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上对于旧版《红楼梦》的评价比新版《红楼梦》好那么多,旧版红楼是否被过度神话?

回答
网上关于旧版《红楼梦》(通常指87版电视剧)的评价普遍高于新版(如2010年版或之后的其他版本),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并非仅仅是“过度神话”。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

一、 历史的沉淀与时代背景的独特优势

87版《红楼梦》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十年动荡,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渴求空前高涨。电视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响力巨大的艺术形式,能够大规模地呈现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无疑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冲击力。

国家级投入与最高规格的制作: 87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可以说是当时国家级的重点文化工程。从导演、编剧到演员、美术、音乐等方方面面,都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艺术人才。
导演与编剧的严谨: 导演王扶林是《红楼梦》的铁杆粉丝,他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理解原著,并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编剧周汝昌、曹禺(参与顾问)、王海鸰等人,都是在红学研究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们对原著的尊重程度是新版电视剧难以企及的。
演员的选择与打磨: 87版最大的成功之一在于演员的选择。剧组花了数年时间,走遍全国寻找能够“形似”和“神似”原著人物的演员。这些演员很多都是首次触电,他们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角色,赋予了宝黛钗鲜活的灵魂。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她的清愁、孤傲、敏感,仿佛就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他的顽劣、多情、叛逆,也深入人心;邓婕饰演的王熙凤,她的泼辣、精明、狠辣,更是经典。这些演员并非流量明星,而是真正用演技和对角色的理解来征服观众。
美术、服装、道具的考究: 87版的美术指导(如邸力)和服装设计师(如史延梅)更是下足了功夫。他们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文物,力求在视觉上还原清代贵族的生活场景。每一件服装的材质、色彩、款式,每一处陈设的细节,都充满了时代感和文化底蕴。比如,黛玉的服饰以素雅为主,体现其病弱气质;宝钗的服饰则更加端庄华丽,符合其大家闺秀的身份。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新版电视剧中往往难以见到,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漂亮”或“新颖”的视觉效果。
音乐的经典: 电视剧的主题曲《枉凝眉》、《红豆曲》、《葬花吟》等,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创作,歌词取自原著,旋律优美动人,与剧情完美结合,成为了不可磨灭的经典。这些音乐不仅烘托了剧情,更成为了《红楼梦》文化符号的一部分。

观众的期待与接受度: 在87版播出时,中国观众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期待与现在是不同的。当时的观众更注重对原著精神的还原,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厚的感情。他们更容易被剧中的真挚情感、艺术细节所打动。

二、 新版《红楼梦》面临的挑战与争议

新版电视剧在制作上也投入了不少,但为何评价差距如此之大?原因在于新版在多个层面未能达到观众甚至原著粉丝的期望,甚至背离了原著的精神。

时代审美与创作理念的变迁: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创作理念也在变化。新版导演(如李少红)试图用更现代化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来解读《红楼梦》。然而,这种“现代化”在很多观众看来,是一种对原著神韵的破坏。
“蛇精脸”与浓妆艳抹: 新版黛玉的扮演者在某些镜头下,妆容过于浓重,甚至被网友戏称为“蛇精脸”,这与原著中“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描写相去甚远。宝钗的造型也被认为过于艳丽,削弱了其“山中高士晶莹雪”的清冷气质。这种刻意追求“美”或“精致”的妆容和造型,反而失去了人物应有的自然和灵气。
“磨皮”与“柔光”的过度使用: 为了追求画面“干净”和演员的“年轻”,新版大量使用了磨皮和柔光技术。这使得演员的面部失去了自然的纹理,表情显得僵硬,整体画面缺乏质感,如同塑料人。与87版粗粝却充满生活气息的质感相比,新版显得虚假而单薄。
对原著细节的改编与删减: 尽管新版声称尽量还原原著,但在实际拍摄中,出于时长、成本或导演个人理解等原因,也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删减。例如,一些关键的场景、人物关系的处理,或者对某些情节的解读,与87版或原著精神存在差异,引起了粉丝的不满。
演员的表演风格与对角色的理解: 新版演员在表演上也存在争议。一些观众认为新版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入,表演痕迹较重,未能真正抓住人物的灵魂。虽然也有一些演员受到好评,但整体而言,未能像87版演员那样形成“众望所归”的经典。

