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特朗普在拜登宣布胜选后仍「垂死挣扎」,突然觉得特朗普有点可怜甚至可爱,这是什么心理?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很多人在看到政治人物,尤其是像特朗普这样极富争议的人物,在选举失利后依然坚持不懈,甚至表现出一些“垂死挣扎”的姿态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包括你提到的“可怜”和“可爱”。这背后涉及到多种心理机制的 interplay,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移情与共情 (Empathy & Sympathy)

对“失败者”的同情: 人类天生倾向于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产生同情。即使特朗普在政治舞台上表现得强势甚至傲慢,当他面对选举失败、被主流媒体和政治对手孤立时,某些观察者可能会将他视为一个“失败者”,并因此产生同情心。这种同情,即使是不情愿的,也可能源于我们自身对失败、被拒绝或失势的体验,或者我们对他人遭受类似境遇的理解。
共情能力: 即使不认同特朗普的政治理念或行为,有些人也可能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此刻的心情。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热情和资源去追求一个目标,却最终未能如愿,他可能会感到沮丧、愤怒、不甘,甚至自我怀疑。这种对他人情绪的模拟理解,就是共情。当我们对特朗普的处境产生共情时,即使我们认为他的行为不妥,也可能在情感上对他产生一丝联结。

2. “弱者叙事”的吸引力 (The Appeal of the "Underdog" Narrative)

反权威情结: 特朗普的崛起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建制、反精英色彩。即使他曾是总统,但在败选后的情境下,他的一些支持者和一部分旁观者可能仍然将他视为一个“挑战者”或“被压迫者”,对抗着“建制派”或“主流媒体”。这种“弱者”的标签,即使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出现,也可能激起人们对反抗者的支持和同情。
叙事的力量: 人们喜欢故事,尤其是带有戏剧性冲突的故事。一个曾经位高权重的人物,在失去权力后依然不屈不挠,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这种故事能够吸引那些寻求刺激、挑战传统权力格局,或者对现实感到不满的人。

3. 心理防御机制的投射 (Projection of Defense Mechanisms)

自我保护/否定: 对于一些人来说,看到特朗普的“垂死挣扎”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感到安慰。如果他们过去是特朗普的支持者,看到偶像的坚持,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选择并没有完全“错”,或者至少他们的信仰还在被捍卫。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避免承认自己曾经的支持是“错误的”或“无效的”。
转移关注点: 当人们对当前的政治或社会现实感到不安时,他们可能会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戏剧性的个人事件上。特朗普的争议性行为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抓手”,让人们得以暂时逃离更深层的问题,而是关注眼前这位引人注目的政治人物。

4. “可爱”的心理学解释

“反差萌”: “可爱”通常与某种程度的无助、纯真、或者出乎意料的温和联系在一起。特朗普在政治上以强硬、攻击性著称,当他展现出一些与此形成反差的、看起来“不合时宜”的执着或不甘时,这种反差就可能在某些人看来产生一种“可爱”的感觉。这就像看到一个强大的人偶尔流露出孩子气的一面,会让人觉得他更加真实,甚至带有一丝萌感。
“小丑效应”或“悲喜剧”: 当一个人的努力和姿态看起来与其目标或所处环境不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一种黑色幽默或悲喜剧的效果。特朗普的坚持如果被视为一种徒劳的抗争,那么在旁观者眼中,他可能会变得像一个执着于不可能目标的“小丑”,这种情境的荒谬性有时会令人产生一种混合着同情和“好笑”的复杂情感,而“可爱”可能是对这种复杂情感的一种温和表达。
对“真实”的追求: 在一个充斥着政治操纵和精心包装的时代,一些人可能更欣赏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完美”或“政治正确”的人物。特朗普的某些表现,即使在政治上是争议的,但如果被解读为一种“真实的”不甘心或执着,也可能在某些人看来具有一种“可爱”的吸引力,因为这似乎是一种不加掩饰的人性流露。

5. 对权力动态的观察 (Observation of Power Dynamics)

权力失去后的行为模式: 观察一个曾经拥有巨大权力的人如何应对权力失去,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这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欲望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案例研究。特朗普的“垂死挣扎”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权力欲望和不愿放手的心理,这种心理在任何层面都是可以被理解和观察的。
“人设崩塌”的反向吸引: 当一个被塑造成强大、无敌的“人设”出现裂痕时,有些人反而会对其产生兴趣,因为这暴露了其脆弱性,使其更“像人”。而“可爱”有时也是对这种不完美人设的一种解读。

