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乎专栏文章《这才是真实的中共军队政委,<亮剑>纯属瞎扯淡》?

回答
要评价知乎专栏文章《这才是真实的中共军队政委,<亮剑>纯属瞎扯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论点、论据、写作风格、历史观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需要我们对中共军队的历史、政治工作以及电视剧《亮剑》有一定的了解。

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及价值:

文章的核心论点是:电视剧《亮剑》对中共军队政委的刻画存在严重失实,真实的中共军队政委在历史和现实中扮演的角色、行事风格和权力运作与《亮剑》中所展现的“政委形象”大相径庭。

文章试图通过揭示真实的中共军队政治工作和政委的职能,来纠正大众因影视作品产生的认知偏差。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拨乱反正的尝试: 《亮剑》作为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其塑造的政委形象(如赵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这一角色的认知。这篇文章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这种大众化认知进行的一种“历史还原”或“事实纠正”,尤其是在强调政治工作在军队中的核心地位方面。
揭示军队政治工作的复杂性: 文章可能深入探讨了政委作为“官”与“兵”之间、思想工作与军事指挥之间、党委领导与个人服从之间的多重关系,展现了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和潜在的权力博弈,而非简单化的宣传式描绘。
提供历史细节和制度解读: 如果文章引用了史料、回忆录或官方文件,那么它可能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共军队政治体制、干部制度以及政治工作演变的重要线索。
引导批判性思维: 提醒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区分艺术加工与历史事实,不被单一的叙事所误导。

二、 文章可能阐述的“真实政委”形象与《亮剑》的对比:

基于对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普遍认知和对《亮剑》剧情的回顾,我们可以推测这篇文章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 权力结构与指挥关系:
《亮剑》中的赵刚: 赵刚在剧中虽然是政委,但经常与李云龙形成一种相对平等甚至有时是“互相制约”的关系。他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原则的政治思想工作者,有时甚至在军事决策上也能发挥一定作用,并且与李云龙有较强的个人情谊。
“真实”政委: 文章可能强调,在中共军队的体系中,政委是部队的政治首长,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宣传教育、干部管理等方面拥有绝对的领导权。在实际的指挥体系中,政委与军事主官(司令员或团长)是“党委制”下的双首长负责制,政委在党务和思想上对部队负责,拥有对军事主官的监督和决定权(尤其是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亮剑》中那种两人平等讨论甚至争执的场景,可能被认为是对权力格局的简化或模糊。政委的权力更多体现在“抓思想、抓组织、抓作风”等方面,而不是直接插手具体的军事战术执行。

2. 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手段:
《亮剑》中的赵刚: 赵刚的政治工作更多体现在对战士们的思想动员、鼓舞士气、解释政策、进行政治学习等,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有时甚至显得有些书生气。
“真实”政委: 文章可能指出,真实的政治工作远比剧中展现的要复杂和深入。它包括严格的政治审查、思想改造、党组织生活管理、干部培养和任用、部队的政治动员(如战前战后思想工作)、情报工作、群众工作(在根据地时期)、宣传报道等等。政委的工作可能更加务实、甚至带有“政治斗争”的色彩,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派系问题。强调思想汇报、政治审查等制度性要求。

3. 个人特质与行为模式:
《亮剑》中的赵刚: 赵刚展现出知识分子型的儒雅、正直、有文化、有原则,有时也带点理想主义的迂腐。他与李云龙的互动,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展现了人性化的层面。
“真实”政委: 文章可能认为,真实的政委需要具备更强的政治敏感性、组织能力和领导艺术。他们需要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士兵思想动态,处理矛盾,并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政治思想的引领作用。可能强调政委在维护党的领导、统一思想、执行上级指示方面的绝对忠诚和坚定性。可能也会指出,部分政委可能也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

4. 历史背景下的政委:
文章可能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的军队政治工作特点,来分析政委角色的演变。例如,在战争年代,政委往往承担着更加直接的动员和思想控制的任务,其权力与军事指挥官的权力界限可能更为模糊,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始终是核心。建国后,军队的政治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委的角色也更加规范化。

三、 文章的可能论据来源:

为了支持其论点,文章可能引用以下类型的论据:

