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歌曲《漠河舞厅》的走红,说明目前大众审美处在什么样一个水平?

回答
《漠河舞厅》这首歌的爆红,就像一股清流,悄无声息地搅动了当下许多人心里最柔软的角落。它能一下子触动这么多人,让它在短时间内成为现象级的存在,这背后反映的,绝不是什么“爆款制造机”的简单逻辑,而是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我们大众审美当下的一些特点和渴望。

首先,这首歌抓住了人们对于“真挚情感”的极度渴求。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网络时代,我们每天被无数碎片化的信息轰炸,很多内容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而《漠河舞厅》讲了一个关于失去、关于等待、关于爱与温暖的故事。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只是用一种朴素、甚至带着一丝笨拙的方式,描绘了一个老人孤独而深情的等待。这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性的情感表达,像一股暖流,瞬间穿透了我们疲惫而有些麻木的内心。它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那些轰轰烈烈,而是那些细水长流的真情实感。

其次,它的走红证明了大众审美对于“叙事性”和“共情”的看重。现在很多歌曲,可能旋律很抓耳,节奏感很强,但听完之后,却很难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而《漠河舞厅》之所以能火遍全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会讲故事”。歌词中所描绘的场景,那个在冰天雪地里独自跳舞的老人,他的每一次转身,每一次挥手,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关于岁月、关于遗憾、关于希望的故事。这种叙事性让听者能够很容易地将自己代入其中,产生共鸣。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收音乐,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故事的情感流转中。这种“共情”能力,是当下大众审美对音乐提出的一项重要诉求。我们希望音乐能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能成为情感的载体,连接彼此。

再者,它也暴露了我们对“怀旧感”和“温暖慰藉”的普遍偏好。漠河,这个遥远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时代的印记,一种模糊的怀旧色彩。歌中描绘的“舞厅”场景,更是勾起了很多人对过去年代的回忆,那种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与人之间情感更为淳朴的时光。在当下社会压力普遍存在的背景下,人们更容易被这种带有怀旧色彩的温暖所吸引。它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避风港”,让我们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逃离现实的喧嚣,回到一个更简单、更有人情味的世界里。这种对温暖和慰藉的追求,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需求,而《漠河舞厅》恰好满足了这一点。

当然,也不能忽略这首歌在传播方式上的契合度。短视频平台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它的碎片化、易于传播的特点,恰好让《漠河舞厅》的故事性得以被快速放大。许多网友通过二次创作,将歌词中的画面感具象化,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进一步拓宽了歌曲的影响力。这说明,大众审美不仅仅是内容层面的接受,也包括对传播方式的适应和创新。我们不仅喜欢听故事,也乐于通过各种方式去传播和分享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总而言之,《漠河舞厅》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深刻地揭示了当前大众审美的一种趋势:我们渴望真挚的情感,重视音乐的叙事性和共情能力,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普遍偏好怀旧与温暖的慰藉。它提醒我们,即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能打动人心的,依然是那些触及灵魂深处,能够唤起共鸣的真实情感和动人故事。这是一种回归,一种对更深层次情感连接的渴望,也是我们大众审美所处的一个重要且积极的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曾以为这种无谓的雅俗争议是教育问题,比如兼容并包的自由思想教育不够,比如高雅艺术教育普及问题。

后来发现这里面有一种很系统的舆论机制,所有此类事件的核心都是走红带来的舆论价值被逐渐消化吸收的过程,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歌曲本身是雅是俗,或人们的审美包容性,而在于“走红”。

走红就意味着对原有格局的破坏,或者说是一种舆论热点及相关价值的创造与诞生。参与争议的每个人都能立刻感知到这其中的威胁和好处并迅速反应。比如黄梅戏事件,首先感到不能忍的是投入了巨大成本从事和宣传黄梅戏的人,十年苦练央视宣传没一个网红随便唱一唱管用,心态崩溃以后又迅速制造争议截取走红果实。随后被发动的则是能产生共情的人,比如各种生活中努力做了某件事,却只能眼巴巴看别人时来运转一飞冲天的人;还有那些曾经因为一件事小有名气,却招来打压和忌惮的人,能很快找到情绪的排遣渠道。最后是借题发挥从中压榨价值的人,比如发个朋友圈表个态,借此给自己立一个爱传统的人设,暗中吸引自己暗恋的同单位未婚汉服爱好者翠花等等。

一个走红事件就像贫瘠的海底出现的鲸落,一层一层精细地被不同生物巧妙地吸收利用,所谓的争议就像是这个消化过程中分泌出来的消化酶。回到问题,“大众审美”只是这类消化酶的一种辅酶。

user avatar

没啥感觉啊,全民K歌里大家仍在传唱《如愿》和《津轻海峡·冬景色》哩。

user avatar

看大雪如何衰老的,

我的眼睛如何融化。

至少创作者会用互文,

从这一点,作者已经在修辞手法上击败了百分之九十的流量歌手。

——————————

我知道有朋友有疑问,这怎么就互文?