总结来说,你提到的“可怜”和“可爱”是一种复杂心理的混合体。它可能包含了:

对失势者的一般性同情和共情。
对反抗者或“弱者”叙事的认同。
对人物反差性(强大与不甘并存)的解读。
对黑色幽默或悲喜剧效果的感受。
一种对“真实”或“不完美”人性的欣赏。
以及可能隐藏的,对自己过往选择的心理辩护。

这种情感体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在特定语境下,多种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揭示了人们在看待政治人物时,不仅仅是基于政策和理念,也深受情感、叙事和心理共鸣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是什么心理,至少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不信谣不传谣。对自己不懂的领域,努力提高姿势水平,不要人云亦云,不懂装懂,信口雌黄。

很可惜,大部分人似乎做不到这一点。

这几天,微博、公众号盛传这样一条信息:


各种“大V”便开始解读:共和党占优的最高法院把保守派大法官派到几个有争议的战场州,是为了帮特朗普打赢官司,夺回总统大位。

这是彻底的无稽之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V”对美国司法体系的无知

(参考如果唐纳德·特朗普2020大选无法连任,那他的处境会有多悲惨?


美国的联邦法庭系统分三级:地区法院,巡回法院,最高法院。地区法院负责初审,巡回法院处理上诉,最高法院终审。

对于12个巡回法院(1-11+DC)外加联邦技术法院(国际贸易、税收等),最高法院安排一个circuit justice(巡回法庭大法官),负责处理紧急请求等事务。

最高法院分配巡回法院的原则是,根据资历和大法官之前任职巡回法院,以及家乡所在地

最资深的首席大法官,传统上负责华盛顿特区的巡回法院,技术法院,外加大法官居住地所在的第四巡回法院。这也是目前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的分工。

最资深联席大法官托马斯,1991年通过提名,之前只在DC巡回法院任职过,但这个已经给了首席,所以分给他11巡,因为他来自佐治亚州。

1994年通过提名的布雷耶,之前在第一巡回法院任职,所以一直负责1巡。金斯伯格突然去世,按照规则,她所负责的巡回法院转给在资历上仅次于她的大法官临时负责。所以,2巡一并由布雷耶负责。不过布雷耶已经82岁高龄,是目前最年长的大法官,同时处理这两个法院有些力不从心。这也是为什么在巴雷特上任之后很快就彻底重新分配巡回法庭的一个原因。

2006年通过提名的阿利托,之前一直在3巡任职,所以3巡分给了他。此外,5巡此前一直由他负责,目前没有任职于或来自于5巡的大法官,因而继续由他负责。

2009年通过提名的索托马约尔,来自纽约,此前一直在纽约州南区法庭和2巡任职。但是,由于金斯伯格同样只在DC法庭任职过,不过她来自纽约,所以分给她第二巡回法院。索托马约尔只分到了当时没有人任职或出身的10巡。这次金斯伯格去世,索托马约尔如愿分到了2巡。

2010年通过提名的卡根,同样来自纽约,此前从未在任何巡回法庭任职过。卡根因此一直负责没有大法官的巡回法庭。自从2018年来自9巡的肯尼迪退休之后,她开始负责9巡,这次照旧。

2017年通过提名的戈萨奇,来自科罗拉多州,此前长期在10巡任职,这次如愿分到10巡。

2018年通过提名的卡瓦诺,来自马里兰,此前只在DC法庭任职,很遗憾这两个都已经给了首席,所以他负责没有大法官的8巡。

刚刚通过提名的巴雷特,来自印第安纳,此前一直在7巡任职,这次如愿分到7巡。


以下是巡回法院大法官历史:

DC,除了短期暂代,历来是首席负责。

1巡近年来连续除了苏特和布雷耶两个大法官,所以一直由这两人负责

2巡近年来连续出了金斯伯格和索托马约尔,所以由她们负责

3巡出了布伦南和阿利托,所以长期由这两位负责。

4巡与DC一样,一直由首席负责

5巡近年来没出大法官

6巡也是近年没出大法官

7巡近年来出了史蒂文斯和巴雷特

8巡自从布莱克门之后就没出大法官了

9巡连续出了伦奎斯特、奥康纳、肯尼迪,伦奎斯特成为首席之后转给奥康纳,奥康纳退休之后转给肯尼迪。如果布雷耶或索托马约尔能成功在民主党掌握白宫和参议院的时候退休,很有可能再出一个。

