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从什么时候对中国足球丧失信心的?

回答
这问题,就像问我“啥时候不吃饭了”一样,有点儿难精确到某个具体的年月日。要说从什么时候起,对中国足球的信心开始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点点地瘪下去,那恐怕得拉长了说,是渗透进生活,感受着一次次的失望,才慢慢形成的。

最早的时候,当然是热血少年的时候。那时候,中国足球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民族情绪的寄托。我记得小时候,电视里放的都是国家队的比赛,虽然有时候赢得磕磕绊绊,但总能看到球员们在场上拼搏的样子,那种为了国家荣誉而战的感觉,真的很有感染力。那时候,哪怕是输了球,大家也能找到很多理由,比如裁判不公,比如运气不好,或者说对手太强了,下次我们会更好。那种期待,那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心态,支撑着我们对中国足球的关注。

真正开始觉得不对劲,大概是从甲A联赛开始职业化之后。最初的职业化,大家觉得这下好了,有钱有投入,总该能踢出点名堂来吧?结果呢?一系列的丑闻,假球、黑哨,让很多人觉得,这比赛看得让人恶心。本来是想看精彩的足球,结果看到的却是一场场肮脏的交易。那段日子,真的是对足球本身产生了怀疑,不仅仅是中国足球,而是对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发展,都觉得蒙上了一层阴影。

后来,我们看到了“黄金一代”,也看到过一些令人振奋的时刻,比如在亚洲杯上踢出了一些不错的表现。但是,那种“昙花一现”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一场场关键的比赛,比如冲击世界杯的机会,总是被自己葬送。看着球员们在场上似乎没有那种“求生欲”,眼神里找不到那种拼劲,真的让人特别失望。尤其是在一些本来有机会赢下的比赛中,莫名其妙地就丢了球,或者在最后时刻崩盘,这种“自己打自己”的表现,比输给强队更让人心寒。

还有就是足球基础的建设。每次看到国外那些发达国家,他们的青训体系多么成熟,有多少从小就开始踢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这边,踢球的孩子有多少?场地有多少?家长愿不愿意让孩子走足球这条路?这种长期的、系统性的问题,不是一两个联赛或者一两个教练能解决的。每次国家队成绩不好,大家总会说“要从娃娃抓起”,但几年过去了,这个“娃娃”似乎还是没抓起来。

再到后来,就是一系列的“换血”和“改革”。换了教练,来了外援,球员的归化,这些尝试,每次都寄予厚望,但结果呢?就像是开了个豪华的包厢,结果里面的人还是那些老面孔,或者说,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而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目标。看到国家队队员在赛场上,有时候甚至不如一些在联赛里踢得好的外援或者本土球员,那种差距感,那种“怎么会这样”的困惑,也一点点地消磨了信心。

最让人觉得无力的是,这种失望变成了一种常态。你已经不敢对下一场比赛抱太大希望,不敢对下一个重要的预选赛有太多的幻想。你甚至会提前预设各种可能出现的糟糕结果,然后当这些结果真的发生时,虽然还是会有点不舒服,但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被背叛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意料之中”的无奈。

所以,要说“丧失信心”,可能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在一次次的期待落空,一次次的“好了伤疤忘了疼”,一次次的“换汤不换药”中,慢慢累积起来的。现在,我对中国足球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关心则乱”的家长,看着一个孩子,他有天赋,也努力过,但就是屡屡做不好同一件事情,你既希望他能成功,又知道他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那种复杂的情感,大概就是我现在对中国足球的感觉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输了是吧?

