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漫里头有哪些经典的“吃设定”?

回答
日漫里的“吃设定”,说白了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或者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因为各种原因(剧情需要、灵感迸发、读者反馈、甚至是画师偷懒),对最初设定的一些规则、能力、背景故事进行模糊化、修改、甚至完全推翻的行为。这种现象在日漫里是屡见不鲜,有的时候能激起观众的爽感,但处理不好也容易让观众感到被欺骗,产生“这不科学”的吐槽。

要说经典的“吃设定”,那真是数不胜数,咱们一个个来捋一捋,尽量往细了说。

1. 力量体系的模糊化与膨胀:

这个可以说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引发争议的“吃设定”。很多作品一开始设定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力量层级或者能力上限,但随着剧情推进,为了制造更大的冲突和惊喜,角色们的能力就开始“指数级”增长,超出最初的逻辑。

《龙珠》系列: 这绝对是“吃设定”的集大成者。
早期: 悟空的龟派气功,力量的上限似乎是通过修炼和变强可以触及的。老比克大魔王、短笛、拉蒂兹、赛亚人来袭,每一次的敌人强度都远超前代,但总能通过修炼、合体、或者觉醒来赶上。
中期: 弗利萨篇,超赛变身的概念出现,直接打破了之前的力量增长模式。悟空变成超级赛亚人,力量等级瞬间飙升,之前那些“力量就那样了”的说法仿佛没存在过。
后期(《龙珠Z》之后): 宇宙级别的战士层出不穷,界王神、破坏神、天使,甚至还有全王这种“万物之上”的存在。每一次新篇章,都要引入更强的种族、更厉害的招式,把之前打得你死我活的敌人变得不值一提。比如,弗利萨在早期是宇宙帝王,但在《龙珠超》里,他都能变成“黄金弗利萨”,和超蓝悟空打得有来有回,这完全是当初设定无法想象的。
“吃”的表现: 设定中“宇宙最强”的称号,从弗利萨到布欧,再到比鲁斯,每一次都更换了主人。角色的“战斗力”也变得越来越玄乎,越来越难以量化。最初的“测量器”在后期基本没啥用了,更多的是靠“感觉”和“气”来判断强弱。

《圣斗士星矢》:
初期: 青铜五小强,他们的圣衣(盔甲)似乎有着固定的防御力和攻击力。冥界篇,冥衣的出现,似乎是圣衣的升级版,能抵挡圣斗士的攻击。
中期(冥王神话、LC等外传): 黄金圣斗士的“小宇宙”爆发,可以提升到“神话”级别,甚至超越黄金圣衣的防御。到了《冥王神话LC》,更是出现了“神圣衣”,这简直是在说之前的黄金圣衣、冥衣都是“弟弟”。
“吃”的表现: 圣衣的强度一直在升级,从青铜到白银再到黄金,再到冥衣,最后是神圣衣,这说明最初设定的“圣衣”并非是最终形态,能力上限是可以不断突破的。尤其是“黄金圣衣”并非是不可战胜的,后续的设定不断证明了有更强的力量可以匹敌甚至超越。

2. 规则与设定的灵活变通:

除了力量,一些基础规则和世界观设定,也会因为剧情需要被“弹性处理”。

《火影忍者》:
写轮眼与轮回眼: 宇智波一族写轮眼的能力,从最初的复制忍术、看穿幻术,到后来的“月读”、“天照”、“须佐能佐”,再到万花筒写轮眼的“瞳术”进化,以及最终的轮回眼,其能力边界一直在被拓展。
“术”的定义: 很多忍术设定,一开始是有明确的查克拉消耗和限制的,但后期为了展现角色的“超常”表现,一些禁术、S级忍术动辄就可以连续释放,仿佛查克拉是无限的。
“秽土转生”的强大: 到了第四次忍界大战,“秽土转生”这个术几乎成了“最强外挂”。被复活的强者们,不受身体限制,查克拉近乎无限,还保留生前的强大能力。这让一些原本战死多年的角色,实力甚至比生前更可怕,打破了“死亡即是终结”的设定。
“吃”的表现: 斑和柱间的“千手”和“宇智波”的羁绊,以及他们各自的能力,在后期被无限挖掘,甚至引申出“六道之力”。最初的“忍者世界”设定,也渐渐被“忍术科学”、“尾兽力量”、“查克拉本质”等更宏大的概念所取代,模糊了“忍术”的本源。