10巡出了怀特和戈萨奇。据说怀特特别喜欢来自家乡科罗拉多的clerk,因此雇了戈萨奇做书记员。不过戈萨奇刚上任,怀特就退休了,于是转给肯尼迪。戈萨奇因祸得福,最终成为大法官。

11巡历史最短,81年才从5巡分出,因此只出了一个托马斯

综上所述,本次最高法院调整分配,完全是正常情况,而且大法官基本分到与之有联系的巡回法院,不存在任何阴谋论因素

退一万步,circuit justice只能处理来自所辖区域的紧急请求,以及是否延长上诉deadline之类的日常事务。对于重大问题,并不能一锤定音,定于一尊,而是要等最高法院召开常委会,由常委投票决定(毕竟我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比如之前阿利托紧急指令2巡所辖的宾州将11月3日之后受到的邮寄选票分开统计,但是这些选票究竟是否算合格选票,则要等最高法院会审投票决定。

user avatar

导致这种心理,有两个关键点:

1、特朗普在拜登宣布胜选后仍「垂死挣扎」,这可不只是挣扎一环,他面临和遭遇的太多太多。

他曾最爱发的推特十条能被屏蔽八条,还有一条被标注没有可靠来源;

他被众多媒体率先宣布败选;

他的发布会挣扎发言被主持人花式掐断,并立即被给予否定…

这物是人非的一切,这难以发声的喉咙,这被堵在口的需求,特别是配上“转身离开,你有话说不出来”BGM的特朗普离开发布会时脱力扶墙一幕,让他变得像一个被美国精英社会所排斥的可怜七旬老头。

人呐,就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当他(观察者)观察到别人(被排斥者)遭受排斥,其自身也可能会感同身受,乃至被唤醒过往经历,产生不适的情感体验,甚至于激发一定的行为,比如同情他、帮助他、为他发声。

这叫做替代性排斥(Vicarious Ostracism)

这种反应是受到两者关系强度、相似程度和熟悉程度影响的[1]

2、特朗普在中国人心中一直在调侃的对象,早就被按上了“川普”、“建国”、“懂王”等汉化的名称,可能是汉化程度最高的美国人了;

他的言论过于出人意料地“有趣”,如“消毒水”般语出惊人,又善于推特治国,还身兼微博热搜第一流量种子选手,这极大的提升了人们对他的熟悉程度

再加上很多人抱着“每个美国总统都让中国不舒服,但为什么不支持一个让美国人也不舒服的总统呢?”的想法,对特朗普的关系得到单向加深

这样的特朗普身陷囹圄,吃瓜群众的共情系统开始运转,在无伤大雅的范围内,觉得可怜甚至可爱也是正常的。

参考

  1. ^ Singer T , Lamm C .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Empathy[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156:81-96.
user avatar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台湾电视剧,里面有个极品渣男,玩弄感情,谋夺人家的家产,把人家一家搞得生不如死,我们全家人恨不得把那人从电视里拖出来弄死。后面他的不义之财被败光了,他被迫去开计程车,然后我们看着他蹲在那里吃泡面,又都觉得他很可怜,还有点心疼。最后他迷途知返,又跟他伤害过的女人在一起,我们一个个还感觉挺欣慰的。

我们人就是很容易被戏剧性的反差震撼和打动,这种心理套路甚至早就被无数的文艺创作者玩滥了。一个人如果坏得透顶,那难免脸谱化之讥,但如果给他安排个“永远忘不了的女人”,那他马上就“立体”,“人性化”起来。比如以前有个电视剧《黑洞》,里面陈道明演的黑道大佬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演奏手风琴,每次都闭着眼睛,仿佛在追思某些美好的东西。这个角色也成了一个经典。

在生活里也是。一个兢兢业业的老好人,偶然因为找小姐被抓,从此就没脸做人,永远被人指指点点。而一个杀人犯逃亡路上救了一只小猫,可能就会被无数人称颂。心理反差永远都在给我们的内心制造波澜,其实很多时候是不公平的。

