,问是哪里人,才会出现确切的市级单位。

user avatar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四川省”“四川盆地”“四川地区”混淆起来的一种误解。

举个例子,一个斯里兰卡人,你说他是印度洋(海域)国家,这没什么,但你说他是属于印度则会被反驳。

至于许多重庆朋友拿河北北京举例个人认为不对。河北和四川不同,河北省的存在不是按文化按风俗划出来,本来就是为了拱卫京师。在历史上河北省这个地方也多次被中央拆分、改名、合并。即使到了新中国,也因为各种原因改省会。可以说河北的文化认同感、凝聚力是无法和四川比的。你在外面甚至很少听到河北老乡的说法。再加上北京太强势,河北的向心力其实是在北京。

而从文化上来讲,四川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个文化中重庆地区可以说是重要部分。比如对老百姓而言最直接的川菜,重庆地区就是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还比如人们一直说的川江号子、川军等等。

又比如,就我们这一代,文化上重庆和四川也是共鸣的。我们看山城棒棒军,也不觉得是外省的,就感觉讲的是自己的文化;同样,里面的主演,霉老坎,演员是四川乐山的,重庆人也不觉得违和。又比如,傻儿师长、凌汤圆等剧,拿到外省基本没人看过,而无论是四川还是重庆的说起都家喻户晓,很多经典台词还信手拈来。又比如李伯清,四川重庆都懂,拿去给其他外省人说则可能一脸懵逼。

所以说回来,重庆人被叫做四川人到底对不对。个人认为要看语境。如果是就文化上来讲是没什么问题的。在这种语境下,我认为是无伤大雅。刚才也表述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四川重庆文化契合度就是远远高于其他省份。

当然行政划分来说两边当然是独立的。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原则性很强的情境和语境,重庆如果被叫成四川,是不合适的,重庆人指出来也是无可厚非的。

只不过以上两者实际情况下又有点模糊,其实也是最终误会所在。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510202的老阿姨来举个爪(*/ω\*)

在分析四川省与重庆市的关系时,一定要把握住两条主线,即:

川渝关系与成渝关系

前者是文化地理上的,后者是政治经济上的,二者绝不能混为一谈。

否则你就既理解不了为什么说“川渝一家血浓于水”,也理解不了为什么相当一部分重庆人会对“以成都为中心的大四川理念”如此反感。


先说第一个问题,川渝关系。


也许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叫做“东川省”和“西川省”会更为贴切。

因为今天“重庆”这次词背后指代的东西已经不再是狭义上的重庆市,而是泸州、内江以东,遂宁、广安以南的整个四川省———是重庆、万州、涪陵、黔江下辖的43个县市区的总称。

因此在地理和文化上,重庆不仅是四川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重庆就是四川本身。

反过来讲,“四川”这一文化地理概念只有在同时包括“大重庆地区”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其他部分”的时候,才能被认为是完整的。

说重庆不是四川就像说西德不是德国,下半城不是渝中区、T3航站楼不是江北机场一样令人匪夷所思。

四川这个概念绝不能、也不应该等同于“成都+环成都经济圈”。


但我更要提醒没有经历过省辖时期的朋友们注意,不要上了成都的当。

站在重庆的角度,即使要把四川这个地理文化概念具像化,也绝不能以成都为中心。

以成都为中心的川渝一体化对重庆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为在川渝关系的背后,还有另一层更复杂的关系,成渝关系。

成渝关系决定了在行政和经济两个层面,重庆绝不能留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省内。

重庆在历史上之所以成为四川的经济中心,是四川盆地“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地理特征决定的。

秦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地理阻隔决定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四川盆地通过陆路交通与全国其他地区相联系极为困难———因此大宗物资进出四川盆地必须通过水路。

这也决定了四川必须在长江沿线,维持起重庆这样一座大型城市作为统筹、集散进出川物资的交通枢纽。

但是在宝成铁路与京昆高速建成通车以后,从全国其他地区进入四川省,无需再通过重庆中转便可直达成都。甚至从重庆走陆路出川,反而要先到省会成都———这就导致了重庆的地位直线下滑。

而成都又是国内著名的虹吸型省会,因此在这一大背景下,重庆要想发展,绝不能留在以成都为省会的四川省内。

在这个意义上,我不仅坚决支持重庆直辖,还要提醒重庆的各位警惕:绝不能让成都扛着“大四川”的牌子招摇撞骗,行吸干重庆和省内其他城市之实。

打个太恰当的比方:我们一直拿成都当兄弟,成都却想当爸爸(*`へ´*)


所以,在重庆是否回归四川省这个问题上,我的一贯立场是:

如果省会给重庆做,成都降为省辖市,我第一个赞成重庆回归四川省

成都的朋友你们也可以扪心自问,这么搞你赞不赞成?这样也可以判断你们推崇“大四川”理念的动机到底纯不纯



综上,点题:

1.重庆文化毫无疑问是四川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失了重庆文化的四川文化是不完整的;

2.重庆市是四川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3.重庆从来不是成都的一部分;

