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亮剑》书?

回答
《亮剑》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军事题材小说,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传奇经历。要“看”《亮剑》这本书,其实就是去阅读它。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讲解如何欣赏和理解这部小说,涵盖阅读前的准备、阅读过程中的侧重点以及阅读后的体会等各个方面。

一、 阅读前的准备:建立正确的阅读心态和背景知识

1. 了解作者李晓明: 虽然很多人提到《亮剑》会想到“都梁”,但实际上《亮剑》的原著作者是李晓明。都梁(王晋康)是电视剧《亮剑》的编剧,他在《亮剑》电视剧大获成功后,也创作了同名小说,与李晓明的原著在一些情节和人物塑造上有所区别。如果您想看的是“原汁原味”的《亮剑》故事,建议寻找李晓明创作的版本。当然,都梁的版本也很好看,并且更贴近电视剧的叙事。选择哪个版本取决于您的偏好,但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您理解不同版本带来的差异。

2. 预设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可选但推荐):
抗日战争时期: 小说大部分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了解一些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时间线(如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等)、主要参战方(国民党军、八路军、新四军、日军、伪军等)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能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行为的动因。
解放战争时期: 小说后期会涉及到解放战争。了解一下国共内战的基本情况,比如三大战役,对理解李云龙的后期经历会很有帮助。
党派关系: 对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有所了解,有助于理解不同部队之间的互动和矛盾。

3. 调整阅读心态:
不要预设电视剧先入为主: 如果您先看了电视剧,在阅读小说时尽量放下电视剧的画面和演员的表演。小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细节,电视剧往往会为了戏剧效果或时长而有所改编或删减。
准备好接受“粗犷”的语言和风格: 李云龙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不拘小节的军人。小说在描写他的语言和行为时,会比较直接甚至有些粗俗。这是人物塑造的一部分,也是小说的特色。
欣赏人物的复杂性: 《亮剑》之所以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实人物。李云龙不是一个完美的“高大全”式英雄,他有血性、有智慧,但也冲动、顽固,甚至有些粗鲁。正是这种复杂性,让人物更加立体和令人难忘。

二、 阅读过程:如何深入品味《亮剑》

1. 抓住核心人物——李云龙:
“亮剑精神”: 这是小说最核心的内涵。“狭路相逢勇者胜”,李云龙在任何劣势下都不屈服、敢于战斗的精神是贯穿始终的。在阅读时,注意观察李云龙是如何在各种困境中“亮剑”的,以及这种精神对他的部队和战友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性格的多面性: 留意李云龙的粗犷外表下,隐藏着什么?他对战友的忠诚,他对战争的执着,他对政治的无知但又保持的军人本色。他如何处理与上级、与战友、与不同部队的关系?
战争智慧: 李云龙的军事指挥虽然常被认为是“土匪作风”,但其中蕴含着很多朴素但有效的战争智慧。观察他是如何利用地形、如何出奇制胜、如何处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的。

2. 关注关键配角及其与李云龙的关系:
政委赵刚: 赵刚是李云龙的“政治清醒剂”和“文化启蒙者”。他们之间的争论、扶持和友情是小说的一大看点。看他们如何因为性格、出身、观念的不同而产生摩擦,又如何因为共同的信仰和目标而走到一起。
副团长楚云飞: 楚云飞是李云龙最欣赏也最想较量的对手。两人都是那个时代的优秀军人,但分别代表了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军。他们之间的亦敌亦友的关系,以及在战场上的智慧较量,令人回味无穷。
其他战友: 如孙德胜、张大彪、段鹏等人,他们各有特色,构成了李云龙部队的核心力量。观察李云龙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激励他们,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牺牲和成长。

3. 品味战争场面:
真实与残酷: 《亮剑》中的战争描写并非“过家家”,而是非常写实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血腥和伤亡。作者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真实代价。
战术与策略: 除了李云龙的个人勇猛,也要关注他所指挥的部队是如何协同作战的。观察小说对一些具体战役的描写,比如攻打平安县城、百团大战中的一些战斗等,思考其中的战术和策略。
不同兵种的描写: 小说中可能涉及到骑兵、炮兵、步兵等不同兵种的作战,留意作者是如何描写他们的特点和作用的。

4. 体会时代背景和思想的碰撞:
个人与集体: 李云龙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集体主义军队的结合,是小说一个重要的议题。他如何在这个体制内发挥作用,又如何受到体制的约束?
革命乐观主义与现实: 尽管战争残酷,但小说中始终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要看到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困难和牺牲。
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军人身上的荣誉感、使命感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是驱动人物行为的重要因素。