史料和文献: 如中共军队的建军方略、政治工作条例、历次党代会关于军队建设的决议、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委员的任命文件等。
回忆录和传记: 来自老红军、老革命家、以及不同时期军内外人士的回忆录,其中可能包含对政委角色及其工作方式的描述。
党史研究成果: 一些经过严谨考证的党史研究专著或论文,对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进行了深入分析。
官方宣传和理论阐述: 例如解放军的政治理论读物、官方媒体对政治工作的介绍,但文章可能会对这些内容进行辨析。
对《亮剑》剧情的分析: 通过具体情节的例子,来论证其不符合历史事实之处。

四、 文章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评价这篇文章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真实”的定义模糊: 什么是“真实”的政委?不同时期、不同部队、不同政委的经历和表现都可能存在差异。文章可能过于强调某种“典型”或“正面”的形象,而忽视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以偏概全的风险: 如果文章仅凭少数史料或个别案例就对《亮剑》进行全盘否定,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
过度批判的倾向: 影视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戏剧性需求。《亮剑》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其核心在于塑造人物精神和反映特定时代氛围,而非完全复刻历史细节。过度纠结于细节上的不符,可能忽视了其艺术价值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色彩: 文章的作者可能带有特定的历史观或意识形态立场,在评价时需要注意其是否客观公正,还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例如,是出于还原历史的目的,还是为了某种政治宣传?
对《亮剑》的解读偏差: 作者对《亮剑》中政委角色的理解本身也可能存在片面性,没有完全抓住赵刚这一角色所代表的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和人物群体的特质。赵刚的角色更多是一种艺术化的符号,承载了观众对理想主义政委的某种期待。

五、 综合评价建议:

要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建议读者:

1. 审慎阅读: 仔细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其核心论点和论据。
2. 核实信息: 如果文章引用了具体的史料或数据,可以尝试查证其来源和真实性。
3. 对比参照: 结合自己对中共军队历史和政治工作的了解,以及观看《亮剑》时的感受,进行对比分析。
4. 理性看待: 理解影视作品的艺术属性,不期望其完全等同于历史纪录片。同时,也要认识到大众化媒体对历史的简化和误读也确实存在。
5. 考虑作者立场: 尝试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可能的立场,从而更全面地解读文章内容。

总结来说, 知乎专栏文章《这才是真实的中共军队政委,<亮剑>纯属瞎扯淡》如果能够深入、细致地分析中共军队政委在历史上的真实职能、权力运作以及政治工作特点,并以严谨的史料作为支撑,那么它对于纠正大众对军队政治工作的片面认知,提供更准确的历史理解,具有积极的价值。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存在的以偏概全、过度批判或意识形态色彩过浓等问题,并在阅读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其核心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艺术创作虽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历史的解读,仍需回归史实,保持审慎和客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两个相同类型的回答,放在开头给大家轻松下。虽然说的是古装剧,但和亮剑性质一样,只是表皮不同而已。

大家以为玛丽苏只是女主剧专利吗?


=====原回答的分割线=====

亮剑电视剧,好的、坏的要分开说。

先说它为什么受欢迎

看过临高启明的伙计们都知道,比起技术类和民生类的篇章,有些观众更喜欢看元老院碾压旧社会。但是,临高从创作之日起,就注定不是超市方便面那样,有着广阔市场的麻辣爽文。那些科技进步导致的军事碾压,不过是餐前小点;任何描写手法和构建方式的选择,不过是餐桌点缀;宏大的新社会建设才是它的招牌硬菜。它是繁琐枯燥的,它是激情浪漫的;它是残酷无情的,它是关怀备至的;它是勾心斗角的,它是光荣伟大的。这种对社会建设、改造的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描写,才是临高的精华所在。

和临高的情况一样,对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们,要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从表面上看是繁琐枯燥、甚至是残酷无情的,需要长时间的付出才能略窥门径,这已经等于一种工作了。这种付出,不符合和平年代在工作之余,寻求精神放松的,一般观众群体的心理期待。


引用 @穆好古 穆公的近代遗事一条

412前,tg在武汉主要活动有:帮女性离婚、逃婚,帮失业工人、失业学生找工作,帮车夫打官司降低份子钱。
全面抗战国共二次合作后,继续宣传反对纳妾与婚姻自由,又帮国军的小妾们离婚,国军惊呼:革命怎么革到内部了?!总理以“破坏统一战线”为由,告诫党员可以对其搞宣传、交朋友,但不要再鼓励小妾离婚。

由此原因,TG在各种工作上时时忍让,湖南吐槽王对国统区工作人员言: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要不是为抗日,我们统他个女马口约!