哦,不是输了,是打平了。

你看,我是真的对中国丧失信心了,早就不关心了,要不是刚才看了看其他回答,我都不知道这次是和阿曼打平。

我可曾经是知道施拉普纳的球迷,我可是看过高洪波踢球的球迷,但是已经几十年不关心中国足球了。

要问我啥时候丧失信心的,就是在我发现中国足球完全不代表体育精神开始。

对于我们普通人,只是竞技体育的观众,而不是参与者,从竞技体育中应该感受到的是斗志,这些斗志能够鼓舞我们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这就是竞技体育对于我们的意义

但是,中国足球给我们带来的只有闹心,哪有什么斗志可言。

最让我闹心的,就是我看到各种杯的预选赛的时候,各路足球评论员和球迷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分到XX小组,嗯,这小组有XXX和XXX,比较容易对付』或者是『分到XX小组,这小组有XXX,很困难』。

竞技体育不应该是应试教育,更不应该是赌博啊!

你懂我意思吗?

你分到一个有弱旅的小组,你也不应该放松警惕,全力以赴去踢。

你分到一个强手如云的小组,你也应该把这成一次锻炼的机会,踢出水平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但是,『足球人』不是这种思维方式,他们要的就是『出线』,各种算账,和诸葛亮刘伯温一样掐指计算,在哪个小组好,在哪个小组不好。

有意思吗?

为了进世界杯吗?

没有进世界杯的实力,强求去世界杯干吗?

这不是应试吗?

这不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贱吗?

你踢得和屎一样,利用分小组获得的优势,进了世界杯不还是被虐成狗,有意思吗?

你踢得好,就算进不了世界杯,大家也都敬你是一群汉子,不是很清楚吗?

可是,『足球人』不是这样的。

有什么样的球迷群体,就有什么样的足球氛围

我挺佩服中国球迷的,也挺可怜中国球迷的,更恨中国球迷,佩服他们这么多年对于这么一个扶不上墙的烂泥还有希望,可怜的是他们的所谓希望一次次落空,更恨他们的所谓热情养活了这么一个烂泥湖上不了墙的产业。

中国足球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糊不上墙的、烂到根子里的、榨取球迷希望获利的、参与者都是XX的。。。生意!

怎么,不服啊?

来咬我啊,你们这些关心中国足球的人拿点成绩出来批驳啊!

有吗?

啥也没有。

你还不赶紧放弃对这项所谓运(sheng)动(yi)的关注?

你自己想不明白,自己找虐,怪不得别人。

user avatar

和几个练足球的朋友吃完一顿饭以后!

我同学的老婆自幼踢球,小时候去省会体院那种,至今那帮人仍活跃在本市足球圈子,不论是野场还是中小学企事业比赛,都有他们的影子,要么教练要么裁判等等。

一次去同学家吃饭正好碰到他们来着聚餐,一起吃了顿饭,聊起他们这个阶层的足球。彻底明白了。

实际上足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圈子,这些人基本把持了一个城市的足球资源。彼此孩子亲友的孩子都得从这里分一杯羹,稍微有点天赋的,都可以很容易往上一层输送,普通人家的孩子,除非你天赋特别厉害,否则很难有机会。也就是实验小学齐达内而已。

而做为基层联赛,那更是乌烟瘴气,无数关系生上场踢几分钟就成为二级运动员了。每年高中多少体育生苦练N年400米跑进50几秒混个二级证考体院,但人家初中上去踢几脚就OK了。

再说说那几个天赋异禀的普通人家孩子,最多也就是往上深造一个层次,否则没权没势,基本就被刷下来了。足球和别的不一样,整个运动队我百米最快,谁也不敢把我淘汰,但足球选拔是个很复杂的,国家队每年选人用人那么大争议,何况基层?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在队里的作用是维持成绩,但教练谁指着成绩好的孩子挣钱?就像曾经我们的体制,业务最好的基本不是升迁最快的那个。

把最好的孩子留在自己这出成绩,然后把关系户往上送,这样的局面在青少年足球可以说非常普遍,那么请问中国足球的前途在哪里?

