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一家人睡一个炕是一种什么体验?不觉得…尬吗?

回答
炕上的生活,说起来,可不是简单地“几个人睡一个地方”那么简单,那里面藏着一份浓浓的东北人情味儿,也确实有那么点儿外人难以理解的“尴尬”。

首先得说说这炕的本身。不是那种我们现在看到的,下面烧了,上面暖烘烘的现代炕。在老东北,那炕烧起来,尤其是冬天,那叫一个热乎。整个屋子就靠着它散发的温度来抵御刺骨的寒风。所以,一家人挤在炕上,图的就是一个字:暖和。你想啊,外面零下二三十度,屋里不开火炉子那肯定是冻死人的节奏,有了炕,那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那份“不尴尬”的由来,首先是出于 necessity (必要性) 。 在过去,房子不像现在这样隔间多,尤其是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一个大屋子,炕占了大部分地方,这就是大家的活动空间,睡觉的地方自然也就集中了。与其说一家人睡一个炕,不如说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在这个温暖的聚集地,完成了白天劳作后的休息。

其次,是基于“熟悉”和“习惯”。 东北的家庭,尤其是过去,很多都是几代同堂。从小,孩子们就和父母,爷爷奶奶,甚至叔叔阿姨一起睡在一个炕上。这种亲密无间,从小就建立起来了。大家都是最亲近的人,身体接触带来的感觉,早就从“陌生”变成了“亲切”,或者说,是那种“就是这样”的理所当然。就好像你不会觉得跟自己老公老婆手牵手“尬”,跟爸妈睡一个炕,当习惯了之后,那种感觉也差不多。

那么,所谓的“尴尬”点,外人可能会觉得是:

隐私问题: 确实,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独立的个人空间。睡着了还好,要是半夜醒了,或者是在炕上翻个身,难免会跟旁边的人产生身体接触。而且,大家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说点什么话,或者身体发出点什么声音,都会被其他人听到。这对于习惯了个人空间的人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身体的亲密程度: 尤其对于已经成年的子女,跟父母睡在同一个炕上,虽然是亲人,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会自然产生一种界限感。成年后,如果还和异性父母或兄弟姐妹睡得过于紧密,可能确实会有点不自在。
起床和睡觉的节奏: 一个炕上,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同一时间入睡和醒来。可能有人早起干活,有人晚睡看书(当然,以前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娱乐),这就意味着需要互相迁就。比如,早起的人得小心翼翼地不打扰到还在睡觉的人,晚睡的人也得注意不要影响到其他人。

但东北人是如何处理这些“尴尬”的呢?

有默契的睡位安排: 虽然挤在一个炕上,但久而久之,大家心里都有数。比如,老人会睡在最暖和或者靠墙的位置,小孩子会睡在中间,或者父母身边。成年子女可能会睡在炕的另一端。这种安排,不仅仅是为了保暖,也是一种尊重和照顾。
“不言自明”的规矩: 很多事情,不用说出口,大家心里都清楚。比如,睡觉时尽量不发出太大的声音,不随便乱动打扰到别人。即使是青少年时期,跟父母一个炕,大家也会尽量克制一些,比如睡觉姿势会尽量端正些,不会做出一些特别亲昵的动作。
把“集体”置于“个人”之上: 东北的很多文化,都强调家庭的整体性,强调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在这种氛围下,个人的“小尴尬”,往往会被家庭的整体温暖所包容和化解。一家人在一起,互相依靠,互相取暖,才是最重要的。
沟通和理解: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有时也会有需要沟通的时候。如果真的有不舒服的地方,也许会用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或者通过一些小动作来示意。但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包容,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能够舒适地度过。

我记得我小时候在老家,冬天的时候,一家人睡在同一个炕上,那感觉就像是“一锅炖菜”,大家的味道都混在一起了。晚上,炕烧得热乎乎的,一躺下去,浑身都暖洋洋的。爷爷奶奶在炕头呼噜呼噜地睡着,爸爸妈妈在中间,我和弟弟妹妹挤在一边,大家都有自己的呼吸声,偶尔有人翻个身,炕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虽然有时候会被旁边的人踢到一下,或者被谁的胳膊碰到了,但没多久也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窗户上全是白花花的霜,屋里还是暖呼呼的。那种感觉,虽然没有现在年轻人追求的什么独立卫浴、私人空间,但却有一种特别的踏实和安全感。

你问“尬不尬”? 对于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那是一种温暖的回忆,是一种家庭凝聚力的体现。而对于没有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人来说,想象一下,确实会觉得有点挑战,有点难以接受。但那就像是南北方饮食差异一样,是一种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没有对错,只有理解。那份炕上的“挤”,挤的不仅仅是身体,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赖和深厚的亲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学时南方尤其江浙的同学,家里三个孩子很普遍,最多的是一个江苏同学,家里五个孩子,四个姐姐,就他一个男孩,他们家也没有多大房子,没好意思问他们家里都是怎么住的。

来自一位北京网友的疑问。

user avatar

江南弄堂里,三世同堂,祖父汪先生和祖母陈氏,父亲汪阿卫和母亲陈碧裙,带着他们心爱的来娣,招娣,盼娣,想娣,念娣,领娣,求娣,玉女和金童九个孩子,挤在二十多平的小房子里吃饭睡觉,不觉得…尬吗?