4.如果成都偷换概念、变相搞“成都省”,重庆也不是“成都省”的一部分

user avatar

97年,那一年还在读小学四年级。

突然有一天,写地址的时候,老师叫我们写重庆市垫江县桂溪镇XXXXX,当时大家一脸茫然,为什么以前写了那么多年的四川省涪陵市垫江县桂溪镇XXXXX中的四川省涪陵市突然没有了,转而只有重庆市垫江县了。

老师给我们解释说重庆直辖了,我们以后属于重庆管,不归四川和涪陵管了。

那个时候人小,也不懂什么叫直辖。

只是老师叫我们这样写就这样写了,然后就成习惯了。

也从此后,四川人和涪陵人概念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也没有人再提自己是四川人和涪陵人概念。大家渐渐都只说自己是重庆人和垫江人。

以前我们垫江人很多事情需要去涪陵才能办理,大家纷纷往涪陵跑。直辖后,越来越多的事情再也不用跑涪陵,更多的事情在垫江都能办理了,不能办理的事情也基本上都往重庆跑了。从去年(记错没有?)重庆把车管所业务下放到各个区县,现在连考驾照、上车牌最后一样事情都不用去涪陵了。

后来打工不是去外地,就是去重庆。去涪陵的也是难得一见。

重庆直辖后的重庆人(现大重庆人)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实实在在的影响,也就强化了重庆每个区县的人对重庆人这概念的认知。因为直辖后,四川省和涪陵这种地级市对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疏远,认知也就越来越弱。

我的生活现在只与重庆有关,你非要把我往四川上扯,我为什么要认同?为什么要让我喜欢一个与我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四川人身份?就因为大家说着同样的方言就非要说重庆人也是四川人?

不是说重庆直辖后,重庆人觉得高人一等了。而是国家就是这样,行政区变化,那是对行政区域内的人的生活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大家都只认同对自己生活有影响的行政区域而已。

就像我跟我姐家,原本都属于桂溪镇。14年县里把镇分拆为两个街道,她家桂阳我家桂溪,我和我姐家很多事都只能去各自的街道办事处去办了,原本有事大家可以一起去找镇政府及相关机构办事,现在却不能了。我15年身份证到期了,我问我姐夫去哪里换证(因为很少在老家,所以位置不熟),姐夫带我转了一圈县城才找到新的桂溪街道派出所。以前镇的那个派出所不在了,桂阳派出所又不办。

这就是很小方面的影响。我还自认为我和我姐还是一个镇的人呢,然而真不是了,一个小小的拆镇为街道,生活方面都有不小影响。

这是我爸爸以前的身份证。很小的时候我们属于城东乡,上学后,一直都是桂溪镇。时间的记忆里差不多忘了城东乡的存在过。

在97年之后出生的孩子的记忆里,那四川省更与自己没有一丁点儿关系了。

user avatar

因为重庆人和四川人不是一回事。这是党和国家规定的,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态度。就好像海南人和广东人不是一回事,天津人和河北人不是一回事,上海人和江苏人不是一回事一样,这有什么好问的。