这段故事如果拍成影视作品传播,我相信大部分看过的观众在多年后再次回忆时,第一反应就是那句:统他个女马口约!而对TG长期坚持的基层群众工作,他们可能已经淡忘了。

但现实中,就是通过这类基层的工作,TG建立起了自己的群众基础,建立了共和国,

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需要伟大的战略天才,而只需要平淡无奇的艰苦工作和枯燥乏味的计算。——马丁·万·克列威尔德

但你要把这些平淡无奇的艰苦工作拍出来,以放松为主,寻求视觉奇观的观众们爱看吗?

观众们,对,他们就是观众。更喜欢在较短的观看时间内,看到更多激烈冲突的戏剧。

他们要看激情浪漫、快意恩仇的,他们喜欢看一声炮响轰飞敌人的畅快淋漓,不喜欢两年围困挤走匪帮的浴血坚持。

他们喜欢大手一挥千个俘虏人头落地,不喜欢苦口婆心昔日恶魔教化为人。

他们喜欢军校帅哥鲜花美酒,奇谋妙计美械破阵,不喜欢破衣工农吃糠咽菜,集思广益梭标杀敌。

他们喜欢必其功于一役天下扬名,不喜欢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苦心经营。


说完观众说作品,什么叫好演员挽救了烂剧本,亮剑就是。李幼斌把李云龙演活了,这种个性狂野的李云龙是十分受普通观众欢迎的。一改往日的强调纪律性,出现了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和标新立异的李云龙,当然很多人爱看。在契合观众趣味后,由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再配合部分真实的历史片断,无数历史人物身上积累的闪光点被都梁转化为戏剧冲突,再投影到一个小团体,用无数人的优点去装饰一个虚构角色,当茶馆评书看确实吸引人。但做为剧中主体的人民军队,它的描述是有问题的。如袁腾飞,讲课的技巧不错,勾人,但讲的东西不对。袁的东西确实能引起很多人对历史的兴趣,但引导人们了解历史的方法很多,袁是非常糟糕的一种。

这部剧就是把以前评书里草莽将军+白面书生抗敌的桥段换上一个八路的皮,作风像土匪不要紧,只要不怕死,单凭男性荷尔蒙就能一直打胜仗,就能一直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断打胜仗,打了胜仗就可以啥事没有。有兴趣的伙计可以脑补下,同样的模版,换成一个精锐国军的皮,李云龙是国军团长,楚云飞是共军团长,有没有违和感?如果观影效果一样,那问题来了,共军和国军的区别在哪?

朱毛搞起的武装根据地,戴眼镜的留学生把持的中央跑来避难,说让你靠边,你就得靠边。
张国焘要叛变,连军队都拉不出来,警卫员都弃他而去,光杆司令一个跑了。
琼崖纵队在海南孤岛独立发展20多年,解放战争时中央一道命令,说归队就归队。
抗美援朝,一野的老大指挥四野的部队,说怎么用就怎么用。
上述情况有一个算一个,国军那边根本不可能。

独立团?1、政委,你那警卫员不错,给我吧。

2、团长,谁来也不行,我就认你是我团长。

3、别的政委我不要,我和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

还有那从头到尾满口兄弟长、兄弟短的毛病流毒无穷,亮剑后的N多电视剧中的共军也开始这样叫。现代观众可能觉得没啥,但在当年这种叫法是错误的。

亮剑为之后的影视创作开了一个坏头:凡是讲政治觉悟的都是傻逼,政治工作和政工人员都是多余,只有男性荷尔蒙和兄弟义气才是最牛叉的。

但是论封建道德兄弟义气,常公才是玩得最好的,论讲封建道德那一套常公是行家中的行家。如果靠江湖义气封建道义就能打胜仗,那常公应该是无敌的,结果事实是玩封建那套玩意的常公无时无刻不被打脸!