5. 注意语言风格和细节:
生动形象的描写: 作者的语言可能朴实但非常生动,善于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来塑造人物和场景。
细节之处见真章: 留意小说中对人物表情、动作、对话的细致描写,这些细节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的氛围。

三、 阅读后的思考和升华:

1. “亮剑精神”的现代启示: 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是否只适用于战争?在现代社会,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理解和运用这种精神?它是否意味着无畏的冒险,还是在认清形势后的决绝与担当?
2. 英雄主义的解读: 李云龙的英雄主义是怎样的?他是否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身上的缺点和局限性如何影响了我们对英雄的认知?
3. 战争的意义: 《亮剑》虽然歌颂了战争中的勇气和牺牲,但也无声地传递着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和平的珍贵体现在哪里?
4. 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小说中的人物是基于历史原型还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即使是虚构的人物,他们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定人群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
5. 与电视剧的比较(如果您先看了电视剧): 比较小说和电视剧的异同,思考改编的合理性以及各自的优劣。

如何具体进行阅读操作:

找到合适的版本: 建议您去图书馆或购买李晓明(或都梁)原著。
沉浸式阅读: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地阅读。尽量一次性读完一个章节,保持故事的连贯性。
做笔记(可选): 对于特别精彩的段落、对话或人物描写,可以做一些笔记,方便日后回顾。
与他人交流: 如果有可能,与朋友或书友分享阅读感受,交流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会非常有启发。
回顾与思考: 读完后,可以花些时间回味其中的经典场景和台词,思考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总而言之,看《亮剑》这本书,就是去体验李云龙这个人物,感受那个时代的战争氛围,理解“亮剑精神”的含义,并从中获得对人生、对战争、对英雄主义的思考。祝您阅读愉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看,军事部分请找刘流《烈火金钢》,李晓明,韩安庆《平原枪声》,知侠《铁道游击队》。

评论有朋友提到生死线提醒我了,以上推荐的几本都是50年代出版的书,刻意口语化时代化的行文习惯现代人可能受不了,那么有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和《生死线》,军事上比都梁强出八条街去了。