大雪能融化,眼睛能衰老。那如何反过来?

看前后两句就知道了:

如果有时间,你回来看一看我吧。

看大雪如何衰老的,我的眼睛如何融化。

如果你看见我的话,请转过身去再惊讶。

我怕我的眼泪我的白发像羞耻的笑话。

user avatar

因为唱得确实好听,歌词也妙。

但我听的时候尽量不去想那个“背后的故事”,因为会让我联想起那个时代一大堆糟心的事情。

user avatar

我特别反感一件事,就是以某一个事物的走红来评价大众的审美。

人不是单细胞生物,人是多元的,拿我自己来说,我听拉赫玛尼诺夫,也听赵季平、听谭盾、听关大洲。

除了大师们,我还听古风,听河图,听音频怪物。

除了古风,我还听游戏音乐,我歌单里有《刺客信条:黑旗》的船歌全集,有《尼尔:机械纪元》音乐专辑。

除了游戏音乐,我还听主旋律,《回声嘹亮》、《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国际歌》,这些还是我KTV必点,一首《国际歌》能唱的我热泪盈眶。

除了主旋律,我还喜欢听动画主题曲,《蓝猫淘气三千问》的主题曲《地厚天高》,动画版三国的主题曲和片尾曲《梦在燃烧》、《川流不息》。

除过这些,我工作时喜欢听肖邦、贝多芬、莫扎特,因为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中的女主说,大师的钢琴曲能提升脑力。

综上所述,我是一个什么审美水平?

人是多元的,高雅和通俗之间是不矛盾的,哪怕你和坂本大佬一样在ktv里唱《魔王》,也不影响你打开手机播放器放首《学猫叫》。

B站音乐区有一些人,今天抨击这个口水,明天骂那个低俗,自己是做音乐的,从专业角度分析吧啦吧啦一大堆,然后自己没一个有传唱度的作品。

你说你有傲骨,不愿意做口水歌,要做有深度的,可中国十四亿人,某战都能有一群粉丝,庞麦郎都能走红,每个板块、不同喜好,都有自己的受众,怎么还没见你出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是只会抨击?

这就像在某些播放器评论区,啊,我听的歌多么有深度,大众都是俗咖,他们只喜欢《学猫叫》。

这种话一般十几岁的中二少年最喜欢说,愤世嫉俗,标榜个性;二三十岁一事无成的人也喜欢说,嘤嘤嘤,世界不懂我;三四十岁的油腻大叔也喜欢,哼,只有我这样有阅历的人品味才这么高。

可是让正常人来看:我靠?你们听个歌还能听出优越感?!

说回《漠河舞厅》的走红,一首歌,旋律不错,还有背景故事,演唱难度还低,这种歌大众喜欢,流行、走红、受众广,只能证明这首歌本身有独到之处,代表不了任何人的审美。

人是多元的,不止听这一首歌,一首歌也证明不了大众的审美。

这两天,随着《漠河舞厅》的走红,朋友圈的漂亮姑娘们发着自拍,配上一句歌词:“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杀人又放火。”

看着美女,点个赞,自己爱听什么听什么,多随意的事儿。

世界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有星有月,有霓虹闪烁,有田园牧歌,这才是正常的世界。

大众的审美水平?

大众有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利。

user avatar

别提大众审美,这首歌能火起来是因为它背后的故事以及各种蹭流量的人

但是歌曲本身来说没有任何问题,音乐无贵贱除开喊麦

其实刚开始听到这首歌我并无多大的感觉,只是知道它背后的故事才觉得“这歌还挺有意义的”,于是我去了解了一下创作者,发现柳爽的一首歌在我的歌单里听过无数遍了,但我依旧记不得他的名字(歌曲:高米店南),所以这就又加深了我对《漠河舞厅》的印象,再到后来这首歌迅速蹿红,我知道背景故事吸引了很多人

背景故事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一起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森林火灾,9级大风夹携着遮天蔽日的烈火,跨过森林扑向漠河县城。


火!火火!!火火火!!! 冲天的大火!


