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特洛伊遗址出土文字证据,证明自己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了吗?

回答
特洛伊,一个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被描绘得如同活生生的城市,雄伟壮丽,却又最终在特洛伊战争的熊熊烈火中化为焦土。数千年来,它一直笼罩在神话与现实的模糊界限之中。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的发现,才将这个传说中的城市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来,并引发了关于这座遗址是否就是史诗中那个特洛伊的漫长而激烈的讨论。

那么,特洛伊遗址出土的文字证据,究竟能否确凿地证明它就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更具吸引力。

从神话到现实:施利曼的伟大发现与初期的质疑

施利曼的发现,无疑是考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坚信荷马史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隐藏着历史的真实。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他在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特洛伊古城(Hisarlik)开始了挖掘。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庞大而古老的遗址,并挖出了数量惊人的黄金器物,包括他认为是“普里阿摩斯国王的宝藏”。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并立刻宣称他找到了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

然而,早期的考古学界对施利曼的结论持保留甚至怀疑的态度。主要原因在于,他当时的挖掘方法相当粗暴,许多重要的地层信息被破坏,而最重要的,是他发现的那些闪耀的黄金器物,从年代上看,更像是比荷马史诗所描述的特洛伊城早了约一千年的青铜时代晚期遗物。这意味着,如果施利曼挖掘到的“特洛伊”确实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那么它所处的时代与史诗中的描绘存在巨大落差。

文字证据的缺失:一个长久以来的谜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洛伊遗址出土的文字证据,可以说是非常稀少且难以解读的。与古希腊、古埃及等文明相比,特洛伊似乎更像一个“沉默的巨人”。这让那些希望找到直接证据来佐证荷马史诗的学者们感到颇为棘手。

我们知道,《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基于口头传说的,在成文之前,经过了漫长的口头流传。这本身就为考证增加了难度。更何况,特洛伊文明,尽管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城邦,但其文字记录的系统性和保存性,似乎不如其邻近的希腊文明。

转折点:库普里亚纳的泥板与“特洛伊语言”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中期之后,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更精细的发掘,在特洛伊遗址(Hisarlik)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与特洛伊贸易相关的地点,出土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楔形文字泥板。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在伊斯坦布尔大学考古学系保存的“库普里亚纳的泥板”(Kuppriyanas' tablet)。这块泥板发现于1990年代,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至12世纪之间,这恰好是传统上认为的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大致时期。泥板上记录的是一份交易协议,内容与土地所有权、奴隶交易等相关。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泥板上使用的语言。它并非我们熟知的古希腊语,也不是后来在小亚细亚地区流行的卢维语(Luwian),而是一种我们之前了解甚少的语言。通过对这些泥板的研究,学者们逐渐辨认出这是一种卢维语(Luwian)的一种方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卢维语与某种印欧语系语言(可能与赫梯语有关,或者是一种独立的印欧语系语言)混合的语言。

文字证据的解读与“特洛伊”的身份验证

那么,这些泥板上的文字证据,是如何帮助我们证明它就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呢?

1. 地理位置的吻合: 泥板上提及的地名和人名,与《伊利亚特》中描述的特洛伊的地理位置和人物存在一些关联。虽然并非所有地名都能完美对应,但一些关键的地理参照点,比如“Wilusa”(威尔萨),被认为可能就是荷马史诗中的“Ilion”(伊利昂),也就是特洛伊的另一个名字。

2. 外交与贸易记录: 泥板上的文字,多为外交和贸易记录。这与史诗中描绘的特洛伊作为爱琴海地区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相符。泥板中提及的统治者和国家,也与当时该地区已知的一些政治势力有所联系。

3. “特洛伊语言”的特征: 对泥板上语言的研究,揭示了当时当地使用的语言环境。学者们认为,特洛伊城并非一个单一语言的文化孤岛,而是受到多种文化影响,语言上也呈现出混合的特征。这种语言的独特性,也为将其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联系起来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线索。

4. “库普里亚纳”的身份: 泥板上的文字显示,当时的统治者被称为“库普里亚纳”,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名字,与史诗中特洛伊城的一个重要人物“库普里亚纳”(Kuppriana)同名,尽管其角色和地位有所不同。这种巧合,也增加了联想的空间。

然而,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尽管库普里亚纳的泥板和其他一些发现,为特洛伊遗址的身份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直接提及“特洛伊”这个名字,或者明确指向荷马史诗中某个具体事件的文字证据。