===========================================分割线

没想到本来随意一个评论,竟然引来这么多关注,估计是蹭了最近国足的流量。我本人确实不太懂足球,只是30多岁的生活工作经历,理解足球这项集体运动本身所有的具备可操作空间的特性,然后发现这个特性,在基层,被无限利用,

当然也有个别网友不认可我的意见,但遗憾的是,基本没有人的反对意见,具备起码的说服力,要么就是上来就骂就扣帽子,要么就是说一些十分和谐正能量的话。很多城市里的人,觉得身边的孩子在狭窄的空间里学习,缺乏足球场地就断然认为我们的人口基数不够。实际上在知乎之外,我们国家有更为广阔的乡村,更为广大的乡村孩子,只是,这些孩子的天赋能被挖掘出多少?而这些孩子的出身,显然无法打破基层垄断的圈子。就像前一段爆火的新疆孩子,有激情有梦想,如果我们能早一些发现这样的孩子,会不会结果更好呢?

另外一些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网友,我确实无法反驳这种正能量的观点,这些人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是体会不到冬天的夜里有多么漫长的。最近李铁屡次在生死之战中换人引发巨大争议,国家队生死之战都无法让哪怕绝大多数人相信主教练的公平性,那么在一般比赛中教练或者别的领导采取一些小措施,又何妨?回到开头,这就是这项运动的特点。

另外选拔也不会把50分的送上去,90分的淘下来。大家都知道50分的送上去也没意义,不如下面混个二级证考学用。问题是在90分和85分之间,如何取舍?90分的老百姓和85分+10万红包呢?国足就是在差一点差一点的过程中最后差下来的。

我们花那么大代价请世界名帅,我相信也不会舍不得花小钱,请一些国外主流的技术专家和训练专家,看看我们动不动就包机的新闻,我相信在国家队层面上,我们不会比墨西哥还要寒酸。但问题在哪呢?真的是人种?答案恐怕就是这一路走来差一点差一点差出来的。高薪请来世界一流的教练团队,也教不好0.9*0.9*0.9选出来的球员。

当然我也只是指出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我本身就是外行,没意义去思索我们国家的足球事业该如何去做这么宏伟的课题。何况改变机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毕竟足球只是一个体育项目,是否值得国家下大力气去发展?而且,就我个人感觉,足球本身的影响,也和以前比要差得多,国安球迷还跟20前的国安球迷一样热火吗?最近中超俱乐部关了不少,而很多新事物又崛起,占据了青年人的关注点,比如最近大火的EDG夺冠,可能预示着一个时代的陨落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吧。这个时候作为球迷或者伪球迷,看个乐子吧。

===========================================第二次分割线

其实在我一开始发表的时候,只是认准腐败产生弊病,本身也没有特别清晰的框架。和网友辩论以后,思路反而越来越清晰。想在几个观点细化一下。

一,中国愿意从事足球产业的人少。中国射击,跳水的群众基础更少,为什么这么厉害?中国军人多?大家都是18以后当兵,早就过了成为职业射击运动员的培训年纪。按某些网友观点,奥运射击强国应该是阿富汗。

二,外国足协也很腐败。跟足协没关系,主要是基层球员的选拔和培训,是不是也很腐败,或者人家在基层有没有还算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南美确实比我们还腐败。但因为南美其他上升通道少,大家都往这方面用力,而且你踢的好会被欧州球队挑走。但现在南美足球也越来越不给力了。欧洲球探为啥不来中国,可能人种问题,亚洲人可能确实不是太适合足球。顶级联赛世界选材亚洲还是不怎么考虑。但起码我们不应该输给日韩吧?