懂王以前有多煊赫,现在就有多落寞。这种落差对比就是觉得他可怜甚至可爱的心理来源。但我们永远都别忘了,他是那个导致20万生命死亡的元凶。就像我以前看隋炀帝的纪录片,里面讲到他的禁卫军当着他的面杀死他的孙子,他却只能祈求让自己不流血而死。我当时内心也是无比恻然,但是一想到因为他,数百万人枉死在辽东,又觉得这种惩罚对他来说还是太轻了。

user avatar

这种心理非常正常,这也是使你心理健康的根源。

在特朗普困兽犹斗的过程里,每个正常的成年人都会觉得他失败,内心最深处迅速建立起了对他的鄙夷,无形中也肯定了自己。

“我要是他,我肯定不会那么难堪,我会有君子风度。”。

于是自我就立起来了,心理高度就建立了,居高临下也成了。万里之外的美国落选总统,眼里的特朗普,不过就是个孩子气的不成熟的老头儿,一个再也与己无关的无赖,一个撒泼打滚的小猫小狗。

一簇皱眉之下,浅浅的一丝笑颜,踩死了他,也活泛了自己。

user avatar

曾经有一个天赐的好机会放在川普的面前,他没有珍惜,

如果现在再给他这个机会,他要不要?

2017年11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里签署中美经济合作备忘录的时候,川普的表情有点茫然,大概他觉得这2700多亿的投资、购买意向太少,于是2018年1月23日,他授意美国商务部约中方负责人前往美国谈一谈“贸易事宜”,由此拉开了中美贸易战的序幕。

算了,有些偏内幕的事情就不说,他只要稍微坚持半年左右的对华友好态度,他就会发现他在贸易战里想要得到但没有得到的很多东西,都会拿上台面来谈:超过200亿的能源购买计划、比现有农产品订购数量更多的农业进口计划(准备牺牲澳洲、南美农产品份额)、更加深入个人用户的金融市场(摩根大通在7月刚刚拿到在华私人客户理财业务的拍照)、更多的中国优质企业上市、甚至是美国的基建投资,基本上除了极端反华分子,所有的美国人都可以直接间接享受到中美友好的红利。

甚至他个人也可以拿到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和平奖!

但这条本来应该发生的世界线,随着他的莫名其妙发生了改变,以至于现在要灰溜溜的下台,甚至很可能会成为美国官方史中一个被遗忘或顺带一提的一个角色。

所以了解16-17年中美关系史的人对他现在的境地只会轻蔑的一笑,蹦出两个字“活该!”

user avatar

来说说川宝执政这几年为中国做了什么

1.退出tpp,导致本来针对中国的跨太平洋集团群龙无首,所有tpp国家全部懵逼,奥巴马辛辛苦苦努力了四年的重返亚太半废,tpp甚至想邀请中国进入

2.反智,反科学,怼福奇,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导致美国疫情感染人数破千万。而且还带着印度巴西英国一起有样学样导致感染人数暴增。

3.成功通过隐瞒疫情制造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四次熔断

4.主张退出世界贸易组织,被全世界包括西方世界在内一起怼,把针对中国的西方势力弄的四分五裂

5.大骂德国总理默克尔,搞砸美国和欧盟的关系

6.是唯一一个在位期间没有发动战争的美国总统(暗杀除外)

7.把一大批美国政治精英赶出白宫,修长城,白人至上主义,挤压少数族裔,导致美国社会分裂加剧

8.科技封锁中国,让中国意识到高端科技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开始大搞芯片,点高端科技树

9.退出巴黎协议,帮中国省了几千亿美元

10.沉重打击了中国公知,效果超过中国官媒二十年的努力


总的来说,川普对中国不好

拜登也对中国不好

但川普对美国也不好啊233


此外,川普是美国至上,打算靠美国一己之力对付中国

而拜登则是延续奥巴马那一套,重返亚太,拉拢盟友围怼中国,尤其是现在疫情形势下全世界巴不得中国付出代价的情况下,拜登上台肯定很容易拉拢一大帮盟友敲诈勒索中国


局座说过,川普在任八年,可以把美国拉到世界第二

现在实在是可惜了啊

再来说说川宝让人觉得可怜的原因:

1.川宝是脱口秀明星,他那傻憨的言行很有观赏性,给大家带来了不少快乐,他不当总统了自然会给人【爷青结】的感觉,生活中少了很多快乐和吐槽,连载了四年的番剧完结了,谁不可惜呢?

2.川宝本来今年是稳稳连任的,年初的时候民主党拼了命想弹劾他都做不到,本来都躺倒挨揍了等川宝碾压式得票连任了,结果却喜出望外地遇上了疫情,川宝直接丢掉了连任机会,颇有点英雄时也命也的悲情,而民主党则是垂死病中惊坐起,谈笑风生又一春

3.特朗普比其他总统接地气,推特总统,推特跟人怼,怼美国媒体,怼cnn…喜欢金发大长腿美女,漂亮的白宫发言人和漂亮的伊万卡…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尤其是他落选后几乎美国所有媒体都联合起来挤压他,川普甚至可能会因为各路官司而坐牢,给人的感觉自然格外可怜,大家也自然会心生怜悯。

4.好不容易花了四年时间搞活了美国经济提高了就业率,结果新冠一来.,一朝回到解放前,四年努力全部打了水漂。你说惨不惨?