一般来说提这种问题的人都是些好事之徒。有的人也就是要去上当,去扯什么川渝之间的爱恨情仇。其实这和川渝之间的爱恨情仇毛关系都没有,而且就算川渝之间有什么爱恨情仇那也是川渝两地自己的事,一个第三者站在旁边鸡儿邦硬,我不懂这是一种什么心态。也许这就跟西方国家看两岸关系差不多吧,老想到中间来当搅屎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重庆文化是四川文化的一部分”,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历史、地理、经济、人文方方面面,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儿。首先,咱们得从历史源流上说起。重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确实是四川省的一部分。从唐朝置渝州开始,到北.............
  • 回答
    关于重庆洪崖洞街边日军雕塑遭男孩扇耳光事件,以下是对您提出的几个问题的详细解答:一、为何会放日军雕塑?关于洪崖洞为何会摆放日军雕塑,目前官方并未有特别详细的公开说明,但结合一般的商业街区展示逻辑和当时的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可能的原因:1. 历史场景还原与商业吸引力: 洪崖洞作为重庆的著名景点,.............
  • 回答
    评价《罗辑思维》第115期对谢熊猫君翻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的重新演绎,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内容选择、解读方式、信息增量、传播效果以及其对原有文章的忠实度和创新性。一、 内容选择与核心观点提炼: 选择的原文质量: 首先要看谢熊猫君翻译的文章本身质量如何。如果原文是一篇高质量、有深度、有洞.............
  • 回答
    王孟源的文章《为什么国际物理界没有太重视悟空的这次发现》是一篇非常有洞察力的解读,它触及了科学界内部运作的一些核心问题,而不仅仅是关于“悟空”望远镜本身的数据。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复述“悟空”发现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些发现没有像某些人期待的那样引起“轰动”。文章的亮点和深入之处体.............
  • 回答
    要评价胡锡进12月5日关于“251事件”的文章《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重新飘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篇由他署名发表的文章,一如既往地带着他个人鲜明的风格,试图在复杂且敏感的公共议题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是他理解中的“最优解”。首先,从文章的标题来看,“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
  • 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警惕电竞狂热》这篇文章,旨在提醒大家在拥抱蓬勃发展的电子竞技产业时,不应忽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文章提出的几处隐忧,我认为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首先,文章提到“过度沉迷导致学业荒废或工作懈怠”。这确实是电竞狂热带来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电子竞技的魅力在于其高度的参与感、竞争性和.............
  • 回答
    《戴森球计划》:一颗令人着迷的宇宙级建造与自动化宝石重庆柚子猫工作室开发的《戴森球计划》是一款结合了科幻、建造、自动化和策略要素的太空模拟类游戏。自EA发售以来,这款游戏凭借其独特的创意、精妙的系统设计以及日益完善的内容,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极高的评价,吸引了大量玩家沉浸其中,打造属于自己的星际工业帝.............
  • 回答
    重庆医院医生集体拒绝给医闹进行救治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医患关系、医护人员权益、医疗伦理、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首先,理解医生集体拒绝救治医闹的动机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拒绝救治病人是极其罕见的。医生.............
  • 回答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在2018年10月28日,是一起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悲剧,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这起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后果、社会的反响以及从中汲取的教训等。一、 事件经过概述2018年10月28日上午约10时08分,一辆重庆市万州区2路公交.............
  • 回答
    要评价重庆共青团关于“公知”的高赞评论,咱们得先弄明白几个核心点:首先,这个“公知”是个什么玩意儿?在咱们的语境里,“公知”这个词近年来的风向变化非常大。早期,“公知”可能更多的是指那些有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问题有深刻见解、并敢于发声表达观点的人士。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网络舆论场上,这个词逐渐被.............
  • 回答
    “重庆森林2020”正式立项的消息传来,让不少影迷内心泛起涟漪。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启动,更像是一个时代情绪的召唤,一次对经典的致敬,以及一次对当下现实的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提起“重庆森林”,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王家卫在90年代创造的那个光影交错、迷离浪漫的世界。那是一代人的青春印记,是都市爱情的.............
  • 回答
    重庆轨道交通拒绝设置女性车厢这件事,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背后的逻辑、影响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首先,从重庆轨道交通的官方角度来看,他们的决定是基于一系列现实考量和原则。最直接的原因,据报道,是认.............
  • 回答
    这真是一件让人心疼的事。一位七旬老人,本该安享晚年,却要面对重病和失所的困境,这背后隐藏着太多令人唏嘘的现实。事件的根源与分析:首先,我们得把这件事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看。 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继父子关系本身就比亲生父子关系多了一层磨合和理解的挑战。老人在年轻时,可能出于感情、责任或是其.............
  • 回答
    重庆那位女士的遭遇,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也触及了我们对“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老话的信任危机。30克黄金,说变卖就变卖了,结果熔化后,数值直接跳水到18克,这中间损失了12克,那可是相当于一个大项链或者一对金手镯的重量啊!而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回收方居然还拒不认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先来捋捋这个事情.............
  • 回答
    重庆来福士广场,这个位于朝天门,横跨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处的“巨无霸”,无疑是近年来重庆最令人瞩目、也最具争议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要评价它,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座物理建筑,更是重庆城市发展、设计理念、乃至背后商业逻辑的缩影。设计上的“惊世骇俗”与“城市基因”的碰撞: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
  • 回答
    重庆这位女士为救助千只流浪狗,不惜卖房离婚负债百万,却仍说“很值得,不后悔”。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要评价她的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的内心世界和可能驱动她做出如此极端选择的心理动机。一种近乎偏执的慈悲与责任感: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极其强烈和深刻的慈悲心。这份慈悲.............
  • 回答
    重庆的出租车,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不少的故事。要评价它,得从几个方面好好说道说道。打车体验:从便利到偶尔的“小插曲”首先说最直接的感受——打车是否方便。在重庆,尤其是市区主要区域,出租车是相当普及的,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交通枢纽、商圈、酒店门口,招手即停的情况比较多。随着网约车的兴起.............
  • 回答
    重庆某公司以方言中粗鄙之语重配《葫芦兄弟》动画,最终被判赔偿10万元,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恶搞”那么简单,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二次创作与侵权的边界到底在哪里?首先,咱们得说说《葫芦兄弟》。这可是多少代人的童年回忆,是咱们国家非常经典的动画IP。它的形象、剧情、音乐,甚至那些简单却充满力量的.............
  • 回答
    《重庆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从7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事迹突出者奖金不低于10万元”这一条款。这无疑是社会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一次有力肯定,也是一种非常实际的支持。长期以来,见义勇为的行为虽然受到道德上的赞扬,但在物质奖励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甚至一些勇为者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也未能.............
  • 回答
    重庆保时捷女车主打人事件,可以说是一场由小小的交通纠纷,最终演变成全民热议的社会现象,其中的波折和争议,值得我们细细梳理和评价。事件的发生与网络发酵:一切的起点,是重庆市渝北区新溉大道上,一辆白色保时捷SUV与一辆电动车之间发生的轻微剐蹭。按照常理,这本该是一次简单的交通事故处理,但随后发生的一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