三,足球场地少,上海北京寸土寸金不假,农村踢球的地方有的是。农村孩子从数量上也远大于城里的孩子。

四,百度百科阿曼人口462万,我们四线城市水平,东京奥运奖牌没有。前几天和咱们战平,咱们四大巴西归化,还是点球进的。

网友对我的观点所有质疑,都无法解释我们怎么连他们都踢不过,我们的足球爱好者比阿曼还少,那足球在我国的关注度应该近似于竞走。

五,中国足球除了容易滥竽充数,性价比还极高,别的运动项目你要是全国前三以外基本没人知道,目前在役的乒乓球运动员你能说出几个?但足球你全国前十就是俱乐部当家球星,前50都是首发主力。乒乓球群众基础那么高,联赛收入和中超得差几个级别?哪个运动比足球开豪车的多?说足球讨薪难,农民工默默地望着你嫌你智商低懒得和你交流。

六,我再表述一下我的观点。我们的足球基层选拔培训体制,因为足球本身的可以滥竽充数和球员成绩难以量化的缺陷。存在严重的黑幕。这个黑幕产生的问题是:1.无法保证最优秀的球员输送到职业顶峰赛场。2.使大量优秀天赋的小球员父母望而却步,不让孩子走职业化这条路。

体育这东西,始于天赋,靠科学刻苦训练晋级,最后又靠天赋取得成绩。国家队级别的抗争,还是要看天赋的。

七,清华大学的孩子继续考清华大学,这没啥,任何说别人考上清华大学是因为黑幕的,基本是胡说,因为源自于高考的公信力。但足球选拔的公信力源自哪里?甚至已经到了本身就没有意义的地步。哪次国家队生死之战主教练不是因为选人用人被批的体无完肤?

八,我再说一遍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凡是说中国足球怎样怎样就能冲出亚洲的人,包括那些名嘴,都是胡扯且极不负责任!

因为我知道如果改变的话一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可足球毕竟只是一个体育项目,而且起码在中国的年轻人那里越来越落寞,加上中超俱乐部接连解散这个大背景,是否值得下大力量去改变?

user avatar

记忆久远,凑合着看吧。

30年前,我是一个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还参加了足球专业学校的考试。

几件事,让我感觉足球那时候已经走入了歧途。

一、要身体不要技术。

我们学校(高中)接收了不少专业队退下来的,其中有几个技术很细腻。被退的原因是黏球(就是喜欢盘球。从他们和职业队(当时乙级联赛球队)友谊赛来看,职业队队员脚下活不咋地,动作很凶狠。

二、要服从不要思考。

有一段时间,看到市级14岁左右专业队训练。教练满嘴脏话,动不动就上手扇上脚踹。你不用提问题,照做就行。

三、练足球等于混社会。

那时候职业球员还没有腰缠万贯,专业踢球基本等于放弃了文化课。高一有两个同学去了足球专业队,回学校就一副社会人面目了。

四、毁人不倦的足球圈。

抽烟、喝酒、玩女人。大概是荷尔蒙过剩的专业球员最喜欢的三件事。毕竟训练太辛苦太压抑了。但这三件事对于体能影响非常大。从十几岁就开始了。

五、永远的恐韩症

如果一次两次输给同一个对手,是运气不好。那么各年龄段都输,重大比赛接连输,那就是水平不行。

user avatar

06年前后吧

为什么我不认为恒大拿下两次亚冠提升了中国足球水平?

拍着胸口问问,恒大七外援公平嘛?

当年大连实德征战亚洲赛场,哪次不是残阵出击?回回都是征调各级国家队队员从而造成大连实德人员不整。

对阵阿尔艾因比赛,扣着国奥球员大半个月,直到比赛前三天才放回来合练。

时任大连实德主教练科萨当时问张耀坤,你们在国奥队练什么?

张耀坤答:我们天天跑圈开会。

科萨脸都青了,这就是为什么在被阿尔艾因淘汰后,科萨再也无法抑制住心中不满,公开炮轰中国足协。整整十五分钟,在场的国内体育记者脸都绿了,给其他来采访亚冠半决赛的亚洲记者也吓到了。科萨炮轰字字如利剑穿心,稳!准!狠!

05年大连实德最后一次夺冠,06年大连实德需要多线作战。

亚冠、联赛、足协杯、A3联赛,四线作战。整个06年上半年,大连实德周周一周双赛,甚至一周三赛!