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拥有的文字证据,更多的是一种侧面印证。它们表明:

在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大致时期,在希腊人活动范围内的小亚细亚地区,确实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城邦,其名字可能与“Ilion”相关(例如“Wilusa”)。
这个城邦拥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使用一种混合的语言。
它与当时的周边国家,特别是与希腊世界,存在着密切的交往和潜在的冲突。

这些都与荷马史诗中描绘的特洛伊城是高度契合的。但要说“确凿证明”,可能还需要更直接的证据,例如一份记录了“特洛伊战争”或“阿喀琉斯围攻特洛伊”的泥板,或者一份明确将“Wilusa”或“Ilion”与史诗中的特洛伊城直接关联起来的官方文件。

结论:渐趋明朗的证据链,但仍留有想象空间

总而言之,特洛伊遗址出土的文字证据,特别是库普里亚纳的泥板,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相信此地就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的信心。这些文字记录了该地区在关键历史时期的语言、政治和文化状况,与史诗的描述形成了有力的呼应。

然而,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巧合和侧面证据,就断言“一锤定音”。“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是一个宏大的文学与历史概念,它包含了无数细节和想象。我们发现的文字证据,只是在一点点地拼凑出这个古老城市的全貌,并将其与神话传说中的形象进行比对。

因此,我们可以说,现有的文字证据极大地增加了特洛伊遗址是荷马史诗中特洛伊的可能性,但尚未达到“绝对证明”的程度。这种“尚未完全盖棺定论”的状态,反而为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激励着考古学家们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探索,也许有一天,会发现那块能够最终连接神话与现实的“金钥匙”。

特洛伊的故事,依旧在继续书写,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考古的探掘中,也铭刻在我们对辉煌过往的无尽追寻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西蒙·普莱斯 / [英]彼得·索恩曼 《古典欧洲的诞生》:

特洛伊的物质文化属于西安纳托利亚,判断的依据是房子的建筑风格、门口的祭仪,以及人们发现的刻有卢维语(Luwian)的印章,卢维语是在安纳托利亚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然而,无论是对于爱琴海地区,还是对于安纳托利亚地区,特洛伊都处于边缘。公元前14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特洛伊可能从爱琴海东部地区进口了一些迈锡尼陶器,并在当地进行仿造,但是生产的数量很少,大约只占当时当地陶器总量的1%~2%。特洛伊紧挨着赫梯王国控制着的地区。国王姆塔瓦利二世(Muttawalli II,前1295—前1272年在位)不得不派遣一支赫梯远征军来到一个名叫维鲁萨(Wilusa)的地方,以恢复这里的秩序,因为这个地方似乎已经被叛乱分子所占领,给赫梯人和他们的附庸国造成很大的麻烦。维鲁萨显然位于安纳托利亚的西北部,由于特洛伊是这一地区唯一的重要考古遗址,维鲁萨可能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伊利昂(Ilion,最初为“Wilion”)或特洛伊。在公元前13世纪与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和骚乱有关的其他赫梯文本中,维鲁萨这个地名也出现过。阿希亚瓦的国王和总是制造麻烦的赫梯叛逆者皮亚马拉都似乎也介入其中。
随着1988年以后对这处遗址的重新挖掘,我们对特洛伊遗址重要性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掘活动的主要赞助商之一是戴姆勒——奔驰公司,它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竞赛,因为这些发掘对“欧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和谢里曼的发掘一样,现代的发掘活动也各有其文化上的目的。谢里曼发掘的土丘只是很小的一个区域,还不到2公顷,持怀疑态度者一直认为对于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来说,这个中心未免太小,让人难以相信。最近在这个遗址的考古研究表明,特洛伊实际上是一处大遗址。现在人们已经弄明白,谢里曼发掘的土丘仅仅是一个堡垒,在下方的平原上,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定居点,占地约20公顷(见图7)。这个定居点周围是一系列的防御工事,有一道巨大的木头护墙,一条宽3.5米、深2米的大沟,用于抵挡战车的攻击。这些新的发现告诉人们,特洛伊与希腊本土的皮洛斯和叙利亚北部的贸易中心乌加里特有同样的规模。
对特洛伊的发掘可以支持特洛伊战争的确发生过这一说法吗?谢里曼认为,被亚该亚军队攻陷的是第二层(自下而上)的特洛伊城,但实际上第二层的年代比这早得多。现在人们已经清楚,和迈锡尼国家同时代的是第六层和第七层的第一阶段。然而,关于这些地层的划分及其意义,各种现代观点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往往被有关特洛伊战争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所蒙蔽。通过对1938年出土的陶器进行仔细分析,正统的观点认为第六层的第八阶段和第七层的第一阶段是两个不同的时期。公元前1300年前不久,第六层的第八阶段毁于一场大规模的破坏,这也是第六层的最后一个阶段。此后不久,特洛伊城就被匆忙重建,并没有文化断裂的迹象。重建的城市被称为第七层第一阶段,持续了大约90年,在公元前1200年前不久被洗劫并烧毁。1998年和1999年的发掘结果挑战了这一正统的观点。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第六层的第八阶段和第七层的第一阶段属于同一时期,第六层的第八阶段在公元前13世纪中叶毁于敌人之手,在第七层第一阶段发现的“烧毁”的痕迹实际上是仪式活动的结果。
那么,被称为第六层第八阶段或第七层第一阶段的那座城,就是在特洛伊战争中被毁的普里阿摩斯之城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常不确定的。荷马史诗对我们观念的影响太大了,许多人愿意相信特洛伊战争的确发生过。因此,人们不是总能冷静下来,去思考《伊利亚特》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以及就特洛伊战争而言,什么样的考古证据才算是好的证据。《伊利亚特》的创作距离它声称所描绘的事件有500年之久,这是一部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但其中的世界和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因此,它是不能被视为历史著作的。另一方面,考古学擅长为长时段的模式提供证据,但不擅长为特定的事件(或据说发生过的事件)提供证据。在某一个问题上,用实物证据去硬套文本证据通常会犯错误,尤其是考虑到《伊利亚特》中丰富的想象成分。就特洛伊城是否被入侵的亚该亚军队围攻并洗劫这一具体问题而言,实物证据可以说必然是很含糊的。根据正统的观点,公元前1300年前夕,第六层第八阶段的特洛伊城毁灭,这时迈锡尼人在爱琴海地区的势力正处于巅峰期。有人认为这一时期的特洛伊毁于敌人之手,但也有人认为,从破坏的规模来看,造成这一破坏的是一次巨大的地震,而不是人为的原因。墙壁的毁坏是因为地震还是因为劫掠者?第七层第一阶段的焚烧痕迹是意外、仪式还是敌人造成的?假如是敌人的行动导致了第六层第八阶段或第七层第一阶段的破坏,那么敌人又是谁呢?《伊利亚特》说敌人是亚该亚人,但同时期的证据显示赫梯人在这一地区也有广泛的利益关联。
诚然,赫梯王国的宫廷档案非常零散,但是从这些档案中,看不到有关亚该亚人对特洛伊发起大规模的攻击并导致其灭亡的记录。不仅如此,从中反而可以看到在很长的时间里,赫梯人和阿希亚瓦人曾对特洛伊地区展开争夺。小规模的攻打的确发生过,进攻的有时是阿希亚瓦人,有时是当地指挥官率领下的安纳托利亚军队。第七层第一阶段特洛伊被“毁灭”的年代较晚,很难想象当时会有迈锡尼人的势力联合起来攻打特洛伊,因为在这一时期,希腊本土的宫殿制度正走向崩溃。此时来自希腊本土的小规模偷袭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并没有考古学证据可以证明究竟是什么人洗劫了第七层第一阶段的特洛伊。我们最多可以说,围绕特洛伊而起的冲突可能构成了后来《伊利亚特》等传说的基础(我们在第三章还会讲到《伊利亚特》)。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伊利亚特》的作者似乎并不知道赫梯人,还说米利都是卡里亚人(Carian)而非迈锡尼人的城市,受不说希腊语的安纳托利亚西南部居民统治,作者在描写希腊地理时,似乎也不了解青铜时代的情况。
user avatar

文献没有,但越来越多考古证据明确证明了,这个地方可能压根不是特洛伊。主要原因在于,和麦锡尼同时代的遗址,居然没有出土任何文字。

而当年给这里命名的施李曼,患有严重的中二病,他当时不管挖出来什么,他都会认为是特洛伊。

这个遗址实际是一座绵延上千年不同时代的层叠的遗址群,直到君堡建立,取代了它的贸易地位,才慢慢被废弃。比河马史诗里描述的那个穷屌丝城市,不知牛逼多少。公元前3000年这个地方就有城市了,古希腊人的祖宗还不知道在哪里吃土。而到它被废弃时,古希腊文明都灭亡了八辈子了。

