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家长总是感觉稳定好,当代年轻人在未来选择是该奋力一搏,还是听从长辈选择稳妥?

回答
“稳定压倒一切”——这句话最近在朋友圈里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压身,看着隔壁老王又升职加薪,朋友圈里的小年轻又开始创业了,心里总会泛起一丝焦虑。

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确实站在一个有点特殊的十字路口。上一代人经历了风雨,他们对“稳”的渴求,我们能理解,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渴望那种踏实安稳的感觉。但我们这一代,生长的环境又不太一样。信息爆炸,机会窗口说开就开,说关也关得飞快。看着那些敢于“折腾”的同龄人,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就,我们心里痒痒的,总觉得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所以,这问题就来了:我们到底该不该听长辈的,选择一条“稳妥”的路?还是该鼓起勇气,为自己的未来“奋力一搏”?

长辈的“稳”:为何如此有吸引力?

首先,得承认,长辈们的建议里,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和道理。他们年轻的时候,社会发展不像现在这么快,很多职业的路径是相对清晰的。找个铁饭碗,然后一步一步往上爬,这在他们看来是最保险,也最能给到家人安全感的方式。

你想想,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知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是什么感觉。他们看到我们每天为生活奔波,为生计发愁,他们自然希望我们能少走弯路,少吃点苦。一份稳定的工作,意味着固定的收入,意味着可以预测的未来,意味着可以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甚至在他们眼中,还意味着“有面子”,找个好单位,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显得体面。

而且,很多时候,“稳妥”的选择,确实风险较低。比如,进入一个大公司,有成熟的培训体系,有稳定的晋升通道,工资福利都有保障。这就像在一棵大树下乘凉,虽然不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但至少能遮风挡雨,不用担心突然被风吹倒。

年轻人的“搏”:我们为何渴望突破?

然而,我们这一代人,确实和父辈们不太一样。

1. 信息获取的差异: 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了解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知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还有很多种活法。一个程序员可能在家就能写出改变世界的产品,一个自媒体人可能凭借创意就能拥有千万粉丝。这些都打破了传统职业的壁垒。

2. 风险承受能力的转变: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可能不像父辈那样需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很多年轻人也肩负重任)。一部分年轻人,在经济上可能还相对独立,或者有父母作为后盾,这让他们有了一定的试错空间。他们更愿意去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有重来的机会。

3. 价值实现的驱动: 今天的年轻人在追求物质保障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我们渴望做有意义的事情,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一份“稳定”但却枯燥无味的工作,可能很难满足我们内心深处对创造力和成就感的需求。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反映我们的个性和热情。

4. 时代的变化: 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了。很多过去被认为是“稳定”的行业,也面临着被颠覆的风险。比如,某些传统制造业,如果没有创新,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在这种环境下,一味追求“稳定”,有时反而可能是一种更大的风险。

那么,到底该怎么选?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太多个人因素。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维度来思考:

你的风险偏好? 你是那种“安稳度日”型,还是“冒险家”型?问问自己,你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是内心深处的安宁,还是挑战极限的快感?

你的目标是什么? 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是你希望在某个领域深耕,成为专家,还是希望快速积累财富,实现财务自由?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策略。

你的资源有多少? 这里说的资源,不仅仅是金钱,也包括你的知识、技能、人脉、健康,以及你的家庭支持。如果你有很多资源,并且能够承受一定的损失,那么“搏一把”的胜算就大一些。

你对“稳定”和“成功”的定义? 也许长辈眼中的“稳定”和“成功”,和你心中的定义并不一致。也许你可以在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中,同时进行你的“副业”或“兴趣项目”,等到时机成熟再 fulltime 投入。这不也是一种“稳中求进”吗?