據我研究的結果,我們所以失敗,第一在於制度沒有建立;第二在於組織之不健全。
就制度言,我們所以失敗,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軍隊監察制度沒有確立的結果。自從黨代表制取消,政治部改成部隊長的幕僚機關以後,軍隊的監察即無從實施,同時因為政工人事的不健全,故政訓工作亦完全失敗。
……
由於政工人員本身程度的低落,對於主義的認識不夠,於是官兵皆缺乏政治訓練,對敵作戰就意志薄弱,戰鬥精神完全喪失,尤其對民眾則不知愛護聯繫,甚至恣意騷擾,以致軍風紀蕩然無存。這種沒有靈魂的軍隊,自然非走上失敗的道路不可。

大家猜猜,上边这段话谁说的?

你要说独立团是中央军精锐,地方系精锐,甚至说它是民团精锐我都会信。

你要说共军中有这样的部队我也会信。

但说它是共军基干精锐,我不信。

金庸的小说好看,袁腾飞的课惊人,但拿它了解历史就算了。我们可以从荒谬的视觉效果上判断神剧,也可以从荒谬的历史描述上判断神剧,两者都符合的也不少,如芈月传。


在此举五个例子

一八零天改四次:抗战大刀PK日军三八大盖+刺刀,能赢吗?

1、亮剑再次把大刀对步枪的传说放大,使很多观众误以为大刀可以对付三八大盖。

有头发谁愿意当秃子?如果窘迫到非要用冷兵器,像和尚那样红樱枪都比大刀好使,可以用来和刺刀拼,问题是装备刺刀的军队会和你纯肉搏么?鬼子都打到华北了,国家工业不力,连步枪零件都要进口,是等着国府造出性能优越的步枪,用子弹消灭敌人?还是先扛着粗制滥造的大刀抗敌?至于国内工业为啥不力这次就不讨论了。

肉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以用大刀队夜袭的特例鼓舞民众的精神,狠抽低调俱乐部里士大夫们的脸,但拿它当普遍事例就不对了。同样共军有过李云龙这样的人物,但拿他当通例就错了。


一八零天改四次:为什么有些上过军校的军事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反倒不如不识字的“泥腿子”?

2、片中李云龙在上军校前,是一个有着狡黠智慧的剽悍斗士,主要凭个人天赋指挥作战。但历史上TG从1929年开始就从未放弃过对全军和根据地群众的文化教育。他们在长征路上教战士英语,在延安土窑里科普航母,在解放战争时培训人类文明史。对TG来说,梦想还是要有的,因为它一直被实现。


通吃岛岛主:电视剧《亮剑》是抗战神剧的开端吗?

3、三大纪律

  1. 一切行动听指挥;
  2.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 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

  1. 说话和气;
  2. 买卖公平;
  3. 借东西要还;
  4. 损坏东西要赔偿;
  5. 不打人骂人;
  6. 不损坏庄稼;
  7. 不调戏妇女;
  8. 不虐待俘虏。
军官不允许打骂士兵。这一点在亮剑当中甚至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嘲讽,并用它来表现赵刚逐渐把书本与实际相结合。这种情节的设定让观众感到很真实,因为观众们想象的军队就应该是这样,都是大老粗,训练的时候怎么可能不打骂?但是,这种我们感到的真实才是不真实的。大家可以听听粟裕将军是怎么说的:
说服教育胜过拳头,而官兵平等的实际行动又胜过万语千言……也许现在的青年人不能体会到官兵平等、废止肉刑这些基本制度所产生的强大威力,因为他们是在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而当时,这些基本制度,唤醒了被压迫者长期被压抑着的人的尊严,激发着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希望,成为大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牺牲的强大力量。这些新型的制度,是迸行政治工作的强大武器。那时对于红军最有力的宣传就是‘红军官兵平等’、‘红军不打士兵’。这简单的语言,对劳苦农民和广大士兵,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它是红军阶级本质的具体体现。


4、一八零天改四次:为什么战争剧里,美军对德军有种英雄相惜的感觉,苏军看德军就是纯粹的匪徒?