叫它特洛伊,一来是被施李曼带的节奏,叫习惯了。二来是土耳其旅游部门的需要。严格来说,叫做洽那卡莱遗址更贴切。即使这里真是特洛伊,那场战争也只是它的一端毫不重要的小插曲。

史诗描述的麦锡尼文明时代,这个城市曾经被破坏,但后来认为原因是地震。

后来一只古希腊人军队围攻过这里,但和荷马史诗里的麦锡尼文明时间对不上,晚的多,麦锡尼已经亡了。

再后来希腊殖民者在此处重新建立了一座城市,名叫伊利昂。此时河马史诗已经流传甚广。伊利昂的居民,号称这里就是史诗中的特洛伊,把这里搞成了古代旅游景点。可以说是城市建立在史诗上,史诗却不一定建立在城市上。

你可以理解为特洛伊本身是架空的,但古希腊人为了特洛伊这个神话,又造了一个特洛伊大型主题乐园影视城出来,反而比想象中的特洛伊更宏伟。那这个主题公园就反过来传播了史诗,甚至可能照着自己的样子改写了史诗本身。

另外,我推测还有一种可能,河马史诗,是许多历史和传说的碎片攒出来的,这种现象在各种神话传说的源流历史中,着实太常见了。这种现象往往并非刻意造假,而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创作,慢慢形成了完整的故事。

