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功夫》在当时有那么大的影响?

回答
周星驰的电影《功夫》在当时(2004年)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功夫片,更是一次文化现象的爆发。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影响力的来源:

一、 周星驰个人品牌效应的巅峰

“周星驰”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 在2004年之前,周星驰凭借《赌圣》、《逃学威龙》系列、《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系列等影片,已经在中国大陆、香港乃至海外华人圈建立了无可匹敌的个人品牌。他的电影风格,即“无厘头”喜剧,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粉丝基础。
粉丝期待值爆棚: 《功夫》是周星驰自《少林足球》后时隔四年推出的新作,并且是其在香港执导的首部以“功夫”为主题的电影。这种期待是累积已久的,粉丝们渴望看到他再次带来惊喜。
品牌延续与升级: 《功夫》延续了周星驰一贯的草根英雄主义和喜剧风格,但在制作上也进行了显著的升级,这让他的品牌得到了巩固和升华,证明了他不仅能玩转小成本喜剧,也能驾驭大制作。

二、 电影本身的卓越品质与创新

致敬与创新并存的功夫元素:
致敬经典: 《功夫》巧妙地融合了中国武侠片的黄金时代元素,如片中人物的造型、武功名称(如“如来神掌”、“降龙十八掌”、“五郎八卦棍”)都带有浓厚的武侠片色彩,勾起了许多观众对老派功夫片的怀旧情怀。
与好莱坞特效结合: 影片大胆地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好莱坞CG特效技术,将中国功夫的想象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在银幕上。例如,包租公、包租婆的“狮吼功”,火云邪神的“蛤蟆功”,以及最后阿星施展“如来神掌”的场景,都给观众带来了颠覆性的观影体验。这打破了以往功夫片特效的局限,展示了中国功夫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可能性。
动作设计的精妙: 袁和平担任动作指导,为电影带来了高水准的武打设计。虽然usepackage的特效很多,但动作的根基依然扎实,充满了力量感和美感,例如斧头帮的打斗、十二路谭腿、洪拳等,都展现了不同门派的风格。
“无厘头”喜剧的升华:
“无厘头”与“正剧”的融合: 《功夫》将周星驰标志性的“无厘头”搞笑风格与相对严肃的剧情和功夫元素相结合。前期铺垫的喜剧效果让观众放松,然后在关键时刻爆发出的精彩打斗和人物塑造,使得笑与泪、荒诞与励志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
草根英雄的成长: 影片讲述了一个小混混阿星渴望成为英雄,最终通过不断磨练和觉醒,成为拯救世界的功夫大师的故事。这种“小人物成就大事”的主题,与周星驰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能够引起广大普通观众的共鸣。
人物塑造鲜活立体: 影片中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角色,除了主角阿星,还有油炸鬼、肥婆、裁缝、苦力强等“丐帮”高手,以及正义凛然的包租公包租婆,还有亦正亦邪的火云邪神。这些角色各有特色,他们的表演和台词都充满了周星驰式的幽默和智慧,成为影片的重要亮点。
叙事结构的巧妙: 影片前半部分营造了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喜剧效果,后半部分则逐步进入严肃的功夫对决和人物成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三、 跨文化的吸引力与国际视野

华语电影的国际化尝试: 《功夫》是周星驰第一次尝试将中国功夫文化与好莱坞技术和国际化叙事相结合的影片。其目标受众不仅仅是华语观众,还包括全球观众。
成功打入西方市场: 《功夫》在北美等地的上映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不俗的票房。许多西方影评人赞扬了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出色的动作设计和创新的幽默感,认为它是一部“超越文化的杰作”。
功夫文化的全球传播: 影片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国功夫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它让更多非华语观众接触到中国武术的魅力,以及中国电影的独特风格。
国际化的制作团队和发行: 影片邀请了国际顶尖的特效团队和动作指导,同时也有海外发行公司的大力推广,这为影片的国际化成功奠定了基础。

四、 情感共鸣与时代印记

对梦想的追求: 阿星从一个懦弱的小混混成长为绝世高手,他身上体现了许多人对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普世价值观: 影片中正义一方的弱小人物最终战胜了邪恶势力,这种传统价值观的传递,能够引发观众的积极情感。
对“武德”的强调: 影片中许多角色虽然出身卑微,但都恪守武德,比如“武林高手”们最后选择挺身而出保护街坊。这种对传统武侠精神的致敬,也触动了许多观众。
一种怀旧的情绪: 影片中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描绘,虽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但唤起了一些观众对那个年代的想象,以及对过往岁月的一丝怀旧。

五、 市场营销与媒体宣传

高调的宣传策略: 影片上映前,周星驰及其团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制造了极高的市场关注度。
口碑的迅速发酵: 影片上映后,凭借其高质量的内容,观众口碑迅速发酵,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应,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媒体的广泛报道: 包括电影频道、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都对《功夫》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和评论,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总结来说,《功夫》的巨大影响源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周星驰品牌效应的淋漓尽致的展现,满足了粉丝长久以来的期待。
2. 电影本身在功夫元素与现代特效、无厘头喜剧与严肃叙事上的创新与融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3. 成功地将中国功夫文化与国际化的制作和叙事相结合,打入了西方主流市场,成为华语电影的一张亮丽名片。
4. 影片所传递的草根英雄主义、梦想追求、正义必胜等主题,引起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功夫》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次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一次周星驰个人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一次华语电影与国际接轨的典范。它在视觉、听觉、情感上都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在当时乃至今天都保持着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好选修课刚讲完《功夫》,就来多嘴几句。

注意,别说当时,就算放到现在,《功夫》都是顶级的商业片。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看获奖情况。

《功夫》几乎提名了2005年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所有奖项。

除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还有视觉、动作、特效,都称得上年度最佳!

