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的《好了歌》劝人放弃功名利禄,秦钟临死前又劝贾宝玉考功名。红楼梦到底是劝人放弃功名还是考取功名?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功名利禄的态度,确实是一个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和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好了歌”唱出了对世俗追求的警示,另一方面,秦钟临终前的劝诫又指向了另一条道路。曹雪芹在这里展现的,并非简单的“劝人放弃”或“劝人考取”,而是对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其中复杂而微妙的人情世故。

我们不妨先从“好了歌”说起。这首歌词,可以说是《红楼梦》开篇就抛出的一个宏大命题。它以一种近乎戏谑又带着几分悲凉的口吻,列举了世人对功名富贵的种种执着,“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破,揭示了世事无常,富贵难久。那些曾经叱咤风云、意气风发追求功名的人,最终都化为一抔黄土,他们的功名利禄也随风而逝。歌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更是将这种“空”的彻悟推向极致。

这首歌的用意,无疑是在劝导世人不要过于执迷于功名利禄,而要看破世情,寻求解脱之道。它对书中那些沉溺于仕途经济的知识分子,如贾雨村,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对那些追求富贵荣华的家族,如贾府,则是一种隐喻式的警示。曹雪芹通过“好了歌”,显然是在表达一种超越世俗的哲学思想,一种对人生短暂、万事皆空的感叹。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好了歌”就断定《红楼梦》全盘否定功名利禄,那就有些以偏概全了。接着看秦钟临终前的劝诫,这又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的情节。秦钟,虽然在书中篇幅不多,但他的死,对贾宝玉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心灵冲击。他临死前对宝玉的叮嘱,“你也是个读书的种子,却不知留心,只是一味随心所欲,不肯上进,这些都是我一时说的,你也不肯留心。我死了,你可依我的话,仔细读读书,功名富贵,也只是要紧的。”

这里出现了明显的张力。“好了歌”在说“一切皆空”,秦钟却在说“功名富贵,也只是要紧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曹雪芹并没有简单地站在某个极端立场。他笔下的世界,是真实而复杂的。

首先,“好了歌”代表的是一种“悟道”的视角。 这种视角往往是超脱的、宏观的,它看到了人生的终点,看到了功名利禄的虚幻。这种视角,更像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思考,一种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它提醒读者,不要被眼前的物质和名誉蒙蔽了双眼,要有一种更长远的、更深刻的追求。

其次,秦钟的劝诫则是在“入世”的语境下发生的。 秦钟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都让他看到了功名利禄的“实用性”和“必要性”。虽然他临死前也并非全然沉溺于功名,但作为一个经历过世事的人,他深知在当时的社会,“考功名”是改变命运、获得尊重、安身立命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对于他这样的寒门子弟而言。他对宝玉的劝诫,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现实关怀”,是一种希望宝玉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的善意。

更重要的是,贾宝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他是衔玉而诞的贵公子,他被寄予了家族复兴的厚望。他的父亲贾政,是坚定的“仕途经济”信徒,他希望宝玉能够继承祖业,光耀门楣。而宝玉本人,则对这些功名利禄深恶痛绝,他更向往自由自在,与黛玉、宝钗等人吟诗作对,享受生活的美好。

曹雪芹之所以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同时呈现在书中,是在呈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人生图景。

他没有强行要求读者放弃一切: 曹雪芹深知,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总需要吃饭、穿衣、安身立命。完全脱离尘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他通过“好了歌”表达的是一种“不执着”,而不是“不作为”。是一种看透了不强求的态度。
他看到了现实的残酷: 秦钟的劝诫,也并非全无道理。在那个时代,功名利禄确实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改变阶层、获得社会认可的途径。曹雪芹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他知道,如果一个人完全放弃了功名,他可能在社会上寸步难行,甚至遭受嘲笑和排挤。
他更多的是在反思“为什么”: 曹雪芹的矛头,真正指向的不是功名本身,而是人们对功名的“病态追求”,是那种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失去自我,失去真情实感的行为。他通过“好了歌”和书中人物的悲剧,来揭示这种追求的荒谬和痛苦。他希望人们能从对功名的过度执着中“觉醒”,而不是彻底否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

所以,《红楼梦》并非简单地劝人放弃或考取功名。它更像是在说:

1. 要看得清功名利禄的虚幻和短暂: 不要把它们当作人生的全部,不要为它们丧失了本真。
2. 要在追求功名的时候保持清醒和底线: 不要为了名利而牺牲良心、友情和爱情。
3. 要懂得“适可而止”: 当你通过努力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保障,也应知足,不应无休止地攫取。
4.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值得追求的东西。 对于宝玉来说,他最终的出路,并非是科举入仕,而是精神的觉醒和对世俗的超越。但对其他人来说,可能需要通过功名来安顿生活,这本身也无妨。

最终,《红楼梦》是希望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理解了“好了歌”的道理后, 更加智慧和清醒地处理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位置和追求。 它是对人生困境的一种深刻剖析,而非简单的价值导向。它让你在看透世事的“空”之后,依然能够找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只是这个意义和价值,可能不再仅仅是功名利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有“名”和“利”吗?

《红楼梦》成书的时代,参加科举考试,能够通过乡试的人都微乎其微。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功名用不着放弃,因为这本来就和你无关。

所谓的“利”,要么当官,要么是地主,要么贩货做生意,当强盗也可行。

中国农耕社会,人口都被固定在土地上,想名和利,这是想瞎了心。

劝这个有什么用?

秦钟劝宝玉,那是因为宝玉有资格。续写的最后几回,宝玉就过了乡试。

因此《好了歌》就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

这本《红楼梦》也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

作者没有想到200多年后,中国的识字率居然有这么高,然后开始讨论起这首歌,这本书。

一些原本就没有所谓“名”和“利”需求的人也在讨论名利了。

作者就是讲了对名利的看法,不要过分去追求这个东西,如果有希望,那还是要抓住。

贾家已经是一艘烂船,所有人都在瞎忙,鬼混,大观园里的人忙着及时行乐,下人们在想方设法吃里扒外,谁也阻止不了贾家的结局发生。

贾府就是如何努力都抓不住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般的读者知道这些其实也没什么用,你有点文化,认得字,但是你看看名利和你的距离有多远?

这真不用劝。

贾宝玉和北静王聊个几句,就这么一点,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高度就是三万英尺。

普通人认为的名利,比如什么知乎头衔,当个部门经理,拿个多少年薪,不好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