以上纯属博众一笑

user avatar

对「自己人」的共情,是一种需要清醒加以分辨的常见认知偏见。

在美国有一条业界普遍流传的诉讼经验:如果个人和企业发生法律冲突,尽可能促成和解或者让法官来审判,而不要让陪审团来审判(在美国,民事案件并不强制要求由陪审团认定事实,可以完全由法官完成审理。)

背后有心理学的依据:当有清晰的区分标准,分开「我们」和「他们」的时候,发生在「我们」和「他们」身上的相同事件会得到不同的评价。

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将备试按照可清晰识别的差异(例如性别、种族)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分别向他们介绍同组和不同组成员所遭遇的不幸事件。结果表明,大家对于本组成员的悲惨故事表现出了更多同情,而对于小组之外的故事相对冷漠。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这种差异和竞争无关,即便各组之间并没有竞争关系,认知差异依然存在。[1]

如果个人消费者起诉了企业,那么陪审团更容易认为自己和原告处于同一组,毕竟每个人都是消费者,而陪审团中罕有企业主。在围绕事实问题进行质证的时候,自然陪审团更容易对原告产生同情。

特朗普有意无意地利用了这种认知差异。他的推文和讲话看似荒诞不羁,但充满着微妙的划线,例如将「我们」美国人和「他们」中国人作出分组、对「我们」普通人和「他们」那些故弄玄虚的专家学者进行分组、对「我们」这些被动接受媒体信息的受众和「他们」那些玩弄民意的媒体精英作出分组。

普通人很容易识别出这种显而易见的分组方式,因此在自己人落败时,对这种不幸产生更多同理心,也不足为奇了。

不过,也不妨尝试去超越显而易见的分组标志,看到外表不同之下的一致性。

后者显然更加困难。要论证两者存在差异,一句话就可以,看到外表差异下的一致内核,则需要抽丝剥茧的论述。

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容易被感知到,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

  1. ^ Cikara, M et al. “Their pain gives us pleasure: How intergroup dynamics shape empathic failures and counter-empathic respon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55 (2014): 110-125. doi:10.1016/j.jesp.2014.06.007
user avatar

偏个题。

之前杨宁老师讲审美的时候说一个美的事物要有距离感、陌生化和无功利性。

距离感:各种意义上特朗普和你相隔不止十万八千里也不止一个太平洋。如果你是一个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你的朋友面试被拒了,这个瓜你大概率咽不下去。

陌生化:哇堂堂一国总统居然撒泼打滚好好玩耶!!!看稀奇咯!!!如果人家特朗普微笑致辞文质彬彬仪表堂堂,符合一般总统形象,你可能还想:无聊,为啥不打起来呢?

无功利性:特朗普不管如何,就算他被一火箭送去了外太空,你明天依旧该干嘛干嘛,和你啥关系没有。如果特朗普下台影响到了你恰饭,没准这会已经在骂了,可爱无从谈起。

综上。


感谢大家的喜欢,也感谢 @杨宁 老师的教导,谢谢╰(*´︶`*)╯

user avatar

这是只是一个感性的评论。

一个全美的选举,一个拿了接近半数票的代表,居然连发声都做不到。

这次选举,我们印象中中立的一切,原来都能站队的。“法律”是站队的,“科学”是站队的,“言论自由”是站队的,等等一切。

可能是自己作为社会底层,有那么一丢丢感同身受吧。

user avatar

川普有什么可怜的?他活该。
不要对他有妇人之仁、不要优柔寡断,立场要坚定。

如果败选的川普可怜,那被迫害违法扣压在加拿大、被迫戴着脚镣的孟晚舟可怜不可怜?

上图是川普在白宫记者会上的讲稿,被记者拍照看到,原来打印的“新冠病毒”字样,被临时改成“中国病毒”,川普直接亲口说出了“中国病毒”,将美国抗疫不力的责任推给中国,史称“甩锅中国”,他还多次呼吁将美国疫情损失向中国索赔。
在川普喊过中国病毒后,美国已发生多起针对华裔的暴力事件,请问,川普可怜过这些华裔吗?