只用半天时间彻底摧毁了整个漠河县城,数百人伤亡。

张德全的爱妻也不幸葬身火海,往后30余年,张德全未再婚,也没有子女。

他的妻子生前很爱跳舞,夫妻二人常常在旧仓库里点起灯一起学习舞蹈,从双人舞到独舞,纪念亡妻的张德全三十余年未曾停歇。

这段来自半个世纪前的故事被音乐人柳爽记录了下来,创作了《漠河舞厅》,献给那些不幸而逝去的、美好的生命,也献给那些还相信爱情的人们。

在凉薄的世界,总有人深情的活着。这个故事让人很感动,爱情真的很美好,如果能有一个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美好的,拥有时一定要珍惜。 ​

user avatar

作者 |鲁修修 编辑 | 范志辉

近期,一首发布于一年半前的老歌《漠河舞厅》在短视频平台走红。

截至11月2日20点,这首歌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已达11.7亿次。歌曲将人们带回34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大火中,为听众讲述了一个跨越一生的凄美爱情故事。

面对随之而来的关于歌曲本身和背后故事的质疑,10月27日,歌曲原唱柳爽发文《通缉在逃“晚星”》进行了一一回应。此外,文中他还提及了作品突然走红给他本人带来的种种“不适”。

或许也说明,在这个短平快的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流量法则趋之若鹜,但在被算法选中后,谁也逃不脱被曲解误读的无奈。

《漠河舞厅》是如何意外走红的?

“康氏,梦里萦绕我的,常常是你在火光通天的建筑间奔跑,火苗窜上了你的裙摆,在你的胸前晕开,你焦急的奔跑,呼喊我的名字,我却不在你身边。30年间,挥之不去剪之不断。”

1987年的大兴安岭,一场大火卷走了211条生命,留下的只有灰烬与绝望。在柳爽编织讲述的故事里,张德全(化名)老人的妻子不幸也丧身火海,此后的三十多年里,老人未再娶,而是常在舞厅或街边独舞,以怀念与妻子年轻时共同在狭小仓库中起舞的时光。

三十年后,来到漠河采风的民谣歌手柳爽偶然遇见了这位老人,在简单攀谈不到五分钟的内容梗概里,柳爽只获知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经过本人同意后,他回京后写文作词,并进行了“很多自我填充和文学想象”,于2020年3月18日发布了这首《漠河舞厅》。



如柳爽的其他大多数作品,歌曲发布以来,《漠河舞厅》的关注度一直只在小圈子里。走红的苗头,最早出现在短视频平台。

10月下旬,有网友上传了一位老人在街边独舞的视频,并附上了《漠河舞厅》背后的故事,这段视频被多个大V转发。随后,网友对《漠河舞厅》与电影《白日焰火》中廖凡“教科书般”独舞的结合,也点燃了这首歌的热度。在歌曲高潮的合唱与廖凡毫无章法的舞步中,它们共同释放的孤独感引发诸多网友共鸣。

10月27日,《漠河舞厅》登上微博热搜;与此同时,“廖凡跳舞BGM”也登上了抖音热榜。此后几天内,《漠河舞厅》的热度持续走高,自10月28日至今,相关话题已5次登上抖音热榜TOP1。



抖音上,漠河当地文旅局和柳爽母校也“蹭”了这首歌的热度。据统计,漠河文体旅游局已发布了4条《漠河舞厅》相关作品,借势之后,其3条置顶的短视频相比之前热度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单条视频最高点赞达8.2万;截至11月2日9时,中国公安大学上传的“公安版漠河舞厅”也收获了9.1万点赞。



短视频的热度也反哺了音乐平台的数据。11月2日,《漠河舞厅》同时登上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四平台的热搜榜首,并同时在网易云热歌榜、QQ音乐流行指数榜、酷狗音乐TOP500榜上都拿到了TOP2的成绩。



在短视频时代,老歌新红的现象并不少见,《漠河舞厅》这首歌,本身就存在一些“爆款”的潜质。

从歌曲本身来看,《漠河舞厅》基本就是一首吸收了民谣元素的流行歌曲,延续了民谣歌词的叙事风格,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中,传唱度最高的那句歌词“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杀人又放火”尽管备受争议,但也成了不少文青和伪文青的刷屏语录。