美剧兄弟连在结尾时装了逼,找一德军将领说了一通鸡汤话,仿佛德军像个人。亮剑剧中我军战死后,日军对烈士表示尊敬。也给了观众这样的错觉:仿佛因为我们的英勇,赢得了敌人的尊重。仿佛如果没有战争,我们会相互理解。但实际是怎样呢?白求恩大夫和731的医生,医术都不低。我们会说731是好医生吗?方向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说得就是这类人。

我们是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我们的顽强是勇敢;他们是为掠夺我们的国土、财富而战,他们只有贪婪的恶欲!他们对我们的烈士敬礼不是在尊敬我们,是在欺骗他们自己的士兵!是在混淆正义与非正义,想把我们正义的勇敢与他们贪婪的恶欲混淆起来!想把我们的勇敢也附到他们士兵的身上,他们妄想!


5、亮剑顾问的老子,当年整的就是李云龙那类人。大家有没有想过,儿子为什么要给亮剑做顾问呢?

然而,在我们党内,并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和弱点了,也不是在我们前面就没有困难了,我们还有缺点和弱点,我们已做的事业,距离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还很远,我们前面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我们党的绝大部分,还是处在农村中,我们的党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他们虽已经过严重革命斗争的锻炼,但他们的理论和文化水平一般还不高。党内的主观主义作风,在一些同志中还没有完全克服,并且在一些同志中,还存在着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与军阀主义等脱离群众的倾向,以及妨害全党团结和统一的盲目山头主义倾向。我们党的这些缺点和弱点,还需要我们有更重大的努力和更艰苦的教育工作,才能克服。

大家再猜猜,上边这段话谁说的?


最后,引用一句,大家不用猜,侯宝林说的

听侯宝林的相声,文明。


相关回答

马前卒:为什么那么多人赞同楚云飞说的「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

马前卒:为什么近十年来抗战电视剧偏爱描写「纨绔少爷」「江湖大佬」参加抗日?

zhihu.com/question/5792

user avatar

毛爷爷说过“凡是都有两面性,要一分为二的客观看待”,

对《亮剑》的评价就是这样。

站在军内人的角度来说,《亮剑》绝对是胡扯淡、大毒草,很多内容甚至严重歪曲了我军的形象。但是,如果站在2000年左右来看的话,《亮剑》就有其值得赞扬的作用了:它算是当时舆论环境下拢聚人心的少有主流类作品。

2000年左右的舆论环境怎么样,想必大多数人都心里有数,官媒的宣传效率基本低到了一个被当笑话看的境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甚至连向美帝国主义投降这种言论都可以公开的从党校教授的嘴里说出来,《亮剑》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不错,它确实很多内容奇幻了点,武侠了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一出来就获得了读者的喜欢,个性特色鲜明的各个人物,出于民族大义或者其他的原因,团结在了抗日或者拥护共产党的旗帜下。从主要内容上说,这就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宣传,而且是在知识分子公开否定本民族、本政权的背景下的民族主义宣传,在某种程度上,意外的承担了争夺舆论阵地的角色。关键是,它还成功了。就这一点来说,无论怎样称赞它的正面意义都是不过分的。

从负面角度来说,《亮剑》缺点在于将很多严肃的事情戏谑化,给人留下了共产党的军队匪气严重、不讲政策等。但是,这些缺点对于它的读者群来说很严重吗?当然是不严重,因为绝大部分读者并不了解军内严格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标准,读者看小说就是来精神自慰的,否则为什么不去找一本《论新形势下的党的政策理论》去读呢?从后果上看,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也是主角的不按规则出牌、以及最后的忧国忧民,而不是军队匪气化。

所以两相比较,《亮剑》的正面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对于新时代条件下的宣传来说,如何做到接地气、受群众欢迎而且凝聚人心,发挥正面作用,这才是应该学习的,而不是吹毛求疵的说它是大毒草,恨不得铲之以后快。

user avatar

李云龙语录:
第一集:
1. 不就是没从俞家岭突围吗?反正是突围,从他娘的哪个方向突围不是突围?老子干掉坂田,不给嘉奖也就算了,反倒给我降了职!老丁啊,你小子别站着说话不腰疼。降职倒没什么,哪怕让我当个连长呢!他娘的居然让我到被服厂当什么狗屁厂长!那是爷们儿干的活吗?这不是逼张飞绣花吗?