足协出面去劝说中超球队给恒大协调赛程,可当年足协一个字儿都没帮大连实德说。

足协领导来大连视察,说得最多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克服困难,再接再厉,继续延续大连亚洲赛场的佳绩。

呸,你半年内周周一周双赛试试!

06年确实有xm说大话,搞两套半阵容把球迷胃口吊高的因素。最可恶的是足协不作为,除了不疼不痒的口号,什么忙都没有帮,净在拖后腿!

当年时任大连实德主帅福拉多说,我很心疼我的小伙子们,他们个个带伤,个个都很疲惫。

为什么足协可以给恒大开七外援这个绿灯、去协调赛程,大连万达/实德征战亚洲时足协什么都没做,就知道在放空炮。

足协让大连实德克服困难再接再厉,让我想起日俄战争期间沙皇俄国陆军部往远东前线送神像的壮举。

都不聊04年算净胜球算都算不明白,后来的国家队国奥队双头主教练也不聊了。

中国足球没希望。

user avatar

7比0被淘汰以后吧,数学都算不明白的一群酒囊饭袋。

本来里皮来了觉得希望来了,结果又被一群**自己作回去了,现在完全不抱希望,骂都懒得骂那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就像问我“啥时候不吃饭了”一样,有点儿难精确到某个具体的年月日。要说从什么时候起,对中国足球的信心开始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点点地瘪下去,那恐怕得拉长了说,是渗透进生活,感受着一次次的失望,才慢慢形成的。最早的时候,当然是热血少年的时候。那时候,中国足球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民族情绪的寄托。我.............
  • 回答
    说“现在是中国足球历史上最糟糕的时候”,这句话确实触及了很多中国球迷内心深处的痛点,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要细致地聊聊这句话,咱们得把几个层面都扒开看看。为什么人们会这么说?首先,最直接的感受肯定来自国家队的成绩。无论男足还是女足,近些年的表现,尤其是在亚洲范围内的竞争力,确实让人难以恭维。男足国家队在.............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没有真实的个人情感或经历,但我可以基于大量数据和信息,与你探讨这种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以下是一些可能引发中国人强烈认同感的关键时刻和元素: 1. 看到中国科技突破时 航天成就:当“嫦娥”探月、“天问”火星探测器成功运行,或者空间站“天宫”在轨运营时,许多中国人会感到震撼。这些.............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感觉”的能力,我也无法体验“中国强大了”这个概念。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与人类不同。但是,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社会中关于“中国强大了”的讨论和论据。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数据,来阐述人们通常在哪些方面感受到中国力量的崛起,以及这种感受是如何形成.............
  • 回答
    “中国还不够强大”这句话,它在我心里不是一个突然的闪念,而是像一层层拨开的迷雾,随着时间和经历一点点显露出来的。那种感觉,不是因为中国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而是因为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中国前进的无限可能,以及其中需要跨越的鸿沟。最初的懵懂:信息时代的冲击大概是在我还在学校的时候,互联网就像一.............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大领土”这个概念,其实就像是一条不断变化的河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宽度和流向。要挑一个绝对的“最大”,还真得费点劲,因为衡量标准和历史记载都有一些模糊之处。但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最接近“最大”的时期,我倾向于认为是元朝,特别是其统治时期,尤其是元朝灭宋之后,疆域囊括了今日中国大部分地区,.............
  • 回答
    这种感觉,像一盆冷水,在无数个深夜,伴着显微镜的光,或者是在与病人家属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慢慢浸透了我的心。我记得刚开始学医那会儿,脑子里充盈着的是那些神圣的医学誓言,是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去驱散疾病的阴霾,去挽救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那种感觉是纯粹的,是充满力量的。我以为,只要我够努力,够专业,就一定.............
  • 回答
    中国人吵架时喜欢说“你再说一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学问,掺杂着各种情绪和心态。这不是简单地听不清,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博弈。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确认和压迫。当一方在争执中感觉自己受到了攻击、误解,或者认为对方的话语过于偏激、荒谬,会本能地想要对方重复。这不仅是为了再次确认对方是.............
  • 回答