哦?现在不这样了啊?就是,房子大了不用挤了呗?

其实东北也新建了不少房子,农村房子多的是不用一家人挤一个炕了。

至于城市里,竟然炕都没有,题主这个南方人,想不到吧?!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让我想起来两件事,

2004年在长三角某地工作的时候,一个本地人指着饮水机问我:你们那里有这个东西吗??我说我家1996年就有了(-᷅_-᷄);

还有一个老爷子,跟我说,你们东北太苦了,工人上班都在自行车后边带个铝饭盒,饭盒里连肉菜都带不起……我说您老哪年去的啊?他说七几年……

user avatar

没想到这个回答有这么多人关注,而且在评论区发现了很多battle,甚至个别的言论涉及到地域攻击,这就偏离了这个回答的初衷了。

我先声明一下,没有丝毫diss任何一个地方的意思,很多看似傲慢的行为都是年轻时的口舌之快, 或者争一时的上风,所以并不用很在意。现在问我那些同学或者同事同样的问题,肯定不会出现那种回答。

而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引战的回答,其实他们没有发现,这问题本身就是恶意满满。

首先“东北人一家人睡一个炕”这几个字就充满了恶意,我敢肯定如今东北三省95%以上的人民不会一家人睡一个炕,甚至在年轻的家庭里面炕这玩意都绝迹了,当然华北、西北也都同理。原因很简单,现在几乎全北方都通暖气,宽敞的暖气房里谁还这么睡觉?

再者,问尴尬与否的,看似“不懂就问”,实则揣着明白装糊涂,要不是生存所迫,谁不愿意吃得更好睡得更香?

进一步想想,这问题简直杀人诛心,本来那个年代的贫穷就造成了很多人的伤痛记忆,还要被问什么体验,估计提问的人脑补了各种画面,优越感过后,嘴角还露出一丝weisuo的笑容。

进ICU的996员工,被问速效救心丸吃起来啥味道;

大冬天在结冰路滑倒的环卫工人,被问路面漂移好玩吗;

被日本人残害的慰安妇,被问当时是什么感觉;

我可qnm的吧



以下是原答案:

利益相关:不是东北人,在东北上的大学,小时候也睡火炕。

不是开地图炮,有些南方朋友的确太自大了,才吃了几天饱饭,就开始在别人身上找优越感了。

我大学哥们,江苏农村的,大一刚开学就对我说:“现在南方人个子更高,因为北方人营养不良”。

另一个江苏农村出来的大学同学:“北方人吃面是因为吃不起大米”。

工作后一个湖南同事:“你们北方人每顿饭一碗面,不吃炒菜的吗?”

我举这些例子不是贬低南方人,事实上江苏的这俩同学大一时候也是第一次出远门,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的情况下随口发表见解,这个毛病我也曾有过。他俩后来都成为了我的好朋友,到现在还经常联系。

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当你见识不够的时候,请收起你傲慢的嘴脸。


火炕这玩意不光东北有,我们华北也有,我就是睡火炕睡大的。现在我老家楼房还有呢,老人喜欢。只不过变成了木板做的,负责供热的也不再是灶头了,而是暖气管子。

为啥一家人挤一个火炕?原因很简单:没暖气。小时候我们家还没通暖气,室内温度全靠烧煤炉。睡觉的时候必须把火炕烧热了,要不然半夜会冻醒。一家人冬天睡觉都只能靠这一个火炕。

说到这肯定有杠精来问:不会吧那时候我们都通暖气了啊你们为啥还烧火炕和煤炉?

实际上我们家不是农村,是城镇里的,那时候都这条件。不光家里没有暖气,学校也一样。我上小学,冬天教室里都是烧煤炉,一间教室两个炉子。冬天的每个早上都由同学家长五点多来学校把煤炉烧好了,等七点多学生们来的时候就会暖和些。这个事是每个学生一天轮流。

怎样烧煤炉?先把软柴(干叶子、秸秆)点着了,再在上面引燃硬柴(木柴),等硬柴烧通红了,再在上面慢慢加小块煤炭,直到煤炭充分燃烧。

当然有的地区用的是蜂窝煤炉,操作起来更简单。我们那时候很少见。

(我只是给大家分享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北方某些地区的一个生活状况,不是和杠精对线。知乎的杠精么,对未知的东西都持一贯的想当然态度,懒得跟这种人多说半句。)

总之,一家人睡火炕这件事,都是生存所迫,大冬天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不是闹着玩的。

等慢慢的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通暖气了,也就不存在这种状况了,一个人睡一个床多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