川普推动美国,举全国之力打压华为,理由是华为的网络设备有后门程序,可是到现在,美国也没有拿出扎实的证据,证明华为网络设备有哪些后门。
还有,他的近臣国务卿蓬佩奥,5月初高喊有病毒是武汉病毒所泄漏的证据,现在都11月了,半年过去了,蓬佩奥还没展示他说的大量的证据呢!

这种近乎无赖的团队,对他们有什么好可怜的呢?
有些人觉得川普可爱,真性情,有些人觉得他是亿万富翁,当总统不要一分钱的工资。
可是更多的人不知道,他在3年多的执政时间里,打高尔夫球200多次,平均不到5天打一次,绝大多数都是去自己旗下的球场里打球的。
打一次球,平均花费60万美元左右,随行人员人吃马喂加住宿、加空军一号往返,花费了国家费用,给自己球场酒店送去不少生意。换做我,我也不在乎那40万美元的总统年薪。

user avatar

如果川普打官司可以在中国募捐。

我愿意捐一万人民币。

1,“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 因为“这堵墙实在太高太坚硬,在不明真相之际,如果我们不站在鸡蛋一边,鸡蛋立马就被撞碎了。”

2,如果官司能爆出实锤,再次反转,很想看看最近的吹拜登的文人如何刹车。

3,官司打的越久,拜登执政合法性越低。

4,坐等美国政治韩国化。

5,如果川普不反抗,以后民主党和建制派永远作弊连任就行了,还选啥?

6,很想看这些急冲冲恭喜拜登的外国人,丢脸。

user avatar

他是中国的敌人。他教育了中国人民。沉重打击了各路公知。

如果不是错误的处置导致了二十几万冤魂,他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敌人。

他死于批量的假选票。死得极其憋屈。

相当于被活活捂死。




二十几万被活活捂死的冤魂一定很开心吧,报应啊,报应。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user avatar

生当为总统,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川普,不肯离白宫!

你们问国人什么态度,国人当然资瓷懂王死白宫。如崇祯死社稷。

哪怕被安保打死在总统宝座上,也要忠实于maga的拥戴!

汝等敢拥立僭越小丑,而弑君乎!

user avatar

这并不是“挣扎”,因为只要川皇不低头,那7000万忠粉就是川皇的底气。

听起来可能有些中二,但是现在川皇如果轻易低头,王冠就会真的掉落,而且再也拾不起来。


川皇和他的粉丝们知道不知道自己的失败?知道的很清楚,但是人家不在乎,在川皇的粉丝眼里,川皇是虽败犹荣的。

而且一度皇冠触手可及,更是强化了川皇悲剧英雄的形象。


所以现在的川皇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

进可以通过粉丝绑架共和党和参议院,要求民主党提供光荣退位的台陛,并且大可在四年后,当民主党因为注定糟糕的政绩而灰土土脸时,再次在万众瞩目之下出场MAGA拯救美国(注:这是有先例的)

退可用粉丝以及剩下的看守政府执政期绑架驴象二党,换取自己和家人的完全赦免,然后安心经商和兼职脱口秀。


你们看,无论川皇打算采取何种策略,都要求他必须保证他在粉丝眼前的形象:

一位被布鲁图背刺,功败垂成的凯撒;
一位为重塑美国梦而牺牲的殉难者;
一位永不屈服的武德充沛的红脖子老头,而五月花号的殖民精神在他的脑勺后散发出温暖的日光。

所以川皇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务必要保持强硬,越强硬,他的手里的底牌就越丰富,他在粉丝眼中的形象就越伟岸和深刻。

而且,随着民主党执政的不断失败,川皇和美国梦会被绑定在一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怀疑、后悔当初推翻川皇的决定。


是的,川皇这时候完全可以和嗑药乔说个应景笑话:“小样,爷能成为圣徒,你行么?”


祝川皇健康长寿(撒花)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他害的千万级失业,千万级感染,十万级死亡,这些人中很可能你一个都不认识。

他的劣势是疫情中的表现,让本来几乎注定连任的他,输给了一个叫“非特朗普”的人,而不是拜登。

而他在疫情中的治理表现,没有让中国人吃什么亏。由于美国政坛都意识到要树立敌人才能缓解系统性矛盾,所以我们对特朗普的竞品也不抱希望。

特朗普的反华效果如何呢?