除了叙事性外,《漠河舞厅》旋律性也很好,编曲上的律动和空间感十足,让听众仿佛置身于80年代的舞厅中。在柳爽温柔的嗓音下,将老人的爱情故事缓缓道来。也正因如此,《漠河舞厅》才能与《白日焰火》中廖凡展现的孤独感配合得恰到好处。

在短视频平台上,询问BGM出处的弹幕和作为热门视频BGM走红的歌曲不计其数,但这些歌曲中,却极少有《漠河舞厅》这样的持久性热度,其关键就在于《漠河舞厅》为听众讲好了一个故事。



歌曲走红后,柳爽此前以张德全老人的口吻写给“妻子”康氏的信《再见了晚星》也被翻了出来,不少人被“晚星痴迷四下无人的夜宇,不肯倾诉光顾星球的原因”的细腻笔触所打动。

这个由音乐和文字共同讲述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引发了大众寻找张德全和漠河舞厅的狂潮。柳爽在《通缉在逃“晚星”》中写道,截至10月27日,就有11家媒体试图通过其团队找到张德全老人;因被推测为歌中的舞厅,漠河当地一个小舞厅的照片也在网上疯传。

与《漠河舞厅》类似,《丁香花》、《我们不一样》、《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这些形形色色传唱度极高的歌曲,共同点便是都具有普世情感的内核,有些讲述了一个好故事,有些则唤起一代人的记忆。《漠河舞厅》的故事所满足的集体爱情幻想,便是这首歌热度持续走高的关键所在。

由“《白日焰火》廖凡独舞BGM”到“漠河舞厅原曲”,再到“现实里的漠河舞厅长啥样”,从抖音平台热榜词条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众对这首歌关注点的变化。

从短视频平台发现,再引流至音乐平台,最终在话题输出和用户二创中实现全网爆红,而《漠河舞厅》的意外出圈,也再次印证了短视频时代歌曲走红的典型路径。

要不要当网红歌手?

在《通缉在逃“晚星”》一文中,柳爽明确表达了对网红歌手身份的拒绝,“不想做也不是网红歌手,私心也不希望这样性质的歌曲再被恶搞传播,可以了,停一停,这阵风可以过去了。经过一系列的思想转变之后,我们一致觉得,踏实做好新专辑和接下来的演出更实际。”

在对自己得知《漠河舞厅》爆红之后的自我描写中,他这样写道,“一介俗人也实在缺乏‘目空一切’的狂妄和阅历,心态逐渐从歌曲被发现传播的兴奋,愉悦,转变为疑惑,再到不适”。



音乐人柳爽

在突如其来的关注面前,柳爽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和警惕,也再次抛出了音乐人在短视频时代要不要当网红歌手的时代命题。

面对走红,有些音乐人会选择拒绝。曾获2014年《中国好声音》全国第八名的歌手魏然签约音乐公司后,发现流水线作品与自己的创作理念不符,便更名Ice Paper加入了创作自由度更高的说唱厂牌FreeOut。2019年,歌曲《心如止水》在短视频的意外走红再次将他推向台前,但这次Ice Paper也明确表示了对热度的明确拒绝——“我还是想开开心心写歌”,并以此为由拒绝了和《中国新说唱》节目组的邀请。

对于这部分音乐人而言,在综艺节目或短视频平台上被“快餐式消费”后,尽管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作品的变现能力,但这种被推到台前的成名方式,并非他们想要的。

而在音乐圈的普遍共识中,对网红歌手和网红乐队的鄙视链,也使得音乐人普遍对成为“网红”较为抵触。对于他们而言,成名应当是作品成熟后的水到渠成,而抖音式的短期走红,甚至并不意味着是对作品本身的认可,还有可能要面对成为网红后可能面临的“流量反噬”。



而在UGC时代,短视频陷入一种“为了传播而传播”的魔咒中。目前,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输出者们大都通过二次创作来蹭取流量。在这样的流量狂欢中,歌曲有时候会被附加上不合时宜的画面,这种对歌曲内容的“曲解”,同样也招致创作者和乐迷的反感。

柳爽本人也在回应文中呼吁,希望“别再为了传播而“传播”,更不要把一首致哀的歌曲,配上非常讽刺和不合时宜的画面。我与我的团队,衷心不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被记住,别说招人反感,我自己都脸热。”