可能有观众会说,那可能当年没有好的影片嘛

可事实是:

金像奖 周星驰《功夫》打败王家卫《2046》获最佳影片。

金马奖 周星驰《功夫》打败冯小刚《天下无贼》揽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座奖杯。

冯导几乎颗粒无收,唯一获奖的还是跟别人一起挂名的。

这侧面说明当年的奖项竞争特别惨烈,《功夫》获的奖含金量十足

那《功夫》到底好在哪儿,在当时为什么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

很多人从剧情、画面、喜剧风格来分析,我现在来讲点不一样的:

声音

(因为选的就是声音分析课,老师只讲了声音方面的,别的除了剧作方面我也不会啊hhh)

很多学生作品包括一些网剧,看上去很尬很假,就是因为声音没做好,显得很不真实。

他们经常会忽略环境音的塑造。

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是绝对安静的,就算没人说话,没有机器响,还是能听到各种声音,尽管很小,但就是有。

平常你发现不了,但放在影片就很明显,如果没有环境音,只有人声,你就会感觉特别奇怪。

所以,在电影里的声音处理也是相当重要的。

电影里面的声音包括:

  • 人声
  • 音乐
  • 音响

人声:对白、独白、旁白。

音乐:背景音乐,俗称BGM。

音响就是除了上面两种之外的任何声音,多以音效为主。

我们就以电影开场冯小刚鳄鱼帮帮主从出场到死这场戏,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的声音设计。

分析正文

影片开场,警局局长瘫坐在办公桌上,画外音

“救命啊~”

还有人被殴打时腿和身体接触、身体撞到地面的声音。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鳄鱼棒帮主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5985006006247424

(空间感十足,能感觉到是在楼上发出的声音)

声音充当叙事功能。

紧接着安静了一会儿,只有皮鞋踩在木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画面停在“罪恶克星”的牌匾上,“咻”的一下,一个人快速地砸在牌匾上,发出一句惨叫声。

而这个时候,这场戏的主人公都还没出场呢,但观众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恶徒攻占警局了。

“还有谁~”

金马影帝一声吼,无人敢其触霉头:

一个个连热闹都不敢看,连忙假装工作,一阵翻资料的声音。

好的,影帝发威这一段,全场都很安静。

不过他是冲着楼下的警员说话的,你会发现对话空间感十足,包括滚烫的水壶泼在地上的声音都很真实,回声做得特别好。

《功夫》开场利用声音的空间感营造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5985563236286464

鳄鱼棒帮主走出警局后,街道很安静,但仔细听环境音却有很多元素:呼呼的风声,乌鸦的叫声~(这就是环境音的塑造)

随着老大的女人的一句:“车子呢?”

音乐起来了,背景音乐正式出现在影片里。

而音乐也非常铿锵有力,配合斧头帮众人的脚步声,显得特别有气势。

而音乐为什么在这里开始响呢?

只是因为烘托斧头帮出场的气氛吗?

不全是。

声音是服务于剧情的。

仔细看,鳄鱼棒帮主女人的这句话是有深意的。

“车子呢”

别看短短三四字,但它却是鳄鱼棒帮主这个人物命运走势的拐点。

而他被斧头切中腿的声音设计也非常高明:

  • 破风声
  • 切中骨头的声音
  • 斧头特意拐个弯再发出落地声

这几个连贯的声音设计,把斧头的锋利、凌厉感表现得非常到位。

音乐和音效的配合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5985914651852800

以上一场戏虽然才短短的三分钟,但声音的几大功能都体现出来了:

  • 真实感(空间)
  • 叙事
  • 抒情(为斧头帮出场造势,夸张等)

虽然这些声音基本都是后期拟音做出来,同期声很少,但观众并不会觉得特别假,反而觉得刺激和好玩。

整部电影声音的处理都很棒,每一段都值得分析,可以说的点很多。

而且在当时的电影界,是很少有人声音做得那么好玩的,尤其是星仔和包租婆追逐那一段,是周星驰的对声音的创新应用,之后很多导演都模仿过这一段。

《功夫》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了。

可以说《功夫》是周星驰的巅峰之作,作为草根导演,他没有上过科班的课,不懂什么什么主义。

但他深谙电影之道,尤其是他独特的喜剧风格,成了很多业界人士分析模仿的范本。

我想说:

能拍出好作品就行了,何必在乎那些教条主义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