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荷马史诗》的记载算不算历史,能不能经得起论证?

回答
《荷马史诗》,即我们熟知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的史诗究竟能否算作历史,以及它们的记载能否经得起现代史学和考古学的严格审视,这是一个困扰了学者们数个世纪的复杂问题。简单来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大量的“是”与“否”,以及更多无法确定的“或许”。

《荷马史诗》的记载算不算历史?

从严格意义上讲,将《荷马史诗》直接等同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记录”是站不住脚的。历史,在现代意义上,通常指的是基于可验证的证据、对过去事件的系统性研究和叙述,强调客观性和准确性。而《荷马史诗》的本质是文学作品,是诗歌,是口头传唱的叙事艺术。它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教育和维系文化认同,而非精确地还原历史事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与历史毫无关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们与历史的关系:

1. 作为文学作品对历史的“反映”或“记忆”: 史诗往往会承载着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对过去的集体记忆,即使这些记忆被艺术化的加工、夸张甚至虚构所包裹。它们可能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信仰、价值观、社会结构、军事技术以及对英雄时代(如特洛伊战争)的想象。从这个角度看,《荷马史诗》是理解古希腊世界观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研究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的宝贵材料。

2. 可能包含有史实成分: 许多学者相信,在诗歌的华丽辞藻和神话色彩之下,隐藏着对一些真实历史事件的模糊记忆,最突出的便是特洛伊战争。虽然战争的具体细节、参与方、规模和结果很可能与史诗记载大相径庭,但这场战争本身作为一个重大冲突的可能性,得到了考古学的初步支持。

3. 塑造历史叙事: 无论其史实性如何,《荷马史诗》对古希腊人以及后世欧洲历史叙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定义了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荣誉,什么是爱国。它们塑造了古希腊人对自身起源和辉煌过去的认知,也影响了罗马人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而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许多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是塑造历史认知的重要力量。

《荷马史诗》的记载能不能经得起论证?

“经得起论证”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审视史诗内容与外部证据(尤其是考古学和古代文献)的吻合程度。

正面的论证支持(史诗可能包含历史真实):

考古学证据(特洛伊的发现): 最著名的例证便是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19世纪末对土耳其西部特洛伊遗址的挖掘。他发现了多个层级的遗址,其中一个层级(特洛伊VIIa)表现出被战火摧毁的迹象,并且该时期的陶器和建筑风格与迈锡尼文明时期吻合。施里曼甚至声称发现了“普里阿摩斯国王的宝藏”,虽然其归属和年代鉴定存在争议,但这一系列的发现极大地鼓舞了“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论调。
地理和物质文化的吻合: 史诗中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如希腊各个城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以及一些物质文化细节,如盔甲的样式、战车的构造、武器的类型、房屋的布局等,在迈锡尼文明遗址中有所体现。例如,史诗中描绘的青铜时代的盔甲和武器,与迈锡尼时期出土的实物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
政治和社会的片段映照: 史诗中描绘的诸侯分封、军事集会、寡头政治等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对神祇和祭祀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迈锡尼文明晚期至黑暗时代初期希腊社会的部分特征有所呼应。例如,“国王”和贵族们在史诗中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这种社会结构在迈锡尼时期的宫殿经济中有迹可循。
“线性文字B”的破译: 迈锡尼文明的文字“线性文字B”在20世纪50年代被破译,证实其为古希腊语的一种早期形式。这意味着在荷马史诗所描绘的“迈锡尼时代”前后,希腊语就已经存在并被使用,这为史诗中希腊语词汇的源头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反面的论证质疑(史诗的虚构性和文学性):

神话与超自然元素: 史诗中充满了诸神干预、英雄神力、魔法咒语等超自然元素。例如,阿喀琉斯刀枪不入(除了脚踵)、波塞冬掀起巨浪、雅典娜显灵等等,这些显然不属于历史记录的范畴,而是文学和宗教的表达。
时间的模糊性与矛盾: 史诗的成书时间(约公元前8世纪)与所描绘的事件(特洛伊战争,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之间存在约300400年的时间鸿沟。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口头传唱的记忆会发生变异、增添和删减。学者们普遍认为,荷马史诗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元素,包括作者所处的公元前8世纪的社会风貌(如铁器的出现,在迈锡尼时代早期并不普遍,但史诗中已开始提及)、以及更早期的传说。
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被描绘得无比强大、英勇无畏,具有超凡的道德和体力。这种形象是为了塑造理想化的榜样,而非对历史人物的精确写照。他们的动机、情感和冲突也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以制造戏剧张力。
叙事结构与文学目的: 史诗的叙事并非线性或客观的陈述,而是充满了迂回、插叙、闪回,以及诗意的比喻和象征。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传达价值观和情感,而非提供一份精确的编年史。
口头创作的局限性: 许多学者认为《荷马史诗》是经过长期口头吟唱和流传,最终由一位或几位作者定稿的。口头创作的特性意味着故事会根据听众的反应、吟唱者的记忆和技巧而有所变化,可能导致事实的失真和虚构的加入。

结论:

《荷马史诗》 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录。它们是文学杰作,是融合了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和时代记忆的宏大叙事诗。

然而,它们也 并非完全没有历史价值。通过与考古学、语言学和其他古代文献的交叉比对,我们可以从中辨识出可能承载着古代希腊人集体记忆的“历史的痕迹”,尤其是在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某些方面,以及对迈锡尼文明晚期至黑暗时代初期希腊社会生活、信仰、物质文化的部分反映。