第二集:
1. 我让你做主了吗?老子现在还是厂长呢!给我装,二百件一件不能少!我说的嘛,这厂长我不能白干!

第三集:
1. 赵刚,你少从冲我瞪眼睛!老子在鄂豫皖打仗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呢!我告诉你,老子干了,怎么着吧?你去向师长旅长打小报告吧!要杀要剐我李云龙顶着!
2.(李骂赵刚没抢下主攻任务)要我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咱独立团捞不着肉吃,就是你他娘的这个政委在上级面前太熊!你怕什么呀你?你咋就不敢跟旅长干一架呢?

第五集:
1. 咱们独立团就这规矩,有能耐的吃肉,没有能耐的连汤都喝不上,谁让你小子不争气呀?

第十集:
1. 全团干部从我开始要端正态度,要放下正规军的架子,只当我们是什么呢?只当我们是……对了,只当我们是啸聚山林的梁山好汉,那是什么活法?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
2. 我李云龙只有一个原则,你们,只许占便宜,不许吃亏,赔本的买卖咱不干,只要枪声一响,你们都得给老子捞点东西回来,我这人不择食,什么都要。吃的、穿的、枪炮、弹药……弄多了我不嫌多,弄少了我不高兴,谁要是弄不着,那我就要骂娘了!
3. 不管有没有总部的命令,揍他兔崽子!

第十四集:
1. 咱们团清一色的光棍,我当团长的不能搞这个特殊。再说了,现在是在打仗,弟兄们生在一起生,死在一起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娶媳妇,全团的弟兄们一起娶,要不然一起当和尚!

第十五集:
1. 请示什么?师部离咱们几百里,等请示完了,黄花菜都凉了!

这是绿林好汉还是军事主官?独立团是水泊梁山还是革命部队?知道的还认李云龙是革命干部,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土匪军阀。

听从命令,服从指挥这几个字形如放屁。

看了一些评论,在一些人眼里,仿佛我党能够取得政权靠的就是这些草莽英雄绿林好汉,而我党在革命斗争年代无时不刻不在强调的组织性纪律性屁用没有。李云龙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在于他指挥的部队,不姓党,而姓李,他的独立团根本不是什么人民军队,完全是李云龙的私军。李云龙被降职了,在独立团竟然还是团长做派拥有团长权力,还没有一个人反对。有个新兵叫了他一声营长立刻就被老兵打了一顿,赵刚看见了不严肃批评老兵反而教训新兵说我们独立团只有一个团长他姓李。因为是他的私军,所以李云龙为了他老婆,他可以不惜全团将士的性命,不顾兄弟友邻部队的安危,也不管上级的命令。就带着部队围攻平安县城。即使在将领普遍拥有部曲的古代封建军队,擅自把军队调离驻地都是重罪,搞不好会被视为谋反,更别说擅自进攻某地。陈赓大将的妻子就在反扫荡作战中牺牲了,也没见陈赓同志带着386旅去找谁报仇啊。

国民党败亡的重大原因之一就是派系林立,将领视部队为自己的私产,中央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更换其部队长官实质上也就是无法控制其部队。所以才会闹出那么多友军被围不动如山千里驰援的笑话。更可怕的是,私军意味着这支部队只是名义上归属中央,一旦部队长官决定叛变,中央几乎束手无策。所以国军不管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才会有那么多成建制起义投降的部队。对于李云龙,今天他带着独立团打平安县城没有人反对(独立团党委在电视剧中集体全程掉线),那明天他不服上级领导是不是可以带着独立团直接背叛革命?支部建在连上的三湾改编是我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正是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指挥枪,解放军在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支成建制叛变投敌的部队,甚至连一个连都没有。林元帅出走的时候甚至连警卫都带不走。而反观国民党,傅作义一句话,二十万北平守军就叛变了。所以李云龙这样的人在我军中百分之百不存在的,有也肯定是要被枪毙的。

同样是描写绿林好汉参加抗日和革命,同样是政委和军事主官。历史的天空还原的就非常好。形象描述了一个草莽英雄如何变成革命战士并成长为革命干部的。小说里叫梁必达也就是电视里的姜大牙。