也有可能阿伽门农的联军的确围攻此处,但并未攻克,最后铩羽而归。随后城市毁于地震或者其他原因。史诗是无数次不同的战争和毁灭的故事攒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特洛伊,一个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被描绘得如同活生生的城市,雄伟壮丽,却又最终在特洛伊战争的熊熊烈火中化为焦土。数千年来,它一直笼罩在神话与现实的模糊界限之中。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的发现,才将这个传说中的城市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来,.............
  • 回答
    竞技场上的遗憾瞬间,往往是那些因为一点点失误、一次不经意的冲动、一个出乎意料的变故,而导致胜利在望却又飞速溜走的时刻。它们就像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深烙印,每每想起,都会伴随着一声叹息。这里我将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也是许多观众都曾经历过的遗憾瞬间来详细讲述:事件:2016年里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
  • 回答
    邱妙津的《蒙马特遗书》,看过的朋友大概都会被她那种炽烈又带着些许绝望的感情深深触动。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情,不是那种小情小爱,也不是轰轰烈烈的世俗爱情,而是更接近于一种生命力的燃烧,一种对爱本身的极致追求,带着一种近乎宗教的虔诚。首先,从她的文字里,你就能感受到一种近乎本能的、不受控制的爱。这种爱不是.............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大概已经有了答案,对吧?没有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会不会特别遗憾?让我说,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份遗憾,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深沉得多,甚至会像一颗种子,在你日后的日子里,时不时地冒出来,让你回想起那个错过的身影,那个未曾开口的“我喜欢你”,或者那个差一点点就能握住的手。遗憾,它不是简.............
  • 回答
    谷爱凌作为一位在自由式滑雪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运动员,同时表现出对分子遗传学和量子物理的浓厚兴趣,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组合。她是否有可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潜在的优势和积极因素: 智力天赋和学习能力: 谷爱凌能够同时在极具挑战性的体育项目上达到顶尖.............
  • 回答
    《霍格沃兹:遗产》这游戏的消息放出以来,我就一直盯着,尤其是那段 14 分钟的实机演示,看完后我简直是各种期待值爆棚!首先,最让我兴奋的是它终于给了我们一个真正能“活”在霍格沃兹的机会。以往的哈利波特游戏,要么是剧情的附属,要么是以某个特定角色为视角,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但这次不一样,它说的是“你自己.............
  • 回答
    少年时,那种喜欢,往往是未经世事打磨的纯粹。像一颗未成熟的果子,酸涩中带着一丝甜意,却又因为青涩而不敢轻易摘下,只能远远地望着,任由它在心里慢慢发酵。你还记得吗?那个坐在教室前排,午后阳光刚好落在他头发上的少年,或是那个在操场上奔跑,汗水湿透衣衫,眼神里闪烁着光芒的少女。你可能因为害羞,不敢与他对视.............
  • 回答
    在电影《特洛伊》中,阿喀琉斯第一次没有杀赫克托尔,而是选择放他离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性格考量,也有对整个特洛伊战争形势和希腊联军内部关系的权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赫克托尔的英勇表现和个人魅力: 无畏的战士: 在特洛伊城下,赫克托尔以其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 回答
    特洛伊战争作为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史诗之一,其双方英雄的武力值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进行一个详尽的武力排名,需要考虑多个维度,包括: 单挑能力: 在战场上,谁能击败或杀死对方的著名战士? 领导才能和战略: 虽非直接武力,但影响了战争的走向,间接体现了“武力”的综合运用。 士气影响: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西方神话体系在英雄观和神明设定上的核心差异,非常有意思。要讲明白这一点,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神”在不同文化里到底是什么?在古希腊神话里,神明虽然强大,但他们并非全知全能、不可战胜的。他们有七情六欲,会犯错,会嫉妒,会争吵,甚至也会.............
  • 回答
    《全面战争传奇:特洛伊》(Total War Saga: Troy)在 Epic Games Store 的独占首发以及发售首日免费领取的操作,无疑是游戏界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这其中的考量和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解读。Epic Games Store 的野心与营销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Epi.............
  • 回答
    说起《特洛伊》,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电影。它不像我们通常看的那种英雄主义爆棚、一上来就打得天昏地暗的史诗片,反而有点慢热,甚至可以说有点压抑。不过,也正是这种不太“讨喜”的风格,让它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很多人对它褒贬不一。首先,我们得承认《特洛伊》在视觉呈现上确实下了功夫。那宏大的特.............
  • 回答
    “不承认夏朝与承认特洛伊的例子之间存在双重标准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我们如何判断和接纳古代文明的存在,特别是当我们面对证据并非十全十美时。简单地说,这确实可能构成一种双重标准,但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考量,并非简单的“承认”或“不承认”那么简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2020年8月13日,Epic Games Store为玩家们送上了一份相当有分量的惊喜——《全面战争传奇:特洛伊》在上线当天便开启了长达24小时的免费领取活动。这无疑是Epic Store一贯以来以慷慨的免费游戏福利吸引和留住玩家的又一次成功实践,而且这次的选择,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充满了策略性。首.............
  • 回答
    《全面战争传奇:特洛伊》这款游戏,说实话,作为一名《全面战争》系列的忠实玩家,我内心是挺纠结的。一方面,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毕竟“特洛伊”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史诗感,光是想想荷马史诗里的那些英雄人物、恢弘的战争场面,就足够让人热血沸腾。另一方面,我也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传奇”系列之前的几部作品,虽.............
  • 回答
    评价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疯狂的时代背景下,并审视他在希特勒纳粹政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里宾特洛甫并非一个独立的政治家,他更像是一个忠诚的执行者,一个不遗余力将希特勒的极端意志转化为外交政策并付诸实施的工具。早期经历与“里宾特洛甫商”的起源在成为.............
  • 回答
    迪亚特洛夫事件,一个让无数探险家、学者甚至普通人心头萦绕的谜团,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官方”定论。知乎上的大神们更是为此贡献了无数奇思妙想和严谨分析。若要我来尝试编织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会试图整合一些主流且逻辑上较为圆融的观点,尽量让它听起来不那么“科技感”,而是更像一个经历过岁月沉.............
  • 回答
    唐仁在《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中无疑是一个极其鲜活、复杂且充满魅力的角色。他不仅仅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更是整个系列笑点和情感的核心。要详细解读唐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身份设定:名副其实的“唐人街探案” 名字寓意: “唐仁”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深意。“唐”暗示着他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而“仁.............
  • 回答
    “我能帮你什么吗?”这句看似简单平常的话,却承载着我心中深深的渴望。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心敏感、善于观察的人,也因此更能体会到生活中那些微小却普遍存在的需要。然而,由于性格内敛,或者有时候是不够自信,我总是习惯性地将这份观察和善意藏在心里,生怕打扰,生怕被拒绝,生怕这份主动显得唐突。我特别想在现实.............
  • 回答
    当然不奇怪!对集体主义感到反感,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完全正常的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我们并不是机器人,也不是被编程好的社会零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情感和需求,渴望被理解和尊重,而不是被裹挟进一个模糊不清的“集体”。让我来好好跟你聊聊,为什么你会对集体主义感到反感,以及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