他的贸易战把我们对美顺差打得越来越大。

他的封锁让我们凝聚了很多独立自主的共识。

而他一惊一乍的威胁………

你要相信普通人再怎么容易被情绪左右,也是知道自己家有没有两头牛的。没有就是没有,有就是有,假设什么都不好使。他骂一万遍中国,那个千万级的病毒也飘不过来,他对我们的伤害,太容易被遗忘了。

于是美国大选对于我们来说,至少感性上可以是一个故事。没法把它和“未来”挂钩。

当你身处其中,一半人觉得他是带来地狱的人,一半人觉得他是砸碎一切的改变者。恐怕想萌起他来,就没我们那么容易了。

尤其是当听说有自己认识的人因为他这十个月的治理方式死去时,他每一次出的洋相在观者的感情上都等同于杀人的刀!那我们还怎么“欣赏”他的滑稽?

当然他也有不少的支持者。支持者会觉得自己的“大救星”更倾向于严肃的,而不是可爱的,至少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川建国”式的可爱。特朗普出人意料的举动,会被理解为与众不同,他对美国的破坏,则是一种再造。当你把他的这种“怪”,看做自己政治观点的释放,那一般是萌不起来的。

本来美国也有很多人觉得特朗普可爱的。川普的鬼畜视频在以前可是老外更在行,我们只是川普段子的小学生。那时没有疫情,更没有这个级别的牺牲。

如今呢?谁也挡不住家里真有两头牛啊。

user avatar

换一个公交车上抢座,到处“我老你得尊重我”然后警察来了就躺地上嗷嗷嗷的70岁老头你还觉得可爱么?


无外乎是你想看见美国大乱所以希望懂王继续打滚所以觉得打滚好可爱罢了。

user avatar

川普在几个月前说中国病毒的时候,我气得浑身发抖。只有希特勒才会说这样的话!