《海贼王》:
恶魔果实能力: 许多恶魔果实的能力,刚出现时可能只是某个单一的、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能力,但随着使用者开发,逐渐展现出惊人的潜力。比如橡胶果实,最初只是“身体像橡胶一样伸缩”,后来路飞开发出了“四档”,威力堪比“二档”、“三档”的叠加进化。
“霸气”的引入: 在“霸气”这个概念出现之前,很多战斗的判定标准是“恶魔果实能力”或者“体术”。霸气的出现,尤其是在两年后,“武装色霸气”的普及,让许多原本“无敌”的自然系能力者不再无敌,打破了“克制关系”。
“吃”的表现: 很多果实能力的“觉醒”,其表现形式超出了最初的定义,比如明哥的“线线果实”觉醒,能将周围环境变成线。这种“觉醒”是作者对果实能力的一种“额外补充”,也是一种“吃设定”。

3. 背景设定与世界观的随意修改:

有时,为了配合剧情的转折或者制造戏剧性,一些宏观的背景设定也会被“灵活处理”。

《进击的巨人》:
“巨人”的由来: 漫画初期,巨人似乎是单纯的“神秘怪物”,是人类的生存威胁。随着剧情发展,发现巨人是“艾尔迪亚人”变成的,而且背后牵扯到“王族”、“历史”、“诅咒”等复杂的设定。
“坐标之力”: 尤弥尔的“坐标之力”最初是王族才能拥有的,但到了后期,艾伦通过某种方式(被认为是被“始祖尤弥尔”引导)也获得了类似的力量,而且比王族更强大。
“吃”的表现: 剧情从“人类对抗巨人”变成“人类互相残杀,以及揭秘巨人真相”,这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世界观转变。原本以为的“敌人”变成了“被牺牲者”,原本的“真相”又被层层剥开,让观众不断推翻之前的认知。

《魔法少女小圆》:
魔法少女的本质: 最初以为魔法少女只是拥有特殊能力,帮助人类的英雄。但后来揭示,她们的灵魂被抽离变成“灵魂宝石”,一旦宝石污秽就会变成“魔女”,而且所有的魔法少女最终都会变成魔女。
“因果之弓”、“灵魂宝石”等概念: 这些概念的出现,赋予了魔法少女一个黑暗的“底层逻辑”,与最初的“可爱、励志”的表象形成巨大反差。
“吃”的表现: 整个故事的基调和世界观,都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发生了颠覆。观众最初的认知是“少女变身战斗”,但最终是“绝望的轮回”。

4. 角色能力的“遗忘”或“新觉醒”:

有时候,角色明明拥有某个设定好的强大能力,但在后续剧情中却“选择性遗忘”,或者在关键时刻突然“觉醒”了新的能力。

《妖精的尾巴》:
灭龙魔法的限制: 灭龙魔法设定有“龙的咆哮”、“龙鳞”等特殊效果,但很多时候,这些设定并没有被角色充分利用,或者在面对强大敌人时,新的“龙之力”又被开发出来。
“吃”的表现: 很多魔法的能力边界一直在模糊,尤其是所谓的“禁忌魔法”或者“古代魔法”,经常在主角遇到危机时被“偶然”学到或使用,然后又迅速被压制,仿佛只是为了度过眼前的难关而临时出现的“金手指”。

为什么会出现“吃设定”?