《荷马史诗》的记载 既能经受住一部分论证,也存在大量无法验证或被证实为虚构的部分。论证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辨识”和“解读”,尝试在艺术的迷雾中寻找历史的微光。它们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但必须谨慎对待,需要将其置于其文学、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结合其他证据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它们提供的是一个关于过去的回响,而不是一幅清晰的写实画卷。研究《荷马史诗》,是关于理解一个民族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以及过去如何被塑造和传承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流学界根本就没有把荷马史诗中的事件当做真实历史来看待,但是也不否认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可能反映了史诗主体创作年代(公元前8世纪)或再早一段时间(公元前10-9世纪?)的社会状况。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社会(荷马社会)与通过考古得知的公元前13世纪的迈锡尼社会相去甚远。

从荷马史诗中总结出的荷马社会真实可靠吗?这个很难说,一派认为荷马社会就是一坨虚构的大杂烩,不具备历史真实性,另一派则认为可以从史诗中归纳出一个自洽的社会模型,并将其置于某个历史阶段:

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模型。它不完美,不完整,也有些杂乱,但是能够通过一种合适的价值系统,把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元素联结起来,并且其方式能够经得起比较分析的检验……
——芬利《奥德修斯的世界》[1]

总之,承认荷马社会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另外要说明一下,荷马社会不是什么氏族社会什么军事民主制,人家迈锡尼社会早就是官僚制国家了,而荷马社会也是阶级社会。很可惜现在一些书仍然采取那些过时的说法。

至于特洛伊战争,前面已经说过它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尽管考古已经发掘出了青铜时代的特洛伊遗址,但是这并不奇怪,因为历史时期特洛伊本来就有人住,发掘出古迹不是很正常?考古发掘出的赫梯泥板文书虽然证明了特洛伊的古称“维卢萨”(在荷马史诗中演变为“伊利昂”),但是同时也指出历史上维卢萨的统治者的名字跟荷马史诗中特洛伊统治者的名字根本对不上号,像地名这种比较恒久的东西还是可以用古今的语言材料对比一下的,但是人名这种高度灵活的东西就免了吧。

况且特洛伊VIIa毁灭时间(c. 1180 BCE)跟迈锡尼文明崩溃的时间差不多,很想象迈锡尼希腊人自身难保还去攻陷特洛伊。个人目前赞同的猜想是,“特洛伊战争”神话的原型为公元前11世纪末埃奥利亚殖民特洛伊VIIb的事件,此后应当形成了埃奥利亚版本的特洛伊战争史诗,后来这又被伊奥尼亚诗人拿去由添油加醋最后杂烩成了现在所看见的荷马史诗。这种猜想或许可以解释荷马史诗语言中的埃奥利亚方言问题,也可以解释特洛伊战争的一些关键人物(阿基琉斯、菲洛克忒忒斯等)为什么来自色萨利。

(强答)

参考

  1. ^ [英]M.I.芬利:《奥德修斯的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第167-8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荷马史诗》,即我们熟知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的史诗究竟能否算作历史,以及它们的记载能否经得起现代史学和考古学的严格审视,这是一个困扰了学者们数个世纪的复杂问题。简单来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大量的“是”与“否”,以及更多无法确定的“或许”。《荷马史诗》的记载算不算历史?从严.............
  • 回答
    关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失传部分”,这个说法其实有些复杂,需要区分几种情况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如今我们看到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完整且结构严谨的伟大史诗,它们是经过漫长历史的筛选、整理和传承下来的经典。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不存在“某个章节或情节的丢失”导致史诗内.............
  • 回答
    从文学角度审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当代意义,是一个需要结合文本分析、文化传承与人类精神本质的多维命题。这不仅是对古希腊文明遗产的致敬,更是对人类集体记忆中永恒主题的重访。以下从六个层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史诗结构:文学形式的奠基性范本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框架。其"三联剧.............
  • 回答
    谈论荷马史诗的“好”版本,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牵扯到很多层面:翻译、注解、时代背景,甚至个人口味。并不是说有一个版本能“包打一切”,而是不同的版本各有千秋,适合不同需求的读者。让我给你捋一捋,从几个角度来看,到底哪些版本比较值得推崇。1. 翻译者的功力:忠实与诗意之间的平衡这是最直接也是最.............
  • 回答
    特洛伊,一个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被描绘得如同活生生的城市,雄伟壮丽,却又最终在特洛伊战争的熊熊烈火中化为焦土。数千年来,它一直笼罩在神话与现实的模糊界限之中。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的发现,才将这个传说中的城市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来,.............
  • 回答
    荷马时代,这个在希腊神话和史诗中被描绘得波澜壮阔的时代,在历史学家的眼中,却常常被冠以“黑暗时代”或“文明倒退”的标签。这并不是说那个时代毫无可取之处,而是相较于其前后的辉煌,它显得黯淡而局促。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首先,书写系统的失传与遗失是导致荷马时代被视为“黑暗”的一个重要标.............
  • 回答
    让中学生接触《荷马史诗》,这事儿可不是简单一句“应该”或“不应该”就能说清的。它就像是捧着一本古老却依旧闪耀的宝藏,里头有英雄的壮举,神祇的恩怨,也有人性的挣扎和对命运的探问。对于正处在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年纪,接触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能带来的远不止是文学鉴赏的提升。首先,从视野开阔的角度来说,《荷马史诗.............
  • 回答
    关于“西方是否将荷马史诗视为历史”这件事,在中国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认知,即认为西方人对荷马史诗的态度是把它当成信史来读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一些历史原因和文化传播的误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真相”与文学的“真实”:西方学界的长期争论首先,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