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南方尤其江浙的同学,家里三个孩子很普遍,最多的是一个江苏同学,家里五个孩子,四个姐姐,就他一个男孩,他们家也没有多大房子,没好意思问他们家里都是怎么住的。
来自一位北京网友的疑问。
江南弄堂里,三世同堂,祖父汪先生和祖母陈氏,父亲汪阿卫和母亲陈碧裙,带着他们心爱的来娣,招娣,盼娣,想娣,念娣,领娣,求娣,玉女和金童九个孩子,挤在二十多平的小房子里吃饭睡觉,不觉得…尬吗?
哦?现在不这样了啊?就是,房子大了不用挤了呗?
其实东北也新建了不少房子,农村房子多的是不用一家人挤一个炕了。
至于城市里,竟然炕都没有,题主这个南方人,想不到吧?!
题主的问题让我想起来两件事,
2004年在长三角某地工作的时候,一个本地人指着饮水机问我:你们那里有这个东西吗??我说我家1996年就有了(-᷅_-᷄);
还有一个老爷子,跟我说,你们东北太苦了,工人上班都在自行车后边带个铝饭盒,饭盒里连肉菜都带不起……我说您老哪年去的啊?他说七几年……
没想到这个回答有这么多人关注,而且在评论区发现了很多battle,甚至个别的言论涉及到地域攻击,这就偏离了这个回答的初衷了。
我先声明一下,没有丝毫diss任何一个地方的意思,很多看似傲慢的行为都是年轻时的口舌之快, 或者争一时的上风,所以并不用很在意。现在问我那些同学或者同事同样的问题,肯定不会出现那种回答。
而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引战的回答,其实他们没有发现,这问题本身就是恶意满满。
首先“东北人一家人睡一个炕”这几个字就充满了恶意,我敢肯定如今东北三省95%以上的人民不会一家人睡一个炕,甚至在年轻的家庭里面炕这玩意都绝迹了,当然华北、西北也都同理。原因很简单,现在几乎全北方都通暖气,宽敞的暖气房里谁还这么睡觉?
再者,问尴尬与否的,看似“不懂就问”,实则揣着明白装糊涂,要不是生存所迫,谁不愿意吃得更好睡得更香?
进一步想想,这问题简直杀人诛心,本来那个年代的贫穷就造成了很多人的伤痛记忆,还要被问什么体验,估计提问的人脑补了各种画面,优越感过后,嘴角还露出一丝weisuo的笑容。
进ICU的996员工,被问速效救心丸吃起来啥味道;
大冬天在结冰路滑倒的环卫工人,被问路面漂移好玩吗;
被日本人残害的慰安妇,被问当时是什么感觉;
我可qnm的吧
以下是原答案:
利益相关:不是东北人,在东北上的大学,小时候也睡火炕。
不是开地图炮,有些南方朋友的确太自大了,才吃了几天饱饭,就开始在别人身上找优越感了。
我大学哥们,江苏农村的,大一刚开学就对我说:“现在南方人个子更高,因为北方人营养不良”。
另一个江苏农村出来的大学同学:“北方人吃面是因为吃不起大米”。
工作后一个湖南同事:“你们北方人每顿饭一碗面,不吃炒菜的吗?”
我举这些例子不是贬低南方人,事实上江苏的这俩同学大一时候也是第一次出远门,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的情况下随口发表见解,这个毛病我也曾有过。他俩后来都成为了我的好朋友,到现在还经常联系。
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当你见识不够的时候,请收起你傲慢的嘴脸。
火炕这玩意不光东北有,我们华北也有,我就是睡火炕睡大的。现在我老家楼房还有呢,老人喜欢。只不过变成了木板做的,负责供热的也不再是灶头了,而是暖气管子。
为啥一家人挤一个火炕?原因很简单:没暖气。小时候我们家还没通暖气,室内温度全靠烧煤炉。睡觉的时候必须把火炕烧热了,要不然半夜会冻醒。一家人冬天睡觉都只能靠这一个火炕。
说到这肯定有杠精来问:不会吧那时候我们都通暖气了啊你们为啥还烧火炕和煤炉?
实际上我们家不是农村,是城镇里的,那时候都这条件。不光家里没有暖气,学校也一样。我上小学,冬天教室里都是烧煤炉,一间教室两个炉子。冬天的每个早上都由同学家长五点多来学校把煤炉烧好了,等七点多学生们来的时候就会暖和些。这个事是每个学生一天轮流。
怎样烧煤炉?先把软柴(干叶子、秸秆)点着了,再在上面引燃硬柴(木柴),等硬柴烧通红了,再在上面慢慢加小块煤炭,直到煤炭充分燃烧。
当然有的地区用的是蜂窝煤炉,操作起来更简单。我们那时候很少见。
(我只是给大家分享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北方某些地区的一个生活状况,不是和杠精对线。知乎的杠精么,对未知的东西都持一贯的想当然态度,懒得跟这种人多说半句。)
总之,一家人睡火炕这件事,都是生存所迫,大冬天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不是闹着玩的。
等慢慢的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通暖气了,也就不存在这种状况了,一个人睡一个床多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