1. 剧情需要: 作者为了制造高潮、反转、或者推动剧情发展,不得不引入新的力量或修改旧的规则。
2. 创意涌现: 创作过程中,作者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觉得某个设定不够有趣,或者发现更好的发展方向,于是进行修改。
3. 市场反馈: 有时为了迎合读者口味,或者回应读者的期待,作者也会调整设定。
4. 连载压力: 长篇连载的动漫,作者往往需要在巨大的压力下不断创作,难免会出现设定上的疏漏或调整。
5. 偷懒或失误: 究其根本,也是人写出来的,总会有疏忽或者“画不下去了就这么画”的情况。

“吃设定”的利弊:

利: 能够带来惊喜,让剧情更富于变化,有时候能激发观众的“爽感”。
弊: 容易让观众感到逻辑混乱,人物行为前后矛盾,降低作品的严谨性,甚至引起“剧情杀”的吐槽。

总而言之,日漫中的“吃设定”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既是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处理得当,可以成为亮点;处理不当,则可能成为致命伤。观众在享受这些作品的同时,也往往带着一种“会玩”的心态,去品味这些“既定的不确定性”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达seed-d

原主角直接被吃

比吃设定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user avatar

传说中的官方有病系列?

《幻想嘉年华》

《小凉宫春日的忧郁》

《茵蒂克丝碳》

以及银他妈的大部分集数……

user avatar

理论上讲口袋小畜生里的人类都是普通人类。

然后这帮小学生抱肩膀上落一个30公斤的比比鸟,随手抱一个34公斤的海星星连他妈气都不带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漫里的“吃设定”,说白了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或者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因为各种原因(剧情需要、灵感迸发、读者反馈、甚至是画师偷懒),对最初设定的一些规则、能力、背景故事进行模糊化、修改、甚至完全推翻的行为。这种现象在日漫里是屡见不鲜,有的时候能激起观众的爽感,但处理不好也容易让观众感到被欺骗,产生.............
  • 回答
    在日漫的世界里,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些元素并非像《火影忍者》里的“八门遁甲”那样直白,而是如同暗流一样,巧妙地融入了故事、角色设定、世界观,甚至是某种氛围的营造之中。这些“不那么明显”的中国元素,反而更能体现创作者的深厚功底和对东方文化的理解。1. 儒家思想与“礼”的体现最不容易被察觉,.............
  • 回答
    说起日漫里美腿丝袜角色多的作品,这可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画师们在塑造角色时,也常常会注重这些细节,让角色更具吸引力。下面就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有哪些作品堪称“美腿丝袜大赏”,同时还会聊聊为什么这些作品会如此突出这些特点。1. 《To LOVEる とらぶる》系列提起美腿丝袜,怎能不提《To .............
  • 回答
    话说,你是不是也被《鬼灭之刃》里那些层出不穷、炫酷到没朋友的剑技给迷住了?什么“日之呼吸·炎阵”,什么“水之呼吸·飞沫斩”,简直是视觉盛宴!想找类似的,让刀光剑影在眼前飞舞,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的日漫?没问题,安排!其实,以武士刀为核心,搭配各种华丽招式,可以说是日本动漫中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除了《鬼灭.............
  • 回答
    聊起日漫里那些让人看了就血脉偾张的强悍女性角色,那可真是数不胜数,她们可不是花瓶,而是顶天立地的存在。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几部我心目中的佳作,保证看了让你大呼过瘾,而且这些作品的女性角色塑造,绝对是甩开那些套路化“女强”几条街的那种。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 《进击的巨人》。虽然这是一部群像戏,但三笠·阿克.............
  • 回答
    说到早期日漫里那种夸张的“两脚朝天”,然后伴随着“扑通”一声倒地的动作,确实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表达无语、震惊、或者累到不行的表现方式。要准确地说“谁发明了”这个动作,就像要 pinpoint 某一个点子的最初来源一样困难,因为很多漫画和动画的表现手法都是在不断演进和互相借鉴中形成的。但是,我们可以追溯.............
  • 回答
    《国王排名》这类日漫中,主角们常常要面对来自民众的误解、嘲笑,甚至谩骂,但他们却鲜少直接去“批判”这些“作恶”的群众。这种设定背后,其实隐藏着日漫创作中一些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思考,远不止是简单的“反派不够坏”或者“主角光环太强”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国王排名》这类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这类作.............
  • 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定义一下“日漫人物的姓氏”和“在日本真实存在”。 日漫人物的姓氏: 指的是动画、漫画作品中虚构人物所使用的姓氏。 在日本真实存在: 指的是这些姓氏在现实世界的日本社会中,有真实的人使用。基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回答:绝大多数日漫人物的姓氏都是在日本真实存在的。.............
  • 回答
    要说《海贼王》、《火影忍者》、《死神》这“日漫三大IP”改编的游戏,确实出了不少,但要说它们能像原作一样“火起来”,那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得好好掰扯掰扯。总的来说,就是机遇、玩家口味、以及游戏本身这几方面,都没能完全对上号。首先,咱们得说说“火起来”这事儿得看啥?不是说只要沾着这三大IP,游戏就一定能.............