关于政委:
有一次,陈墨涵问梁必达最钦佩的人是谁,梁必达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张普景。”
梁必达说:“我抗议,我不是二流子。但你说张普景有功劳,这话你说对了。我这个人,确实有点匪气霸气,还有点军阀作风,一般的同志是不敢轻易翻我眼皮子的。记得有一次因为一个干部的任免,我们两个人争了起来,我坚持要提,他坚决反对,桌子都拍了起来。他指着我的鼻子说我是任人惟亲,还说他要坚持到底,他说我死都不怕还怕你梁大牙?他妈的他一上火就喊我梁大牙,急眼了就不顾影响。后来还是我让步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没有张普景这样的人跟在屁股后面找我的事,挑我的茬,我还真有点把握不住自己。只要张普景跟在后面,我就要小心一点,凡事三思而行,不敢为所欲为,不让他抓住把柄。你们都看出来了,张普景一直是我的对立面,可是这个对立面难得啊他不搞阴谋诡计,他面对面地搞你,那你还有什么话说?可以这么说,没有张普景几十年来如一日地捋我的辫子,那就不知道要犯多少错误。

关于擅自行动:
王兰田说:“你这次到蓝桥埠去,犯了五个错误。一是无组织无纪律,擅自带领武装人员深入敌占区,说轻点是拿同志们的、当然也包括你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说重点是给敌人捕捉抗日武装人员可乘之机。二是给一个汉奸维持会长拜寿,还磕头,搞封建的一套,影响极坏,说轻点是个人感情取代原则,说重点有带枪通敌的嫌疑。三是擅自动用战利品,说轻点是自私自利,说重点就是喝兵血贪污抗战财产。四是不计后果,留下一个狗屁‘布告’,要挟当地国共两方抗日人员,胁迫他们对汉奸维持会长点头哈腰,说轻点是无知炫耀,说重点就是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团结。五是私自同无业寡妇蔡秋香幽会,说轻点是流氓习气死灰复燃,说重点是破坏八路军的声誉。有这五条,你这个大队长还能当下去吗?”

关于听谁指挥:
梁大牙挠挠头皮说:“这个当然。第一是听指挥。不过,我也跟王副政委说实话,杨司令和你的指挥我听,别人的瞎指挥我是不会听的。
王兰田脸色一沉说:“这个思想有问题,我们都要听党的指挥,不能说只听哪几个人的指挥。
王兰田说:“你这个思想还是有问题。我们共产党不搞个人崇拜,不搞感恩戴德。叫你到陈埠县去,不是当官做老爷,是去抗日。一切行动都要听组织的。
user avatar

如果要说为了政治正确写这样的文章,科普政委的作用,意义,情有可原。起这么个网文爽文的标题,和一部电视剧较真,矫情!

有的人就是矫情,感觉自己比别人多读两年书,多看了两里风景,就迫不及待的想和别人嘚瑟:我就是和你们品不一样的感受来。

李云龙这个人物刻画为什么丰满,有血有肉?因为人无完人般的真实。在这以前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清一色的高大全的样板戏,脸谱化。观众爱看,与你何干?

关于历史的真实,土葬的许大将军了解一下。抗战时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从不缺乏英雄,也不缺乏传奇,更不缺乏浪漫。为什么就不让人说呢?

驳几个高赞答主观点:

官兵平等,军队才有战斗力。你怕是对战斗力有什么清奇的误解?是湾湾那些少爷兵吧?官兵平等,平的是人权,不是官阶。哪里看出李云龙不把手下当人看了?

说李云龙军阀,人家李云龙是抢人家闺女收几房姨太太了还是占山为王画地为界沽名钓誉了?

反对革命小将,学生。。高级黑吧,我的天。没见过“wenge”这个词也应该听过“十年浩劫”吧。


电视剧,是让观众从所述故事中得到感触,得到共鸣。不是非得让观众清楚的辨别意大利炮和捷克炮的区别,艺术创作原本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拿着个别小辫子,揪着不放,照本宣科,又与抬杠有何区别。怕是自己文笔又酸又涩,不起这样的标题,鸿篇巨制无人观瞻吧?


民智初开的年代,初开的质量良萎不齐是民智初开初级阶段必然的产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