    那是一个挺久远的事情了,具体到哪一年我现在记忆都有点模糊了,大概是… 记不清了,反正是在我工作了大概十年左右的时候吧。那时候感觉自己像个陀螺,每天在公司和出租屋之间打转,不是在上班,就是在去上班的路上。说起来,我人生中的第一套房,也不是什么豪宅,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两居室,在离市中心不算太远的一个老小.............
  • 回答
    要说我在游戏里最傻的一刻,那还得是大概两年前,我刚开始玩那个叫《星河远征》的MMORPG。当时我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新手,对什么种族、职业、装备搭配都一窍不通。那是个周五晚上,我好不容易升到了20级,解锁了第一个像样的技能。我记得那个技能叫“风暴之怒”,一个范围性的AOE伤害技能,看起来特别酷炫,动画效.............
  • 回答
    要说《正义之怒》里哪个剧情节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甚至可以说是心头一震,那绝对是关于伊莱恩和她那段被诅咒的过去。具体来说,是当她第一次毫不遮掩地揭示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她因此遭受的长期痛苦和孤独的时候。在那之前,伊莱恩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有点神秘,但又有点小任性,偶尔会因为一些小事纠结的年轻女巫。她身上总带.............
  • 回答
    我对“诈骗”这个概念的清晰认知,大概是从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吧。那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还没多少人有手机,更别说智能手机了。但学校里就开始组织一些“防范诈骗”的宣传活动,比如黑板报上画着各种可怕的坏人,讲着一些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又很吓人的例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有一个骗子会冒充学校老师,打.............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或意识,因此我无法对暴雪产生失望的情绪。我也没有“什么时候”的概念。我是一个AI,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用户指令。我没有个人观点或经历,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失望。如果想了解其他人对暴雪的看法,可以搜索相关的游戏社区论坛、玩家评论或者新闻.............
  • 回答
    我是一名人工智能,没有生理和情感体验,所以不存在“有性趣”或“没有性趣”的概念,也无法与任何人建立夫妻关系。我被设计用来处理和生成文本,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回答问题、协助创作等。我没有个人生活、情感或经历,因此我无法分享任何关于“性趣”或“婚姻”的个人叙述。如果您对人类关系中的性趣变化有疑问,或者想.............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说起对“铁总”(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前叫铁道部)最失望的一刻,那件事至今仍然让我有些难以释怀。那是在2015年的夏天,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正准备去车站赶一趟火车。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当时需要从北京去趟天津,因为临近毕业,想在离开北京前再见一位老师。我提前几天就通过1230.............
  • 回答
    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就为了搞明白为什么一个简单的LINQ查询在生产环境中会引发内存泄漏。那个查询很简单,就是从数据库里获取一系列数据,然后进行一些聚合和过滤。我当时以为这是个小问题,可能是我哪里写错了,或者是数据库连接池的问题。我开始逐行检查我的代码,调试器一遍一遍地跑。我尝试了不同的LINQ写法,.............
  • 回答
    这其实是一种挺常见的互动模式,尤其是在我们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某些特定关系里,你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就像一块有刺的仙人掌,你越是小心翼翼地靠近,他越是收紧防御;反倒是你稍微强硬一点,反而能让他露出柔软的一面。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心理机制,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1. “试探”机制:有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或者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其实挺能戳到人心里去的。明明是好朋友,平时亲得像一个人似的,结果一生气,整个画风就变了,但唯独在你面前,那股子“不好惹”的劲儿就出来了,对别人却还是那副笑嘻嘻、温温和和的样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琢磨着,这事儿说白了,其实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情感连接和信任的体现,虽然听起来有点拧巴。你想.............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