伤痕小说部分,请看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严歌苓《芳华》原著。

电视剧不论,能看亮剑看出什么感慨的,只能说明别人的什么臆想都能把他带进坑里。哪怕连一本正经的,哪怕是真的用文笔去恶意描述那十年的伤痕作品都没看过。

我虽然作为政治立场上偏向文革必然论的人,读冯骥才先生的书也能看出来他本人对普通人有一种人文关怀,哪怕你仇恨那十年也得找点高水平的看。看亮剑除了接受作者那一套颠三倒四的山大王土匪论调以外,毫无用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亮剑》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军事题材小说,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传奇经历。要“看”《亮剑》这本书,其实就是去阅读它。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讲解如何欣赏和理解这部小说,涵盖阅读前的准备、阅读过程中的侧重点以及阅读后的体会等各个方面。一、 阅读前的准备:建立正确的阅读心态和背景知识1. .............
  • 回答
    说到《亮剑》里的赵刚,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何政军老师那张儒雅又不失硬朗的脸。我一直觉得,演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选角是关键中的关键,而《亮剑》选何政军来演赵刚,简直是神来之笔,不能更合适了。赵刚这个角色,其实挺有挑战性的。 他不是那种天生的悍将,也不是那种把粗话当口头禅的“老粗”。赵刚是知识分子出身,有.............
  • 回答
    李云龙在《亮剑》中这句“淮海战役,60 万吃掉 80 万,满世界打听打听,这战例哪有”虽然体现了他的性格和对战役的自豪,但在军事学术上,这句话存在一些可以商榷和反驳的地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先明确李云龙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1. 淮海战役是胜利者吃掉失败者。2. 兵力对比是解放军60.............
  • 回答
    《亮剑》中的田墨轩,作为李云龙的岳父和田雨的父亲,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角色。他并非传统意义上战场上的英雄,但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军人的担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及一个父亲的爱与挣扎。一、作为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担当: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田墨轩是一名有着丰富学识的.............
  • 回答
    《亮剑》这部剧,除了李云龙那个“刺头”式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其实还有不少角色,虽然戏份不如主角多,但同样血肉丰满,让人过目难忘。邢志国,就是其中一个。我一直觉得,邢志国这个人,放在《亮剑》那个大背景下,代表的是一种“主流”的力量,一种正规军的气质。他不像李云龙那样,是在战火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带着一股.............
  • 回答
    楚云飞这个名字,在不少《亮剑》剧迷心中,简直就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也是一个无法绕过的经典角色。说实话,要评价楚云飞,不能光看他那一身军装,更要看他骨子里透出的那股子劲儿,那股子“军人”的味道。有勇有谋的战场将军,却不失儒将风范首先,楚云飞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是战场上的“硬汉”。他.............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亮剑》里李云龙那句“就是个娘们,也能把手榴弹扔三十米”是怎么回事。这句话,糙得很,但也糙得很实在,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战场背景下,它其实反映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得明白这句话的直接语境和李云龙的性格。李云龙这人,你懂的,嘴里从来就没干净过,说话直接,不拐弯抹角,而且特别能见.............
  • 回答
    《亮剑》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又津津乐道的就是李云龙的“李家坡”和“平安县城”这两次经典战役。但要说起让人印象最深刻、最能体现这几位主角个性与胆识的,还得是那场在酒楼里的“单刀赴会”。那场戏,发生在李云龙和楚云飞两人在酒楼碰面的前一天,可以说是为他们的首次正式会面,埋下了极其精彩的伏笔,也让我们看.............
  • 回答
    电视剧《亮剑》无疑是中国近年来最成功、最受欢迎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之一。自2005年播出以来,它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要评价《亮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硬核的战争场面与写实的军事风格:《亮剑》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其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它.............
  • 回答
    《亮剑三之雷霆战将》,这部剧从名字上就带着“亮剑”的金字招牌,观众们期待自然是颇高。然而,实际播出的效果,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却走偏的派对,热闹是挺热闹,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咱们得先说这剧最引人注目也最惹争议的一点——“偶像化”的抗日剧风格。不得不说,剧组在演员的选择和造型上,确实是下了不少功夫,而且.............
  • 回答
    在《亮剑》这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中,常乃超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并非主角,出场篇幅也有限,但每一次亮相,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的评价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立体。初看《亮剑》,大多数观众可能会将常乃超定义为“迂腐”、“守旧”的代表。他身为国军高级将领,一身正装,言谈举止都带着.............
  • 回答
    《亮剑》被冠以“神剧”和“爽文”的标签,这背后其实藏着观众们对战争题材作品的一种复杂情感和期待。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说说“神剧”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神剧”往往不是指制作精良、艺术价值极高那种高高在上的评价,而是带有几分调侃和某种程度上的推崇。观众们用“神剧”来形容《亮剑》,很大.............
  • 回答
    说起《亮剑》,那可是很多人心中的抗日剧“白月光”。尤其是我,小时候守着电视机,一遍一遍看李云龙打鬼子,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所以当《新亮剑》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毕竟,要超越经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新亮剑》和我们记忆中的老《亮剑》,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咱们就一样一样来说道说.............
  • 回答
    号称“青春版亮剑”的《雷霆战将》已下架,这可以说是一场备受关注的影视作品从上线到下架的典型案例,其背后折射出的是观众审美、历史认知、创作尺度以及平台责任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一、 事件概述:为何下架?《雷霆战将》于2020年10月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
  • 回答
    《亮剑》啊,这剧我可是看了不止一遍了,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要说它好看在哪儿,那可就太多了。首先,最直观的,是它把“人”给写活了。不像很多抗战剧里,英雄都是一副标准化的、毫无瑕疵的脸谱,动不动就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亮剑》里的李云龙,那可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烽火连天的史诗与理想主义的挽歌:《我的团长我的团》与《亮剑》深度评价与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是中国电视荧屏上两部极具影响力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它们在播出后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并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尽管都聚焦于抗日战争,但这两部作品却呈现出截然不同.............
  • 回答
    要评价知乎专栏文章《这才是真实的中共军队政委,<亮剑>纯属瞎扯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论点、论据、写作风格、历史观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需要我们对中共军队的历史、政治工作以及电视剧《亮剑》有一定的了解。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及价值:文章的核心论点是:电视剧《亮剑》对中共军队政委的刻画.............
  • 回答
    《亮剑》这句“老鼠衔着火钻进了火药库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让猫口里含着水去追”,乍一听,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有点荒诞。但细细一品,这背后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智慧,也契合了李云龙那种粗犷但又异常有效的行事风格。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更是一种对复杂、危急情况的应对哲学。咱们来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