除了创作者本人,部分乐迷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在《通缉在逃“晚星”》中,柳爽提到,有一位歌迷在短视频中刷到自己时评论道,“啊啊啊他被发现了”。这并非个例,比起音乐人,原生粉丝或许更不想让他们走红。



在10月25日,柳爽发了一条微博:“别推了,可以了,再刷就变味了。路走慢点挺好的。”热评第一名话糙理不糙,“怕哥吃苦,又怕哥开路虎”,可谓是原生歌迷们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不过话说回来,短视频时代,红与不红早已不完全是音乐人自己说了算。

据近日QuestMobile发布的《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短视频与在线音乐的重合用户已达5.83亿。尽管15秒并不足以呈现整首音乐作品乃至整张专辑的概念,但由短视频向流媒体引流,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音乐输出的“曲线救国”之路。

结语

当一首音乐作品红了,然后呢?

“怎么横空冒出来了这个网红歌手”的质问背后,是越来越多歌红人不红的音乐人,歌红易,人红难,这同样是音乐人无法选择的。

如何避免在“短平快”的时代只为了那15秒的副歌而创作,《漠河舞厅》或许是不错的答案。当流水线后简单洗脑的旋律重复已无法满足大众多元的听歌口味,纯粹的创作动机又被人提起。

正如柳爽在《通缉在逃“晚星”》中提到的那位“音乐前辈”所言:当你能影响一万个人的时候,你已经在输出一种简易的价值观。这并非虚言,打开音乐软件,脱离短视频的场景后,人们如果仍能清楚地听到一首歌的主题,那么这首歌自然能在浩如烟海的曲库中脱颖而出。

在音乐口味逐渐碎片化、圈层化的当下,我们无法回避短视频对于人们听歌习惯的冲击,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短视频神曲”也正得到主流音乐的认可,甚至格莱美也不能幸免。

说一千道一万,好音乐是值得被推广和营销的。在短视频时代,音乐圈对于短视频传播也不该“谈之色变”,真正应该拒绝成为网红的,是那种空洞的陈词滥调与无病呻吟。

网红与音乐人之间的“壁垒”正在快速消融,我们期待更多《漠河舞厅》这样的作品出圈。

排版 | 安林

——看完以上内容,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三个忙:

