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长长辈是否该常向18岁左右的家人灌输些社会的常识性(阳光或黑暗)的东西?这样教育对孩子会有何影响?

回答
家长长辈该不该向18岁左右的家人灌输社会的常识性(阳光或黑暗)的东西,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18岁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们即将步入更加广阔的社会,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为什么需要灌输?

从一个角度来看,家长长辈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让他们对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将这些“阳光”和“黑暗”的一面告诉孩子,并非是为了吓唬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对社会有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

“阳光”的一面: 传递社会的美好、善良、互助,例如邻里之间的热情帮助、陌生人的善意举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力量等等。这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对生活充满希望,相信人性的光辉。他们会因此更有勇气去尝试、去奉献,去相信美好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
“黑暗”的一面: 并非是指过度渲染阴暗面,而是让他们了解社会中存在的欺骗、不公、风险,例如一些不法分子的套路、职场上的勾心斗角、网络上的虚假信息等等。这并不是让他们变得多疑或者悲观,而是帮助他们提高警惕,学会辨别是非,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就像打预防针,让他们在真正遇到困难时,不会感到措手不及,反而能冷静应对。

如何灌输更有效?

关键在于“如何”灌输,而不是“灌输”本身。

循序渐进,而非一夜之间: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该集中在某个时间点,突然倾泻所有信息。而是应该在日常的交流中,根据孩子的成长和遇到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引导。
结合生活实例,而非空洞说教: 讲故事、分析新闻事件、甚至从他们身边的朋友或者遇到的事情中提炼,会比泛泛而谈更有说服力。例如,当孩子抱怨某人“太傻”时,可以借机分析为什么这个人会被骗,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自己也可能面临类似的情况。
强调思考,而非强制接受: 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但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可以提问:“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做?”“这件事情的背后可能还有什么原因?” 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区分“普遍”与“例外”: 要让孩子明白,社会上的“黑暗”面虽然存在,但不能代表全部。大多数人依然是善良和正直的。避免让他们因为少数负面信息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恐惧或厌恶。
传递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制造恐惧: 当谈论到社会中的风险时,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应对,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让他们仅仅感到害怕。例如,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可以引导他们思考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可能的积极影响:

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孩子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那么简单。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对潜在的风险有初步了解,能够提高警惕,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培养辨别能力: 在接触信息时,能有意识地去分析其真实性和意图,不容易被误导。
形成更成熟的价值观: 在了解社会的两面性后,更能理解和珍惜那些美好的事物,并形成更坚定的道德底线。
为未来铺路: 提前了解社会的一些“潜规则”或常见的处理方式,能够让他们在未来进入社会时,更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可能的消极影响(如果处理不当):

过度焦虑和悲观: 如果家长过于强调社会的黑暗面,或者以一种恐吓的方式进行灌输,容易让孩子产生对社会的恐惧感、不信任感,甚至变得悲观和消极。
养成过度戒备和怀疑的心理: 总是防备他人,对任何人都抱有怀疑态度,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丧失好奇心和探索欲: 害怕受到伤害,可能会抑制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不敢去尝试和探索。
形成对父母的逆反心理: 如果灌输的方式过于强制或武断,孩子可能会觉得不被理解,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不愿听取建议。
过早失去童真: 18岁依然是青年,过早地被成人世界的复杂和阴暗所浸染,可能会让他们失去一部分本应属于他们的纯真。

总结来说:

家长长辈向18岁左右的家人灌输社会的常识性(阳光或黑暗)的东西,是有益处的,但前提是方式方法得当。这是一种引导和沟通,而非简单的灌输和说教。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既有理想,又懂得现实的成熟个体。家长需要做的,是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指南针”和“安全带”,帮助他们平稳地度过这个关键的人生阶段,更好地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最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被信息的洪流淹没或击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八岁太晚太晚了。年轻人被人骗上(引导上)不归路,被人性侵,被人拉去卖,都是12-15岁最多。

十八岁,黄花菜都凉了。得在6-12岁就把这些科普完成,好好看看法制节目里的各种民事刑事案例。

科普分两种,社会科学科普和自然科学科普。这里提的就是社会科学的科普,必须要在进入青春期前,就知道人这个机器是怎样运作的,人的欲望是怎样在言谈举止中体现的,哪些欲望和哪些套路是挂钩的。

这些不知道,恐怕就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里面的傻子了。

我以前就是这样一个傻子,以前我遇到的那些套路,没走上不归路真是祖宗保佑,靠概率的。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等到18岁?越早开始越好吧?

小学刚开始我爸就给我看上海滩了,包括里面人物话中有话,眼神动作的意思,哪句话是得罪了人的,哪句话是给自己找死,情义还是利益的选择......还有我爸选女人模版的时候,不是让我当天真的冯晨晨,而是许文强一开始投靠的老同学,混迹上海滩大佬间游刃有余的交际花。

家里是做生意的,基本谈事情上酒桌,去KTV,我爸都会捎上我。学喝酒和场面话是一回事,看人又是另一回事。有的文质彬彬的人酒后失态乱骂;有的看上去忠厚的人,拿钱什么都能出卖;有的看上去老实腼腆,送进客房的小姐照收不误。看得多了,基本我十几岁就能看出这个客户可靠可以长期合作,那个人只吃软不吃硬,这个会计和老板有一腿,那个人背景很硬......

后来自己上大学,穷游,出国游学,基本上没有遇到过坏人坏事。一般第一眼就差不多能觉出这个人可信不可信,可交不可交。很早就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会贪小便宜。遇到居心不轨的人,早早保持距离。不会对人性抱太高的期望,凡事留个底(比如朋友借钱就想好了哪个数字是不还也能接受的),凡事做好最坏的打算并如何应对。

因为看过家里做生意打理关系的不易,我很早就决定要出国工作;看过形形色色稍有些金钱或地位的男人基本都靠不住,也很早就决定不会嫁我们那个地方的人。这些都是在考大学前就给自己定下的人生。

现在的工作和婚姻都很好,工作有自由的时间,非常不错的收入,最重要的是不用看人脸色;而婚姻,是很爱也很可靠的人,没有那么多狗血的事。

现在想来,一个人,尤其是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危险和诱惑实在太多了。如果以后自己生女儿,虽然我希望她能像夏天一样天真美好,但我还是宁可把她教成世故而机灵。因为只有知道什么是黑暗,才有可能选择离开和拒绝,才有可能去寻找光明的东西。


我跟朋友探讨这个问题时总结:

单纯不是不经世事。不经世事那叫头脑简单,真正的单纯是经历过世事以后仍然选择的纯真。后者比前者有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