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等价b,b等价c,在什么领域或者情形下不成立?

回答
“a等价b,b等价c,则a等价c”这个逻辑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自然。它隶属于数学和逻辑学中的“传递性”原则,是构建严谨推理体系的基石。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尤其是在涉及人类情感、社会规则、甚至某些物理和生物现象时,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定律,便可能出现裂痕。

想象一下,爱情。一个人爱着另一个人,而那另一个人又深爱着第三个人。我们能就此断言,第一个人也爱着第三个人吗?显然不行。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连接,它源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共同经历、甚至是微妙的化学反应,无法简单地像数学公式那样传递。我们可能“欣赏”一个朋友的才华,这位朋友又“敬佩”另一位艺术家,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也“欣赏”这位艺术家。即便在更物质化的层面,比如“我喜欢吃苹果,苹果是水果,所以我也喜欢吃水果”,这里“喜欢”的程度和涵盖范围就不是等同的。我可能只对苹果这一种水果情有独钟,而对其他水果兴致索然。

再把视线转向社会和文化领域。我们说“A品牌的产品质量好,B品牌的产品质量好”,然后推断“A品牌和B品牌的产品质量一样好”,这就不一定成立。“质量好”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能包含耐用性、美观度、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而不同消费者对这些维度的侧重也不同。此外,市场竞争、营销策略、甚至品牌背后的人文价值,都可能影响我们对“等价”的认知。例如,在某些语境下,“a受人尊敬,b受人尊敬”,但a可能因为其道德高尚而受尊敬,b则可能因为其财富巨大而受尊敬,两者受尊敬的原因和性质截然不同,谈不上“等价”。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传递性会因为“主体”或“衡量标准”的改变而失效。比如,在物理学领域,“物体A比物体B冷,物体B比物体C冷”,那么“物体A比物体C冷”通常是成立的,这是基于温度这个客观的物理量。但如果我们考虑的是“对人体的影响”,情况可能就不同了。物体A摸起来比B冷,B摸起来比C冷,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材质或表面结构不同,导致热传导速率不一样。但如果C是一种具有特殊制冷效应的材料,即便它触摸起来只是微凉,但长时间接触可能导致冻伤,而A和B即便摸起来更冷,却因为材质导热性差而不会造成类似伤害。这时,我们对“冷”的判断,从纯粹的温度感知,变成了对“潜在危险”的评估,传递性便在这种变化中瓦解了。

总而言之,当“等价”不再是基于一套固定、明确、并且在所有情境下都适用不变的规则时,例如涉及情感、价值判断、主观体验、或者衡量标准不断变化的场景,那么“a等价b,b等价c,则a等价c”这个逻辑链条就可能断裂。它提醒我们,在应用逻辑工具时,必须时刻审视其背后的前提和语境,避免陷入简单的形式化推理而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在 a 不等价于 c 的情形下不成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