折中的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在我看来,与其将“奋力一搏”和“听从长辈选择稳妥”看作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不如尝试从中寻找一种平衡。

1. “稳”可以是一种策略,而非终点。 我们可以先找到一份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相对稳定的工作,以此作为我们探索和尝试的“粮仓”。在此基础上,你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新技能,去接触你感兴趣的领域,甚至去尝试一些小型的创业项目。当你的“副业”或者“新方向”积累到一定程度,羽翼渐丰时,再考虑是否要“搏一把”,全身心投入。

2. 和长辈们沟通,理解他们的担忧。 很多时候,长辈的建议是出于爱。你可以耐心地和他们沟通你的想法,解释你的规划,让他们了解你的考量,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反驳。让他们知道,你的“一搏”并非鲁莽,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许,他们也能理解你的心声,甚至为你提供意想不到的支持。

3. 关键在于“学习”和“适应”。 无论选择哪条路,最重要的都是保持学习的态度和强大的适应能力。社会总是在变化,知识更新迭代飞快。如果你选择“稳妥”,你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行业发展,避免被淘汰。如果你选择“一搏”,你更需要具备快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强大的抗压能力。

4. 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无论“搏”还是“稳”,都需要有清晰的风险意识。如果你决定“搏”,就要想好万一失败了,你是否有其他退路?你的生活是否会因此陷入绝境?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能让你更加从容。

总结一下:

长辈的“稳”有其生存智慧,是经验的结晶。但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也拥有独特的时代机遇和价值追求。我们不必全盘否定长辈的经验,但也不必被“稳定”二字束缚住手脚。

与其问“该不该搏”,不如问问自己:“我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也许,最好的答案,就是你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学习、调整,最终找到的那条既能让你心安,又能让你闪光的道路。

所以,听听长辈的建议,但更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在“稳”与“搏”之间,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平衡点,然后,坚定地走下去。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刻的选择,都在塑造着未来的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个比方,你手里只有10万块存款,有个项目,有七成以上概率能获得翻三倍的回报,但如果失败,则血本无归。你会投吗?大部分人不会,因为沉没成本太高了。

而如果,你除了这10万,还有一份50万的大额存单在银行,相信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去博一下。因为,即使失败,也不会一下跌入谷底。

所以很明了,决定做什么样决策的关键,是有没有足够的资本承受失败的结果。

这个资本,换成题目中的问题,就是你的家庭为你积累的各种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房子,存款,人脉等等。

当然,也可能是社会这个“大家庭”,为你提供的保障。

所以我们父母追求稳定,是因为过去我们的保障体系太差了,作为年轻人,没有试错的机会,如果没博出个名堂,可能就会因为浪费年轻的那几年光景导致阶层下滑,最后沦落到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

而现在,可能博输了不至于无法生存,但很可能会成为996中的一员。父母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大好年纪过的那么辛苦,就算不能出人头地,但能安安稳稳有个朝九晚五的班上,过上平平稳稳的日子,就挺幸福了。

我有个同学,是学美术的,有次请吃饭他爸在饭桌上说:“作为父亲,我没太大能耐,但是手里还是有俩钱的,我女儿当时学画画刚毕业,在外地一个人,画卖不出去着急,我当时就给女儿在当地买个房子,把她画全买下来,我跟她说,你尽管画,你画一幅爸买一幅。”

然后他看了看我们在坐的每个人说,:“我就是想让我女儿,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做她想做的事儿”

在场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user avatar

其实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独立地构建自己的生活。

我奶奶膝下有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分别组成家庭,每家都只抚育了一个小孩,除了我之外,两个小孩考了公务员,一个小孩在亲戚开的公司当会计,都留在了小镇。

我们每家的条件都不差,留在小镇的孩子们,工作稳定,有大把时间陪伴父母,家里早早给他们买了房和车,下了班就跟朋友们约着吃吃喝喝,生活质量不错。

而我呢,辞掉了国企的稳定工作,也不想留在小镇,而是选择去到有更多可能性的主城发展,暂时没工作,离父母不近不远,存款不多,带着一只猫。

回家过年的这些天,爸爸妈妈说,不想去外面了可以随时告诉他们,他们会帮我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班,“考不上也没关系,一直考就行,家里也不缺你那点工资”。