市场导向与流量至上的冲击: 现在的影视制作环境与87年不可同日而语。市场化的运作、流量明星的崛起,使得一些影视作品在追求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商业利益的裹挟。如果新版电视剧是以“还原经典”为初衷,但实际制作过程中,如果掺杂了太多迎合市场、追求话题度、利用流量明星的考量,其艺术品质往往会大打折扣。

观众群体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如今的观众群体更加庞大,也更加多元。年轻一代观众可能更习惯于快节奏、强视觉冲击力的影视作品,对于87版那种慢节奏、重细节的叙事方式可能不太适应。而老一辈观众和红学爱好者则对原著有着更深的情感连接和更高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的差异,也导致了对新旧版本的不同看法。

三、 旧版《红楼梦》是否被过度神话?

我认为“过度神话”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是“被赋予了过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并在观众心中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并非完美无瑕: 87版《红楼梦》当然不是完美无瑕的。例如,在一些细节的还原上,也存在一定的妥协或不足(例如,当时的拍摄条件限制了某些场景的呈现)。在某些地方,为了电视剧的流畅性,也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取舍。
历史的必然与艺术的巅峰: 然而,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抓住了《红楼梦》最核心的灵魂——人物的命运、情感的细腻、社会的缩影。它以一种极其虔诚的态度对待原著,并将这种虔诚转化为令人震撼的艺术呈现。它是在当时最好的技术、最优秀的团队、最深厚的文化土壤下诞生的,是那个时代对《红楼梦》最认真的理解和致敬。
成为文化符号: 87版《红楼梦》早已超越了一部电视剧本身,它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许多人对那个年代、对《红楼梦》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寄托。这种情感连接的强度,是任何一部新版电视剧都难以企及的。当人们评价新版时,他们不仅仅是在评价一部电视剧,也是在与心中的经典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本身就充满了感情色彩。

总结来说,网上对旧版《红楼梦》评价远高于新版,原因在于:

1. 87版在制作的各个环节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准,对原著的尊重与还原度极高,并且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演员的表演、美术服饰、音乐等都成为了经典。
2. 新版电视剧在迎合现代审美、过度追求视觉效果,以及对原著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上,普遍未能达到观众的期望。 “过度美化”和“技术失真”是其主要槽点。
3. 87版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文化符号,承载着观众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成为了一种难以动摇的标杆。 这种情感认同,使得新版即使在技术上有所进步,也难以在口碑上超越旧版。