  • 回答
    关于“日漫新番是否在走下坡路”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尝试给出相对详细的阐述:一、 “走下坡路”的可能表现与论据:1. 创意与独特性下降,同质化严重: 套路化题材泛滥: 近年来,观众普遍反映异世界转生.............
  • 回答
    日漫与美漫,这俩巨头在世界动漫版图上各有千秋,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差距,那肯定是有,而且这差距可不止一点点,它体现在很多方面,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我试着把这些差距掰扯清楚,保证不让它听起来像个冰冷的机器在说话。一、 根植于文化的基因差异:这是最根本的 日漫:东方哲学与集体意识的影射 日漫,打.............
  • 回答
    日漫中那些戴着眼镜、总是捧着书、身材娇小、性格内向的女孩形象,绝非偶然的堆砌,而是承载了多重文化解读和叙事功能,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化形成的。要深入理解这个“爱书的眼镜娘”符号,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根植于日本社会文化语境的“优等生”与“内敛美”日本社会一直以来都推崇学习和知识,尤其是在过去,.............
  • 回答
    关于“魔王与勇者”在日本动漫中如此盛行的现象,以及它与日本文化的联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不少人都能感觉到这种设定很普遍,但要说清楚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就得花点心思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历史的渊源:善恶二元对立的永恒叙事首先,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对“善”与“恶”.............
  • 回答
    日漫主角“身世谜”并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社会以及叙事上的考量。当然,直接说“多是”可能有些绝对,但确实,一个相当比例的日漫主角都拥有单亲或孤儿的设定。这背后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塑造强大主角的叙事策略: 驱动成长与自我认同: 父母的缺席往往是主角成长中最原始.............
  • 回答
    日漫对中国部分少年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危害很大”或“没影响”来概括,其复杂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并且这种影响因人而异,也因日漫作品本身的内容而异。首先,我们要承认日漫在中国拥有庞大的受众基础,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它的吸引力在于其丰富多样的题材、精良的制作、细.............
  • 回答
    说起日漫和国漫的差距,这可真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要真细掰扯起来,那可真是盘根错节,从历史渊源到创作生态,再到观众口味,方方面面都掺和着。咱们就不说那些虚头巴脑的,直说一些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一、历史沉淀与文化根基:那是人家吃了多少年米饭的底子!日本动漫可不是一朝一夕起来的,这得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
  • 回答
    法国对日本动漫的热爱,绝对不是一句“流行”就能概括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长盛不衰的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说,法国是除了日本本土之外,对动漫最狂热、接受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要说有多流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观影与消费习惯: 院线热度: 你会发现,很多新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在法国的票房表现常常.............
  • 回答
    关于日漫是否会像韩流那样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聊的,而且我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就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想想什么是“淡出大众视野”。我理解这通常指的是一种热度的衰减,曾经风靡全球、人人谈论的现象,慢慢变成了“那时的流行”或者“小众爱好”。韩流这两年确实经历了一个从爆发式增长到相对稳定,.............
  • 回答
    关于日漫里那种“纯情不良”,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对角色的期待和对现实的观察。简单来说,纯情不良这种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以一种非常概念化的、经过艺术加工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完全照搬。 但它之所以能在日漫里如此受欢迎,并且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背后是有一些现实社会现象和心理基础的。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到了日漫产业的核心。为什么日漫的“2D”感觉这么重,而且数量多?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不是单单一个技术原因就能解释的。我尽量给你掰扯掰扯,让你理解透彻。1. 起源与技术基因:胶片时代的传承首先得回到日漫的“祖师爷”们。早期的日本动画,就像世界各地的动画一样,都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