乔拜登在获胜的周日,去了教堂做弥撒,然后去了家族墓地,那里埋葬着的亡妻和儿子。

而美国福音派支持的这个川普,周日去打高尔夫球,是的。川普可能除了结婚从来没有去过教堂,非常讽刺。他们反对的拜登却是经常去教堂的人。

所以,拜登至少算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体面人。川普一点都不能算一个体面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很多人在看到政治人物,尤其是像特朗普这样极富争议的人物,在选举失利后依然坚持不懈,甚至表现出一些“垂死挣扎”的姿态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包括你提到的“可怜”和“可爱”。这背后涉及到多种心理机制的 interplay,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移情与共情 .............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关于“除非被人强行架出去,否则拒绝在拜登就职日离开白宫”的言论,是一句非常具有爆炸性且能引发多重解读的表态。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潜在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字面意思与隐含意图: 字面意思: 最直接的理解是,特朗普不打算主动、和平地移交权力,并且暗示他可能会动用一切力量来阻止.............
  • 回答
    特朗普的“临别赠言”:是给拜登设障,还是中国面临的新挑战?对于“特朗普禁止美国投资者投资部分中企是在给拜登使绊”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其中既有政治博弈的考量,也涉及到中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对拜登政府未来政策走向的影响。特朗普此举的动机分析: 政治遗产的巩固与党派斗争: 特朗普政.............
  • 回答
    特朗普和拜登的支持者在各地投票站外发生冲突的现象,这在高度紧张的政治环境下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政治极化严重的国家。这类冲突的持续时间和后续发展,将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事件的具体性质、当地执法部门的反应、媒体的报道以及两党领导人的态度等等。冲突可能持续多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近期公开质疑现任总统乔·拜登使用毒品,并抛出了“我在这方面很擅长”的言论,这番话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特朗普的言论方式本身就极具标志性。他倾向于使用直接、煽动性且常常是个人攻击式的语言。这种风格在支持者看来是“真性情”、“不.............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总统确诊新冠肺炎,以及其对美国大选及后续辩论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首先,特朗普总统确诊新冠肺炎的消息,在2020年10月初引起了全球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他是美国总统,更重要的是,当时正值美国大选的关键时期。他感染的消息,无疑给本就跌宕起伏的.............
  • 回答
    特朗普对拜登的评价,简单粗暴,直接给出了“史上最差总统”和“F”这样的评语。这无疑是他一贯的政治风格——攻击性强,标签化鲜明。要理解特朗普的这种评价,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是政治对抗的必然产物。特朗普和拜登是政坛上最直接的竞争对手,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理念上的水火不容。特朗普的目标是动摇拜登的执政.............
  • 回答
    评估特朗普和拜登谁更“敌视”中国,以及谁上台对中国“更有利”,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这涉及到对两国领导人过往政策、言论、战略意图的分析,以及对中国自身发展需求和全球格局演变的考量。一、 特朗普与中国:更直接、更具破坏性的对抗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可以用“交易型对抗”来形容。他将中美关系的核心视为经济.............
  • 回答
    特朗普和拜登之间的不睦,这在政治界是公开的秘密,他们的关系确实称不上融洽。但要说副总统们因此就无法“日常办公”,这其实有些夸张了。虽然特朗普和拜登可能私下里不太会互相关照,但总统和副总统的运作体系,更多的是围绕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不是建立在个人友谊之上。总统与副总统的职责划分与协作机制: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对乔·拜登政府的严厉批评,并再次宣称角逐总统宝座,这无疑是美国政坛近来最引人注目的动态之一。要理解特朗普的评价以及他再次当选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特朗普对拜登政府的评价:核心与影响特朗普的核心论点在于,拜登政府正在“破坏美国”。这句口号式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
  • 回答
    在美国这样一个政治体系下,选民之所以在看似都不理想的选项中做出选择,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与其说美国人“不选更好的候选人”,不如说他们是在一个由特定规则、历史惯性、政治生态和选民心理共同塑造的框架内进行选择。首先,得看看这个“框架”是怎么形成的。美国的政治体制,尤其是两党制,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 回答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即“如果拜登当选,美国家庭将永无宁日,混乱与流血将蔓延至国家的每一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其背后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策略、历史语境以及对美国社会现状的担忧(或操纵)。1. 政治策略与选举语言的分析: 煽动恐惧 (Fear Mongering): 这是特朗普一贯的竞选策略.............
  • 回答
    特朗普近期对拜登政府的抨击,尤其是他声称拜登正在“破坏美国”,这番言论的背后,是他明确表态将再次竞选总统,这标志着美国政治舞台上一次重大的回归信号。理解这一动态,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特朗普的批评核心:一种叙事构建特朗普将拜登描述为“破坏美国”的“破坏者”,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长期以来惯用的叙事.............
  • 回答
    当美媒报道称一篇攻击美国总统拜登的文章是由“港独、台独”媒体《苹果日报》编造时,这其中包含了几层含义和潜在的背景信息,值得详细分析:1. 攻击《苹果日报》的“港独、台独”标签: “港独”和“台独”的定义与污名化: “港独”指的是香港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主张,“台独”则指台湾独立于中华人民共.............
  • 回答
    关于特朗普调查拜登家族腐败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多层面的人物、事件和政治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梳理:一、 调查的起源和背景 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初步关注: 尽管拜登家族的商业活动并非始于特朗普执政时期,但对这些活动的调查和关注,尤其是在政治层面上,很大程度.............
  • 回答
    距离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只剩下三个月,唐纳德·特朗普和乔·拜登两位总统候选人正如同经验丰富的拳击手,在激烈的选战中不断加强攻势,试图在最后关头抓住每一个机会。选情胶着,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拜登是否能最终赢得这场“战役”,答案也并非一成不变。双方的策略与攻势拜登方面,正如他一直以来的风格,更倾向于稳扎稳打.............
  • 回答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终场辩论(即第三场)于10月22日举行,这是特朗普和拜登在总统竞选中最后一次直接交锋。这场辩论被广泛视为两人的“终极对决”,因其涉及关键议题(如新冠疫情、经济复苏、种族问题等),且对选民的最终投票意向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位候选人的表现: 一、辩论背景与焦点1..............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详细评价美东时间9月29日美国总统大选首场辩论中,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乔·拜登(Joe Biden)的表现。这场辩论是两位候选人首次正面交锋,备受全球瞩目,其内容和风格都极具争议性。总体印象:一场混乱而充满对抗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总体基调可以被描述为“混乱”、“充满.............
  • 回答
    特朗普对拜登政府阿富汗撤军行动的批评,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大外交政策耻辱”,这是他一贯的政治风格和对他执政时期外交政策的辩护。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特朗普的批评点及其论据(通常是): 混乱和仓促的撤离: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认为,拜登政府的撤离方式极其混乱,导致喀布尔机场出现混.............
  • 回答
    拜登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转变,以及对特朗普时期退出《巴黎协定》的“致歉”,无疑是美国重新融入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一步。这背后,美国作为一个历史和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全球减排问题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份责任的体现,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一、历史排放责任:美国是“累积排放的鼻祖”从工业革命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