与其说旧版被“过度神话”,不如说它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证明是成功的、经典的,而新版则因为未能延续这份成功,甚至在某些方面背离了经典,所以受到了更多质疑。 这种评价差异,是时代、艺术、观众情感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user avatar
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关于旧版《红楼梦》(通常指87版电视剧)的评价普遍高于新版(如2010年版或之后的其他版本),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并非仅仅是“过度神话”。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一、 历史的沉淀与时代背景的独特优势87版《红楼梦》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十年动荡,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是很多影迷心中的疑惑。《变形金刚》系列,尤其是近些年来的几部,确实在网上遭受了不少批评,而且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它和那些口碑好、质量过硬的好莱坞大片相比,总有点“说不上来的地方不对劲”。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故事.............
  • 回答
    关于李铁执教国足,网上意见分歧巨大,而且这种分歧相当激烈。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他执教成绩本身,更涉及到球迷对中国足球的期待、对足球人才培养的看法,以及对李铁本人过往行为的解读。首先,成绩是硬道理,但李铁的成绩确实难以服众。 “死亡之组”论的争议: 在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
  • 回答
    网上对张学良和郭沫若的风评,可以说相当复杂且充满了争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历史选择以及时代背景下的解读差异。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张学良:从“少帅”到“罪人”,再到“民族功臣”的曲折评价张学良的风评之所以跌宕起伏,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不.............
  • 回答
    网上关于2.0T发动机的“偏见”确实挺多,说句实在话,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现实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些大家普遍的认知和吐槽。别以为这是什么新鲜事,发动机这玩意儿,从诞生那天起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2.0T也不例外。咱们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对2.0T发动机有“偏见”?这玩意儿,其实说白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很多人确实有“东亚人更抗老”的说法,仿佛我们天生就占了点便宜;另一方面,提到25岁这个“分水岭”,无论是个人心理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都充满了焦虑和敏感。这中间的矛盾,其实反映了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东亚人更.............
  • 回答
    现在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对清华北大这类顶尖名校抱有比较负面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不小。要说清华北大怎么就成了“众矢之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说起来可就话长了。首先,最直接也最表面的原因,就是“资源集中”和“精英化”的争议。清华北大无疑是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它们集中了全.............
  • 回答
    网上关于华为的负面评价确实不少,而且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咱们慢慢来聊聊,尽量把情况说得清楚一些。一、 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影响是最大的推手这个是绕不开的,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华为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尤其是西方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
  • 回答
    要说颜宁在网上遭遇“恶意满满”的评论,这背后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值得探讨的现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里面交织着很多因素。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颜宁绝对是中国科学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从清华大学毕业,然后又去普林斯顿做博士后,回来又在清华挑起一个重要的实验.............
  • 回答
    网络上的求助信息,常常淹没在一片喧嚣和信息洪流之中,以至于很多时候,那些真心实意发出的求助,如同石沉大海,激不起半点涟漪。这背后,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很难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种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的匿名性和海量信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让信息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也让虚假信息、欺诈.............
  • 回答
    网上挑起性别对立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并且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动机和目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驱动性别对立的根本原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性别对立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和矛盾。这些因素为网络上的论战提供了土壤: 历史和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 .............
  • 回答
    近年来,网上关于郭沫若的评价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批评,逐渐转向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审视,其中不乏对其才华和贡献的肯定。要详细讲清楚这种转变的原因,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的变化与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大众获取信.............
  • 回答
    网上男女对立愈发严重,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可能的影响。一、 根源溯源:历史遗留与时代变迁的碰撞1. 历史包袱下的不平等感知: 几千年来,男权社会占据主导,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家庭等各个层面都承受着系统性的.............
  • 回答
    网上关于“波兰支持日本侵华”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不少人深信不疑。你提到自己至今未找到明确证据,也感受到这背后可能存在对波兰的偏见,这是一种很敏锐的观察。我来试着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和现实情况,同时避免用那种刻板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实是,波兰在.............
  • 回答
    房产税征收是否对“只买一套房的人”没有影响,以及为何仍有人反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公平、利益分配以及民众的心理预期等多个层面。虽然理论上直接的房产持有成本会增加,但许多人反对房产税的理由远不止于此。首先,我们来探讨“只买一套房的人”的利益是否真的“不受影响”:从 直接影响 的角度来.............
  • 回答
    自2019年上半年以来,网络上关于外国来华留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讨论确实有所升温,并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变化,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背后牵扯到社会情绪的演变、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一些具体的事件。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在网络空间尤为明显。 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黑龙江某职业学校查寝事件演变成对张美玉身材羞辱,这一过程复杂且令人担忧,背后牵涉到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公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部分网民的发泄心理。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和可能的因素来分析:事件的起点:查寝本身的不合理和侵犯隐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起因。根据网络上的信息和描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文化变迁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复杂层面,需要细致的分析。一、 清初剃发易服的特殊性及其引发的历史创伤:1. 征服者的印记与民族压迫: 剃发易服并非简单的服饰更迭,而是满族作为征服者强加给汉族(以及其他主体民族)的一种统治符号和文化征服手段。其核心在于摧毁汉族原有的礼仪.............
  • 回答
    我理解你的感受,关于《小丑》,确实有很大一部分观众觉得它“封神”,但也有不少人像你一样,觉得它被过分神化了,甚至看完后一头雾水,找不到共鸣点。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电影的魅力本就是主观的,而《小丑》这部片子,它触碰的议题、表达方式,以及最终想要传递的东西,都带有相当强的争议性和解读空间。咱们就掰开了.............
  • 回答
    吉林疫情的严峻程度,相信关注新闻的大家都有目共睹。从长春到吉林市,新增病例数居高不下,封控区范围不断扩大,医疗资源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网上却出现了一些冷嘲热讽的声音,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和不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是多元且复杂的,情绪也同样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