那天看卡老板的微博,她写,

“人生最难的不是你没有退路,而是你的退路过于美好。”

这也是我现在面临的困境。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留在小镇,因为我坚定地相信,自己可以独立构建出想要的生活。

你知道,独立生活是非常难的。

过去的几年我自己选择要报考的大学和专业,要留在哪一座城市工作,要就职哪一所公司,要选择哪种具体的装修风格,要为了职业发展在哪一个节点离职,要去到新的城市开始新的装修,要养流浪猫猫,要计划储蓄和开支,要一个人跟社会上的各种人打交道,税务所,房产中介,公司各部门,维修人员,宠物医生,摩的司机,包工头和施工队,等等等等。

我踩过的坑不计其数,买房亏本,猫猫生病,遇到垃圾领导,被黑心包工头吃回扣,太多了。

可以说无数个夜晚,我都在想,自己来做决定,好累哦。

可我很少会想,要不要把这些主动权交出去。

我知道如果自己往后退一步,爸爸妈妈就会来接管我的生活,帮我安排好工作,房子车子,找一个家境相当的对象恋爱结婚,然后我就会像那些留在小镇上的孩子一样,工作稳定,有大把时间陪伴父母,家里早早给他们买了房和车,下了班就跟朋友们约着吃吃喝喝。

嗯,这样的生活似乎真的还挺不错的。

成年人比年轻人多的是大把的阅历,他们共同走过的路一步步促成了时至今日的观念,很多时候,这些观念是没错的,包括“孩子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

出去打拼多累啊,外面的房租多高啊,领导同事多两面三刀啊,外卖质量多参差不齐啊,不如往后一步,挪回自己的窝里,虽然没办法大富大贵,至少不用大冬天去到外面淋雨。

但我偏不。

因为人生是一场没经过我同意就开局的游戏,如果连里面的重要步骤都要其他人代我选择,那我来人间走一趟,岂不是活得太不自在了。

我就是这么一个带点偏执的人,你告诉我不要去爬远方那座山,山上有会吃人的大老虎,我偏要去,或许我不会遇见那只老虎,平平安安去到山的那边看见了更壮美的风景,或许山那边什么都没有,除了山还是山,或许我遇见了老虎跟它赤手空拳搏斗了一场,或许我被吃掉了。

无所谓,至少在被吃掉的那一刻,我可以想,原来被吃掉是这种感觉。

要不要听从长辈安排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要不要听从长辈的安排选择一个似乎还不错的人?要不要听从长辈安排留在家乡生活?

归根结底是,你有没有勇气去做选择,并且坚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留下来的多数人会过得挺不错的,出去闯荡的一些人会撞见更大更好的世界,一些人错过了人生的良机再也没能爬起来,一些直接掉进了坑里。

你有没有勇气,去迎接更大的世界,以及,你有没有心理准备,去掉进坑里?

你来这个世界一趟,是来过安稳妥帖的小日子的,还是想要夺回游戏的自主权,去咽下那些酸的甜的苦的辣的痛的过瘾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事实上,选择听话与否,安稳与否,都没问题,各人有各人的选择。

只是对于我而言,我知道自己天生拥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它总会在一切看起来尘埃落定的时候提醒我,喂,要不要去看更新鲜的生活?

然后我就这么去了,独自走了好长的路,尝到了一些甜头,也同等地付出了代价。

但我不后悔,因为人生就是用来经历的,舒服的那些是经历,痛苦的那些也是。

等我经历完了好多事情,我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路是爸爸妈妈早就告诉我不要去的,什么山上真的有老虎,而老虎真的会吃人。

被老虎吃掉肯定没有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陪伴在家人身边来得要好,但是没关系,如果这就是我的结局,我做了选择,就会无条件接纳可能会面临的任何结局。

user avatar

用家长的话来说:“爱之深责之切。”用老师的话来说:“谦虚才是人应该有的品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