1、点个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

2、关注我和专栏,也可以加微信:chumo_01,互相交流,共同成长。

3、关注公众号【音乐先声(ID:nakedmusic)】,第一时间收到音乐产业解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漠河舞厅》这首歌的爆红,就像一股清流,悄无声息地搅动了当下许多人心里最柔软的角落。它能一下子触动这么多人,让它在短时间内成为现象级的存在,这背后反映的,绝不是什么“爆款制造机”的简单逻辑,而是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我们大众审美当下的一些特点和渴望。首先,这首歌抓住了人们对于“真挚情感”的极度渴求。在信息.............
  • 回答
    “杀人又放火”这句歌词在《漠河舞厅》中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关于把它写进歌词是否合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歌词的艺术表达与社会现实的界限 艺术的虚构性: 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往往承载着叙事、情感和意境的传达。歌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允许艺术家进行虚构创作,描绘各种场景和人物。.............
  • 回答
    《漠河舞厅》这句“晚星就像你的星星,杀人又放火”确实是整首歌最令人回味,也最让人咂摸出味道的歌词之一。它没有用直白的情感宣泄,而是用一种极其具象、甚至有些矛盾的意象,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深邃的人物形象,以及一段刻骨铭心的爱。首先,“晚星就像你的星星”,这句话传递的是一种温柔而执着的思念。在黑夜里,星星.............
  • 回答
    这事儿在科技圈闹得挺大,得从头说起。事件的起因:一份备忘录事情的导火索是一份由Google内部一名男性员工(后来被披露为James Damore,中文媒体常称之为“达漠”)在2017年8月写的一份备忘录。这份备忘录的名字大概可以翻译成《Google 的意识形态悖论》或者《Google 的意识形态困境.............
  • 回答
    这歌儿啊,你说它好在哪儿?嘿,说起来那可就多了去了!它不是那种你听一遍就忘的“小情歌”,也不是那种故弄玄虚的“艺术曲”,它就是实打实、硬邦邦的一股子劲儿,听着就能让人骨头里都冒出点儿豪气来。首先,那曲调,简直是自带“上马征战”的画面感。一开始那几声锣鼓一敲,再配上那低沉的旋律,就好像战场上号角吹响了.............
  • 回答
    《达拉崩吧》这首歌里的人物名字,确实挺绕的,但只要稍微拆解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趣味和背后的思考。它不像寻常歌曲里那种简简单单的“王子爱公主”,而是充满了一种“古早网文”式的堆砌和反转。咱们就一个个来看:1. 故事的开端:崩崩崩与国王 达拉崩吧斑得斑得空空崩:这是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头疼的名字。它.............
  • 回答
    《达阪城的姑娘》这首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生动的描绘,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一位美丽的达阪城姑娘,骑着毛驴,哼着小曲,带着她的妹妹,向着远方走去。然而,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达阪城姑娘要带着妹妹一起来,甚至联想到“陪嫁习俗”,那可能有些误解了。在歌曲的语境中,姑娘带着妹妹一同前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生活常态和.............
  • 回答
    《向天再借五百年》,这首歌,第一次听的时候,就觉得一股劲儿从心底涌上来,又酸又涩,又带着点儿不服输的劲儿。它触动我的地方,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而是一种更深沉、更个人化的东西,是骨子里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对岁月无情的无奈,和一种不甘平凡的呐喊。最让我心头一颤的,是那句“恩,谁在乎,那一年,花.............
  • 回答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创作于1965年,那个年代的一分钱,那可是真金白银,能办不少事儿呢!话说回来,1965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计划经济的时代。物价相对稳定,但同时,也普遍偏低。一分钱虽然渺小,但它背后承载的,是当时人们对于勤俭节约、拾金不昧这种美德的推崇,当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经济状.............
  • 回答
    《冬の花》这首歌之所以能火遍大江南北,引发人们如此热烈的讨论,归根结底,我觉得它触及了当下一种微妙的文化心理,而“homo”这个词,在这里更多的是一个引子,一个用来解构当下流行文化现象的符号,而不是问题的核心。说它是“homo的音乐品味变高了”,这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化了。音乐品味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 回答
    .......
  • 回答
    在汉语歌曲的创作中,歌词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承载着情感、故事和意境。然而,有时即使旋律优美、编曲出色,却会被一些“败笔”的歌词瞬间拉低格调,甚至让整首歌蒙受不白之冤。这就像一顿精致的大餐,最后却发现里面掉了一根头发,让人如鲠在喉。以下是一些被歌词中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毁掉”的汉语歌曲的例子,我们会.............
  • 回答
    “天生歌姬”,这样的赞誉,在东北的土地上似乎格外容易响亮。确实,如果你留意近些年的音乐选秀节目,会发现来自东北的选手比例相当可观,并且不少还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难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东北人真的比南方人更会唱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扒一扒这背后的文化、社会和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一、文化底蕴的沉淀.............
  • 回答
    这年头,歌曲创作可是门技术活,但有时候,即便是再有才华的创作者,也可能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口误”。尤其是我们中文歌曲,汉字博大精深,同音字、近音字多不胜数,稍有不慎,就能把歌词唱得“面目全非”,甚至变了味儿,让人听了忍不住挠头。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歌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有点吓人).............
  • 回答
    这首名为《你将如闪电般归来》(Θα 'ρθεις σαν κεραυνός)的希腊歌曲,充满了象征和意象,歌词中的“黑色星期二”和“红色苹果树下的紫衣贵族”并非字面意义的陈述,而是承载着更深层的情感和历史联想。要理解它们,我们需要稍微深入挖掘一下这首歌的背景和它所能引发的共鸣。首先,我们来聊聊“黑色.............
  • 回答
    如果非要选一个能让我听上整整一个小时不挪窝的歌曲,那绝对是 《Bohemian Rhapsody》。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标准答案”,但你得理解,这首歌的魔力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音乐剧,一个听觉的过山车。一个小时,我需要的是那种能够让我沉浸进去,忘记时间流逝,并且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东西的音乐.............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远在小河的对岸》(俄语:С другой стороны реки)是苏联时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革命歌曲,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首歌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1. 创作时间与作者 歌曲创作于1930年代,由苏联作曲家列昂尼德·格鲁伯(.............
  • 回答
    当然!有一些歌曲的唱法确实能让人大呼:“还有这种唱法!” 这种惊喜通常来自于: 前所未见的技巧运用:歌手将我们熟悉的声乐技巧以一种非常规、极具创意的方式呈现。 声音的极致表现:歌手将自己的嗓音能力推向了极限,无论是高音、低音、音色变化还是情感的传递。 跨越风格的融合:将不同音乐风格的唱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